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4篇文章
< 1 2 1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能源系统中热泵储能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驿凯 赵栋霖 +1 位作者 杨曙川 殷勇高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848,共10页
在双碳目标下,储能技术通过调节能源供需平衡、提高系统能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在区域能源系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相较于其他热机械式储能技术,热泵储能技术凭借其高灵活性、高储能密度、高效电-热-冷能量转换能力,逐渐成为研... 在双碳目标下,储能技术通过调节能源供需平衡、提高系统能效、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在区域能源系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相较于其他热机械式储能技术,热泵储能技术凭借其高灵活性、高储能密度、高效电-热-冷能量转换能力,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首先介绍了区域能源系统和热泵储能技术,其次根据循环类型(基于布雷顿循环和朗肯循环)和储热/冷(显热、潜热)分类,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以应用场景为依据,将热泵储能技术的应用归纳为3类,梳理当前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不同应用场景下热泵储能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最后,对热泵储能系统在区域能源系统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助力区域能源系统实现绿色低碳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储能(PTES) 区域能源系统 可再生能源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参数对CO_(2)敏感波段光谱辐射强度的影响
2
作者 杨焌 张彪 +2 位作者 许传龙 李宇希 汪迁文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4-373,共10页
大气CO_(2)浓度不断上升加剧温室效应,卫星作为主流的监测方式,却因环境参数难以准确获取从而影响辐射强度探测。针对CO_(2)反演需求,采用逐线法(LBL)和米散射(MIE)对大气不同成分的光谱特性进行计算,同时选取适用于CO_(2)反演的理想波... 大气CO_(2)浓度不断上升加剧温室效应,卫星作为主流的监测方式,却因环境参数难以准确获取从而影响辐射强度探测。针对CO_(2)反演需求,采用逐线法(LBL)和米散射(MIE)对大气不同成分的光谱特性进行计算,同时选取适用于CO_(2)反演的理想波段。随后,基于离散坐标法(DISORT)构建适用于CO_(2)辐射传输的正向模型,通过与GOSAT-2实测数据对比验证模型精度。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定量分析了地表类型、太阳天顶角、气溶胶类型、气溶胶光学厚度对CO_(2)敏感波段光谱辐射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强度随着不同地表类型反照率的增大而增强。太阳天顶角越小,光程越短,强度越大。城市型气溶胶由于含有较多吸光成分,强度衰减最为显著,而海洋型、乡村型和沙漠型的平均相对辐射变化率则稳定在-15%以内。城市型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增加会导致强度明显减小,而海洋型由于其强散射性质,强度略有增强。海洋型和乡村型的平均相对辐射变化率都保持在±5%以内。上述结果为CO_(2)反演算法开发、敏感参数选取及反演误差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遥感 敏感性分析 DISORT 正向模型 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生物质热解技术最新进展
3
作者 刘双辉 吴凯 +1 位作者 曾名迅 张会岩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8-679,共12页
可再生能源驱动生物质热解不仅能将可再生电力转化为产品化学能,而且可以根据生物质及其衍生物的特性匹配不同的驱动形式实现高效转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可再生能源驱动工艺中生物质选择性转化机理的剖析,以及不同驱动方式下... 可再生能源驱动生物质热解不仅能将可再生电力转化为产品化学能,而且可以根据生物质及其衍生物的特性匹配不同的驱动形式实现高效转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对可再生能源驱动工艺中生物质选择性转化机理的剖析,以及不同驱动方式下加热机制和反应装置的对比,归纳总结了生物质热解的最新进展和技术难题。首先,阐述了太阳能、微波、等离子体、焦耳热、电磁感应加热以及多能量耦合驱动方式下生物质热解的反应特性与影响因素;然后,概述了生物质热解过程中预处理手段对热解反应产率的影响以及催化剂对产品成分的选择性作用;最后,对可再生能源驱动生物质热解技术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驱动 生物质热解 可再生电力存储 选择性转化 反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绿电转氨的综合能源生产单元经济性与碳足迹评估
