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投喂频率对斑点叉尾鮰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鱼体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董桂芳 胡振雄 +3 位作者 黄峰 张志平 胡鑫 万祖德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8-53,共6页
通过8周的生长试验,研究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初始体重约4.5 g)的最适投喂频率。试验饲料为自制配合饲料,粗蛋白38%,总能19.0 kJ/g。设计了1~5次/d(M1-M5)5种投喂频率。结果表明:M2、M3、M4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M1和M5组... 通过8周的生长试验,研究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初始体重约4.5 g)的最适投喂频率。试验饲料为自制配合饲料,粗蛋白38%,总能19.0 kJ/g。设计了1~5次/d(M1-M5)5种投喂频率。结果表明:M2、M3、M4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M1和M5组(P<0.05),其中M4组最大。M3、M4、M5组的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M1组(P<0.05),其中M3组最大。M2、M3、M4、M5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M1组(P<0.05),M3和M4组的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M1和M2组(P<0.05)。M3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M1和M2组(P<0.05),M2、M3、M4和M5组的粗蛋白、粗脂肪和能量含量均显著高于M1组(P<0.05)。因此,本研究建议,斑点叉尾鮰幼鱼养殖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喂频率 饲料利用 鱼体组成 斑点叉尾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对晶体氨基酸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冷向军 李小勤 +1 位作者 陈丙爱 王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9-123,共5页
关键词 鱼类 晶体氨基酸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对鱼类感觉和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晓杰 宋佳坤 +2 位作者 范纯新 张旭光 郭弘艺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20,共8页
海洋酸化是指大气增多的二氧化碳(CO2)溶解于海水而导致海水p H值降低的过程。海洋酸化将改变海水碳酸盐平衡体系,使依赖于原化学环境的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海洋酸化对钙质生物影响的研究最早引起大家关注,而海洋鱼... 海洋酸化是指大气增多的二氧化碳(CO2)溶解于海水而导致海水p H值降低的过程。海洋酸化将改变海水碳酸盐平衡体系,使依赖于原化学环境的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海洋酸化对钙质生物影响的研究最早引起大家关注,而海洋鱼类具有较完善的酸碱调节机制,大家普遍认为酸化对其影响不大。但在过去的5年中,不少实验证明海洋酸化会影响海洋鱼类仔稚鱼的感觉和行为,减弱其野外的生存能力及增加被捕食率,很可能将威胁自然种群补给量和影响全球的渔业资源量。本文从嗅觉、听觉、视觉及高级意识和相关行为角度,综述近几年海洋酸化对鱼类感觉和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鱼类神经行为生物学的研究,为全面了解和预测海洋酸化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海洋鱼类 感觉系统 行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湿度表面的海洋附着细菌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被引量:21
4
作者 周轩 郭行磐 +2 位作者 陈芋如 李家乐 杨金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5,共6页
从低湿度表面形成自然微生物被膜中分离和纯化出9株海洋附着细菌,并进行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鉴定以确定其菌名;在18℃、黑暗条件下培养48h后形成单一菌株的微生物被膜,研究了细菌不同初始密度条件下形成微生物被膜的终密度变化及其... 从低湿度表面形成自然微生物被膜中分离和纯化出9株海洋附着细菌,并进行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的鉴定以确定其菌名;在18℃、黑暗条件下培养48h后形成单一菌株的微生物被膜,研究了细菌不同初始密度条件下形成微生物被膜的终密度变化及其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的影响。同时,将获得的序列与有亲缘关系的序列用Mega软件的CLUSTALW程序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测试海洋附着细菌形成微生物被膜的最终密度随初始密度的增加而增加;9株海洋细菌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其中Bacillus sp.2诱导活性最高,其诱导稚贝的附着率为68%;除Pseudoalteromonas sp.3微生物被膜终密度与稚贝附着无显著相关性外(P>0.05),其余8株海洋细菌所形成的微生物被膜终密度与稚贝附着均呈显著相关性(P<0.05);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微生物被膜终密度对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细菌种属无关。研究表明,低湿度表面的海洋附着细菌对厚壳贻贝的附着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于今后开展厚壳贻贝稚贝的附着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稚贝 微生物被膜 附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韩斌 华雪铭 +1 位作者 周洪琪 钟国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566-3569,共4页
