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波加工过程中食品温度分布规律及其均匀性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柔佳 王易芬 栾东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0-278,共9页
微波加热因其加热速度快、操作简便等特点,已成为食品加工业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微波加热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快速,但加热不均匀仍是微波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学者对其温度分布规律、加热均匀性改善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微波加热因其加热速度快、操作简便等特点,已成为食品加工业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微波加热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发展快速,但加热不均匀仍是微波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学者对其温度分布规律、加热均匀性改善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该文首先介绍了微波加热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发展过程及应用优势,并阐述了微波加热的基本原理、介电特性及穿透深度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按照食品种类,对微波加工过程中发现的温度分布不均的现象进行归纳,并对现有改善均匀性的方法进行总结,改善方法包括提高电场分布均匀性、改善食品组分及几何尺寸、优化环境媒介及包装形式,最后对改善食品微波加热的均匀性研究提出几点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加热 介电特性 温度分布 均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菌及抗氧化活性食品包装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海丽 杨春香 +1 位作者 杨福馨 李立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83-88,共6页
目的论述活性食品包装膜的研发技术与功能分类,为食品包装行业的材料开发与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抑菌及抗氧化活性食品包装膜为主,总结活性包装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效果,对活性膜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总结抑菌性、... 目的论述活性食品包装膜的研发技术与功能分类,为食品包装行业的材料开发与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抑菌及抗氧化活性食品包装膜为主,总结活性包装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效果,对活性膜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总结抑菌性、抗氧活性食品包装膜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同时展望活性包装膜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抑菌及抗氧化活性食品包装膜的研究与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研究应用体系,其抑菌机理、抗氧化机理、安全性、时效性等相应的理论模型和检测方法还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结论抑菌及抗氧化活性食品包装膜有一定的高效性、稳定性及安全性,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与市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菌 抗氧化 活性包装 食品包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加热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玉林 焦阳 王易芬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7-202,共6页
射频加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热加工技术,其在食品干燥、杀菌、杀虫、解冻等领域的潜力被广泛开发,并且在这些领域已有部分工业应用。文章综述了射频加热技术机理、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以及射频加热过程的数学建模方法,指出了射频加热技术目... 射频加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热加工技术,其在食品干燥、杀菌、杀虫、解冻等领域的潜力被广泛开发,并且在这些领域已有部分工业应用。文章综述了射频加热技术机理、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以及射频加热过程的数学建模方法,指出了射频加热技术目前存在的加热不均匀性等问题及解决方案,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加热 食品加工 介电特性 数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子点可视技术快速检测鲜食农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谷鑫 胡金庆 +5 位作者 胡钰梅 刘佳妮 欧杰 潘迎捷 赵勇 刘海泉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20-327,共8页