4
作者 孙立 余潜跃 +2 位作者 张玉琼 赵强 郝勇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67-2578,I0010,共13页
基于电转氨(power to ammonia,P2A)的综合能源生产单元(integrated energy production unit,IEPU)通过耦合绿电制氢和哈伯反应合成氨工艺,为农业、工业和制造业等行业提供绿氨,对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及氢能储运等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电转氨(power to ammonia,P2A)的综合能源生产单元(integrated energy production unit,IEPU)通过耦合绿电制氢和哈伯反应合成氨工艺,为农业、工业和制造业等行业提供绿氨,对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及氢能储运等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定量评价IEPU的能效、技术经济性和降碳潜力,该文基于Aspen Plus建立碱性电解水制氢、合成氨及换热网络等关键过程模型,对IEPU进行系统仿真,定量评价各设备全流程之间的能量流、(火用)流、碳足迹及绿氨的平准化成本。热经济性能效评估表明,IEPU系统的设计工况整体能量效率为39.47%,(火用)效率为26.51%。技术经济性评估表明,当可再生能源电价为0.204元/(kW·h),年利用小时数达到6000时,IEPU系统的绿氨成本约为传统煤制氨生产工艺的1.5倍。基于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的结果表明,水、核、风和光伏4种能源驱动的IEPU系统碳足迹在0.20~2.39 kg CO_(2.eq)/kg NH3间波动。结果可用于指导氨基IEPU的规划与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转氨 综合能源生产单元 能效分析 技术经济性评估 全生命周期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植物工厂全周期种植环境时空分布特性分析
5
作者 王诚朴 阳曼秋 +2 位作者 于程 刘向东 张程宾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58-264,共7页
为了解决植物工厂生产中粗放型环境调控策略导致生长环境波动和能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构建了基于光伏的小型植物工厂试验平台,并通过实时监测系统探究分析了牧草种植全周期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旨在建立精准... 为了解决植物工厂生产中粗放型环境调控策略导致生长环境波动和能源利用率偏低的问题,构建了基于光伏的小型植物工厂试验平台,并通过实时监测系统探究分析了牧草种植全周期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旨在建立精准化环境调控模型。研究发现:栽培架热环境呈现受控震荡特征—温度波动与空调高/低功率运行的周期呈现相位同步性,而空调高/低功率调节的频率与室外温度波动显著相关,栽培区温度垂直梯度特征显著;LED辐射热效应使各层温度梯度上升,上升幅度在2.0~4.0℃之间;二氧化碳浓度呈现昼夜节律性波动,浓度在400×10^(-6)~538×10^(-6)之间波动;空气湿度受控于空调加湿与LED辐射热效应,LED灯开启后栽培区湿度显著降低,各层降低幅度在5%RH~20%RH之间。本研究全面、明晰地对牧草种植的生长环境因素进行了全周期测量与分析,揭示了环境因子时空分布规律,为植物工厂牧草生产的智能化升级和低碳化运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工厂 种植环境 全周期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的环境效益的定量评价和地理分布格局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张亚平 孙克勤 左玉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6-832,共7页
在总结现有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从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建立环境效益的评价模型,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评价了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潜在环境效益,并分析了其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中国农村生... 在总结现有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从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建立环境效益的评价模型,利用已有统计资料和数据,定量评价了我国发展能源农业的潜在环境效益,并分析了其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表明:(1)中国农村生物质能蕴藏丰富,2007年我国农村生物质能源总蕴藏量和理论可利用量分别达30.88×108tce(折标煤,t)和5.98×108tce。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理论可以减少排放SO21674.33万t,NOX246.57万t,CO215.50亿t,CH47524.35万t,总N626.01万t,总P467.96万t,通过使用沼气从而减少砍伐森林2123.99万hm2。