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钛合金缺口件局部循环塑性行为研究
1
作者 刘欢 徐英东 +8 位作者 李建 赵询 刘德普 王志强 周莹超 房立家 陈沛 刘庆 沈程骏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1-151,共11页
为了研究3D打印钛合金缺口件局部循环塑性行为,首先,通过有限元法对缺口附近局部应力与应变场进行详细的分析,深入了解应力和应变场的演变,分析成型方向对结果的影响;其次,开展试验研究并针对成型方向对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3D打印钛合金缺口件局部循环塑性行为,首先,通过有限元法对缺口附近局部应力与应变场进行详细的分析,深入了解应力和应变场的演变,分析成型方向对结果的影响;其次,开展试验研究并针对成型方向对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缺口根部发生棘轮变形,L3方向的棘轮应变率最大,L1方向的棘轮应变率最小。成型方向对应力三轴度影响并不太明显,并且不同成型方向的弹性应变能几乎没有差别,但成型方向对塑性应变能影响很大。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不同缺口半径的塑性应变能结果差别也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口 棘轮变形 应力三轴度 应变能 3D打印 成型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4不锈钢电铸镍层厚度均匀性研究
2
作者 何康 许芳 +3 位作者 周赵琪 刘超男 乔叶平 王振卫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9,共9页
为解决由于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导致的电铸镍片厚度不均匀性问题,研究了电铸工艺参数和阴极挂具结构对改善镍片厚度均匀性和电铸结瘤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1 A·dm^(-2)、阳极长度为3.5 cm、极间距为2.5 cm、温度为45℃时... 为解决由于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导致的电铸镍片厚度不均匀性问题,研究了电铸工艺参数和阴极挂具结构对改善镍片厚度均匀性和电铸结瘤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1 A·dm^(-2)、阳极长度为3.5 cm、极间距为2.5 cm、温度为45℃时,镍片厚度均匀性最好。此时厚度平均值为0.484 mm,极差和均方差分别为0.157 mm和0.044 mm。在最佳工艺参数下,改善挂具和设计阴极遮蔽,解决了接触点厚度薄的问题,结瘤缓解,电铸时间由10 h缩至4 h,厚度极差和均方差分别降至0.116 mm和0.036 mm。实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不仅提高了镍片厚度均匀性,电铸时间也缩短了60%,提升了阳极镍粒的利用率,节约了电铸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铸 厚度 均匀性 结瘤 挂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表面粗糙度6061铝合金的两酸抛光工艺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许芳 汪玉 +4 位作者 方倩雯 滕心跃 王志强 乔叶平 王振卫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3-191,共9页
目的为了降低6061铝合金的表面粗糙度,提出了一种环保型的两酸化学抛光工艺,并探究了抛光工艺条件对6061铝合金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形貌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6061铝合金两酸抛光添加剂的浓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进一步... 目的为了降低6061铝合金的表面粗糙度,提出了一种环保型的两酸化学抛光工艺,并探究了抛光工艺条件对6061铝合金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形貌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确定6061铝合金两酸抛光添加剂的浓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进一步对抛光液配方、温度和时间进行参数优化。通过粗糙度仪测量抛光前后的粗糙度和表面轮廓曲线,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抛光前后的微观表面和断面金相,并且计算最佳工艺下的失重率。结果在温度100℃、抛光10min条件下,当抛光液的成分为H_(3)PO_(4)+H_(2)SO_(4)(质量比为2︰1)、10 g/L硫酸铝、2 g/L硫酸铜、1.6 g/L金属盐A、3 g/L氧化剂B、15 g/L过硫酸铵、1.5g/L钼酸铵时,抛光效果最好。在最佳工艺下进行抛光,使铝合金表面粗糙度从6~8µm降低至2µm左右,粗糙度的标准差从2µm左右降低至1µm以下,失重率在0.002~0.004g/(cm^(2)·min)范围内波动,并且得到了光亮的表面。结论该抛光体系在处理高表面粗糙度的6061铝合金时表现出良好的抛光效果,研究结果对提高3D打印的6061铝合金零件表面质量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与理论分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酸 化学抛光 6061铝合金 粗糙度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