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和池塘培育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的养殖性能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凌翔 张冬冬 +4 位作者 唐美君 邬玉婷 王新军 赵金山 吴旭干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9,共9页
为探究野生和池塘培育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两者苗种质量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通过变态率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法比较了野生和池塘培育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的规格、早期养殖性能、体组成、类胡萝卜素和脂肪... 为探究野生和池塘培育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两者苗种质量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通过变态率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法比较了野生和池塘培育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的规格、早期养殖性能、体组成、类胡萝卜素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野生和池塘培育大眼幼体的头胸甲长度和干重相似,仅野生大眼幼体的湿重显著低于池塘培育组;野生组的平均变态时间显著短于池塘组大眼幼体,且其成活率显著高于池塘培育组;(2)2种来源大眼幼体的总脂、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接近,但野生组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池塘培育组,野生组的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培育组,但池塘培育组的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组;(3)2种来源大眼幼体的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野生组的C14:0、C17:0、C20:0、C14:1n5、C20:1n9、C20:5n3和C22:6n3的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培育组,但后者的C15:0、C17:1n7、C18:1n7、C22:1n9、C18:2n6、C18:3n3、C20:2n6、C20:4n6和C22:5n3含量显著高于前者。综上,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的苗种质量优于池塘培育群体,可进一步开发利用其种质资源,进行中华绒螯蟹的良种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大眼幼体 苗种质量 生化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悬浮生长水处理系统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文畅 谭洪新 +1 位作者 罗国芝 杜欣泽 《渔业现代化》 CSCD 2019年第6期1-7,共7页
微生物悬浮生长是水产养殖重要的水处理方式之一,是指进行水处理的微生物悬浮式地生长在水体中。回顾了微生物悬浮生长水处理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历程,总结其应用进展。通过文献分析,生物絮团原位养殖技术的养殖动物和水处理微生... 微生物悬浮生长是水产养殖重要的水处理方式之一,是指进行水处理的微生物悬浮式地生长在水体中。回顾了微生物悬浮生长水处理在工厂化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历程,总结其应用进展。通过文献分析,生物絮团原位养殖技术的养殖动物和水处理微生物生长在同一空间,是当前微生物悬浮生长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形式,具有调控水质和提供饵料等优点,但是仍有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过高等缺点;为此,养殖动物和水处理微生物在空间上是分开的异位反应器被用于污染物的处理和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的核心水处理装置。研究认为,异位反应器用作RAS的核心水处理装置可以简化RAS的装备组成,资源化地处理多种污染物,下一步仍需不断优化其工艺,研究氮磷以外的物质在养殖用水长期重复使用过程中的积累和流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悬浮生长 水产养殖 水处理 生物絮团 循环水养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模式下吉富罗非鱼越冬肠道与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
3
作者 罗国芝 伍煜飞 +2 位作者 曹宝鑫 刘文畅 谭洪新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7,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封闭式养殖模式下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越冬期间的微生物群落变化,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与生物絮团系统(BFT)中鱼体肠道及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养殖过程中RAS组... 为探究不同封闭式养殖模式下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越冬期间的微生物群落变化,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与生物絮团系统(BFT)中鱼体肠道及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养殖过程中RAS组水体、RAS组生物滤池滤料及BFT组水体的Chao1指数均呈上升趋势,RAS组水体和生物滤池滤料的多样性在末期下降,BFT组水体微生物多样性上升;养殖末期RAS组鱼体肠道与鳃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BFT组。