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高校医学研究生对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认知现状的调查
1
作者 冯丹丹 成海鹏 +4 位作者 黎梅 柯浩 韩仰 周艳 罗自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8-482,共5页
目的了解中南大学医学研究生对实验动物伦理道德的认知状态,为加强医学研究生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提供参考。方法自行编制问卷进行在线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24份,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中南大学医学研究生对实验动物伦理的认知状态。... 目的了解中南大学医学研究生对实验动物伦理道德的认知状态,为加强医学研究生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提供参考。方法自行编制问卷进行在线调查,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24份,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中南大学医学研究生对实验动物伦理的认知状态。结果医学研究生在动物福利和伦理道德方面表现出高度认同,这反映了我国本科教育阶段在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但在动物福利及伦理法规知识的知晓度与具体动物实验操作技术细则上存在“知行分离”现象,也反映出本科教学中存在“知行分离”问题以及实验技术教学内容更新的滞后。结论实验动物伦理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关爱实验动物的行为习惯,还要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验动物伦理及福利知识与技术的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动物伦理 动物福利 医学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尹湘丽 朱权 +2 位作者 李吉 邹义洲 罗奇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关系,旨在为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84例玫瑰痤疮患者(玫瑰痤疮组)外周血DNA样本,另收集2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DNA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ing-based typing,PCR-SBT)和二代测序(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分型,并比较2种分型方法的准确性。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MIC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对所有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氨基酸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确定相关连锁SNP位点,并对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分类。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不同分类MICA多态性分子的分布频率差异。结果:玫瑰痤疮患者血生化检测结果以中性粒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为主要特征,淋巴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CR-SBT和NGS均能准确地鉴定MICA等位基因分型,其中MICA*010:01、MICA*008:04和MICA*019:01是玫瑰痤疮组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玫瑰痤疮组等位基因MICA*002:01、MICA*027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6.55%vs 18.16%、 1.19%vs 5.38%), MICA*009:01、 MICA*010:01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7.74%vs 3.36%、 31.55%vs1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检测到5种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等位基因,其中玫瑰痤疮组MICA-A4、MICA-A9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16.07%vs 23.32%、7.74%vs 17.26%),MICA-A6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10.12%vs 4.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发现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并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Ⅰ型(C36+M129+K173+G206+W210+S215)和Ⅱ型(Y36+V129+E173+S206+R210+T215)。玫瑰痤疮患者I型MICA多态性分子与玫瑰痤疮易感性密切相关。结论:MICA基因多态性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相关。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可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型与玫瑰痤疮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 人类白细胞抗原 玫瑰痤疮 等位基因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 二代测序 短串联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MS/MS测定生物样本中替来他明及其代谢物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
作者 蔡子豪 严文广 +2 位作者 李嘉豪 丁艳君 凌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02-1012,共11页
