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钴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于楚瑶 寇鹏祖 +5 位作者 张志贵 王健行 王志远 左昌玲 汪宽镕 刘政宇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4,共8页
为了满足未来动力市场对于高比容量和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优化无钴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MO)的合成条件对于实现其商业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高温固相法研究了Li_(x)(Li_(1.2)Mn_(0.6)Ni_(0.2)O_(2))(1.04≤x≤1.16)的最佳烧结温度... 为了满足未来动力市场对于高比容量和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优化无钴富锂锰基正极材料(LMO)的合成条件对于实现其商业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高温固相法研究了Li_(x)(Li_(1.2)Mn_(0.6)Ni_(0.2)O_(2))(1.04≤x≤1.16)的最佳烧结温度及配锂比,结合SEM、XRD等仪器对合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采用电池测试系统对样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1000℃,配锂比为1.65时得到的二次颗粒大小均一,结晶性良好,电化学性能较佳。10 mA·g^(−1)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达260.5 mAh·g^(−1),100 m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钴正极 富锂锰基 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M622正极材料结构形态和储锂特性的同步演变
2
作者 李坤 黄锐 +3 位作者 丛君 马海涛 常龙娇 罗绍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1-1840,共10页
当前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二次电池已经步入主流。LiNi_(1-x-y)Co_(x )Mn_(y )O_(2)(NCM)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较大的商业市场,是一种具备极大应用价值的正极材料。根据镍的含量不同具备不同的性能。镍比例的增加能使比容量提高,也会导... 当前以锂离子电池为主的二次电池已经步入主流。LiNi_(1-x-y)Co_(x )Mn_(y )O_(2)(NCM)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较大的商业市场,是一种具备极大应用价值的正极材料。根据镍的含量不同具备不同的性能。镍比例的增加能使比容量提高,也会导致热稳定性下降,对于高镍材料需要对制备工艺有更高的要求确保其性能。相对Li[Ni_(0.8)Co_(0.1)Mn_(0.1)]O_(2)(NCM811),Li[Ni_(0.6)Co_(0.2)Mn_(0.2)]O_(2)(NCM622)在具备较高比容量的同时热稳定性更优秀。对纯相NCM622材料使用水热法进行制备,通过控制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得出最佳制备方案。所制备的NCM622材料在最佳条件下能够达到最高191.3 mA·h·g^(-1)的放电比容量,充放电循环有最高88.74%的容量保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层状氧化物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线状α-MnO_(2)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健 陈庆伦 +1 位作者 韩宁 何立子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27-8033,8089,共8页
以KMnO_(4)和MnCl_(2)·4H_(2)O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二氧化锰电极材料,利用SEM、XRD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并确定其晶型,通过放电测试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二氧化锰作为电极材料的ORR电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水热反应温度为180℃、KMn... 以KMnO_(4)和MnCl_(2)·4H_(2)O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二氧化锰电极材料,利用SEM、XRD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并确定其晶型,通过放电测试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二氧化锰作为电极材料的ORR电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水热反应温度为180℃、KMnO_(4)∶MnCl_(2)·4H_(2)O摩尔比为2.5∶1时,能够制得均匀纳米线状的α-MnO_(2),其作为催化剂制备的空气阴极在极化电压为1.0 V时极化电流密度最大,达到76.15 mA/cm^(2),并且具有最小的阻抗,说明氧还原反应阻力最小,在10,20,30,40 mA/cm^(2)电流密度下放电电压分别为1.64,1.49,1.36和1.23 V,放电性能相较于5%铂碳催化剂提升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锰 电催化 放电性能 空气阴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工艺对Cu/Al复层材料界面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国平 汤春江 王群骄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65-68,共4页
