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普遍性到特殊性:文化主体性的认知重构与演化
1
作者 胡晶晶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共7页
文化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演化的揭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解读框架。从人类文明视野看,文化主体意识逐渐融入文明和国家的结构框架,形成了共同的人类集体凝聚的普遍性需求和等级同质性,也因政治与精... 文化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演化的揭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解读框架。从人类文明视野看,文化主体意识逐渐融入文明和国家的结构框架,形成了共同的人类集体凝聚的普遍性需求和等级同质性,也因政治与精神载体发展和适配的程度呈现出特殊性。在世界和民族叙事中,文化主体性围绕文化与现代化关系进入“有名有实”的现代建构阶段,出现全球“在场”的普遍性与民族表达的特殊性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空间和时间双重维度下正重新书写,有力回应了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也是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全景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普遍性 特殊性 人类文明 逻辑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以西安汉服产业为例
2
作者 王家辉 胡晶晶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1,共8页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随之在社会文化需求、企业转型升级和政府工作目标三方面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当下,推动传统文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一条重要路径,然而在一些地方实践中,...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随之在社会文化需求、企业转型升级和政府工作目标三方面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当下,推动传统文化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一条重要路径,然而在一些地方实践中,却存在文旅体验认同失真失实、文旅消费同质单一、文旅产业“缺链少环”等问题。近年来,西安以汉服产业为抓手,在深挖汉服文化、拓展消费场景、完善产业制造等方面形成了科学系统、复制性强、开拓创新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和路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服经济 文旅融合 传统文化 产业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逻辑生成和探索历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晶晶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0-23,共4页
文化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核心命题,更是其心怀“国之大者”及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探索总结文化使命的内涵和基本经验,并将其始终置于全面领导和执政的全过程之中,政党自信也得以... 文化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核心命题,更是其心怀“国之大者”及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探索总结文化使命的内涵和基本经验,并将其始终置于全面领导和执政的全过程之中,政党自信也得以清晰呈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新征程对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定位、策略、能力等提出了更多新的期待,以寻求并确立推动中国发展的新的导引、动力和平衡机制,求解中华文明主导下的现代化路径选择和话语权命题,以及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文化使命 逻辑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城乡文化和谐共生 被引量:10
4
作者 徐之顺 胡宝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1,共7页
当代中国城乡文化关系不是先进与落后、替代与被替代、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不同文化形态、同等文化地位、共享文化发展权利之间的关系,是功能各异、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和谐共生关系。文化自觉是实现城乡文化和谐共生的客观认知前... 当代中国城乡文化关系不是先进与落后、替代与被替代、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不同文化形态、同等文化地位、共享文化发展权利之间的关系,是功能各异、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和谐共生关系。文化自觉是实现城乡文化和谐共生的客观认知前提,文化自信是实现城乡文化和谐共生的主观认同基础。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前提与基础之上,应坚持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具有时代精神的城乡文化和谐共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促进具有中国风格的城乡文化和谐共生;坚守地域文化特性,促进具有地方色彩的城乡文化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城乡文化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逻辑下乡村旅游升级路径 被引量:16
5
作者 胡晶晶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4-58,共5页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正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创新路径。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工作,能够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振兴贫困地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加速农村现代化转型。但当前在政策对接、产业融合、受益机制、发展资金...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正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创新路径。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工作,能够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振兴贫困地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建设,加速农村现代化转型。但当前在政策对接、产业融合、受益机制、发展资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为此,需要通过实现乡村旅游升级与精准扶贫政策的高效对接、实现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产业创新升级融合、构建公平合理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受益机制、建设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实现人才振兴等对策,实现乡村旅游更好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孟飞 姚顺良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93,共6页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巨大启迪。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发展体制的内在统一。建立、完善和统一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与发展体制是发展中国家得以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另...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巨大启迪。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发展体制的内在统一。建立、完善和统一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制度与发展体制是发展中国家得以发展和充分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发展,又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赋予其具有时代性的中国化表达,对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发展问题作出了生动回答,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总体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独立自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兵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18,共6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强调以人民为目的、以人民为动力、以人民为担当;坚持物质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强调以人民为目的、以人民为动力、以人民为担当;坚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强调既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也要重视主观意识能动的反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要遵循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断推进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注重"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强调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的辩证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群众史观 实践观 矛盾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辉煌、覆灭与启示 被引量:1
8
