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年上海市宝山区小学生屈光不正和视力损伤的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39
1
作者 诸晓枫 朱剑锋 +4 位作者 邹海东 陆丽娜 赵惠娟 李强强 何鲜桂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1-456,共6页
背景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青少年视力损伤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首要原因是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因此一定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儿童屈光不正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乏上海市大规模儿童视力损伤和屈光不正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目... 背景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青少年视力损伤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首要原因是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因此一定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儿童屈光不正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乏上海市大规模儿童视力损伤和屈光不正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目的 调查上海市6 ~12岁小学生视力损伤与屈光不正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于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分层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宝山区6所学校的4 686名小学生进行研究,眼部检查包括视力、外眼、眼前节、屈光间质、眼底和眼压检查,并记录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的结果和眼位.结果 实际受检学生4 594人,应答率为98.0%,接受睫状肌麻痹后验光者3 975人,占84.8%.双眼裸眼视力≤0.5者占14.4%(662/4 594),其中343人配戴眼镜,占51.8%.所有受检者中,任一眼裸眼视力≤0.5者1 031人,占22.4%.受检的视力损伤者中屈光不正占96.9%(999/1 031),弱视占3.6%(37/1 031).接受睫状肌麻痹后验光的小学生中,近视、远视和散光的患病率分别为31.1%、4.3%和33.0%.公办学校的小学生近视患病率高于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学校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6,P=0.0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女生与近视的发生及发展明显有关(年龄:OR=1.60,95% CI:1.53 ~ 1.68,P<0.01;女生:OR=1.33,95%CI:1.16~1.54,P<0.01). 结论 中国上海市小学生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近视,应注意筛查并提高小学生屈光不正的矫正覆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儿童 视力 屈光不正 患病率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A-核黄素交联后的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兔干眼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杨帆 田芳 +3 位作者 裴澄 李娟 李勇 邵毅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6-290,共5页
目的探讨紫外线A-核黄素交联后的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兔干眼的疗效。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32只(64眼),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常规栓组和交联栓组,每组各8只(16眼)兔。正常组兔不予处理,模型组兔仅构建中重度干眼模型不予治疗,常... 目的探讨紫外线A-核黄素交联后的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治疗兔干眼的疗效。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32只(64眼),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常规栓组和交联栓组,每组各8只(16眼)兔。正常组兔不予处理,模型组兔仅构建中重度干眼模型不予治疗,常规栓组和交联栓组兔建模后分别植入角膜基质透镜泪道常规栓和交联栓。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1 d、1周、2周和4周对实验兔泪膜功能进行检查,包括泪液分泌量(SI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TMH)测量。于干预后4周时收集各组兔角膜,HE染色观察角膜上皮变化。将未经交联和交联后的角膜基质透镜分别置于1 g·L^(-1)Ⅰ型胶原酶液中观察透镜直径随时间的变化。结果与干预前相比,交联栓组兔干预后2周和4周SIT、BUT和TMH均明显升高,常规栓组兔干预后4周SIT、BUT和TMH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干预后4周,交联栓组兔角膜染色情况好于常规栓组及模型组。HE染色结果显示,交联栓组兔角膜上皮厚度基本正常,上皮细胞排列基本整齐,基底层可见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层。交联后的角膜基质透镜溶解的时间比未交联的角膜基质透镜溶解时间显著增加。结论紫外线A-核黄素胶原交联后的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相较于角膜基质透镜泪道常规栓对兔干眼模型有更稳定的治疗作用,有望为临床干眼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A-核黄素胶原交联 角膜基质透镜泪道栓 干眼 泪膜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和延长方案专家共识解读
3
作者 孙隽然 孙晓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7,共9页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 治疗-延长(T&E)方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方案之一,可以在有效改善视力的同时延长治疗间隔、减少就诊次数。面对亚太地区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佳,T&E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目前亚太地区临床使用抗VEGF药物缺乏规范化的治疗路径,尚缺乏关于T&E方案的指南。2021年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APVRS)回顾并总结抗VEGF药物T&E方案临床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制定一组关于在亚太地区使用T&E方案治疗nAMD的共识。本文就APVRS专家组提出的最新T&E治疗方案进行解读以指导临床医师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治疗-延长方案 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专家组 共识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4
