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潞潞 张建军 +8 位作者 张秀平 方旖旎 董阳 王晓乾 张钧豪 张鹏 程引 王立英 李玲孺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0-866,共7页
中医药防治包括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等的代谢性疾病效果显著。现从MAFLD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体质辨识,中药汤药、中成药、非药物疗法等治疗手段,化痰祛瘀、养肝益肾、疏肝健脾、化湿清热等治则治法,中医动物模型、单味... 中医药防治包括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等的代谢性疾病效果显著。现从MAFLD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体质辨识,中药汤药、中成药、非药物疗法等治疗手段,化痰祛瘀、养肝益肾、疏肝健脾、化湿清热等治则治法,中医动物模型、单味药及有效成分、复方等作用机制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以归纳总结中医药防治MAFLD的相关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病名 病因病机 证型分型 体质辨识 治疗手段 治则治法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规划设计原则及施工建设要求 被引量:4
2
作者 魏盛 耿希文 +13 位作者 徐凯勇 张浩 赵峰 胡明会 艾志福 贺文彬 秦冬冬 王晓良 葛加兵 王斌 徐子翔 苏茜茜 李自发 王可洲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5,共9页
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已经是神经科学和脑科学领域最基本的支撑条件,本文拟从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设计建设一般原则、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布局及功能区划、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相应配套设施设备、小动物神经行为学... 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已经是神经科学和脑科学领域最基本的支撑条件,本文拟从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设计建设一般原则、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布局及功能区划、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相应配套设施设备、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施工建设要求方面系统论述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规划设计原则及施工建设要求,以期为小动物神经行为学专业化实验室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规划设计参考及施工建设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动物神经行为学实验平台 规划设计 施工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动机缺乏行为及伏隔核多巴胺受体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建军 吴双 +2 位作者 薛冰 张潞潞 于萍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8,共12页
目的“躺平”作为现代流行词汇,描述部分人群的心理状态,但其心理学含义仍未明确。一定条件下的动机缺乏可能是关键心理特征之一。方法将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到两种限食水平(分别为基线体重的90%和80%),并进行蔗糖颗粒自我给药任务,... 目的“躺平”作为现代流行词汇,描述部分人群的心理状态,但其心理学含义仍未明确。一定条件下的动机缺乏可能是关键心理特征之一。方法将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到两种限食水平(分别为基线体重的90%和80%),并进行蔗糖颗粒自我给药任务,尝试建立“躺平”的动机缺乏动物行为模型,模型的建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鼻触一次高回报侧获得一粒糖丸,第二阶段学习多次鼻触低回报侧获得一颗糖丸,第三阶段观察大鼠在高回报侧可以获得不同程度奖励的情况下,还是否愿意多付出努力在低回报侧获得糖丸。结果结合自给食训练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1)大鼠在第三阶段出现“躺平”现象,即在高回报侧获得最大奖励的90%及以上,且低回报侧努力程度增大到断点时,大鼠放弃努力获得更多糖丸奖励。(2)与“未躺平”组的大鼠相比,“躺平”组大鼠伏隔核内的多巴胺D1受体表达显著升高,而D2受体表达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大鼠可表现出“躺平”样行为,伏隔核中D1受体表达上调可能是“躺平”动机缺乏的重要分子基础,该模型的建立扩展了对“躺平”的理解,并为其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机缺乏 伏隔核 “躺平” 多巴胺D1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总酚酸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现象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贺文彬 楚世峰 陈乃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1-397,共7页