作者 孟飞 姚顺良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29,共7页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是第二国际中的重要理论派别和实践团体,它在思想史和政治史上产生了多方面深远影响。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从20世纪初开始,全面参与了奥地利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不过他们的政治实践本质上走向了非马克思主...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是第二国际中的重要理论派别和实践团体,它在思想史和政治史上产生了多方面深远影响。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从20世纪初开始,全面参与了奥地利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不过他们的政治实践本质上走向了非马克思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并最终在上世纪30年代宣告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社会民主党 红色维也纳 第三条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国际的思想裂变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孟飞 姚顺良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22,共6页
第二国际时期,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新情况,马克思主义内部随之产生了思想和政治上的分化。"修正派"要求补充和替代马克思主义,而"正统派"主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面对各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奥地... 第二国际时期,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新情况,马克思主义内部随之产生了思想和政治上的分化。"修正派"要求补充和替代马克思主义,而"正统派"主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面对各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汲取了"修正派"和"正统派"的方法论基础,但又不满足于他们的固有主张。从20世纪初开始,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在考茨基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和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间采取中派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第二国际 改良主义 折中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解百年党史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兵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6-93,共8页
树立正确的党史观需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引。我们必须坚持从主题主线的维度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坚持从人民主体的视角探讨中国共产党历史,坚持从全面历史的视野审视中国共产党历史,坚持以运动发展的观点透视中国共产党历史,坚... 树立正确的党史观需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引。我们必须坚持从主题主线的维度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坚持从人民主体的视角探讨中国共产党历史,坚持从全面历史的视野审视中国共产党历史,坚持以运动发展的观点透视中国共产党历史,坚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剖析中国共产党历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错误主张,做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群众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人腐败现象的社会根源与预防对策
11
作者 王兵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6-8,共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从已查处的腐败案例来看,能人官员占有很高比例。他们大多为地方或部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绩,颇能博得上级的赏识与社会的好感,但同时又对党纪国法缺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从已查处的腐败案例来看,能人官员占有很高比例。他们大多为地方或部门、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绩,颇能博得上级的赏识与社会的好感,但同时又对党纪国法缺少敬畏之心,欲壑难填,腐败能力与工作能力一样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惩治腐败 工作能力 领导干部 监督制度 价值理性 选拔任用机制 道德教育 干部监督 干部教育 金钱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资本主义空间批判的双重维度 被引量:3
12
作者 文吉昌 冉清文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59,共8页
马克思将“空间”作为自己批判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视角,呈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价值实现、意识形态塑造的具体过程。在生产领域,人、产品和价值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资产阶级在无意识的生产中将货币作为转换价值能量的媒介,使其自身占据了... 马克思将“空间”作为自己批判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视角,呈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价值实现、意识形态塑造的具体过程。在生产领域,人、产品和价值都占据了一定的空间,资产阶级在无意识的生产中将货币作为转换价值能量的媒介,使其自身占据了大量的财富,并将少量货币分配给工人阶级,造成了资本的空间差异和能量转换的失衡。正是在这种“空间差异”的生态下,资产阶级缓解了自身的对抗性矛盾,并分散了国家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意识形态成为资产阶级遮蔽自身虚假性的手段,在虚假共同体的空间中资产阶级编造了普适性的话语体系,但这种虚假的意识形态最终将会被真正的共同体意识形态所代替,资本主义空间最终也将进化成为共产主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空间 生产 价值实现 意识形态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与历史唯物主义
13
作者 薄海 文吉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21-31,共11页
通过暴力革命理论、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和整体性历史辩证法的研究,霍布斯鲍姆接受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作为批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霍布斯鲍姆站在民族发展和政治意识发展的高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 通过暴力革命理论、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和整体性历史辩证法的研究,霍布斯鲍姆接受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将其作为批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法。霍布斯鲍姆站在民族发展和政治意识发展的高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倡将民族和国家、事实和价值、历史和现实统一起来考虑。面对全球性、世界性问题的产生,霍布斯鲍姆构建了整体性的历史辩证法,强调在线性历史的基础上研究历史中人的连续性的意识,从个体的、群体的连续性的意识特别是政治意识出发来分析整个世界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马克思主义史学 历史虚无主义 整体性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道德话语的建构逻辑
14
作者 薄海 文吉昌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8-75,共8页
马克思与西方经典哲学家在道德理论上的区别在于,他没有像后者那样把"道德"看作由"神"或"人"的活动的产物,而是将道德看作与人的发展并行存在的一种社会形式。通过对传统资本主义道德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将... 马克思与西方经典哲学家在道德理论上的区别在于,他没有像后者那样把"道德"看作由"神"或"人"的活动的产物,而是将道德看作与人的发展并行存在的一种社会形式。通过对传统资本主义道德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将"竞争""异化""共同体"作为新的道德话语,构建了无产阶级的叙述范式和道德价值的评价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与道德价值理论的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统一,物质生产与道德发展成为人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话语的不断发展所形成的话语形式将会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政治生态中成为社会秩序的依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话语 竞争 异化 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双重维度研究
15
作者 薄海 文吉昌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5期22-30,共9页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深刻的哲学逻辑基础,共同体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属于同一个过程,共同体为人的社会实践提供场域和空间,人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行为又促使自身对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通过政治意...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还具有深刻的哲学逻辑基础,共同体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属于同一个过程,共同体为人的社会实践提供场域和空间,人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行为又促使自身对共同体的价值认同。生活在共同体中的人通过政治意识互相联结,使其自身得到自我和他者的肯定,并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创新社会秩序,促使现实社会朝着"真实的共同体"方向发展前进。习近平的命运共同体理论建立在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基础上,继承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中的空间、认同、社会秩序等话语形式,为创新全球性的生态空间提供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空间 自我认同 社会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