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腺瘤CT表现及其组织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群慧 吴健 +2 位作者 阮晓明 陈文 叶剑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 :分析胸腺瘤的CT表现 ,探讨其与组织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 ,以利于分期和计划治疗。材料和方法 :回顾分析4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胸腺瘤的CT影像特征及其相应的病理学分型。扫描采用SiemensSomatonVolumeZoom4层CT ,平扫层厚5mm ,增强... 目的 :分析胸腺瘤的CT表现 ,探讨其与组织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 ,以利于分期和计划治疗。材料和方法 :回顾分析4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胸腺瘤的CT影像特征及其相应的病理学分型。扫描采用SiemensSomatonVolumeZoom4层CT ,平扫层厚5mm ,增强扫描 :层厚3~5mm ,螺距为4~6 .延迟时间40s,造影剂采用典必乐或碘海醇100ml。病理学分型参照WHO1999年分型法。结果 :40例胸腺瘤中A型3例、AB型8例、B型21例、C型8例。肿块最大径>10cm共6例 ,其中AB型1例 (1/8) ,B型3例 (3/21) ,C型2例 (2/8) ;5~10cm共28例 ,其中A型1例 (1/3) ,AB型6例 (6/8) ,B型16例 (16/21) ,C型5例 (5/8) ;<5cm6例 ,其中A型2例 (2/3) ,AB型1例 (1/8) ,B型2例 (2/21) ,C型1例 (1/8)。3例A型、8例AB型及4例B型包膜完整 ,17例B型及8例C型包膜不完整 ,18例B型及8例C型轮廓不规则或分叶状。B型中有14例侵犯胸膜,13例侵犯心包 ;C型8例均侵犯胸膜及心包。结论 :轮廓光整且包膜完整的多为A型胸腺瘤 ,肿块最大径大于10cm且轮廓不规则或分叶状以B和C型多见 ;但CT较难区分此两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瘤 AB型 分型 组织病理学 CT表现 胸膜 心包 轮廓 扫描 延迟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曲新凯 方唯一 +5 位作者 关韶峰 沈艳 叶剑定 焦静 李若谷 艾力.麦合木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92-795,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6只家猪开胸结扎前降支远端1/3,建立急性无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行双期螺旋CT扫描,对得到的CT影像学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只动物全部成功建模,早期CT扫描特征为造影剂灌注缺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方法:6只家猪开胸结扎前降支远端1/3,建立急性无再灌注心肌梗死模型,行双期螺旋CT扫描,对得到的CT影像学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只动物全部成功建模,早期CT扫描特征为造影剂灌注缺损,延迟扫描时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明显减少[(13.52±5.22)%vs(9.07±3.47)%,P=0.004],平均下降32.14%;残余灌注缺损区域周围CT值明显高于非梗死区域[(156±21)vs(132±25)HU,P=0.004);在不同扫描时相,不同区域组织的CT值密度发生变化,心腔由(586±111)HU下降到(294±53)HU(P=0.001),非梗死区域心肌由(247±54)HU降到(132±25)HU(P=0.001),灌注缺损区域CT值无明显变化[(29±23)vs(42±14)HU,P=0.28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双期螺旋CT影像学特征为早期灌注缺损,延迟灌注改善和残余灌注缺损;早期扫描高估梗死区域的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后的外科手术治疗 被引量:11
3
作者 罗清泉 陆舜 +3 位作者 吕长兴 虞永峰 赵晓菁 林皓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02-305,共4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存在许多争论,手术、化疗和放疗的治疗次序组合,是否会影响手术的疗效和结果。本课题研究同步放化疗后再手术的手术指征、适应症、手术技巧和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存在许多争论,手术、化疗和放疗的治疗次序组合,是否会影响手术的疗效和结果。本课题研究同步放化疗后再手术的手术指征、适应症、手术技巧和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其中同步放化疗组22例术前同步放化疗,另对照组22例选择先手术后辅助化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结果;放疗总剂量小于45Gy;化疗方案为顺铂(DDP)15~20mg/m^2,第1~3天,或75mg/m^2,第1天;长春瑞滨(NVB)25mg/m^2,第1~3天;化疗放疗结束后3~4周后,血象正常,即予手术治疗。结果:同步放化疗组中3例左全肺切除,10右下叶切除,3例右上叶切除,5例左下叶切除,1例左上叶切除,术后化疔4个疗程。鳞癌16例,腺癌4例,腺鳞癌2例;Ⅲa期18例,Ⅲb期4例,手术成功率100%,术中出血量平均200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中4例左全肺切除,9右下叶切除,4例右上叶切除,4例左下叶切除,1例左上叶切除;鳞癌15例,腺癌4例,腺鳞癌3例;Ⅲa期20例,Ⅲb期2例。手术成功率100%,术中出血量平均150ml;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同步放化疗组1例术后4个月全身皮下转移及骨转移死亡,1年成活率93.3%。对照组1例术后10个月出现对侧肺转移,1年成活率100%。结论:同步放化疗后再手术,在外科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不增加手术难度和手术并发症,长期生存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同步放化疗 外科手术 支气管残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胸膜病变CT诊断评价(附120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健 凌美玲 +2 位作者 郭德文 陈文 胡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4年第3期182-184,共3页
