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结肠癌182例的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 被引量:35
1
作者 曹奕鸥 罗国荣 郁宝铭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1-73,共3页
目的 :探讨高龄结肠癌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的有关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 1994年 1月— 1998年12月手术治疗的 182例 70岁以上高龄结肠癌病例。结果 :手术切除 176例 (96 .7%) ,其中根治性切除 12 9例(70 .9%) ,姑息性切除 47例 (2 5 .... 目的 :探讨高龄结肠癌外科治疗与围手术期处理的有关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 1994年 1月— 1998年12月手术治疗的 182例 70岁以上高龄结肠癌病例。结果 :手术切除 176例 (96 .7%) ,其中根治性切除 12 9例(70 .9%) ,姑息性切除 47例 (2 5 .8%)。单纯结肠造瘘或捷径术 6例 (3.3%)。术后并发症 6 7例 (36 .8%) ,围手术期死亡 8例 ,病死率 4.4%。结论 :高龄并非是决定结肠癌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主要因素。重视合并症的诊断与治疗、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简巧细快的老年人手术原则、加强术中与术后监测和防治术后并发症 ,是减少高龄结肠癌手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切除率尤其根治性切除率、生存率和改善生存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高龄患者 外科治疗 围手术期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灌注成像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评价 被引量:18
2
作者 胡文娟 张蓓 +2 位作者 潘玉林 谢蕴 刘维燕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及其作为化疗反应预测因子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新辅助化疗后体积改变将10例乳腺癌分为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分析化疗前后肿瘤体积、最大信号丢失率变化及化... 目的:探讨磁共振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及其作为化疗反应预测因子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新辅助化疗后体积改变将10例乳腺癌分为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比较分析化疗前后肿瘤体积、最大信号丢失率变化及化疗前最大信号丢失率与肿瘤缩退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化疗前两组体积及最大信号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组化疗后最大信号丢失率显著降低(P<0.05);1个疗程后肿瘤最大信号丢失率的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体积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前最大信号丢失率与肿瘤缩退率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但无统计学意义(r=0.313,P>0.05)。结论: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可早期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但其作为化疗反应的预测因子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miR-520d通过抑制自噬蛋白Beclin1逆转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化疗耐药性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欢 李红昌 +3 位作者 陈亚峰 徐可 李劼 奉典旭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62-1067,共6页
目的:探讨miR-520d通过调控自噬逆转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化疗耐药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以人TNBC细胞系MDA-MB-231和MDA-MB-468为亲本株细胞构建多西他赛(Doc)耐药细胞株MDA-MB-231/Doc和MDA-MB-468/Doc,实验分为空白组(亲本细胞)... 目的:探讨miR-520d通过调控自噬逆转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化疗耐药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以人TNBC细胞系MDA-MB-231和MDA-MB-468为亲本株细胞构建多西他赛(Doc)耐药细胞株MDA-MB-231/Doc和MDA-MB-468/Doc,实验分为空白组(亲本细胞)、对照组(耐药细胞组)和过表达miR-520d组。用qPCR检测空白组和耐药细胞组细胞中miR-520d的表达水平,MTT实验检测过表达miR-520d的耐药细胞对Doc的敏感性,MDC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中自噬小体的发生情况、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过表达miR-520d的耐药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阳性的细胞数。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520d与Beclin1的靶向关系。用WB实验检测过表达miR-520对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Ⅰ、LC3Ⅱ表达的影响。结果:TNBC耐药细胞中miR-520d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细胞(P<0.01)。过表达miR-520d的耐药细胞对Doc的敏感性显著提高(P<0.01)、细胞的自噬活性明显降低(P<0.01)。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Beclin1是miR-520d可能的靶分子。Doc与miR-520dmimics联合使用可降低TNBC耐药细胞中LC3-Ⅱ/Ⅰ比值和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水平(均P<0.05)。结论:通过调控miR-520d水平可能改变自噬蛋白Beclin1表达,从而逆转TNBC细胞Doc化疗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520d 三阴性乳腺癌 BECLIN1 自噬 多西他赛 化疗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ller’s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被引量:4
