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12块股前外侧肌皮瓣在口腔颌面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1
作者 任振虎 吴汉江 +5 位作者 谭宏宇 王铠 龚朝建 张胜 刘金兵 朱兆夫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1-285,共5页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的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2月—2013年6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进行了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的患者1 185例(1 212块皮瓣)。记录并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缺损部位、皮瓣的...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修复重建的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2月—2013年6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进行了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的患者1 185例(1 212块皮瓣)。记录并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缺损部位、皮瓣的面积及类型、受区血管的处理方法、供区并发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等情况。结果1 212块皮瓣成活1 176块,坏死36块,成活率97.0%。皮瓣供区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股前外侧肌皮瓣重建口腔颌面部各个部位的缺损后,90%以上的患者得到了良好的功能恢复及美观效果。吻合1根静脉与吻合2根静脉相比,可以显著地缩短显微操作时间(P=0.000 3)。2组的静脉危象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及静脉危象导致的皮瓣坏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前外侧肌皮瓣组织供应量大,可满足口腔颌面部各个部位缺损的修复要求。股前外侧肌皮瓣比其他游离皮瓣,更适合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应作为首选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口腔癌 颌面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在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戴博文 杨志敏 +6 位作者 龚朝建 贺智晶 陈林 赵志立 周茜 范腾飞 吴汉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2-415,共4页
目的:观察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时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08~2018-10期间12例采用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的病例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2例皮瓣完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术后... 目的:观察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时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08~2018-10期间12例采用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的病例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2例皮瓣完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颞浅动静脉用作游离皮瓣移植的受区血管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静脉 皮瓣移植 受区血管 肿瘤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在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犯方向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任振虎 吴汉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76-679,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在颈部淋巴结的包膜外侵犯(ECS)在各淋巴结分区的浸润方向的差异性。方法:纳入术后病理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57例。对淋巴结ECS方向的差异性及ECS与病灶T分级、浸润厚度、分化程度,淋巴结大小等之间的关...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在颈部淋巴结的包膜外侵犯(ECS)在各淋巴结分区的浸润方向的差异性。方法:纳入术后病理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57例。对淋巴结ECS方向的差异性及ECS与病灶T分级、浸润厚度、分化程度,淋巴结大小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57例患者中,30例发生ECS,发生ECS的淋巴结共78个(转移阳性淋巴结共174个),ECS在淋巴结浅面的发生频次为66,深面为51。其中Ⅰ区发生ECS者29个淋巴结,浅面ECS频次为26,深面为13(P<0.05)。其他各区ECS的浸润方向差异无显著性。ECS发生率与原发灶T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原发灶浸润厚度(P<0.05)、肿瘤分化程度(P<0.05)及淋巴结直径(P<0.01)相关。结论:口腔鳞癌颈部Ⅰ区淋巴结浅面发生ECS的概率较深面大。颈淋巴结ECS的发生率与口腔癌肿瘤浸润厚度、淋巴结直径正相关,与肿瘤分化程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淋巴结转移 包膜外侵犯 侵犯方向 分化程度 肿瘤浸润厚度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癌复发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范腾飞 任振虎 +4 位作者 杨雯君 张胜 胡镜宙 吴汉江 张陈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36-1038,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癌复发后软组织缺损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horacic 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TDAP)修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6月口腔癌复发后行TDAP修复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患者7例,其中6例穿支血管来自... 目的:探讨口腔癌复发后软组织缺损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horacic 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TDAP)修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6月口腔癌复发后行TDAP修复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患者7例,其中6例穿支血管来自胸背动脉,1例穿支血管来自胸外侧动脉。皮瓣不带或仅携带部分背阔肌,不损伤胸背神经,切取皮瓣面积最小6 cm×12 cm,最大8 cm×15 cm。TDAP修复舌癌术后复发2例,舌癌再发2例,颊癌再发1例,下颌牙龈癌及口底癌术后复发各1例,所有患者无肺、肝等远处转移。结果:7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成活率100%,无1例出现血管危像。受区与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0个月,皮瓣质地好,均不臃肿,不需要二期整形,皮瓣供区及肩膀关节功能良好。结论:TDAP质地非常柔软,血管蒂长,组织量大,供区疤痕隐蔽,且供区功能损失小等优点适合用于口腔癌复发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口腔癌复发 缺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s与TP53基因调控网络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5
作者 龚朝建 黄宏斌 +5 位作者 徐柯 梁芳 李小玲 熊炜 曾朝阳 李桂源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33-1144,共12页
