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上肢淋巴水肿与腋淋巴结手术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7
1
作者 张顺康 孙丽云 陈刚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61,共7页
背景与目的: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显著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分析淋巴水肿发生与患者腋淋巴结手术结果(阳性淋巴结个数、切除淋巴结总数... 背景与目的: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显著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旨在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分析淋巴水肿发生与患者腋淋巴结手术结果(阳性淋巴结个数、切除淋巴结总数及两者的比值,即淋巴结阳性率)的相关性,以及年龄、体质量指数和其他治疗相关因素对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的患者共202例,采用上肢周径测量法,观察这些患者从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后12个月期间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97例患者完成随访观察,其中38例诊断为上肢淋巴水肿(1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与未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在切除淋巴结总数(P<0.001)、阳性淋巴结个数(P<0.001)与淋巴结阳性率(P=0.00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和其他治疗相关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除淋巴结总数的增多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情况与腋淋巴结手术结果具有相关性,其中切除淋巴结总数的增多是淋巴水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切除淋巴结总数较多的患者,在制定术后相关治疗方案时要充分重视其较高的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上肢淋巴水肿 腋淋巴结手术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放疗心肌钙蛋白T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刚 金冶宁 +3 位作者 李安临 卢月 孙丽云 张顺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89-1492,共4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放疗血清心肌钙蛋白T(cTnT)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将50例左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分为L组,50例右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分为R组,另将50例胸部以外部位放疗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法分别测定所有患者放疗...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放疗血清心肌钙蛋白T(cTnT)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将50例左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分为L组,50例右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分为R组,另将50例胸部以外部位放疗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法分别测定所有患者放疗前、放疗进行中期、放疗结束时、放疗后3个月、放疗后6个月以及放疗后12个月的cTnT含量,cTnT>0.03 ng/mL为诊断心肌损伤的界限值。结果 L组和R组放疗后血清cTnT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组与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和R组放疗结束时与放疗前比较,血清cTnT含量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疗后6个月血清cTnT含量恢复正常。结论乳腺癌术后放疗可引起血清cTnT显著升高,导致心脏损伤发生率明显增加;cTnT的变化可早期反映放射性心脏损伤,有利于尽早预防和治疗放疗并发症和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放射治疗 心肌钙蛋白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胸壁放射性皮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张顺康 陈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34-1039,共6页
目的前瞻性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胸壁发生放射性皮炎(RD)的情况,分析与RD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86例Ⅱ~Ⅲ期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分析,自放疗开始每周对患者胸壁皮肤情况进行观察评估。第一观察终点... 目的前瞻性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胸壁发生放射性皮炎(RD)的情况,分析与RD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86例Ⅱ~Ⅲ期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分析,自放疗开始每周对患者胸壁皮肤情况进行观察评估。第一观察终点为放疗开始后90 d,第二观察终点为CTCAE v4.03中定义的1~3级RD症状。结果从放疗开始后90 d内RD累积发生率为30.2%(n=237),其中184例患者的RD发生在放疗期间,53例发生在放疗结束后。多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肥胖、使用补偿膜与RD的发生相关。结论糖尿病史、肥胖与皮肤补偿膜的使用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胸壁RD的相关危险因素,尤其是糖尿病史与皮肤补偿膜的使用,与2~3级RD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在确定放疗方案前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认真考虑补偿膜的使用指证有助于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疗患者发生RD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皮炎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西美坦联合同期或序贯放射对MCF-7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4
作者 陈刚 金冶宁 +1 位作者 张顺康 王鑫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2-457,共6页
背景与目的:放疗和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辅助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的最佳时序至今尚无定论,而两者的时序安排对临床却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探讨依西美坦同期或序贯放射对人乳腺癌MC... 背景与目的:放疗和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辅助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的最佳时序至今尚无定论,而两者的时序安排对临床却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探讨依西美坦同期或序贯放射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制定最佳的治疗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分成单纯放射组、放射前加依西美坦组和放射后加依西美坦组,采用克隆形成试验法检测各组的放射敏感性,用MTT法检测各组的细胞增殖率,用DAPI染色法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放射前加依西美坦组和放射后加依西美坦组的放射增敏比(sensitive enhancement ratio,SER)分别为1.51和1.37;与单纯放射组相比,依西美坦联合放射组肿瘤细胞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依西美坦联合放射组能明显使Bax蛋白升高,Bcl-2蛋白降低,但放射与依西美坦的使用顺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西美坦对MCF-7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有关,放射与依西美坦的使用顺序对效果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西美坦 MCF-7细胞 放射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顺康 郑磊贞 +1 位作者 陈刚 孙丽云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15-821,共7页
背景与目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联合其他局部治疗,如手术、放疗后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该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新辅助化疗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 背景与目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联合其他局部治疗,如手术、放疗后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的相关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该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新辅助化疗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共103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包含腋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后接受了全乳或胸壁以及锁上野放疗。淋巴水肿的诊断采用上肢周径测量法。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5年,41例患者发生上肢淋巴水肿。4.5年淋巴水肿的累积发生率为39.8%。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切取个数大于15(HR=2.455;P=0.006)与完成足疗程新辅助化疗(HR=2.199;P=0.014)为发生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研究患者中有超过1/3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的4~5年内发生患侧上肢的淋巴水肿。腋窝淋巴结切取个数大于15以及完成足疗程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发生淋巴水肿的风险较高,因而对这部分患者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以便使淋巴水肿能够被早期发现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水肿 新辅助化疗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