目的:兽用麻醉剂替来他明为新型毒品替代物,在全球多地区出现滥用情况,对公众健康造成巨大危害,但其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难以满足法医学实践需求。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测定人体生物样本中替来他明及其代谢物去乙基替来他明的超高效液相色谱... 目的:兽用麻醉剂替来他明为新型毒品替代物,在全球多地区出现滥用情况,对公众健康造成巨大危害,但其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难以满足法医学实践需求。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测定人体生物样本中替来他明及其代谢物去乙基替来他明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法,并通过方法学验证其能否应用于法医学实践。方法:选择SKF525A为内标,采用乙腈(含1 ng/mL SKF525A)萃取生物样本,漩涡振荡10 min,超声处理20 min,以10000 r/min离心10 min,取500μL上清液经0.22μm滤膜过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ACQUITY UPLC H-Class PLUS)和三重四极杆质谱仪(XEVO TQ-S Micro)进行检测。色谱条件采用ACQUITY UPLC?BEH C18(1.7μm,2.1 mm×100 mm)色谱柱,0.3 mL/min流速,考察4种流动相体系(20 mmol/L乙酸铵和0.1%甲酸水溶液+甲醇、20 mmol/L乙酸铵和0.1%甲酸水溶液+乙腈、水+甲醇、水+乙腈)对替来他明及去乙基替来他明的分离效果。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electrospray ionization in positive mode,ESI+)、多反应监测模式(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替来他明和去乙基替来他明分别选用质荷比为224.043→179.016、196.08→151.06作为定量离子对。以添加0.1、0.2、0.5、1、2、5、10、20、50、100、200 ng/mL替来他明的血样的质谱响应值为纵坐标,替来他明浓度为横坐标,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获得校准曲线,考察替来他明在血样中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定量限;选取替来他明低(5 ng/mL)、中(20 ng/mL)、高(100 ng/mL)3种浓度制备多份血液、肝脏及肾脏的阳性添加样本和空白样本,经前处理后上机进行检测分析并记录其响应值,考察替来他明在不同生物样本中的精密度、准确度、基质效应、提取回收率和稳定性。最后,采用UPLC-MS/MS定量检测实际案例获取的替来他明样本,以验证其适用性。结果:建立的UPLC-MS/MS法可同时检测人体生物样本中的替来他明及代谢物去乙基替来他明,保留时间分别为3.42 min和2.82 min。以流动相A(20 mmol/L乙酸铵和0.1%甲酸水溶液)和流动相B(乙腈)梯度洗脱替来他明和去乙基替来他明的效果最佳。血液样品中替来他明在0.1~2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2,决定系数R2=0.983,检出限为0.03 ng/mL,定量限为0.1 ng/mL,提取回收率为92%~107%,基质效应为71%~99%;肝脏样本中的提取回收率为91%~98%,基质效应为69%~96%;肾脏样本中的提取回收率为93%~104%,基质效应为72%~100%。本方法在不同样本中的日内、日间精密度[以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表示]和准确度[以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RE)表示]均控制在15%以内,且样本在-20℃冻存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从实际案件获取的生物样本中检测到替来他明成分:案例1血液、肝脏、肾脏样本含量分别为0.37μg/mL、0.15μg/g、0.11μg/g,案例2血液样本含量为8.75 ng/mL;在血样中检测到代谢物去乙基替来他明成分。结论:UPLC-MS/MS法高效、准确、灵敏,适用于人体生物样本中替来他明和代谢物去乙基替来他明成分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理学 新精神活性物质 替来他明 去乙基替来他明 生物样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F Prospect:基于神经网络学习的tRNA衍生片段靶标预测算法
4
作者 任黛西 易健勇 +4 位作者 莫勇真 杨梅 熊炜 曾朝阳 石磊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28-2438,共11页
目的转运核糖核酸衍生片段(transfer RNA derived fragment,tRF)是一种新型的长度介于13~50 nt的非编码RNA,最近被发现可能通过靶向结合mRNA,促进mRNA降解,抑制蛋白质翻译,从而在细胞中发挥特定的生物学功能,但预测其靶基因的生物信息... 目的转运核糖核酸衍生片段(transfer RNA derived fragment,tRF)是一种新型的长度介于13~50 nt的非编码RNA,最近被发现可能通过靶向结合mRNA,促进mRNA降解,抑制蛋白质翻译,从而在细胞中发挥特定的生物学功能,但预测其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尚且有限。为了研究这一种新型分子在基因网络调控中发挥的作用,开发一种更全面地预测tRF靶标的算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使用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以确认结合的38687对tRF∶mRNA为训练数据,将已知的tRF和靶标结合的特征用于模型学习,并扩大收录的tRF和靶标的范围。结果将该基于神经网络学习的tRF靶标预测算法命名为tRF Prospect,算法AUC达93.4%,经与过表达tRF后的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比对,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证实该算法具有较高准确度。结论tRF Prospect主要预测tRF发挥生物学功能可能作用的靶向mRNA,对现有的tRF靶标预测平台在收录tRF种类、靶标范围和预测模型上进行了补充,为研究tRF在生物中的新作用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运核糖核酸衍生片段 数据库 神经网络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康酸通过抑制神经损伤诱导蛋白1介导的质膜破裂减轻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巨噬细胞泛凋亡
5
作者 陈梦瑞 谭小华 +3 位作者 钟文静 沙涵茜 梁丽莹 刘绍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70-985,共16页
