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民忙哈半地穴房址的空间构建方式研究
1
作者 钱耀鹏 邓悦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0-77,共8页
房屋建筑的空间构建方式是微观聚落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以哈民忙哈遗址突然废弃的半地穴房址为对象,通过穴壁立柱划分出不同类别,借鉴传统木构件特征辨析了残断炭化木构件的属性。进而以半地穴面积为据,并参考人体工程及建材... 房屋建筑的空间构建方式是微观聚落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以哈民忙哈遗址突然废弃的半地穴房址为对象,通过穴壁立柱划分出不同类别,借鉴传统木构件特征辨析了残断炭化木构件的属性。进而以半地穴面积为据,并参考人体工程及建材长度规格,系统分析了中小型半地穴房屋的三维空间构建方式,提出哈民忙哈遗址可能存在攒尖顶和平顶(或囤顶)两种结构形式。这对于认识史前建筑形式演进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民忙哈遗址 半地穴房址 空间构建 屋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陶器成型、修整技术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郭梦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2-128,共7页
陶器的成型与修整是制陶技术操作链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正确识别古代陶器的成型技术和修整技术对于建立陶器技术风格与人群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泥条筑成、捏塑、模制、快轮拉坯等成型技术,以及拍打、刮削、利坯、抹平等修整技术,... 陶器的成型与修整是制陶技术操作链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正确识别古代陶器的成型技术和修整技术对于建立陶器技术风格与人群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泥条筑成、捏塑、模制、快轮拉坯等成型技术,以及拍打、刮削、利坯、抹平等修整技术,都会在器坯上留下某种程度上可以辨别的技术痕迹,比如泥条缝隙、陶垫窝、螺旋式拉坯指痕等。本文认为通过观察出土陶器标本上的技术痕迹,辅以X光照相术、显微结构分析等科技手段,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古代陶器的制作技术。在实践操作中,要注意挑选器型明确、制陶痕迹显著的陶器标本,并涵盖不同时间、不同文化、不同器类,方能为之后比对制陶技术在时间、空间上的特点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陶技术 成型 修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地区史前房屋墙壁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任萌 赵云涛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6,共9页
天山沿线的史前房址数量丰富,结构各异。本文以这些房屋的墙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考古发现的堆积与遗迹遗物现象,结合民族学调查,将天山地区史前房址的墙壁分为直立墙体、毡墙、地坑壁三大类,直立墙体又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两类。文... 天山沿线的史前房址数量丰富,结构各异。本文以这些房屋的墙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考古发现的堆积与遗迹遗物现象,结合民族学调查,将天山地区史前房址的墙壁分为直立墙体、毡墙、地坑壁三大类,直立墙体又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两类。文章详细讨论了各类墙壁的结构,复原了构筑过程。最后探讨了墙壁与房屋的建造方式、结构、规模、功能,以及与人类居住形态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地区 房址墙壁 直立墙体 毡墙 地坑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三身佛”的塑造工艺研究
4
作者 惠任 黄燕妍 +1 位作者 路智勇 肖永强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100,共9页
本文通过现场勘察和取样实验,探讨四川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内的“三身佛”塑造工艺。利用裂隙和残缺部位观察彩塑结构,研究其制作工艺。采用拉曼光谱、偏光显微、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激光粒度检测等多种科学检测手段,对彩塑... 本文通过现场勘察和取样实验,探讨四川平武报恩寺大雄宝殿内的“三身佛”塑造工艺。利用裂隙和残缺部位观察彩塑结构,研究其制作工艺。采用拉曼光谱、偏光显微、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激光粒度检测等多种科学检测手段,对彩塑的地仗层和颜料层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对其结构、塑造技艺及历史信息的新认识。本研究为彩塑的后续保护与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并为中国明代西南地区的彩塑研究补充了科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武报恩寺 彩塑 地仗层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及相关问题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田多 邵晶 +1 位作者 裴学松 李静波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8,共8页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聚落遗址。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遗物丰富,遗迹尤以袋状灰坑最为显著。本研究对该遗址植物考古浮选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发现炭化农作物主要以粟和黍为主,并有少...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聚落遗址。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遗物丰富,遗迹尤以袋状灰坑最为显著。本研究对该遗址植物考古浮选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发现炭化农作物主要以粟和黍为主,并有少量稻米,同时还有适生于湿地和盐碱地的杂草。本文分析了袋状灰坑的功能和埋藏过程,并通过伴生农田杂草遗存种类、环境状况、历史记载等方面讨论了关中地区史前时期稻米种植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刘遗址 植物遗存 仰韶晚期 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北路墓地发展阶段研究