采用纯铜/纯铝和纯铜/铝合金进行400℃温轧和退火热处理,并对得到的Cu/Al复层材料进行界面结合强度测试、界面金相显微组织分析和界面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Cu/Al复层材料界面处Cu/Al中间相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孕育期,其形成过程为:形核... 采用纯铜/纯铝和纯铜/铝合金进行400℃温轧和退火热处理,并对得到的Cu/Al复层材料进行界面结合强度测试、界面金相显微组织分析和界面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Cu/Al复层材料界面处Cu/Al中间相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孕育期,其形成过程为:形核→核长大→沿界面横向连片生长→沿界面法线方向纵向生长;纯铜/纯铝复层材料最佳退火工艺为300℃×1 h,最大界面结合强度可达2.4 N/mm;而纯铜/铝合金为300℃×3 h,界面结合强度最大值为3.1 N/mm,保证了材料的成型性能,同时防止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经较高温度的长时退火(500℃×5 h),纯铜/铝合金比纯铜/纯铝复层材料界面更容易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相,导致界面结合强度的降低,造成界面在剥离条件下的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复层材料 温轧 退火 界面 中间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超声测量T800/QY9511复合材料工程常数的有限元模拟
5
作者 陈春明 战宇 +1 位作者 刘常升 方奔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8-92,共5页
为了获取T800/QY9511复合材料的工程常数,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通过将激光线源等效为力源,模拟了脉冲激光作用于材料表面、激发在材料内部传播的超声波的过程,并在激励点对心处提取波形,得到了5个体波波速,进而根据克里斯托菲尔弹性理... 为了获取T800/QY9511复合材料的工程常数,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通过将激光线源等效为力源,模拟了脉冲激光作用于材料表面、激发在材料内部传播的超声波的过程,并在激励点对心处提取波形,得到了5个体波波速,进而根据克里斯托菲尔弹性理论计算了工程常数。结果表明,与真实值相比,弹性模量数值解的平均误差为1.56%,泊松比数值解的平均误差为2.98%,剪切模量数值解的误差为1.4%。激光超声方法在复合材料工程常数测量上具有可行性与准确性,为实验室测量相关参量及其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与计量 工程常数 有限元 激光超声 体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烧结Si_(3)N_(4)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 被引量:1
6
作者 叶超超 王伟 +2 位作者 茹红强 王远鑫 刘家臣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3,85,共7页
用静态气压与流动氮气气氛进行对比实验,探究了反应烧结Si_(3)N_(4)陶瓷中硅粉质量分数对Si_(3)N_(4)陶瓷材料氮化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使用静态2 MPa氮气气压对硅粉进行氮化时,氮化率达到97%,明显高于流动氮气气氛下硅... 用静态气压与流动氮气气氛进行对比实验,探究了反应烧结Si_(3)N_(4)陶瓷中硅粉质量分数对Si_(3)N_(4)陶瓷材料氮化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使用静态2 MPa氮气气压对硅粉进行氮化时,氮化率达到97%,明显高于流动氮气气氛下硅粉的氮化率(91%).这说明在使用静态氮气时,较高的气压更有利于氮气的扩散和氮化反应.同时,利用SEM等手段观察静态气压反应烧结Si_(3)N_(4)陶瓷材料,发现当硅粉质量分数大于10%时,Si_(3)N_(4)陶瓷材料表面出现气孔.这是因为随着硅粉质量分数的增加,硅粉在熔融状态下发生团聚现象,这造成了坯体内部再生空隙增加,从而导致Si_(3)N_(4)陶瓷材料的维氏硬度和抗折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反应烧结 硅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p粒径级配对55%SiCp/6061Al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王梦奇 刘越 +1 位作者 肖春林 刘春明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2-807,共6页