目的:脓毒症急性肺损伤(sepsis-associated acute lung injury,S-ALI)是加强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的重要致死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巨噬细胞溶解性细胞死亡是SALI炎症级联反应的关... 目的:脓毒症急性肺损伤(sepsis-associated acute lung injury,S-ALI)是加强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的重要致死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巨噬细胞溶解性细胞死亡是SALI炎症级联反应的关键病理机制。其中,泛凋亡(PANoptosis)是以泛凋亡小体组装及激活为特征的新型溶解性细胞死亡方式,而神经损伤诱导蛋白1(ninjurin 1,NINJ1)作为一种新型膜成孔蛋白,在泛凋亡质膜破裂(plasma membrane rupture,PMR)中发挥关键作用。衣康酸在机体抗炎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衣康酸在S-ALI巨噬细胞泛凋亡中的作用仍未阐明。本研究通过探讨衣康酸对S-ALI巨噬细胞泛凋亡的影响,旨在为治疗S-ALI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6~8周龄、体重18~20 g雄性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C57BL/6J小鼠为实验对象,经腹腔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建立经典S-ALI小鼠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观察S-ALI模型小鼠肺组织泛凋亡小体相关蛋白质的表达变化,蛋白质印迹法、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RT-PCR)及糖代谢组学检测S-ALI模型小鼠肺组织内衣康酸代谢途径相关酶表达及衣康酸含量的变化。采用原代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s,PMs)开展细胞水平实验;采用衣康酸衍生物4-辛基衣康酸酯(4-octyl itaconate,4-OI)预处理小鼠原代PMs,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诱导巨噬细胞泛凋亡。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评估4-OI对巨噬细胞的毒性作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泛凋亡巨噬细胞衣康酸代谢途径相关酶的表达和4-OI对泛凋亡巨噬细胞泛凋亡小体相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检测S-ALI模型小鼠肺组织内及泛凋亡巨噬细胞NINJ1蛋白的表达;活细胞染料FM4-64荧光染色检测4-OI处理对泛凋亡巨噬细胞PMR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检测4-OI对泛凋亡巨噬细胞NINJ1蛋白表达及膜定位的影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试剂盒检测4-OI对培养液上清及外周血血清中LDH释放的影响;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S-ALI小鼠肺组织内NINJ1多聚体形成和4-OI对泛凋亡巨噬细胞NINJ1多聚体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S-ALI模型小鼠肺组织中泛凋亡小体[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Gasdermin D(GSDMD)、Z-DNA结合蛋白1(Z-DNA binding protein 1,ZBP1)、胱天蛋白酶(caspase)-1和caspase-3]相关蛋白质表达显著上调,混合系蛋白激酶样结构域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MLKL)S345磷酸化水平升高(均P<0.05),糖代谢组学显示衣康酸含量代偿性升高;泛凋亡巨噬细胞衣康酸合成酶顺乌头酸脱羧酶1(aconitate decarboxylase 1,ACOD1)m RNA和免疫应答基因1(immunoresponsive gene 1,IRG1)蛋白质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0.01)。4-OI可显著抑制泛凋亡巨噬细胞泛凋亡小体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逆转泛凋亡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LDH的释放,恢复质膜完整性。同时,4-OI可显著抑制泛凋亡巨噬细胞成孔膜蛋白NINJ1的表达及其在细胞膜上寡聚。结论:衣康酸可能通过抑制成孔蛋白NINJ1介导的PMR减轻巨噬细胞泛凋亡,本研究结果有望为S-ALI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急性肺损伤 巨噬细胞 泛凋亡 衣康酸 质膜破裂 神经损伤诱导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及其前体疾病的危险因素
6
作者 马婉云 赵俩 周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0-572,共13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起源于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MGUS)和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smoldering multiple myeloma,SMM)等前体疾病的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明确...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起源于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MGUS)和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smoldering multiple myeloma,SMM)等前体疾病的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明确其危险因素对早期干预至关重要。MM的病因复杂,涉及种族、家族聚集性、性别、年龄、肥胖、细胞遗传学异常及环境因素等。细胞遗传学异常和可改变因素在MM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1)细胞遗传学异常方面,原发性异常[如超二倍体、t(11;14)、t(14;16)]始于MGUS前期,而继发性异常{如1q增益(1q+)、17p缺失[del(17p)]}驱动疾病进展,其中1q+积累促进克隆演化,del(17p)显著缩短生存期;2)可控性因素方面,肥胖通过乙酰辅酶A合成酶2-干扰素调节因子4通路促进MM发生,维生素D缺乏削弱免疫监视功能,杀虫剂橙剂及草甘膦暴露增加MGUS发病率,紫外线不足通过降低维生素D合成增加MM的发生风险,肠道菌群失调(如氮循环菌富集、产短链脂肪酸菌减少)通过铵离子-溶质载体家族12成员-NEK2轴诱导染色体不稳定性。因此,基于危险因素分层的高危人群(如肥胖、高龄、化学暴露者)筛查,以及针对细胞遗传学靶点[如B细胞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 2,Bcl-2)抑制剂干预t(11;14)、铁死亡诱导剂靶向t(4;14)]和可改变因素(如补充维生素D、调节菌群)的早期干预,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 危险因素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脂质代谢相关基因构建的多发性骨髓瘤预后模型
