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腹腔镜外科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郑民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7期509-511,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腹腔镜 手术外科 肥胖症 消化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系恶性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 被引量:4
2
作者 郑民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9期825-827,共3页
关键词 消化系恶性肿瘤 微创外科治疗 随机对照研究 腹腔镜技术 微创技术 生存情况 肿瘤手术 手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结肠癌182例的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35
3
作者 曹奕鸥 罗国荣 郁宝铭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 :探讨高龄结肠癌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的有关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 1994年 1月— 1998年12月手术治疗的 182例 70岁以上高龄结肠癌病例。结果 :手术切除 176例 (96 .7%) ,其中根治性切除 12 9例(70 .9%) ,姑息性切除 47例 (2 5 .... 目的 :探讨高龄结肠癌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的有关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 1994年 1月— 1998年12月手术治疗的 182例 70岁以上高龄结肠癌病例。结果 :手术切除 176例 (96 .7%) ,其中根治性切除 12 9例(70 .9%) ,姑息性切除 47例 (2 5 .8%)。单纯结肠造瘘或捷径术 6例 (3.3%)。术后并发症 6 7例 (36 .8%) ,围手术期死亡 8例 ,病死率 4.4%。结论 :高龄并非是决定结肠癌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主要因素。重视合并症的诊断与治疗、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简巧细快的老年人手术原则、加强术中与术后监测和防治术后并发症 ,是减少高龄结肠癌手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切除率尤其根治性切除率、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高龄患者 外科治疗 围手术期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微转移检测的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邬宇飞 夏加增 +2 位作者 李辉 尹浩然 林言箴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89-491,共3页
目的:探讨胃道肠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微转移的检测及其意义。方法:以CK19作指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75例胃、结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癌细胞,同时对其中33例患者骨髓进行检测。结果:75例中,24例(32.0%)外周血中检测出CK19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胃道肠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微转移的检测及其意义。方法:以CK19作指标,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75例胃、结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癌细胞,同时对其中33例患者骨髓进行检测。结果:75例中,24例(32.0%)外周血中检测出CK19mRNA的表达,其中60例胃癌患者的检出率为30.0%(18/60),15例结肠癌的检出率为40.0%(6/15)。外周血阳性率随着肿瘤分期的增加而增加。其中33例的骨髓阳性率为48.5%,高于这些患者的血液中阳性率(33.3%)。结论:检测外周血和骨髓中微转移可提高胃结肠癌患者临床分期的准确性,帮助判断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癌 微转移 外周血 骨髓 细胞角蛋白19 预后 临床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1)I-Hepama-1单克隆抗体导向治疗肝癌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0
5
作者 项明 朱上林 +2 位作者 林言箴 吴达明 谢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89-291,共3页
采用131I-Hepama-1单克隆抗体,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或皮下药盒注入肝动脉,治疗22例不能手术之晚期肝癌患者。结果显示90%患者卡氏评分上升,多数患者癌性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高,CR+PR+MR率为72.7%... 采用131I-Hepama-1单克隆抗体,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动脉或皮下药盒注入肝动脉,治疗22例不能手术之晚期肝癌患者。结果显示90%患者卡氏评分上升,多数患者癌性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提高,CR+PR+MR率为72.7%(16/22),1年生存率36.4%(8/22)。并使部分不能切除之巨大肝癌变为可手术的小肝癌,二期切除率31.8%(7/22),经二期切除的患者,1年生存率提高到71%。认为本方法作为肝癌综合治疗方法之一,疗效肯定,安全,副作用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131 导向治疗 肝癌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在人胃癌细胞株AGS中生物学效应及其信号传导途径 被引量:4
6
