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散相粒径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勇 邢雷 +1 位作者 蒋明虎 张艳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9-116,共8页
应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双锥型液—液分离旋流器的不同粒径的油滴运移轨迹及分离性能进行数值模拟,采用高速摄像技术记录旋流场不同粒径的离散相分离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离散相粒径的逐渐增大,旋流器分离效率逐渐升高。... 应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对双锥型液—液分离旋流器的不同粒径的油滴运移轨迹及分离性能进行数值模拟,采用高速摄像技术记录旋流场不同粒径的离散相分离过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离散相粒径的逐渐增大,旋流器分离效率逐渐升高。对粒径小于50μm的油滴,分离效率较低,随粒径的逐渐增大,分离效率变化较小。对粒径为100μm的油滴,在旋流场内完成分离时间为2.30s,随粒径的逐渐增大,分离时间逐渐减小。当油滴粒径为100~900μm时,随粒径的逐渐增大,旋流器分离性能逐渐升高。数值模拟结果与高速摄像实验所得规律一致,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 运移轨迹 分离性能 高速摄像技术 离散相 旋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料层填设模式对含聚污水过滤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志华 许云飞 +1 位作者 李杰训 于雪莹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1-59,共9页
为优化含聚污水处理工艺,从压力式过滤器滤料层填设模式多元化设计思路出发,建立以滤料层和垫料层多种模式填设为主体的相应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滤料层填设模式对含聚污水压力式过滤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污水中含聚质量浓度... 为优化含聚污水处理工艺,从压力式过滤器滤料层填设模式多元化设计思路出发,建立以滤料层和垫料层多种模式填设为主体的相应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滤料层填设模式对含聚污水压力式过滤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污水中含聚质量浓度的增大,过滤流场趋向不稳定特征,且滤料的截污性能变差,在均质滤料过滤含聚污水中,除油率和悬浮物去除率从含聚浓度为150 mg/L时的68. 30%和56. 46%下降到含聚质量浓度为820 mg/L时的37. 14%和29. 06%;滤料层填设从均质模式改变为级配模式时,不同含聚污水的过滤流场均向着稳定特征方向演变,过滤层的截污能力提升,双层级配滤料模式适合于含聚污水的过滤处理;当污水中含聚质量浓度增大至820 mg/L时,双层级配滤料模式下的除油率和悬浮物去除率较均质滤料模式分别提高15. 58%和18. 08%。研究结果可为油田含聚污水个性化处理工艺的构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料级配填设 压力式过滤 过滤流场 过滤效果 含聚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出液黏度对井下旋流器分离性能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蒋明虎 邢雷 张勇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6-122,130,共8页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Fluent软件,运用雷诺应力模型(RSM)与群体平衡模型(PBM)耦合方法,研究采出液黏度对井下旋流器内速度场、体积分数场、粒度分布及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出液黏度对井下旋流器内油相分布影响较大,随黏度...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Fluent软件,运用雷诺应力模型(RSM)与群体平衡模型(PBM)耦合方法,研究采出液黏度对井下旋流器内速度场、体积分数场、粒度分布及油水分离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出液黏度对井下旋流器内油相分布影响较大,随黏度的逐渐增大,旋流器溢流口油相体积分数逐渐减小,油滴粒径逐渐降低,分离效率也逐渐降低,当采出液黏度高于4.67mPa·s时,旋流器分离效率降至90%以下;黏度对旋流器内速度场影响较小,零轴速包络面及准自由涡与强制涡分界面基本不随黏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改变。该研究结果为井下旋流器的高效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旋流器 采出液 黏度 分离效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影响因素及规律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志华 孙熙彤 +1 位作者 李杰训 周楠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3-135,共13页
气浮选工艺处理油田污水时,矿场实践反映出在程式化的运行模式下水质存在波动,即使部分污水处理系统形成较为灵活的运行参数调节模式,也是以有限的室内试验或现场试验为依据,尚未兼顾处理效果及来水水质特性变化而形成具有普适性的个性... 气浮选工艺处理油田污水时,矿场实践反映出在程式化的运行模式下水质存在波动,即使部分污水处理系统形成较为灵活的运行参数调节模式,也是以有限的室内试验或现场试验为依据,尚未兼顾处理效果及来水水质特性变化而形成具有普适性的个性化运行方案。为此,利用多相流混合模型数值模拟描述了溶气释放压差、回流比、处理量及含聚质量浓度对沉降分离流场的影响及规律,定量揭示了不同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进而建立了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技术界限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低处理量、低含聚质量浓度污水以及适当增大溶气释放压差和回流比有益于构建更为稳定的沉降分离流场,获得更为均匀有序的油珠、悬浮物粒子运动轨迹,使连续均匀气泡相继产生并充分发挥浮选效应,且以含聚质量浓度的这种影响最为显著。确定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工艺能够取得60%~65%除油率和30%~35%悬浮物去除率的基本条件为:含聚质量浓度300~450 mg/L、处理量100 m3/h左右、回流比25%左右、溶气释放压差0.3~0.6 MPa。研究结果为考虑水质特性改变的含聚污水溶气气浮沉降分离工艺运行模式构建及工艺设施结构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气气浮 回流比 流场特性 处理效果 含聚污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志华 许云飞 +2 位作者 戚向东 刘晓宇 洪家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0-367,共8页