7
作者 李正江 赵俩 +2 位作者 施芳铭 郭姣姣 周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7-530,F0002,共15页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遗传学和骨髓微环境的异质性会导致MM进展。本研究拟利用转录组数据结合脂质代谢相关基因(lipid metabolism related genes,LRGs)建立MM的预后模型,筛... 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遗传学和骨髓微环境的异质性会导致MM进展。本研究拟利用转录组数据结合脂质代谢相关基因(lipid metabolism related genes,LRGs)建立MM的预后模型,筛选高风险患者潜在药物靶点,从而为MM的风险分层及临床治疗提供基础。方法:针对涵盖985例新诊断MM患者的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来源的2个转录组数据,利用单因素Cox回归和101种机器学习算法对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下载的391个LRGs进行筛选,构建基于LRGs的MM预后模型,分析预后评分与临床事件的相关性。利用时间依赖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预后模型的C指数(C-index)来评价模型预测性能。进一步将预后评分与临床事件和临床分期相结合,评估结合临床事件能否提高模型预测能力。利用limma、clusterProfiler等筛选高、低风险组患者间的差异基因并进行富集分析,以明确高风险患者的分子特征。同时利用癌症药物敏感性基因组学(Genomics of Drug Sensitivity in Cancer,GDSC)数据库及oncoPredict分析药物敏感性,筛选高风险患者潜在的治疗药物及靶点。最后通过体外细胞实验验证预后模型中纳入的关键LRGs的作用。结果:基于LRGs的转录组水平,利用双向逐步Cox回归(StepCox[both])+随机生存森林(random survival forest,RSF)构建了一个基于LRGs的预后模型(LRG17),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其3、5及7年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分别达到0.962、0.912及0.842。基于模型的预后评分可将新诊断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高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EFS)均显著短于低风险组(均P<0.001),临床指标更差(白蛋白含量降低、β2微球蛋白含量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增高)。进一步富集分析发现,高风险患者显著富集到染色体分离、核分裂等细胞周期相关通路;而低风险患者则显著富集到免疫反应、免疫细胞活化等通路。GDSC数据库的药物筛选结果提示AURKA抑制剂BMS-754807、FGFR3抑制剂I-BET-762等对高风险患者更为有效。体外细胞实验发现抑制模型中关键LRG(PLA2G4A)后,可以显著抑制细胞活性及诱导细胞凋亡。结论:LRGs可以作为预测MM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高风险患者中高表达的染色体不稳定性基因及高危遗传学事件的标志基因也部分解释了高风险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鉴于高风险患者对现有治疗药物硼替佐米及来那度胺的治疗抵抗,AURKA抑制剂BMS-754807或FGFR3抑制剂I-BET-762和现有一线药物的联合治疗可作为高风险患者的潜在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脂质代谢 机器学习 预后模型 风险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和miR-205及靶蛋白Ezrin和LaminA/C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3
8
作者 周君 刘海玲 +3 位作者 陈亦乐 文继舫 李龙 吴晓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2-150,共9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iR-205,Ezrin,Lamin A/C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卵巢癌患者和正常女性血清中VEG... 目的: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iR-205,Ezrin,Lamin A/C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卵巢癌患者和正常女性血清中VEGF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receptor-1,VEGFR-1),VEGFR-2,Ezrin,Lamin A/C蛋白的表达情况和CD31所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miR-205,Ezrin和Lamin A/C的相对表达量。