作者 郑新宝 陈佳玉 +7 位作者 魏嘉洪 夏静 杨爱萍 陈春峰 李明芳 冯成 赵永旺 张敬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9-453,共5页
目的观察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眼科确诊为PDR并接受PPV治疗的患者76例(86眼),分为观察组40例(46眼)... 目的观察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眼科确诊为PDR并接受PPV治疗的患者76例(86眼),分为观察组40例(46眼)和对照组36例(40眼)。观察组采取个性化PPV,对照组采用传统PPV。进行12个月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重水残留发生率,巩膜外加压比例,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术后12个月视网膜复位率以及玻璃体内再积血(PVH)、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均比对照组低(均为P<0.05)。2组患者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重水残留发生率和行巩膜外加压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1个月,观察组患者BCVA均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BCVA均提高(均为P<0.05);对照组术后1 d、1周BCVA提高均不明显(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BCVA均提高(均为P<0.05)。2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以及PVH、DME和NVG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个性化PPV手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提高手术效率,快速提升PDR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手术时间 最佳矫正视力 手术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预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徐群燕 任伟宏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98-902,共5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发生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疾病,是全世界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随着对ROP的深入研究发现,在疾病早期视网膜新生血管可随时自发消退。因此,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在ROP患儿中显得尤为...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发生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疾病,是全世界儿童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随着对ROP的深入研究发现,在疾病早期视网膜新生血管可随时自发消退。因此,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在ROP患儿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基于现有的筛查方式,存在筛查时间长、婴幼儿配合度不高等问题,这可能会导致部分ROP患儿漏诊,因此需要进一步寻找更可靠的预测方法。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ROP的筛查及预测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生物标志物在ROP中的预测价值,以期为建立合理的ROP预测模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早期预测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照模式对豚鼠视网膜多巴胺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6
作者 王菁菁 李凯 +6 位作者 项凯迪 陈军 杜林琳 杨金柳行 刘思辰 汪玲 何鲜桂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9-314,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光照模式对豚鼠眼内多巴胺转运蛋白(DA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白色3周龄普通级豚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10000 lx组、5000 lx组和500 lx组,每组12只,分别接受相应强度的强光、中强光和正常光照射,并在各组内... 目的观察不同光照模式对豚鼠眼内多巴胺转运蛋白(DA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白色3周龄普通级豚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10000 lx组、5000 lx组和500 lx组,每组12只,分别接受相应强度的强光、中强光和正常光照射,并在各组内随机分成3个亚组,每组4只,500 lx组分别接受5、20、40 min光照;5000 lx组分别接受2、4、40 min光照;10000 lx组分别接受2、5、20 min光照。各组豚鼠接受光处理后注射99m Tc-TRODAT-1用于SPECT扫描DAT显像,通过Micro-SPECT采集图像数据。采用Micro-CT软件对豚鼠视网膜感兴趣区进行分析,感兴趣区总的计数值用Sum表示,Sum值反映DAT的相对分布量或分布密度。比较光照处理后豚鼠暴露眼和对照眼DAT密度、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光照时长下豚鼠双眼DAT密度差值,以及光照强度和光照持续时间对豚鼠DAT聚集的累积效应和交互效应。另取3只豚鼠,光处理后对豚鼠眼部进行连续6 h图像采集,每隔20 min采集1次,每只豚鼠共采集18次,分析豚鼠眼DAT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500、5000、10000 lx光照强度下暴露眼DAT密度(Sum值)分别为5598.97±3159.38、8636.78±2503.16和7407.39±2053.41,明显高于对照眼的4388.89±2902.90、5981.92±3057.44和5091.32±2039.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4.69、11.80,均P<0.001)。500 lx光照强度下,豚鼠暴露眼和对照眼DAT密度差值在不同光照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1,P<0.01),其他光照强度下不同光照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光照时间为5 min时,10000 lx组豚鼠暴露眼和对照眼DAT密度差值明显大于500 l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2,P<0.001),其他光照时长下不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发现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对DAT密度差值的累积效应和交互效应(均P>0.05)。光照后连续扫描显示,豚鼠视网膜DAT密度随时间延长先上升到峰值,随后逐渐恢复至正常值。结论光照可以引起视网膜DAT分泌增加,即使在中强度或正常光照水平下,也可以起到刺激DAT产生的作用。未发现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视网膜DAT分布和密度的累积效应和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光照 豚鼠 多巴胺转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控近视新热点:Premyopia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邵毅 曾艳梅 肖轶尘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25-929,共5页
