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羌塘盆地不同地区中—下侏罗统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杨易卓 黄志龙 +4 位作者 冯伟平 屈童 赵珍 张莉莉 潘永帅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2-614,共13页
目前在北羌塘盆地西长梁、长蛇山及胜利河地区发现了大套中—下侏罗统油页岩,这些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还尚未明确。本研究对西长梁、长蛇山及胜利河地区油页岩样品采用总有机碳、抽提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 目前在北羌塘盆地西长梁、长蛇山及胜利河地区发现了大套中—下侏罗统油页岩,这些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还尚未明确。本研究对西长梁、长蛇山及胜利河地区油页岩样品采用总有机碳、抽提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油页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饱和烃、芳烃类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三个地区的油页岩中姥植比、伽马蜡烷指数、芴系列化合物、烷基二苯并噻吩、烷基二苯并呋喃系列化合物分布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指示胜利河地区油页岩沉积环境的还原性最强盐度最高、西长梁油页岩次之、长蛇山油页岩沉积环境还原性相对最弱、盐度最低;根据三环萜烷、规则甾烷分布特征及甾藿比,指示了胜利河地区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西长梁地区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并有混源特征,长蛇山地区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以混源为主;利用甾烷、烷基萘、烷基菲系列化合物等成熟度参数综合研究发现西长梁地区油页岩达到低成熟阶段,胜利河及长蛇山地区油页均已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综合分析认为,胜利河地区油页岩生油潜力最大,是未来勘探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羌塘盆地 油页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母质来源 沉积环境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页岩生、排烃组分特征及页岩油相态演化 被引量:6
2
作者 柳波 蒙启安 +7 位作者 付晓飞 林铁锋 白云风 田善思 张金友 姚瑶 程心阳 刘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6-419,共14页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跨度大、烃类流动性差异强。页岩油相态分析预测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难题。用低成熟页岩样品开展封闭体系及半封闭体系有机质热解实验,根据生、排烃组分特征对滞留烃的轻烃...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跨度大、烃类流动性差异强。页岩油相态分析预测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难题。用低成熟页岩样品开展封闭体系及半封闭体系有机质热解实验,根据生、排烃组分特征对滞留烃的轻烃散失进行补偿校正,研究了页岩油组分演化特征。结合中央坳陷区主要生油凹陷典型井埋藏史、热演化史,研究了页岩油相态演化规律,提出了轻质页岩油勘探有利区和开发压力保护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条件下随着有机质成熟度的升高,页岩油组分中轻质组分比例不断增加、气体逐渐增多,相包络线从高露点温度、低泡点压力依次向低露点温度、高泡点压力演化。齐家-古龙凹陷青一段页岩油在嫩江组中期油藏向挥发油油藏转化,长岭凹陷青一段页岩油从嫩江组末期开始油藏向挥发油油藏转化,三肇凹陷青一段页岩油则始终为黑油油藏。无论是黑油油藏还是挥发油油藏,均为单一液相。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青一段页岩油挥发油油藏主要分布在齐家-古龙凹陷中心和长岭凹陷北部有机质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Ro)为1.3%~1.6%、地层压力为12.2~22.4 MPa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补偿 相态动力学 露点温度 泡点压力 挥发油 页岩 青山口组一段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实验的老化油超声脱水机理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帅领 李忠诚 +3 位作者 李明慧 郭志华 高清河 高金彪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40-1745,共6页