结果: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为(116.10±11.94),高于正常女性(40.04±4.97,P<0.05);VEGFR-1和VEGFR-2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9%和91.4%,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0.05),VEGFR-1和VEGFR-2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计数为(7.56±0.51),高于正常卵巢组织(1.22±0.56,P<0.05),MVD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2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106±0.035),高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0.0007±0.0005,P<0.05),miR-205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0002±0.0003),高于正常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Ezrin和Lamin A/C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和60.3%,低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P<0.05),Ezrin和Lamin A/C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Ezrin和Lamin A/C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卵巢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P<0.05);Ezrin和Lamin A/C在卵巢良性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miR-20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差异蛋白Ezrin和Lamin A/C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下调,提示VEGF和miR-205及靶蛋白Ezrin和Lamin A/C与卵巢癌的侵袭、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05 VEGF 卵巢癌 EZRIN LAMIN A/C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SIEA26-28kDa的抗雌虫生殖免疫作用——HGPRT是否是主要的靶抗原(英文)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文凯 汪世平 +9 位作者 吕志跃 彭先楚 徐绍锐 何卓 周松华 肖小芹 曾少华 戴橄 余俊龙 车宏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M004,共5页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SIEA2 6 2 8kDa抗原的抗雌虫生殖作用。方法用AcA柱层析纯化日本血吸虫早期胚卵中的SIEA和SIEA2 6 2 8kDa成分 ,并以此纯化产物免疫BALB/c小鼠。将小鼠分为三组 ,分别用SIEA、SIEA2 6 2 8kDa和免疫佐剂免疫动物 ...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SIEA2 6 2 8kDa抗原的抗雌虫生殖作用。方法用AcA柱层析纯化日本血吸虫早期胚卵中的SIEA和SIEA2 6 2 8kDa成分 ,并以此纯化产物免疫BALB/c小鼠。将小鼠分为三组 ,分别用SIEA、SIEA2 6 2 8kDa和免疫佐剂免疫动物 ,然后进行尾蚴攻击感染。 4 6天后剖杀动物 ,冲虫 ,然后作虫荷测定及虫卵分类计数。结果 SIEA2 6 2 8kDa免疫组雌虫子宫内减卵率为 5 4 .8% ,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该实验组动物肝脏和小肠组织内的虫卵数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 4 8.0 7%和 77.4 1% ,且以成熟虫卵数的下降较为显著 ,分别降低了 83.6 %和 93.3% ;粪卵数的下降幅度最为显著 ,达87.2 6 %。结论 SIEA2 6 2 8kDa可作为一种抗卵胚发育及抗雌虫生殖的候选抗原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靶抗原 对照组 虫卵 宫内 候选抗原 免疫组 雌虫 生殖 免疫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徐绍锐 汪世平 +5 位作者 吴仕筠 肖小芹 曾少华 余俊龙 戴橄 罗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13-917,共5页
目的阐明药用昆虫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观察黑胸大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殖产卵、孵化、若虫生长、蜕皮、羽化等生活史全过程。结果统计分析了卵鞘长度、每鞘含卵数及分布、卵孵率、鞘孵率、卵期、若虫发育历期... 目的阐明药用昆虫黑胸大蠊室内繁殖、发育的生物学特征。方法系统观察黑胸大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殖产卵、孵化、若虫生长、蜕皮、羽化等生活史全过程。结果统计分析了卵鞘长度、每鞘含卵数及分布、卵孵率、鞘孵率、卵期、若虫发育历期、羽化率、性比、成虫寿命、雌虫产卵期等生物学特征参数。结论实验结果为建立黑胸大蠊的人工饲养及大量繁殖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详细的实验观察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室内繁殖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弱尾蚴免疫血清与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免疫反应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吕志跃 汪世平 +9 位作者 彭先楚 刘立鹏 李文凯 徐绍锐 周松华 余俊龙 戴橄 姜孝新 肖小芹 曾少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异同 ,并以致弱尾蚴免疫血清识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 ,筛选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的抗原分子。方法 分离制备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成熟虫卵、尾蚴、雄性成虫、雌性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的抗...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异同 ,并以致弱尾蚴免疫血清识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 ,筛选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的抗原分子。