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少见的肾脏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惰性,预后较好,该研究旨在分析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与其他亚型鉴别,以免过度治疗。方法:收集7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背景与目的: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少见的肾脏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惰性,预后较好,该研究旨在分析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与其他亚型鉴别,以免过度治疗。方法:收集7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病例,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法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镜下及临床特点。结果:7例患者肿块均位于肾内,切面灰红或灰黄色,实性或囊实性,镜下肿瘤组织呈腺管状、微囊状或乳头状结构,肿瘤以一种结构为主或多种结构混合存在。细胞质透明,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细胞核分级为1或2级。免疫表型:7例均表达CK7、CK8、vimentin、PAX-8、CA9和CK34βE12,Ki-67增殖指数为5%~10%,7例均不表达CD117、TFE3和CD10。对本组7例患者随访2个月至4年,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形态学上与多种具有透明细胞和(或)乳头状细胞的肾癌有重叠,需要借助免疫组织化学进行鉴别。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C-MYC、BCL-2、BCL-6基因异常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5例DLBCL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DLBCL中C-MYC、BCL-2和BCL-6蛋白表达...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C-MYC、BCL-2、BCL-6基因异常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5例DLBCL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DLBCL中C-MYC、BCL-2和BCL-6蛋白表达和基因易位情况,分析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05例DLBCL中男性106例,女性99例,中位年龄60岁,C-MYC/BCL-2双表达44.4%(91/205)。按照Hans分型分类,GCB型占37.1%,non-GCB占62.9%;C-MYC、BCL-2和BCL-6基因易位阳性率分别为9.3%、8.8%、30.1%。C-MYC与BCL-2基因异位在双表达组较高,与Hans分型、性别、年龄等无关;BLC-6基因易位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重打击淋巴瘤2例,三重打击淋巴瘤3例,占2.44%(5/205)。171例患者获得随访,34例失访,随访8~107个月,死亡48例,病死率为28.1%;患者生存时间与Hans分型及年龄有关,而C-MYC与BCL-2双表达组与双重打击及三重打击组总预后比普通组差。结论C-MYC/BCL-2双表达对基因易位有提示作用,明确诊断可依靠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C-MYC、BCL-2及BCL-6基因易位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指标。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氧嗪酸钾模型大鼠饮用洋槐蜂蜜(AH)水溶液后,对大鼠血尿酸水平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氧嗪酸钾模型组(OA模型组)、10%果糖组(10%F组)以及不同浓度蜂蜜组(25%、12.5%及6.25%AH组)。...目的:观察氧嗪酸钾模型大鼠饮用洋槐蜂蜜(AH)水溶液后,对大鼠血尿酸水平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氧嗪酸钾模型组(OA模型组)、10%果糖组(10%F组)以及不同浓度蜂蜜组(25%、12.5%及6.25%AH组)。所有大鼠正常饲料喂养,CON对照组每日皮下注射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同时饮用无菌水,其余各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100 mg/kg OA CMC-Na混悬溶液,同时饮用无菌水、果糖或不同浓度AH水溶液。本实验为期4周。实验前及实验期间大鼠每周称重并取血一次,实验结束后取血、尿、粪便及肾脏组织,测定血、尿、粪便中尿酸含量、血清肌酐(Cre)及尿素氮(BUN)水平及肾脏组织炎症因子,并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蜂蜜可显著降低大鼠体质量(P<0.05),增加大鼠肾脏脏器系数,升高大鼠血尿酸、尿尿酸(UUA)、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降低大鼠粪尿酸(FUA)水平;蜂蜜可下调大鼠肾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P<0.05)、上调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蜂蜜能引起大鼠肾脏组织肾小管轻微到轻度扩张及轻到中度嗜碱性病变,并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在研究剂量范围内,蜂蜜能引起大鼠高尿酸血症、肾小管扩张及嗜碱性病变,导致肾功能损伤。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与目的: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少见的肾脏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惰性,预后较好,该研究旨在分析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与其他亚型鉴别,以免过度治疗。方法:收集7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病例,应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法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镜下及临床特点。结果:7例患者肿块均位于肾内,切面灰红或灰黄色,实性或囊实性,镜下肿瘤组织呈腺管状、微囊状或乳头状结构,肿瘤以一种结构为主或多种结构混合存在。细胞质透明,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细胞核分级为1或2级。免疫表型:7例均表达CK7、CK8、vimentin、PAX-8、CA9和CK34βE12,Ki-67增殖指数为5%~10%,7例均不表达CD117、TFE3和CD10。对本组7例患者随访2个月至4年,均无复发及转移。结论: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形态学上与多种具有透明细胞和(或)乳头状细胞的肾癌有重叠,需要借助免疫组织化学进行鉴别。
文摘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C-MYC、BCL-2、BCL-6基因异常和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5例DLBCL标本及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和FISH法检测DLBCL中C-MYC、BCL-2和BCL-6蛋白表达和基因易位情况,分析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05例DLBCL中男性106例,女性99例,中位年龄60岁,C-MYC/BCL-2双表达44.4%(91/205)。按照Hans分型分类,GCB型占37.1%,non-GCB占62.9%;C-MYC、BCL-2和BCL-6基因易位阳性率分别为9.3%、8.8%、30.1%。C-MYC与BCL-2基因异位在双表达组较高,与Hans分型、性别、年龄等无关;BLC-6基因易位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重打击淋巴瘤2例,三重打击淋巴瘤3例,占2.44%(5/205)。171例患者获得随访,34例失访,随访8~107个月,死亡48例,病死率为28.1%;患者生存时间与Hans分型及年龄有关,而C-MYC与BCL-2双表达组与双重打击及三重打击组总预后比普通组差。结论C-MYC/BCL-2双表达对基因易位有提示作用,明确诊断可依靠免疫组化和FISH检测;C-MYC、BCL-2及BCL-6基因易位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指标。
文摘目的:观察氧嗪酸钾模型大鼠饮用洋槐蜂蜜(AH)水溶液后,对大鼠血尿酸水平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氧嗪酸钾模型组(OA模型组)、10%果糖组(10%F组)以及不同浓度蜂蜜组(25%、12.5%及6.25%AH组)。所有大鼠正常饲料喂养,CON对照组每日皮下注射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液同时饮用无菌水,其余各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100 mg/kg OA CMC-Na混悬溶液,同时饮用无菌水、果糖或不同浓度AH水溶液。本实验为期4周。实验前及实验期间大鼠每周称重并取血一次,实验结束后取血、尿、粪便及肾脏组织,测定血、尿、粪便中尿酸含量、血清肌酐(Cre)及尿素氮(BUN)水平及肾脏组织炎症因子,并进行肾脏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蜂蜜可显著降低大鼠体质量(P<0.05),增加大鼠肾脏脏器系数,升高大鼠血尿酸、尿尿酸(UUA)、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降低大鼠粪尿酸(FUA)水平;蜂蜜可下调大鼠肾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P<0.05)、上调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蜂蜜能引起大鼠肾脏组织肾小管轻微到轻度扩张及轻到中度嗜碱性病变,并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在研究剂量范围内,蜂蜜能引起大鼠高尿酸血症、肾小管扩张及嗜碱性病变,导致肾功能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