采用真空热压法制备了55%SiCp/6061Al(55%为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研究SiCp粒径级配对复合材料SiCp分布均匀度、致密度和抗弯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粒径级配复合材料组织致密、SiCp分布均匀且SiCp与6061Al合金基体界面结合强度高.双粒径... 采用真空热压法制备了55%SiCp/6061Al(55%为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研究SiCp粒径级配对复合材料SiCp分布均匀度、致密度和抗弯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粒径级配复合材料组织致密、SiCp分布均匀且SiCp与6061Al合金基体界面结合强度高.双粒径(60+25)μm、质量比4∶1复合材料热处理后抗弯强度由395 MPa提高为548 MPa;三粒径级配为(120+60+25)μm、质量比为1∶1∶1的复合材料热处理前抗弯强度最高,为397 MPa;双粒径级配(106+25)μm、质量比4∶1的复合材料致密度>99.0%、均匀度>90.00%、热处理后抗弯强度>400MPa,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5%SiCp/6061Al复合材料 真空热压 粒径级配 均匀度 致密度 抗弯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及微观变形机理 被引量:1
8
作者 姜爽 贾楠 Peng Lin Ru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34,11,共12页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通过调控其内部的多尺度微结构特性,可以实现金属结构材料强度-韧性的协同提升,在高端先进制造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显著依赖于各组元层的性能、厚度和异...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均质材料,通过调控其内部的多尺度微结构特性,可以实现金属结构材料强度-韧性的协同提升,在高端先进制造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显著依赖于各组元层的性能、厚度和异质界面的结构特性。变形过程中材料内部的微观应力/应变在异质界面处的协调特性对组元金属的形变微观机制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复合材料整体的性能。因此,探索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行为-变形机制-宏观力学性能”的内在关联并揭示其对应的微观形变机理,对设计具有优异综合力学性能的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聚焦于晶态金属层状复合材料的微观力学行为及变形机理,介绍了其力学行为的尺寸与界面效应,着重讨论了室温下材料的微观形变物理过程,阐明了非均匀金属层状复合体强韧化的机理。最后,对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 塑性变形 微观力学行为 变形机制 异质界面 强韧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氧化方法制备Ag-SnO_(2)-In_(2)O_(3)材料微观组织演变机理
9
作者 郭乙麟 许福太 +5 位作者 盘志雄 刘满门 刘天军 谢明 孙旭东 霍地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系统研究了Ag Sn In Ni合金内氧化法制备Ag-Sn O_(2)-In_(2)O_(3)-Ni O电接触材料的微观组织演变机理及氧化物颗粒分布的调控。结果表明,退火工艺决定了Ag Sn In Ni的缺陷状态,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合金中缺陷密度降低,内氧化速度减慢。内... 系统研究了Ag Sn In Ni合金内氧化法制备Ag-Sn O_(2)-In_(2)O_(3)-Ni O电接触材料的微观组织演变机理及氧化物颗粒分布的调控。结果表明,退火工艺决定了Ag Sn In Ni的缺陷状态,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合金中缺陷密度降低,内氧化速度减慢。内氧化过程中银合金同时发生回复与再结晶,但内氧化形成的Sn O_(2)和In_(2)O_(3)颗粒可钉扎位错、亚晶界等缺陷,抑制再结晶的发生。Ag-Sn O_(2)-In_(2)O_(3)-Ni O合金微观组织的差异是O原子沿着缺陷向样品内部扩散与Ag合金基体发生再结晶的相互竞争的结果,这导致了芯部组织为氧化物密度较低的颗粒状分布,而外侧组织为氧化物颗粒沿着缺陷墙呈现束装聚集分布。退火工艺为550℃/2 h、氧化工艺为700℃/0.3 MPa×26 h时,可获得氧化物尺寸和分布一致性高的Ag-Sn O_(2)-In_(2)O_(3)-Ni O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SnO_(2)-In_(2)O_(3) 电接触材料 内氧化法 退火温度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酸碳热还原-渗硅反应烧结制备碳化硼陶瓷复合材料
10
作者 郑雅雯 张翠萍 +2 位作者 张瑞杰 夏乾 茹红强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714,共8页
