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众参与城市微更新促进社区空间治理形成的策略研究——以上海市东明路街道基层共生实践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悦来 王奕辰 崔灵楠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5,共10页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引导下,城市微更新逐渐向以空间手段培育社会、促进社会转型的综合性行动发展。以社区营造为代表的空间实践将社区治理纳入空间行动目标,强调跨部门协同下公众参与对空间与社会的提升作用,将促进社区社会网络重构与治... 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引导下,城市微更新逐渐向以空间手段培育社会、促进社会转型的综合性行动发展。以社区营造为代表的空间实践将社区治理纳入空间行动目标,强调跨部门协同下公众参与对空间与社会的提升作用,将促进社区社会网络重构与治理共同体形成作为核心价值。基于风景园林领域内实践缺少路径引导和研究通用方法尚未形成的现状,通过总结公众参与城市微更新促进空间治理的要素和内在逻辑,以社会网络与治理共同体为核心的社区发展要素分析上海市东明路街道基层共生实践,提炼在社区发展与治理目标下促进不同部门主体与不同尺度的空间及行为向共治发展的路径与基本机制,以期为风景园林学科研究与实践转型、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创新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微更新 公众参与 空间治理 社会网络 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与空间特征——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敏 朱雯 《园林》 2021年第10期11-18,共8页
“双碳”目标下,绿地作为城市区域内最主要的近自然生态空间,同时具有绿色自然碳汇及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梳理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和评估方法,构建结合城市绿地增汇和减排效能的综合评估框架,... “双碳”目标下,绿地作为城市区域内最主要的近自然生态空间,同时具有绿色自然碳汇及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梳理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和评估方法,构建结合城市绿地增汇和减排效能的综合评估框架,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全面评价城市绿地空间影响碳中和的直接和间接成效,深入分析两种影响途径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绿地率、类型、植被配植对绿地增汇效能影响较大,绿地率、附属绿地占比、绿网建设、绿地分布均衡性及滨水绿地建设对绿地减排效能影响较大。研究进一步提出绿地碳中和综合效能提升策略及方法,旨在以多维度、系统化的视角衡量城市绿地空间在促进碳中和方面的价值,为城市绿地发展及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碳中和 绿色碳汇 碳排放 空间特征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上海城市街道空间管控实践中的观念与方法
3
作者 周鸣浩 王笑 伍江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4,共5页
聚焦当代上海城市街道空间管控实践,梳理其发展演进历程,并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以管控观念与方法的变迁为线索,从目标、对象、机制和路径4个层面,对其展开深入解析。由此提出,自1990年代以来,在上海街道空间管控的发展过程中,管控对象... 聚焦当代上海城市街道空间管控实践,梳理其发展演进历程,并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以管控观念与方法的变迁为线索,从目标、对象、机制和路径4个层面,对其展开深入解析。由此提出,自1990年代以来,在上海街道空间管控的发展过程中,管控对象经历从要素到空间的迭代,管控机制发生从碎片化到整体化的转变;同时,有序与活力这一对管控目标在不同阶段交替出现,运动式治理与常规型治理这两种管控路径在实践探索中互为补充,共同推动街道空间品质螺旋上升,治理效能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空间 街道要素 管控主体 管控观念 管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SP法的滨水公共空间驻留偏好影响要素和开发导向研究--以上海市黄浦江滨水区为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春侠 梁瑜 叶宇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1年第1期99-107,共8页
驻留偏好可以衡量滨水公共空间的品质。以黄浦江12个典型滨水公共空间为样本,筛选要素类型和水平,建立理想模型,采用可视化SP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休闲步行者对滨水公共空间的驻留偏好,得出关键影响要素和水平。结果显... 驻留偏好可以衡量滨水公共空间的品质。以黄浦江12个典型滨水公共空间为样本,筛选要素类型和水平,建立理想模型,采用可视化SP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离散选择模型,分析休闲步行者对滨水公共空间的驻留偏好,得出关键影响要素和水平。结果显示,高差过渡方式、文化设施配置、广场与餐饮位置等偏好均与经验预判存在差异。因此,以行为需求为基准,“自下而上”地从滨水空间分配、水岸分界形式、驻留空间布局和公建与设施配置等方面逐级提出开发导向,让滨水公共空间能够真正地契合实际行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公共空间 驻留偏好 影响要素 开发导向 可视化S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民城市的城市滨水空间生产机制研究——以上海西岸更新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金云峰 崔钰晗 梁引馨 《园林》 2021年第5期28-33,共6页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在人民城市理念下,这一城市最好的空间资源应转为面向市民的生活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上海西岸更新为例,应用空间生产理论,分析多元主体协同生产滨水生长型空间的机制显示了...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在人民城市理念下,这一城市最好的空间资源应转为面向市民的生活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上海西岸更新为例,应用空间生产理论,分析多元主体协同生产滨水生长型空间的机制显示了其必要性。其中,由政府生产的空间表征层面、由开发商运用资本循环逻辑生产的空间实践内容,以及由公众使用行为生产的再现空间,是知觉性、虚构性、体验性三重空间的复合,它们的协调博弈推动了整个滨水空间生产机制的生长,也为城市滨水空间转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滨水空间 空间生产 休闲生活 人民城市 风景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住双重锚点:中心城区社区公共绿地服务范围的解析——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
