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6篇文章
< 1 2 1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网络依赖度调查与心理分析——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网络成瘾调查为例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成运 陈岳虹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4-67,47,共5页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自编网络成瘾量表,测量学生网络依赖度及成瘾度,将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分为三种:网络使用正常者、网络使用依赖者以及网络使用成瘾者,通过对学生网络使用依赖度的调查分析,探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 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自编网络成瘾量表,测量学生网络依赖度及成瘾度,将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分为三种:网络使用正常者、网络使用依赖者以及网络使用成瘾者,通过对学生网络使用依赖度的调查分析,探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成瘾度 依赖度 大学生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德、利用、厚生:“春秋三事”的现代阐释与中国人文经济学构建 被引量:6
2
作者 高德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6,共8页
中国人文经济学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中国人文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一方面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发扬中国人文传统。中国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理念,... 中国人文经济学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中国人文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一方面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发扬中国人文传统。中国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理念,而中国人文传统是中国人民通过观乎天文,观乎人文,彰往察来,显微阐幽,经数千年而形成的历史文脉。“春秋三事”是中国古代圣贤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基本政治经济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合理利用天地之间各种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三件事,即正德、利用、厚生,并将“三事”统合协调,执中惟和,从而实现人民安乐,万世永赖。所以,正德、利用、厚生成为中国历代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本文认为,“春秋三事”经马克思主义的现代阐释,并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结合,可以作为中国人文经济学构建的基础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 正德 利用 厚生 惟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笔谈
3
作者 刘伟 杨瑞龙 +8 位作者 陈小亮 陈斌开 赵德起 林晨 方福前 洪俊杰 程霖 岳翔宇 郑新业 《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7,共23页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把握供需辩证关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关键——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4
作者 赵峰 晏宇翔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共9页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蕴含着深刻和系统的科学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科学指引。在全球经济格局变革加速、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已成...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蕴含着深刻和系统的科学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科学指引。在全球经济格局变革加速、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已成为宏观经济工作的核心命题。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理论基础上,对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作出了原理性创新和发展,强调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协同演进,提出新时代实现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的根本途径、机制保障和价值目标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宏观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其解决的根本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供给结构升级,同时积极调整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优化需求结构,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经济思想 供需平衡 宏观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预期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伟 苏剑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7,共12页
202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0%,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顺利完成年初制定的5%左右增速目标。展望2025年,全国人口减少、市场预期偏弱、支柱产业调整、地缘政治风险、能源格局变动等国内外因素仍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自然... 202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5.0%,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顺利完成年初制定的5%左右增速目标。展望2025年,全国人口减少、市场预期偏弱、支柱产业调整、地缘政治风险、能源格局变动等国内外因素仍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收缩的格局,且需求收缩大于供给,整体依然低于潜在水平。房地产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汇率及货币风险、贸易摩擦风险等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点。鉴于此,2025年的政策目标仍需以需求端作为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运行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组合应该以需求、供给双扩张为主,以市场环境管理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5年经济展望 经济安全 自然走势 政策目标 宏观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视角下中国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划分与波动态势分析
6
作者 孙晨童 王晓笛 陈磊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2,共20页
准确把握经济与物价的周期性波动规律是提升宏观调控精准度、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前提。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周期研究,本文尝试建立一个由经济景气与物价构成的二维景气分析框架,并提出了一种以二维视角划分经济周期阶段的新思路,... 准确把握经济与物价的周期性波动规律是提升宏观调控精准度、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前提。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周期研究,本文尝试建立一个由经济景气与物价构成的二维景气分析框架,并提出了一种以二维视角划分经济周期阶段的新思路,即根据经济景气与物价的联合波动状态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复苏”“繁荣”“滞胀”“衰退”四个不同阶段。在此框架下,通过构建马尔可夫区制转换动态双因子(MS-DBF)模型实现了经济景气指数与物价综合指数的构建、波动状态识别以及联动关系的统一分析。本文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周期状态之间的转换存在着非对称特征;自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共经历了7轮景气循环,并以处于繁荣时期为主。稳健性分析进一步表明,本文构建的模型能够准确地测量两个指数及识别波动性较大或较小的周期阶段,这为在“稳增长”与“稳物价”的双重目标下科学地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景气指数 物价综合指数 二维景气分析 经济周期四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滥觞、发展与转型——中外学科范式比较的视角
7
作者 夏添 曾智鹏 孙久文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0,255,256,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区域经济学是自主思考的、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中外区域经济学存在三点差异,即两种范式演化、两种政策目标、两种价值取向,国外区域经济学侧重经济学范式、市场演化和个体需求,中国区域经...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区域经济学是自主思考的、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中外区域经济学存在三点差异,即两种范式演化、两种政策目标、两种价值取向,国外区域经济学侧重经济学范式、市场演化和个体需求,中国区域经济学主张地理学范式、政府分级和空间协调。国外区域经济学流派分化,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较弱;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脉络清晰,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特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分工数字化、发展战略长期化和发展动能内生化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学 自主知识体系 学科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经济刺激政策怎样才能撬动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