[目的]研究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和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方法]以凡纳滨对虾幼虾为试验对象,以鱼粉、豆粕、肉粉和花生粕为蛋白源配制对照饲料,用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配制3种与对照饲料等氮、等能的试验饲... [目的]研究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和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方法]以凡纳滨对虾幼虾为试验对象,以鱼粉、豆粕、肉粉和花生粕为蛋白源配制对照饲料,用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配制3种与对照饲料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其玉米蛋白粉用量分别为5%、10%、15%,替代鱼粉的水平分别为8.6%,17.2%和25.8%。饲养45 d后,检测凡纳滨对虾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采用浸泡法进行哈维氏弧菌攻毒试验,计算存活率和免疫保护率。[结果]试验表明,随着试验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用量的增加,凡纳滨对虾对哈维氏弧菌的抵抗力增强,但玉米蛋白粉代替鱼粉对凡纳滨对虾的抗病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对照组凡纳滨对虾肝胰脏和肌肉中溶菌酶活性分别为3.96和2.69 U/mg prot,肝胰脏和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为10.95和11.49 NU/mgprot,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和肝胰脏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玉米蛋白粉使用量不超过15%(替代25.8%鱼粉),不影响凡纳滨对虾抗病力及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蛋白粉 凡纳滨对虾 抗病力 溶菌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部分地区半褶织纹螺的毒性及毒素组成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罗璇 于仁成 +1 位作者 王晓杰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7-335,共9页
为确定中国沿海不同地区织纹螺中的毒素成分,本研究在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设立了多个采样点,对采集的半褶织纹螺样品进行了毒性测试和毒素组成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采集的织纹螺样品毒性范围为2—664MU(mouse unit)/g湿重,其中,采自... 为确定中国沿海不同地区织纹螺中的毒素成分,本研究在江苏省、浙江省和福建省设立了多个采样点,对采集的半褶织纹螺样品进行了毒性测试和毒素组成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采集的织纹螺样品毒性范围为2—664MU(mouse unit)/g湿重,其中,采自江苏省连云港地区的织纹螺样品毒性远高于其它地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方法对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进行分析,在各地的织纹螺样品中均检测到了河豚毒素(TTX)及trideoxy TTX、4-epi TTX和anhydro TTX等衍生物,但各种毒素成分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异。自江苏省连云港市和浙江省舟山市采集的织纹螺样品中,Trideoxy TTX是主要的毒素成分,TTX和其它两种毒素成分次之;而自江苏省盐城市、浙江省宁波市及福建省宁德市和莆田市采集的织纹螺样品中,TTX的含量最高。采集自江苏省连云港和浙江省舟山市的大部分织纹螺样品中,肌肉组织的毒素含量最高,其次是消化腺组织,其余组织中的毒素含量最低。高毒性成分TTX的最高值主要出现在肌肉组织或消化腺组织中。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地的有毒织纹螺中毒素成分基本一致,而各种毒素成分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的差异,织纹螺的毒性与高毒性成分TTX的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Nassarius spp.) 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 毒素组成 L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对海水青鳉胚胎骨骼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晓杰 肖潇 +1 位作者 李超 岳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6-122,共7页
本文在实验室模拟近期海洋酸化水平,对海洋酸化对海水青鳉鱼(Oryzia melastigma)胚胎骨骼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中,通过往实验水体中充入一定浓度CO2气体酸化海水。对照组CO2分压为450×10-6,两个处理组CO2浓度分别为1 1... 本文在实验室模拟近期海洋酸化水平,对海洋酸化对海水青鳉鱼(Oryzia melastigma)胚胎骨骼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中,通过往实验水体中充入一定浓度CO2气体酸化海水。对照组CO2分压为450×10-6,两个处理组CO2浓度分别为1 160×10-6和1 783×10-6,对应的水体pH值分别为8.14,7.85和7.67。将海水青鳉鱼受精卵放入实验水体中至仔鱼孵化出膜,对初孵仔鱼经骨骼染色、显微拍照,挑取了仔鱼头部、躯干及尾部骨骼染色清晰的28个骨骼参数的长度进行了显微软件测量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酸化处理对实验鱼所测量的骨骼长度影响均不显著。因此推测,未来100~200年间海洋酸化对海水青鳉鱼的胚胎及初孵仔鱼的骨骼发育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鳉鱼 海洋酸化 骨骼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境内松江鲈鱼的种群特征以及资源保护 被引量:6
8
