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度学习在影像医学应用中的初步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高翾(综述) 王小林(审校)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8-413,共6页
深度学习方法是当前图像处理领域的首选方法之一,但由于该方法需要大量高质量标记的图像数据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很难直接应用在医学影像学领域。本文简述了深度学习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研究现状,着重讨论了制约这一方法... 深度学习方法是当前图像处理领域的首选方法之一,但由于该方法需要大量高质量标记的图像数据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很难直接应用在医学影像学领域。本文简述了深度学习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研究现状,着重讨论了制约这一方法在医学影像学领域运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讨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医学影像学 人工神经网络 医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2
作者 万俊呈 周永杰 +3 位作者 余彩虹 金超俏 周逸柔 瞿旭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8-543,共6页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术后残肝体积不足导致的肝衰竭是制约手术切除成功率的关键因素。门静脉栓塞术(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PVE)通过栓塞门静脉以人为诱导肝脏体积增大,为避免患者术后因肝衰竭而导致的死亡提供了理论支... 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术后残肝体积不足导致的肝衰竭是制约手术切除成功率的关键因素。门静脉栓塞术(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PVE)通过栓塞门静脉以人为诱导肝脏体积增大,为避免患者术后因肝衰竭而导致的死亡提供了理论支持。近年来,针对PVE的局限性,尤其是术后肝脏增长率不足等问题,国内外专家在该领域进行了多项创新。因此,该文通过总结PVE相关文献,综述了其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门静脉栓塞术 剩余肝脏体积 肝切除术 切除后肝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T2磁共振影像组学在预测介入治疗大肝癌近期疗效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孙跃军 白洪林 +8 位作者 王栋 冉昭 徐李刚 钱晟 杨国威 张巍 王建华 高欣 刘嵘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36-104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介入术前MR的影像组学对肝癌6个月内介入治疗局部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大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MRI检查,术后1~2个月、半年随访多功能MRI,按照mRECIST标准对介入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进行评... 目的探讨基于介入术前MR的影像组学对肝癌6个月内介入治疗局部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大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行MRI检查,术后1~2个月、半年随访多功能MRI,按照mRECIST标准对介入术后6个月肿瘤局部控制率进行评估,利用MITK软件在T2图像上进行勾画肿瘤区域,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剔除冗余特征,利用mRMR特征排序方法筛选得到组学标签。采用留一法划分样本,与LASSO分类器共同构建大肝癌介入治疗后6个月进展预测模型。计算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70例患者6个月后随访52例病灶未进展(N-PD),18例进展(PD),两组术前T2-MRI的Wavelet-HHH firstorder Mean等3个的影像组学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这些差异性影像组学特征所建的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AUC=0.657,ACC=0.714,SEN=0.588,SPE=0.755)。结论基于MRI组学特征能对接受介入治疗的大肝癌进行近期进展风险预测,可在TACE术前筛选进展危险性高的患者,为其提早采取联合治疗提供个体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肝癌 介入治疗 疗效预测 T2磁共振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描记缩流颈面积在不同病因下三尖瓣反流定量中的诊断效力:基于三维超声心动图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蓓绮 刘宇 +6 位作者 左武旭 李权 吴元丰 孔德红 潘翠珍 董丽莉 舒先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4-493,504,共11页
目的探讨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缩流颈面积(vena contracta area,VCA)在不同病因下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诊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92例确诊为TR的患者接受了二维(two dimensional,2D)和3... 目的探讨三维(three dimensional,3D)缩流颈面积(vena contracta area,VCA)在不同病因下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诊断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92例确诊为TR的患者接受了二维(two dimensional,2D)和3D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其3D VCA和依据近端等速表面积(proximal isokinetic surface area,PISA)计算的3D有效瓣口反流面积(effective regurgitant orifice area,EROA)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并以综合2D多参数方法作为参比方法计算其诊断重度TR的界值。