目的研究丹参总酚酸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线栓阻断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脑卒中大鼠模型,再灌注并同时静脉注射丹参总酚酸5,10和20 mg·kg-1,每天1次,连续3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后7... 目的研究丹参总酚酸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线栓阻断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脑卒中大鼠模型,再灌注并同时静脉注射丹参总酚酸5,10和20 mg·kg-1,每天1次,连续3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后72 h大脑皮质、外周血及外周免疫器官脾脏内免疫细胞种类和数量的变化。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缺血后5,24和72 h时缺血侧脑区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f-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Th2型细胞因子Il-10以及巨噬细胞炎症因子Il-1β等mRNA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72 h时,模型组脑内缺血侧皮质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性T细胞和B细胞的数量显著升高(P<0.01),外周血和脾中上述免疫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1),提示脑内发生明显的炎症反应,外周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经丹参总酚酸10和20 mg·kg-1治疗后,可显著降低脑内上述免疫细胞数量(P<0.05),增加外周血中免疫细胞(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和B细胞)及脾中上述免疫细胞数量(P<0.05)。脑内炎症因子检测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后5,24和72 h时,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质炎症因子Ifn-γ,Tnf-α,Il-2,Il-4,Il-10和Il-1β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丹参总酚酸10和20 mg·kg-1治疗可显著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P<0.05)。结论丹参总酚酸可能通过抑制缺血侧脑区免疫炎症反应、减少免疫细胞浸润并抑制缺血再灌注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进而改善外周免疫抑制,减轻脑卒中后继发性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总酚酸 卒中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CycleGAN网络的面部腧穴定位算法
5
作者 杨婕 高阳 +3 位作者 段郑玉 姬冰霞 张雄 上官宏 《智能系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4-1032,共9页
现有腧穴自动定位方法存在定位误差大、算法泛化能力弱、操作复杂等缺点,不能满足大规模针灸临床应用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面部腧穴定位的改进循环一致生成对抗网络。采用双循环对抗训练机制,通过对称生成对抗网络的交... 现有腧穴自动定位方法存在定位误差大、算法泛化能力弱、操作复杂等缺点,不能满足大规模针灸临床应用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面部腧穴定位的改进循环一致生成对抗网络。采用双循环对抗训练机制,通过对称生成对抗网络的交替迭代实现网络性能优化;针对面部图像的特点,设计内嵌腧穴信息感知块的对称编解码生成器和能够在不同感受野下处理特征的多尺度分块判别器;采用多个损失函数对腧穴定位网络进行约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实现与人工定位视觉效果相似的结果,为面部腧穴智能定位技术的研究提供全新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面部腧穴 智能定位 循环一致生成对抗网络 生成器 多尺度判别器 交替迭代 中医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菖蒲挥发油中主要成分α-和β-细辛醚的神经药理学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6
作者 徐飞飞 李钦青 +1 位作者 楚世峰 贺文彬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69-1979,共11页
石菖蒲是我国一种药用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现代研究发现石菖蒲中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及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挥发油类为主要活性成分,包括α-细辛醚、β-细辛醚等。研究表明α-细辛醚、β-细辛醚具有广泛的药... 石菖蒲是我国一种药用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现代研究发现石菖蒲中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及糖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挥发油类为主要活性成分,包括α-细辛醚、β-细辛醚等。研究表明α-细辛醚、β-细辛醚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极具开发价值。近年来,尤其在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α-和β-细辛醚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石菖蒲活性物质α-和β-细辛醚的神经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归纳,重点探讨其在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潜在机制,为深入研究与开发石菖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细辛醚 Β-细辛醚 神经系统疾病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LF1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潜在靶点 被引量:1
7
