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对犬血管影响的组织病理与影像学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秀军 马旺扣 肖湘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植入125I粒子对血管影响及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将125I粒子对称性缝植于3只健康杂种犬右侧颈外静脉、颈内动脉两侧血管外膜上,每只12枚,粒子活度0.7mCi、间距6~10mm。分别饲养8、10、12个月后行X线平片、MSCTA、DSA及...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植入125I粒子对血管影响及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将125I粒子对称性缝植于3只健康杂种犬右侧颈外静脉、颈内动脉两侧血管外膜上,每只12枚,粒子活度0.7mCi、间距6~10mm。分别饲养8、10、12个月后行X线平片、MSCTA、DSA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MSCTA采用MIP、SSD、VE、MPR等多种后处理图像观察。对侧颈部血管作对照。结果6根血管均见粒子处局部外膜纤维组织增生和内膜内皮细胞脱落,并随时间延长而明显,中膜与内膜弹力层无甚改变,未见血管狭窄、穿孔及血栓形成。平片显示了全部26枚粒子与分布,未能显示粒子与血管关系;CTA显示粒子旁血管狭窄3根、闭塞1根,粒子金属伪影严重、计数困难,源影像显示粒子周围组织增生;DSA清楚显示了粒子与血管关系,粒子周围所有血管均未见狭窄、血栓等异常。左侧颈动静脉未发现组织病理与影像学异常。结论血管外膜植入125I粒子可致血管辐射损伤,影像学尤其DSA是粒子植入术对血管影响较好的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放射性同位素 近距离放射治疗 大血管损伤 影像学 动物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男性乳房肥大症 被引量:5
2
作者 郇金亮 王强 +3 位作者 叶来英 蔡清萍 阮灿平 马旺扣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9期764-765,共2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在男性乳房肥大症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B超引导下利用Mammotome对10例17处男性乳房肥大症行微创旋切切除术.结果乳房肿块均被Mammotome微创旋切切除,每处平均旋切28次(25~47次).手术时间15...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在男性乳房肥大症微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B超引导下利用Mammotome对10例17处男性乳房肥大症行微创旋切切除术.结果乳房肿块均被Mammotome微创旋切切除,每处平均旋切28次(25~47次).手术时间15~40 min,平均30 min.皮肤切口仅3~4 mm,术后1周2例出现轻度皮下瘀斑,1例出现局部小血肿.10例随访6~8周,临床及B超复查均无异常.结论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行男性乳房肥大症切除术,操作简易,创伤小,切除彻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房肥大症 超声 Mammotome操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透视导向经皮钳取治疗 被引量:6
3
作者 杨秀军 邢光富 +1 位作者 史常文 李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探讨透视导向经皮摘除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的临床价值与限度。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诊治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损伤患者4 105例,均经X线平片确诊,其中1 591例经CT进一步佐证尤其仿真解剖评价。介入摘除术采用在C臂... 目的探讨透视导向经皮摘除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的临床价值与限度。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诊治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损伤患者4 105例,均经X线平片确诊,其中1 591例经CT进一步佐证尤其仿真解剖评价。介入摘除术采用在C臂机X线电视透视引导、局麻下经皮直接钳取异物。结果经皮介入摘除异物者61.34%(2 518/4 105),其中完全治愈率95.07%(2 394/2 518)、部分治愈率4.81%(121/2 518)、失败率0.12%(3/2 518);未行介入治疗者38.66%(1 587/4 105),其中患者自行离院为25.02%(397/1 587)、医技原因为74.98%(1 190/1 587),后者中异物紧贴大血管者占65.22%(1 035/1 587)、伴局部血肿者占2.90%(46/1 587)、伴假性动脉瘤者占1.32%(21/1 587);其他如碎玻璃异物损伤等占5.55%(88/1 587)。CT尤其增强CT三维成像对异物旁动、静脉结构及其损伤的精确揭示,评估了软组织异物损伤介入可摘除性及治疗风险。本组未出现需要治疗的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透视导向经皮异物钳取术是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损伤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异物紧贴大血管或伴大血管损伤者多属其禁忌证,术前增强CT尤其三维成像检查对这些复杂病例是必要的,首次提出了血管、非血管双介入异物摘除术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物 软组织损伤 三维影像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5例小儿软组织异物的临床策略 被引量:4
4
作者 杨秀军 邢光富 +1 位作者 李巍 史常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5期376-379,共4页