结果最终纳入85例患者。3D VCA与3D PISA EROA在原发性TR和继发性TR中作用相似,且有一定的相关性(原发性TR:r=0.831,P<0.01;继发性TR:r=0.806,P<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3D VCA和3D PISA EROA相比会高估TR(总患者人群中高估62%,原发性TR中高估51%,继发性TR中高估74%)。在继发性TR中,3D VCA诊断重度TR的界值为0.45 cm^(2)(敏感性89%,特异性82%);结合临床症状、阳性2D PISA EROA结果和对重度TR分级的3D VCA,其χ^(2)值高于仅考虑临床症状或合并临床症状和阳性2D PISA EROA的χ^(2)值(42.168 vs.26.059,16.759,P<0.01)。结论3D VCA会高估TR,在继发性TR中对诊断重度TR具有较高且增量的诊断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尖瓣反流(TR) 缩流颈面积(VCA) 近端等速表面积(PISA) 有效反流口面积(ERO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激素释放相关肽GHRL-12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小鼠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汪雪君 沈毅辉 +4 位作者 张卉 陈怡帆 许宇辰 张健 程蕾蕾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释放相关肽GHRL-12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中的作用与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8周龄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生成器,随机分为对照组、心肌炎组、GHRL-12组和GHRL-12+心肌炎组。GHRL-12组和GHRL-12+...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释放相关肽GHRL-12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中的作用与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8周龄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生成器,随机分为对照组、心肌炎组、GHRL-12组和GHRL-12+心肌炎组。GHRL-12组和GHRL-12+心肌炎组小鼠尾静脉注射10 mg/kg GHRL-12连续1周,同时对照组和心肌炎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同等体积的无功能scramble肽。在第7天和第14天分别给予心肌炎组和GHRL-12+心肌炎组小鼠250μg心肌肌钙蛋白I(cTnI),从第14天开始,每间隔1天给予小鼠腹腔注射5 mg/kg anti-PD-1,共5次。每7天称量小鼠体重,测量小鼠心体比和心胫比。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程度,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并用ImageJ对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程度进行量化。取小鼠眼球血,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1(LDH-1)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cTnI、cTnT、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释放情况。蛋白质印迹技术测定小鼠心肌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酵母Atg6同源物(Beclin-1)、自噬基因-相关蛋白5(ATG5)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的表达,同时测定小鼠心肌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的表达。对心肌细胞核用DAPI染成蓝色,凋亡细胞被TUNEL染成绿色,检测小鼠心肌组织发生凋亡的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GHRL-12组小鼠体重无显著差异,心肌炎组小鼠体重增长不明显;与心肌炎组比较,给药第19天起GHRL-12+心肌炎组小鼠体重增长较为明显。与对照组和GHRL-12组相比,心肌炎组小鼠心体比、心胫比显著增加,而与心肌炎组小鼠相比,GHRL-12+心肌炎组小鼠心体比、心胫比下降。(2)超声心动图显示,单纯给予GHRL-12干预对小鼠心功能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炎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缩短分数(FS)显著下降,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增加;而与心肌炎组小鼠相比,GHRL-12+心肌炎组小鼠LVEF、FS升高,LVEDs、LVEDd减少。(3)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心肌炎组小鼠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增加,而与心肌炎组小鼠相比,GHRL-12+心肌炎组小鼠炎症细胞浸润减少。(4)Masson染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心肌炎组小鼠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增加,而与心肌炎组小鼠相比,GHRL-12+心肌炎组小鼠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降低。(5)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心肌炎组小鼠血清中CK、CK-MB、LDH-1、cTnI和cTnT均显著上升,而与心肌炎组小鼠相比,GHRL-12+心肌炎组均显著下降。(6)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心肌炎组小鼠心肌组织HMGB1、Beclin-1、ATG5和LC3B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而与心肌炎组小鼠相比,GHRL-12+心肌炎组均显著下降;同时,心肌炎组Caspase-3和PARP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GHRL-12+心肌炎组均显著减少。