养殖初期RAS组水体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5%)和副球菌属(Paracoccus,34%),BFT组水体的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86%)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85%);养殖末期BFT组水体优势菌门转变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43%)。养殖初期鱼体肠道以梭杆菌门(Fusobacteria,62%)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61%)为主,养殖末期RAS组以变形菌门(35%)和绿弯菌门(31%)为优势菌门,优势菌属为norank_o__JG30-KF-CM45(25%)和包西氏菌属(Bosea,12%);BFT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优势属包括芽孢杆菌(16%)、鲸杆菌(13%)和norank_f__Caldilineaceae(13%)。养殖末期BFT组水体与鱼体肠道的微生物群落表现出较强一致性,共同优势菌门包括梭杆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及拟杆菌门(Bacteroidota);RAS组水体与鱼体肠道间微生物相关性较弱。综上所述,不同养殖模式显著改变了养殖水体和吉富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利于罗非鱼的健康。与RAS相比,BFT系统更能增加罗非鱼肠道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因此,在越冬养殖过程中,建议将BFT系统作为吉富罗非鱼的优选养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絮团技术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小瓜虫病抗病相关免疫功能酶活性差异和氨基酸组分变化研究
4
作者 陈锋 饶昌浩 +3 位作者 任芸 张显波 黄梦璐 沈玉帮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4期244-250,共7页
为解决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抗病能力减弱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多子小瓜虫对草鱼的致病、致死机制,根据草鱼感染小瓜虫病的情况,将其分为健康组、抗病组和易感组,对各组鳃部组织学特... 为解决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抗病能力减弱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多子小瓜虫对草鱼的致病、致死机制,根据草鱼感染小瓜虫病的情况,将其分为健康组、抗病组和易感组,对各组鳃部组织学特征、抗病相关酶活性指标以及氨基酸组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健康组和抗病组个体鳃丝结构完整,毛细血管丰富充盈且细胞排列有序,而易感组个体鳃部出现典型的畸形病变特征,如毛细血管明显减少、鳃丝细胞结构紊乱等。抗病组草鱼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SZ)、谷草转氨酶(AST)、过氧化物酶(PER)、蛋白酶(PRO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健康组和易感组(P<0.05),而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低于易感组(P<0.01);抗病组与易感组之间有20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抗病组与健康组之间有22种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磷乙醇胺、牛磺酸、精氨酸和赖氨酸是共有的差异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多子小瓜虫 酶活性 氨基酸组分 抗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萍-生物絮团多营养级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对凡纳滨对虾的影响
5
作者 洪博扬 李欣垚 +3 位作者 郭衍硕 罗国芝 谭洪新 刘文畅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1,共10页
为评估浮萍(Lemna minor)协同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在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i)养殖中的综合效益,本研究构建了浮萍组(DG)与对照组(CG)的45d对比试验。DG组于网箱内接种40g鲜重浮萍(不再补充),并以其作为补充饵料。... 为评估浮萍(Lemna minor)协同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BFT)在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i)养殖中的综合效益,本研究构建了浮萍组(DG)与对照组(CG)的45d对比试验。DG组于网箱内接种40g鲜重浮萍(不再补充),并以其作为补充饵料。结果显示:DG组硝酸盐氮(NO_(3)^(-)-N)、总氮(TN)、磷酸盐(PO_(4)^(3-)-P)及总磷(TP)浓度较CG组显著降低(P<0.05);DG组虾的终末均重、增重率、饲料系数和特定增长率分别为(8.19±0.14)g、(291.69±19.94)%、(1.23±0.03)和(0.030±0.001)%/d,均显著高于CG组(P<0.05);DG组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9.63±0.64)%、(2.48±0.35)%均显著高于CG组(P<0.05);DG组虾肌肉的硬度、咀嚼度和系水力均显著高于CG组(P<0.05),同时必需氨基酸(蛋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较CG组虾显著增加9.0%、11.9%和13.1%(P<0.05);DG组虾的抗氧化能力和消化能力显著增强(P<0.05)。研究认为,浮萍-生物絮团养殖模式可以净化水质,改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肌肉营养与品质、抗氧化能力和消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萍 凡纳滨对虾 生物絮团技术 生长性能 肌肉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与珠江水系青鱼群体生长及遗传差异比较研究
6