作者 潘连德 蔡飞 +1 位作者 马召腾 蒋鑫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1-214,共4页
经过野外资源调查和研究发现,中国境内现存的松江鲈鱼有秦皇岛——渤海海区、鸭绿江——黄海海区、黄河——黄海海区、钱塘江——东海海区等地理群体,每个群体都有固定的天然产卵场,其中,鸭绿江——黄海海区松江鲈鱼的群体数量最大,其... 经过野外资源调查和研究发现,中国境内现存的松江鲈鱼有秦皇岛——渤海海区、鸭绿江——黄海海区、黄河——黄海海区、钱塘江——东海海区等地理群体,每个群体都有固定的天然产卵场,其中,鸭绿江——黄海海区松江鲈鱼的群体数量最大,其洄游规律性强,产卵场已经被找到;黄河——黄海海区松江鲈鱼群体分布在文登沿海和通海河流,数量很少;钱塘江——东海海区松江鲈鱼群体数量极少,洄游持续时间长,个体大,濒临灭绝状态。对松江鲈鱼的自然资源保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提倡原地保护,杜绝不同海区的松江鲈鱼异地放流,以避免种质混乱。提倡以繁殖和养殖研究为目的的异地驯养,加强钱塘江——东海海区松江鲈鱼全人工养殖和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攻关,为松江鲈鱼的增殖和利用奠定基础。在目前松江鲈鱼全人工养殖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应依据"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的原则食用和上市销售,否则将加速其自然种群的灭绝,绝不可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江鲈鱼 自然种群 地理分布 资源保护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浮游藻类的变化分析人工浮岛在治理上海白莲泾中的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立婧 顾静 +1 位作者 张饮江 刘金新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5-137,142,共4页
以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等参数,对人工浮岛在治理上海白莲泾水体中的作用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浮岛建立前(2006年夏季)和建立后(2007年夏季)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差异。浮岛建立... 以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等参数,对人工浮岛在治理上海白莲泾水体中的作用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浮岛建立前(2006年夏季)和建立后(2007年夏季)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差异。浮岛建立前共采集到藻类6门39种;建立后浮岛外共采集到5门36种,浮岛内采集到5门41种。浮岛外、内总藻类密度分别比建立浮岛前降低了25.30%和50.93%,生物多样性指数略有提高。人工浮岛对于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数量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莲泾 浮游藻类 种类组成 生物密度 生物多样性 人工浮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生理技术在鱼类尾部神经分泌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为群 程若冰 兰兆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0-785,共6页
200多年前, Galvani 通过神经-肌肉兴奋性实验发现了神经系统与电活动在功能上具有本质的联系[1,2]。此后,众多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发电生理设备,逐步开发出多种能够精确测量和控制神经元电活动的仪器,如:放大器、示波器、刺激器... 200多年前, Galvani 通过神经-肌肉兴奋性实验发现了神经系统与电活动在功能上具有本质的联系[1,2]。此后,众多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发电生理设备,逐步开发出多种能够精确测量和控制神经元电活动的仪器,如:放大器、示波器、刺激器、数模/模数转换器、微电极等。现代电生理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为研究单离子通道电流甚至更为复杂的神经元网络电特性创造了条件[3]。随着近代电子技术水平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电生理技术已成为研究鱼类生理功能、行为特征、环境适应性的一种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尾部神经分泌系统(CNSS)是鱼类特有的神经分泌系统,在维持鱼类体内渗透压的平衡、内环境稳定及生殖调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本文主要围绕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和原理及其在研究 CNSS功能和 Dahlgren 细胞电生理特性等方面的应用,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技术 尾部神经分泌系统 Dahlgren细胞 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龟资源保护及其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译浓 章宇思 +2 位作者 潘连德 徐培培 郑佳瑞 《水产养殖》 CAS 2015年第1期35-40,共6页
本文就海龟的种属、流行病学及各国采取的一系列对海龟的保护措施进行介绍。重点综述了海龟常见疾病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更深入地探讨了海龟组织病理学、病原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为海龟保护计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海龟 疾病 流行病学 组织病理学 病原学 诊断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青草沙水库浮游生物的动态变化和鲢、鳙鱼产潜力估算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国平 陈立婧 《水产科技情报》 2017年第6期296-299,共4页
