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2—2017年上海市女性乳腺癌生存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春晓 庞怡 +4 位作者 顾凯 颜佳颖 王春芳 向詠梅 施燕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297,共7页
背景与目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更新上海市恶性肿瘤流行统计资料。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上海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仍在上升,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2002—2017年上海市女性乳腺癌诊断病例的生... 背景与目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更新上海市恶性肿瘤流行统计资料。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上海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仍在上升,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2002—2017年上海市女性乳腺癌诊断病例的生存情况。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全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2002—2017年上海市女性乳腺癌发病、死亡和随访资料,按诊断年份、年龄、病理组织学类型和诊断时期别分层分析,计算数量、构成比和生存率指标。5年观察生存率应用寿命表法计算,应用Elandt-Johnson模型推算0~99岁逐岁的生存概率,再根据EdererⅡ方法计算期望生存率,最终获得5年相对生存率。应用Joinpoint软件计算生存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并分析变化趋势。结果:2002—2017年上海市女性乳腺癌诊断病例共73600例,其中病理学诊断67681例,占91.96%。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死亡23745例(32.26%),因肿瘤死亡19466例,占所有病例的26.45%;已死亡和随访生存期满5年的完全随访病例共68332例(92.84%);失访病例5268例(7.16%)。纳入观察队列73538例,占99.92%。逐年观察病例数从2002年的3330例增长至2017年的6095例,增幅接近翻倍;5年观察生存率从2002年的78.77%动态变化至2017年的84.55%,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年均增速为0.50%(APC=0.50%,t=8.75,P<0.001);5年相对生存率也从83.46%缓慢增长至89.24%,年均增速为0.47%(APC=0.47%,t=9.80,P<0.001)。2002—2017年上海市女性乳腺癌总体5年观察生存率为83.24%(82.96%~83.52%),5年相对生存率为87.58%(87.29%~87.87%),并随着时间变化持续上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随着诊断时期别的增加而降低。其中,15~64岁各组间的5年相对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数以期别不详组最多,其次是Ⅱ期组,再是Ⅰ期组。Ⅰ期病例的5年相对生存率达到99.10%(98.78%~99.42%),但仅占25.51%;Ⅳ期病例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52.54%(50.98%~54.11%),占6.13%;期别不详组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82.04%(81.42%~82.65%),占31.05%。结论:上海市女性乳腺癌诊断水平和生存率较高,且仍在不断改善,但组织学类型和期别不详病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Ⅰ期病例所占比例不高,Ⅳ期病例生存率较低。本研究结果可为女性乳腺癌的进一步研究和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生存 流行病学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上海市恶性肿瘤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120
2
作者 鲍萍萍 吴春晓 +9 位作者 张敏璐 彭鹏 王春芳 龚杨明 顾凯 向詠梅 施亮 庞怡 施燕 付晨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99,共19页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居民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旨在描述和分析2015年上海市恶性肿瘤流行特征。方法:根据上海市恶性肿瘤病例报告登记系统收集的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按地区、性别分层,分别计算恶性肿瘤...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居民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旨在描述和分析2015年上海市恶性肿瘤流行特征。方法:根据上海市恶性肿瘤病例报告登记系统收集的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按地区、性别分层,分别计算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粗率、标化率、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顺位和构成等,并应用Joinpoint统计软件分析2002—2015年上海市肺癌发病和死亡趋势,估算总体和分阶段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标化率。结果:2015年上海市共报告恶性肿瘤新发病例71 610例,死亡病例38 445例。