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网箱条件下,将两个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所孵化的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比较了这两个地理种群扣蟹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为探究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网箱条件下,将两个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所孵化的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比较了这两个地理种群扣蟹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在养殖期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比较了其成活率、1龄性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仔蟹阶段的生长速度略低于长江种群,但差异不显著( P >0.05);(2)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仔蟹至扣蟹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始终低于长江种群,其中10月份和11月份两个种群雄蟹的体质量差异显著( P <0.05),养殖期间闽江种群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略低于长江种群,但无显著差异( P> 0.05);(3)闽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体质量、最终产量和1龄性早熟率均低于长江种群,其中整体性早熟率和雄蟹体质量差异显著( P <0.05),成活率的差异则相反,且闽江种群雄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长江种群。结果表明,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均低于长江种群,但其成活率较高,且1龄蟹的性早熟率相对较低。展开更多
从患出血病的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肝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LY4),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采用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和16S r 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耐药性、并利用二倍稀释法评价35种中草药...从患出血病的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肝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LY4),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采用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和16S r 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耐药性、并利用二倍稀释法评价35种中草药水提取液对其产生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显示:菌株LY4能够产生胞外蛋白酶,对健康加州鲈的半数致死剂量为5.7×105CFU/m L,通过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 R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药敏试验显示菌株LY4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甲氧嘧啶、四环素、多西环素、呋喃唑酮等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五倍子、乌梅、地榆等中草药水提取液对其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为探究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网箱条件下,将两个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所孵化的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比较了这两个地理种群扣蟹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在养殖期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比较了其成活率、1龄性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仔蟹阶段的生长速度略低于长江种群,但差异不显著( P >0.05);(2)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仔蟹至扣蟹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始终低于长江种群,其中10月份和11月份两个种群雄蟹的体质量差异显著( P <0.05),养殖期间闽江种群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略低于长江种群,但无显著差异( P> 0.05);(3)闽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体质量、最终产量和1龄性早熟率均低于长江种群,其中整体性早熟率和雄蟹体质量差异显著( P <0.05),成活率的差异则相反,且闽江种群雄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长江种群。结果表明,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均低于长江种群,但其成活率较高,且1龄蟹的性早熟率相对较低。
文摘从患出血病的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肝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LY4),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采用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和16S r 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耐药性、并利用二倍稀释法评价35种中草药水提取液对其产生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显示:菌株LY4能够产生胞外蛋白酶,对健康加州鲈的半数致死剂量为5.7×105CFU/m L,通过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 RNA序列分析确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药敏试验显示菌株LY4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甲氧嘧啶、四环素、多西环素、呋喃唑酮等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五倍子、乌梅、地榆等中草药水提取液对其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