作者 俞丽芬 范嵘 +2 位作者 孔雷 乔敏敏 吴云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45-548,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人胃腺癌细胞株AGS中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信号传导途径。方法通过MTT法检测IL-6刺激AGS细胞后对其生长增殖的影响;采用电泳迁移变动试验(EMSA)和Westernblot观察IL-6刺激前后AGS细胞中IL6相关转录因子Stat3和参...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人胃腺癌细胞株AGS中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信号传导途径。方法通过MTT法检测IL-6刺激AGS细胞后对其生长增殖的影响;采用电泳迁移变动试验(EMSA)和Westernblot观察IL-6刺激前后AGS细胞中IL6相关转录因子Stat3和参与IL-6信号传导功能的蛋白激酶Jak1的诱导活化状态,并确定该细胞中的IL6信号传导通路;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确定磷酸化Stat3在AGS细胞内的定位。结果IL-6可显著促进AGS细胞的增殖;转录因子Stat3和蛋白激酶Jak1都能在AGS细胞中被IL-6诱导激活,且Stat3的活性与IL6的刺激呈一定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磷酸化Stat3的染色定位于AGS细胞核。结论JAK/STAT信号传导途径的活化介导了IL-6对AGS细胞增殖的促进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传导途径 生物学效应 人胃癌细胞株 磷酸化STAT3 AGS细胞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JAK/STAT 6(IL-6) Western 胃腺癌细胞株 MTT法检测 相关转录因子 信号传导通路 蛋白激酶 白细胞介素 时间依赖性 生长增殖 活化状态 传导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汁中凝血状态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汤文浩 唐兆贺 +6 位作者 秦永林 叶生爱 嵇振岭 王凤臣 芦慧霞 韩天权 张圣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 :通过研究胆固醇结石 (简称胆石 )病人胆囊胆汁中的凝血状态及其与交联纤维蛋白生成的关系来探讨胆石的形成机制。方法 :收集胆石病人胆囊胆汁 2 6份和非胆石病人胆囊胆汁 17份 ,测定胆汁中的凝血酶原片段F1+ 2 抗原、凝血因子Ⅷ... 目的 :通过研究胆固醇结石 (简称胆石 )病人胆囊胆汁中的凝血状态及其与交联纤维蛋白生成的关系来探讨胆石的形成机制。方法 :收集胆石病人胆囊胆汁 2 6份和非胆石病人胆囊胆汁 17份 ,测定胆汁中的凝血酶原片段F1+ 2 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纤维蛋白原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和活性、组织因子抗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蛋白C抗原、蛋白C活性、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结果 :胆石组胆汁中纤维蛋白原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和组织因子抗原均高于非胆石组 (P <0 0 1) ;胆石组凝血酶原片段F1+ 2 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之比高于非胆石组 (P <0 0 5 ) ,抗凝血酶Ⅲ活性低于非胆石组 (P <0 0 5 ) ;两组间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和蛋白C抗原无显著差异。结论 :组织因子是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活性亢进的启动因子 ;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活性增高 ,但抗凝活性并没有相应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结石 纤维蛋白 血液凝固因子 凝血致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配修复基因hMSH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计骏 陈国庭 +3 位作者 于颖彦 张俊 朱正纲 尹浩然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75-576,共2页
错配修复基因是限制其他生长调控基因突变的一类高度保守的基因[1],hMSH2是其中的一种,它与细菌中MutS基因同源,位于染色体人类2p22-21,其mRNA长7.3kb,含16个外显子,编码100kDa的蛋白质[2].
关键词 乳腺癌 错配修复基因 HMSH2蛋白 雌激素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MHCⅠ类分子限制性MAGE-3多肽表位筛选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强 张轶 +3 位作者 陈雪华 顾琴龙 朱正纲 刘炳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57-660,共4页
目的筛选小鼠MAGE-3抗原来源的MHCⅠ类分子限制性多肽表位。方法用计算机模拟设计,从MAGE-3中选取得分最高的5个侯选表位。根据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及释放细胞因子含量,评价多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 目的筛选小鼠MAGE-3抗原来源的MHCⅠ类分子限制性多肽表位。方法用计算机模拟设计,从MAGE-3中选取得分最高的5个侯选表位。根据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及释放细胞因子含量,评价多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结果树突状细胞(DC)负载MAGE-341~49能够强效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DC负载MAGE-341~49诱导的T细胞以MHCⅠ类分子限制性方式,特异性识别表达MAGE-3抗原的肿瘤细胞。DC负载MAGE-341~49诱导的T细胞群主要为CD8+T细胞,同时天然免疫系统中的NKT、γ/δT也得到活化。结论从小鼠MAGE-3抗原中筛选出CD8+T细胞识别的、MHCⅠ类分子限制性多肽表位MAGE-341~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E-3 抗原表位 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4
10
作者 郑民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66-467,共2页
关键词 腹腔镜 肝囊肿 开窗引流术 临床疗效 适应证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伟新 尹浩然 +1 位作者 朱寿柱 林言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4期312-314,共3页