(7)TUNEL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心肌炎组小鼠心肌组织凋亡显著增加,与心肌炎组小鼠相比,GHRL-12+心肌炎组小鼠心肌组织凋亡显著下降。结论多肽GHRL-12能够改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心功能损伤,减少心肌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抑制心肌组织凋亡和自噬,为未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治疗提供潜在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心肌炎 GHRL-12 细胞凋亡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法替布治疗激素抵抗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许宇辰 张健 +4 位作者 王妍 林瑾仪 周宇红 程蕾蕾 葛均波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0-408,共9页
背景与目的:激素抵抗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steroid-resistant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associated myocarditis,srICIAM)是一种在接受免疫治疗后出现的心脏相关不良反应,患者总体预后较差。既往研究显示,包含Janus激酶(Ja... 背景与目的:激素抵抗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steroid-resistant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associated myocarditis,srICIAM)是一种在接受免疫治疗后出现的心脏相关不良反应,患者总体预后较差。既往研究显示,包含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抑制剂托法替布在内的免疫强化抑制治疗可能对srICIAM具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其治疗效果及对于肿瘤病情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托法替布对srICIAM的治疗效果。方法:本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了2019年7月—2022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且出现srICIAM的36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托法替布治疗的患者被分配至托法替布组(n=19),未使用托法替布治疗的患者被分配至对照组(n=17)。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检验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方面的数据。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以监测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研究方案经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B2021-275R)。本研究按照《赫尔辛基宣言》的伦理学规范进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糖皮质激素累积剂量及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情况下,托法替布组的心肌炎恢复时间更短(中位恢复时间:86.5 d vs 126.5 d,P=0.021)。托法替布组的心肌炎相关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vs 35%,P=0.025)。结论:托法替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srICIAM患者的死亡率并缩短康复时间,同时对于肿瘤患者的预后未产生不良影响。其可能成为srICIAM的潜在治疗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疗法 心肌炎 Janus激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例肠道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2
7
作者 于泳 龚沈初 +5 位作者 王睿婷 侯凯 陆秀良 刘立恒 周建军 丁玉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68,共7页
目的研究肠道神经鞘瘤(intestinal schwannoma,I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评估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性质、生长方式、CT密度、MRI信号、PET/CT代... 目的研究肠道神经鞘瘤(intestinal schwannoma,IS)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评估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性质、生长方式、CT密度、MRI信号、PET/CT代谢等特征。结果14例IS中,病灶位于十二指肠3例,盲肠2例,结肠8例,直肠1例。病灶均为类圆形或椭圆形,最大径平均(2.4±1.1)cm。病灶为实性13例,肠腔外生长型10例,囊变1例,黏液变性1例。9例病变肠周可见慢性炎性淋巴结,其中6例淋巴结短径>5 mm。14例IS的CT平扫均为低密度,增强后均为渐进性强化,其中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11例。2例IS在MRI上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DWI明显高信号,增强后明显渐进性强化。2例IS在^(18)F-FDG-PET/CT上均表现为高代谢,病灶SUVmax分别为9.4和8.8。结论I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下来源的实质性结节或肿块,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后明显渐进性强化,^(18)F-FDG-PET/CT上肿瘤明显高代谢,灶周常见均质稍大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神经鞘瘤(IS)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微球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延杰 马靖嶔 颜志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1,共7页