作者 杨浩 陆昊 +2 位作者 吴讳 王荣泉 沈玉帮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1,共9页
为评估长江与珠江水系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不同群体的生长和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以江苏邗江(HJ)、广东韶关(SG)、湖北武汉(WH)的三个青鱼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三个青鱼群体的体质量、体长、体型及其他生长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 为评估长江与珠江水系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不同群体的生长和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以江苏邗江(HJ)、广东韶关(SG)、湖北武汉(WH)的三个青鱼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三个青鱼群体的体质量、体长、体型及其他生长性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并基于微卫星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在一龄阶段,HJ群体生长较快;二龄阶段,SG群体在体质量、体长及其增长率上均表现最优,生长速度最快。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HJ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WH和SG群体,且在群体间遗传差异中,17%的变异来自于群体间,83%的变异来自于群体内。基于Nei′s距离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显示,HJ、SG、WH三个群体各聚为一支,且HJ群体和WH群体遗传距离较近。PCoA分析表明HJ群体和WH群体遗传距离较近,WH群体和SG群体遗传距离较远。Structure分析表明三个青鱼群体可以划分为三个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 生长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蟹塘套养与温室养殖的中华鳖雌体营养组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龙晓文 吴仁福 +3 位作者 麻楠 李才平 吴旭干 成永旭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6-112,共7页
实验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套养与温室养殖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雌体(分别简称"套养鳖"和"温室鳖")的生物学指数,肌肉和裙边中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套... 实验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套养与温室养殖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雌体(分别简称"套养鳖"和"温室鳖")的生物学指数,肌肉和裙边中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套养鳖裙边指数略高于温室鳖,而套养鳖肝体指数显著低于温室鳖。(2)套养鳖肌肉和裙边中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温室鳖,而两种组织中的粗蛋白含量均以温室鳖较高。(3)套养鳖肌肉和裙边中的总必需氨基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低于温室鳖;除色氨酸外,温室鳖肌肉中的大部分必需氨基酸分(EAAS)高于套养鳖,而裙边中的所有EAAS均以套养鳖较高。(4)套养鳖肌肉中的C16∶0、C18∶2n6、C18∶3n6、C20∶2n6和C20∶3n3含量显著低于温室鳖,而其C16∶1、C18∶3n3、C20∶3n6和C20∶4n6含量较高;套养鳖裙边中的C18∶3n6、C20∶2n6、C20∶3n6、C20∶4n6含量显著高于温室鳖,而C18∶1n9、C18∶2n6、C18∶3n3、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之比均以温室鳖较高。结果表明,温室鳖肌肉和裙边的干物质含量较高,尤其是蛋白质含量,而套养鳖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雌体 池塘套养 温室养殖 营养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动物维生素营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冷向军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6,共6页
传统的维生素营养主要研究维生素的需要量、缺乏症及其预防。目前,有关水产动物维生素营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维生素调控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肌肉品质,提高繁殖性能等方面。今后,应加强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生产目的下的维生... 传统的维生素营养主要研究维生素的需要量、缺乏症及其预防。目前,有关水产动物维生素营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维生素调控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肌肉品质,提高繁殖性能等方面。今后,应加强不同生理阶段、不同环境条件和不同生产目的下的维生素需要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 免疫 肉质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低盐海区的坛紫菜栽培试验
9
作者 黄林彬 陈俊华 严兴洪 《水产科技情报》 2022年第1期15-18,共4页