(2)中国发展能源农业的环境效益总体上分布不均,省际差异较大。西南、东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等省是环境效益较大的地区,效益最少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青海、宁夏和海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农业 生物质能 环境效益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能源效益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雷舒尧 李楠 +1 位作者 李舒宏 冯义康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7-964,共8页
该文从环境影响和能源效益两个方面建立太阳能热水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指标和量化方法,分别对家用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系统、家用平板型太阳能热水系统和集中式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 m^2... 该文从环境影响和能源效益两个方面建立太阳能热水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指标和量化方法,分别对家用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系统、家用平板型太阳能热水系统和集中式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 m^2轮廓采光面积,集中式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系统造成的环境影响最小,节能潜力最大,在我国不同太阳辐照资源带使用的能源回收时间为0.9-1.8 a;其次是家用全玻璃真空管太阳能热水系统,能源回收时间为1.4-2.8 a;家用平板型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环境影响负荷和总能耗值最大,能源回收时间为2.0-3.9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热水系统 生命周期 环境影响 能源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空气储能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热电联储联供优化配置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黄思远 王晨 +4 位作者 梁婷 姜竹 李佳静 折晓会 张小松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9-1939,共11页
液态空气储能(LAES)在多能耦合的综合能源系统中极具应用前景,合理的储能容量配置更有利于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运行,但目前研究未充分考虑LAES热电联储联供强相关的特性和优势。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LAES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的热电联储联... 液态空气储能(LAES)在多能耦合的综合能源系统中极具应用前景,合理的储能容量配置更有利于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运行,但目前研究未充分考虑LAES热电联储联供强相关的特性和优势。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LAES耦合综合能源系统的热电联储联供优化配置方法,针对综合能源系统的基本架构,构建了各组成单元的热电联储/供调度约束模型,并以设备初始投资成本、设备运维成本、购能成本、弃风弃光成本等为目标函数,考虑了系统能量平衡约束、设备容量约束、设备出力约束、外网交互功率约束以及储能约束,建立了相应的优化配置模型,并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方法进行模型求解。以某实际园区为例,设置了5种场景进行优化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LAES热电联储联供特性的综合能源系统能实时有效地满足系统用能需求,同时能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较于传统分供系统,系统总经济成本下降37.1%,实现碳减排71.50%,并在消纳可再生能源和减少弃光弃风方面更具潜力。本研究可为LAES耦合系统热电联储联供优化模型的有效性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推动LAES在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商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空气储能 综合能源系统 热电联储联供 配置优化 混合整数线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生物质发酵制取燃料乙醇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沈钊丞 仲兆平 +2 位作者 郑翔 汪维 潘小天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0-285,共6页
