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血液病中着丝粒和着丝粒周染色体重排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萌 陈赛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84-388,共5页
用染色体特异的卫星DNA探针进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FISH)分析恶性血液病 ,发现着丝粒和着丝粒周染色体的重排并非罕见。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组计划的发展 ,促进了对异染色质分子本质的研究。本文就着丝粒和着丝粒周异染色质的分子结... 用染色体特异的卫星DNA探针进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 (FISH)分析恶性血液病 ,发现着丝粒和着丝粒周染色体的重排并非罕见。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组计划的发展 ,促进了对异染色质分子本质的研究。本文就着丝粒和着丝粒周异染色质的分子结构及其重排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丝粒 着丝粒周染色体重排 异染色质 ISH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retinide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肖大凯 杜艳芝 +4 位作者 范惠咏 陈玉龙 陈竺 张济 王侃侃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975-978,共4页
Fenretinide(4HPR)是人工合成的全反式维甲酸衍生物,能够通过诱导凋亡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但是其机理尚不很清楚。本研究考察4HPR对几种白血病细胞的影响,并用U937为对象研究其作用机制。在研究中进行了细胞生长和增殖实验,以... Fenretinide(4HPR)是人工合成的全反式维甲酸衍生物,能够通过诱导凋亡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和增殖,但是其机理尚不很清楚。本研究考察4HPR对几种白血病细胞的影响,并用U937为对象研究其作用机制。在研究中进行了细胞生长和增殖实验,以膜联蛋白检测细胞凋亡,测定活性氧(ROS)和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及用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研究结果表明,4-HPR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多种白血病细胞株的增殖,进一步发现4HPR能够诱导U937细胞发生凋亡,并且此凋亡可以被维生素C所抑制.此凋亡过程伴有活性氧的升高,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以及酶原型胱冬酶8(caspase8),3的蛋白水平表达下降。结论:4HPR可能通过升高细胞内ROS的水平,造成线粒体膜损伤,引发由caspase家族成员介导的凋亡,提示4HPR可能是一种线粒体靶向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RETINIDE 白血病 细胞凋亡 活性氧 胱冬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发生白血病模型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丽娟 董颖 +6 位作者 陈思宇 张龙 周光飚 陈冰 王龙 陈竺 陈赛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924-931,共8页
本研究目的是从生物整体水平上研究PLZFRARα/RARαPLZF双融合基因的表达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中的作用及发病机制。通过交配建立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TM)模型;采用PCR、RT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的整合和表达... 本研究目的是从生物整体水平上研究PLZFRARα/RARαPLZF双融合基因的表达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中的作用及发病机制。通过交配建立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TM)模型;采用PCR、RT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的整合和表达;应用血象、骨髓象、病理和流式细胞术等对疾病表型进行检测分析;并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或ATRA与tricostatinA(TSA)联合用药对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骨髓细胞的作用。结果表明,在近18个月的时间观察到51只PLZFRARα/RARαPLZF双阳性转基因小鼠中有5只小鼠发病,发病率约10%,与我所同期的仅PLZFRARα转基因阳性小鼠11.3%的发病率相似。发病时间均在6月龄以后,与PLZFRARα转基因阳性发病小鼠相比示提前,但疾病表型不同,2只(40%)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改变,3只(60%)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改变。ATRA处理组的骨髓细胞形态无改变,而ATRA+TSA组骨髓原始细胞核浆比例降低,染色质固缩,呈现粒细胞分化趋势。结论PLZFRARα/RARαPLZFTM小鼠发病存在异质性,其骨髓细胞对ATRA无反应,而ATRA与TSA联合用药可诱导骨髓原始早幼粒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ZF-RARα/RARα-PLZ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转基因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Ⅷ与中国人血友病甲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建湘 王鸿利 陈竺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1-44,共4页