TP53基因(编码p53蛋白)作为一个重要的抑瘤基因,通过调控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广泛参与了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一直是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最近的研究发现,microRNAs(miRNAs)参与了TP53的信号通路,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调控网... TP53基因(编码p53蛋白)作为一个重要的抑瘤基因,通过调控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广泛参与了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一直是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最近的研究发现,microRNAs(miRNAs)参与了TP53的信号通路,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调控网络.一方面,p53通过调控一些miRNAs的转录及转录后成熟,促进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和衰老,抑制肿瘤发生.另一方面,许多miRNAs,如miR-25、miR-30d、miR-125b和miR-504等可直接调控p53的表达与活性,参与TP53信号通路的调节,还有一些miRNAs则通过调节p53上下游基因,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miR-34家族,它们受p53直接调控并参与TP53信号通路,通过靶向抑制多个TP53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表达,发挥抑瘤作用.此外,它们还可以通过抑制沉默信息调节子,增强p53的活性,反馈调节TP53信号通路.miRNAs与TP53之间调控网络的研究,是对TP53抑瘤机制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53基因 MIRNAS 信号通路 肿瘤 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叠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颊癌术后洞穿性缺损 被引量:4
6
作者 吴坤 彭勇淳 +2 位作者 张胜 吴汉江 范腾飞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44-748,共5页
目的:探讨折叠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颊癌术后软组织洞穿性缺损修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折叠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颊部软组织洞穿性缺损的33例颊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男30例,女3例,年龄35~69岁。记录并统计患者基本... 目的:探讨折叠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颊癌术后软组织洞穿性缺损修复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折叠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颊部软组织洞穿性缺损的33例颊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男30例,女3例,年龄35~69岁。记录并统计患者基本信息、皮瓣大小,皮瓣脂肪厚度等资料。术后随访2~14个月,术后1、3、6个月定期门诊复查,采用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量表(UW-QOL)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取患者的言语、吞咽、咀嚼和外观等信息。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例患者均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皮瓣均完全成活,患者颊部内外侧形态恢复良好,语言、吞咽功能恢复好,无流涎、咬颊症状,下肢负重、行走不受影响。结论:折叠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重建颊部洞穿性缺损成功率高,形态功能恢复好,是一种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洞穿性缺损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癌 颊洞穿性缺损 折叠股前外侧皮瓣 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7
作者 任振虎 吴汉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4-517,共4页
转移是头颈部鳞癌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颈部转移淋巴结包膜外侵犯不仅影响患者预后,同时也能指导头颈外科医生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对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犯的诊断、发病率、治疗方案选择及其预后等进行综述。
关键词 颈部 鳞癌 淋巴结 转移 包膜外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s与非可控性炎症相关肿瘤 被引量:6
8
作者 龚朝建 张姗姗 +8 位作者 唐珂 李夏雨 向波 向娟娟 周鸣 马健 曾朝阳 熊炜 李桂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9-644,共6页
非可控性炎症与肿瘤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约25%的人类肿瘤是由于非可控性炎症所引起,在几乎所有的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及分子影响着肿瘤发生、发展的每一步。MicroRNAs(miRNAs)通过调控一些关键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参与... 非可控性炎症与肿瘤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约25%的人类肿瘤是由于非可控性炎症所引起,在几乎所有的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及分子影响着肿瘤发生、发展的每一步。MicroRNAs(miRNAs)通过调控一些关键基因及其信号通路,参与了非可控性炎症相关肿瘤起始和进展过程的调控。深入研究miRNAs作用的分子机制,可能为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S 非可控性炎症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纵向缩缝联合显微血管吻合术重建颈内静脉 被引量:1
9
作者 任振虎 范腾飞 +4 位作者 吴汉江 王铠 谭宏宇 龚朝建 刘金兵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6-479,共4页
目的探讨晚期口腔癌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累及双侧颈内静脉时血管的处理新方式。方法采用显微血管吻合术和血管纵向缩缝术相结合的方法重建颈内静脉。当晚期口腔癌患者的双侧颈内静脉均与周围可疑癌转移的淋巴结粘连紧密时,可以节段性切... 目的探讨晚期口腔癌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累及双侧颈内静脉时血管的处理新方式。方法采用显微血管吻合术和血管纵向缩缝术相结合的方法重建颈内静脉。当晚期口腔癌患者的双侧颈内静脉均与周围可疑癌转移的淋巴结粘连紧密时,可以节段性切除颈内静脉,采用颈外静脉重建颈内静脉,或仅切除部分颈内静脉血管壁;同时对颈内静脉的近心端和远心端纵向缩缝,使静脉管径均匀变化。选择5例接受双侧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手术治疗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该方法重建颈内静脉,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5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因静脉回流不畅导致的面部水肿、咽喉部水肿、脑水肿、颅内高压等严重并发症,未出现颈内静脉栓塞。术后随访5-19个月,采用多普勒或CT血管造影等检查颈内静脉的通畅情况,均未发现栓塞。5例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60%(3/5)。结论血管纵向缩缝联合显微血管吻合术是一种有效的处理颈部转移淋巴结累及双侧颈内静脉时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纵向缩缝 显微外科 显微血管吻合 颈内静脉 颈淋巴结清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舌颌颈联合根治患者术中拔牙对口底瘘的影响
10
作者 范腾飞 张胜 +1 位作者 吴汉江 吴坤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0-233,共4页
目的:评估舌颌颈联合根治患者术中拔牙对口底瘘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的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患者,同期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依据术中是否拔除下前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为术中离断下颌骨时拔除... 目的:评估舌颌颈联合根治患者术中拔牙对口底瘘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的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患者,同期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修复。依据术中是否拔除下前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为术中离断下颌骨时拔除下前牙,对照组为术中离断下颌骨时不拔除下前牙。结果:纳入243例舌癌患者,其中男222例,女21例。患者平均年龄(50.38±10.21)岁(范围26~71岁)。其中实验组口底瘘发生率(5.7%)高于对照组(1.5%),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吻合静脉数目(P=0.0061)、皮瓣危象(P<0.0001)、术中拔牙(P=0.0049)均与口底瘘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在舌颌颈联合根治离断下颌骨保留牙齿,可以预防口底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底瘘 舌癌 拔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