本文分析120例弥漫性胸膜病变的CT征象,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评估及病理证实,其中恶性胸膜病变85例,良性病变35例。作者认为:结节性胸膜增厚、胸膜瘤样增厚,胸膜不规则增厚厚度大于1cm及纵隔胸膜增厚受累,纵隔及肺门淋巴... 本文分析120例弥漫性胸膜病变的CT征象,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评估及病理证实,其中恶性胸膜病变85例,良性病变35例。作者认为:结节性胸膜增厚、胸膜瘤样增厚,胸膜不规则增厚厚度大于1cm及纵隔胸膜增厚受累,纵隔及肺门淋巴结受累为恶性胸膜病变较为特征性的CT征象,其特异性分别为100%、100%、89%、68%和98.5%。敏感性分别为68%、8.2%、76.4%、35.3%和81%。胸膜线状粘连增厚和钙化多提示良性病变,其特异性分别为92.9%和83.3%。敏感性分别为74%和2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弥漫性 胸膜病变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MSCT表现 被引量:6
5
作者 江一峰 叶剑定 陈群慧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8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目的:分析局灶机化性肺炎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的临床资料和MSCT表现。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CT机和Siemens Somatom Vol- ume Zoom 4层CT机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目的:分析局灶机化性肺炎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的临床资料和MSCT表现。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CT机和Siemens Somatom Vol- ume Zoom 4层CT机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结果:病灶贴近胸膜37例;类圆型30例,浸润型19例,实变型7例;7例边缘清晰、较光整,37例边缘不规则、锯齿状或有长短不一毛刺,12例边缘模糊;伴分叶征3例,短细毛刺2例;55例软组织密度为主,其中42例密度不均匀,包括液性坏死区5例,空洞形成2例,空泡征3例,充气支气管征10例,1例为磨玻璃密度;病灶周围斑片影22例,边缘晕征1例;19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变形或聚拢;17例胸膜增厚,其中1例胸膜钙化;10例胸膜牵拉、凹陷;2例少量胸腔积液;2例伴纵隔淋巴结轻度增大。结论:FOP具有一定的影像特点,MSCT靶扫描三维重建有利于这些特征的显示,但仍有部分征象与周围性肺癌难以鉴别,需依赖病理学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群慧 吴健 叶剑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评估CT诊断胸膜间皮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0例胸膜间皮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开胸术14例,全麻下胸膜活检3例,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1例,胸腔镜下活检2例,均作了CT检查。结果:20例胸膜间皮瘤中,良性6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评估CT诊断胸膜间皮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0例胸膜间皮瘤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开胸术14例,全麻下胸膜活检3例,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1例,胸腔镜下活检2例,均作了CT检查。结果:20例胸膜间皮瘤中,良性6例,恶性14例。局限性结节样或团块状胸膜增厚9例,良性6例,恶性3例;结节或肿块<5cm6例,其中良性5例;肿块与胸壁夹角为锐角者4例均为良性;平扫及增强密度较均匀者5例,均为良性。11例弥漫性胸膜增厚均为恶性,其中胸膜增厚>1cm以上9例,环状增厚呈盔甲状5例,纵隔胸膜受侵10例,9例伴有胸水,7例手术证实有胸壁或横膈侵犯。14例恶性胸膜间皮瘤中,ButchardⅠ期5例,Ⅱ期5例,Ⅲ期3例Ⅳ期1例。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范围,与周边组织的关系,有否远处转移,可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并对恶性病例进行分期,对临床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胸膜间皮瘤 恶性胸膜间皮瘤 CT诊断 局限性结节 胸膜增厚 经皮穿刺活检 回顾性分析 CT表现 病理证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右心室造影诊断 被引量:1
7
作者 叶剑定 凌美玲 +1 位作者 顾振群 郭德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4年第4期253-255,共3页
本文通过对35例手术证实为双腔右心室病例的造影资料分析,就其病理X线改变,造影征象及鉴别诊断要点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后前位造影中右室腔内"指压迹"样充盈缺损及右室流出道与右室窦部之间"截断征"样改变为诊断双腔右心室的... 本文通过对35例手术证实为双腔右心室病例的造影资料分析,就其病理X线改变,造影征象及鉴别诊断要点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后前位造影中右室腔内"指压迹"样充盈缺损及右室流出道与右室窦部之间"截断征"样改变为诊断双腔右心室的直接征象,侧位右室造影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右心室 X线摄影 心室造影 造影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胸主动脉内径磁共振成像测量 被引量:3
