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品质淡水珍珠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1
作者 李金潞 孙明龙 +2 位作者 白志毅 袁屹平 傅百成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4期67-76,共10页
随着我国渔业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加速发展,新兴技术的应用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尽管如此,淡水珍珠蚌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尝试。本研究构建了一种适合淡水珍珠蚌养殖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该养殖系... 随着我国渔业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加速发展,新兴技术的应用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尽管如此,淡水珍珠蚌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尝试。本研究构建了一种适合淡水珍珠蚌养殖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该养殖系统主要由珍珠蚌养殖车间、藻类培育系统、水循环处理恒温系统和数字化监测控制系统4个核心模块组成,实现了高密度立体养殖和精准环境控制。通过集成物联网技术,实现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自动调节,确保养殖水体的理化性质和微量元素含量满足珍珠蚌生长的最佳条件。在该系统中,通过优化饵料供给和养殖条件,可显著提升珍珠的品质,高品质淡水珍珠的产出比例达40%,平均粒径10.8 mm,养殖效益显著。与传统淡水珍珠养殖相比,该养殖系统具有主要养殖环境参数可控、养殖管理智能化及节水减排等技术优势,在养殖高端珍珠产品领域具有广阔的产业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 水处理 淡水珍珠 数字化 品质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壳色中华绒螯蟹成蟹的相关种质性状分析
2
作者 许雪芹 侯鑫 +3 位作者 张晓苓 王军 陈晓雯 王成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6-1003,共8页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oicheir sinensis)白壳蟹(平均体质量为17.5 g±1.9 g)与正常青绿色背壳蟹(青壳蟹)(平均体质量为17.9 g±2.3 g)的种质差异,采用形态多元分析和生理生化分析等方法,对同池饲养的两种壳色成蟹的形态、生长、...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oicheir sinensis)白壳蟹(平均体质量为17.5 g±1.9 g)与正常青绿色背壳蟹(青壳蟹)(平均体质量为17.9 g±2.3 g)的种质差异,采用形态多元分析和生理生化分析等方法,对同池饲养的两种壳色成蟹的形态、生长、色泽和消化酶活性等相关种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白壳蟹的成活率(40.69%)远低于青壳蟹(67.55%),但二者的平均体质量、肥满度、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等生长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31个形态比例性状参数中,两种壳色蟹仅有10个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两种壳色蟹的形态差异不明显;白壳蟹头胸甲的色泽参数(L^(*)、a^(*)和b^(*))显著高于青壳蟹(P<0.05);白壳蟹的头胸甲、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低于青壳蟹(P<0.05),白壳蟹中有内容物的肠道组织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青壳蟹(P<0.05),但无内容物的肠道组织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与青壳蟹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壳色蟹肝胰腺和肠道中的总蛋白含量(TP)、胰蛋白酶(TRY)、脂肪酶(LPS)和淀粉酶(AMS)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白壳蟹与青壳蟹在生长和生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但成活率较低;白壳蟹肠道中的类胡萝卜素无法完全吸收并转运到头胸甲,可能是造成白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壳色 养殖性能 形态特征 类胡萝卜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小瓜虫病抗病相关免疫功能酶活性差异和氨基酸组分变化研究
3
作者 陈锋 饶昌浩 +3 位作者 任芸 张显波 黄梦璐 沈玉帮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4期244-250,共7页
为解决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抗病能力减弱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多子小瓜虫对草鱼的致病、致死机制,根据草鱼感染小瓜虫病的情况,将其分为健康组、抗病组和易感组,对各组鳃部组织学特... 为解决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抗病能力减弱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多子小瓜虫对草鱼的致病、致死机制,根据草鱼感染小瓜虫病的情况,将其分为健康组、抗病组和易感组,对各组鳃部组织学特征、抗病相关酶活性指标以及氨基酸组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健康组和抗病组个体鳃丝结构完整,毛细血管丰富充盈且细胞排列有序,而易感组个体鳃部出现典型的畸形病变特征,如毛细血管明显减少、鳃丝细胞结构紊乱等。