微球是血管介入手术中常用的栓塞材料,然而受到制作材料的限制,几乎所有的微球都无法在体内被影像学设备检测到。微球的可视化是指在微球中加入各种显影材料,使之具备在影像学设备下显影的能力。为了优化栓塞过程和便于术后随访,目前已... 微球是血管介入手术中常用的栓塞材料,然而受到制作材料的限制,几乎所有的微球都无法在体内被影像学设备检测到。微球的可视化是指在微球中加入各种显影材料,使之具备在影像学设备下显影的能力。为了优化栓塞过程和便于术后随访,目前已报道多种可视化微球,如X线可视化微球、MRI可视化微球、超声可视化微球等。临床经验表明,这些微球可以提供真实的空间分布和实时的术中反馈,有助于优化、个性化以及改进血管栓塞技术。本文就上述可视化微球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 可视化 血管介入 影像学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宽体探测器行“一站式”心脑联合CTA在心律不齐患者中的可行性研究
9
作者 周恒 周国锋 +3 位作者 过伟锋 杨春 曾蒙苏 严诚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2-570,共9页
目的:探讨心律不齐患者行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联合扫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搜集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进行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CTA联合扫描患者的临床数据。这些患者被分为心律不齐组和正常心律组。对... 目的:探讨心律不齐患者行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联合扫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搜集了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进行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CTA联合扫描患者的临床数据。这些患者被分为心律不齐组和正常心律组。对2组患者的扫描时间、客观图像质量[CT值、对比度噪声比(CNR)等]、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和辐射剂量进行评估。结果:67名患者(平均年龄63岁,49名男性)被纳入此次研究。心律不齐和正常心律患者的心脏和头颈段的CNR没有统计学差异(心脏:10.59±2.64 vs10.83±2.67,P=0.33;头颈:36.19±16.54vs37.06±20.12,P=0.61)。心律不齐组和正常心律组在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心脏:3.33±0.57vs3.41±0.55,P>0.05;头颈:3.93±0.26vs3.92±0.26,P>0.05)。心律不齐组的心脏段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多于正常心律组,且存在统计学差异[扫描时间:(0.69±0.2)svs(0.58±0.14)s,P=0.01;有效辐射剂量:(4.66±1.21)mSv vs(4.01±0.75)mSv,P=0.03]。2组患者的头颈段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律不齐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和头颈动脉CTA联合扫描时,采用320排宽体探测器CT扫描仪,能够获得与正常心律患者相媲美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体探测器CT 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 头颈部动脉 心律不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b值肝脏扩散加权成像:导航触发与自由呼吸技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锴 黄健峰 +2 位作者 丁玉琴 陈财忠 徐鹏举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2-137,共6页
目的:应用1.5T磁共振比较研究导航触发与自由呼吸在多b值DWI肝脏成像的特点。方法:应用1.5T磁共振,对30例临床诊断肝局灶性病变的病人同时使用导航触发、自由呼吸多b值扩散加权扫描成像,评估两组肝脏图像质量和成像时间长短,测量和比较... 目的:应用1.5T磁共振比较研究导航触发与自由呼吸在多b值DWI肝脏成像的特点。方法:应用1.5T磁共振,对30例临床诊断肝局灶性病变的病人同时使用导航触发、自由呼吸多b值扩散加权扫描成像,评估两组肝脏图像质量和成像时间长短,测量和比较两组不同b值图像的信号强度、肝脏信噪比及ADC值。结果:导航触发与自由呼吸序列图像评分分别为3.57±0.56,3.74±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触发扫描时间长于自由呼吸序列,分别为434±21s,130s(P<0.01);导航触发序列肝实质SNR(50,400,800)为57.49±20.67,39.84±15.41;27.38±8.60,高于自由呼吸序列SNR(50,400,800)=41.56±15.03,29.26±9.44,22.84±6.85(P<0.01)。两者肝实质ADC无差异(P>0.05),分别为1.130±0.098,1.086±0.072。结论:对于多b值肝脏扩散加权成像,导航触发较自由呼吸技术图像信噪比高,自由呼吸技术成像时间相对短,两种技术所测量肝脏ADC值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多b值 导航触发 自由呼吸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软骨肉瘤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关系 被引量:45
11
作者 周建军 丁建国 +3 位作者 曾蒙苏 王建华 周康荣 程伟中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CT和MR及其增强表现,分析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27例,术前分别或同时经X线平片、CT平扫和增强、MR SE T1WI、T2WI和T1WI增强扫描,复习影像学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2... 目的:探讨软骨肉瘤的CT和MR及其增强表现,分析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27例,术前分别或同时经X线平片、CT平扫和增强、MR SE T1WI、T2WI和T1WI增强扫描,复习影像学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27例软骨肉瘤中,普通型22例,间充质型3例,去分化型2例。发病部位包括骨盆11例,管状骨10例,肋骨2例,胸骨1例,椎体1例,软组织1例,腹膜后1例。肿瘤直径4.5~23.0cm,〈5.0cm2例,5.0~10.0cm17例,〉10.0cm8例。骨质破坏呈轻度膨胀性或溶骨性,密度等于或低于肌肉密度,钙化21例,扇贝状分叶边缘19例,骨膜增生3例。肿瘤CT值等于或低于肌肉;MR 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显著高信号,高信号内总见弓环状低信号分隔或低信号结节。CT和MR增强13例,小叶分隔呈环弓状进行性持续强化,小叶自身不强化。结论:扇贝状分叶边缘、弓环状钙化、T2WI显著高信号内存在弓环状低信号、弓环状进行性强化等构成各型软骨肉瘤的特异性影像学特征,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腹部影像学改变 被引量:9