为建立低盐度海区的紫菜栽培模式,选用人工选育的耐低盐坛紫菜品系(DY-1),于2010—2013年在芦潮港海区开展了生产性栽培试验。2010—2011年度试验栽培面积为0.2 hm^(2),获得了初步成功;2011—2012和2012—2013两个年度试验栽培面积均为1... 为建立低盐度海区的紫菜栽培模式,选用人工选育的耐低盐坛紫菜品系(DY-1),于2010—2013年在芦潮港海区开展了生产性栽培试验。2010—2011年度试验栽培面积为0.2 hm^(2),获得了初步成功;2011—2012和2012—2013两个年度试验栽培面积均为1 hm^(2),生产期分别为181 d和174 d,均采收了4个批次鲜菜,产量分别为22875 kg/hm^(2)和2250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耐低盐坛紫菜品系(DY-1)适合在上海低盐海区栽培,且产量较高,可在河口海区大规模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耐低盐品系 低盐海区 人工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缺氧/好氧序批式反应器处理养殖尾水的脱氮除磷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名帆 石婷宇 +2 位作者 罗国芝 谭洪新 刘文畅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3年第1期9-18,共10页
为了探究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aerobic,A^(2)/O)工艺试验装置处理模拟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本研究在反硝化聚磷菌富集阶段,经过聚磷菌的活化、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保持系统稳定三个阶段的富集培养,系统除磷率达到80%。在利... 为了探究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aerobic,A^(2)/O)工艺试验装置处理模拟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本研究在反硝化聚磷菌富集阶段,经过聚磷菌的活化、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保持系统稳定三个阶段的富集培养,系统除磷率达到80%。在利用反硝化除磷菌处理模拟养殖尾水期间,通过A^(2)/O工艺试验装置连续性进水出水,系统出水硝酸盐氮(NO -3-N)去除率全程达到了95%。出水的磷酸盐(PO_(4)^(3-))去除率40%~50%,出水总氮(TN)去除率也稳定在88%,出水的总磷(TP)去除率在30%~50%。探究A^(2)/O工艺试验装置处理高硝酸盐氮生物絮团尾水和循环水养殖尾水的处理效果时,通过额外添加乙酸钠充当碳源的方式,添加碳源维持碳氮比在3.4 ∶ 1的组别脱氮效果显著,但除磷效果不显著,未达到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 A^(2)/O工艺 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 养殖尾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各种食物的贡献率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文明 朱筛成 +3 位作者 张光宝 何先林 成永旭 吴旭干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2期69-75,共7页
为确定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的食物来源及贡献比例,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成蟹肌肉、硬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和池塘常见天然饵料中的碳、氮稳定性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肌肉中的碳稳定性同位素(... 为确定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成蟹的食物来源及贡献比例,采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成蟹肌肉、硬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和池塘常见天然饵料中的碳、氮稳定性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肌肉中的碳稳定性同位素(δ^(13)C)为(-19.86±0.03)‰,氮稳定性同位素(δ^(15)N)为(7.47±0.03)‰。配合饲料和池塘中天然饵料的δ^(13)C值分布范围为-27.04‰~-22.87‰,δ^(15)N值分布范围为1.46‰~7.20‰。通过食源贡献率分析,在养殖池塘中,中华绒螯蟹的第一食物来源为配合饲料,其中硬颗粒饲料占18.68%,软颗粒饲料占16.81%,其余饵料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底栖生物、浮游动物、浮萍、本底中华绒螯蟹、沉积物、伊乐藻和浮游植物,贡献率分别为16.37%、12.72%、8.29%、7.91%、7.90%、5.79%和5.53%。综上,在养殖池塘中,硬颗粒饲料和软颗粒饲料为中华绒螯蟹成蟹的主要食物,两者约占总食物贡献的35.49%,底栖生物、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等天然饵料的食物贡献率合计约为56.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成蟹 池塘养殖 食物 配合饲料 天然饵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子一代在扣蟹阶段养殖性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永昌 姜晓东 +3 位作者 王海宁 邓登 成永旭 吴旭干 《水产科技情报》 2019年第5期272-276,共5页
为探究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网箱条件下,将两个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所孵化的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比较了这两个地理种群扣蟹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 为探究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网箱条件下,将两个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所孵化的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比较了这两个地理种群扣蟹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在养殖期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比较了其成活率、1龄性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仔蟹阶段的生长速度略低于长江种群,但差异不显著( P >0.05);(2)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仔蟹至扣蟹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始终低于长江种群,其中10月份和11月份两个种群雄蟹的体质量差异显著( P <0.05),养殖期间闽江种群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略低于长江种群,但无显著差异( P> 0.05);(3)闽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体质量、最终产量和1龄性早熟率均低于长江种群,其中整体性早熟率和雄蟹体质量差异显著( P <0.05),成活率的差异则相反,且闽江种群雄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长江种群。