儿童近视呈不断上升趋势,已经发展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近视前期(Premyopia)可以更精确地识别近视发生的前兆阶段,Premyopia的儿童有很大概率会发展为近视,且Premyopia儿童在人群中占比较大,因此我们需要重点关注Pre... 儿童近视呈不断上升趋势,已经发展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近视前期(Premyopia)可以更精确地识别近视发生的前兆阶段,Premyopia的儿童有很大概率会发展为近视,且Premyopia儿童在人群中占比较大,因此我们需要重点关注Premyopia群体。在Premyopia眼的调节力已发生下降,与轻度近视相当。早期识别Premyopia,并在Premyopia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近视发生率,延缓近视进展,保护儿童视力,提高生活质量。Premyopia的预防和控制方法包括增加户外活动、低浓度阿托品治疗、配戴角膜塑形镜等,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新型技术,如平光离焦镜片、中医药治疗等。我们要牢牢把握Premyopia这一窗口期,探索近视防控新技术,并合理应用新型技术造福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myopia 儿童 阿托品 低强度红光疗法 角膜塑形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视力康复共识解读
8
作者 邵毅 王晓宇 曾艳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41-845,共5页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是一种常见的脑损伤,通常与车祸、体育活动或军事冲突中的爆炸事件有关。尽管mTBI患者症状不如中度或重度创伤性脑损伤那样明显,但它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短期或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视觉问题等。这些问题会影响...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是一种常见的脑损伤,通常与车祸、体育活动或军事冲突中的爆炸事件有关。尽管mTBI患者症状不如中度或重度创伤性脑损伤那样明显,但它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短期或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视觉问题等。这些问题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在临床实践中,对于mTBI患者出现的视觉障碍有多种治疗方法,如视觉康复疗法、眼动训练、双鼻闭塞、棱镜和滤光片的应用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的科学依据往往不充分,且缺乏对照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从而导致人们对这些治疗方法产生质疑。一众专家于2022年提出了关于“轻度创伤性脑损伤视力康复共识”的声明,旨在统一对mTBI进行定义,评估现有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促进人们开展更科学、严谨的研究,本文结合最新的文献对该共识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创伤性脑损伤 视觉障碍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视网膜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孙晓东 张皙 +2 位作者 俞彰 杨桦 黄璐璐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6-329,共4页
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复位后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以探讨视功能恢复障碍的机制。方法  12只灰兔通过在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的方法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术后 1,2,3,4周的视网膜。结果 视网膜复位早期光... 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复位后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以探讨视功能恢复障碍的机制。方法  12只灰兔通过在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的方法建立视网膜脱离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术后 1,2,3,4周的视网膜。结果 视网膜复位早期光感受器外节段缺失、断裂。内节、视细胞核、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均可见胞浆水肿,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复位3周后,视网膜细胞结构基本正常,但仍有部分外节变短,神经纤维空洞存在。结论  视网膜复位后不仅光感受器,而且视网膜其他细胞和神经纤维均有不可逆的改变,这些改变导致祝功能恢复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超微结构 视功能 动物实验 视网膜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溶解酶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志良 张皙 +3 位作者 许迅 孙晓东 王方 吴迺川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7-410,共4页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溶解酶 (简称纤溶酶 )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 (PVD)。方法  16只兔随机分为A、B、C三组各 8、4、4只 ,均右眼为实验眼 ,左眼对照。A组实验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 1U和透明质酸酶 2 0U ,B组纤溶酶 1U ,C组...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溶解酶 (简称纤溶酶 )联合透明质酸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 (PVD)。方法  16只兔随机分为A、B、C三组各 8、4、4只 ,均右眼为实验眼 ,左眼对照。A组实验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 1U和透明质酸酶 2 0U ,B组纤溶酶 1U ,C组透明质酸酶 2 0U ,对照眼均注射BSS液。术后 7天内行B超、ERG、扫描及透射电镜等检查。结果 扫描电镜确诊A组实验眼完全性PVD 10 0 %,B组实验眼部分性PVD 75 %,C组实验眼及对照眼无PVD。实验及对照眼ERG振幅无明显下降 (P >0 0 5 ) ,透射电镜等检查无眼内毒性。结论 纤溶酶 1U联合透明质酸酶 2 0U兔玻璃体腔内注射能诱导出完全性PVD ,且无眼内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溶解酶 透明质酸酶 玻璃体后脱离 PVD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操作规范专家推荐意见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秀兰 宋云河 +6 位作者 范肃洁 唐莉 卢岚 谢琳 唐广贤 原慧萍 周民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7-100,共4页