鲜食农产品营养损失少,食用方便,已成为健康饮食新食材和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在运输、贮藏等环节中易受到环境条件影响导致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从而引发腐败变质和食品安全事件,因此,针对鲜食农产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开发... 鲜食农产品营养损失少,食用方便,已成为健康饮食新食材和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在运输、贮藏等环节中易受到环境条件影响导致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从而引发腐败变质和食品安全事件,因此,针对鲜食农产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开发出操作简单、可视化的快速检测技术至关重要。量子点是一类能够产生荧光的纳米级半导体颗粒,具有稳定性好、可视性强、灵敏度高、量子产率高等优点,近年来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呈数量级增长。文章在总结了量子点的理化性质、合成制备的基础上,综述了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量子点在鲜食农产品快速检测的主要挑战和应用前景进行阐述,以期为基于量子点的快速检测在食品安全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借鉴,为食品安全以及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鲜食农产品 食源性致病菌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ε-聚赖氨酸盐酸盐接枝淀粉薄膜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5
作者 刘勇 马文雅 +2 位作者 刘孝芳 陈霄汉 李立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5-41,共7页
目的对淀粉接枝抑菌肽,得到抑菌淀粉,并挤出成膜,表征其性质,为淀粉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借助偶联剂,将ε-聚赖氨酸盐酸盐(ε-polylysine-HCl,ε-PLH)接枝到玉米淀粉上,分析其化学结构、微观结构、热性能及抑菌性。通过熔融挤出法将接... 目的对淀粉接枝抑菌肽,得到抑菌淀粉,并挤出成膜,表征其性质,为淀粉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借助偶联剂,将ε-聚赖氨酸盐酸盐(ε-polylysine-HCl,ε-PLH)接枝到玉米淀粉上,分析其化学结构、微观结构、热性能及抑菌性。通过熔融挤出法将接枝淀粉与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oly butyleneadipate-co-terephthalate,PBAT)共混改性成膜,表征其力学性能、抑菌性能。结果FTIR显示,ε-PLH被成功接枝到淀粉分子上;热重分析(TGA)结果显示,接枝淀粉的起始分解温度有所下降;含有30%接枝淀粉的PBAT/PLA薄膜具有更高的拉伸强度。此外,接枝淀粉添加量为30%的薄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46.53%、68.81%。结论接枝ε-聚赖氨酸盐酸盐是一种有效的淀粉改性途径,接枝淀粉/PBAT/PLA薄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淀粉 ε-聚赖氨酸盐酸盐 接枝 改性 淀粉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晓辉 徐涛涛 +2 位作者 黄轶群 赖克强 樊玉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3-129,共7页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化的公共卫生问题。快速、有效地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实现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技术关键。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在食品...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化的公共卫生问题。快速、有效地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实现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技术关键。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在食品安全、生物医学、环境监控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介绍了近年来SERS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对SERS技术概况、SERS增强理论及SERS增强基底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回顾了SERS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和发展现状。在食品安全分析方面,利用SERS与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对食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能实现快速、有效鉴别,部分研究已应用于不同食品样品的分析,体现了SERS作为"指纹图谱"的分析优势;在医学诊断方面,SERS可对病理样品(如血液、尿液等)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快速检测,缩短了样本分析时间,使食源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成为可能;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微流控平台结合SERS技术被称为"芯片实验室"应用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可提高分析的可控性,稳定性,特异性和灵敏度。