方法 分离制备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成熟虫卵、尾蚴、雄性成虫、雌性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的抗原 ;采用ELISA分别测定正常尾蚴感染兔血清、紫外线照射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抗原的抗体水平 ;通过SDS PAGE电泳和免疫印迹技术 ,分析正常尾蚴感染血清与紫外线照射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免疫反应性。结果与结论 SDS-PAGE结果显示未成熟虫卵抗原、成熟虫卵抗原、尾蚴抗原、雄性成虫抗原、雌性成虫抗原蛋白之间互有异同。间接ELISA试验显示致弱尾蚴免疫血清同样能诱导宿主产生高滴度的抗体水平。致弱尾蚴免疫血清共筛选出 2 3种具免疫学活性的抗原分子 ,分子量分别为 :2 4 .5kDa、2 8kDa、36kDa、4 3kDa、4 4kDa、4 8kDa、5 4kDa、5 8.5kDa、6 0kDa、6 2kDa、6 6kDa、6 8kDa、70kDa、75kDa、79kDa、85kDa、87kDa、91kDa、95kDa、97kDa、10 5kDa、10 8kDa、110kDa。其中未成熟虫卵和成熟虫卵抗原各占 11种 ,尾蚴抗原分子 4种 ,雄性成虫抗原分子 3种 ,雌性成虫抗原分子 6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致弱尾蚴 期抗原 免疫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抗原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绍锐 汪世平 +4 位作者 吴仕筠 吕志跃 李文凯 彭先楚 何卓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1-294,共4页
为了对黑胸大蠊的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抗原进行免疫生化特性分析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对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酶联免疫印迹 (ELIB)技术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 为了对黑胸大蠊的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抗原进行免疫生化特性分析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对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酶联免疫印迹 (ELIB)技术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四种抗原蛋白经SDS -PAGE后银染色 ,均得到清晰的蛋白显色带。卵抗原、若虫抗原、雄成虫抗原、雌成虫抗原分别可见 13、2 8、2 6和 4 1条蛋白区带 ,其中主带分别为 2、10、10、13条 ,分子量大多位于 10kDa - 97kDa范围。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大多分布在 4 3kDa以上分子量范围 ,四种抗原组分相互之间有交叉抗原的存在。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黑胸大蠊的蛋白质组分从卵 -若虫 -成虫出现次第增多现象并趋于复杂化 ,这对研究黑胸大蠊的发育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可溶性抗原 特征 酶联免疫印迹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初产卵体外培养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5
13
作者 钟飞 汪世平 +2 位作者 李文凯 徐绍锐 吕志跃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61-565,共5页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超免疫血清对虫卵胚胎发育及雌虫生殖力影响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系统 ,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离体产卵及虫卵发育全过程中形态学特点的变化 ,检测抗未成熟虫卵超免疫血清对虫卵胚胎发育及雌虫...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超免疫血清对虫卵胚胎发育及雌虫生殖力影响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系统 ,观察日本血吸虫成虫离体产卵及虫卵发育全过程中形态学特点的变化 ,检测抗未成熟虫卵超免疫血清对虫卵胚胎发育及雌虫生殖力的影响。结果 在含正常兔血清的培养基中 ,初产卵经 12~ 14天培体外培养后 ,能完成发育至成熟期 ,对照组雌虫每周产卵总数为 176 5 7个 (n =2 0 )。但在含有抗未成熟虫卵超免疫兔血清的培养基中 ,雌虫产卵数量较正常兔血清培养对照组有显著降低 (P <0 0 0 1) ;在培养后第 10天 ,试验组雌虫即停止产卵 ,部分初产卵卵胚的发育和成熟过程被完全阻断 ;免疫荧光染色显示 ,抗卵免疫血清可作用于卵胚细胞及雌虫卵黄腺、肠腔内膜组织。结论 体外培养结果表明 ,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 ,在抗虫卵胚胎发育及抗雌虫生殖产卵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未成熟虫卵 体外培养 胚胎发育 免疫荧光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刺激的巨噬细胞源性外泌体miRNA表达谱差异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蕾 覃小峰 +4 位作者 陈慧萍 林晓芳 陈慧 蒋海鹰 胡永斌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89-1098,共10页