8
作者 匡晓璐 谢富胜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中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增量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在已经持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数十年但提振总需求效果有限的情况下,新的刺激政策资... 中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政府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增量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在已经持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数十年但提振总需求效果有限的情况下,新的刺激政策资金应该投向何处的问题亟需解答。当前我国总需求不足、内循环疲软的症结在供给侧,大规模生产方式对多样化需求的不适应导致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无法建立。当务之急是把刺激政策的资金投向乡村空间现代化建设,解决企业经营困难、提供就业,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同时拉动内需,为企业生产方式转型创造条件。在长期中,发挥市场的力量推动企业生产方式变革,构建以国内为主的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重新建立供需良性循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刺激计划 乡村振兴 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西经济差距变迁的总体趋势、驱动机制及政策建议
9
作者 李晨 张可云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151,共10页
东西经济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瓶颈,缩小东西经济差距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东西部地区相对差距经历了减速扩大、快速缩小、波动调整、缩小放缓四个时期,当前呈现小幅反弹态势。该变... 东西经济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瓶颈,缩小东西经济差距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东西部地区相对差距经历了减速扩大、快速缩小、波动调整、缩小放缓四个时期,当前呈现小幅反弹态势。该变迁轨迹受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进程中形成的促进东西经济差距缩小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以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发展基础、以产业协同发展激活发展动能、以深化对外开放重塑发展格局、以多元协同治理凝聚发展合力;二是持续缩小东西经济差距存在的现实挑战,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的投资难以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出口贸易遭遇压力和产业体系竞争力有待提高。新时代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需针对东西经济差距变迁的新趋势与新挑战,以区域战略融合联动为主线、以国际和区域合作为抓手、以产业体系培育为重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保障,加快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从而形成缩小东西经济差距的持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经济差距 西部大开发 区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方福前 付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5,共14页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步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利用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结... 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步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利用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产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为29.6317;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为11.4741,直接效应为11.5540;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西部省份之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差距正在逐渐收敛,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还有较大的结构性红利空间;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明显大于政府财政支持和固定资产投资。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重塑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对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提高研发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世界级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集群。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制造业集群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及创新发展——基于民营经济理论演进的视角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泰岩 谢春燕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8,246,共11页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民营经济理论演进的视角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经济制度的演进有一定规律,即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经济制...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民营经济理论演进的视角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经济制度的演进有一定规律,即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必须取决于是否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必须取决于生产力的部分质变等。揭示这一演进规律,可为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民营经济 生产力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解中国经济波动——概念、特征与内涵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晓光 满翔宇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62,共14页
本文对中国经济波动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重新阐述与区分: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来源,而对经济均衡造成扭曲的“楔子”则是冲击传播的机制,二者并不等同,更不能割裂。在厘清相关概念基础上,从产出、劳动、投资和消费四个角度对中国经济波... 本文对中国经济波动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重新阐述与区分: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来源,而对经济均衡造成扭曲的“楔子”则是冲击传播的机制,二者并不等同,更不能割裂。在厘清相关概念基础上,从产出、劳动、投资和消费四个角度对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核算,结果表明:效率楔子及经由其传播的冲击是理解中国经济波动的首要因素;劳动楔子对解释中国劳动力市场波动和疫情以来的经济运行特征有重要价值;投资的下滑并非是投资楔子恶化带来的,而是与经济基本面高度相关,但投资楔子对理解中国“低消费”特征有重要意义;不同楔子对经济波动的贡献是动态变化的。本研究利用相应市场楔子对现实中摩擦进行概括测算的思想,对指导在结构模型中如何引入摩擦有重要价值,相关结论对宏观政策取向有一定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波动 楔子 扭曲 冲击 BCA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支出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李敏 张成 《社会保障研究》 2010年第1期17-23,共7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巨大挑战,确定合理的养老金支付水平将是从容应对这一难题的基本前提。本文基于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相应数理模型,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养老金支出水平进行了...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面临巨大挑战,确定合理的养老金支付水平将是从容应对这一难题的基本前提。本文基于人口结构理论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构建了相应数理模型,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养老金支出水平进行了定量的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在养老保障支出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和滞后,现实的养老金支出水平仍然略低于合理值。在结合研究结果和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用以完善当前的养老保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 养老金支出 人口结构理论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流动格局的十年变迁与思考——基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玉 《西北人口》 CSSCI 2014年第2期1-5,共5页