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中国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眼病,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既往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小梁切除... 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中国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眼病,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既往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的手术方式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年来PEI联合房角分离(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被证实是安全和有效的,目前受到关注并且在我国已广泛开展,然而,PEI+GSL+GT手术治疗方案仍缺乏统一的规范。国内部分青光眼专家根据PEI+GSL+GT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中晚期PACG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详细、完整的手术操作规范,对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麻醉方法、手术操作技术和围手术期用药方法提出推荐意见,使临床医生对该治疗方法的应用过程进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房角分离术 房角切开术 青光眼/手术疗法 推荐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增生 被引量:4
12
作者 富名水 张皙 +2 位作者 张喜梅 王方 顾青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6-488,共3页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生长的影响。 方法 用不同稀释度的视网膜条件培养液培养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细胞计数法观察细胞数量的变化;MTT法测定对细胞增生活性(吸光度A值)的影响;流式细胞...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生长的影响。 方法 用不同稀释度的视网膜条件培养液培养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细胞计数法观察细胞数量的变化;MTT法测定对细胞增生活性(吸光度A值)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随着视网膜条件培养液稀释度的增加,视网膜胶质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稀释度为1:32时,细胞数为(40 854±427)/ml,稀释度为1:2时,细胞数为(59 360±491)/ml;吸光度A值升高(稀释度为1:16、1:8、1:2时,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3.8%、32.9%、41.4%);进入S期的细胞明显增加(稀释度为1:32时,S期细胞数为30.72%,稀释度为1:32时,S期细胞数为56.50%),显示体外培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结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对于PVR等的产生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RPE RG 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 条件培养液 细胞增生 流式细胞仪 细胞周期 MTT法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活体眼组织的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桦 张晰 +2 位作者 管红兵 王青英 黄璐璐 《眼科研究》 CSCD 2000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 了解活体内不同途径应用脂质体转染外源基因在眼组织的分布情况。方法 将包有 β 半乳糖苷酶基因质粒的脂质体DOSPER ,分别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尾静脉注射、表面点药及球后注射到小鼠体内 ,2h ,1,2天、1,2 ,4周后用 β gal染色... 目的 了解活体内不同途径应用脂质体转染外源基因在眼组织的分布情况。方法 将包有 β 半乳糖苷酶基因质粒的脂质体DOSPER ,分别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尾静脉注射、表面点药及球后注射到小鼠体内 ,2h ,1,2天、1,2 ,4周后用 β gal染色法观察 β 半乳糖苷酶基因在眼组织内的分布情况。 结果 玻璃体腔内注射、尾静脉注射、表面点药及球后注射 4组的小鼠眼球组织包括角膜、虹膜、睫状体、视网膜 ,均有 β 半乳糖苷酶基因表达 ,除表面点药组外 ,其他 3组小鼠脉络膜也有 β 半乳糖苷酶基因表达。用药 1天后开始出现 β 半乳糖苷酶基因阳性表达 ,持续达 1个月以上。 结论 脂质体能有效、稳定地转染外源基因到活体眼组织的角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活体眼组织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信号对高糖诱导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秦秀虹 卢建民 +3 位作者 邵明阳 张珍珍 孙晓晶 马翔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06-809,815,共5页