8
作者 杨光钊 凌美玲 +3 位作者 沈天真 陈星荣 詹松华 李森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4年第1期32-34,共3页
本文磁共振成像(MRI)测量50例正常胸主动脉不同部位的内径,并进行性别、年龄分组比较,得出一组胸主动脉内径MRI正常值。结果显示:①降主动脉总是比升主动脉细;②男性胸主动脉各部内径比女性大;③除主动脉瓣环直径、主动... 本文磁共振成像(MRI)测量50例正常胸主动脉不同部位的内径,并进行性别、年龄分组比较,得出一组胸主动脉内径MRI正常值。结果显示:①降主动脉总是比升主动脉细;②男性胸主动脉各部内径比女性大;③除主动脉瓣环直径、主动脉窦内径和升主动脉近侧内径外.胸主动脉其余各部内径随年龄增长而增大。了解这些正常值和正常关系有助于评价胸主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 正常值 NMR 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减影造影测量左室容积及射血分数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叶剑定 凌美玲 +1 位作者 李志明 郭德文 《放射学实践》 1999年第4期231-233,共3页
目的 :通过心室定量模拟实验 ,比较长度 面积法和视频密度法测量心室不同收缩及显影状态室腔容积和射血分数 (EF)的准确性。方法 :对室壁不同运动状态及室腔显影不均的单、双向造影像 ,分别以长度 面积法和视频密度法测量室腔容积和E... 目的 :通过心室定量模拟实验 ,比较长度 面积法和视频密度法测量心室不同收缩及显影状态室腔容积和射血分数 (EF)的准确性。方法 :对室壁不同运动状态及室腔显影不均的单、双向造影像 ,分别以长度 面积法和视频密度法测量室腔容积和EF并与实际值比较。结果 :双向造影的长度 面积法EF测量值与实际值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单向造影的测量值在局部室壁运动减弱时差异显著 (P <0 .0 1) ;视频密度测量法在室腔内造影剂混合不均时测量值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室壁运动正常的左室DSA ,单向造影的长度 面积法可替代双向造影测量心室EF ;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时 ,双向造影测量的正确性较高 ;视频密度测量法可用于中心静脉法DSA测量左室EF而不宜用于选择性左室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容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差减影法临床应用及其在心脏疾患中诊断价值的探讨
10
作者 郭德文 叶剑定 +1 位作者 凌美玲 顾振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64-68,共5页
本文报道了在数字减影造影(DSA)中另一种不同的减影方法即时差减影法(TID)的原理、操作及效果,并讨论了300余人次各不同病种临床病例的 TID 和 DSA 造影的对照观察。结果发现,TID 的减影效果较 DSA 更为满意,并能更好地反映血流动态和... 本文报道了在数字减影造影(DSA)中另一种不同的减影方法即时差减影法(TID)的原理、操作及效果,并讨论了300余人次各不同病种临床病例的 TID 和 DSA 造影的对照观察。结果发现,TID 的减影效果较 DSA 更为满意,并能更好地反映血流动态和显示解剖细节。另外。对12种不同病变的 TID表现作了分析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时差减影造影 心血管造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瘘
11
作者 凌美玲 叶剑定 +3 位作者 江一峰 蔡俊 郑志春 郭德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瘦的临床和影像诊断。材料和方法:收集 39例冠状动脉瘘,年龄 5岁~ 64岁(平均 25. 2岁);均有主动脉根部或(和)冠状动脉造影(DSA 19例,电影造影12例,大片快速换片8例)。结果:听诊有... 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瘦的临床和影像诊断。材料和方法:收集 39例冠状动脉瘘,年龄 5岁~ 64岁(平均 25. 2岁);均有主动脉根部或(和)冠状动脉造影(DSA 19例,电影造影12例,大片快速换片8例)。结果:听诊有连续性或双期性杂音28例,EKG正常或大致正常心电图18例,单支形成瘘37例,双支形成瘘2例,瘘口在右心室15例(RCA8例,LCA7例),右心房7例(RCA4例,LCA3例),肺动脉8例(RCA2例,LCA4例,双支2例),冠状静脉窦1例,左心室6例(RCA2例,LCA4例),左心房2例(RCA及LCA各1例)。发生在RCA19例,LCA20例,1例瘘口为两个,38例为单个。33例手术,手术发现瘘口大小0.2cm-2.2cm,合并动脉瘤11例。结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较罕见,多瘘向右侧心腔,左右冠状动脉发生率相仿,DSA主动脉根部造影能做到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DSA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纹理分析在误诊的实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博薇 强金伟 +2 位作者 叶剑定 张玉 高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6-371,共6页
目的探讨CT纹理分析方法在误诊的肺实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CT误诊、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9例肺实性结节患者资料,包括良性病变误诊为肺癌54例和肺癌误诊为良性病变35例。采用MaZda软件对患者的CT图像进行纹理分析... 目的探讨CT纹理分析方法在误诊的肺实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CT误诊、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9例肺实性结节患者资料,包括良性病变误诊为肺癌54例和肺癌误诊为良性病变35例。采用MaZda软件对患者的CT图像进行纹理分析,分别用3种纹理特征提取方法(Fisher系数,Fisher;分类错误概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POE+ACC;交互信息,MI)选择出前10个最有鉴别意义的纹理特征参数。