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油田地面生产系统中原油脱水及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高效运行。针对原油极性组分沥青质、胶质,特别是实施三次采油化学驱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驱油剂返出对油水乳状液形成与稳定的影响,基于对宏观尺度研究... 油水乳状液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油田地面生产系统中原油脱水及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高效运行。针对原油极性组分沥青质、胶质,特别是实施三次采油化学驱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等驱油剂返出对油水乳状液形成与稳定的影响,基于对宏观尺度研究这些因素影响所形成相关认识的综述,从可视化、乳状液体系密度分布、乳状液结构径向分布函数、油水界面形成能及分子扩散系数等表征出发,论述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在研究油水界面稳定机制方面的进展及软件平台。认为分子动力学模拟因具有微观结构表征的优势而已成为揭示相间界面作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突破模型简化和单因素模拟的局限,综合内、外相组分特性,并兼顾温度、压力等外部因素,从微观尺度探究分子吸附、液滴聚并、液滴分离,是今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油水乳化与破乳分离领域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方向。图5参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稳定性 界面膜 界面形成能 原油乳状液 分子动力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谐激励条件下旋流分离器流场特性
6
作者 曹喜承 蒋明虎 +1 位作者 苏本灿 杨蕊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0-568,共9页
在简谐激励条件下建立了螺旋流道内锥型旋流分离器流固耦合模型,对不同激励频率和振动幅值下的旋流分离器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并给出内部流场的变化情况和分离效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频(2~8.5Hz)激励下,... 在简谐激励条件下建立了螺旋流道内锥型旋流分离器流固耦合模型,对不同激励频率和振动幅值下的旋流分离器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并给出内部流场的变化情况和分离效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低频(2~8.5Hz)激励下,频率对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曲线的形态变化和极值影响不大,但圆锥段径向速度的极值会随着振幅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在高频(15~20Hz)激励下,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的曲线形态受到破坏。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在振幅保持不变时,分离效率随频率增加呈先波形变化后直线下降的趋势;在频率保持不变时,分离效率随振幅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在低频低振幅下,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效率高于静止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谐激励 旋流分离器 流固耦合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污水下向流过滤器集水单元结垢沉积行为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黎志敏 庞艳萍 +2 位作者 张菁 孙熙彤 戚向东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1年第2期47-53,共7页
以改善油田污水水质、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平稳性为目标,结合下向流过滤器集水工艺的特征及其在生产运行中暴露的问题,分析了集水单元结垢沉积物的特性。考虑集水单元的材质及结构布局,建立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过滤速度、采出污水聚... 以改善油田污水水质、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平稳性为目标,结合下向流过滤器集水工艺的特征及其在生产运行中暴露的问题,分析了集水单元结垢沉积物的特性。考虑集水单元的材质及结构布局,建立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过滤速度、采出污水聚合物质量浓度对结垢沉积行为的影响,得出实验条件下的结垢沉积规律,明确了集水单元布孔支管构造形式对结垢沉积的影响,揭示了集水单元结垢沉积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集水单元结垢沉积物以FeS和Fe_(2)O_(3)为主,同时有一定量的CaCO_(3)和硅铝酸盐,与集水管内壁高强度聚集和黏结,这种沉积行为受温度、过滤速度和水质特性的共同影响。地面系统水温环境适宜硫酸盐还原菌的繁殖,其借助表面结垢物的掩护而加速集水单元基体的垢下腐蚀,过滤速度具有“成垢”和“剥离”的双重作用机制,采出污水见聚则会引起“共沉积”与“螯合增溶”的综合效应,同时集水单元构造结构决定的电偶腐蚀也加剧结垢沉积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向流过滤器 砂滤 集水单元 结垢沉积 采出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