利用超声作用对老化油进行处理,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老化油破乳脱水的最佳超声条件,并采用SEM和粒径分析等方法对超声作用前后的老化油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老化油破乳脱水影响因素的大小顺序为:超声功率>超声作用方式>超声作... 利用超声作用对老化油进行处理,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老化油破乳脱水的最佳超声条件,并采用SEM和粒径分析等方法对超声作用前后的老化油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老化油破乳脱水影响因素的大小顺序为:超声功率>超声作用方式>超声作用时间,最佳条件为:超声功率520 W、超声作用时间3 min、超声换能器工作6 s停止1 s,在该条件下老化油脱水率可达34.50%,且液滴更规整,成分简单,油水界面膜变薄。超声空化作用于老化油时,破乳与乳化可能是同时进行的,在一定功率条件下破乳效果占主导因素,而在另一些功率条件下乳化效果占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油 超声波 正交实验 破乳 空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浅湖—深湖相页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定量对比分析——以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青一段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程丽娟 贾建亮 +4 位作者 柳波 付晓飞 李红霞 邢济麟 关建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73-3787,共15页
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组时期发育厚层湖相页岩,蕴藏着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但页岩有机质丰度空间分布具有强非均质性特征,因此厘定不同环境下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是松辽盆地页岩油的攻关重点。本文针对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不同环境页岩有... 松辽盆地白垩纪青山口组时期发育厚层湖相页岩,蕴藏着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但页岩有机质丰度空间分布具有强非均质性特征,因此厘定不同环境下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是松辽盆地页岩油的攻关重点。本文针对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不同环境页岩有机质丰度、岩石热解参数、矿物组成、主量元素、微量稀土元素等进行系统分析,定量分析滨浅湖—半深湖—深湖页岩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最终建立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页岩机质富集模式。结果表明:中低碎屑输入、存在盐度分层的半咸水、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富集。滨浅湖为淡水、弱氧化—弱还原波动环境,该环境初级生产力高,滨浅湖有机质富集模式为“生产力模式”,较差的保存条件限制了有机质的富集;半深湖以还原环境为主,局部弱氧化,半咸水为主,有机质富集受保存条件(相关系数0.65)与营养元素(相关系数0.45)双重控制作用显著,有机质富集模式为“生产力-保存共控模式”;深湖环境整体以缺氧还原环境为主,进入盐度分层,半咸水—咸水环境,缺氧环境是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原因,有机质富集模式为“保存模式”。局限环境导致盆地处于饥饿状态,较低的初级生产力限制了深湖环境有机质的富集(相关系数0.8)。论文通过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页岩不同环境下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的定量分析,揭示了半咸水还原环境和盐度分层对有机质富集的关键作用,并建立了不同湖相环境的有机质富集模式,具有指导页岩油气勘探与开发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有机质富集模式 主控因素 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有利岩相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储机理——以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为例
5
作者 莫涛 潘永帅 +4 位作者 范坤宇 柳波 朱文慧 黄志龙 王媛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940,共20页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发育大套厚层砂体,但目前对其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岩相差异及成储机制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较少,严重限制了勘探成功率。因此,本研究基于岩芯、测井和多种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巴...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发育大套厚层砂体,但目前对其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岩相差异及成储机制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较少,严重限制了勘探成功率。因此,本研究基于岩芯、测井和多种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巴二段有利岩相特征及优质储层成因研究。