作者 谌浩东 刘杨波 +6 位作者 宁娜 冯聚玲 艾启迪 杨岩涛 贺文彬 楚世峰 陈乃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6-138,共13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卒中病人中约有87%的病例为缺血性卒中。神经炎症是中风损伤的主要病理状态之一。CKLF1是2001年发现的非经典CC型趋化因子,对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表现出很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卒中病人中约有87%的病例为缺血性卒中。神经炎症是中风损伤的主要病理状态之一。CKLF1是2001年发现的非经典CC型趋化因子,对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表现出很强的趋化活性。CKLF1在胎儿大脑中含量最高,但在健康成人阶段不存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KLF1表达在成年卒中动物模型中,并被重新激活,参与神经炎症反应的多个过程。然而,其生物活性和药物发现的发展仍缺乏系统的文献报道。因此,我们收集已发表的资料并做此综述,简要阐明CKLF1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并解释其加重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此外,还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抗卒中药物,表明CKLF1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素样因子1 缺血性脑卒中 趋化性 小胶质细胞 中性粒细胞 炎症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兹海默病与帕金森病共性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8
作者 沈杨 张琦 +3 位作者 赵佳奇 李钦青 田雅娟 贺文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9-322,共4页
阿尔兹海默病与帕金森病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具有一定的共性,归纳总结为神经元的凋亡;小胶质细胞的调节作用;miRNA的表达;自噬过程的调节作用及P62蛋白的降解作用。通过对阿尔兹海默病与帕金森病的... 阿尔兹海默病与帕金森病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具有一定的共性,归纳总结为神经元的凋亡;小胶质细胞的调节作用;miRNA的表达;自噬过程的调节作用及P62蛋白的降解作用。通过对阿尔兹海默病与帕金森病的共性机制进行归纳,其优势在于针对部分既有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又有帕金森病临床表现的患者,可以采取同一种干预手段进行治疗,这将是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与研究的又一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兹海默病 帕金森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 rDNA测序探讨地黄饮子对帕金森病肾虚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闫川慧 路晓娟 +5 位作者 张俊龙 窦志芳 秦亚莉 韩诚 赵雨薇 黄金花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276-3288,共13页
目的探讨地黄饮子对D-半乳糖所致肾虚证及鱼藤酮诱导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的影响。方法选取90只6-8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左旋多巴组、地黄饮子高... 目的探讨地黄饮子对D-半乳糖所致肾虚证及鱼藤酮诱导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的影响。方法选取90只6-8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左旋多巴组、地黄饮子高、中、低剂量组。造模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150 mg·kg^(-1))6周及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0.5 mg·kg^(-1))4周,联合诱导PD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观察地黄饮子高、中、低剂量对PD肾虚模型大鼠的疗效评价。通过地黄饮子治疗,对大鼠粪便标本中的细菌16S rDNAV3-V4区域扩增子测序,比较PD肾虚模型大鼠GM特点及地黄饮子干预后GM变化。结果本研究共得到448个OTU。PD肾虚模型大鼠存在GM失衡的情况,主要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及其下属部分菌群丰度水平的变化相关。物种注释结果方面,相较于模型组,地黄饮子中、高剂量组厚壁菌门显著性升高(P<0.01)、拟杆菌门降低(P<0.05),而放线菌门地黄饮子低剂量组显著性升高(P<0.01),高剂量组则显著性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地黄饮子中剂量组ACE指数、Chao1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等Alpha多样性指数均增加(P<0.05),可见地黄饮子干预后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有显著改变。通过Beta多样性分析可见,地黄饮子中、高剂量组分别与空白组大鼠的GM存在关联。而地黄饮子低、中剂量组大鼠GM的LDA评分下多样性较为突出,且有相应关联菌群相富集。结论本研究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预测地黄饮子治疗PD肾虚证的作用机制,初步揭示了地黄饮子通过保护PD大鼠肠道黏膜屏障,改善肠道屏障通透性,调节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及其下属部分菌群丰度水平的变化等作用,改善PD大鼠运动障碍,而发挥防治PD的作用。研究结果预测了地黄饮子治疗P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GM动态的相对平衡有关,可为从肠道微环境角度揭示补肾法改善PD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肾虚证 地黄饮子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血管单元结构和功能及其在脑缺血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贺远 李钦青 +2 位作者 楚世峰 张钊 贺文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85-894,共10页