病理学诊断比例(percentage of morphologically verified cases,MV%)为78.42%,只有死亡医学证明书比例(percentage of death certifications only,DCO%)为0.21%,死亡发病比(mortality to incidence ratio,M/I)为0.55。上海市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497.33/10万,标化发病率为228.82/10万,男性标化发病率低于女性,市区低于郊区。恶性肿瘤发病在40岁以后快速上升,在80~84岁年龄组达到高峰。全市发病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胃癌、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及膀胱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6.59%。全市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267.00/10万,标化死亡率为95.99/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市区和郊区基本持平。死亡率在45岁以后快速上升,在≥8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死亡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胰腺癌、乳腺癌、食管癌、胆囊癌、前列腺癌以及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78.07%。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市共有399 027例现患肿瘤病例,现患率为2.77%。市区现患率为3.07%,郊区为2.55%。乳腺癌是现患病例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15.33%。现患病例生存达5年的占50.90%。肺癌是上海市发病和死亡均位居第1位的恶性肿瘤。Joinpoint趋势分析显示,2011年男性和女性肺癌发病率均出现拐点。男性肺癌发病率在2002—2011年期间显著下降,APC为-1.34%(P<0.001),自2011年起显著上升,APC为3.30%(P<0.001);女性肺癌发病率在2002—2011年期间无明显变化趋势,较为平稳,2011—2015年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APC达15.25%(P<0.001)。与发病率变化不同,2002—2015年间上海市男性肺癌死亡率呈缓慢持续下降趋势,APC为-0.72%(P=0.03),女性无明显变化趋势。与2002年相比,2015年男性和女性肺癌诊断时期别为Ⅰ期的病例比例和腺癌比例均明显上升。男性肺癌诊断时期别Ⅰ期比例由2002年的3.96%上升到2015年的11.08%,女性由3.72%上升至23.57%。男性腺癌比例由2002年的15.81%上升到2015年的34.46%,女性由28.76%上升至66.08%。结论:肺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甲状腺癌和女性乳腺癌仍是威胁上海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癌种。乳腺癌是现患病例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自2011年开始,男性和女性肺癌发病率显著上升,提示与低剂量螺旋CT广泛应用有一定关系,但需更多数据和研究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趋势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情况与2002—2016年的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34
3
作者 吴春晓 顾凯 +8 位作者 庞怡 鲍萍萍 王春芳 施亮 龚杨明 向詠梅 窦剑明 施燕 付晨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9-891,共13页
背景与目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更新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及其趋势的统计资料。分析2016年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基本情况及其2002—2016年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 背景与目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更新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及其趋势的统计资料。分析2016年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基本情况及其2002—2016年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2002—2016年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按诊断或死亡年份、性别和年龄组分层分析,计算数量、构成比、粗率、年龄别率、年龄标准化率(标化率)等指标,同时计算不同分组的主要癌症类型的数量、构成比和率值。按性别划分的所有恶性肿瘤和各主要癌症类型的发病和死亡标化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分析变化趋势。应用Segi’s 1960年世界标准人口计算发病和死亡的标化率。结果:2016年上海市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为74422例和37010人,粗发病率为513.94/10万,标化发病率为231.58/10万,女性的标化发病率高于男性。粗死亡率为255.58/10万,标化死亡率为90.01/10万,男性的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年龄别发病和死亡的数量和率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别发病的数量和率值分别在60~64岁组和80~84岁组达到高峰,年龄别死亡的数量和率值分别在80~84岁组和85岁及以上组达到高峰。按发病例数排序,前10位常见癌症类型的部位依次为肺、结直肠、甲状腺、胃、乳腺、肝脏、前列腺、胰腺、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膀胱。按死亡人数排序,前10位依次为肺、结直肠、胃、肝、胰腺、乳腺、胆囊、食管、前列腺和淋巴系统。