目的:分析游离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SiO2)粉尘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源性外泌体miRNA的表达差异。方法:以SiO2(200 mg/L)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48 h(exo_48 h组)后收集上清液,超速离心法提取上清中的外泌体;使用透射电镜扫描、纳... 目的:分析游离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SiO2)粉尘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源性外泌体miRNA的表达差异。方法:以SiO2(200 mg/L)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48 h(exo_48 h组)后收集上清液,超速离心法提取上清中的外泌体;使用透射电镜扫描、纳米微粒跟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技术、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外泌体;提取外泌体miRNA行高通量测序,比较exo_control组(以不含SiO2粉尘的培养基孵育RAW264.7巨噬细胞48 h)与exo_48 h组外泌体miRNA表达差异;采用miRanda,TargetScan和starBase 3个软件进行差异miRNA的靶基因预测,对靶基因进行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进一步分析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在透射电镜下,外泌体为不均匀分布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脂质膜包被的、直径30~100 nm的囊泡;粒径检测显示其体积峰度集中在40~100 nm;蛋白质印迹法显示外泌体标志蛋白质TSG101表达阳性。高通量测序筛选出148个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与exo_control组相比,exo_48 h组miR-219c-3p,let-7d-3p,let-7a-1-3p,miR-328-3p,miR-365-3p,miR-7219-3p等显著上调,miR-378d和miR-5106等显著下调。靶基因预测结果、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靶基因主要富集在mTOR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等。结论:SiO2诱导的巨噬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包含丰富的miRNA,且其表达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的miRNA可能参与了肺成纤维细胞的活化、上皮间质转化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肺 外泌体 MIRNAS 巨噬细胞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骨对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141的双相反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段炳南 邓锡云 +1 位作者 黄河 张建湘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8-151,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器官培养系统,探讨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P)在新骨生成和骨组织破坏方面的效应。方法:将全长PTHrP(-36~+141)cDNA克隆进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并用重组质粒pcDNA3.1-PTHrP转... 目的:通过体外器官培养系统,探讨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P)在新骨生成和骨组织破坏方面的效应。方法:将全长PTHrP(-36~+141)cDNA克隆进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并用重组质粒pcDNA3.1-PTHrP转染LCC15-MB乳腺癌细胞,在体外器官培养系统里加不同浓度含PTHrP的条件培养上清液培养小鼠颅盖骨。通过组织学方法检测PTHrP141在新骨形成和骨组织破坏方面的效应。结果:转染的乳腺癌细胞产生的PTHrP在低剂量时诱导骨的形成,而高剂量时诱导骨的再吸。结论:PTHrP在新骨的形成和骨组织的破坏方面因其浓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 颅盖骨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地区106例猝死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文赛兰 文继舫 +1 位作者 肖德胜 胡忠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通过对湖南地区猝死事件的临床病理研究与分析,探讨猝死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猝死的进一步研究和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湖南省湘雅司法鉴定中心(2004年~2008年)106例猝死的法医病理尸体解剖进行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0... 目的通过对湖南地区猝死事件的临床病理研究与分析,探讨猝死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猝死的进一步研究和预防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湖南省湘雅司法鉴定中心(2004年~2008年)106例猝死的法医病理尸体解剖进行临床病理学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06例猝死事件中男性有86例,平均年龄42.73岁。发生的年龄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有诱因的占61.3%,心源性猝死占68%。结论湖南省2004年~2008年的106例猝死事件以男性中壮年发生为多,且心源性猝死为主要死因,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干预防治猝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猝死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NS3基因对人肝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琼琼 肖旭贤 +3 位作者 冯德云 李波 郑晖 程瑞雪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35-140,共6页