关键词 凝血因子 血友病甲 基因 基因突变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维甲酸类药物SX-115和CHU-012对NB4细胞系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姚一芸 孙关林 +3 位作者 郭宗儒 邬维礼 王昀 苏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85-188,共4页
本研究通过应用细胞增殖、形态学、细胞周期动力学、NBT还原试验、表面分化抗原检测、免疫荧光分析和RT PCR等方法 ,观察新维甲酸类化合物SX 115和CHU 0 12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 ,SX 115和CHU 0 12在 10 -6 ... 本研究通过应用细胞增殖、形态学、细胞周期动力学、NBT还原试验、表面分化抗原检测、免疫荧光分析和RT PCR等方法 ,观察新维甲酸类化合物SX 115和CHU 0 12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 ,SX 115和CHU 0 12在 10 -6 mol L时对NB4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 ,与同浓度的全反式维甲酸 (ATRA)相比 ,三者作用无明显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甲酸 NB4细胞系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凝血因子Ⅷ遗传工程研究进展
6
作者 成国祥 陈竺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5年第5期1-3,共3页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甲型血友病是一种出血性絮乱。直到1937年才证实FⅧ在血友病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然而有关FⅧ的详细生化特征和结构特征在最近的10年才搞清楚。 治疗甲型血友病主要采取多次输入从人血浆中浓缩的FⅧ。虽...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甲型血友病是一种出血性絮乱。直到1937年才证实FⅧ在血友病发病中起关键作用。然而有关FⅧ的详细生化特征和结构特征在最近的10年才搞清楚。 治疗甲型血友病主要采取多次输入从人血浆中浓缩的FⅧ。虽然这种替代治疗能有效地控制阵发性出血,但还存在如下严重问题。首先,患者有感染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的危险。通过增加灭活病毒步骤以及运用单克隆抗体进一步纯化FⅧ已显著降低了患者感染病毒的危险。然而这一制备FⅧ的过程却提高了成本,从而使治疗费用大为增加。其次,由于血浆FⅧ存在时间的限制,患者需要经常地预防性治疗。这种治疗法能导致关节慢性出血,组织损伤。此外,频繁地静脉输入F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凝血因子Ⅷ 甲型血友病 转基因动物 基因治疗 工程研究 真核细胞 表达系统 特异性表达 内含子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竺 陈赛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90-391,共2页
80年代以来随着癌基因的逐步发现,对人类肿瘤发病原理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儿科常见肿瘤是一个十分令人注目的领域,对儿科肿瘤中占第一位的急性白血病(AL)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无论是急性淋巴细胞(ALL)还是急性非淋巴细胞(ANLL)白血... 80年代以来随着癌基因的逐步发现,对人类肿瘤发病原理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儿科常见肿瘤是一个十分令人注目的领域,对儿科肿瘤中占第一位的急性白血病(AL)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无论是急性淋巴细胞(ALL)还是急性非淋巴细胞(ANLL)白血病,由于染色体易位或其它基因突变所致的癌基因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儿童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A和PAI与乳腺癌浸润和转移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郭为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84-87,共4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导致病人死亡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起始是由于肿瘤细胞分泌的蛋白酶降解了胞外基质。其中纤溶酶原被激活与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关系密切,巳研究也较深人。现就...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导致病人死亡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起始是由于肿瘤细胞分泌的蛋白酶降解了胞外基质。其中纤溶酶原被激活与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关系密切,巳研究也较深人。现就此作一综述。纤溶酶原激活与乳腺癌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浸润 肿瘤转移 UPA PAI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核转录抑制因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智 黄秋花 陈竺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154,共4页