6
作者 王淳淳 金云峰 《园林》 2024年第8期102-110,共9页
社区公共绿地是社区层级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准确理解其服务范围对规划治理具有现实意义。针对中心城区社区公共绿地的超距离服务现象和就业人口的双生活圈设施使用现象,提出职住双锚点假设。以上海市黄浦区为案例,探索双锚点下访问距... 社区公共绿地是社区层级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准确理解其服务范围对规划治理具有现实意义。针对中心城区社区公共绿地的超距离服务现象和就业人口的双生活圈设施使用现象,提出职住双锚点假设。以上海市黄浦区为案例,探索双锚点下访问距离的可解释性、访问时间的聚集表现和居住地的空间分布,并讨论超距离服务范围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相比传统单居住锚点,职住双锚点分析模式增强了中心城区社区公共绿地服务范围的解释性,中心城区绿地服务范围受职住距离影响,且职住锚点具有不同的访问高峰时段。中心城区社区公共绿地的超远服务距离构成职住分离的侧写,在公共绿地的治理规划工作中应当考虑职住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社区公共绿地 服务范围 职住分离 大数据 时间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街道景观视觉补偿公平性研究:以上海市城市低等级街道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邵钰涵 薛贞颖 +1 位作者 殷雨婷 马东波 《风景园林》 2020年第9期109-115,共7页
城市景观是一种具有多感官价值的社会公共资源,但因其视觉等维度的公平性难以量化,景观公平性研究多集中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居民可达性等方向。尝试通过街道景观对路权冲突的补偿作用,来衡量其视觉公平性。研究将街道环境使用者在遭遇... 城市景观是一种具有多感官价值的社会公共资源,但因其视觉等维度的公平性难以量化,景观公平性研究多集中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居民可达性等方向。尝试通过街道景观对路权冲突的补偿作用,来衡量其视觉公平性。研究将街道环境使用者在遭遇路权冲突时引发的情绪反应作为表征,量化街景补偿作用,从而建立街景元素、视觉补偿以及路权冲突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与情景模拟的方法识别上海市研究范围内的街景,呈现出两类明显不同的补偿作用:正向补偿与负向补偿。其中,在正向补偿型街景中,天空、绿植等街景元素与开阔度、一致性等景观特性对于缓解因路权冲突引起的愤怒情绪具有显著作用。此外,还发现上海市不同区域低等级街道的街景补偿作用在不同使用者群体之间具有偏向性。因此,提出从街景补偿角度对城市低等级街道进行分类,以街景补偿对使用者情绪的影响,缓解使用者之间固有的不公平性,减少冲突,改善街道使用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街道环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街景补偿 公平性 低等级街道 路权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微更新背景下社区治理研究进展及实践模式探索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悦来 崔灵楠 +2 位作者 谢宛芸 王奕辰 王嘉颖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4,共9页
基于微更新的社区治理实践和研究是当下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利用CiteSpace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和文献分析,审视和总结在空间更新背景下社区治理的演进过程,研究涵盖了空间更新背景下社区治理的概念界定、历程进展及研究热点... 基于微更新的社区治理实践和研究是当下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领域。利用CiteSpace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和文献分析,审视和总结在空间更新背景下社区治理的演进过程,研究涵盖了空间更新背景下社区治理的概念界定、历程进展及研究热点分析。在实践领域,以笔者团队直接进行的代表性案例来探讨以社区花园为载体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和治理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层机制的改变和对社会发育的影响。认为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社区治理强调以立足自然空间生发的参与式社区规划为实践载体开展共建共治,未来研究与实践的关键领域是在地组织培育、社区治理数字化及共同体意识形成机制搭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微更新 社区治理 社区花园 参与式社区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双修导向下滨水空间更新发展与范式转变:苏州河与埃姆歇河的分析与启示 被引量:59
9
作者 王敏 叶沁妍 汪洁琼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4-29,共6页