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层次分析方法对杨木、玉米秸秆、甘蔗渣3种典型纤维素生物质的发酵制取燃料乙醇工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针对酸化、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化石能源消耗、光化学污染、人体毒性6种环境类型进行分析对比,并选取3个不... 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与层次分析方法对杨木、玉米秸秆、甘蔗渣3种典型纤维素生物质的发酵制取燃料乙醇工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针对酸化、富营养化、全球变暖、化石能源消耗、光化学污染、人体毒性6种环境类型进行分析对比,并选取3个不同视角分析生物质发酵工艺所带来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农业阶段和生产阶段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占比最高;全球性视角下,全球变暖影响占比较高;区域性和局地性视角下,工艺的酸化影响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发酵 燃料乙醇 生命周期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能源生产单元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与技术经济性评估 被引量:13
10
作者 余潜跃 张玉琼 +1 位作者 赵强 孙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15-3124,I0015,共11页
综合能源生产单元(integrated energy production unit,IEPU)通过耦合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火电碳捕集技术,制备易于储运的绿色燃料,在协调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碳利用及氢能储运等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定量评价IEPU的技术经济性... 综合能源生产单元(integrated energy production unit,IEPU)通过耦合可再生能源制氢与火电碳捕集技术,制备易于储运的绿色燃料,在协调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碳利用及氢能储运等问题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定量评价IEPU的技术经济性与降碳潜力,该文通过构建IEPU工艺流程的仿真模型,模拟风电制氢、甲醇合成及压缩提纯等关键过程,建立多能流与物料流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清单,进行碳足迹评价,并指出进一步碳减排的可行路径;通过对能量效率、电流密度等技术参数及风电价格、碳税等经济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开展不同技术经济性背景下的经济性评估,探究IEPU的盈利条件。碳足迹评价表明,年产39万t绿色甲醇IEPU的全生命周期净碳减排量达5.88万t。技术经济性评估表明,在良好的技术经济性背景下,当风电售价降低至0.21元/(kW×h),基于IEPU生产的绿色甲醇成本可与传统甲醇生产工艺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生产单元 碳捕集与利用 绿色燃料 全生命周期评估 技术经济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船舱室环境油雾在金属和织物表面的沉降特性
11
作者 王志远 余涛 +4 位作者 荆雷鸣 林本成 周爱民 冷文军 刘聪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97,共8页
[目的]旨在研究舰船舱室环境油雾在金属和织物表面的沉降特性。[方法]在试验舱内释油雾,让其在目标表面上沉降,称量表面沉降前后的质量差即为表面上的沉降质量,以此来对比不同朝向、不同材质表面的沉降特性;将水平向下表面的沉降合理假... [目的]旨在研究舰船舱室环境油雾在金属和织物表面的沉降特性。[方法]在试验舱内释油雾,让其在目标表面上沉降,称量表面沉降前后的质量差即为表面上的沉降质量,以此来对比不同朝向、不同材质表面的沉降特性;将水平向下表面的沉降合理假设为气相沉降,估算其贡献大小,并计算颗粒相的沉降速度。[结果]在朝向方面,金属水平向上表面的沉降质量分别是竖直和水平向下表面的3.98倍和4.66倍,织物水平向上表面的油雾沉降质量是竖直和水平向下表面的1.08倍和1.20倍;在材质方面,织物水平向上、竖直和水平向下表面的沉降质量分别是同朝向的金属表面的49.1倍、169.8倍和155.5倍。估算表明,对于金属水平向上和竖直表面,气相沉积的贡献分别为21.5%和79.2%;对于织物的水平向上和竖直表面,则约为90%。[结论]研究表明,舰船舱室环境油雾在织物表面的沉降远强于在金属表面的沉降;在金属水平向上表面的沉降远大于竖直表面和水平向下表面;在3种朝向的织物表面的沉降差别并不明显;无论何种材质和朝向,气相沉降都不可忽视。对于舰船舱室环境,气相沉降占据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船舱室 环境油雾 金属表面 织物表面 沉降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_(2)AgBiBr_(6)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优化及能级调控工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鑫 段伦博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8-667,共10页