抗病组草鱼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SZ)、谷草转氨酶(AST)、过氧化物酶(PER)、蛋白酶(PRO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健康组和易感组(P<0.05),而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低于易感组(P<0.01);抗病组与易感组之间有20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抗病组与健康组之间有22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磷乙醇胺、牛磺酸、精氨酸和赖氨酸是共有的差异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多子小瓜虫 酶活性 氨基酸组分 抗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甾醇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任胜杰 王笑 +5 位作者 马先俊 郭建林 陈建明 孙丽慧 王爱民 杨志刚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植物甾醇是以环戊烷全氢菲为骨架的一类天然醇类化合物,其结构与胆甾/固醇相似,通常以游离态、酯化态及糖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膜上。因其具有降低胆固醇、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近年来在医学、动物营养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 植物甾醇是以环戊烷全氢菲为骨架的一类天然醇类化合物,其结构与胆甾/固醇相似,通常以游离态、酯化态及糖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膜上。因其具有降低胆固醇、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近年来在医学、动物营养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植物甾醇在畜禽养殖中已开始广泛应用,并在促生长、改善生理代谢、调节免疫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水产动物和畜禽动物生理代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当前植物甾醇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文章从植物甾醇结构功能以及部分常见原料中植物甾醇的含量和植物甾醇的检测方法切入,综述了植物甾醇在鱼类和甲壳类等水产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并对植物甾醇在水产动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进行了展望。在当前国家对水产养殖业提出的绿色健康养殖的政策背景下,将植物甾醇开发成为绿色安全的水产饲料添加剂产品对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甾醇 胆固醇 结构功能 水产动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光唇鱼属鱼类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汪勇翔 钟天星 +5 位作者 姜建湖 李福贵 周佳俊 林永晟 李家乐 任建峰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3期116-128,共13页
光唇鱼是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所有鱼类的统称,是一类在山涧、溪流和江河中上游等急流环境中栖息的鲃亚科小型鱼类。近年来,该属中的光唇鱼(A.fasciatus)、半刺光唇鱼(A.hemispinus)和云南光唇鱼(A.yunnanensis)三个物种逐渐发展成... 光唇鱼是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所有鱼类的统称,是一类在山涧、溪流和江河中上游等急流环境中栖息的鲃亚科小型鱼类。近年来,该属中的光唇鱼(A.fasciatus)、半刺光唇鱼(A.hemispinus)和云南光唇鱼(A.yunnanensis)三个物种逐渐发展成为人工养殖对象,并形成一定的养殖规模,成为重要的名特优经济鱼类。本文主要以光唇鱼、半刺光唇鱼和云南光唇鱼为对象,综述光唇鱼的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光唇鱼基础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光唇鱼属分类与地理分布、食性与生长、肌肉营养价值及光唇鱼特殊的卵毒素现象;其次,总结了光唇鱼繁殖生物学研究成果,包括性成熟年龄与生殖力、性腺发育、胚胎及仔稚鱼发育和人工繁殖;然后,总结了光唇鱼遗传学研究进展,苗种培育和人工养殖进展;最后,基于光唇鱼在遗传育种、配合饲料、养殖模式和综合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开展单(雌)性育种、基因编辑精准育种、开发专用配合饲料等方面研究的建议,以促进光唇鱼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名特优经济鱼类养殖在淡水鱼类养殖中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唇鱼 分类 生长发育 人工繁殖 人工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翘嘴鲌(♂)杂交三倍体肌间刺及微卫星遗传结构分析
6
作者 任超 王会虎 +1 位作者 郑国栋 邹曙明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7,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的肌间刺形态分布和遗传结构,对不同群体进行肌间刺形态观察和微卫星分析。结果显示,鲂鲌三倍体(MC-3n)、鲂鲌二倍体(MC-2n)、团头鲂(MA)和翘嘴鲌(CA)的平均肌间刺数目分别为129.4、129.0、124.5和137.6根,MC-3n与MC-2n之... 为进一步研究的肌间刺形态分布和遗传结构,对不同群体进行肌间刺形态观察和微卫星分析。结果显示,鲂鲌三倍体(MC-3n)、鲂鲌二倍体(MC-2n)、团头鲂(MA)和翘嘴鲌(CA)的平均肌间刺数目分别为129.4、129.0、124.5和137.6根,MC-3n与MC-2n之间的肌间刺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者与父母本的肌间刺数目差异显著(P<0.05),且介于父母本之间。4个群体均含有7种类型的肌间刺,且左右两侧肌间刺类型和数目均不相同,但差异不大。4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55、4.15、4.05和3.30;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8817、0.7967、0.8250和0.5550;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740、0.6435、0.6325和0.494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6081、0.5780、0.5632和0.4298,表明MC-3n和MC-2n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MC-3n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MC-2n。