结果表明,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均低于长江种群,但其成活率较高,且1龄蟹的性早熟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野生亲本 地理种群 子一代 扣蟹 养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阴晴朗 罗永巨 +4 位作者 郭忠宝 肖俊 周毅 王婧杰 唐瞻杨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82,共7页
池塘循环水槽养殖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创新为新型的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圈养"模式。在池塘的中建设占据池塘面积1%~3%的养殖单元,配备推水增氧设备和吸污设施,剩余的97%池塘大水面净化养殖尾水。以池塘内小面... 池塘循环水槽养殖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创新为新型的高效池塘循环流水"圈养"模式。在池塘的中建设占据池塘面积1%~3%的养殖单元,配备推水增氧设备和吸污设施,剩余的97%池塘大水面净化养殖尾水。以池塘内小面积高密度养殖和大面积净化水质为核心,具有高产、节水、环保等优点,符合绿色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需求。本文通过总结和探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发展的历史、系统的特点、技术关键等,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池塘循环水槽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水槽 发展历程 系统特点 技术关键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氮比对生物絮凝技术(BFT)养殖水体中土腥味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14
作者 崔佳勤 章海鑫 +1 位作者 罗国芝 谭洪新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3年第6期9-16,共8页
为探究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中不同碳氮比对水体中土腥味物质积累量的影响,以养虾排放的生物絮团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同的初始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解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为探究生物絮凝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中不同碳氮比对水体中土腥味物质积累量的影响,以养虾排放的生物絮团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同的初始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溶解性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梯度,分别为A组(不添加葡萄糖组,C/N为6)、B组(C/N为10)和C组(C/N为20),进行为期7 d的试验,每日进行一次水质监测,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检测BFT水体中土臭素(Geosmin,GSM)和二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2-MIB)的含量,取生物絮团进行营养指标检测。结果显示:B组的GSM和2-MIB积累量分别为22.41 ng/L和-0.19 ng/L,显著低于A组(76.4 ng/L和4.43 ng/L)和C组(50.98 ng/L和3.52 ng/L,P<0.05);试验期间,各组水体中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低于0.10 mg/L和0.15 mg/L;B组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31.64%±0.22%。研究表明,添加葡萄糖能有效减少GSM和2-MIB的生成积累量,调控BFT水体中的C/N为10时,减少GSM和2-MIB生成积累量的效果最明显,同时有水质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技术 碳氮比 土臭素 二甲基异莰醇 循环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对彭泽鲫生长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达宏 阙祥尧 +2 位作者 吴子君 谭洪新 罗国芝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8,共9页