应用LKB 440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2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将其与国内正常成人值相比较,发现前者有明显改变。1.支链氨基酸及丙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01~0.05);2.组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01~<... 应用LKB 440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23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将其与国内正常成人值相比较,发现前者有明显改变。1.支链氨基酸及丙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01~0.05);2.组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01~<0.05);3.酪氨酸量轻度增加(P>0.05)。提示胃癌患者血浆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可视为恶性肿瘤时氨基酸代谢紊乱的一种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浆 游离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法林引起小肠出血坏死一例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匡洁 丁家增 +1 位作者 金筱泰 李宏为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76-76,共1页
华法林,化学名3-(3-氧代-1-苯基丁基)-4-羟基-2H-1-苯并吡喃二酮钠盐与异丙醇的包含物,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口服抗凝药.主要副作用为出血,一般表现为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而引起小肠出血坏死致急腹症并不常见.本院近期收治该症患者1... 华法林,化学名3-(3-氧代-1-苯基丁基)-4-羟基-2H-1-苯并吡喃二酮钠盐与异丙醇的包含物,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口服抗凝药.主要副作用为出血,一般表现为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而引起小肠出血坏死致急腹症并不常见.本院近期收治该症患者1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小肠 出血坏死 口服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转铁蛋白—葡萄球菌肠毒素B偶联蛋白的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国驰 陶箭 +3 位作者 朱佑明 童善庆 陆德源 赵任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56-258,267,共4页
目的研究人转铁蛋白(HuTf)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偶联后,其Tf-SEB偶合蛋白的抗肿瘤活性,探讨Tf作为载体用于肿瘤导向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利用凋亡细胞指数检测和超抗原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SDCC)效应,观察该偶... 目的研究人转铁蛋白(HuTf)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偶联后,其Tf-SEB偶合蛋白的抗肿瘤活性,探讨Tf作为载体用于肿瘤导向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利用凋亡细胞指数检测和超抗原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SDCC)效应,观察该偶合蛋白的起抗原活性和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结果Tf-SEB偶合蛋白比单体SEB能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的杀伤肿瘤细胞活性,并对MHC-Ⅱ类分子阴性的肿瘤靶细胞也具有较强的杀伤效果。结论Tf作为载体应用于肿瘤的导向治疗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铁蛋白 肠毒素B 载体 SEB 肿瘤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5-Fc联合β射线治疗小鼠胃癌的初步研究
14
作者 顾琴龙 姬舒荣 +3 位作者 刘炳亚 陈雪华 朱正纲 林言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 探索放射治疗联合自杀基因CD治疗小鼠胃癌,以加强自杀基因的抗肿瘤疗效。方法 分别以自杀基因CD/5-Fc、β在射线及二者联合治疗小鼠胃癌模型,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CD基因联合放射治疗对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能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期... 目的 探索放射治疗联合自杀基因CD治疗小鼠胃癌,以加强自杀基因的抗肿瘤疗效。方法 分别以自杀基因CD/5-Fc、β在射线及二者联合治疗小鼠胃癌模型,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CD基因联合放射治疗对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能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期,与CD基因或放疗单独应用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放疗能增强自杀基因的疗效,二者联合治疗可以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补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5-FC Β射线 治疗 小鼠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大肠息肉组织p53表达及临床意义
15
作者 钱桦 王瑞年 +2 位作者 周锡庚 郁宝铭 吴平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68-268,共1页
人大肠息肉组织p53表达及临床意义钱桦,王瑞年,周锡庚,郁宝铭,吴平平应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112例大肠息肉及腺瘤癌变组织的p53表达,以期了解大肠肿瘤形成过程中p53基因发生突变后异常蛋白的表达规律... 人大肠息肉组织p53表达及临床意义钱桦,王瑞年,周锡庚,郁宝铭,吴平平应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了112例大肠息肉及腺瘤癌变组织的p53表达,以期了解大肠肿瘤形成过程中p53基因发生突变后异常蛋白的表达规律,探索早期发现大肠癌的途径。标本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息肉 P53基因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磷脂酶A_2预测急性胰腺炎的预后
16
作者 毛恩强 韩天权 +3 位作者 张臣烈 张圣道 姜志宏 徐淑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S1期70-72,共3页