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研究可采用不同分离方法、不同基底、不同目标捕获方式等实现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展示了不同方法间的差异性。已有研究表明了SERS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应用可克服传统方法耗时等缺点,实现灵敏快速分析,为食品安全实时监控,食源性疾病即时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同时,指出了SERS技术应用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析依然面临很大挑战,(1)大多数研究并没有聚焦于实际样品,而标准培养液和实际样品的SERS检测存在较大差异,实际样品组分会对SERS响应产生干扰;(2)不同方法结果有较大差异,主要是由于纳米增强基底差异,吸附方式原理的差异,稳定性的差异等,因此需要更多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条件;(3)期望建立标准化的SERS方法替代传统技术,充分展示SERS作为新兴分析工具快速、灵敏、简捷的优势应用于食品安全,医学诊断等领域。将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SERS作为极具潜力的快速分析工具,将在食品安全,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致病微生物 食品安全 医学诊断 微流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鹰嘴豆豆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宇 汪立平 +2 位作者 李云涛 张孟 俞骏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2-577,共6页
以具有保健功能的新疆特产鹰嘴豆为原料制备鹰嘴豆豆奶,研究了五种不同稳定剂对鹰嘴豆豆奶稳定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响应面分析优化鹰嘴豆豆奶稳定性,得到稳定性最好的稳定剂配方及均质压力为:黄原... 以具有保健功能的新疆特产鹰嘴豆为原料制备鹰嘴豆豆奶,研究了五种不同稳定剂对鹰嘴豆豆奶稳定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响应面分析优化鹰嘴豆豆奶稳定性,得到稳定性最好的稳定剂配方及均质压力为: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分别为0.125、0.223%(w/v),均质压力为27 MPa。最优条件下,豆奶稳定系数达到0.920;感官评定结果显示,豆奶无异味,具有鹰嘴豆的清香,口感均匀细腻;蛋白含量为2.27 g/100 g,固形物含量为5.59 g/100 m L,达到GB/T 30885-2014植物蛋白饮料豆奶和豆奶饮料中理化指标要求;室温下保存7 d后,豆奶均一稳定,无明显沉淀。该研究对鹰嘴豆豆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豆奶 稳定剂 稳定性 响应面法 感官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醇溶蛋白/丁香酚/IRMOF-3复合抗菌膜的制备与表征
8
作者 符建宁 韩昕苑 +4 位作者 贾白云 蔡杜鸿 赵丹丹 康永锋 李立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3-210,共8页
为开发活性生物可降解包装材料,该研究将丁香酚(eugenol,EG)封装在金属有机框架IRMOF-3中(EG/IRMOF-3),并将其与玉米醇溶蛋白(Zein)基膜共混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一种多功能(抗菌、抗氧化和缓释)包装膜。对复合膜的微观形态、化学结构... 为开发活性生物可降解包装材料,该研究将丁香酚(eugenol,EG)封装在金属有机框架IRMOF-3中(EG/IRMOF-3),并将其与玉米醇溶蛋白(Zein)基膜共混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一种多功能(抗菌、抗氧化和缓释)包装膜。对复合膜的微观形态、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抗氧化性、抗菌性和缓释特性进行了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EG/IRMOF-3的加入未引起膜结构的改变,相容性好且存在着氢键作用。EG/IRMOF-3的加入可以显著改善膜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当EG/IRMOF-3添加量为8%时,复合膜水蒸气透过率最低为2.17×10^(-11) g/(m·s·Pa),拉伸强度可达到11.82 MPa,明显优于纯玉米醇溶蛋白膜,并且表现出良好的紫外线阻隔性能、抗氧化和抑菌性能,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到91.29%和93.79%,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可达(11.24±0.37)mm和(11.82±0.32)mm。此外,EG在复合膜中具有缓释的性能。因此,玉米醇溶蛋白/EG/IRMOF-3膜作为食品活性包装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金属有机框架 玉米醇溶蛋白 抗菌 抗氧化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包装释放控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春香 王易芬 李立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89-393,共5页
