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林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碳、氮和磷化学计量的影响
1
作者 徐凡迪 杨玉春 +5 位作者 陈燕旋 李聪 吴疆翀 王同立 李帅锋 苏建荣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199,共10页
[目的]通过分析南亚热带林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固持及其养分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永德县大雪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茶园、澳洲坚果林和核桃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表层... [目的]通过分析南亚热带林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固持及其养分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永德县大雪山季风常绿阔叶林、茶园、澳洲坚果林和核桃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表层(0~20 cm)团聚体不同粒径的质量百分含量、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以及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等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林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结果](1)土壤团聚体的质量百分含量随粒径增大而显著增加。天然林转换为核桃林和澳洲坚果林,粒径为>2 mm和1~2 mm的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含量显著增加,而粒径为0.5~1 mm、0.25~0.5mm和<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则下降。(2)林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SOC、TN和TP含量随粒径减小呈增大趋势。天然林转换为核桃林和澳洲坚果林,显著降低了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SOC和TN含量,而对茶园无显著影响;核桃林土壤团聚体不同粒径的TP含量要显著高于其他林地类型。(3)天然林转为核桃林和澳洲坚果林后土壤团聚体的C∶N、C∶P和N∶P显著降低,茶园无显著变化。(4)土壤速效氮和含水量促进土壤团聚体SOC、TN、TP的积累,提高化学计量特征,而SD的作用则相反。[结论]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澳洲坚果和核桃林SOC、TN、TP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受影响最大,而茶园则无显著影响,小粒径的土壤团聚体能固定更多的SOC、TN和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茶园 澳洲坚果林 核桃林 质量百分含量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
2
作者 王丹婷 朱臻 +1 位作者 杨虹 沈月琴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3-1312,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明确非木质林产品等物质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路径。【方法】基于2022年浙江省7个县(市)811份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 【目的】探究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明确非木质林产品等物质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路径。【方法】基于2022年浙江省7个县(市)811份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不同产业组织模式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以及区域公用品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结果】相对“市场+农户”的市场交易模式,“合作社+农户”的横向合作模式和“公司+农户”的纵向协作模式均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机制验证表明:区域公用品牌在产业组织对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经营规模小、采用互联网销售农户的非木质林产品溢价效果更显著。【结论】产业组织能够通过促进农户加入区域公用品牌,从而推动非木质林产品价值实现。据此,提出在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的同时,需要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优化销售渠道等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组织 非木质林产品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区域公用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阔叶次生林单木胸高断面积生长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宁金魁 王光玉 +4 位作者 许诺 黄锦程 欧阳勋志 刘洪生 臧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4-34,共11页