转录调控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转录抑制因子通过与特异蛋白因子或染色体部位结合来阻碍基因的活化,对转录进行负调控。按照作用距离或抑制作用的直接与间接性来划分其调控机制,是过去比较主流的分类标准。但人们逐渐发现,许... 转录调控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转录抑制因子通过与特异蛋白因子或染色体部位结合来阻碍基因的活化,对转录进行负调控。按照作用距离或抑制作用的直接与间接性来划分其调控机制,是过去比较主流的分类标准。但人们逐渐发现,许多转录抑制因子很难用这种标准进行确切的分类,于是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更加科学的分类方法:按照抑制作用是通过与基本转录复合物直接结合来发挥作用,通过转录激活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还是通过改变染色体结构来完成,将转录抑制因子分为三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 转录调控 转录抑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跨膜电位与细胞凋亡 被引量:50
10
作者 蔡循 陈国强 +1 位作者 陈竺 王振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6,共4页
细胞凋亡作为细胞固有的、受机体严密调控的细胞死亡形式 ,在多细胞生物体清除衰老细胞及无能细胞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 ,细胞凋亡的研究重点已从细胞核转向线粒体 .各种死亡信号诱导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孔 (permeabilitytransit... 细胞凋亡作为细胞固有的、受机体严密调控的细胞死亡形式 ,在多细胞生物体清除衰老细胞及无能细胞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 ,细胞凋亡的研究重点已从细胞核转向线粒体 .各种死亡信号诱导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孔 (permeabilitytransitionpore ,PTpore)开放 ,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 ,导致促凋亡物质释放 ,继而激活caspase,最终使细胞凋亡 .Bcl 2和Bcl XL 通过对线粒体作用而抑制细胞凋亡 ,而Bax、Bak与Bad通过调节线粒体而诱导细胞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线粒体 半胱氨酸蛋白酶 BCL-2 跨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病毒载体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小鼠32D细胞系中的表达 被引量:6
11
作者 尹俊 王鸿利 +6 位作者 王学锋 璩斌 武文漫 丁秋兰 傅启华 戚正武 王振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21-725,共5页
为了观察非病毒载体 pRC/RSV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小鼠 32D细胞系中的表达 ,将B结构域缺失(△ 76 0aa - 16 39aa)的人FⅧcDNA(hFⅧBDcDNA)亚克隆至质粒载体pRC/RSV ,构建重组质粒载体 pRC/RSV hFⅧBDcDNA。经SuperFectTransfectionR... 为了观察非病毒载体 pRC/RSV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小鼠 32D细胞系中的表达 ,将B结构域缺失(△ 76 0aa - 16 39aa)的人FⅧcDNA(hFⅧBDcDNA)亚克隆至质粒载体pRC/RSV ,构建重组质粒载体 pRC/RSV hFⅧBDcDNA。经SuperFectTransfectionReagent转染小鼠 32D细胞系 ,分别采用一期法、ELISA法和RT PCR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人FⅧ的促凝活性 (hFⅧ∶C)和抗原含量 (hFⅧ∶Ag)以及细胞中hFⅧBDcDNA的转录。结果表明 :小鼠 32D细胞系培养上清液中的人FⅧ∶Ag最高达到了 4 5 0 .0 8毫微克 /(10 6细胞·2 4小时 ) ,hFⅧ∶C最高达到了 2 .0 1单位 /(10 6细胞·2 4小时 ) ,RT PCR可检测到 32D细胞中hFⅧBDcDNA转录的mRNA。结论 :非病毒质粒载体 pRC/RSV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能够在小鼠 32D细胞系中表达人FⅧ蛋白 ,所表达的FⅧ与正常人血浆中的野生型FⅧ具有相似的凝血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A 非病毒载体 人凝血因子Ⅷ 基因表达 32D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血CD133^+细胞体外短期培养中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郝思国 孙关林 +1 位作者 邬维礼 吴英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69-575,共7页
