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及其启示 被引量:10
1
作者 贾建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观、国家观和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都是在人的解放和发展这个主题下的核心内容和理论逻辑中的重要环节。唯物史观把社会历史归结为人的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国家、社会是人的国家、人的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观、国家观和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都是在人的解放和发展这个主题下的核心内容和理论逻辑中的重要环节。唯物史观把社会历史归结为人的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国家、社会是人的国家、人的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的状况的反映。国家的特征和存亡都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联系,资产阶级国家异化为寄生赘瘤,必将被取代;过渡时期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应尽力消除旧的国家政权的弊害,成为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国家终将随着社会发展而消亡,让社会权利回归社会,让社会成为自由人联合体,让每个人都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思想理论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国家和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当坚持唯物史观的方法和以人为本、以社会为先的原则,积极推进国家权力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民主化、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的解放和发展 社会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被引量:27
2
作者 魏建国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新媒体是思想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全新场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新媒体虚拟时空中并未被遮蔽,相反却突显了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关注新媒体境遇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掌握传播... 新媒体是思想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全新场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新媒体虚拟时空中并未被遮蔽,相反却突显了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关注新媒体境遇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掌握传播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机制,整合传统媒介和新媒体资源,强化话语监控和制度规范,营造积极健康而又合理有序的虚拟话语空间,巩固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 被引量:13
3
作者 魏建国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59,共4页
新媒体是思想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全新场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新媒体虚拟时空中并未被遮蔽,相反却凸显了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关注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 新媒体是思想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全新场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新媒体虚拟时空中并未被遮蔽,相反却凸显了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关注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内容;要整合传统媒介和新媒体资源,培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平台;要掌握传播规律和大众心理,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交流机制;要强化话语监控和制度规范,拓展积极健康而又合理有序的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马克思主义 话语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安 方小年 何旭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2,66,共6页
列宁在领导苏俄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十分重视理论教育和武装大众的问题。列宁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防止用肢解的、修正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他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联系客观实际,也就是要与俄... 列宁在领导苏俄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始终十分重视理论教育和武装大众的问题。列宁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防止用肢解的、修正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他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联系客观实际,也就是要与俄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任务、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大众化的实际对象相联系。他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运用学校课堂、通俗化的语言、媒介、实践生活等多样化的载体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危机时代语境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贺方彬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7-31,共5页
从后危机时代语境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更为宏阔的视野,而且更能凸显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质和深层意蕴,展现其完整图景,具体表征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是时代变化和... 从后危机时代语境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更为宏阔的视野,而且更能凸显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质和深层意蕴,展现其完整图景,具体表征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是时代变化和实践新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基本要义在于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特质是深入时代深处,把握时代逻辑,解答时代问题,创新发展理论,引领时代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特质 深层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先争优”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实践形态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冬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36-38,共3页
从"创先争优"活动的意义、途径和目的可知,"创先争优"活动是新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实践形态,这种实践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日常生活转向,必须进一步情境化、具体化和内在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创先争优 日常生活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7
作者 董振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4,共6页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理应对于当代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刻把握、概括提炼和批判反思,这一点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1,
关键词 实践范畴 自在自然 人化自然 时代精神 类本质 马克思辩证法 常规实践 概括提炼 认识过程 实践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进向
8
作者 牛先锋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7,127,共4页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是当前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虽然研究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尚待深化的问题。在认真梳理和述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从整体性意义上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逻辑结构和逻辑体系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是当前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虽然研究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尚待深化的问题。在认真梳理和述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从整体性意义上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逻辑结构和逻辑体系的研究,应该是下一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的进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性 理论体系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研究进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开放的心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9
作者 牛先锋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共4页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对时代问题的回答,由于相同的问题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需要进一步求解,故而时代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新的探索,人类积累的实践经验更需要升华为理论。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绝不能故步自...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对时代问题的回答,由于相同的问题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需要进一步求解,故而时代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新的探索,人类积累的实践经验更需要升华为理论。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绝不能故步自封,只有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真实的时代问题和生动的人类实践,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解释时代,从而得到时代的认同,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 包容性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举
10
作者 曹鹏飞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20,共4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符合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要求,而且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不断向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命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指引,坚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以中国特色...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符合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要求,而且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不断向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命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指引,坚定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为依托,完善和创新社会主义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为载体,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武装,是我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举,是我党关于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总体布局和战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性理论研究的缘起与现状:兼论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 被引量:5
11
作者 蔡青竹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16-226,312,共11页
