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多维度分析及其对策
1
作者 闫学军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6-117,共2页
文章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现实、大学生心理、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特征等角度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信用缺失的原因,认为治理大学生诚信问题应从多角度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及完善大学生诚信管理体系两方面入手。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诚信 信用污染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物化”到“座架”——试论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批判理论的哲学轨迹 被引量:5
2
作者 周立斌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海德格尔从他的“基础本体论”出发,接触到了“物化”问题。他通过对工具的深入思考,找到了现代技术迷失的根源——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他认为,近代主体哲学采取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是“物化”的根源,现代技术和它的体现... 海德格尔从他的“基础本体论”出发,接触到了“物化”问题。他通过对工具的深入思考,找到了现代技术迷失的根源——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他认为,近代主体哲学采取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是“物化”的根源,现代技术和它的体现物——工具,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通过对词源学的探究,海德格尔引出了“座架”一词,从而把他的“物化”理论深入到了对现代生活的整体批判上。“座架”的思考方式在当今已经统治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诗”与“思”才能摆脱“座架”的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物化 座架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境分析:经济学假说检验的可能路径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渝玲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17,共3页
由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一书所引发的关于证伪主义方法论论争大致可以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捍卫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的一方即"不悔悟的证伪主义者",代表人物有布劳格、哈奇森等;反对方主要以考德威尔、汉兹、博兰等为代... 由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一书所引发的关于证伪主义方法论论争大致可以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捍卫波普尔证伪主义方法论的一方即"不悔悟的证伪主义者",代表人物有布劳格、哈奇森等;反对方主要以考德威尔、汉兹、博兰等为代表。本文针对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展开分析,对经济学方法论证伪主义争论图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批判性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得出情境分析可以作为经济学假说检验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分析 经济学 科学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文化转向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渝玲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60,共7页
学术界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纷争源远流长,而美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S.艾克纳的《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一文则把经济学是否是科学的争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关于经济学是否是科学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经济学方法论关于... 学术界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纷争源远流长,而美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S.艾克纳的《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一文则把经济学是否是科学的争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关于经济学是否是科学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经济学方法论关于经济学科学性的论争中,争论双方关于证伪主义可否适用于经济学检验的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却一致地趋向于情境分析的研究路径,标识了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文化转向;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对实验经济学的关注则进一步印证了经济文化研究的存在依据,情境语义学的探讨更给经济学这一文化转向提供了借鉴的方法,从而使经济学方法论的文化研究经历了从可能到可行,进而步入到可操作的探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学方法论 证伪主义 情境分析 文化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北京五金商铺人力股制度的再认识 被引量:1
5
作者 卢忠民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26,97,共9页
人力股制度作为近代北京五金商铺所使用的一种核心激励机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创新,其实质是通过物质利益推动或激励着员工的进取精神。本文主要就五金商铺人力股份的获得与变动、人力股制度的激励作用之表现及其历史功过等方面展开... 人力股制度作为近代北京五金商铺所使用的一种核心激励机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创新,其实质是通过物质利益推动或激励着员工的进取精神。本文主要就五金商铺人力股份的获得与变动、人力股制度的激励作用之表现及其历史功过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深化对此制度的认识,同时为今天一些企业在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进行激励机制的改革方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北京 五金商铺 人力股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唐代吏部尚书出身与入仕途径
6
作者 董劭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8-113,共6页
吏部尚书是唐代重要中央职官,其职能与地位与前朝制度无大差异,但职权大小略有不同,在法理上,其一直属于吏部长官,这点无可置疑。就其出身与入仕途径而言,唐代吏部尚书出身阶层相对都较高,多数通过科举等进入仕途,起家官相对也优越,在... 吏部尚书是唐代重要中央职官,其职能与地位与前朝制度无大差异,但职权大小略有不同,在法理上,其一直属于吏部长官,这点无可置疑。就其出身与入仕途径而言,唐代吏部尚书出身阶层相对都较高,多数通过科举等进入仕途,起家官相对也优越,在唐前期各朝几乎都有非郡姓出身吏部尚书,说明唐前期已开始摆脱南北朝门阀士族控制人事权力的局面,在用人上已表现出不拘一格的态势。而唐中后期士族出身者特别南北朝旧士族为保持其门第兴盛,必须倚仗科举入仕,加上科举入仕已为重要入仕途径,故而出自士族阶层者逐渐增多。科举出身者在吏部尚书担任者中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前期吏部尚书起家官情况比较复杂,至后期较多起家为校书郎者,起家官中为地方官且为节度使属官的情况是后期独有现象,人数不少,乃后期可考起家官最多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吏部尚书 出身 入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