为了解脐血CD133+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体外短期扩增培养中的变化 ,探讨其体外扩增的可行性 ,初步观察了脐血CD133+细胞的免疫表型、细胞周期、端粒酶活性以及粘附分子的表达等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体外扩增中的动态变化并与CD34+细胞进... 为了解脐血CD133+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体外短期扩增培养中的变化 ,探讨其体外扩增的可行性 ,初步观察了脐血CD133+细胞的免疫表型、细胞周期、端粒酶活性以及粘附分子的表达等生物学特性及其在体外扩增中的动态变化并与CD34+细胞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新鲜脐血CD133+和CD34+细胞的含量分别为 ( 1.0 5±0 73) %和 ( 1.4 0± 0 .5 6 ) % ,CD34+细胞中 79.6 2 %为CD133+CD34+细胞 ,而CD133+细胞中 97%以上为CD133+CD34+细胞。短期扩增培养结果显示 ,CD133+细胞组扩增第 10天 ,CD133+,CD133+CD34+和CD34+CD38-细胞以及第 6天的CFU mix ,HPP CFC和CD34+CD38-细胞的扩增倍数要高于CD34+细胞组 ( P <0 .0 5 ) ;扩增中 ,CD133+CD34+细胞的比例逐渐下降 ,而CD133-CD34+和CD133-CD34-细胞的比例则逐渐上升。新鲜脐血CD133+和CD34+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较低 ,但高于CD34-细胞。扩增 1周后 ,端粒酶活性明显上调 ,15天以后又逐渐下降 ;90 %以上脐血CD133+细胞表达CD11a ,CD4 9d和CD5 4 ,约 5 0 %表达CD6 2L。扩增早期 ,CD4 9d表达上调 ,CD11a表达无明显变化 ,而CD5 4和CD6 2L则有下调趋势 ,随着扩增时间的延长 ,各种粘附分子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在整个扩增过程中 ,大部分CD34+细胞仍然表达CD11a,CD4 9d和CD5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CD133^+细胞 生物学 细胞周期 端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APL细胞株NB4不同二维电泳条件对电泳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群业 黄秋花 +3 位作者 沈树红 王海红 陈赛娟 陈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01-405,共5页
本研究探讨不同二维电泳条件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细胞株NB4二维电泳结果的影响。选用 2 4cm ,pH3- 10L的固定 pH梯度 (immobilizedpHgradient,IPG)胶条 ,用IPGphor进行第一相等电聚焦 ,然后用EttanDaltII垂直电泳系统进行... 本研究探讨不同二维电泳条件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细胞株NB4二维电泳结果的影响。选用 2 4cm ,pH3- 10L的固定 pH梯度 (immobilizedpHgradient,IPG)胶条 ,用IPGphor进行第一相等电聚焦 ,然后用EttanDaltII垂直电泳系统进行第二相SDS PAGE ,银染后用ImageMaster 2DElite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低离子强度的缓冲液冲洗收集样品可以提高等电聚焦效果。裂解液中 7mol/L尿素、4 0mmol/LDTT能溶解NB4细胞大部分蛋白质 ,而水化液中硫脲与尿素合用可以明显增加碱性端中低分子量区可分辨的蛋白质点。NB4细胞用 2 4cm ,pH3- 10L的IPG胶条进行二维电泳时 ,10 0 μg左右的上样量、6 32 0 0V小时左右的等电聚焦时间是恰当的。结论 :APL细胞的蛋白质种类繁多 ,受多种因素影响 ,正确选择样品制备方法和二维电泳条件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蛋白质组 NB4细胞株 二维电泳 IP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凝血因子ⅧcDNA在小鼠体内的转染与表达 被引量:3
14
作者 康文英 王鸿利 +7 位作者 王红 王学锋 王从珠 傅启华 丁秋兰 武文漫 方怡 王振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88-193,共6页
本研究观察逆转录病毒载体和聚酰胺 胺型 (PAMAM)树枝状聚合物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 (FⅧ )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转染和表达 ,并与体外转染方法作比较。应用含B区缺失 ( 76 0aa- 16 39aa)人FⅧcDNA(FⅧBDcDNA)的以逆转录病毒为框架的重组表... 本研究观察逆转录病毒载体和聚酰胺 胺型 (PAMAM)树枝状聚合物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 (FⅧ )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转染和表达 ,并与体外转染方法作比较。应用含B区缺失 ( 76 0aa- 16 39aa)人FⅧcDNA(FⅧBDcDNA)的以逆转录病毒为框架的重组表达质粒载体 pLNC FⅧBD包装成为逆转录病毒LNC FⅧBD ,exvivo转染小鼠骨髓基质细胞 ,同时将 pLNC FⅧBD与PAMAM树枝状聚合物按照 1∶15混合以形成复合体PAMAM pLNC FⅧBD进行小鼠invivo转染。分别于注射后第 2 4 ,4 8小时 ,第 1,2 ,3,4周取血 ,分离血浆 ,采用一期法测定人FⅧ活性 (FⅧc) ,ELISA法测定人FⅧ抗原 (FⅧAg) ,并采用Bethesdainhibitorassay测定人FⅧ抗体 ;同时取脏器肝、脾、肺、肾提取RNA ,进行RT PCR ,观察各组织的转录 ,并用苏木素 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 ,逆转录病毒转染人FⅧ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输入体内后 ,可以在体内继续表达人FⅧ ,并且能有效地分泌至血液中。宿主小鼠体内可检测到的人FⅧ表达持续 3周以上 ,注射后第 2 4小时表达最高水平 ,人FⅧAg平均为 8.6ng/ml,此后人FⅧ抗体逐渐生成 ,人FⅧAg水平渐低 ,于注射后第 4周不再能测出人FⅧAg。注射复合体PAMAM pLNC FⅧBD在体内转染后 ,获得了短暂的人FⅧ生理水平的表达 ,在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病毒 聚酰胺-胺型树枝状聚合物 凝血因子Ⅷ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残留病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朱勇梅 陈赛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131-1136,共6页