12
作者 梁亮 陆秀良 +4 位作者 顾君英 陈刚 饶圣祥 纪元 曾蒙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579-583,共5页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患者腹部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研究25例经病理证实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规范治疗后随访证实的AIP患者临床资料,21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其中10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胰腺弥漫肿大者16例(64.0%),...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患者腹部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研究25例经病理证实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规范治疗后随访证实的AIP患者临床资料,21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其中10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胰腺弥漫肿大者16例(64.0%),局限肿块型7例(28.0%),混合型2例(8.0%)。CT平扫病变呈等密度13例(61.9%),稍低密度8例(39.1%),1例胰腺内及周边见多个囊性低密度灶,MRI检查病变T1WI序列信号均匀或稍不均匀降低,T2WI序列信号不同程度均匀或稍不均匀升高,23例(92.0%)DWI序列信号升高。动态增强扫描时,胰腺病变处呈"雪花状"不均匀渐进性延迟强化。18例(72.0%)病变周围见包壳样结构。7例(28.0%)胰管形态不规则,5例(20.0%)胰管轻度扩张。17例(68.0%)胆道系统受累;4例(16.0%)肾脏受累;4例(16.0%)见腹膜后纤维化。1例(4.0%)肝门区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AIP患者胰腺及其他腹部器官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胆特异性磁共振对比剂Gd-EOB-DTPA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3
13
作者 梁亮 陈财忠 +3 位作者 饶圣祥 金航 杨姗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7期765-770,共6页
目的:探讨Gd-EOB-DTPA MRI增强扫描时肝局灶性病变的表现及此新型对比剂的诊断效能,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已知或怀疑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34例患者共90个病灶,病灶性质依次为肝囊肿20个、肝细胞肝癌16个、胆管细胞癌1... 目的:探讨Gd-EOB-DTPA MRI增强扫描时肝局灶性病变的表现及此新型对比剂的诊断效能,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已知或怀疑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34例患者共90个病灶,病灶性质依次为肝囊肿20个、肝细胞肝癌16个、胆管细胞癌1个、肝脏转移性肿瘤37个、肝血管瘤9个、退变结节1个、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1个、肝细胞腺瘤1个、肝脏炎性病变3个及肝脏淋巴上皮瘤样癌1个。所有患者依次行MRI平扫(抑脂TSE T2WI、抑脂3DVIBE、2DGRE T1WI)、Gd-EOB-DTPA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增强扫描(抑脂3DVIBE)及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抑脂2DGRE T1WI、抑脂TSE T2WI、抑脂3DVIBE)。测量并分析Gd-EOB-DTPA增强前后肝脏和病灶信号变化、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绝对值(|CNR|)变化情况,并观察病灶Gd-EOB-DTPA增强扫描表现和特征。结果:Gd-EOB-DT-PA增强后各期肝实质信号及病灶-肝脏|CNR|均显著增加(P<0.001)。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所有病灶符合应用常规含钆(Gd)对比剂时的强化表现和特征;延迟20min肝实质期扫描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呈等信号-高信号,1个肝细胞肝癌呈相对高信号,其余肝囊肿、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肝脏转移性肿瘤、淋巴上皮瘤样癌、退变结节、肝细胞腺瘤、肝血管瘤和肝脏炎性假瘤等均呈相对低信号。结论: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与延迟肝实质期扫描联合应用,可以提供病变形态、血供、细胞来源及功能等更多相关信息,从而提高诊断信心及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和扩散峰度成像在正常肾脏成像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曲丽洁 周建军 +2 位作者 丁玉芹 傅彩霞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8-913,共6页