【目的】阔叶次生林是一种复杂的异龄复层林,林木的胸高断面积生长量决定了林分的林分质量和碳汇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阔叶复层次生林胸高断面积年均生长量(BAI)受个体大小、试验林、林层等因素的影响。【方法】以赣南地区3个林分结构... 【目的】阔叶次生林是一种复杂的异龄复层林,林木的胸高断面积生长量决定了林分的林分质量和碳汇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阔叶复层次生林胸高断面积年均生长量(BAI)受个体大小、试验林、林层等因素的影响。【方法】以赣南地区3个林分结构各异的阔叶次生林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树高及树种组成的差异,分别将3个试验林划分3个林层和6种经营类型,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设19个分位数(τ∈{0.05,0.10,0.15,…,0.90,0.95}),建立了胸高断面积年均生长量与胸径(DBH_2021)、高径比(H_D_ratio)、林层、试验林类型、经营类型等之间的非线性回归关系,并采用了AIC、Rτ2、MAD、MD等指标评价各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1)3个试验林之间的BAI差异显著,但同一试验林内作业样地和对照样地的BAI差异在统计上表现不显著;2)AIC值最低时的分位数回归模型为log(BAI)τ~log(DBH_2021)+DBH_2021+H_D_ratio,分位数τ=0.45时,BAI的分位数模型最优,此时BAI的最佳分位数回归模型的拟合系数Rτ2为0.5353,考虑林层、试验林类型、经营类型时,拟合系数又分别提高了10%,分别为0.6383(考虑林层、试验林类型)、0.6389(考虑林层、经营类型);3)log(DBH_2021)、H_D_ratio、林层、发育阶段、经营类型对BAI的影响都是正效应。【结论】基于胸径、高径比、林层、试验林类型、经营类型构建的单木胸高断面积生长分位数模型可为阔叶次生林的提质增效技术提供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位数回归模型 胸高断面积生长量 阔叶次生林 林层 个体大小 经营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跨界保护研究及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5
4
作者 朱里莹 徐姗 +1 位作者 兰思仁 王光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229-4239,共11页
作为全球自然保护地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跨界保护对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然而,跨界保护研究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快速了解并借鉴全球跨界保护研究经验,梳理跨界保护研究热点,判断研究发展趋势,成为这一... 作为全球自然保护地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跨界保护对国家公园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然而,跨界保护研究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快速了解并借鉴全球跨界保护研究经验,梳理跨界保护研究热点,判断研究发展趋势,成为这一阶段我国国家公园开展跨界保护研究的当务之急。通过CiteSpace文献量化和可视化分析工具,对跨界保护领域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将12个跨界保护研究知识聚类划分为“G1跨界物种”、“G2社会-经济-生态系统”、“G3军事争端与解决途径”、“G4跨界保护决策”4大热点研究方向。对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形成4点启示:(1)匹配物种保护规模,完善跨界生态系统;(2)联合双边意愿,寻求跨界社区发展;(3)搁置领土争议,建立跨界合作协定;(4)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优先保护次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保护 研究热点 国家公园 全球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亚硫酸预处理菊芋秸秆的高浓底物酶水解试验 被引量:4
5
作者 沈飞 王卿 +2 位作者 李阳 李秀金 Hu Jinguang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8-173,共6页
为了有效改善菊芋秸秆用于乙醇转化过程中的酶水解糖化性能,对经水热H2SO3预处理的秸秆进行高浓底物酶水解试验,研究了适合的预处理条件及其底物质量分数提高潜力以及酶使用量缩减潜力。结果显示:在180℃条件下,添加2.0%的H2SO3... 为了有效改善菊芋秸秆用于乙醇转化过程中的酶水解糖化性能,对经水热H2SO3预处理的秸秆进行高浓底物酶水解试验,研究了适合的预处理条件及其底物质量分数提高潜力以及酶使用量缩减潜力。结果显示:在180℃条件下,添加2.0%的H2SO3进行水热预处理后的菊芋秸秆,其组分中的半纤维素可被完全去除。并且在底物质量分数为2.0%、纤维素酶和纤维二糖酶使用量分别为20FPU/g和40CBU/g条件下,获得90.0%的最大酶水解率。在此条件下预处理后的菊芋秸秆,酶水解的底物质量分数可提高的潜力为12%。在此底物质量分数下进行酶水解,纤维素酶使用量可缩减为15FPU/g,纤维二糖酶使用量可缩减至20CBU/g。在此酶使用量条件下,虽然纤维素酶和纤维二糖酶分别减少了25%和50%,酶水解率仍可达88.3%。相比最大水解率,仅降低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芋茎秆 H2SO3催化 水热预处理 高浓底物 酶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国家公园科学构成及其演变趋势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鹏 边志伟 +6 位作者 吴万里 裴艳霞 赵敏 曾洪云 艾伦·沃森 陆颖 申仕康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3年第3期173-189,共17页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National Park System,NPS)发展引领了世界自然保护地建设,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公园科学。遴选150多年来与NPS相关的10954篇科学论文,运用TF⁃IDF与LDA两种文本算法,分析国家公园科学的总体构成与发展趋势。主要结...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National Park System,NPS)发展引领了世界自然保护地建设,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公园科学。遴选150多年来与NPS相关的10954篇科学论文,运用TF⁃IDF与LDA两种文本算法,分析国家公园科学的总体构成与发展趋势。主要结果发现:①NPS公园科学形成了“四梁八柱”的总体框架,“四梁”是植物、动物、自然环境、人类行为4种主要关注对象,“八柱”为公共管理、地质与土壤等8个关键研究领域。②18个代表性特征词的研究热度演变表明公园科学存在明显分层,并具有整体上升、过程各异的特点。高热度区间是土地等永恒话题,中热度区间是生物等基础研究和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低热度区间多为火等偶现性研究。③公园科学与NPS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体制初创期围绕自然资源普查以及体制建立的驱动因素;体系完善期聚焦于国家公园制度和基础设施;时事导向期围绕着大萧条、二战等重大事件;多学科融合期呈现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多元发展。认识NPS公园科学对于中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和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NPS) 公园科学 总体构成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共管模式下大熊猫国家公园农户参与及保护态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波 王柳川 +1 位作者 胡芳冰 张引 《园林》 2023年第10期22-30,共9页