尽管目前白血病的诊治水平已显著提高,但复发仍不可避免。近10年来研究认为,患者体内微小残留病(MRD)与白血病复发密切相关。传统形态学检测由于敏感度较低限制了其在MRD检测中的应用。随着分子检测手段的不断改进,尤其是近年来实时定量... 尽管目前白血病的诊治水平已显著提高,但复发仍不可避免。近10年来研究认为,患者体内微小残留病(MRD)与白血病复发密切相关。传统形态学检测由于敏感度较低限制了其在MRD检测中的应用。随着分子检测手段的不断改进,尤其是近年来实时定量RTPCR的出现为MRD检测提供了准确、敏感、快速的手段。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MRD的有无及其高低不但反映了个体对治疗的反应情况,而且与预后非常相关,其在白血病早期复发的预示中有显著作用。MRD检测还能用于评价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为寻找最佳治疗手段提供了依据。本文对MRD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做一综述,相信随着标准化MRD检测体系的建立必将对白血病复发的预防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残留病 微小残留病检测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子载体介导的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表达 被引量:2
16
作者 尹俊 王鸿利 +8 位作者 王学锋 璩斌 储海燕 李稻 陈红兵 康文英 段宝华 戚正武 王振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2-336,共5页
利用精子载体技术通过人工授精观察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表达。将含有人FⅧBD(B-domain deleted)cDNA的质粒pRC/RSV-hFⅧBD转染至小鼠精子,通过人工授精使母鼠受孕。新生小鼠出生后第4周,应用PCR筛查hFⅧBD cDNA阳性转基... 利用精子载体技术通过人工授精观察人凝血因子Ⅷ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表达。将含有人FⅧBD(B-domain deleted)cDNA的质粒pRC/RSV-hFⅧBD转染至小鼠精子,通过人工授精使母鼠受孕。新生小鼠出生后第4周,应用PCR筛查hFⅧBD cDNA阳性转基因幼鼠,取转有人FⅧBD cDNA幼鼠的血液检测血浆中的人FⅧ抗原和抗体,分别用Northern印迹和Western印迹检测脾、肝、肺和肾组织中人FⅧBD cDNA的转录和表达。结果发现,人工授精后20只受体母鼠7只受孕,共产下11只仔鼠,存活9只。PCR筛检出3只转有人FⅧBD cDNA的阳性鼠。3只阳性鼠血浆中的人FⅧ抗原量分别为8.65 ng/ml,7.84 ng/ml和8.44 ng/ml,人FⅧ的抗体均为阴性。Northern印迹和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3只F1代阳性幼鼠的脾、肝、肺和肾组织中均有人FⅧBD cDNA的转录和表达。结论提示,利用精子载体法可以制备转有人凝血因子Ⅷ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并表达人FⅧ蛋白,这为用精子载体技术生产转基因动物并将之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人凝血因子Ⅷ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动物 凝血因子Ⅷ 基因表达 精子载体技术 人工授精 血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Ββ-链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被引量:2
17
作者 方怡 王鸿利 +6 位作者 王学锋 傅启华 王文斌 谢爽 周荣富 戴菁 王振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086-1089,共4页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由于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了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采集了该家系三代10人外周血,吸取上层血浆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由于纤维蛋白原基因缺陷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了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采集了该家系三代10人外周血,吸取上层血浆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含量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以常规酚氯仿法抽提家系所有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Fg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启动子区,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以检测基因突变。102例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表明:先证者表型诊断为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型呈FgΒβ链Arg17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前者来源于母系,后者来源于父系。结论:FgΒβ链Arg17stop和Gly347Arg复合杂合突变是引起该家系先证者产生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纤维蛋白原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HL细胞中5-ALA代谢PpIX的双光子荧光光谱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祖芳 陈荣 +4 位作者 李永增 陈冠楠 陈显凌 冯尚源 贾培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636-2639,共4页