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显示,4个群体在大多数位点上都表现为杂合子过剩(D>0),仅在少数位点上表现为杂合子缺失(D<0)。MC-3n和MC-2n与其母本团头鲂的遗传相似性均高于其父本翘嘴鲌,遗传距离均低于父本翘嘴鲌,均表现出一定的母本效应。聚类分析显示,MC-3n先和MC-2n聚为一支,然后再和MA聚为一支,最后再和CA聚类,聚类结果与遗传距离一致。研究为鲂鲌杂交三倍体的育种和后续推广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 肌间刺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团头鲂 翘嘴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唇鱼早期性腺组织学观察及激素诱导性逆转评价
7
作者 黎佳颖 韦倩艳 +4 位作者 汪勇翔 涂晓贤 张渝 李家乐 任建峰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3,共5页
为比较光唇鱼雌雄差异性,对199尾16月龄光唇鱼的生长性状(体长和体质量)进行雌雄差异性统计分析,采用组织学切片技术对光唇鱼早期性腺及外源性激素诱导的性腺进行研究,并对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光唇鱼在生长性... 为比较光唇鱼雌雄差异性,对199尾16月龄光唇鱼的生长性状(体长和体质量)进行雌雄差异性统计分析,采用组织学切片技术对光唇鱼早期性腺及外源性激素诱导的性腺进行研究,并对性别分化相关基因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光唇鱼在生长性状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二态性,16月龄雌鱼平均体长较雄鱼增加约9.6%,平均体质量高出雄鱼33.7%。组织学切片结果显示,19 dph时初次观察到光唇鱼的原始性腺,卵巢在48 dph已经分化,精巢分化晚于55 dph。对7 dph的仔鱼利用2种浓度(50 mg/kg和100 mg/kg)雌雄激素进行60 d的性逆转诱导处理,结果表明,雄激素甲基睾酮(MT)-100组(100 mg/kg)的雄鱼占比为82%,诱导效率优于MT-50组(50 mg/kg),雌激素雌二醇(E 2)2种浓度处理组的雌鱼占比均达100%。MT组的精巢发育相关基因dmrt1和amh的表达均上调,而卵巢发育相关基因cyp19a1a和foxl2的表达下调;E 2组的cyp19a1a和foxl2的表达上调,而dmrt1和amh的表达则下调。实验结果鉴定出光唇鱼卵巢分化的时间,同时建立光唇鱼性逆转方案,为光唇鱼性别分化机制以及单性育种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唇鱼 性别二态性 性腺发育 性激素 性逆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与珠江水系青鱼群体生长及遗传差异比较研究
8
作者 杨浩 陆昊 +2 位作者 吴讳 王荣泉 沈玉帮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1,共9页
为评估长江与珠江水系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不同群体的生长和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以江苏邗江(HJ)、广东韶关(SG)、湖北武汉(WH)的三个青鱼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三个青鱼群体的体质量、体长、体型及其他生长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 为评估长江与珠江水系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不同群体的生长和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以江苏邗江(HJ)、广东韶关(SG)、湖北武汉(WH)的三个青鱼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三个青鱼群体的体质量、体长、体型及其他生长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并基于微卫星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在一龄阶段,HJ群体生长较快;二龄阶段,SG群体在体质量、体长及其增长率上均表现最优,生长速度最快。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HJ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WH和SG群体,且在群体间遗传差异中,17%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83%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基于Nei′s距离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显示,HJ、SG、WH三个群体各聚为一支,且HJ群体和WH群体遗传距离较近。PCoA分析表明HJ群体和WH群体遗传距离较近,WH群体和SG群体遗传距离较远。Structure分析表明三个青鱼群体可以划分为三个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 生长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养密度对鳜幼鱼HPI轴激素、应激酶活力及呼吸频率的影响
9
作者 王大伟 邢盈 +2 位作者 蒋成宇 胡淼 赵金良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共7页