碳化硼性能优良,应用广泛,但制备成本较高。为了从源头解决碳化硼陶瓷材料制备成本高的问题,本工作直接以碳热还原法合成的碳化硼-C复合粉体为原料,无需进行破碎提纯,通过渗硅反应烧结制备碳化硼复合材料,所得材料性能与以市售碳化硼粉... 碳化硼性能优良,应用广泛,但制备成本较高。为了从源头解决碳化硼陶瓷材料制备成本高的问题,本工作直接以碳热还原法合成的碳化硼-C复合粉体为原料,无需进行破碎提纯,通过渗硅反应烧结制备碳化硼复合材料,所得材料性能与以市售碳化硼粉体为原料制备的材料性能相当,有效降低了其制备成本。主要研究了原料碳硼摩尔比对合成粉体以及碳化硼复合材料物相、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碳化硼陶瓷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碳硼摩尔比增加,合成粉体中碳化硼粉体的碳硼原子比增加,且合成粉体中游离C含量增加;当碳硼摩尔比为2.01时,游离C包覆在碳化硼粉体颗粒表面。复合材料相组成均为B_(12)(C,Si,B)_(3)、SiC和Si,随着碳硼摩尔比的增加,复合材料中碳化硼和游离Si含量降低,SiC含量、大尺寸SiC区域的尺寸、大尺寸SiC区域和纳米SiC颗粒的数量均增加。大尺寸SiC区域的产生会降低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而SiC纳米颗粒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当碳硼摩尔比为1.35时,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最高,分别为338 MPa和4.06 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硼 碳热还原法 渗硅反应烧结 碳硼摩尔比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在海水环境中的腐蚀磨损
11
作者 王群昌 陈明辉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6-60,共5页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制备了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C13W),在海水及空气中对C13W与对比材料铝青铜(AlCu)进行摩擦磨损试验;通过腐蚀磨损形貌、摩擦因数及磨损率,对比分析了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和铝青铜在海水环境中的耐腐蚀磨损性能。结果表...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制备了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C13W),在海水及空气中对C13W与对比材料铝青铜(AlCu)进行摩擦磨损试验;通过腐蚀磨损形貌、摩擦因数及磨损率,对比分析了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和铝青铜在海水环境中的耐腐蚀磨损性能。结果表明:与空气中相比,铜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在海水中的耐蚀性能更佳,且其摩擦因数及磨损率都比铝青铜优异,更适合在海洋环境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润滑复合材料 腐蚀磨损 摩擦因素 磨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陶瓷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12
作者 刘悦 丁国强 +5 位作者 刘泽领 程诗淇 冯东 茹红强 罗旭东 游杰刚 《耐火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1-368,共8页
SiC在无烧结助剂的作用下,即使经过高温烧结也很难获得致密材料。本文中综述了SiC陶瓷材料烧结工艺特点和目前研究进展,并讨论了SiC陶瓷材料的烧结助剂种类及助烧机制,指出了高性能SiC陶瓷材料制备的局限性,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SiC陶瓷材料 晶体结构 烧结工艺 烧结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钢铁工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磊 王健 张琦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21,共7页
文章研究了“双碳”背景下钢铁工业生态化现状,分析了国内外低碳冶金技术路线,并提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钢铁工业生态化指标体系。文章围绕全流程减碳减排、装备升级与工艺优化、产品研发三个方面,凝练了中国钢铁工业生... 文章研究了“双碳”背景下钢铁工业生态化现状,分析了国内外低碳冶金技术路线,并提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钢铁工业生态化指标体系。文章围绕全流程减碳减排、装备升级与工艺优化、产品研发三个方面,凝练了中国钢铁工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工业 生态化 路径 绿色发展 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弥散嵌合改性铝粉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成 杨文进 +1 位作者 宋江伟 张军旗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为提升Al粉作为金属燃料的释能效率,采用机械合金化的方法制备了含不同质量分数聚偏氟乙烯(PVDF)的铝基复合金属燃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其进行了表征,气体容量法测量了其活性铝含量,并用氧弹量热仪测量了其燃烧热,热... 为提升Al粉作为金属燃料的释能效率,采用机械合金化的方法制备了含不同质量分数聚偏氟乙烯(PVDF)的铝基复合金属燃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其进行了表征,气体容量法测量了其活性铝含量,并用氧弹量热仪测量了其燃烧热,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TG⁃DSC)和快速升温氧化装置对其热氧化性能进行了评估。扫描和XRD结果显示,经4%PVDF弥散嵌合改性的复合铝粉在升温过程中难以形成连续完整的Al_(2)O_(3)壳层;TG⁃DSC结果显示,复合铝粉1300℃氧化增重率为76.7%,比铝粉的40.9%提高35.8%;快速升温氧化实验结果显示,复合铝粉1100℃氧化120 s增重率达到64.6%,较铝粉的23.4%提高4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性能 聚偏氟乙烯(PVDF) 活化铝粉 氧化增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材料早期损伤的非线性超声诊断 被引量:30