活性包装是以包装材料为传送载体,释放抗菌剂、抗氧化剂等保鲜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的货架期的包装技术。本文从释放动力学过程展开探讨,分类介绍了释放控制的四种方式:树脂基体组成、多层复合、纳米材料复合及微囊化,... 活性包装是以包装材料为传送载体,释放抗菌剂、抗氧化剂等保鲜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的货架期的包装技术。本文从释放动力学过程展开探讨,分类介绍了释放控制的四种方式:树脂基体组成、多层复合、纳米材料复合及微囊化,最后从活性包装保鲜效果评价进行释放与保鲜的关联,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放 保鲜 活性包装 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抑菌物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郝彦利 汪立平 +5 位作者 黄宇良 薛美翠 崔云云 赵勇 李立 王正全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9-45,191,共8页
为获取既可抑制食源性致病菌又可抑制水产致病菌的益生菌株,以人畜共患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TCC17802)为指示菌,采用点种法初筛以及打孔扩散法复筛,得到1株来源于上海东海海水的H19菌株,其抑菌物抑菌圈直径达(1... 为获取既可抑制食源性致病菌又可抑制水产致病菌的益生菌株,以人畜共患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TCC17802)为指示菌,采用点种法初筛以及打孔扩散法复筛,得到1株来源于上海东海海水的H19菌株,其抑菌物抑菌圈直径达(17.16±0.28)mm。通过形态观察及16SrDNA序列分析可知,菌株H19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19,GenBank登录号:MG383451)。将菌株H19进行抑菌谱试验,探究菌株H19抑菌物的理化性质,并且抑菌物通过硫酸铵沉淀及不同孔径透析袋截留粗提,粗提物经蛋白酶处理及Tricine-SDS-PAGE蛋白质凝胶电泳可知,该抑菌物具有广谱抑菌活性,既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又可抑制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且具有较好的热、pH以及紫外线稳定性,该抑菌物可能为2种新型抗菌肽,分子量分别在6.5~9.5kDa以及27.0~35.0kDa。由此可见,枯草芽孢杆菌H19所产抗菌肽具有防治食源性疾病以及水产疾病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ATCCl7802 枯草芽孢杆菌 鉴定 新型抗菌肽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菌种及环境微生物与腐乳品质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万红芳 赵勇 +1 位作者 王正全 汪立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5-261,共7页
腐乳作为一种传统发酵食品,其中微生物对其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腐乳的生产模式为开放式,因此除了发酵菌种以外,来自环境及原材料中的各种微生物都有可能侵入,进而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该文归纳了我国各地腐乳生产人工接种常用菌种,... 腐乳作为一种传统发酵食品,其中微生物对其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腐乳的生产模式为开放式,因此除了发酵菌种以外,来自环境及原材料中的各种微生物都有可能侵入,进而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该文归纳了我国各地腐乳生产人工接种常用菌种,并对其生长特征、与腐乳品质关系进行总结;此外,全面阐述了腐乳在生产过程中侵入的非人工接种微生物,并详细介绍了其中霉菌、酵母、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研究及其对腐乳品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旨在为腐乳及其相关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后续腐乳多菌种混合发酵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乳 毛霉 根霉 酵母 乳酸菌 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叶循环煮制对肉汤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秦艳秀 蔡丹丹 +4 位作者 樊玉霞 陈艳萍 赖克强 刘源 黄轶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271-277,284,共8页
采用感官评价、电子鼻和气相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研究香叶循环煮制过程(5次)对猪里脊肉汤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感官评价结果发现煮制1、2、3次的样品香气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煮制3、4、5次样品间香气无... 采用感官评价、电子鼻和气相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研究香叶循环煮制过程(5次)对猪里脊肉汤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感官评价结果发现煮制1、2、3次的样品香气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煮制3、4、5次样品间香气无明显差异。电子鼻结果表明煮制2、3、4次的样品可能具有相似的气味轮廓。GC-MS测出香叶组肉汤中共有45种挥发性化合物,相对于空白组,主要增加的化合物有桉油醇、(-)-4-萜品醇、α-松油醇、桉油烯醇、雪松醇、丁香油酚、4,6-二叔丁基间甲酚、乙酸松油酯等。煮制1次时,香叶组肉汤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总含量最多,且均随煮制次数的增加而减少。醇类、醚类、酚类、酯类四类化合物在煮制2次后含量骤减。综合分析,肉汤样品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增加多源于香叶的直接引入,且在煮制2次后,肉汤整体气味轮廓和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均变化较大,在第2次循环时香叶的补充量约为初始量的63%,第3次循环时补充量约为初始量的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叶 肉汤 循环煮制 挥发性风味组分 电子鼻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伟 王扬眉 +2 位作者 潘迎捷 赵勇 刘海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68-274,共7页