为了提升Cs_(2)AgBiBr_(6)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性能,通过能级调控工程提出了一种具有微偏移能级结构的新型无铅太阳能电池,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一维太阳能电池仿真软件SCAPS-1D研究了其光电特性和能级匹配机制。基于实验设计对SCA... 为了提升Cs_(2)AgBiBr_(6)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性能,通过能级调控工程提出了一种具有微偏移能级结构的新型无铅太阳能电池,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一维太阳能电池仿真软件SCAPS-1D研究了其光电特性和能级匹配机制。基于实验设计对SCAPS-1D初始模型进行验证,使用10种传输层材料调控PSCs的能级结构,并综合分析了内部因素和工作温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s_(2)AgBiBr_(6)具有良好的光学和电子特性。当Cs_(2)AgBiBr_(6)基PSCs的导带偏移量达到0.03 eV、价带偏移量达到-0.23 eV时,构成的IZGO/Cs_(2)AgBiBr_(6)/Cu2O微偏移能级结构使器件的光伏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是由于微偏移能级结构的构建改善了PSCs的载流子传输机制,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对在层间的运动。优化的PSCs功率转换效率从最初的1.44%提升至20.89%。研究结果为无铅PSCs的高性能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光电特性 能级调控 微偏移结构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掺烧对燃煤电站污染物控制装置的影响
13
作者 王卫群 黄治军 +2 位作者 张恩先 段元强 段伦博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71-2678,共8页
利用燃煤电站进行污泥掺烧既可以实现污泥的高效消纳,又可以利用燃煤电站现有的污染物控制装置控制污泥燃烧生成的污染物。然而,燃煤电站的实际运行经验表明污泥掺烧后会影响污染物控制装置的稳定运行。文中在功率为660 MW_(e)的超低排... 利用燃煤电站进行污泥掺烧既可以实现污泥的高效消纳,又可以利用燃煤电站现有的污染物控制装置控制污泥燃烧生成的污染物。然而,燃煤电站的实际运行经验表明污泥掺烧后会影响污染物控制装置的稳定运行。文中在功率为660 MW_(e)的超低排放燃煤机组上进行了污泥掺烧试验并开展现场测试,探究污泥掺烧对痕量元素分布、灰渣特性的影响机制,并评估污泥掺烧对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静电除尘及烟气湿法脱硫系统的潜在影响。试验所用的市政和印染污泥混合物中含有较高浓度的Ni、Cu、Zn和Mn等元素,但在湿污泥掺烧质量比为5%的工况下,并未改变重金属元素在系统中的分布情况,除了Hg以外的绝大部分重金属元素仍然分布在颗粒相中,仅有少量的Pb、Cr和Ni元素出现在脱硫石膏中;试验所用污泥的Cl元素质量浓度要远高于原煤,在SCR反应器入口采用EPA Method 26A方法采样并测试烟气中HCl和Cl_(2)的体积分数。结果表明:燃烧时,燃料中75%以上的Cl元素都以HCl的形式释放到烟气中,使得脱硫浆液中含有较高质量浓度的Cl^(-)离子;掺烧污泥后,PM_(1)~PM_(10)的超微米颗粒的生成量则要低于未掺烧工况,且污泥飞灰中较高质量浓度的Fe_(2)O_(3)、P_(2)O_(5)降低了飞灰比电阻,有利于提高混燃后静电除尘器的效率;污泥掺烧后部分细颗粒进入脱硫浆液,造成脱硫石膏脱水困难,而浆液中Cl^(-)质量浓度的增加,进一步导致脱硫石膏含水率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站 污泥掺烧 Cl元素 重金属元素 湿法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R290余热深度利用热泵系统实验研究与㶲分析
14
作者 刘剑 张涛 张小松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0-657,共8页
为探究非共沸混合工质热泵对于余热深度利用的应用潜力以及能效提升机理,实验研究了CO_(2)/R290与纯R290在蒸发器进出水温差较大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并对结果进行㶲分析。结果表明:CO_(2)/R290在充注量为0.6 kg时能效最高,充注量对蒸发器的... 为探究非共沸混合工质热泵对于余热深度利用的应用潜力以及能效提升机理,实验研究了CO_(2)/R290与纯R290在蒸发器进出水温差较大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并对结果进行㶲分析。结果表明:CO_(2)/R290在充注量为0.6 kg时能效最高,充注量对蒸发器的㶲效率影响不大;当CO_(2)质量分数为15%时,与纯R290相比,CO_(2)/R290的压缩比降低24.4%,压缩机㶲效率提升0.109,膨胀阀单位流量㶲损失降低47.0%,冷凝器㶲效率提升0.022,蒸发器㶲效率提升0.606;CO_(2)/R290对蒸发器温度匹配改善效果明显,非共沸混合工质热泵对于余热深度利用优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深度利用 非共沸工质 热泵 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化床技术:CCS和脱碳应用中的挑战与前景