采用原始数据分析(raw data analysis,RDA)、主要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线性分类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和非线性分类分析(non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NDA)评估3种特征提取方法和三联法(Fisher+POE+ACC+MI,FPM)鉴别良、恶性肺实性结节的错判率(misclassified rate,MCR)。结果Fisher、 POE+ACC和MI这3种纹理特征提取方法选择的特征参数鉴别良、恶性肺实性结节的MCR均较低,FPM法可进一步降低MCR,用LDA 分析3种特征提取方法鉴别良、恶性肺结节的MCR最低;用LDA分析FPM法(LDA-FPM)可使MCR进一步降低至0。结论利用CT图像纹理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对误诊的良、恶性实性肺结节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肺结节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靶扫描和常规扫描CT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肺磨玻璃结节的2年生长 被引量:10
13
作者 薛丽敏 李瀛 +4 位作者 强金伟 于红 张玉 邓林 陶广昱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9-747,771,共10页
目的比较基于靶扫描CT(targeted CT,T-CT)和常规扫描CT(conventional CT,C-CT)图像建立的CT影像组学特征集预测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s,GGN)2年生长的价值,并建立影像组学列线图以帮助管理GGN。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 目的比较基于靶扫描CT(targeted CT,T-CT)和常规扫描CT(conventional CT,C-CT)图像建立的CT影像组学特征集预测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s,GGN)2年生长的价值,并建立影像组学列线图以帮助管理GGN。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1月间414个随访肺GGN的T-CT、C-CT图像和临床资料,并按7∶3分为训练组(n=290)和验证组(n=124)。分别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法逻辑回归、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GGN 2年生长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特征,构建影像组学特征集、临床特征集,结合成影像组学列线图。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基于T-CT和C-CT图像建立的CT影像组学特征集,并分别用C-CT和T-CT数据进行交叉预测。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各模型效能和临床实用性。结果T-CT和CCT图像分别筛选出7个和6个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特征集,两者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筛选出年龄、性别和毛刺征3个临床特征构建临床特征集,结合C-CT影像组学特征集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影像组学列线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AUC分别为0.948和0.933。临床特征的纳入未能显著提高模型预测效能(训练组和验证组P值分别为0.168和0.160),影像组学列线图较影像组学特征集获得更高临床净收益。结论T-CT和C-CT影像组学特征集均能有效预测GGN的2年生长,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像组学列线图较影像组学特征集获得更高临床净收益,有助于管理G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列线图 磨玻璃结节(GGN)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心脏肿瘤(非粘液瘤)的影像学诊断
14
作者 凌美玲 叶剑定 +4 位作者 陈烨奇 蔡俊 滕敏英 顾振群 郭德文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5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研究与比较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各种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1957年至1994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原发性心脏肿瘤17例。良性1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错构瘤2例、纤维瘤4例、纤维间皮瘤2例、脂肪组织... 目的:研究与比较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各种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1957年至1994年间经手术病理证实原发性心脏肿瘤17例。良性11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错构瘤2例、纤维瘤4例、纤维间皮瘤2例、脂肪组织浸润1例),恶性6例(平滑肌肉瘤2例、血管肉瘤4例)。影像学检查有:胸片(正侧位)及UCG各17例;CT2例;MR14例;ACG(电影或DSA)9例;冠状动脉造影3例。结果:X线平片检查无特征性表现。UCG征象为云絮状或团块状回声(敏感性100%)。MRI图像能显示肿块轮廓、大小、与心腔壁的关系及有无心包积液等,优于一般CT,ACG(DSA或Cine)能在动态下观察肿瘤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与周围组织(如瓣膜、大血管等)的关系。结论:UCG及MRI对心脏肿瘤诊断敏感性高,且能同时显示心包及心肌的改变,能确诊,应作为首选和必需的检查方法。ACG在准备手术的病例中应用。不同性质肿瘤之间鉴别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心脏肿瘤 影像学诊断 X线平片 UCG MRI CT 血液动力学 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