探究食源性致病菌在人体胃肠道环境中的异质性以及与肠道菌群间的相互作用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基于人体胃肠道的生理过程,在体外条件下模拟体内的消化吸收情况,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活体实... 探究食源性致病菌在人体胃肠道环境中的异质性以及与肠道菌群间的相互作用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基于人体胃肠道的生理过程,在体外条件下模拟体内的消化吸收情况,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活体实验,是研究食源性致病菌异质性以及致病机理的一种重要工具。本文系统综述应用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研究食源性致病菌在胃肠道中的耐受、耐药异质性,为研究食源性致病菌在人体胃肠道中的异质性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将其与食源性致病菌动物感染模型(体内胃肠道模型)进行比较,综合评价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在食源性致病菌异质性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构建更加全面、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异质性 感染模型 人工模拟胃肠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后生元菌株的抑菌特性研究及其细菌素基因簇的挖掘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晓妍 沙沈菲 +4 位作者 郭丽丹 贾爽 周婉婷 陈雨滢 汪立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10,共10页
本文旨在筛选一株可拮抗中国大鲵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后生元菌株,并对其进行抑菌特性的研究和细菌素基因簇的挖掘。以中国大鲵病原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2)为指示菌,筛选一株产细菌素乳酸菌株并评估其药敏特性;采用有机... 本文旨在筛选一株可拮抗中国大鲵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后生元菌株,并对其进行抑菌特性的研究和细菌素基因簇的挖掘。以中国大鲵病原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2)为指示菌,筛选一株产细菌素乳酸菌株并评估其药敏特性;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初步纯化菌株产细菌素;通过pH、温度和消化酶耐受性、贮藏稳定性、抑菌谱及最小抑菌(MIC)和杀菌浓度(MBC)共六类指标评价细菌素的抑菌特性;溶血反应与细胞毒性实验测试细菌素对Ah2的抑菌效果,经扫描电子显微镜初步探究细菌素的抑菌机制;经由紫外全波长扫描定性细菌素以及Tricine-SDS-PAGE电泳测定细菌素的分子量范围;最后根据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挖掘其潜在的细菌素基因簇(RiPPs)。结果显示,从青岛市售腐乳中筛出一株产细菌素植物乳植物杆菌M4L1(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M4L1)。初步纯化M4L1产细菌素并命名为LP01。细菌素LP01具备良好的消化酶耐受性,且在pH2~10、-20~121℃和9个月贮藏期内均表现出稳定的抑菌活性,并对单增李斯特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等14株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外,LP01对Ah2的MIC和MBC分别为12.94和25.88μg/mL。经MBC浓度的LP01处理后的Ah2,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均得到明显缓解;SEM观察其通过破坏Ah2的细胞壁具有抑制或杀伤作用。LP01在波长200~220 nm处的肽类特征吸收峰显著,电泳后条带显示其分子量在3.3~4.0 kDa,LP01为小分子肽类细菌素。此外,基因注释到M4L1有2个细菌素基因簇(RiPPs),对应产物分别为Plantaricin K和Plantaricin E,均属于植物乳杆菌Ⅱ类细菌素。菌株M4L1不仅含有多种抗菌物质相关基因簇,而且其细菌素LP01具备了优良的抑菌性能,能有效抑制多种水产病原菌、食物腐败菌及食源性致病菌等。产细菌素植物乳植物杆菌M4L1作为一株潜在的后生元菌株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植物乳植物杆菌 后生元 细菌素 基因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售螃蟹中砷、镉的富集调查及食用安全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子衡 胡钰梅 +5 位作者 周立法 齐自元 谢晶 潘迎捷 赵勇 刘海泉 《上海农业学报》 2022年第3期114-120,共7页