目的:建立稳定转染HCVNS3的人源肝细胞系,探讨HCVNS3对肝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将HCVNS3的真核表达质粒稳定转染至QSG7701细胞(pRcHCNS3/QSG细胞),PCR,WesternBlot,免疫组化检测基因的整合和表达;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 目的:建立稳定转染HCVNS3的人源肝细胞系,探讨HCVNS3对肝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将HCVNS3的真核表达质粒稳定转染至QSG7701细胞(pRcHCNS3/QSG细胞),PCR,WesternBlot,免疫组化检测基因的整合和表达;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转染前后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变化;生长曲线,软琼脂集落实验,成瘤性实验探讨HCVNS3对肝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HCVNS3基因在pRcHCNS3/QSG细胞中得到整合和表达,定位于细胞浆。形态学显示出增殖旺盛的的特点,流式细胞仪检测pRcHCNS3/QSG细胞G0/G1期细胞数目减少而S期细胞数目增加,生长曲线和软琼脂集落实验表明pRcHCNS3/QSG细胞倍增时间明显缩短,停泊非依赖性生长能力明显增强,并能接种裸鼠成瘤,免疫组化证实肿瘤组织有HCVNS3蛋白表达。电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HCVNS3能促进pRcHCNS3/QSG细胞凋亡。但其促增殖速度远大于凋亡率,表现为pRcHCNS3/QSG细胞获得恶性表型和致瘤性。结论:HCVNS3能明显促进人肝细胞QSG7701恶性转化,pRcHCNS3/QSG细胞可作为研究HCVNS3致癌机理的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转染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后肢缺血诱导的侧枝血管MCP-1的表达及其与巨噬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明波 吴松 +5 位作者 伍校琼 黄良 朱武 罗明英 罗学港 蔡维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81-683,共3页
目的: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侧枝血管生长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单侧结扎兔股动脉并将股动脉远侧端吻合到伴行的股静脉上,7d后处死动物,用特异性抗MCP-1抗体和抗RAM11抗体(巨噬细胞标记物)结合共聚焦... 目的: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侧枝血管生长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单侧结扎兔股动脉并将股动脉远侧端吻合到伴行的股静脉上,7d后处死动物,用特异性抗MCP-1抗体和抗RAM11抗体(巨噬细胞标记物)结合共聚焦免疫荧光术,进行MCP-1和巨噬细胞的检测。结果:在正常血管MCP-1的表达非常弱,仅在中膜和外膜有微量表达,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在生长的侧枝血管MCP-1在血管各层都高水平表达,免疫荧光强阳性,是正常血管的7.8倍,和正常血管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连续切片显示MCP-1的上调表达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分布呈正相关。结论:在生长的侧枝血管MCP-1的表达显著上调,提示MCP-1在巨噬细胞的聚集和侧枝血管的生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P-1 侧枝血管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GPRT的构建及序列测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卓 汪世平 +11 位作者 吕志跃 余俊龙 彭先楚 周松华 李文凯 徐绍锐 吴仕筠 曾少华 肖小芹 戴橄 车宏丽 姜孝新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33-835,共3页
目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进行亚克隆,试图构建真核重组DNA质粒pcDNA3-HGPRT。方法通过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克隆HGPRT基因片段,... 目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进行亚克隆,试图构建真核重组DNA质粒pcDNA3-HGPRT。方法通过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克隆HGPRT基因片段,然后将目的片段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重组DNA质粒pcDNA3-HGPRT,为进一步研究HGPRT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IEA HGPRT 亚克隆 PCDNA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移植物巨噬细胞浸润途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伍校琼 蔡维君 罗学港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9-182,共4页
目的:探讨外膜是否是静脉移植物巨噬细胞浸润的一条重要途径。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对30个静脉移植物再塞标本中CD68(巨噬细胞的标记物)、CD31(内皮细胞的标记物)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片,图片用SiliconGraphi... 目的:探讨外膜是否是静脉移植物巨噬细胞浸润的一条重要途径。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对30个静脉移植物再塞标本中CD68(巨噬细胞的标记物)、CD31(内皮细胞的标记物)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拍片,图片用SiliconGraphicsOctane进行处理,并对CD68阳性细胞进行计数。结果:在正常静脉血管,外膜中有少量CD68阳性细胞,中膜和内膜中少见;在病变的血管中,CD68免疫阳性细胞在外膜、中膜和内膜都可观察到,与正常血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有从外膜向中膜和内膜迁移的趋势;中膜CD68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和中膜毛细血管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结论:外膜可能是静脉移植物巨噬细胞浸润的一条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浸润 静脉移植物 实验研究 CD68阳性细胞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免疫阳性细胞 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荧光 内皮细胞 静脉血管 正常血管 毛细血管 标记物 外膜 中膜 内膜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