针对新时期城市滨水空间如何以"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为核心进行更新发展转型的问题,选取德国埃姆歇河与上海苏州河2个实证案例进行分析,回顾二者由浊变清的生态修复过程、由衰退到再生的滨水空间更新发展,指出2条河流处于不... 针对新时期城市滨水空间如何以"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为核心进行更新发展转型的问题,选取德国埃姆歇河与上海苏州河2个实证案例进行分析,回顾二者由浊变清的生态修复过程、由衰退到再生的滨水空间更新发展,指出2条河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通过评析德国埃姆歇河在发展理念、发展驱动、发展图景三方面的更新机制,以此为鉴,在肯定上海苏州河过去30年治理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苏州河滨水空间发展演进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并从空间博弈、空间正义、空间价值的角度提出新时期滨水空间城市双修工作的若干启示,倡导价值理性引导下滨水空间全面复兴的范式转变,旨在为新时期中国城市滨水空间的适应性动态更新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优化提供更为长期平稳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滨水空间 城市双修 更新发展 上海苏州河 德国埃姆歇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大型文化事件引导的后工业城市更新——以巴塞罗那水岸再生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凡 伍江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20年第11期83-91,共9页
水岸再生是后工业城市更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西班牙最大的滨水工业城市,在由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巴塞罗那经历了水岸区域衰落的危机。巴塞罗那在进行水岸再生的过程中探索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独特路径,开创了利用大型... 水岸再生是后工业城市更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西班牙最大的滨水工业城市,在由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巴塞罗那经历了水岸区域衰落的危机。巴塞罗那在进行水岸再生的过程中探索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独特路径,开创了利用大型文化事件为引导进行城市更新的"巴塞罗那模式",并在"城市一水岸一体化"层面对城市整体结构和功能调整产生了巨大的助推作用。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归纳整理等方法,结合对于巴塞罗那城市特殊历史背景的考察,详细梳理了巴塞罗那历史上3次水岸大型文化事件——1929年国际博览会、1992年奥运会以及2004年世界文化论坛,进一步明确以大型文化事件引导的城市更新的"巴塞罗那模式"的长期性、激发性、公私合作、公众参与等典型特征,并试图挖掘其背后的机制,以期为当前我国的水岸再生研究与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文化事件 后工业 水岸再生 城市更新 巴塞罗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央地关系视角下法国城市更新理念的演变和实施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辰 周嘉宜 +1 位作者 范利 寇怀云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103,共7页
法语中的“城市更新”是个相当复杂的理念,其内涵和外延在长达数个世纪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变化。从央地关系视角出发,对法国城市更新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工具进行系统梳理,提出以《马尔罗法》《团结与城市更新法》《国家环境义务法》为代... 法语中的“城市更新”是个相当复杂的理念,其内涵和外延在长达数个世纪的历史演进中不断变化。从央地关系视角出发,对法国城市更新的理论、方法和政策工具进行系统梳理,提出以《马尔罗法》《团结与城市更新法》《国家环境义务法》为代表的国家专项法,将更新的目标从物质空间的改善,拓展到包含文化传承、社会团结、环境保护等诸多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市镇之间的权力关系。同时,法国通过“空间管控、财税扶持、合约行动”3条实施路径,在城市更新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空间治理体系、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和多主体的协同行动格局,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央地关系 空间管控 财税扶持 合约行动 法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治理视角的纽约时代广场城市更新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鸣浩 卢叶炅 +1 位作者 许月丽 伍江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8-135,共8页
从1980年代至今,纽约市在时代广场区域先后推动并完成了两次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不仅重塑其产业结构,全面激发区域活力,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以两次更新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差异为研究对象,重点聚焦更新过程中的治理问题,剖析... 从1980年代至今,纽约市在时代广场区域先后推动并完成了两次大规模的城市更新,不仅重塑其产业结构,全面激发区域活力,也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以两次更新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差异为研究对象,重点聚焦更新过程中的治理问题,剖析与厘清城市更新目标与方向的转变如何影响治理的参与主体、权力关系、合作方式和治理工具的相关变化,旨在为我国当下处于经济转型和存量发展阶段城市核心区商业街区的城市更新及其治理逻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城市治理 城市商业街区复兴 纽约时代广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2O社区生活圈划分、特征识别与规划对策——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辰 朱敏吉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0-66,76,共8页