按性别划分的发病和死亡的前10位常见癌症类型与按常见组合年龄段划分的前5位常见癌症类型差异较大。总体上,男性的标化发病率在2002—2009年维持稳定状态,在2009—2016年以年均1.16%的增速上升,女性的标化发病率在2002—2009年维持稳定状态,在2009—2016年以年均4.48%的增速上升。2002—2016年,男性的标化死亡率以年均1.35%的减速下降,女性的标化死亡率以年均1.31%的减速下降。不同性别和癌症类型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结论:尽管男性和女性的标化发病率略有上升,但是对应的标化死亡率正在下降。按性别或年龄分层的总体和常见癌症类型的现况和趋势反映了上海户籍人口在癌症危险因素、筛查技术应用和诊疗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发病和死亡资料可用于减少癌症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发病率 死亡率 趋势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便隐血检测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彭鹏 龚杨明 +7 位作者 鲍萍萍 吴春晓 顾凯 张敏璐 向詠梅 施亮 邹珍 施燕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01-406,共6页
背景与目的:上海市为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大肠癌筛查服务,通过对上海市居民大肠癌筛查中两次便隐血检测和后续诊断检查结果的分析,评价筛查中两次便隐血检测的效果,为基于人群的疾病筛查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筛查的目标人群为50... 背景与目的:上海市为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免费的大肠癌筛查服务,通过对上海市居民大肠癌筛查中两次便隐血检测和后续诊断检查结果的分析,评价筛查中两次便隐血检测的效果,为基于人群的疾病筛查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筛查的目标人群为50~74岁的上海居民,使用两次免疫法便隐血检测和危险度评估为初筛,初筛阳性者进行肠镜检查。结果:筛查期间,共有809 528人完成了两次便隐血检测,便隐血检测阳性者共有104 953人,其中第一次阳性的人数为47 421人,阳性率为5.9%,第二次阳性的人数为36 462人,阳性率为4.5%,两次阳性的人数为21 070人,阳性率为2.6%。便隐血检测阳性的筛查对象中,有49 339人接受了肠镜检查,肠镜检查顺应性为47.0%。两次阳性的筛查对象的肠镜参与率明显高于单次阳性的筛查对象(P<0.001)。在所有筛查出的大肠癌和癌前期病变中,仅进行一次便隐血检测可以诊断出大肠癌1 200例,占79.5%;发现癌前期病变3 777例,占68.1%。进行第二次便隐血检测可以多诊断出大肠癌310例,占20.5%;发现癌前期病变1 767例,占31.9%。结论:相比于单次便隐血检测,进行两次便隐血检测的初筛可以更有效地检测出阳性对象,两次便隐血检测可提高后续肠镜检查的参与率,所检出的大肠癌和癌前期病变数量也均有所提高且增量成本较低。因此建议在以人群为基础的大肠癌筛查中采用两次或更多次数的便隐血检测,以提高筛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筛查 便隐血检测 社区居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分析 被引量:254
5
作者 吴春晓 顾凯 +8 位作者 龚杨明 郑荣寿 王少明 陈茹 张思维 施燕 魏文强 付晨 赫捷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1-245,共5页
背景与目的: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收集的恶性肿瘤登记资料,分析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收集整理全国501个登记点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资料,通过数据质量审核评估,计算按地区、性别和年龄等组合分类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 背景与目的: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收集的恶性肿瘤登记资料,分析2015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情况。方法:收集整理全国501个登记点上报的2015年肿瘤登记资料,通过数据质量审核评估,计算按地区、性别和年龄等组合分类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结合2015年全国人口数据估算全国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各项统计指标。结果:2015年全国共有368个登记点的数据符合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纳入标准,覆盖3亿人口,占全国2015年年末人口的22.52%。估算全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约为38.76万(男性22.50万,女性16.26万),中标率为18.02/10万(男性21.36/10万,女性14.79/10万),世标率为17.81/10万(男性21.21/10万,女性14.54/10万)。因结直肠癌死亡人数约为18.71万(男性10.95万,女性7.76万),中标率为8.21/10万(男性10.08/10万,女性6.47/10万),世标率为8.12/10万(男性10.01/10万,女性6.37万)。比较不同地区的分性别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世标率,均为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各项指标差异均<1/10万。结直肠癌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长,不同性别的增长趋势相似。结论: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各分类的发病和死亡世标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发病率 死亡率 肿瘤登记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