4
作者 罗国荣 钟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73-374,共2页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 36例贲门失弛缓症。 方法应用贲门肌层切开术 (Heller’s手术 )治疗 ,观察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并加以分析。 结果 36例患者中 34例 (94.4% )术后吞咽困难消失 ,近期效果良好 ;34例随访 2~ 10年 ,其中 2 6例优 (72 .2...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 36例贲门失弛缓症。 方法应用贲门肌层切开术 (Heller’s手术 )治疗 ,观察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并加以分析。 结果 36例患者中 34例 (94.4% )术后吞咽困难消失 ,近期效果良好 ;34例随访 2~ 10年 ,其中 2 6例优 (72 .2 % )、6例良 (16 .7% )、4例劣 (11.1% )。 结论Heller’s手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首选手术 ,但应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手术径路、保证充分的肌层切开长度及深度、严格限制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并注意预防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失弛缓症 Heller's手术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斑蝥通过miR-520d/Beclin1信号轴逆转三阴乳腺癌化疗耐药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红昌 刘维燕 +4 位作者 王建法 潘高峰 陆景锋 刘嘉哲 胡丽萍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70-977,共8页
目的探讨复方斑蝥注射液(Compound Cantharis Injection,CCI)通过miR-520d/Beclin1信号轴逆转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化疗耐药的机制研究。方法构建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MDA-MB-468的耐药模型MDA-MB-2... 目的探讨复方斑蝥注射液(Compound Cantharis Injection,CCI)通过miR-520d/Beclin1信号轴逆转三阴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化疗耐药的机制研究。方法构建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MDA-MB-468的耐药模型MDA-MB-231/Doc,MDA-MB-468/Doc。MTT法检测亲本株和耐药株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表达;miRNA芯片检测复方斑蝥处理前后的TNBC耐药细胞;实时定量PCR(RealtimePCR)检验miRNA表达以验证芯片检测结果;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NA和BECN1/Beclin1的结合位点。结果MTT结果显示,CCI能够显著提高TNBC耐药细胞株化疗敏感性。WB结果表明,CCI能够浓度依赖性的抑制TNBC耐药细胞的自噬水平;miRNA芯片检测发现复方斑蝥能够显著上调miR-520d水平,RealtimePCR验证了这一结果。荧光素酶实验表明miR-520d通过作用于Beclin1/BECN13′UTR区域抑制其表达;最后,WB检测证明miR-520d mimics能够明显抑制TNBC耐药细胞株中Beclin1/BECN1的蛋白表达,MTT法结果显示miR-520d mimics与TNBC耐药性细胞对多西他赛的敏感性成正相关。结论CCI通过调控miR-520d/BECN1/Beclin1信号轴逆转三阴性乳腺癌化疗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斑蝥 三阴性乳腺癌 自噬 化疗耐药 miR-520d/Becl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修补与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治疗两侧下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7
6
作者 朱江 黄海军 +3 位作者 庄云峰 梅虎 朱时雨 杨孟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8-212,共5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sublay,TES)与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治疗两侧下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我院两侧下腹壁切口疝41例,随机分... 目的比较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sublay,TES)与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治疗两侧下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我院两侧下腹壁切口疝41例,随机分为2组:IPOM组21例,接受IPOM;TES组20例,接受TES。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1周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短期并发症(切口裂开、术区积液、术区血清肿、急性肠梗阻)和长期并发症(慢性疼痛、慢性不全性肠梗阻、肠漏、疝复发)。结果TES组手术时间[(131.3±16.6)min vs.(78.3±7.8)min,t=-12.950,P=0.000]和术中出血量[(12.8±4.4)ml vs.(10.5±1.5)ml,t=-2.177,P=0.040]显著长于/多于IPOM组,术后1周疼痛评分[(3.1±0.7)分vs.(4.3±0.6)分,t=5.573,P=0.000]、住院费用[(1.36±0.07)万元vs.(3.57±0.35)万元,t=27.392,P=0.000]和术后长期并发症发生率[10.0%(2/20)vs.42.9%(9/21),χ^(2)=5.634,P=0.018]显著低于IPOM组。2组引流管放置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POM比较,TES治疗两侧下腹壁切口疝使用不同于IPOM的补片和修补方式,在术后1周疼痛评分、住院费用和长期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但TES手术时间长,操作难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疝 腹腔镜 疝修补 疝补片 腹膜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