为了解上海市售的淡水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与海水养殖的三疣梭子蟹中砷(As)、镉(Cd)的富集情况及食用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分别测定三疣梭子蟹和中华绒螯蟹的性腺、肝胰... 为了解上海市售的淡水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与海水养殖的三疣梭子蟹中砷(As)、镉(Cd)的富集情况及食用风险,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分别测定三疣梭子蟹和中华绒螯蟹的性腺、肝胰腺、腿肌和胸肌中的As、Cd含量并运用目标危害系数(Target Hazard Quotient,THQ)和目标致癌风险(Target Cancer Risk,TR)进行食用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中As(8.813 mg/kg)、Cd(2.653 mg/kg)含量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中As(1.097 mg/kg)、Cd(0.149 mg/kg)含量;两种蟹中As、Cd的富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三疣梭子蟹与中华绒螯蟹的可食组织中,性腺与肝胰腺富集As的能力都显著强于腿肌和胸肌;Cd大部分富集在肝胰腺中。初步评估表明,长期食用As、Cd污染的三疣梭子蟹和中华绒螯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并且三疣梭子蟹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风险更大。本研究可为科学指导蟹类的食用以及精准评估蟹类水产品食用安全风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中华绒螯蟹 富集差异 食用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抗菌膜的制备及其对草莓保鲜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卢亚男 赵美艳 李立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5-202,共8页
目的比较天然抗菌剂(生姜精油)和无机抗菌剂(改性纳米氧化锌)在贮藏过程中对草莓的保鲜效果。方法分别添加抗菌剂质量分数为3%和4%的生姜精油和改性纳米氧化锌(ZnO)于低密度聚乙烯和茂金属乙烯–己烯共聚物中,通过共混挤出、流延工艺制... 目的比较天然抗菌剂(生姜精油)和无机抗菌剂(改性纳米氧化锌)在贮藏过程中对草莓的保鲜效果。方法分别添加抗菌剂质量分数为3%和4%的生姜精油和改性纳米氧化锌(ZnO)于低密度聚乙烯和茂金属乙烯–己烯共聚物中,通过共混挤出、流延工艺制备抗菌活性包装膜,对草莓进行保鲜贮藏。通过测定贮藏过程中草莓的质量损失率、腐败率、糖度、硬度、感官品质以及包装内气体成分等指标,探究草莓在(16±1)℃保存条件下不同抗菌活性包装膜对草莓保鲜品质的影响。结果添加抗菌剂的保鲜膜均可有效减少草莓水分、硬度的下降,抑制草莓果实的腐败变质,提高草莓感官品质。结论添加质量分数为4%的无机抗菌剂(改性纳米ZnO)复合薄膜对新鲜采摘草莓保鲜效果更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姜精油 改性纳米氧化锌 抗菌包装 草莓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性弧菌在动态体外人胃仿生原位消化系统中的存活情况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思琦 张昭寰 +2 位作者 刘海泉 潘迎捷 赵勇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71-77,共7页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经口摄入感染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产品中,然而其进入人胃后的存活情况尚属研究空白。本研究将浓度为107 cfu/g的副溶血性弧菌接种于三文鱼和南美白对虾中,运用体外人胃仿生原位消...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经口摄入感染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水产品中,然而其进入人胃后的存活情况尚属研究空白。本研究将浓度为107 cfu/g的副溶血性弧菌接种于三文鱼和南美白对虾中,运用体外人胃仿生原位消化系统进行消化模拟,经过120 min后,测定食物排空率、胃部pH值变化及幽门排出食糜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存活情况。结果显示三文鱼的胃排空滞后时间为60 min,南美白对虾为90 min,模拟消化120 min时,两种食糜均未完全排空。胃部pH值为(1.6±0.1),在食物摄入10 min后大幅上升,随着胃酸的不断分泌及食物的消化分解,其pH值开始下降,并保持在5.41左右。在食品消化120 min进入肠道后,副溶血性弧菌并没有完全被胃酸杀灭,对虾中该菌的存活率为(0.119±0.025)%,而三文鱼中存活率为(0.007±0.005)%。综上所述,副溶血性弧菌可随食物基质的消化分解通过胃排空进入肠道,从而躲避胃酸的杀灭并导致人体患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仿生人胃 胃排空 PH值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副溶血性弧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物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婷 尹启蒙 +6 位作者 周滟晴 赵帅东 季旭 张晓妍 王浩鹏 汪立平 樊现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3,共8页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和水产致病菌。该研究通过琼脂扩散法从芦潮港海泥中筛选对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和16S rDNA分子鉴定,并对其所产抑菌物质进行抑菌谱和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筛...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和水产致病菌。该研究通过琼脂扩散法从芦潮港海泥中筛选对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菌株,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和16S rDNA分子鉴定,并对其所产抑菌物质进行抑菌谱和理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枯草芽胞杆菌H5对副溶血性弧菌ATCC 17802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达(32.05±0.10)mm,其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作用大于革兰氏阴性菌。