双光子激发生物组织荧光,激发光仅作用于焦点区域,对生物样品的光漂白性和光毒性都很小,因而双光子荧光显微技术已成为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一种新技术。文章采用波长为820 nm飞秒激光激发孵育有5-ALA的DHL细胞,在激光扫描显微镜的Lambda模... 双光子激发生物组织荧光,激发光仅作用于焦点区域,对生物样品的光漂白性和光毒性都很小,因而双光子荧光显微技术已成为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一种新技术。文章采用波长为820 nm飞秒激光激发孵育有5-ALA的DHL细胞,在激光扫描显微镜的Lambda模式中获得单个DHL细胞的双光子荧光光谱,并测量DHL细胞内积聚的卟啉九(PpIX)特征荧光值。获得了浓度分别为2,4和10 mmol.L-1的5-ALA溶液中,细胞代谢的PpIX含量随孵育时间的变化情况。DHL细胞内积聚的PpIX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并呈现出两阶段性的特点:细胞内积聚的PpIX含量随着孵育时间增长而增加,在3 h附近达到最大值,随后随着孵育时间增长反而下降。结果表明,基于激光扫描显微的双光子荧光光谱可成为DHL细胞等白血病细胞摄取5-ALA并生成PpIX的动力学研究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光子激发荧光光谱 5-氨基酮戊酸 卟啉九 DHL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CD34^+细胞扩增中系特异性分化抗原的变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郝思国 孙关林 孙立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48-252,共5页
目的 :探讨CBCD34 + 细胞扩增的最佳HGF组合及移植时机。方法 :CBCD34 + 细胞培养于无血清培养液中 ,分别加入下列HGF ,A组 :对照组 (无HGF) ;B组 :SCF ,IL 3,IL 6 ;C组 :SCF ,IL 3,IL 6 ,G CSF ,Epo ;D组 :SCF ,IL 3,IL 6 ,TPO ,Flt3 L... 目的 :探讨CBCD34 + 细胞扩增的最佳HGF组合及移植时机。方法 :CBCD34 + 细胞培养于无血清培养液中 ,分别加入下列HGF ,A组 :对照组 (无HGF) ;B组 :SCF ,IL 3,IL 6 ;C组 :SCF ,IL 3,IL 6 ,G CSF ,Epo ;D组 :SCF ,IL 3,IL 6 ,TPO ,Flt3 L ;E组 :SCF ,IL 3,IL 6 ,TPO ,Flt3 L ,G CSF ,Epo。培养 2 2d。对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进行NC数量及系特异性CD动态观察。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 ,扩增组NC和CD34 + 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增。NC和CD34 + 细胞扩增高峰分别在第 10天和第6天。E组的扩增效果最佳。CD检测显示 ,各组CD34 + 及CD34 + CD38 细胞的比例逐渐减少 ,但B ,D 2组的CD34 + CD38 细胞的比例在第 6天有一过性回升 ,CD14+ ,CD13+ ,CD6 1+ 及Gly A+ 细胞的比例则逐渐升高 ,D组CD34 + 及CD34 + CD38 细胞的比例明显地高于E组 (P <0 .0 1) ,CD3+ 和CD19+ 细胞的比例在扩增中呈下降趋势。结论 :HSPC分化程度与HGF组合及培养时间有关。就细胞总数而言 ,E组HGF组合最佳 ,但就HSPC含量来说 ,以D组为优。第 1周扩增产物中HSPC含量较高 ,移植时间以扩增的第 6~ 10天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抗原 CD34^+细胞 脐带血 体外扩增 HGF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高分子材料肝素接枝管的抗凝性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立红 邵慧珍 +1 位作者 应锡璋 陈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16-317,共2页
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血导管的内壁固定肝素的目的是使血导管具有持续的抗凝血功能,使得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人工心脏、血管表面具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这个课题是近三十年来各国科学家关注的前沿科学。由于肝素是大分子酸性粘多糖,从而... 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血导管的内壁固定肝素的目的是使血导管具有持续的抗凝血功能,使得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人工心脏、血管表面具有抗血栓形成的功能。这个课题是近三十年来各国科学家关注的前沿科学。由于肝素是大分子酸性粘多糖,从而用常用的化学接枝手段将其固定在医用高分子材料内壁有较大的难度。常用偶联剂为中间介质,使肝素间接地固定在高分子内壁,虽达到肝素固定在高分子材料的内壁的目的,但抗凝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高分子材料 抗凝性 化学接枝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肝素固定 普通管 枝管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体外血栓 抗凝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