15
作者 陆勇 李林 +1 位作者 孙镇坤 段伦博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共16页
流化床反应器(FBR)作为碳捕集与封存(CCS)及工业脱碳的核心技术,凭借其高效传热传质、操作灵活及规模化潜力,已成为降低工业CO_(2)排放的关键路径。系统梳理了FBR在燃烧前、中、后三阶段的碳捕集技术进展:燃烧前阶段通过气化工艺将固体... 流化床反应器(FBR)作为碳捕集与封存(CCS)及工业脱碳的核心技术,凭借其高效传热传质、操作灵活及规模化潜力,已成为降低工业CO_(2)排放的关键路径。系统梳理了FBR在燃烧前、中、后三阶段的碳捕集技术进展:燃烧前阶段通过气化工艺将固体燃料转化为高纯度合成气,结合钙基吸附剂强化CO_(2)分离效率;燃烧中碳捕集技术聚焦富氧燃烧与化学链燃烧(CLC),利用流态化特性优化燃烧条件,实现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提升至80%以上;燃烧后技术则依托钙循环(CaL)与碱基吸附剂循环,通过FBR的连续操作实现高效吸附−再生循环。此外,太阳能与电加热技术的创新融合进一步拓展了FBR的低碳应用场景——太阳能驱动的高温煅烧与钙循环耦合可减少化石燃料供热产生的CO_(2)排放并降低30%的能耗,而电加热流化床通过精准温控与快速响应特性,为生物质气化、吸附剂再生及水泥煅烧等过程提供零碳解决方案。然而,FBR的规模化推广仍面临多重瓶颈:吸附剂循环稳定性不足(如烧结导致的孔隙结构坍塌与表面钝化使得钙基材料经10次循环后活性下降40%)、设备磨损与高温腐蚀(SiC涂层可降低70%磨损率但仍需优化)、高能耗(煅烧需900~950℃)及工艺集成复杂性(如CLC需同步控制燃料反应器、空气反应器与载氧体循环倍率)。面向碳中和目标,未来研究需多维度突破:①开发高稳定性吸附材料(如纳米改性钙基吸附剂、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②设计多级集成反应器(如鼓泡−输运耦合系统)以优化传质与热管理;③结合CFD多尺度建模与AI实时控制,提升系统动态响应能力;④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政策层面需完善碳定价机制、加大试点项目资助,并通过国际合作加速技术标准化进程。通过融合可再生能源、智能控制与材料创新,FBR技术有望在电力、水泥、钢铁等高碳行业实现深度脱碳,为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兼具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反应器 碳捕集与封存 脱碳技术 太阳能 电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叉树式冷却通道PV/T集热器性能研究
16
作者 梁涛 张龙 +3 位作者 石昀东 邓新星 常瑞 张程宾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6-857,共12页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二叉树冷却通道光伏光热(photovoltaic/thermal,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基于PV/T集热器的能量转换过程,建立了系统传热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光伏组件表面及冷却流体的温度分布规律,分析了环境因素对系统电效率的影响。...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二叉树冷却通道光伏光热(photovoltaic/thermal,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基于PV/T集热器的能量转换过程,建立了系统传热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光伏组件表面及冷却流体的温度分布规律,分析了环境因素对系统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强度每升高100 W/m^(2),光伏组件表面温度升高约1.95 K,系统电效率下降约0.13百分点,流体温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倾斜角度由15°增至60°,光伏组件表面辐射强度表现为上凸曲线形式,由829.26 W/m^(2)先升至870.12 W/m^(2)后降至824.13 W/m^(2),于35°附近达到最大值,表面平均温度与表面接收辐射强度变化一致,而系统电效率表现为下凹曲线形式,于35°附近达到最小值;环境温度每升高5 K,外部辐射温度升高约7.2 K,光伏组件表面平均温度升高约0.5 K,系统电效率下降约0.04百分点;随着环境风速由0 m/s升至2 m/s,系统电效率的变化仅在0.1百分点以内,但环境风速及温度的变化对光伏组件散热效果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 冷却通道 二叉树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高压转子危险点温度预测
17
作者 潘蕾 陈帅尧 +1 位作者 王海涛 张君正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1-838,共8页