近年来,从神经血管单元(NVU)这一整体性结构及其功能出发开展脑缺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NVU已经成为脑科学和脑重大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NVU主要组成细胞有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等,... 近年来,从神经血管单元(NVU)这一整体性结构及其功能出发开展脑缺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NVU已经成为脑科学和脑重大疾病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NVU主要组成细胞有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等,它们在结构上密切相关,在功能上共同维持脑稳态,在脑功能和脑缺血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NVU损伤导致微血管及血脑屏障完整性受损、神经元细胞死亡、神经胶质反应、免疫细胞浸润,甚至组织损伤和脑水肿。本文以期阐明NVU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脑缺血损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为开展基于NVU结构和功能的脑缺血疾病防治药物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血管单元 结构和功能 脑缺血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血管偶联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鞠祥 张钊 +3 位作者 楚世峰 贺文彬 李刚 陈乃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25-2230,共6页
神经血管偶联是局部神经活动与脑血流变化幅度的关联,主要基于神经血管单元层面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血流量,是大脑行使功能活动的重要前提。近年来研究表明,神经血管偶联障碍与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慢性脑缺血等脑血管疾... 神经血管偶联是局部神经活动与脑血流变化幅度的关联,主要基于神经血管单元层面调节中枢神经系统血流量,是大脑行使功能活动的重要前提。近年来研究表明,神经血管偶联障碍与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慢性脑缺血等脑血管疾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血管偶联功能障碍导致上述疾病的主要机制是脑血管功能障碍或缺失,进而导致神经元缺血损伤,影响其正常功能。该文将就神经血管偶联研究现状及与其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做一综述,以期指导后继研究,为基于神经血管偶联机制研发预防、缓解、治疗与神经血管偶联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血管偶联 神经血管单元 调控机制 研究方法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脑缺血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2
作者 刘倬秀 郝阳晶 +6 位作者 付豪 李钦青 张建军 楚世峰 张钊 曹卓青 贺文彬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5年第8期1091-1104,共14页
目的建立一种慢性脑缺血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并对其评价。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组与睡眠剥夺联合双侧颈总动脉结扎(SD+2-VO)组,每组10只;采用力竭游泳和舌色采集评价动物气虚... 目的建立一种慢性脑缺血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并对其评价。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组与睡眠剥夺联合双侧颈总动脉结扎(SD+2-VO)组,每组10只;采用力竭游泳和舌色采集评价动物气虚血瘀证体征,采用巴恩斯迷宫检测动物认知能力,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比较动物脑血流量,苏木素-伊红(HE)和髓鞘(LFB)染色分别观察海马及白质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TEM)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NeuN、VEGFA蛋白表达,免疫荧光(IF)检测CD31荧光强度。结果与sham组相比,2-VO组大鼠表现出脑血流量降低,但并不能完全模拟气虚血瘀的临床表现。与2-VO组相比,SD+2-VO组大鼠表现出活动量减少,脑血流显著下降,游泳时间显著缩短,舌色黯淡的特点;巴恩斯迷宫显示,SD+2-VO组动物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HE染色、TEM和LFB染色显示,SD+2-VO组神经元及脑白质损伤显著,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VO组和SD+2-VO组NeuN表达下降,VEGFA表达升高,IF结果显示2-VO组和SD+2-VO组CD31表达水平升高。结论睡眠剥夺结合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手术能够建立慢性脑缺血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与2-VO组相比,气虚血瘀体征更显著,更符合临床慢性脑缺血气虚血瘀证的表现,为慢性脑缺血中医药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缺血 气虚血瘀证 病证结合 睡眠剥夺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酚酸A减轻氧糖剥夺/再灌注诱导的BV2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及可能机制
13
作者 管雅琪 崔恺 +7 位作者 魏文一 田雅娟 张钊 楚世峰 李钦青 郭继龙 张力 贺文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97-906,共10页