结果显示:①巴二段广泛发育含泥砾的砂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体系,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垂向可分为5个砂组,单砂组由底至顶依次发育富含泥砾块状中—细砂岩相、含泥砾块状中—细砂岩相、块状中—细砂岩相、层理状粉—细砂岩相和块状泥岩相;②巴二段砂体整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中发育的各种岩相类型的物性、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较差,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下控制的岩相类型较好,储层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两种储集空间类型,局部发育微裂缝和粒内溶蚀孔;③大套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形成的中—细砂岩是巴二段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不同构造位置和不同类型储层经历的成岩改造存在差异。其中,早—中期的胶结作用和晚期的快速埋藏压实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上覆厚层膏盐岩保孔、早期大气淡水溶蚀、晚期有机酸溶蚀以及剧烈构造运动伴生的微裂缝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由北向南,巴二段储层致密化时间逐渐变晚,整体属于“边成藏边致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有利岩相 优质储层 巴什基奇克组二段 克拉苏构造带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压效应的裂缝扩展模型及其在分布式光纤测温中的应用
6
作者 沈安琪 王亮皓 +5 位作者 魏建光 刘义坤 李玮 梁爽 王凤娇 姜亮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4,共8页
通过对井筒、裂缝与储层3部分的流动和传热模型耦合求解,得到温度影响下的压裂施工裂缝参数与井筒温度分布,求解过程中考虑温压效应对流体物性(密度、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滤失系数为0.21×10^(-5)m/s 0.5时,泵注开始后的150 mi... 通过对井筒、裂缝与储层3部分的流动和传热模型耦合求解,得到温度影响下的压裂施工裂缝参数与井筒温度分布,求解过程中考虑温压效应对流体物性(密度、体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滤失系数为0.21×10^(-5)m/s 0.5时,泵注开始后的150 min内,考虑温压效应与未考虑温压效应计算得到的裂缝半长最大差值可达46.64 m;分布式光纤测温(DTS)传感器位置对测试结果影响较大,通过温度模拟结果与实测DTS数据对比,可判断出DTS传感器安装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扩展模型 裂缝温度场模型 温压效应 分布式光纤测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动态恢复系数二阶矩模型的液固流化床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陈曦 王淑彦 +2 位作者 邵宝力 丁诺 谢磊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46-3258,共13页
在液固流化床中,由于液相黏附力的作用,液体附着在颗粒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膜,引起颗粒弹性恢复系数的变化,从而影响颗粒的碰撞行为。与此同时,颗粒的脉动特性也表现出各向异性。故基于双流体模型和各向异性颗粒动理学理论,考虑颗粒恢复系... 在液固流化床中,由于液相黏附力的作用,液体附着在颗粒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膜,引起颗粒弹性恢复系数的变化,从而影响颗粒的碰撞行为。与此同时,颗粒的脉动特性也表现出各向异性。故基于双流体模型和各向异性颗粒动理学理论,考虑颗粒恢复系数的动态变化,建立了液膜作用下颗粒动态恢复系数二阶矩模型,以研究液固流化床中包裹液膜颗粒的各向异性流动行为。模拟结果表明,液膜的存在增强了颗粒碰撞时的能量耗散,并减小了颗粒速度脉动的各向异性。随着液体黏度与颗粒密度的增加,液膜厚度增大,颗粒速度脉动与各向异性减弱。另外,动态恢复系数二阶矩模型所预测的颗粒速度和孔隙率分布与Limtrakul的实验值吻合更好,可以更准确地捕捉流场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流化床 多相流 湿颗粒动态恢复系数 各向异性颗粒动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X区块伸展差异伴生型隐蔽性断层识别及预测方法
8
作者 王健豪 胡慧婷 +3 位作者 王海学 付晓飞 胡爽 高峰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3-562,共10页