针对高压转子在运行过程中的危险点温度预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实时多步滚动预测方法。首先利用有限元分析获取转子危险点温度数据,为后续建模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为了提高数据质量和预测精度,采用数据降噪和特征筛选算法... 针对高压转子在运行过程中的危险点温度预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实时多步滚动预测方法。首先利用有限元分析获取转子危险点温度数据,为后续建模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为了提高数据质量和预测精度,采用数据降噪和特征筛选算法对运行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设计了9种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双向LSTM(BiLSTM)及其结合注意力机制的变体模型,以及Transformer和时间卷积网络(TCN)。最后,通过实验对比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CNN-BiLSTM-Attention模型和TCN模型在预测精度上表现最佳,能够较好地适应高压转子复杂运行工况的需求。所提方法为高压转子的温度预测和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的预测工具,有助于保障机组安全稳定、经济高效地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机转子 特征筛选 机器学习 温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扰流管道内过饱和度分布的模拟研究
18
作者 张军 李安进 代安稳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5-902,共8页
为探究扰流管道中过饱和度的分布特征,使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管内传热传质模型进行模拟计算。首先,分析了扰流管内的流动特征;其次,分析了扰流管内不同径向位置的过饱和度分布特征,并考察了入口气流温度、入口气流速度、入口气流相... 为探究扰流管道中过饱和度的分布特征,使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管内传热传质模型进行模拟计算。首先,分析了扰流管内的流动特征;其次,分析了扰流管内不同径向位置的过饱和度分布特征,并考察了入口气流温度、入口气流速度、入口气流相对湿度等因素对过饱和度的影响;最后,对比研究了扰流管与直圆管过饱和度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气流在挡板后会形成回流漩涡,在涡的影响下,管中心气流的湍流热扩散系数明显提高。不同径向位置在挡板处的过饱和度分布特点不同,管中心的过饱和度在挡板作用下提高,而管壁处的过饱和度在挡板作用下降低。增大进口气体与壁面的温差能有效提高过饱和度,当进口气体与壁面的温差保持不变,保持较低的进口气体温度可以使管内具有更高的平均过饱和度。降低入口气流速度能提高管内平均过饱和度。挡板能有效提高管中心过饱和度水平,改善过饱和度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水汽相变 过饱和度 Fluent流体仿真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建锋 王文选 +3 位作者 陈晓平 马吉亮 梁财 刘道银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8,共6页
重点阐述了近年来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种类吸附剂的制备、改性及其吸附性能,比较了各种吸附剂的优缺点,并分析探讨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工业废水 重金属 吸附法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EEMDAN-KPCA-ICPA-LSTM的光伏发电功率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姚钦才 向文国 +2 位作者 陈时熠 曹敬 郑涛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82,共9页
光伏发电预测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针对光伏发电短期预测,提出了一种融合改进的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CEEMDAN)、核主成分分析(KPCA)和改进的食肉植物算法(ICPA)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光伏发电预测方法... 光伏发电预测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平稳运行至关重要。针对光伏发电短期预测,提出了一种融合改进的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CEEMDAN)、核主成分分析(KPCA)和改进的食肉植物算法(ICPA)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光伏发电预测方法。首先,该方法通过ICEEMDAN提取气象数据中非线性信号的隐含特征;其次,采用核主成分分析降低分解后产生的冗余信息,并根据主成分贡献率大小选取模型输入参数;最后,对食肉植物算法(CPA)进行改进,构建ICPA-LSTM模型,并开展了晴天、雨天、多云和多变天气4种典型天气类型下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校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天气情况下,所提模型的决定系数R 2均大于99%,相较于对照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预测 ICEEMDAN 长短期记忆网络 食肉植物算法 核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