目的:探讨正常人肾脏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和扩散峰度成像(DKI)的定量参数指标特点。方法:对27名健康志愿者行肾脏IVIM和DKI检查,通过后处理分析,获得双肾皮髓质IVIM相关参数ADC、Dfast、Dslow、fp以及DKI相关参数MD... 目的:探讨正常人肾脏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和扩散峰度成像(DKI)的定量参数指标特点。方法:对27名健康志愿者行肾脏IVIM和DKI检查,通过后处理分析,获得双肾皮髓质IVIM相关参数ADC、Dfast、Dslow、fp以及DKI相关参数MD、MK的测量值。分析同一测量者前后2次测得数据的一致性,比较正常肾脏左右侧以及同侧肾脏不同部位IVIM、DKI各参数间的差异,比较正常肾脏皮质、髓质各参数均值间的差异。结果:IVIM序列的ADC值、Dslow值、fp值和DKI序列的MD值、MK值前后两次测量总体一致性较好,Dfast值一致性一般;IVIM、DKI各参数测量值在双侧肾脏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为0.058~0.954),同侧肾脏皮髓质不同部位各参数测量值间亦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为0.171~0.995);正常肾脏皮质ADC值、Dslow值高于髓质(t=7.072,P〈0.05;t=10.057,P〈0.05),皮髓质Dfast值、fp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肾脏皮质MD值高于髓质(t=10.268,P〈0.05),髓质MK值高于肾皮质(t=-10.228,P〈0.05)。结论:正常肾脏IVIM和DKI成像能显示皮髓质间差异,反映肾脏生理功能,提示在评估肾脏疾病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整体检查结果具有一定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和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差异 被引量:5
15
作者 戴辰晨 丁玉芹 +1 位作者 曹颖丽 周建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94-299,共6页
目的探讨Ⅰ型和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PRCC患者资料,其中Ⅰ型21个病灶,Ⅱ型27个病灶(1例患者左肾含2个病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肾脏CT或MR... 目的探讨Ⅰ型和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PRCC患者资料,其中Ⅰ型21个病灶,Ⅱ型27个病灶(1例患者左肾含2个病灶)。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肾脏CT或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对PRCC的形态学特征、肿瘤外侵征象、增强CT表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病灶最大径、三期CT值及皮髓交界期△CT、实质期△CT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分类变量进行比较。结果一般形态学上,Ⅱ型PRCC平均最大径大于Ⅰ型(t=-2.604,P=0.013),密度/信号更不均匀(χ~2=14.928,P=0.000),更易出现囊变或坏死(χ~2=5.598,P=0.018),且程度更明显(χ~2=4.769,P=0.029);在CT图像上,两型之间出血和钙化征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有66.7%Ⅱ型PRCC和23.8%Ⅰ型PRCC出现乳头结节,两型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8.694,P=0.003)。在肿瘤外侵表现方面,除边界征象外,Ⅱ型较Ⅰ型PRCC更易发生肾周脂肪侵犯、肾窦侵犯及转移(P<0.05)。在增强CT表现方面,两型在皮髓交界期CT值、皮髓交界期△C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4,P=0.012;t=-3.109,P=0.005),而在平扫期CT值、实质期CT值、实质期△CT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Ⅰ型和Ⅱ型PRCC在形态学特征、肿瘤外侵征象及强化程度上有一定差异,部分Ⅱ型肿瘤具有侵袭性生物学行为,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乳头状肾细胞癌 鉴别诊断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损伤对肝细胞肝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转移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国威 张巍 +6 位作者 钱晟 瞿旭东 周波 朱樑 王建华 颜志平 刘嵘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6-442,共7页
目的体外实验评价热损伤对肝细胞肝癌(HCC)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能力及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MT)等特性的影响,探索热消融与HCC复发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体外加热构建Mc ARH7777 HCC细胞热损伤模型。CCK-8法检测热损伤对HCC细胞增殖能... 目的体外实验评价热损伤对肝细胞肝癌(HCC)细胞增殖、侵袭转移能力及上皮-间质细胞转化(EMT)等特性的影响,探索热消融与HCC复发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体外加热构建Mc ARH7777 HCC细胞热损伤模型。CCK-8法检测热损伤对HC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Transwell实验研究热损伤对HCC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热损伤对HCC细胞侵袭及EMT相关分子标志物VEGF、MMP-9、Nm23、E-cadherin、vimentin的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c A-RH7777 HCC细胞热处理条件为43.5℃水浴30 min。热处理后2~5 d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热处理48 h及72 h后处于G1期细胞比例降低,S+G2期细胞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热处理后24 h后HCC细胞侵袭能力差异不明显,而热处理72 h后细胞侵袭能力显著增加(22.3±2.46对14.2±1.82,P<0.001)。RT-PCR和蛋白印迹分析结果显示,热处理72 h后HCC细胞VEGF、MMP-9和vimentin表达水平显著增加,E-cadherin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致死量热损伤诱导Mc ARH7777 HCC细胞发生EMT并增加其增殖和侵袭转移能力,表现出更高的恶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损伤 微波消融 肝细胞肝癌 上皮-间质细胞转化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多层螺旋CT后处理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强金伟 周康荣 +3 位作者 廖治河 鲁刚 陈刚 陈锦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2期904-907,共4页