通过理化性质研究发现,H5所产抑菌物质在121℃处理30 min和较宽的pH值范围内(2~12)可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并具有良好的紫外线稳定性和有机溶剂稳定性,且Mn^(2+)和Zn^(2+)可提高其抑菌活性而Ca^(2+)和Mg^(2+)可抑制其活性。H5所产抑菌物质经过蛋白酶处理后活性下降,证明其是一种抗菌肽。综上所述,枯草芽胞杆菌H5所产抗菌肽不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抑菌谱广、抑菌活性强,在食品工业和医药行业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抗菌肽 副溶血性弧菌 筛选 细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丽丹 张晓妍 +4 位作者 周婉婷 张秀勤 陈雨滢 杨梓璐 汪立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52-158,共7页
本研究旨在从泡菜中筛选一株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拮抗作用的产抗菌肽乳酸菌,并对抗菌肽的性质及抑菌效果进行初步研究。以Bacillus subtilis B39为指示菌,通过溶钙圈法初筛、双层琼脂扩散法复筛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乳酸菌,对其进... 本研究旨在从泡菜中筛选一株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拮抗作用的产抗菌肽乳酸菌,并对抗菌肽的性质及抑菌效果进行初步研究。以Bacillus subtilis B39为指示菌,通过溶钙圈法初筛、双层琼脂扩散法复筛得到一株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乳酸菌,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利用硫酸铵沉淀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探究抗菌肽的最佳提纯方法,并对该抗菌肽进行紫外全波长扫描定性和一系列抑菌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武汉钢花菜市场泡菜样品中筛选到一株对B. subtilis B39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产抗菌肽乳酸菌,通过16S rDNA序列(GenBank登陆号:MZ751041.1)结合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并将其命名为L. plantarum WUH3。通过对比发现,采用有机溶剂-乙酸乙酯萃取法可获得抗菌肽的最佳提纯效果,紫外全波长扫描结果显示,该纯化物质具有显著的肽类特征吸收峰。根据L.plantarum WUH3的生长曲线及抑菌活性曲线可知,该菌在生长稳定期时可达最大抗菌肽产量。二倍稀释法测得抗菌肽对B39的MIC为16μg/mL。通过时间杀菌曲线可知,该抗菌肽对Bacillus subtilis B39具有杀菌作用。该研究在探索可抑制枯草芽胞杆菌的生物拮抗菌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L. plantarum WUH3在天然防腐剂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抗菌肽 琼脂扩散法 紫外全波长扫描 最小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WUH3细菌素合成基因分析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丽丹 何文倩 +3 位作者 李洪彪 林一 沙沈菲 汪立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95-202,共8页
植物乳杆菌WUH3(Lactobacillus plantarum WUH3)是从中国传统腌制黄瓜中分离得到的1株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乳酸菌。该文通过对L.plantarum WUH3进行基因分析和试验验证来探明其性质和应用价值。首先,该文对L.plantarum WUH3进行了全基因... 植物乳杆菌WUH3(Lactobacillus plantarum WUH3)是从中国传统腌制黄瓜中分离得到的1株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乳酸菌。该文通过对L.plantarum WUH3进行基因分析和试验验证来探明其性质和应用价值。首先,该文对L.plantarum WUH3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从基因层面分析其潜在特性,结果显示,该菌株含有与细菌素合成相关的多种转运蛋白基因,以及3种细菌素:Plantaricin_EF、Pediocin和Enterocin_X_chain_beta,表明该菌株具有细菌素的合成分泌能力。一系列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可分泌蛋白质类细菌素,其分子质量为4.1~6.5 kDa,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121℃,30 min)和pH稳定性(pH 2~11)。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细菌素对多种腐败菌和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具备广谱抑菌性;其通过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表面,致使其细胞膜破裂,从而发挥抑菌性能。最后,该文对L.plantarum WUH3进行安全性分析,发现其为非人类致病菌,可被应用于食品防腐领域。该研究为L.plantarum WUH3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全基因组测序 功能注释 耐受性 广谱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