青草沙水库为上海最大的水源地,常年平均有效库容为2.5亿m3。为了正确评价该水库的鱼产潜力,估算鲢、鳙的合理放养量,改善水质,自2014年起实行生物操纵以控制藻类。调查结果表明:2014~2016年该水库的浮游植物分别有132、215和181种,年... 青草沙水库为上海最大的水源地,常年平均有效库容为2.5亿m3。为了正确评价该水库的鱼产潜力,估算鲢、鳙的合理放养量,改善水质,自2014年起实行生物操纵以控制藻类。调查结果表明:2014~2016年该水库的浮游植物分别有132、215和181种,年均生物量分别为0.895 1、4.683 7和0.755 4 mg/L;后生浮游动物分别有39、49和54种,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9089、0.331 9和0.812 5 mg/L。根据浮游生物量估算鲢、鳙鱼产潜力,2014~2016年分别为516.1、768.9和275.8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草沙水库 浮游生物 鱼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龟类耳部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诊疗实践
13
作者 王伟喆 潘连德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9-182,共4页
耳部感染是龟类常见的疾病,具有患病率、复发率高等特点。耳部感染性疾病的高发严重危害龟类的健康,使龟类养殖生产受到影响,限制了龟类产业的发展。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对龟类耳部的结构和功能,龟类耳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和病原、临床症状... 耳部感染是龟类常见的疾病,具有患病率、复发率高等特点。耳部感染性疾病的高发严重危害龟类的健康,使龟类养殖生产受到影响,限制了龟类产业的发展。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对龟类耳部的结构和功能,龟类耳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和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部感染性疾病 病原 病理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条码在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不同品系间种质鉴定中的适用性
14
作者 曹殿嘉 严兴洪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4-119,共6页
为寻找适宜的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品系间种质分子标记鉴定法,利用4种基因条码(RUBISCO Spacer、UPA、Cox2-3和ITS-5.8S)对产自中国和日本的6个条斑紫菜品系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6个条斑紫菜品系中,上述4种基... 为寻找适宜的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品系间种质分子标记鉴定法,利用4种基因条码(RUBISCO Spacer、UPA、Cox2-3和ITS-5.8S)对产自中国和日本的6个条斑紫菜品系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6个条斑紫菜品系中,上述4种基因条码的序列同源性较高,同源性为97.8%–100%,其中,RUBISCO Spacer序列的同源性为100%。UP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产的LS、B4、HT和TM18品系中,该序列完全相同,但与日本产的GT和ROS-2两个品系的序列有差异,该序列的同源性为99.2%。在6个品系中,Cox2-3和ITS-5.8S序列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分别为97.8%–99.2%和98.4%–99.8%。根据UPA、Cox2-3和ITS-5.8S基因条码通过邻接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依据ITS-5.8S和UPA序列均能分别区分中国产的4个品系(LS、B4、HT和TM18)与日本产的两个品系(GT和ROS-2),分别形成两个大分支,其聚类结果与实际亲缘关系一致。但利用ITS-5.8S序列均能对中国产的4个品系和日本产的两个品系进行再区分,而利用UPA序列却无法对中国产的4个品系进行再区分,只能区分日本产的两个品系。使用Cox2-3序列则将GT、ROS-2、LS和TM18这4个品系聚成一个大分支,其聚类结果与实际亲缘关系不一致。上述结果说明,利用ITS-5.8S序列对本研究的6个条斑紫菜品系进行种质鉴定,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紫菜 基因条码 品系 种质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露寡糖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生长、肠道结构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49
15
作者 刘爱君 冷向军 +2 位作者 李小勤 汪立平 万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9-336,共8页
进行2个试验考察饲料中添加甘露寡糖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生长、肠道结构功能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对照组)、0.25%、0.50%、0.75%甘露寡糖,饲养平均初重(1.00±0.04)... 进行2个试验考察饲料中添加甘露寡糖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生长、肠道结构功能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对照组)、0.25%、0.50%、0.75%甘露寡糖,饲养平均初重(1.00±0.04)g的奥尼罗非鱼8周(试验Ⅰ),或饲养平均初重(20.04±0.13)g的奥尼罗非鱼30d(试验Ⅱ).结果表明,在2个试验中0.50%、0.75%甘露寡糖组均显著提高鱼体增重率,降低饲料系数(P<0.05);试验Ⅱ中,0.25%、0.50%、0.75%甘露寡糖组均显著提高小肠绒毛高度、宽度、密度,降低肠壁厚度,提高胃、肠蛋白酶活性和干物质消化率,提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但对小肠绒毛杯状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50%~0.75%甘露寡糖可显著提高罗非鱼生长性能,改善肠道结构功能,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和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奥尼罗非鱼饲料中的甘露寡糖适宜添加量推荐为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尼罗非鱼 甘露寡糖 生长 肠道结构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对草鱼成鱼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李小勤 胡斌 +2 位作者 冷向军 李家乐 文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32-1139,共8页
