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及其启示 被引量:10
1
作者 贾建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共8页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观、国家观和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都是在人的解放和发展这个主题下的核心内容和理论逻辑中的重要环节。唯物史观把社会历史归结为人的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国家、社会是人的国家、人的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观、国家观和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都是在人的解放和发展这个主题下的核心内容和理论逻辑中的重要环节。唯物史观把社会历史归结为人的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国家、社会是人的国家、人的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的状况的反映。国家的特征和存亡都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联系,资产阶级国家异化为寄生赘瘤,必将被取代;过渡时期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应尽力消除旧的国家政权的弊害,成为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国家终将随着社会发展而消亡,让社会权利回归社会,让社会成为自由人联合体,让每个人都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思想理论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国家和新型社会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当坚持唯物史观的方法和以人为本、以社会为先的原则,积极推进国家权力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民主化、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的解放和发展 社会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先争优”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实践形态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冬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第1期36-38,共3页
从"创先争优"活动的意义、途径和目的可知,"创先争优"活动是新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实践形态,这种实践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日常生活转向,必须进一步情境化、具体化和内在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创先争优 日常生活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五四时期李大钊与胡汉民唯物史观研究异同之启示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巍 《云梦学刊》 2012年第5期5-9,共5页
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和胡汉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均已具备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但二者在研究角度、阶级立场、宣传方法上都存在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不同的态度:胡汉民只是在单纯学理的角... 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和胡汉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均已具备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但二者在研究角度、阶级立场、宣传方法上都存在着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不同的态度:胡汉民只是在单纯学理的角度来研究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则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阔道路。这种差异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化什么"、"谁来化"、"如何化"的问题上做出明确的回答。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才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李大钊 胡汉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四大理论来源 被引量:3
4
作者 蔡青竹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7-42,共6页
古希腊的城邦公共精神向马克思说明了人参与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方法;空想社会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公共性管理图示给予马克思以直接的思想启迪;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 古希腊的城邦公共精神向马克思说明了人参与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方法;空想社会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公共性管理图示给予马克思以直接的思想启迪;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公共性反思引起了马克思研究的重大转向;自由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实现的公共性理念启示马克思公共性是自由意志的理性结合。这四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基本理论来源。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逻辑演进是与他的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相统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公共性 理论来源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本义和转义——一种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互文性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亮亮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5,共6页
揭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含义是"卡夫丁峡谷"研究的根本前提。互文性解读为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得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含义打开了新思路。本文依托构建以《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为中... 揭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含义是"卡夫丁峡谷"研究的根本前提。互文性解读为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得出"卡夫丁峡谷"隐喻的含义打开了新思路。本文依托构建以《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为中心的有层次的文本系统,提出"卡夫丁峡谷"隐喻存在本义与转义,本义指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不经历土地私有化和农民无产者化的过程,转义指俄国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无论是从本义还是转义而言,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与"卡夫丁峡谷"隐喻均没有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 卡夫丁峡谷 农村公社 俄国 社会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产生
6
作者 张富文 《保定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7-10,共4页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并与马克思的个人特质紧密相连。马克思人本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关于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古希腊文明丰富的人文思想、文艺复兴及其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性的回归和...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并与马克思的个人特质紧密相连。马克思人本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关于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古希腊文明丰富的人文思想、文艺复兴及其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性的回归和高扬、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家对人的关注和德国古典哲学中深厚的人文精神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思想渊源;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严重的不平等的时代,一部分人的发展是以牺牲广大无产阶级的发展为基础的,广大劳动人民处于非人、异化的生存状态,这是马克思人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为广大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高尚精神和崇高人格是马克思人本思想产生的个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本思想 无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社会的价值重建——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生成与自觉建构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虎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1-107,共7页
现代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分化,但社会过度分化的背后隐藏的深层问题是由利益分化、贫富分化所引致的价值共识危机,问题的消解应该诉诸于"社会主义"价值共识的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在意识... 现代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分化,但社会过度分化的背后隐藏的深层问题是由利益分化、贫富分化所引致的价值共识危机,问题的消解应该诉诸于"社会主义"价值共识的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展开,在西方"意识形态终结"的思潮背后潜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对世界性挑战和全球性问题的积极回应,也具有十分深厚的中国语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是在中西古今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冲突与消解、传承与超越的历史生成过程中自觉建构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分化 价值共识 意识形态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还是其他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中汝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22,共5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平等也不是公平正义,而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对主张原子化社会与个体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扬弃。集体主义价值观,建立在真正的共同体基础之上,强调本体与他者、个体与集体、个人的自由发展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平等也不是公平正义,而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对主张原子化社会与个体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扬弃。集体主义价值观,建立在真正的共同体基础之上,强调本体与他者、个体与集体、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更要把集体主义具体化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去,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解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集体主义 真正的共同体 个人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价值澄清理论及其启示 被引量:4
9
作者 吴广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年第5期64-66,共3页