社区共管是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协调的关键性制度,但其参与程度/类型对社区保护态度的影响缺乏定量实证分析。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园区)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结构方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 社区共管是中国国家公园社区协调的关键性制度,但其参与程度/类型对社区保护态度的影响缺乏定量实证分析。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园区)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结构方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社区共管模式下农户参与程度/类型对其满意度和保护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区共管参与程度正向影响农户的满意度和保护意愿;(2)指导式和咨询式社区共管正向影响社区满意度和保护意愿,而协议式和合作式没有影响。这表明在自上而下的国家公园体制下,提升社区共管的参与程度是有效的;但农户也许更关心生计、福利和资讯,而非保护管理权利。另外,发现受教育程度正向影响满意度和保护意愿,而家庭规模仅对保护意愿有直接作用。基于此,向大熊猫国家公园提出拓宽沟通渠道、加强能力建设、完善补偿机制等建议。研究拓展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范畴,揭示了社区参与类型对保护态度的作用机制,为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精细化实践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保护地 社区共管 农户参与 保护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文冠果适宜生境及空间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殷波 刘彦岚 +3 位作者 张晓龙 秦浩 王光玉 王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597-4606,共10页
以文冠果当前地理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物种分布模型(SDM)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物种适宜生境及其空间迁移趋势,进而识别可能引起迁移的气候异常因子.结果表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文冠果适宜生境集中于甘肃东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北部... 以文冠果当前地理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物种分布模型(SDM)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物种适宜生境及其空间迁移趋势,进而识别可能引起迁移的气候异常因子.结果表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文冠果适宜生境集中于甘肃东部、宁夏南部、陕西中北部、山西中部及南部,以及青海东部边缘、内蒙-陕西边界区域、河南北部和河北西北部边缘等地区;在气候变化条件下,文冠果适宜生境呈现出整体分布格局基本不变的基础上高适宜生境略有缩减且向东迁移的趋势,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生境丧失率为3.73%~16.6%;在未来极端气候变化情景下,文冠果空间迁移格局绝大部分适宜生境仍为恒有稳定区,迁出丧失区主要集中在适宜生境的西北部和东南部且呈连续分布,迁入新增区仅零散分布于适宜生境的边缘地带,包括内蒙与陕西交界处、山西北部等地;采用多元环境相似度面(MESS)和最不相似变量(MOD)空间分析识别出气候异常区主要位于当前适宜生境的南北边缘,与空间迁移格局相一致.可能引起空间迁移的气候异常因子主要为年平均温度、降水量变异系数和年均降水量.空间迁移区域作为气候变化的高敏感区应予以重视,同时应针对不同的空间迁移区域制定合理有效的资源利用和土地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冠果 气候变化 物种分布模型 生境丧失率 空间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拿大卡尔特斯湖红大马哈鱼生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9
作者 陈禹衡 施宇晨 +2 位作者 梁小喧 OWEN Croy 刘蔚漪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8年第3期215-222,共8页
基于加拿大濒危动物保护项目和弗雷泽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卡尔特斯湖及弗雷泽河流域造成的影响,介绍了卡尔特斯湖中红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nerka)的栖息及洄游地区的生境破坏问题。渔业的过度捕捞,工矿业的污染,全球... 基于加拿大濒危动物保护项目和弗雷泽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卡尔特斯湖及弗雷泽河流域造成的影响,介绍了卡尔特斯湖中红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nerka)的栖息及洄游地区的生境破坏问题。渔业的过度捕捞,工矿业的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商业开发带来的有害生物入侵和洄游异常等一系列问题是导致卡尔特斯湖中特有的红大马哈鱼种群大幅减少以至被认定为濒危级别的原因。通过对其他地区案例的分析,结合弗雷泽河和卡尔特斯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限制商业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捕捞制度,人工恢复种群,社区共同管理等措施,以尽快恢复卡尔特斯湖红大马哈鱼栖息地和洄游区域的生态,拯救这一濒危种群,这些恢复工作对于我国长江流域的洄游鱼类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大马哈鱼 栖息地 生境恢复 弗雷泽河 卡尔特斯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