为探讨放养密度对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应激反应的影响,比较测定了不同放养密度(20、40、60、80、120和160尾/m^(3))条件下鳜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HPI)激素、肝脏应激酶活力、呼吸频率的应答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放养密度增加,48 ... 为探讨放养密度对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应激反应的影响,比较测定了不同放养密度(20、40、60、80、120和160尾/m^(3))条件下鳜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HPI)激素、肝脏应激酶活力、呼吸频率的应答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放养密度增加,48 h时皮质醇含量从80尾/m^(3)组开始显著上升,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CRH)含量从120尾/m^(3)组开始显著上升,促肾上腺激素(ACTH)含量仅160尾/m^(3)组显著上升。血糖含量从80尾/m^(3)组开始显著上升;肝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从80尾/m^(3)组开始显著上升;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从60尾/m^(3)组开始显著上升;己糖激酶(HK)活性仅160尾/m^(3)组显著上升,葡萄糖激酶(CGK)活性未发生显著性变化,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从120尾/m^(3)组开始显著上升。1 h时呼吸频率从120尾/m^(3)组开始显著上升,48 h时呼吸频率仅160尾/m^(3)组显著上升。研究表明,放养密度低于80尾/m^(3)时,鳜幼鱼未发生明显的应激反应,达到80尾/m^(3)后,会产生初级、次级应激反应,达到160尾/m^(3)时产生三级应激反应,研究结果为鳜健康养殖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Siniperca chuatsi) 放养密度 应激反应 应激酶活力 呼吸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对其培育效果的影响
10
作者 于雪飞 姜晓东 +3 位作者 解志龙 陈文彬 罗明 吴旭干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4-112,共9页
为探讨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对其培育效果的影响,实验选用“长荡湖1号”A系与B系大眼幼体为研究对象,每品系设置225、450和675 ind/m^(2)3个密度组,每密度组设置3个平行,共计18个实验组,对蟹种的生... 为探讨不同品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对其培育效果的影响,实验选用“长荡湖1号”A系与B系大眼幼体为研究对象,每品系设置225、450和675 ind/m^(2)3个密度组,每密度组设置3个平行,共计18个实验组,对蟹种的生长性能、规格分布、早熟率、单位产量及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生长性能方面,两品系的体质量均随着大眼幼体投放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且B系在各月份的平均体质量均显著高于A系。(2)培育效果主要受到投放密度的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2个品系的成活率均明显下降,单位产量均显著增加。(3)2个品系的总收入和净利润均随着大眼幼体投放密度的增加明显增加,而中密度组的投资回报率最高;B系的净利润和投资回报率均高于A系的。综上,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及其品系均会影响蟹种培育效果及经济效益,合理选择投放密度和品系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率和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不同品系 大眼幼体 投放密度 培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和池塘面积对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效果的影响
11
作者 祖兆旭 姜晓东 +3 位作者 解志龙 陈文彬 罗明 吴旭干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7,共8页
为探究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和池塘面积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种培育效果的影响,按照450只/m^(2)和675只/m^(2)密度在220 m^(2)池塘和667 m^(2)池塘分别投放大眼幼体并开展蟹种培育对比实验。结果显示:(1)生长性能方面,220 m^... 为探究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和池塘面积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种培育效果的影响,按照450只/m^(2)和675只/m^(2)密度在220 m^(2)池塘和667 m^(2)池塘分别投放大眼幼体并开展蟹种培育对比实验。结果显示:(1)生长性能方面,220 m^(2)池塘蟹种终末体质量显著低于667 m^(2)池塘,且450只/m^(2)密度组个体终末体质量显著高于675只/m^(2)密度组;(2)养殖效果方面,220 m^(2)池塘蟹种成活率及产量均显著高于667 m^(2)池塘,675只/m^(2)密度组蟹种成活率显著低于450只/m^(2)密度组,而其最终产量显著高于450只/m^(2)密度组;(3)蟹种培育总收入和净利润组间差异情况均为220 m^(2)池塘高于667 m^(2)池塘且675只/m^(2)密度组高于450只/m^(2)密度组,投资回报率组间差异情况为220 m^(2)池塘远高于667 m^(2)池塘,675只/m^(2)密度组低于450只/m^(2)密度组。综上,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和池塘面积均会影响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效果及经济效益,有必要根据池塘面积选用合适的大眼幼体投放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放养密度 池塘面积 蟹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毒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机理
12
作者 任建峰 江妍秋 +2 位作者 汪勇翔 李家乐 李可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7,共12页
鱼毒素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及独特的作用机制,能够作用于离子通道、细胞膜和酶等靶点,影响神经、循环、肌肉等系统,利于鱼类进行快速、高效的捕食和防御。文章总结了鱼毒素的来源、分布、成分、作用靶点及毒素检测方法等信息,并阐述了... 鱼毒素具有较强的生物学活性及独特的作用机制,能够作用于离子通道、细胞膜和酶等靶点,影响神经、循环、肌肉等系统,利于鱼类进行快速、高效的捕食和防御。文章总结了鱼毒素的来源、分布、成分、作用靶点及毒素检测方法等信息,并阐述了已知鱼毒素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对鱼毒素的综合回顾将加强对鱼毒素自然生态功能的理解,并提高新的毒素衍生药理工具、药物先导物和药物的鉴定率,为鱼毒素的科学研究和医疗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毒素 生物功能 组织分布 化学特征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帆蚌开闭壳频率与心率的昼夜变化特征及其对摄食和免疫应激的响应