目的探讨Notch1信号对高糖情况下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p50亚单位(NF-κB50)介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目的探讨Notch1信号对高糖情况下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的p50亚单位(NF-κB50)介导的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s)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RVECs及HEK293T细胞,并进行传代,同时构建高糖(葡萄糖浓度为30 mmol·L-1)人RVECs细胞模型。构建p CMV-ScriptNotch1和p CMV-Script-DLL4质粒,酶切鉴定后Western Blot法检测重组质粒表达目的基因的效果,同时合成si Notch1并转染高糖培养的人RVECs,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基因敲除效果。应用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i Notch1对高糖下PARP-1和NF-κB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高糖条件下Notch1/DLL4上调和下调后人RVECs中PARP-1、p-AKT、NF-κB50及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人RVECs复苏后24 h贴壁,细胞呈扁平梭形,3 d左右细胞开始融合呈铺路石样,单层生长,铺满瓶底,并可见接触抑制现象。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高糖组培养的人RVECs其PARP-1结合的NF-κB50的量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将si Notch1转染高糖组培养的人RVECs后或同时加入DLL4,则人RVECs中PARP-1结合的NF-κB50的量较前增加显著,提示Notch能抑制高糖下PARP-1和NF-κB50的相互作用。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高糖条件下,Notch1和DLL4上调后其PARP-1及caspase-3表达量较前显著降低;Notch1下调后其PARP-1及caspase-3表达量较前增加;p-AKT表达量则相反;提示Notch信号能抑制高糖诱导的PARP-1及caspase-3的激活及表达。结论高糖情况下Notch信号可调控PARP-1和NF-κB的相互作用,并抑制PARP-1激活引起的人RVECs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1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核因子-κB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在人羊膜结膜基底膜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柯碧莲 张皙 +2 位作者 邱孝芝 许迅 胡红惠 《眼科新进展》 CAS 2002年第6期377-379,共3页
目的 研究层粘连蛋白 型胶原 (collagen ,C )在人新鲜羊膜、结膜基底膜的分布。方法 人新鲜羊膜及结膜标本各 6例 ,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后切片 ,做 HE染色、层粘连蛋白 (lam inin,L N)及 C 的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L N及 C 的稀释... 目的 研究层粘连蛋白 型胶原 (collagen ,C )在人新鲜羊膜、结膜基底膜的分布。方法 人新鲜羊膜及结膜标本各 6例 ,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后切片 ,做 HE染色、层粘连蛋白 (lam inin,L N)及 C 的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L N及 C 的稀释度分别为 1∶ 5 0及 1∶ 2 5 ,以肾脏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结膜上皮细胞复层 ,含杯状细胞 ,羊膜上皮细胞为单层。L N和 C 在羊膜、结膜的基底层染为连续的颗粒状棕色 ,羊膜的着色明显深于结膜。结论 羊膜与结膜的基底膜具有共同的 L N和 C ,且以前者为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粘连蛋白 Ⅳ型胶原 羊膜 结膜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pase诱发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0
16
作者 汪枫桦 张皙 +1 位作者 孙晓东 王方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 采用Dispase在兔眼中诱导完全性PVD形成 ,评价其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的青紫蓝兔 3 0只 ,随机分成 5组 ,采用玻璃体内注射 ,分别注射Dispase 0 0 0 5U、0 0 12 5U (2组 )、0 0 2 5U、0 0 5U/0 0 5ml,PBS 0 0 ... 目的 采用Dispase在兔眼中诱导完全性PVD形成 ,评价其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的青紫蓝兔 3 0只 ,随机分成 5组 ,采用玻璃体内注射 ,分别注射Dispase 0 0 0 5U、0 0 12 5U (2组 )、0 0 2 5U、0 0 5U/0 0 5ml,PBS 0 0 5ml注射到另一只眼内作为对照。术前术后眼底镜、裂隙灯和VOLK + 90D随访观察 ,并进行B超和视网膜电图 (ERG)检查 ,最后取眼球对视网膜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注射Dispase≥ 0 0 12 5U可见玻璃体后脱离 ,部分伴有不同程度的眼底出血 ;B型超声检查见玻璃体混浊和后脱离 ;术后电生理检查 ,0 0 0 5U和 0 0 12 5U组ERG没有变化 ,≥ 0 0 2 5U ,部分出现ERG振幅下降 ;对照组没有以上改变。结论 Dispase 0 0 12 5U可以在兔眼中成功、安全诱发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 (PVD) ,更大剂量同样有效 ,但是有一定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后脱离 DISPASE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神经损伤时视网膜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的表达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小丽 张皙 +2 位作者 顾青 张喜梅 孙晓东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5-197,共3页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于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外源性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损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钳夹视神经的方法建立神经损伤的模型,在损伤后1、7、14、28d获取视网膜,提取总RNA及总蛋...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于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在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外源性的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损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钳夹视神经的方法建立神经损伤的模型,在损伤后1、7、14、28d获取视网膜,提取总RNA及总蛋白,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视网膜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CNTFR)αmRNA的表达,用WesternBlot方法了解损伤后不同时间CNTFRα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视网膜内CNTFRαmRNA无表达,在损伤后的1、7、14、28d均有一定水平的CNTFRαm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损伤后备时间均有CNTFRα蛋白的表达,但CNTFRα蛋白的表达较弱。结论神经损伤后CNTF的表达先短暂升高以后持续下调,而CNTFRα-mRNA在损伤后4周内均有一定量的表达,提示补充外源性CNTF可能改善神经再生的微环境而发挥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 视神经损伤 神经保护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的视网膜组织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2