在VE含量为24.1 mg/kg的实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 0(对照组)、25、50、100、200 mg/kg,饲喂平均体重为(614.9±60.5)g的草鱼60d,考察VE对草鱼成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草鱼增重率分别为51.6%、53.5... 在VE含量为24.1 mg/kg的实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 0(对照组)、25、50、100、200 mg/kg,饲喂平均体重为(614.9±60.5)g的草鱼60d,考察VE对草鱼成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草鱼增重率分别为51.6%、53.5%、53.4%、53.5%、54.8%,饲料系数分别为2.28、2.17、2.20、2.19、2.15,饲料中添加25—200 mg/kg VE对草鱼成鱼增重率、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在肌肉品质方面,饲料中添加VE对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肌肉保鲜肉滴水损失和冷冻肉渗出损失随VE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随饲料中VE添加量的增加,肌肉、肝脏中VE含量增加,丙二醛含量则显著降低(P<0.05),其中VE添加量为200 mg/kg组的肌肉、肝脏VE含量较对照组增加431.0%、353.7%,丙二醛含量则下降67.2%、61.3%(P<0.01);在血清抗氧化能力方面,当VE添加量≥50 mg/kg后,草鱼血清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而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在VE添加量0—100 mg/kg各组间无显著差异,200 mg/kgVE组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上述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VE能促进草鱼生长,改善肌肉品质,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以生长性能为标准,草鱼成鱼饲料(基础饲料含VE 24.1 mg/kg)中的VE添加量25 mg/kg;以肌肉品质、抗氧化能力指标为标准,草鱼成鱼饲料中的VE添加量为200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VE 生长 肌肉品质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鳜鱼肌肉品质评价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李文倩 李小勤 +2 位作者 冷向军 符贵红 罗运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4-117,121,共5页
以7尾健康成年鳜鱼(体重383g±12·6g)为实验对象,测定鱼肉品质的相关指标,包括:肌肉水分含量、脂肪含量、胶原蛋白含量、肌肉pH、电导率、滴水损失、肌肉渗出性损失、肌纤维直径、肌肉质构。结果表明,鳜鱼肌肉水分含量为78... 以7尾健康成年鳜鱼(体重383g±12·6g)为实验对象,测定鱼肉品质的相关指标,包括:肌肉水分含量、脂肪含量、胶原蛋白含量、肌肉pH、电导率、滴水损失、肌肉渗出性损失、肌纤维直径、肌肉质构。结果表明,鳜鱼肌肉水分含量为78·93%±0·61%,脂肪含量为1·59%±0·47%,胶原蛋白含量为0·98%±0·12%,肌肉pH为(6·00±0·16),鱼体垂直电导率为(1·93±0·69)S,鱼体水平电导率为(5·60±0·36)S,滴水损失为10·48%±2·69%,肌肉渗出性损失为32·92%±1·71%,肌纤维直径为(107·36±11·17)μm;在肌肉质构指标中,硬度为(716·73±136·35)g,弹性为(0·86±0·04),凝聚性为(0·53±0·05),黏性为(369·82±79·59),咀嚼力为(317·61±77·41)g,回复力为(0·36±0·02)。在上述指标中,鳜鱼肌纤维直径(Y)与肌肉硬度(X)呈显著负相关(P<0·05):Y=-9·6397X2+596·83X-8181·5(R2=0·968);肌肉脂肪含量(Y)与硬度(X)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Y=(2×106)X2-88589X+1764·2(R2=0·878);肌肉咀嚼力(Y)与pH(X)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Y=1853X2-21274X+61286(R2=0·928)。本研究表明,肌纤维直径、脂肪含量、肌肉pH等是评价鳜鱼肌肉品质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 肌肉品质 肌肉成分 质构 肌肉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乌鳢(Channa argus)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4
18
作者 李小勤 刘贤敏 +1 位作者 冷向军 王锡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05-510,共6页
设置盐度为0(对照组)、5.0、7.5、10.0的4个水体,饲养平均体重为(402.4±44.6)g的乌鳢30天,测定乌鳢生长性能、肌肉成分、游离氨基酸和肌肉物理性能指标,研究盐度对乌鳢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乌鳢的增重率分别为37.7%... 设置盐度为0(对照组)、5.0、7.5、10.0的4个水体,饲养平均体重为(402.4±44.6)g的乌鳢30天,测定乌鳢生长性能、肌肉成分、游离氨基酸和肌肉物理性能指标,研究盐度对乌鳢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乌鳢的增重率分别为37.7%、33.9%、31.5%、6.3%,成活率分别为100%、100%、100%和63.6%,表现出随盐度增加而下降的趋势,但盐度0、5.0、7.5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在盐度为10.0的水体中,乌鳢成活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显著增加(P<0.05);随盐度增加,肌肉水分和肌肉失水率增加,而脂肪含量减少;肌肉蛋白含量和胶原蛋白含量在盐度0、5.0、7.5各组间无差异,但在盐度10组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盐度7.5组的肌原纤维耐折力增加,肌纤维直径减小;随盐度升高,肌肉质构指标(硬度、弹性、黏性、咀嚼性、凝聚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在肌肉游离氨基酸方面,随盐度增加,肌肉游离呈味氨基酸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盐度10.0组较对照组分别增加88.2%、42.7%(P<0.05)。