13
作者 陈扬 吕雪峰 +4 位作者 陆婷婷 王志炎 傅百成 袁屹平 白志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0,共8页
为探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开闭壳频率作为机体健康指征的科学性,本研究评估了三角帆蚌(体质量为25.50 g±3.32 g)的开闭壳频率和心率的昼夜变化特征,比较了其开闭壳频率和心率对摄食和免疫应激的响应特点,并分析了正常养... 为探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开闭壳频率作为机体健康指征的科学性,本研究评估了三角帆蚌(体质量为25.50 g±3.32 g)的开闭壳频率和心率的昼夜变化特征,比较了其开闭壳频率和心率对摄食和免疫应激的响应特点,并分析了正常养殖条件下同群体三角帆蚌开闭壳频率差异和免疫相关酶活性差异。结果表明:三角帆蚌夜间开闭壳频率和心率均高于白天,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昼夜投饵后1 h的开闭壳频率和心率均显著高于投饵前(P<0.05),且心率振幅增大,表明三角帆蚌开闭壳频率能响应摄食行为;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3 h,三角帆蚌开闭壳频率达到最高值18.75次/h,为感染前频率的1.52倍(P<0.05),感染后15 h已降低至感染前开闭壳频率的31.29%;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5 h,心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并达到峰值14.65 bpm,为感染前心率的1.25倍(P<0.05),随后频率缓慢降低,12 h后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开闭壳频率能对细菌感染做出响应,且开闭壳频率响应较心率更为敏感;试验还发现,正常养殖条件下同群体三角帆蚌存在开闭壳频率差异,可分为高、中、低开闭壳频率组,4种免疫相关酶活性均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除高开闭壳频率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仅显著高于低频率组外,高开闭壳频率组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中、低频率组(P<0.05)。研究表明,开闭壳频率较心率对环境变化响应更敏感,高开闭壳频率组的上述免疫相关酶活性较高,本研究对将开壳频率这一计数指标作为三角帆蚌新的健康指征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尝试,对推动贝类健康养殖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开闭壳频率 心率 免疫相关酶活性 健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噻肟钠对鲟源嗜水气单胞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14
作者 周天琦 徐嘉楠 +3 位作者 范厚勇 王姝然 许丹 郑跃平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5期317-323,共7页
为筛选出针对中华鲟细菌性疾病的治疗药物,并为其使用提供参考,针对鲟源嗜水气单胞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测定了头孢噻肟钠对2种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建立了1、2、4、8倍MIC下头孢噻肟钠对2种菌株的杀菌动力学... 为筛选出针对中华鲟细菌性疾病的治疗药物,并为其使用提供参考,针对鲟源嗜水气单胞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测定了头孢噻肟钠对2种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建立了1、2、4、8倍MIC下头孢噻肟钠对2种菌株的杀菌动力学曲线,测定了该药对2种细菌的抗菌后效应(PAE)。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种菌株对4种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和头孢哌酮)敏感或中度敏感,对多黏菌素B、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红霉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9种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头孢噻肟钠对2种菌株的MIC均为1 mg/L。杀菌动力学曲线显示,头孢噻肟钠对2种菌株的抑菌效果表现出强时间依赖性及浓度依赖性。PAE结果显示,2、4、8倍MIC的头孢噻肟钠对弗氏柠檬酸杆菌的体外PAE分别为(0.22±0.12)、(0.39±0.09)、(0.67±0.20)h,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PAE分别为(1.24±0.17)、(2.64±0.31)、(2.96±0.28)h。研究结果表明,头孢噻肟钠对鲟源嗜水气单胞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噻肟钠 弗氏柠檬酸杆菌 嗜水气单胞菌 中华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虾蟹养殖池塘中5种水草的营养成分比较 被引量:8
15
作者 石今朝 姜晓东 +3 位作者 吴仁福 张金彪 成永旭 吴旭干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4,共9页