目的探讨丹酚酸A(Sal A)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BV2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用含Na_(2)S_(2)O_(4)10 mmol·L^(-1)的无糖Earle′s平衡盐缓冲液建立BV2细胞的OGD/R损伤模型,加入Na_(2)S_(2)O_(4)无糖Ea... 目的探讨丹酚酸A(Sal A)对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损伤的BV2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用含Na_(2)S_(2)O_(4)10 mmol·L^(-1)的无糖Earle′s平衡盐缓冲液建立BV2细胞的OGD/R损伤模型,加入Na_(2)S_(2)O_(4)无糖Earle′s平衡盐缓冲液,置培养箱(37℃,5%CO_(2))中培养1.5 h(氧糖剥夺)后换为正常培养基培养24 h(再灌注)。随后实验分为细胞对照组、OGD/R组、OGD/R+Sal A 1,5和10μmol·L^(-1)组、OGD/R+ML385组、OGD/R+ML385+Sal A 1,5和10μmol·L^(-1)组及OGD/R+依达拉奉(Eda,50μmol·L^(-1))组,继续培养24 h。(1)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2)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0、IL-4、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化学荧光法检测细胞活性氧(ROS)含量;比色法测定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活性。(3)Western印迹法检测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前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水平及核因子κB p65蛋白磷酸化(p-NF-κB p65)水平。结果(1)与细胞对照组相比,OGD/R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与OGD/R组相比,OGD/R+Sal A 1,5和10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0.05,P<0.01)。(2)与细胞对照组相比,OGD/R组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IL^(-1)0,IL-4和TGF-β含量显著降低,ROS和MDA含量显著升高,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OGD/R组相比,OGD/R+Sal A 1,5和10μmol·L^(-1)和OGD/R+Eda组IL-6含量显著降低,IL^(-1)0,IL-4和TGF-β含量显著增加,ROS和MDA含量显著降低,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P<0.01)。(3)与细胞对照组相比,OGD/R组p-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OGD/R组相比,OGD/R+Sal A 5和10μmol·L^(-1)和OGD/R+Eda组Keap1和胞浆Nrf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胞核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OGD/R+ML385组与OGD/R组相比,OGD/R+ML385+Sal A 1,5和10μmol·L^(-1)组分别与OGD/R+Sal A 1,5和10μmol·L^(-1)组相比,Kea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Nrf2胞浆和胞核、HO-1和NQO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NF-κB p65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Sal A减轻OGD/R损伤的BV2细胞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激活Keap1/Nrf2通路和抑制NF-κB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A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核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 核转录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枣仁-茯苓-党参水提物对小鼠睡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徐飞飞 田雅娟 +2 位作者 李钦青 楚世峰 贺文彬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00-308,共9页
目的:探究酸枣仁-茯苓-党参水提物(质量比1:1:1)对小鼠睡眠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20只雄性昆明小鼠中选取60只随机分为6组,进行自主活动实验及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分为正常组、溶剂对照组、酸枣仁-茯苓-党参低、... 目的:探究酸枣仁-茯苓-党参水提物(质量比1:1:1)对小鼠睡眠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120只雄性昆明小鼠中选取60只随机分为6组,进行自主活动实验及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分为正常组、溶剂对照组、酸枣仁-茯苓-党参低、中、高剂量组(14、28、56 g/kg)、阳性药组(地西泮,2.5 mg/kg);另外60只小鼠进行对氯苯丙氨酸诱导失眠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酸枣仁-茯苓-党参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组,每组10只,灌胃剂量为10 mL/(kg·d),不间断给药30 d。通过记录小鼠自主活动,分析水平得分与活动距离,评价酸枣仁-茯苓-党参水提物对正常小鼠及对对氯苯丙氨酸建立的失眠小鼠的的影响;通过戊巴比妥钠诱导睡眠实验,记录小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评价酸枣仁-茯苓-党参水提物的促进睡眠及延长睡眠时间的作用。ELISA检测失眠实验中各组小鼠下丘脑、皮层中5-羟色胺(5-HT)及色氨酸羟化酶(TPH)的含量;小鼠海马、皮层中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探讨酸枣仁-茯苓-党参水提物相关作用机制。