上述研究表明,适宜的盐度可改善乌鳢的肌肉品质,结合鱼体生长性能,适宜的盐度为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盐度 生长 肉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作对稻田水体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19
作者 李岩 王武 +1 位作者 马旭洲 张云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38-843,共6页
稻蟹共作是一种生态型种养新模式,而底栖动物是该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稻蟹共作对稻田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成熟期,采集不同放养密度的稻蟹共作稻田(仔蟹放养密度10 ind.m 2,低密度,LD;... 稻蟹共作是一种生态型种养新模式,而底栖动物是该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稻蟹共作对稻田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成熟期,采集不同放养密度的稻蟹共作稻田(仔蟹放养密度10 ind.m 2,低密度,LD;仔蟹放养密度30 ind.m 2,高密度,HD)和常规稻田(不放蟹,常规栽培,CK)水体的底栖动物,分析不同稻田生态系统底栖动物的种类构成、密度和多样性。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3种放蟹密度处理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拔节期和扬花期,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和密度均小于常规稻田,且与放蟹密度呈反比;常规稻田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拔节期和扬花期均显著高于高密度养蟹稻田(P<0.05),而只在拔节期显著高于低密度养蟹稻田(P<0.05),且Pielou均匀度指数也在拔节期显著高于低密度养蟹稻田(P<0.05);成熟期,3种处理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和密度均达到最低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高密度养蟹稻田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稻田(P<0.05)。研究结果可为稻蟹共作稻田底栖动物的多样性保护和稻蟹共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稻蟹共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作 底栖动物 多样性指数 中华绒螯蟹 水稻 放养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DHA含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脂类组成和低氧胁迫的影响 被引量:26
20
作者 赵亚婷 吴旭干 +2 位作者 常国亮 邱仁杰 成永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33-1144,共12页
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对甲壳动物生长、蜕壳、性腺发育、免疫保护和抗环境胁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探讨饲料中脂肪酸营养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耐低氧胁迫的调控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单个体养殖试验、生化... 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对甲壳动物生长、蜕壳、性腺发育、免疫保护和抗环境胁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探讨饲料中脂肪酸营养与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和耐低氧胁迫的调控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单个体养殖试验、生化分析、低氧胁迫及生理指标测定等方法,研究了饲料中DHA含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初始均重为0.6g左右)成活、生长、脂类组成和低氧胁迫下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幼蟹饲料中适宜的DHA含量。结果表明:(1)饲料中DHA含量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生长、蜕壳和肝胰腺指数无显著影响;(2)饲料中DHA含量对幼蟹肝胰腺水分、肌肉水分及总脂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饲料中过量DHA(0.81%)导致幼蟹肝胰腺总脂含量显著升高;(3)幼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的DHA均随着饲料中DHA含量升高而显著上升,但DHA相对保留率(组织中DHA与饲料中DHA的比值)随着饲料中DHA含量上升而显著下降,整体上肌肉中各PUFA的相对保留率远高于肝胰腺。无论饲料中DHA/EPA比值如何变化,肌肉中DHA/EPA均小于1,这说明幼蟹肌肉需要更多的EPA;(4)饲料中添加适量的DHA(0.18%—0.28%)可以提高低氧胁迫下幼蟹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其乳酸和丙二醛含量,从而提高幼蟹的抗低氧胁迫能力。综上,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适宜DHA含量为0.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DHA 生长性能 脂肪酸组成 低氧胁迫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