隐蔽性断层断距小、活动强度低,在地震响应上多表现为连续相位或弱扭动反射特征,难以通过常规方法有效识别。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需求提升,准确识别及预测此类断层在油气勘探、注水开发、压裂改造和储气库安全管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 隐蔽性断层断距小、活动强度低,在地震响应上多表现为连续相位或弱扭动反射特征,难以通过常规方法有效识别。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需求提升,准确识别及预测此类断层在油气勘探、注水开发、压裂改造和储气库安全管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伸展差异伴生型隐蔽性断层的识别,尤其是其与主干断层斜交并形成新增构造圈闭时,现有识别技术存在明显不足。以渤海湾盆地渤中X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震资料和已钻遇证实的隐蔽性断层数据,系统分析了主干断层及已知隐蔽性断层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研究发现,隐蔽性断层主要发育于主干断层分段生长连接处。据此提出“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方法”:应用“断距−距离”曲线中的断距减小点定位隐蔽性断层的发育位置,应用地震属性平面图指示隐蔽性断层走向,利用地震剖面落实隐蔽性断层空间展布。该方法在渤海湾盆地渤中X区块的预测结果已成功应用于勘探实践中,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对类似地区伸展差异伴生型隐蔽性断层的识别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性断层 渤海湾盆地 地震属性 断距−距离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
9
作者 陈维力 潘永帅 +4 位作者 范坤宇 柳波 赵佳琦 黄志龙 李志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6,I0005,I0006,共18页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区巴二段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和断背斜圈闭,圈闭幅度和闭合高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形成时间逐渐变晚;烃源岩充注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生烃时间逐渐变晚。巴二段整体具有早期聚油和晚期聚气的特征,受控于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和构造演化过程,不同地区和区带的油气成藏期次存在差别;博孜—大北地区南带巴二段快速深埋时间极晚,导致油气充注期次和储层致密化时间晚于中北带的。不同地区和区带之间的差异成藏过程受控于圈闭条件、烃源岩充注强度、油气充注期次、储层非均质性和保存条件等因素;圈闭幅度越大、生烃时间越早、充注强度越强、优质储层占比越高、保存条件越好,巴二段油气水分异越彻底,产量越高。该结果为库车坳陷及其他具有相似地质条件的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挤压 生烃演化 充注期次 差异成藏过程 控藏因素 博孜—大北地区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灰蚀变对细粒混积岩元素异常的影响及对古环境恢复的作用——以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为例
10
作者 潘永帅 柳波 +3 位作者 杨易卓 屈童 黄志龙 徐雄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0-549,共20页
火山灰输入对咸化湖盆沉积环境重建的影响较大,其丰富的微量元素随着沉降入湖并与沉积物共同保存,导致湖相地层的元素含量无法代表原始沉积特征。以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芦二段)为例,开展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 火山灰输入对咸化湖盆沉积环境重建的影响较大,其丰富的微量元素随着沉降入湖并与沉积物共同保存,导致湖相地层的元素含量无法代表原始沉积特征。以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芦二段)为例,开展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全岩X射线衍射和有机碳含量测试分析以及薄片鉴定,研究火山灰蚀变对细粒混积岩元素异常的影响机制,恢复火山灰影响下的咸化湖相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芦二段由细粒凝灰质和碳酸盐两种组分混积形成,长英质和碳酸盐矿物总含量平均可达95%,属于广义上的相缘渐变混合沉积类型。大量热力学性质不稳定的盆缘火山灰物质在早期入水溶解和中、晚期脱玻化及有机酸溶蚀作用的影响下,向孔隙流体中释放出了高丰度的包括金属离子在内的多种营养性离子,对芦二段细粒混积岩中Ni,Co,S,P和Ga等元素产生了明显干扰,导致这些元素无法反映原始沉积环境信息。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筛选校正后的主/微量元素分析发现,芦二段沉积期气候炎热干旱,湖盆水体供给有限,湖水盐度极高且含氧量较低。火山活动对芦二段沉积环境起到了明显的调控作用,当火山由强烈喷发期向间歇期过渡时,气候炎热干旱程度增强,水体蒸发量增大,水体盐度增高,含氧量增加,沉积形成了不同的岩石组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灰 咸化湖相 蚀变作用 元素异常 沉积环境 芦草沟组 二叠系 条湖-马朗凹陷 三塘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函数重构孔径分布曲线的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方法--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致密砂岩为例
11
作者 潘永帅 屈童 +2 位作者 赵静 杨易卓 闫静怡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8,67,共16页