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选取O2O(Online to Offline)应用较为成熟的生鲜菜场及药店两类商业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数据爬取、供需关联模型和复杂网络分析等技术方法,对线下和O2O两类社区生活圈进行划分。通过对两类社区生活圈在边... 以上海市虹口区为例,选取O2O(Online to Offline)应用较为成熟的生鲜菜场及药店两类商业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数据爬取、供需关联模型和复杂网络分析等技术方法,对线下和O2O两类社区生活圈进行划分。通过对两类社区生活圈在边界、结构形态、服务水平等3个方面的特征进行比较,发现O2O社区生活圈的规模更大,其关联枢纽呈现出沿高等级道路分布的轴线结构;O2O社区生活圈的自服务水平较低,同时依赖一个更大范围的、去中心化的服务网络。基于此,O2O社区生活圈规划应当从尺度层级、边界划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及智慧平台建设等方面制定积极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2O模式 社区生活圈 供需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规划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更新下公共绿地的社会效益 被引量:10
14
作者 金云峰 王淳淳 徐森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1期1-7,共7页
城市公共绿地对居民身心健康、生态环境、经济文化活力等内容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更新建设纳入公共空间的优化,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梳理国内外围绕和包含城市公共绿地社会效益开展的研究,归纳城市公共绿地社会效益... 城市公共绿地对居民身心健康、生态环境、经济文化活力等内容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更新建设纳入公共空间的优化,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梳理国内外围绕和包含城市公共绿地社会效益开展的研究,归纳城市公共绿地社会效益的理论与内涵、机制与方法。结果表明:福祉理论为城市公共绿地社会效益研究提供内容维度和评估方法的基础;城市公共绿地社会效益总体可以分为身心健康、社会认同和地区发展3个方面,并以社会认同为主要介质。在此基础上,从城市更新的驱动支持、高效保障和可持续发展3个角度深化城市公共绿地社会效益研究,包括在地区发展和综合人口结构方向的机制研究,以及基于社会效益的公共绿地治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更新 社会效益 公共绿地 绿地系统 景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模式——以黄浦江两岸空间治理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金云峰 梁引馨 +1 位作者 崔钰晗 邹可人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第3期25-29,共5页
在城市发展的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涉及多元主体的利益,单纯依靠政府一元决策的更新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治理概念的引入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思路。文章以上海市黄浦江两岸滨水公共空间更新的实践为例,通... 在城市发展的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涉及多元主体的利益,单纯依靠政府一元决策的更新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治理概念的引入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思路。文章以上海市黄浦江两岸滨水公共空间更新的实践为例,通过分析其更新治理的成功经验可知,基于治理的内涵,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采取了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3方面协同治理的更新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多主体合作治理是未来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有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共空间 滨水空间 城市更新 景观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治的景观——基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街道参与式社区治理实践 被引量:23
16
作者 刘悦来 谢宛芸 《园林》 2022年第8期4-11,共8页
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逐渐向基层下移,强调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强调多元共建的实现机制及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其中多元共建共治强调在营造中充... 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逐渐向基层下移,强调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如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强调多元共建的实现机制及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其中多元共建共治强调在营造中充分结合公众参与,形成可协调多方需求、可持续、居民满意度高的社区花园营造,从而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居民在地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成为共同体意识产生的情感基石。基于以上思考,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街道参与式社区治理实践为例,从分析公众参与治理下的发展历程,再到剖析总结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实践特征,探讨社区花园参与式治理的方法、策略和机制,对于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建设、探索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参与 社区花园 治理共同体 社区营造 空间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建—治”融合导向下大城市详细规划单元编制的创新探索——以邯郸市主城区为例
17