比较虾蟹池塘中微齿眼子菜、线叶眼子菜、菹草、空心莲子草和穗花狐尾藻5种水草的常规营养成分、总类胡萝卜素、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并结合5种水草的生长特性和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作用,综合评估这5种水草在淡水虾蟹养殖中的应用价值。... 比较虾蟹池塘中微齿眼子菜、线叶眼子菜、菹草、空心莲子草和穗花狐尾藻5种水草的常规营养成分、总类胡萝卜素、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并结合5种水草的生长特性和对底泥再悬浮的抑制作用,综合评估这5种水草在淡水虾蟹养殖中的应用价值。试验结果显示:(1)菹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水草,微齿眼子菜、线叶眼子菜和空心莲子草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穗花狐尾藻和菹草(P<0.05),微齿眼子菜和空心莲子草的总糖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也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水草(P<0.05);(2)微齿眼子菜和菹草的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线叶眼子菜、空心莲子草和穗花狐尾藻(P<0.05),而空心莲子草和穗花狐尾藻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微齿眼子菜、线叶眼子菜和菹草(P<0.05)。(3)微齿眼子菜、线叶眼子菜和空心莲子草的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菹草和穗花狐尾藻(P<0.05),此外线叶眼子菜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值最大且与其他水草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穗花狐尾藻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值最小且与其他水草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本试验中,不同水草的营养品质差异较大且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在选择种植水草时可以根据虾蟹对水草的喜好以及环境因素科学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虾蟹 养殖池塘 水草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品系G4亲本的土池育苗实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昊翔 姜晓东 +4 位作者 王少兵 曹正华 邓登 成永旭 吴旭干 《中国水产》 2020年第11期67-70,共4页
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晚熟群体选育第四代(G4)作为亲本进行人工土池生态育苗,从抱卵率、挂笼率、饵料投喂量、幼体变态速度以及最终产量等方面分析并评价两品系亲本的繁育效果。结果显示:(1)早熟品系抱卵蟹获得率以及挂笼抱卵蟹... 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和晚熟群体选育第四代(G4)作为亲本进行人工土池生态育苗,从抱卵率、挂笼率、饵料投喂量、幼体变态速度以及最终产量等方面分析并评价两品系亲本的繁育效果。结果显示:(1)早熟品系抱卵蟹获得率以及挂笼抱卵蟹的有效利用率均高于晚熟品系亲本;(2)早熟品系亲本的亩产、单个抱卵蟹出苗量以及幼体成活率均高于晚熟品系亲本,且饵料系数稍低于晚熟品系。这些结果表明早熟品系的幼体培育效果稍好于晚熟品系,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更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饵料投喂 饵料系数 最终产量 土池育苗 出苗量 抱卵蟹 幼体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小球藻分离培养及其对水体辛硫磷的降解功能研究
17
作者 孙阳 黄金秀 吕利群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21-28,共8页
为了研究微藻对水体有机磷农药的降解和积累效果,从自然水体中富集纯化得到一株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以该藻细胞为研究对象,以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有机磷杀虫剂辛硫磷为实验药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蛋白核小球藻对... 为了研究微藻对水体有机磷农药的降解和积累效果,从自然水体中富集纯化得到一株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以该藻细胞为研究对象,以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有机磷杀虫剂辛硫磷为实验药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蛋白核小球藻对辛硫磷的富集和降解效果。结果显示,富集纯化藻细胞通过显微镜检与分子生物学检测鉴定为蛋白核小球藻,命名为MH-1。急毒性试验表明,辛硫磷浓度在高于2.0μg/mL时才会对MH-1生长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表现在叶绿素含量与生物量显著下降。在2.0μg/mL及以下浓度辛硫磷存在的水体中,MH-1具有降解辛硫磷的功能,在0.2μg/mL和2.0μg/mL浓度组中,5 d内的辛硫磷净降解率分别为49.66%和39.61%,日平均降解速率分别为0.02μg/mL和0.38μg/mL。MH-1对辛硫磷也有一定的富集能力,72 h内MH-1对辛硫磷的富集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20 h时MH-1对0.2μg/mL和2.0μg/mL的辛硫磷富集量分别为0.16 mg/g FW(Fresh weight,FW)和0.25 mg/g FW。结果表明,MH-1对辛硫磷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核小球藻 辛硫磷 高效液相色谱法 生物降解 吸附 水体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4个黄尾鲴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18
作者 刘士力 陈大伟 +7 位作者 朱鹏灿 郑建波 夏冯博 程顺 蒋文枰 迟美丽 杭小英 李飞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2-347,共6页