为定量表征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及影响因素,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全岩X线衍射、激光粒度、孔隙度、渗透率、高压压汞和测井等资料,利用高斯函数重建致密砂岩孔径分布曲线,提取孔隙结构评价指数,比较分形维数表... 为定量表征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及影响因素,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全岩X线衍射、激光粒度、孔隙度、渗透率、高压压汞和测井等资料,利用高斯函数重建致密砂岩孔径分布曲线,提取孔隙结构评价指数,比较分形维数表征效果,分析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孔隙结构评价指数与孔隙结构参数、分形维数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的有效指标,预测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重建孔径分布曲线,对同储层类型的孔径分布特征需要选择合适的拟合模型。西湖凹陷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致密砂岩粒径越粗,分布越集中,孔隙结构越好。不同矿物成分对储层质量具有差异影响,石英可以有效抑制储层压实;碳酸盐胶结物和黏土矿物大多占据孔隙空间,孔隙连通性变差;高岭石具有特殊的晶格结构,可以保护粒间微孔,改善储层连通性。该结果为海上致密砂岩气田经济有效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斯函数 孔隙结构评价指数 孔隙结构 影响因素 致密砂岩 花港组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文昌组沉积成岩特征及储层物性控制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敏 张月霞 +9 位作者 吴琼玲 李亚茹 向钰鉥 田鑫 张晴宇 李婉霖 孙梦迪 张艺凡 吴彦旺 管彦凯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8,I0005,I0006,共22页
为明确陆丰凹陷深部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对凹陷南部地区7口井文昌组岩心样品进行薄片鉴定、FE-SEM观察、XRD分析及物性测试。结果表明:文昌组岩石类型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和少量石英砂岩,杂基以泥质和凝灰质为主,胶... 为明确陆丰凹陷深部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对凹陷南部地区7口井文昌组岩心样品进行薄片鉴定、FE-SEM观察、XRD分析及物性测试。结果表明:文昌组岩石类型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和少量石英砂岩,杂基以泥质和凝灰质为主,胶结物以自生石英、泥晶碳酸盐和自生高岭石为主。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强,孔隙度为2.2%~21.6%,平均为12.0%,以次生孔隙为主;渗透率小于10×10^(-3)μm^(2)的占比达95%,呈特低—低—中孔隙度、低—特低渗透率特点。文昌组主要发育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3种沉积相,包括三角洲前缘、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3种亚相及6种沉积微相。辫状河三角洲的储层孔隙度相对较高,渗透率相对居中;扇三角洲的储层孔隙度居中,渗透率相对较高;三角洲的储层孔隙度与扇三角洲的相似,渗透率相对最低;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更利于发育优质储层。文昌组砂岩经历早成岩阶段A、B期、中成岩阶段A、B期;压实—压溶作用较强,导致原生孔隙不发育;不同类型、不同期次的胶结作用抑制储层物性;长石、凝灰质和岩屑的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及次生矿物,孔隙度提高,但渗透率无明显提升。该结果对陆丰凹陷文昌组后续勘探开发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凹陷 文昌组 沉积成岩特征 储层物性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凝灰质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低渗成因——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为例
13
作者 王菲 李晓艳 +7 位作者 孙阳子 臧起彪 刘金良 田鑫 牛建成 杨志玲 王彦昭 孙梦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68,I0004,I0005,共17页
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为典型低渗凝灰质砂岩储层,复杂的孔隙结构和储层低渗特征制约研究区增储上产。利用铸体薄片观察、XRD全岩及黏土矿物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CT扫描等实验,基于分形曲线特征和孔喉结构参数划分储层孔喉类型,分... 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为典型低渗凝灰质砂岩储层,复杂的孔隙结构和储层低渗特征制约研究区增储上产。利用铸体薄片观察、XRD全岩及黏土矿物分析、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CT扫描等实验,基于分形曲线特征和孔喉结构参数划分储层孔喉类型,分析储层物性及填隙物特征,精细表征砂岩储层的孔喉—孔隙结构,探讨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储层发育长石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储层孔喉结构划分3种类型,Ⅰ类储层为优质储层,储层物性最优,平均排驱压力约为0.1 MPa;Ⅱ类储层次之,排驱压力在0.5~1.0 MPa之间;Ⅲ类储层最差,排驱压力大于1.0 MPa。