作者 许尊 袁也 +1 位作者 王璇 冯颖堃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70,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融合水平。有关这一议题的理论研讨已有积累,但立足于实践的探索和阐释则相对不多。本文以详细规划单元的编制实践为例,探讨单元规划在促进“规—建—治”融合中的创新策略。首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融合水平。有关这一议题的理论研讨已有积累,但立足于实践的探索和阐释则相对不多。本文以详细规划单元的编制实践为例,探讨单元规划在促进“规—建—治”融合中的创新策略。首先概述了详细规划单元的基本特点,并基于当前超大城市单元规划的实践工作,总结了其在促进“规—建—治”融合方面的总体特征。而后,以邯郸市主城区详细规划单元编制为例,探讨了规划面临的挑战,以及具体划定思路与创新策略,包括:(1)创新详规单元的各项底层规则,推动“总—详”规划之间的有效传导;(2)以详规单元统筹片区布局与发展,促进规划工作与建设、更新、民生治理的协同;(3)以详规单元衔接明确的街镇主体,搭建融合“规—建—治”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平台。本文在借鉴超大城市探索经验的基础上,以邯郸项目为例,探索了“规—建—治”融合导向下、基于大城市在地需求的详规单元编制策略,为完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详细规划 “规划—建设—治理”融合 详细规划单元划定 划定思路与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参数分析方法的上海—苏州巨型城市区域就业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凯克 钮心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95-1405,共11页
利用移动通信信令数据识别上海—苏州组成的巨型城市区域内通勤联系,应用非参数分析方法识别区域内就业中心,以此测度巨型城市区域的多中心结构。利用移动通信信令数据识别就业者工作地数据,得到整个区域内基于网格的就业密度分布。应... 利用移动通信信令数据识别上海—苏州组成的巨型城市区域内通勤联系,应用非参数分析方法识别区域内就业中心,以此测度巨型城市区域的多中心结构。利用移动通信信令数据识别就业者工作地数据,得到整个区域内基于网格的就业密度分布。应用改进的非参数分析方法识别巨型城市区域内就业中心。第一阶段利用局部加权回归识别出候选就业中心;第二阶段识别围绕候选中心的高就业密度网格,与候选就业中心组成就业中心范围。最后,用内外交互指数和水平交互指数验证了该区域的功能多中心程度。研究发现,在通勤联系视角下,上海和苏州组成的巨型城市区域内存在20个有区域影响力的就业中心,已经形成了功能多中心结构。利用移动通信信令数据和非参数分析精确识别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就业中心范围,避免了既往研究中行政单元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为准确认识上海—苏州巨型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提供了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城市区域 非参数分析方法 信令数据 通勤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友好城市的色彩环境规划设计研究
19
作者 温雅俊 于一凡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49,101,共9页
色彩是影响人们场所体验的关键要素。对于儿童群体而言,色彩不仅是认识空间环境的重要媒介,更对其情感、认知的发育和环境行为具有深远影响。针对儿童群体特征,研究分别从色彩视觉、色彩联想、色彩情绪、色彩偏好等维度系统论述了色彩... 色彩是影响人们场所体验的关键要素。对于儿童群体而言,色彩不仅是认识空间环境的重要媒介,更对其情感、认知的发育和环境行为具有深远影响。针对儿童群体特征,研究分别从色彩视觉、色彩联想、色彩情绪、色彩偏好等维度系统论述了色彩环境对儿童环境行为和环境心理的影响。论文结合儿童友好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需求,构建了“年龄—情境—场所”三维理论框架,提出了满足视觉需求、符合心理特征、适应地域文化、推动儿童参与的儿童友好色彩环境规划原则。结合学习、疗愈、游戏、出行和居住等典型情境,进一步探讨营造儿童活动场所色彩环境的设计方法,提出从情境分析、色彩循证、色彩设计、色彩实践到评估反馈的儿童友好城市色彩环境规划干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儿童友好城市 城市色彩 色彩环境 规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区产业创新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
20
作者 卢陈彦 黄怡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3,共9页
产业创新空间是我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实现地区产业升级和创新竞争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创新的产业属性、创新属性与空间属性之间的关联,以创新型企业为表征载体,并结合大数据空间分析手段,对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地区进行空间... 产业创新空间是我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实现地区产业升级和创新竞争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创新的产业属性、创新属性与空间属性之间的关联,以创新型企业为表征载体,并结合大数据空间分析手段,对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地区进行空间测度,研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静态特征上,大走廊地区空间格局呈现“东密西疏,集群连片,多中心发展”的格局;创新活动主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以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为主导,行业集聚性显著;创新产业空间集聚于政府主导的邻近高校院所的园区中,创新成果以软件著作权、专利为主,复合化趋势明显。(2)动态特征上,大走廊地区经历了“零星—缓慢—快速”3个发展阶段,呈现“零散—集中—扩散”的演化态势,反映出创业领先于创新、产业培育领先于政策落地的演化规律。(3)形成机制上,“市场+创新主体+政府”是地区产业创新空间时空演化形成的主要动因,包括需求溢出机制、内在生成机制和社会支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创新空间 创新型企业 时空演化特征 形成机制 大走廊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