目的 :评价多平面重组 (MPR)或曲面重组 (CPR)、遮盖表面显示 (SSD)、最小密度投影 (MinIP)、仿真支气管内镜 (VB)和容积再现 (VR)等五种后处理方法显示肺段以下远端气道的能力。方法 :对 2 0例健康志愿者 ,采用多层螺旋CT(MDCT)机行高... 目的 :评价多平面重组 (MPR)或曲面重组 (CPR)、遮盖表面显示 (SSD)、最小密度投影 (MinIP)、仿真支气管内镜 (VB)和容积再现 (VR)等五种后处理方法显示肺段以下远端气道的能力。方法 :对 2 0例健康志愿者 ,采用多层螺旋CT(MDCT)机行高分辨扫描 ,准直 1mm、螺距 1.75、球管旋转 0 .5s/r ,并分别用标准算法 (FilterB)和高滤过重建算法 (FilterD)重组横断面图像 ,重组间隔 0 .6mm ,比较MPR/CPR、SSD、MinIP、VB和VR五种重组方法显示支气管的等级和长度。结果 :MPR/CPR显示支气管的等级和长度最优 ,能显示大部分 7级支气管 ;SSD次之 ,能显示 5~ 6级支气管 ,且采用平扫图像重组优于增强图像 ,用FilterD图像资料获得的SSD优于FilterB法 ,其中用平扫FilterD图像资料所得的SSD最佳 ;VB法略次于SSD法 ,能显示 5~ 6级支气管 ;MinIP和VR最差 ,仅能显示 3~ 5级支气管。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1.0mm准直的螺旋高分辨扫描后 ,行MPR/CPR、SSD和VB重组 ,能从平面和立体上直观地显示 4~ 7级周围支气管 ,并评价该范围内的支气管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抓病的影像学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陆方 詹松华 杨烁慧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7-500,共4页
猫抓病(CSD)是一种立克次体人畜共患病,是由汉塞巴尔通病原体感染后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感染性疾病。本文主要对猫抓病的影像诊断进展(包括X线摄影、超声、计算机体层摄影和磁共振)进行综述。
关键词 猫抓病 汉塞巴尔通体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微小RNA诊断心肌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楚婕 程蕾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6,共7页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组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在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及死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血浆中稳定存在并可检测的miRNA称为循环miRNA。近年来研究表明循环miRNA可作为诊断心肌病变的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组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在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及死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血浆中稳定存在并可检测的miRNA称为循环miRNA。近年来研究表明循环miRNA可作为诊断心肌病变的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就循环miRNA早期诊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药物性心脏毒性等心肌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miRNA 生物标志物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肥厚型心肌病 心房颤动 药物性心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财忠 李若坤 +4 位作者 蒋杰 强金伟 饶圣祥 赵婧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12期1267-1270,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PHNEC)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HNEC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其影像特点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例为单发结节型,病灶边界清晰,T1WI上呈低信号、T...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PHNEC)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HNEC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其影像特点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例为单发结节型,病灶边界清晰,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DWI上呈显著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有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信号;7例为巨块结节型,表现为巨大主灶伴周边卫星结节灶。主灶信号于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DWI上呈显著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有明显强化,门脉期对比剂迅速廓清,延迟期周边可见环形强化的包膜影。卫星结节灶数目不等,大小不一,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DWI上呈显著高信号,呈环形强化或均匀强化。结论:PHNE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常表现为不均质巨块结节型富血供病灶伴门脉期对比剂快速廓清及延迟期包膜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