从某种角度看,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实现公共性的历史。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公共性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社会问题、自然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精神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了当代公共性问题的复杂图景。公共性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科... 从某种角度看,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实现公共性的历史。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公共性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社会问题、自然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精神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了当代公共性问题的复杂图景。公共性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科学阐释公共性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化,探究解决公共性问题的方法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思想,是近十年来国内公共性研究中的一个新分支。学界普遍认为,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立场、方法和逻辑来理解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公共性思想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加强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研究有利于推进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和时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马克思 内涵 理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四大理论来源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青竹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2,共6页
古希腊的城邦公共精神向马克思说明了人参与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方法;空想社会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公共性管理图示给予马克思以直接的思想启迪;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 古希腊的城邦公共精神向马克思说明了人参与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方法;空想社会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公共性管理图示给予马克思以直接的思想启迪;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公共性反思引起了马克思研究的重大转向;自由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实现的公共性理念启示马克思公共性是自由意志的理性结合。这四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基本理论来源。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逻辑演进是与他的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相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公共性 理论来源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双重维度及其破解路径
13
作者 王海滨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4,共5页
虚无主义侵袭的问题,是现代性的问题域中关涉根本又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的虚无主义所涵摄的双重维度:资本逻辑塑造的外在人化世界的虚无,其内在逻辑是以历史性摒弃神圣性与超越性;物化... 虚无主义侵袭的问题,是现代性的问题域中关涉根本又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时代的虚无主义所涵摄的双重维度:资本逻辑塑造的外在人化世界的虚无,其内在逻辑是以历史性摒弃神圣性与超越性;物化生存导致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虚无,其内在逻辑是人的内在本质的空虚化。马克思超越抵制虚无主义侵袭的思辨路向,把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求放置在客观的历史性维度之上,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冲出双重维度的虚无主义的路径。马克思的这些探索,对于破解在一定意义上存在于当代中国的"物欲横流""价值真空""精神虚无"等文化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逻辑 物化生存 虚无主义 双重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本体论:古尔德重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尝试
14
作者 王虎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7-11,共5页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是古尔德全面系统地解读马克思《大纲》(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一部研究力作,该书以《大纲》为基本文本依据,通过内在的解释和辩证的方法将马克思哲学重建为社会本体论,即系统哲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是古尔德全面系统地解读马克思《大纲》(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一部研究力作,该书以《大纲》为基本文本依据,通过内在的解释和辩证的方法将马克思哲学重建为社会本体论,即系统哲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这一新颖而独特的见解不仅敞开了解读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路径,同时也引发了重新解读马克思的问题。因此,梳理并探讨古尔德重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尝试,对于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特别是文本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本体论 古尔德 系统哲学 社会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双重逻辑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虎学 万资姿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27,32,共6页
在研究分工问题时,不能仅仅从"一般范畴来考察"分工,还要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分工。实际上,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中内在地交织着分工的"双重逻辑",即分工一般与分工特殊,前者是指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 在研究分工问题时,不能仅仅从"一般范畴来考察"分工,还要从"一定的历史形式来考察"分工。实际上,马克思的分工思想中内在地交织着分工的"双重逻辑",即分工一般与分工特殊,前者是指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分工或"单就劳动本身来说的分工",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所独有的分工或"一定历史形态的分工"。在分工思想史上,斯密仅仅局限于"分工特殊",并将其直接等同于"分工一般",进而混淆并否定了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之间的界限;相反,马克思则明确区分了分工的两种形态,深刻揭示了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资本主义性质,进而辩证地把握并揭示了分工的"双重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分工 双重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分工思想的初始论域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虎学 万资姿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8,共6页
毋庸置疑,异化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更是跃升为一种主导的批判话语,具有理论总纲的性质。实际上,马克思最初有关分工的论述也都是在异化这一总体框架下进行的... 毋庸置疑,异化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更是跃升为一种主导的批判话语,具有理论总纲的性质。实际上,马克思最初有关分工的论述也都是在异化这一总体框架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异化构成了马克思分工思想初始论域。总体上看,在这一论域中,马克思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在追问异化劳动的根源时发现了分工;另一件是在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中阐明了分工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 分工 初始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 被引量:5
17
作者 邬巧飞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2-55,共4页
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西方社会思潮,是西方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社会主义始终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理论建构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为方法论基础,从制度层面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阐明人与自然... 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西方社会思潮,是西方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社会主义始终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理论建构以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想为方法论基础,从制度层面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阐明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构想。生态社会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论述,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的形而上学性及其抽象化机制——基于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巍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2-50,共9页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中,马克思不仅批判了普鲁东主义改革资本主义交换体系的方案,同时也意识到了货币的形而上学性,即货币通过对商品和社会关系的抽象化机制,使自身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抽象观念,并凭借其形...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中,马克思不仅批判了普鲁东主义改革资本主义交换体系的方案,同时也意识到了货币的形而上学性,即货币通过对商品和社会关系的抽象化机制,使自身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抽象观念,并凭借其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普遍性",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在第一重抽象即对商品的抽象中,货币在颠倒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使自身成为主体的同时,也暴露了货币关系的实质,即货币不仅是一种物,更是一种社会关系。正是在后一维度上,货币又展开了第二重抽象,即对社会关系的抽象,在等价交换的假象中颠倒了生产与交换的关系,并以劳动价格即工资的形式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只有通过历史性的方法才能破除货币抽象化机制所遮蔽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 抽象化 马克思 普鲁东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本义和转义——一种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互文性解读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亮亮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5,共6页
揭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含义是"卡夫丁峡谷"研究的根本前提。互文性解读为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得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含义打开了新思路。本文依托构建以《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为中... 揭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含义是"卡夫丁峡谷"研究的根本前提。互文性解读为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得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含义打开了新思路。本文依托构建以《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为中心的有层次的文本系统,提出"卡夫丁峡谷"隐喻存在本义与转义,本义指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不经历土地私有化和农民无产者化的过程,转义指俄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无论是从本义还是转义而言,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与"卡夫丁峡谷"隐喻均没有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 卡夫丁峡谷 农村公社 俄国 社会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旗帜的统一 被引量:3
20
作者 牛先锋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3-8,共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的道路、理论体系、旗帜的总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和方向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这一进程的经验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形成的道路、理论体系、旗帜的总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和方向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这一进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形象和政治立场。三者所表述的对象、揭示的内涵只有一个,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旗帜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三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统一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统一于人类文明发展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