为评估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在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养殖中的可行性,并探讨不同总悬浮固体浓度(Total Suspended Solids,TSS)对彭泽鲫生长及其肠道和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计了BF300、BF500... 为评估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在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养殖中的可行性,并探讨不同总悬浮固体浓度(Total Suspended Solids,TSS)对彭泽鲫生长及其肠道和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计了BF300、BF500、BF700和BF900共4种TSS质量浓度及换水对照组(CW),试验养殖彭泽鲫120 d。结果显示,生物絮团各处理组的水体中TAN和NO^(-)_(2)-N均能维持在较低水平。BF500组的增长率、脏体比、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最高,且该组的饲料系数最低,为1.42。各组彭泽鲫的T-SOD和LSZ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肠道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肠道中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综上,彭泽鲫最佳TSS质量浓度为500 mg/L,生物絮团技术可作为彭泽鲫绿色养殖的一种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总悬浮固体 彭泽鲫 生长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鱼野生与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丰 张家华 +3 位作者 沈玉帮 徐晓雁 王荣泉 李家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9-944,共6页
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12个微卫星标记,对来自于长江水系4个野生群体(湖北石首、湖南湘江、江苏邗江、浙江嘉兴)和1个养殖群体(江苏吴江)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位点多... 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12个微卫星标记,对来自于长江水系4个野生群体(湖北石首、湖南湘江、江苏邗江、浙江嘉兴)和1个养殖群体(江苏吴江)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这12个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介于0.660—0.923,表明这12个位点均具有高度多态性(PIC>0.5)。5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介于7.917—11.66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介于4.837—6.035;平均观测杂合度介于0.713—0.861;平均期望杂合度介于0.749—0.81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711—0.788,表明这5个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4个野生群体之间遗传距离较近,养殖群体与这4个野生群体遗传距离均较远。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湘江群体和石首群体首先聚为一支,然后与邗江群体和嘉兴群体聚为一支,最后与吴江养殖群体聚为一支。这12个微卫星位点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可以用于青鱼不同群体的种质资源的评估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鱼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甲基异莰醇胁迫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组织学及转录组学的影响
17
作者 沈紫倩 韩焕 +7 位作者 靳锡辰 谢斌 曾祥标 倪国彬 周捷 陈桃英 李慷 刘利平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2-1011,共10页
2-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2-MIB)是一种水中常见的异味物质。土塘是鳗鲡养殖的主要模式之一,残饵及粪便的累积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加速有害藻类和细菌大量繁殖,进而导致养殖水体土腥味物质(如2-MIB)的积累并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品... 2-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2-MIB)是一种水中常见的异味物质。土塘是鳗鲡养殖的主要模式之一,残饵及粪便的累积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加速有害藻类和细菌大量繁殖,进而导致养殖水体土腥味物质(如2-MIB)的积累并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品质。为探究2-MIB胁迫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的影响机制,将日本鳗鲡暴露在不同浓度(10和20μg/L)的2-MIB中96 h,测定鱼体肌肉中2-MIB的含量,并对鳃组织进行组织学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肌肉中2-MIB含量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MIB积累量从(0.83±0.10)μg/kg增加至(13.42±0.31)μg/kg。组织学观察表明,10和20μg/L浓度的2-MIB分别引起日本鳗鲡鳃组织空泡化和炎症细胞的聚集。转录组分析表明在10μg/L暴露浓度下有38个基因显著上调,73个基因显著下调;在20μg/L暴露浓度下有143个基因显著上调,79个基因显著下调。KEGG通路富集筛选出与免疫应激和炎症反应相关的通路如横纹肌细胞发育通路、MAPK通路等。2-MIB暴露下会造成日本鳗鲡卟啉代谢紊乱,产生炎症反应,通过信号传导调节氧化应激。研究结果揭示了日本鳗鲡在2-MIB胁迫下鳃组织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2-MIB的潜在毒性,为鳗鲡养殖管理及土腥味防控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甲基异莰醇(2-MIB) 日本鳗鲡 转录组 土腥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养殖用抑水绵枯草芽孢杆菌A4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海鹏 顾颖 +3 位作者 孙苗苗 王会聪 叶仁智 安健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4-112,共9页