应用变化速率法测定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1周内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变化。PLA2的活性在水肿型和坏死型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之间,其活性也有显著差异(P<0.001)。应用1... 应用变化速率法测定3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1周内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变化。PLA2的活性在水肿型和坏死型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有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之间,其活性也有显著差异(P<0.001)。应用1周内PLA2的活性来诊断坏死型急性胰腺炎和预测并发症,结果表明,血清内PLA2的活性对于诊断和预测并发症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磷脂酶A2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大肠腺癌组织P^(53)基因突变与表达
17
作者 钱桦 郁宝铭 +3 位作者 周锡庚 黄薇 陈竺 王瑞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294-298,共5页
应用PCR-SSCP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例人大肠腺癌和腺瘤变组织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和P53蛋白的表达,另对97例大肠腺瘤和腺瘤癌变组织P53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18例大肠腺癌中8例(44%)P5... 应用PCR-SSCP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8例人大肠腺癌和腺瘤变组织P53基因第5~8外显子的突变和P53蛋白的表达,另对97例大肠腺瘤和腺瘤癌变组织P53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18例大肠腺癌中8例(44%)P53基因,第5~6外显子中存在突变。10例(56%)P53表达阳性。存在P53基因突变的8例中7例(88%)P53表达阳性。71例腺瘤中仅3例(4%)P53表达阳性,而26例腺瘤癌变病例中23例(88%)P53表达阳性。结果提示,P53基因突变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其作用可能在良性腺瘤转变为癌的阶段。PCR-SSCP方法简便、快速、敏感,能应用于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腺癌 P^53基因 基因突变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发性肝癌的双插管介入治疗
18
作者 王天翔 朱上林 林言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36-238,共3页
作者自1992年1月至1995年12月对20例继发肝癌病人采用经腹行肝动脉和门静脉系统双插管的方法进行介入治疗。结果:8例 CEA 增高的患者有6例持续下降。根据治疗前后的 CT 图像对比显示肿瘤缩小者有13例(占65%,肿瘤缩小程度28%~72%(平均50... 作者自1992年1月至1995年12月对20例继发肝癌病人采用经腹行肝动脉和门静脉系统双插管的方法进行介入治疗。结果:8例 CEA 增高的患者有6例持续下降。根据治疗前后的 CT 图像对比显示肿瘤缩小者有13例(占65%,肿瘤缩小程度28%~72%(平均50%。全组平均生存时间13.5个月,半年、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5%、65%和20%。结论:经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介入治疗方法既安全方便又易于推广,其临床治疗效果需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药物疗法 双插管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气腹对结直肠癌转移黏附分子的影响
19
作者 郑民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9-311,共3页
黏附分子在结直肠肿瘤的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肿瘤学安全性仍在争论中,文章对各类黏附分子与结直肠肿瘤转移的关系、人工气腹对各类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及在这些黏附分子水平对肿瘤转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黏附分子 人工气腹 结直肠癌 癌转移 结直肠肿瘤 影响 肿瘤学 水平 文章 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和凝血活化亢进在仓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褚志强 尤承忠 +5 位作者 秦永林 陈卫东 芦慧霞 韩天权 张圣道 汤文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817-1820,共4页
目的:探讨胆囊炎症、胆汁凝血和纤溶与胆石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将仓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6周),致石2周组(喂养致石饲料2周),致石6周组(喂养致石饲料6周),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喂养致石饲料和阿司匹林6周)。观察胆石... 目的:探讨胆囊炎症、胆汁凝血和纤溶与胆石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将仓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6周),致石2周组(喂养致石饲料2周),致石6周组(喂养致石饲料6周),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喂养致石饲料和阿司匹林6周)。观察胆石形成情况、检测胆汁中D-二聚体(D-dimer)、C反应蛋白(CRP)、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含量、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c)、凝血酶活性(F-Ⅱa:Ac)、纤溶酶活性(Plm:A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PAI:Ac)。结果:正常组、致石2周组、致石6周组和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的胆石发病率分别为0%、20%、73%和25%。致石2周组和致石6周组胆汁的AT-Ⅲ:Ag、F-Ⅱa:Ac、D-dimer和CRP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致石6周组的AT-Ⅲ:Ag、PAI:Ac、Plm:Ac、D-dimer和CRP明显高于致石2周组(P<0.01)。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的D-dimer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的AT-Ⅲ:Ag、F-Ⅱa:Ac、PAI:Ac、D-dimer和CRP明显低于致石6周组(P<0.01)。CRP与D-dimer含量呈显著正相关(γ=0.752,P<0.01)。结论:胆石形成前即有凝血活化和交联纤维蛋白形成。“成石胆汁”通过刺激胆囊壁,引起胆囊壁炎症反应,从而使胆囊胆汁凝血活化,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仓鼠 炎症 胆结行 血液凝固因子 纤维蛋白溶解 阿司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