15
作者 门平 董世运 +2 位作者 康学良 国瑞 闫世兴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1-1118,共18页
对于材料微结构特征的检测,特别是材料早期损伤,非线性超声具有独特的优势。立足于非线性超声的发展历程,阐述了非线性超声的基本理论和数学模型,深入分析了非线性超声参量的影响因素,包括位错单极子模型、位错偶极子模型、析出物和微裂... 对于材料微结构特征的检测,特别是材料早期损伤,非线性超声具有独特的优势。立足于非线性超声的发展历程,阐述了非线性超声的基本理论和数学模型,深入分析了非线性超声参量的影响因素,包括位错单极子模型、位错偶极子模型、析出物和微裂纹;阐述了非线性超声的实验方法,重点介绍了非线性超声纵波和表面波的检测方法;论述了非线性超声在闭合裂纹、疲劳及位错早期损伤、材料热老化、蠕变及材料辐射损伤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非线性超声检测技术在材料早期损伤应用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超声评价 接触非线性 经典非线性 谐波 早期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硅陶瓷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6
作者 滕家琛 李乔磊 +5 位作者 梁静静 岳新艳 张朝威 刘砚飞 谭海兵 李金国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06-120,共15页
氮化硅陶瓷凭借其耐高温、耐磨损、高强度和优异的抗热冲击性能,已成为涡轮叶片、热防护系统和航空航天结构件的理想材料。然而,随着航空航天结构件向更高服役温度和轻量化方向的发展,氮化硅陶瓷在成型和性能方面的不足逐渐显现。此外,... 氮化硅陶瓷凭借其耐高温、耐磨损、高强度和优异的抗热冲击性能,已成为涡轮叶片、热防护系统和航空航天结构件的理想材料。然而,随着航空航天结构件向更高服役温度和轻量化方向的发展,氮化硅陶瓷在成型和性能方面的不足逐渐显现。此外,现有的性能检测多集中于常温、常压、瞬时状态等工况,难以反映氮化硅陶瓷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真实服役性能,亟须改进。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近年来氮化硅陶瓷在成型、性能检测、微观结构调控和力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该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推动氮化硅陶瓷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成型工艺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调控 强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渗碳高强轴承钢滚动接触疲劳行为研究
17
作者 杨红兵 邵子恒 +5 位作者 颜莹 谷金波 迟宏宵 王斌 张鹏 张哲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70-178,共9页
近年来,为追求更优异的滚动接触疲劳性能,表面渗碳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轴承钢的制备过程中。本工作对一种高强不锈轴承钢进行两种不同工艺时长的渗碳处理,研究渗碳处理高强轴承钢的微观组织、显微硬度、残余应力及滚动接触疲劳行为。结... 近年来,为追求更优异的滚动接触疲劳性能,表面渗碳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轴承钢的制备过程中。本工作对一种高强不锈轴承钢进行两种不同工艺时长的渗碳处理,研究渗碳处理高强轴承钢的微观组织、显微硬度、残余应力及滚动接触疲劳行为。结果表明:两种工艺渗碳处理获得的碳化物类型、尺寸、形状、含量以及残余应力梯度均十分相近;较长时间渗碳处理获得的残余奥氏体在尺寸和含量上均明显大于较短时间渗碳处理的情况,两种工艺渗碳处理高强轴承钢在滚动接触疲劳过程中都会在亚表面最大切应力位置附近形成亮蚀区(Light etched region, LER);疲劳裂纹萌生于亮蚀区内,并向表面扩展,最终形成深度与最大切应力到表面距离相近的剥落坑。渗碳处理时间较长的高强轴承钢具有较高的滚动接触疲劳寿命,这是因为其渗层中具有相对规模较大的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会使裂纹尖端钝化与闭合,进而延缓疲劳裂纹扩展,提升疲劳裂纹扩展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轴承钢 渗碳处理 残余奥氏体 滚动接触疲劳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Pd-TiO_(2)/Ti金属丝网催化剂CO-SCR性能及其反应机理
18
作者 刘婷婷 杨柳 +4 位作者 刘付浩 李馨宇 何函泽 李晶 刘宝丹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34-144,155,共12页