20世纪60~80年代,随着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美国价值澄清理论经历了产生、发展、衰落,直至被核心价值观教育替代的过程。价值澄清理论既留给我们一些宝贵经验,又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在当代中国进行价值观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 20世纪60~80年代,随着西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美国价值澄清理论经历了产生、发展、衰落,直至被核心价值观教育替代的过程。价值澄清理论既留给我们一些宝贵经验,又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在当代中国进行价值观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主体的积极能动性,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澄清 价值相对主义 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动力的逻辑演进
10
作者 田丽 《改革与开放》 2013年第11X期8-9,共2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动力是不同的。从主体的视角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动力先后经历了人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人民内部矛盾、解放思想、三个代表、创新、以人为本等动力理论,它们之间有一个逻辑演进过程。
关键词 主体 动力 社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溯源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力昉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04-106,共3页
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该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艰辛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础理论指导,同时借鉴我国和西方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优秀思想成... 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该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艰辛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基础理论指导,同时借鉴我国和西方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优秀思想成果,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建设 理论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主义精神生成的伦理动因探析——《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解读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亮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99-103,共5页
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围绕"新教伦理"这一核心概念,从考察路德教派的天职观入手,进而演进到对加尔文宗预定论的分析。通过这种历史与逻辑的考察相结合,... 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围绕"新教伦理"这一核心概念,从考察路德教派的天职观入手,进而演进到对加尔文宗预定论的分析。通过这种历史与逻辑的考察相结合,论证了资本主义精神的生成与新教伦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职 预定论 新教伦理 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通识教育与我国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巫阳朔 《继续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4-176,共3页
美国通识教育与我国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两国依据本国社会需要、历史传统和教育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符合本国实际的教育形式。在专业化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三者作为教育实践存在如何深化通识教育的问题。应进行理念、组织和课... 美国通识教育与我国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两国依据本国社会需要、历史传统和教育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符合本国实际的教育形式。在专业化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三者作为教育实践存在如何深化通识教育的问题。应进行理念、组织和课程创新,以达到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归属感的自发与自觉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广庆 《社会工作》 2011年第22期24-26,共3页
传统社会的归属感主要是在乡土社会中形成的,它建立在亲族血缘关系基础上。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传统社会关系淡化,归属感所赖以形成的血缘关系逐渐消失,转变为业缘关系。同时,地缘关系的影响也在降低。影响社区归属感强弱... 传统社会的归属感主要是在乡土社会中形成的,它建立在亲族血缘关系基础上。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传统社会关系淡化,归属感所赖以形成的血缘关系逐渐消失,转变为业缘关系。同时,地缘关系的影响也在降低。影响社区归属感强弱的主要因素包括主观认知因素、个体特征因素、社区环境和社区质量因素、社会关系因素等方面。当前,加强社区环境和社区质量建设,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社区满意度,仍是增强社区归属感的重点。实现社区归属感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主要依靠社区服务和社区思想宣传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社区 社区归属感 影响因素 自发 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巫阳朔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2-17,共6页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学科体系。从1984年至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4年到1995年时期以区域性研究起步的奠基阶段,1996年到2005年时期...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学科体系。从1984年至今,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4年到1995年时期以区域性研究起步的奠基阶段,1996年到2005年时期以"借鉴"为特征的拓展阶段,2006年至今以"分析"为特征的深化阶段。以区域研究起步,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介绍和借鉴,进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力量,试图以此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共性和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阶段 区域性研究 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三问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广洲 《毛泽东研究》 2015年第3期101-104,共4页
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正成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并展现出光明前景。究竟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如何实现这样的伟大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有着怎样内... 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正成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并展现出光明前景。究竟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如何实现这样的伟大历史使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有着怎样内在的必然的历史联系?这些问题是今天的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所必须要清晰明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三个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危机时代对“中国模式”的理性分析
17
作者 李伟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11,共5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的亮丽表现使得"中国模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尽管以独立自主、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和谐共赢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模...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的亮丽表现使得"中国模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谈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尽管以独立自主、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和谐共赢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走向现代化的思路和发展范式,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中国模式"不具有普世价值,它不能被简单复制和过度吹捧,它应该在与世界其它模式的共生与相互借鉴中丰富、完善并发展自己,这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理性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 中国模式 理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18
作者 周为民 《南方农业》 2014年第2Z期26-28,共3页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对市场作用的充分到位的认识,把握了市场经济的实质和一般规律,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目标和标准。据此,应当进一步澄清、解决以下若干认识问题,或者...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对市场作用的充分到位的认识,把握了市场经济的实质和一般规律,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目标和标准。据此,应当进一步澄清、解决以下若干认识问题,或者叫清理若干思想观念障碍。(一)过度迷信权力的作用。中国缺乏市场经济的传统,因而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实质和逻辑往往缺乏理解,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对市场的作用充满疑虑,同时过于迷信行政权力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一出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强化政府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配置 市场有效 市场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 观念障碍 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运行 中国改革 房地产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违法强拆事件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19
作者 张莉莉 《领导科学论坛》 2013年第12期14-16,共3页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一系列新问题随之产生,违法强拆事件频发。不同拆迁行为的背后,实则是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差距。我国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上面临着管理理念滞后、法律资源供给不足、市场监管职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定...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一系列新问题随之产生,违法强拆事件频发。不同拆迁行为的背后,实则是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差距。我国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上面临着管理理念滞后、法律资源供给不足、市场监管职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定位不准、公共服务职能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定位和科学转变我国地方政府职能成为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违法强拆事件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