目的分析近5年小儿软组织异物诊疗经验,探讨临床新策略。方法我院连续诊治≤16岁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患儿165例,均经X线平片确认,40例加行CT(9例增强)扫描及仿真局部解剖评价。采用C臂机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异物钳取术,评价其疗效。结果... 目的分析近5年小儿软组织异物诊疗经验,探讨临床新策略。方法我院连续诊治≤16岁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患儿165例,均经X线平片确认,40例加行CT(9例增强)扫描及仿真局部解剖评价。采用C臂机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异物钳取术,评价其疗效。结果异物长径1-40 mm,短径1-5 mm,包括各类铁屑、铁钉、铁丝、缝针、断针及玻璃碎片等,位于四肢、颈部、胸腹部、盆部等软组织内。76例(76/165,46.06%)患儿接受介入治疗,完全治愈73例(73/76,96.05%),部分治愈2例(2/76,2.63%),失败1例(1/76,1.32%)。CT仿真局部解剖成像准确揭示了异物与毗邻结构解剖位置关系及血管损伤并发症,指导了治疗方法与钳取路径的选择。未出现需特殊治疗的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X线透视导向经皮异物钳取术是一项微创、安全、有效的小儿软组织不透X线异物的介入治疗方法,但玻璃异物、伴或不伴血管损伤的大血管旁异物需谨慎;术前CT仿真局部解剖成像有助于复杂异物的定位、介入路径选择与治疗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物 软组织损伤 儿童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软组织和经皮经血管双介入治疗血管间软组织异物损伤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秀军 邢光富 +1 位作者 李巍 史常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软组织和经皮经血管双介入治疗大血管间软组织异物的可行性。方法对6例经CTA确诊的大血管间金属异物(1例合并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进行双介入治疗。局麻后于电视透视导向下经皮经腔定位异物旁血管后,经皮软组织介入钳取异物。... 目的探讨经皮软组织和经皮经血管双介入治疗大血管间软组织异物的可行性。方法对6例经CTA确诊的大血管间金属异物(1例合并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进行双介入治疗。局麻后于电视透视导向下经皮经腔定位异物旁血管后,经皮软组织介入钳取异物。结果异物位于大腿上部3枚、肘窝1枚、前臂2枚,长径3~10mm、短径1~2mm,与毗邻大血管间距0~2mm。成功取出所有异物,术中总透视时间5~9min、总出血量5~10ml,对较小动脉瘤未予治疗,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软组织和经皮经血管双介入治疗血管间软组织异物技术可行,为伴血管损伤的血管间软组织异物损伤患者的一站式微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物 软组织损伤 放射学 介入性 血管造影术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肿瘤组织内放疗术:影像学作用与优选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钱俨 杨秀军 马旺扣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瘤内放疗术及影像学作用与技术优选。方法43例无法根治肿瘤患者行125I粒子组织内植入术55人次,其中CT引导6人次、小C臂透视引导6人次、内镜引导下7人次、手术直视下36人次,每次植入粒子12~46个,粒子大小4.5mm×...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瘤内放疗术及影像学作用与技术优选。方法43例无法根治肿瘤患者行125I粒子组织内植入术55人次,其中CT引导6人次、小C臂透视引导6人次、内镜引导下7人次、手术直视下36人次,每次植入粒子12~46个,粒子大小4.5mm×0.8mm、活度0.5~0.8mCi、间距0.5~1.5cm。术后影像学随访1~8次共169例次,其中X线平片85例次、CT39例次、两者均查45例次。结果粒子植入术均一次成功,总有效率83.7%(36/43),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恢复自由活动时间1~3天,1天者包括所有CT引导下粒子植入者,后者均为外科手术者。平片显示粒子与植入数目一致者38例次,其中19例次需结合正侧位胸片,粒子移位3例。84例次CT显示粒子单纯瘤体内分布52例次,其中分布满意者39例次,包括所有6人次CT引导粒子植入者共15次CT检查;粒子瘤体内外分布32例次。CT准确显示了肿瘤退缩、进展情况,粒子准确计数困难,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和定位片有助于克服这一缺陷。结论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放疗术是癌症治疗安全有效手段之一,影像学尤其CT起到了术中引导、定位与术后随访、疗效评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粒子 近距离放疗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蛋白前体通过调控滋养层细胞的侵袭和凋亡影响子痫前期发病 被引量:9
7
作者 吴秋雨 郇金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858-1864,共7页