目的构建具有优异低温活性的CO-SCR催化体系,探索Cu引入对Pd基催化剂电子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影响机制。通过调控Cu与Pd之间的协同作用,优化催化剂对CO和NO的吸附行为,从而提升NOx转化效率及N2选择性等,为高效低温脱硝催化剂的设计提供理... 目的构建具有优异低温活性的CO-SCR催化体系,探索Cu引入对Pd基催化剂电子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影响机制。通过调控Cu与Pd之间的协同作用,优化催化剂对CO和NO的吸附行为,从而提升NOx转化效率及N2选择性等,为高效低温脱硝催化剂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方法通过微弧氧化、碱热处理、水热反应、离子交换和共沉淀等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基于钛网支撑的CuPd-TiO_(2)/Ti整体式催化剂,并用于低温CO选择性催化还原NO_(x)。结果测试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展示出了卓越的低温催化性能,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分散性以及Cu-Pd合金的催化活性。与单一Pd催化剂相比,CuPd-TiO_(2)/Ti催化剂表现出更强的NO吸附能力和更高的N2选择性。在120℃时,该催化剂实现了100%的NO_(x)转化率,并在200℃时达到100%的N_(2)选择性。此外,该催化剂在长期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抗硫能力。结论基于XPS、H_(2)-TPR和原位DRIFTS等表征技术,探讨了Cu-Pd合金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反应过程中的催化机理。研究发现,Cu的引入通过电子转移促进Pd0物种的形成,提高其在TiO_(2)表面的分散性,并优化CO与NO的吸附行为,从而协同提升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和整体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Pd合金催化剂 金属丝网 CO-SCR 低温活性 氮氧化物 原位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7Si0.5Mg合金喷丸处理微观组织形貌及腐蚀行为研究
19
作者 秦传广 姜博 +5 位作者 刘乃志 王晔 胡茂良 许红雨 吉泽升 尚金翅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2-148,共7页
本工作探究了不同喷丸速度下的Al7Si0.5Mg铝合金耐腐蚀性的影响规律,将喷丸处理后的合金在质量分数3.5%的NaCl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测试和浸没腐蚀,采用XRD、SEM、超深显微镜、EBSD等手段对腐蚀后合金的物相组成、表面形貌、变形层及腐蚀产... 本工作探究了不同喷丸速度下的Al7Si0.5Mg铝合金耐腐蚀性的影响规律,将喷丸处理后的合金在质量分数3.5%的NaCl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测试和浸没腐蚀,采用XRD、SEM、超深显微镜、EBSD等手段对腐蚀后合金的物相组成、表面形貌、变形层及腐蚀产物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经喷丸处理后,合金表面出现明显塑性变形层和亚微米级晶粒。喷丸速度为50 m/s时,变形层厚度最大,为20μm。未处理样品的i_(corr)为64.628μA/cm^(2),电容弧半径最小;喷丸速度为50 m/s时i_(corr)为16.094μA/cm^(2),电容弧半径最大。在质量分数3.5%的NaCl溶液中浸泡480 h后,喷丸速度为50 m/s时腐蚀坑较浅,表现出较为优异的抗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7Si0.5Mg铝合金 喷丸处理 晶粒细化 腐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颗粒混合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磨损性能 被引量:10
20
作者 曹新建 金剑锋 +1 位作者 曹敬袆 宗亚平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2-67,共6页
采用电流直加热动态热压烧结工艺制备陶瓷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研究高体积分数(25%,30%,35%)下,单一类型颗粒(SiC,TiC,TiN)及混合类型颗粒(TiC+TiN,SiC+TiN,SiC+TiC)作为增强相对铁基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类型粒子强... 采用电流直加热动态热压烧结工艺制备陶瓷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研究高体积分数(25%,30%,35%)下,单一类型颗粒(SiC,TiC,TiN)及混合类型颗粒(TiC+TiN,SiC+TiN,SiC+TiC)作为增强相对铁基复合材料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类型粒子强化时,TiNP/Fe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最好,TiCP/Fe次之,SiCp/Fe最差。混合粒子作为增强体时,(TiC+TiN)P/Fe复合材料磨损性能显著优于其对应的单一颗粒增强材料;其中粒子含量为30%时,(TiC+TiN)P/Fe复合材料磨损性能提高最大,其磨损量比TiCP/Fe降低了51.9%,比TiNp/Fe复合材料降低了44.1%,体现出可贵的混合增强价值。(SiC+TiC)_P/Fe和(SiC+TiN)P/Fe复合材料的磨损性能分别处于对应的两个单一颗粒增强材料之间。磨损表面观察表明,耐磨性好的(TiC+TiN)P/Fe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而(SiC+TiC)_P/Fe和(SiC+TiN)P/Fe复合材料除磨粒磨损外还存在明显的疲劳磨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颗粒 铁基复合材料 混合颗粒强化 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