结果:酸枣仁-茯苓-党参水提物能够显著减少小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降低失眠小鼠自主活动能力,减少正常小鼠水平得分与活动距离(P<0.05,P<0.01);高剂量酸枣仁-茯苓-党参水提物能够增强下丘脑5-HT合成关键酶TPH的活性,提高5-HT含量(P<0.05);能够调节海马Glu与GABA含量,维持Glu/GABA平衡(P<0.05)。结论:酸枣仁-茯苓-党参水提物对睡眠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作用机制与调节小鼠脑内血清素系统和Glu/GABA稳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党参 茯苓 睡眠 5-羟色胺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细辛醚通过调控NLRP3通路保护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BV2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飞飞 崔恺 +6 位作者 王立有 管雅琪 刘铭 李钦青 田雅娟 楚世峰 贺文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09-1218,共10页
目的评价α-细辛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小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α-细辛醚预处理BV2细胞,建立OGD/R模型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以CCK-8方法筛选α-细辛醚给药剂量及OGD/R模型的建立方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评价α-细辛醚... 目的评价α-细辛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小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α-细辛醚预处理BV2细胞,建立OGD/R模型模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以CCK-8方法筛选α-细辛醚给药剂量及OGD/R模型的建立方法;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评价α-细辛醚对损伤细胞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β、IL-18、IL-10、IL-4及ROS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TNF-α、TGF-β以及NLRP3、caspase 1、NF-κB的表达量。结果α-细辛醚预处理能够明显降低OGD/R损伤细胞IL-1β和IL-18的释放,降低TNF-α的蛋白表达;能够明显升高IL-10和IL-4的释放,促进TGF-β蛋白表达,并呈量效关系,以α-细辛醚高剂量(16μmol·L^(-1))效果最佳。α-细辛醚还能够明显降低损伤细胞NLRP3、caspase 1、p-NF-κB的蛋白表达量及ROS的活性。结论α-细辛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控ROS活性,抑制NF-κB的磷酸化,以降低NLRP3炎症小体的过度活化,进而通过抗炎起到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细辛醚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小胶质细胞 炎性反应 NLRP3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总酚酸诱导PC12细胞分化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沈杨 张琦 +4 位作者 赵佳奇 田雅娟 李钦青 楚世峰 贺文彬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9-104,共6页
目的观察丹参总酚酸(Tsa)诱导PC12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Tsa 0.01,0.1和1.0μg·L^(-1)对PC12细胞存活的影响以及对氧糖剥夺(OGD)损伤后细胞的修复作用;计数PC12细胞突起数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微... 目的观察丹参总酚酸(Tsa)诱导PC12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Tsa 0.01,0.1和1.0μg·L^(-1)对PC12细胞存活的影响以及对氧糖剥夺(OGD)损伤后细胞的修复作用;计数PC12细胞突起数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质2(MAP-2),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磷酸化ERK1/2(p-ERK1/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2(MEK1/2)及p-MEK1/2的表达,并观察MEK抑制剂U0126对Tsa 1.0μg·L^(-1)作用PC12细胞后p-ERK1/2与ERK1/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Tsa 0.01和0.1μg·L^(-1)对PC12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影响,Tsa 1.0μg·L^(-1)能促进PC12细胞增殖,存活率升高90%(P<0.01);与OGD损伤细胞组相比,OGD+Tsa 0.1,1.0μg·L^(-1)细胞存活率分别上升至(47.7±1.8)%和(63.2±13.0)%(P<0.05,P<0.01)。PC12细胞突起数量结果显示,与细胞对照组相比,Tsa 0.01,0.1和1.0μg·L^(-1)均能促进细胞突起生长(P<0.01);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Tsa可促进MAP-2,p-ERK1/2和p-MEK1/2蛋白的表达(P<0.05,P<0.01),并且这种作用可被U0126抑制剂阻断(P<0.01)。结论 Tsa能促进PC12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MEK及p-ERK1/2来促进PC12细胞分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总酚酸 细胞分化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