通过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十年间我国人口流动的区域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东部沿海仍然是最主要的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迁的趋势依旧,西部地区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城市作为... 通过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十年间我国人口流动的区域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东部沿海仍然是最主要的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迁的趋势依旧,西部地区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城市作为流动目的地,超一半的流动人口来自于镇;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略有提升但务工经商人群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外出年龄有所推迟;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数量激增。造成上述特征及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城乡发展差距与要素集聚格局以及流动人口接纳安置能力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今后我国人口流动需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等新思路的安排进行合理引导与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变迁 区域经济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发展与中国经济学
15
作者 李义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共9页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本文首先回顾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阐明建立计划...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本文首先回顾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阐明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建成的计划经济本身潜伏着改革,并且因为其低效确实诱发了改革。最初的争论在于要不要商品经济。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一个改革和经济思想发展的里程碑,认为商品经济不可逾越,确定我国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有企业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市场主体。文章回顾和阐述了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可以容纳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可以解放很多曾经被当作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中性的,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和政策。高度评价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的经济、中国的经济学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我们把改革开放推向了新的更高的层次,并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琪延 杜治仙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7,共11页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开始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文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研究了乡村文旅发展水平、乡村振兴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开始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文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研究了乡村文旅发展水平、乡村振兴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乡村文旅发展逐步恢复,但部分省份未达2019年水平;多数省份乡村振兴指数略有上升或持平,但五个维度发展不均衡;全国乡村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处于初级协调水平,省份间差异逐渐缩小,15省份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北京等地协调程度较高;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差异逐渐减小,但区域间差异仍然较大,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间差异最大;乡村文旅发展与乡村振兴各维度在各省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不协调,且存在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旅发展指数 乡村振兴指数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制度体系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峰 区铭彦 段雨晨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在此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六组重要关系:短期周期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宏观总量调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关系... 完善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制度体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在此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六组重要关系:短期周期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宏观总量调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关系、“全国一盘棋”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系、国内宏观调控和国际政策协调的关系、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同时,要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统一领导,建立和完善宏观政策统筹协调机制,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将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成效转化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制度体系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高水平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适合中国人口现状的消费模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春媛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53-55,共3页
:当前,在政府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消费市场仍然低迷。要充分利用消费的作用来刺激社会经济的增长,就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适合我国人口现状的消费模式。西方“高收入、高消费、高消耗”的消费模式对于我国并不适... :当前,在政府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消费市场仍然低迷。要充分利用消费的作用来刺激社会经济的增长,就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适合我国人口现状的消费模式。西方“高收入、高消费、高消耗”的消费模式对于我国并不适合。中国在选择消费模式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人口 国情 消费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流动的空间政治经济学: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经验分析
19
作者 赵峰 区铭彦 陈姝兴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66,共22页
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促进地区间资本流动和相互融合,提高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分析地区间资本流动和利润率动态的综合性理论模型。通过对... 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促进地区间资本流动和相互融合,提高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分析地区间资本流动和利润率动态的综合性理论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数理分析和模拟,证明地区间资本流动能够促进各个地区资本积累;地区间资本流动对利润率产生的总效应取决于资本积累动态。进一步,本文结合理论分析结果并通过经验研究发现:地区间资本流动仍然有效促进各地区经济增长,同时地区间资本流动能对各地区利润率产生正效应,但效应大小受各个地区的技术和初始投资水平因素影响。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跨区域资本流动的政策支持,通过制度设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间资本流动 利润率 经济增长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伟 苏剑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6,共12页
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经济运行稳定恢复,预计完成年初制定的增速目标无忧。展望2024年,全国人口减少、技术“封锁”、能源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仍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宏观经济... 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经济运行稳定恢复,预计完成年初制定的增速目标无忧。展望2024年,全国人口减少、技术“封锁”、能源价格波动、汇率波动、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等仍将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自然走势将是供给、需求双恢复的格局,并且供给端恢复程度要快于需求端,但仍低于潜在水平。房地产危机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外部经济环境等将成为未来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潜在风险点。鉴于此,2024年的政策目标仍需以需求端作为主要发力点,同时对供给端的稳定恢复和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必要的支持,宏观调控政策以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取向为主,同时搭配市场环境管理为辅的政策组合。总的看,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不断集聚增多,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年经济展望 经济安全 自然走势 政策目标 宏观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