为评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用抑水绵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A4的安全性,本实验从溶血性、有害代谢物产生能力、耐药性与耐药质粒及其对斑马鱼、大型蚤、中华绒螯蟹的毒性等方面对枯草芽孢杆菌A4的安全性进行了... 为评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用抑水绵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A4的安全性,本实验从溶血性、有害代谢物产生能力、耐药性与耐药质粒及其对斑马鱼、大型蚤、中华绒螯蟹的毒性等方面对枯草芽孢杆菌A4的安全性进行了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A4无溶血活性,不产生生物胺、吲哚、氨、硫化氢等有害代谢物,不携带nheA、bceT、ces、cytK、entFM、hblA、hblC和hblD等毒力基因,对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多肽类、硝基呋喃类、酰胺醇类等抗生素高度敏感,不携带MCR-1、floR、aac(6′)-Ⅰb、bla_(CTX)、ermA、ermC、qnrA、qnrB、sul1、sul2、tetA和tetM等耐药基因且无耐药质粒。此外,枯草芽孢杆菌A4对斑马鱼、大型蚤和中华绒螯蟹的半数致死浓度>1.5×10^(9)CFU/mL。本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A4在中华绒螯蟹养殖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水绵 安全性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球红细菌XR12的分离、鉴定及其解毒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海鹏 张书萌 +1 位作者 虞晶晶 安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9-66,共8页
为丰富敌百虫污染治理的微生物资源,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了一株优良的敌百虫耐受菌XR12,综合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了其耐药性,并进一步评价了其安全性与解毒效果。结果显示:菌株XR12对敌... 为丰富敌百虫污染治理的微生物资源,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了一株优良的敌百虫耐受菌XR12,综合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了其耐药性,并进一步评价了其安全性与解毒效果。结果显示:菌株XR12对敌百虫的最大耐受浓度达到了7680 mg/L。通过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菌株XR12被鉴定为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其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类球红细菌菌株的16S rRNA序列有98%—100%的同源性,而且与类球红细菌菌株RSF1(登录号:KF606891)的亲缘关系最近。此外,菌株XR12对卡那霉素、罗红霉素、吡哌酸、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多黏菌素B、新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链霉素、四环素、奈替米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多西环素中度敏感,对杆菌肽、萘啶酸、磺胺异噁唑等抗生素耐药,对斑马鱼的LC50大于109 cfu/mL,能够将敌百虫对斑马鱼的LC50从26.06 mg/L增加至59.51 mg/L,对敌百虫具有良好的解毒效果。研究证实了类球红细菌XR12的安全性及其对敌百虫良好的解毒效果,对养殖水体中敌百虫的解毒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百虫 类球红细菌 鉴定 安全性 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菜zf-BED转录因子的鉴定与比较进化分析
20
作者 王若寒 高大海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5-1214,共10页
zf-BED(zinc-finger BED)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逆境响应,但紫菜(Porphyra sensu lato)中zf-BED的组成和进化模式尚未明确。基于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和脐形紫菜(Porphyra umbi... zf-BED(zinc-finger BED)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逆境响应,但紫菜(Porphyra sensu lato)中zf-BED的组成和进化模式尚未明确。基于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和脐形紫菜(Porphyra umbilicalis)基因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到11个条斑紫菜、2个坛紫菜和1个脐形紫菜zf-BED基因。根据其结构域特征分为4个类别:陆地植物中常见的I类(zf-BED_DUFdomain_Dimer_Tnp_hAT)、II类(zf-BED)、IV类(zf-BED_DUFdomain)以及一个包含碳氮水解酶结构域,不同于陆地植物的新类别(zf-BED_C-N_Hydrolase)。基因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表明,条斑紫菜zf-BED基因与坛紫菜存在2个直系同源基因,与脐形紫菜存在1个直系同源基因,zf-BED基因在条斑紫菜中发生了特异性扩增。此外,紫菜与陆地植物zf-BED基因聚在一起,形成两个分支,推断其具有古老的起源。基于条斑紫菜和坛紫菜的营养藻丝、壳孢子囊枝及30日龄叶状体的转录组数据,发现zf-BED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该研究系统分析了紫菜zf-BED的基因构成、系统发育关系和表达特征,揭示了该基因家族在紫菜中的进化特征及功能分化现象,为阐明紫菜zf-BED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紫菜 坛紫菜 脐形紫菜 zf-BED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