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是浙江省自然水域增殖放流的主要鱼类,为了解人工繁育对黄尾鲴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对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为黄尾鲴增殖放流策略制定和实施提供基础数据。结... 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是浙江省自然水域增殖放流的主要鱼类,为了解人工繁育对黄尾鲴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对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为黄尾鲴增殖放流策略制定和实施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在编码Cyt b的1 140 bp序列中,检测到157个变异位点,界定了21种单倍型,其中长兴、双浦、八里店和醴陵群体的单倍型数目分别为10个、11个、7个和2个,单倍型多样性介于0.226~0.794,核苷酸多样性介于0.006 14~0.023 86。除醴陵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外,其余3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高单倍型数和高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4个黄尾鲴养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18 74~0.092 74,遗传分化指数为0.808 63(P<0.01),其中长兴和八里店群体的分化程度较低,双浦和醴陵群体的分化程度较高,且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间。本研究结果可从分子水平为黄尾鲴的资源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尾鲴 养殖群体 Cyt b基因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RPA-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姝然 徐嘉楠 +4 位作者 范厚勇 郑跃平 周天琦 张也 许丹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858,共10页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快速临床诊断方法。研究根据嗜水气单胞菌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subunit B,gyr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扩增引物,通过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快速临床诊断方法。研究根据嗜水气单胞菌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subunit B,gyr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扩增引物,通过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D)的方法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及灵敏度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嗜水气单胞菌RPA-LFD快速检测方法可在38℃最适温度下30min内无干扰地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对嗜水气单胞菌纯培养物和基因组DNA的最小检出限为10^(3)cfu/mL和100 pg/μL。利用建立的RPA-LFD与普通PCR同时检测杂交鲟鱼处理临床样品的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通过对RPA反应条件的探索和优化,成功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反应迅速,与普通PCR相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为未来嗜水气单胞菌细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检测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侧向流动试纸条 嗜水气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华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养殖系统细菌群落及潜在致病菌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彤 成永旭 +4 位作者 孙云飞 杨筱珍 肖温温 张德民 张化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8-996,共9页
近年来,水华频发制约着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发展,环境微生物群落响应水华发生与消退机制是预防与治理水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析中华绒螯蟹养殖系统细菌群落对水华的响应特征,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技术对拟浮丝藻水华下中华绒螯... 近年来,水华频发制约着中华绒螯蟹养殖业的发展,环境微生物群落响应水华发生与消退机制是预防与治理水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析中华绒螯蟹养殖系统细菌群落对水华的响应特征,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技术对拟浮丝藻水华下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潜在病原菌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水体中的优势细菌类群为伯克霍尔德菌科(Burkholderiaceae)和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aceae),底泥中的优势类群为Steroidobacteraceae菌科和Burkholderiaceae等;科水平下的蓝细菌门类群和其他大部分细菌群落呈显著正相关。养殖水体中潜在病原菌的丰度与水华的生消呈现出相反的趋势,OTU365和OTU1614(均属于Candidatus Similichlamydia epinepheli)是其主要的潜在病原菌,而在底泥中潜在致病菌表现出富集的特征,以OTU1280(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主。CCA结果显示,蓝藻暴发过程中,Tem、NO3--N、NO2--N及NH4+-N驱使水体蓝藻门细菌类群的变异,NO2--N是驱动养殖水体潜在致病菌群落变异的主导因子。研究结果为防治中华绒螯蟹养殖水华发生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池塘养殖系统 水华 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 细菌群落 潜在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