目的研究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对滋养层细胞侵袭、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测定其中PGRN mRNA和蛋白表达。选择子痫前期的3种滋养层细胞系JEG-3、BeWo、JAR以及人原代培... 目的研究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对滋养层细胞侵袭、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取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测定其中PGRN mRNA和蛋白表达。选择子痫前期的3种滋养层细胞系JEG-3、BeWo、JAR以及人原代培养的滋养层细胞,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确定PGRN在其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干扰和过表达该细胞系中的PGRN,用qPCR、Western blot实验确定干扰或过表达有效后,分别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测定PGRN差异表达对滋养层细胞侵袭和凋亡的影响,同时在分子水平测定侵袭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9和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及活性。结果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PGRN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都显著高于正常组(P <0. 05)。JEG-3、BeWo、JAR细胞系中的PGRN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原代滋养层细胞(P <0. 05)。在BeWo滋养层细胞中,干扰PGRN表达后,其侵袭能力减弱(P <0. 05),凋亡增加(P <0. 01)。分子水平上,MMP-2、MMP-9活性减弱(P <0. 05),Caspase-3裂解量增加(P <0. 01)。而过表达PGRN后,BeWo细胞侵袭能力(P <0. 05)和抗凋亡能力(P <0. 01)增加。结论 PGRN能够促进滋养层细胞侵袭和抑制细胞凋亡,通过上调PGRN可能减少子痫前期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滋养层细胞 侵袭 凋亡 颗粒蛋白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诊断策略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志升 唐陈伟 +2 位作者 汤朝晖 童焕军 金志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38-2643,共6页
肝内胆管癌(ICC)是源于二级及以上分支胆管上皮细胞的肝恶性肿瘤,具有早期症状隐匿,恶性程度较高,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肝内转移及血管侵犯等特点,患者预后状况极差。早期诊断可提高ICC的根治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目前,IC... 肝内胆管癌(ICC)是源于二级及以上分支胆管上皮细胞的肝恶性肿瘤,具有早期症状隐匿,恶性程度较高,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肝内转移及血管侵犯等特点,患者预后状况极差。早期诊断可提高ICC的根治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目前,ICC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此外,近年一些新兴的诊断方法也开始用于ICC的诊断。但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目前明确诊断ICC的唯一方法。本文旨在对ICC的诊断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诊断 临床实验室技术 诊断显像 病理学 临床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侧肾后平面自发性肝内胆漏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唐磊华 杨秀军 +1 位作者 毕永林 秦贤举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6期697-698,共2页
关键词 胆瘘 腹膜后间隙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孔疝致绞窄性肠梗阻1例
10
作者 韦慧 杨秀军 朱强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061-2061,共1页
患者 女,87岁,体质量35kg,因“排便减少.停止排气,左中上腹部阵发性疼痛伴呕叶2天”入院。查体:腹平软,腹股沟未见突出肿块。
关键词 小肠梗阻 闭孔疝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辅助放化疗-直肠前切除手术后重建直肠狭窄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韬 郑宏途 +1 位作者 杨立峰 廉朋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0-296,共7页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放化疗已经成为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局部肿瘤的复发率。该研究旨在分析新辅助放化疗联合直肠前切除后重建直肠狭窄和扭曲的危险因素,探讨临床干预措施。方法:基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 背景与目的:新辅助放化疗已经成为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局部肿瘤的复发率。该研究旨在分析新辅助放化疗联合直肠前切除后重建直肠狭窄和扭曲的危险因素,探讨临床干预措施。方法:基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数据库以及放疗临床登记数据库,通过肠镜进行狭窄分级,分析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269例患者入组,严重狭窄发生率达32.7%。狭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为:吻合口瘘和保护性造瘘的应用。40例(28%)患者近端造瘘未能在1年内还纳,狭窄是主要原因。结论:重建直肠的扭曲和狭窄是新辅助放化疗联合直肠前切除手术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直肠扭曲和狭窄的发生和保护性造瘘以及吻合口瘘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 手术 狭窄 造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