18
作者 孙晓东 张皙 +2 位作者 陈荣家 蔡文泉 李霞萍 《眼科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 (RD)复位后视网膜的组织学改变。方法  14只健康灰兔分为实验组 12只 ,RD阳性对照组 1只 ,正常对照组 1只。用视网膜下注射 0 1%透明质酸钠方法建立RD模型。术后分别观察 1,2 ,3 ,4周后 ,取眼球进行组织学观察... 目的 研究视网膜脱离 (RD)复位后视网膜的组织学改变。方法  14只健康灰兔分为实验组 12只 ,RD阳性对照组 1只 ,正常对照组 1只。用视网膜下注射 0 1%透明质酸钠方法建立RD模型。术后分别观察 1,2 ,3 ,4周后 ,取眼球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复位早期色素上皮基本正常 ,神经视网膜不同层间可见空泡样变 ,尤以光感受器细胞受损最显著 ,表现为排列紊乱、变薄。内外核层和神经节细胞水肿 ,神经纤维层有空泡出现 ,M櫣ller细胞支架纤维结构消失。复位 3周后光镜下视网膜结构基本正常 ,但部分神经节细胞仍有变性。结论 复位后的视网膜各层组织仍有不完全可逆的病变存在 ,部分揭示术后视功能不完全恢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脱离 复位 视功能 组织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通过激活NF-κB途径导致高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被引量:5
19
作者 卢建民 张珍珍 +2 位作者 郑玥 马翔 秦秀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高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人RVE... 目的探讨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poly(adenosine diphosphate-ribose)polymeras-1,PARP-1]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高糖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etinal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VEC)中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人RVEC中的表达定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RVEC及HEK293T细胞,并进行传代,同时构建高糖人RVEC细胞模型。构建PARP-EGFP及Flag-NF-κB质粒,酶切鉴定后转染高糖培养的人RVEC,Western blot法检测重组质粒表达目的基因的效果,并应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共沉淀法检测高糖人RVEC中PARP-1和NF-κB的相互作用。PARP-EGFP和Flag-NF-κB质粒共转染人RVEC,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PARP-1和NF-κB在高糖人RVEC中的定位及其相互作用。结果人RVEC复苏后24 h贴壁,细胞呈扁平梭形,3 d左右细胞开始融合呈铺路石样,单层生长,铺满瓶底,并可见接触抑制现象。成功构建PARP-EGFP及Flag-NF-κB质粒,并有效表达目的基因。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PARP-1和NF-κB是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高糖组NF-κB p50的条带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粗,并且高糖情况下PARP-1结合NF-κB的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果显示PARP和NF-κB均表达于正常的人RVEC的细胞核和核周区域,当受到高浓度葡萄糖影响后,PARP-1和NF-κB均集中表达于细胞核内,尤以NF-κB最显著。结论 PARP-1和NF-κB是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血糖增高时,PARP-1可能进入细胞核内并结合同时进入细胞核的NF-κB,激活NF-κB信号通路,引起RVEC凋亡,导致D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1 核因子-ΚB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和眼内液HGF水平检测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喜梅 张皙 +2 位作者 王方 富名水 顾青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5-647,共3页
目的 检测视网膜脱离 (RD)和 /或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患者血清和玻璃体液、视网膜下液(SRF)中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的含量 ,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 同时收集 3 5例RD患者血清和玻璃体液、SRF标本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L... 目的 检测视网膜脱离 (RD)和 /或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患者血清和玻璃体液、视网膜下液(SRF)中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的含量 ,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 同时收集 3 5例RD患者血清和玻璃体液、SRF标本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LISA)方法检测HGF质量浓度 ,其中 9例不伴有PVR的单纯黄斑孔 (MH)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各组患者血清HGF质量浓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明显低于同组眼内液的质量浓度 (P <0 0 1) ,且二者无相关性 (P >0 0 5)。PVR玻璃体内HGF质量浓度 (10 91± 3 87)ng/ml,均比对照组 (3 42± 0 85)ng/ml高 (P <0 0 1) ,但PVRC级和D级之间差异不明显 :(7 88± 3 83 )ng/ml,(10 2 4± 4 0 7)ng/ml,P >0 0 5。SRF外引流 (14 68± 1 16)ng/ml或内引流 (10 3 5± 6 94)ng/ml的HGF质量浓度均高于玻璃体内水平 (P <0 0 5)。结论 PVR眼内HGF高质量浓度不是通过血 -视网膜屏障弥散 ,可能来自眼组织细胞的分泌 ;玻璃体内HGF随着PVR的发展而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肝细胞生长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