6
作者 佟建一 马健 常喜恩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9-70,共12页
本文在整理天山北路墓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墓葬地层关系、器物组合与新获碳十四测年数据,对墓地出土典型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进而对墓地的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北路墓地物质文化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并与... 本文在整理天山北路墓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墓葬地层关系、器物组合与新获碳十四测年数据,对墓地出土典型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进而对墓地的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北路墓地物质文化在近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并与河西走廊西部人群保持密切联系,不断吸纳、融合了西城驿文化、四坝文化等文化因素,形成了哈密绿洲独特的青铜时代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天山北路墓地 青铜时代 发展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识骨辨微——骨针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与使用功能研究述评 被引量:1
7
作者 温睿 朱玉 +1 位作者 水维喜 陈禹来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51,共9页
骨针是一种精细的骨制缝纫工具,对了解古代骨加工技术和缝纫技术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对考古出土骨针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对骨针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使用功能展开探讨,提出研究展望。对骨针制作工艺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细化... 骨针是一种精细的骨制缝纫工具,对了解古代骨加工技术和缝纫技术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对考古出土骨针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对骨针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使用功能展开探讨,提出研究展望。对骨针制作工艺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细化,骨器使用微痕研究方法对研究骨针的用途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一方法论还有待丰富和完善;骨针的生产、分配、消费、使用的整个生产运营链也需要更深入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针 起源 发展 制作工艺 使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位遗迹中混合人骨最小个体数和原始人数的估算方法——以扬州市第三布厂东汉J66出土人骨为例
8
作者 陈靓 王妍 +1 位作者 闫璘 王小迎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74,共9页
考古遗址或法医现场中常见破碎且混杂的人骨,对混合人骨的个体数量进行估算,既可以窥探古代人群的行为信息,为古人口统计学提供数据,也可以从大规模灾难事件中识别受害者,为法医判断身份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分别使用传统法最小个体... 考古遗址或法医现场中常见破碎且混杂的人骨,对混合人骨的个体数量进行估算,既可以窥探古代人群的行为信息,为古人口统计学提供数据,也可以从大规模灾难事件中识别受害者,为法医判断身份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分别使用传统法最小个体数(MNI)、分区法最小个体数(MNI)和林肯指数(LI)三种方法,估算扬州第三布厂东汉时期水井(J66)出土混合人骨的最小个体数和原始死亡人数,结合骨骼破碎程度和骨骼代表指数评估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人骨 最小个体数(MNI) 林肯指数(LI) 可鉴定标本数(NI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谈滕州前掌大墓地的性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晓健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74,共6页
本文以陶器(尊)为切入点,通过探讨相关陶器的年代等问题,补充论证了前掌大墓地是西周早期殷遗墓地的观点;并通过对文字史料的分析,认为“任”姓“薛”氏与“史”氏存在密切关系,“薛”氏很可能是“史”氏的分族。西周早期的“薛侯”可... 本文以陶器(尊)为切入点,通过探讨相关陶器的年代等问题,补充论证了前掌大墓地是西周早期殷遗墓地的观点;并通过对文字史料的分析,认为“任”姓“薛”氏与“史”氏存在密切关系,“薛”氏很可能是“史”氏的分族。西周早期的“薛侯”可能是生活在殷墟的“史”族(或其一支),随着商灭而被复封于“薛”,因此前掌大墓地不宜被称为“史”国封国墓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掌大墓地 年代 性质 族属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经营西域的统治支点与战略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黎镜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91-98,共8页
汉代经营西域首先是出于对华夏区域的安全保障,其次是为了建立对“内属”诸国的统治,又时常体现出对招“远夷”为“外臣”的兴趣。出于对西域特殊地理环境、经济生业和政权组织形式、地缘政治格局等因素的因应,汉代的经略在空间逻辑上... 汉代经营西域首先是出于对华夏区域的安全保障,其次是为了建立对“内属”诸国的统治,又时常体现出对招“远夷”为“外臣”的兴趣。出于对西域特殊地理环境、经济生业和政权组织形式、地缘政治格局等因素的因应,汉代的经略在空间逻辑上注重控制行政治所、屯戍据点和交通线路,点线结合。在统治形态上,以西域都护统领天山南北道诸国,但主要依靠当地酋首自治,实行消耗最低的间接统治。在交聘策略上,善于分化、瓦解敌对阵营,最大限度地利用同盟和属众。汉代以乌孙、都护府、敦煌郡为统治支点,依托盟友、城邦诸国、边郡的实力,分别以徕远国、安天山、固河西为目标进行了三种战略设计。由于统治支点和依托力量的不同,三种设计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各异,三者间保持了开放和流动。战略利益的优先性决定了何种战略设计居于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 空间逻辑 交聘策略 统治支点 战略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