研究区储层低孔低渗特征是填隙物类型、溶蚀作用程度和蚀变产物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凝灰质填隙物大量充填原生孔隙空间,受溶蚀作用程度低是研究区储层低孔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产物易堵塞喉道是储层形成低渗特征的主控因素。该结果为研究区低渗储层划分及有效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砂岩 砂岩储层 孔隙结构 低渗成因 文昌组 古近系 陆丰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与页岩气耦合成藏机制及其定量评价——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为例
14
作者 周能武 初众 +8 位作者 卢双舫 张鹏飞 王民 林子智 王军杰 姜新雨 刘阳 陈国辉 李文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5年第4期1200-1214,共15页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全油气系统主要由源内白垩系沙河子组滞留成藏的页岩气、短距离运移成藏的致密气以及经断裂运移后在基底变质岩和营城组火山岩内聚集形成的气藏共同构成。此全油气系统内,致密气和页岩气并非孤立存在,常常相伴...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全油气系统主要由源内白垩系沙河子组滞留成藏的页岩气、短距离运移成藏的致密气以及经断裂运移后在基底变质岩和营城组火山岩内聚集形成的气藏共同构成。此全油气系统内,致密气和页岩气并非孤立存在,常常相伴相生,互相影响,但过去多将二者单独研究,未能系统剖析二者的共生特征及其关联性。以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泥页岩和砂砾岩互层为研究对象,将滞留成藏的页岩气与短距离运移成藏的致密气视为致密层系气一起解剖。在明确致密层系中烃源岩生-排气和储层储气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三分烃源岩”和“四分储层”的分级评价标准,考虑砂/泥比配置,通过构建数值模型来阐明不同级别源-储配置条件的致密层系中,致密气和页岩气耦合成藏时的资源量分配和分布规律,从而认识致密气和页岩气的互补或共富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致密气和页岩气耦合成藏类型可划分为24种,其中由Ⅰ级、Ⅱ级烃源岩,Ⅰ级、Ⅱ级致密储层和低于/等于最佳砂/泥比组合形成的4种致密层系为致密气和页岩气的共富区;由Ⅰ级、Ⅱ级烃源岩,Ⅰ级、Ⅱ级致密储层和高于最佳砂/泥比组合形成的4种致密层系为页岩气富集和紧邻烃源岩致密气富集区;由Ⅰ级、Ⅱ级烃源岩,Ⅲ级、Ⅳ级致密储层和任意砂/泥比组合形成的8种致密层系为页岩气富集而致密气贫乏区;由Ⅲ级烃源岩、任意级别致密储层和砂/泥比组合的8种致密层系为页岩气和致密气共贫区。沙河子组致密气和页岩气具有整体共富、局部互补的特征,主要富集区在北部安达—宋站地区,但是二者甜点并非完全重合,建议在达深24井区和宋站区域试着进行联合开发,其余区域以致密气开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成藏 全油气系统 致密气 页岩气 成藏机制 沙河子组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协同聚合物对金属腐蚀影响的机理研究
15
作者 刘怡 于鑫 +9 位作者 于英华 袁红旗 赵永强 王海学 孙雨 刘斌 韩非 徐海丰 高清河 高金彪 《应用声学》 2025年第5期1139-1149,共11页
尽管三次采油技术显著提升了原油的采收率,但油田化学品在输送过程中引起的金属管道腐蚀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已有研究探讨了聚驱采油和超声波单独对金属腐蚀的影响,但它们共同作用对金属腐蚀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因此该实验采用了超声... 尽管三次采油技术显著提升了原油的采收率,但油田化学品在输送过程中引起的金属管道腐蚀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已有研究探讨了聚驱采油和超声波单独对金属腐蚀的影响,但它们共同作用对金属腐蚀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因此该实验采用了超声、聚丙烯酰胺及超声协同聚丙烯酰胺作为腐蚀环境,经过120 h的电化学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及表面分析技术等方法研究并表征了不同体系下金属腐蚀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的腐蚀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空白组>超声+聚合物组>超声组>聚合物组。因为聚丙烯酰胺分子的长链结构有利于在钢表面形成疏水层,使水分子与钢表面隔离,其电化学阳极过程被促进,金属腐蚀速率最慢且腐蚀程度最小。在超声处理体系下金属表面生成了较为致密的腐蚀产物但OH^(-)的产生致使前期抑制金属腐蚀程度弱于聚合物体系。两者共同作用时超声导致聚合物黏度降低,抑制溶解氧的扩散,表面形成松散且具有导电性的Fe_(3)O_(4)等腐蚀产物,削弱了对金属腐蚀的抑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腐蚀 超声波 电化学 聚丙烯酰胺 空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