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治疗实验性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效果及机制分析
1
作者 徐笑 张倩 +3 位作者 孙沁梅 胡义扬 辛鑫 冯琴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7-1336,共10页
目的 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体内外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2只实验用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on,n=8)和模型组(n=24)。模型组小鼠使用高反式脂肪酸高糖(... 目的 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体内外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开发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32只实验用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Con,n=8)和模型组(n=24)。模型组小鼠使用高反式脂肪酸高糖(HFHC)饮食诱导24周,建立MASH模型,第24周末将模型组小鼠随机分为HFHC组、EGCG组(给药剂量为每只小鼠100 mg·kg^(-1)·d^(-1))和奥贝胆酸用药组(给药剂量为每只小鼠10 mg·kg^(-1)·d^(-1))(OCA组),每组8只。EGCG组和OCA组给药6周后收集标本,观察小鼠一般情况;检测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血清ALT、AST水平;使用HE染色、油红O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体外实验采用游离脂肪酸(FFA)诱导L02细胞脂质沉积模型;设对照组(Con组)、FFA组和EGCG处理组(EGCG组)。检测细胞内TG含量、油红O染色以及TNF-α、CCL2、CXCL10 mRNA相对表达量。运用转录组学技术对Con组、HFHC组和EGCG组小鼠肝组织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和基因集富集分析,挑选富集通路差异程度P-adjust<0.05且与MASH相关的通路进一步分类(代谢相关类和炎症类)分析,对两类通路中的具体信号通路按照富集程度分别从大到小排列,对排名前三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进行体内PCR验证,并挑选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中重要基因通过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LSD-t检验。结果 与HFHC组相比,EGCG组小鼠肝组织TG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ALT和AST显著降低(P值均<0.05);油红O染色显示EGCG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改善;HE结果显示EGCG可显著减轻炎症;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EGCG给药之后纤维组织的数量明显减少;EGCG干预后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减少(P<0.01)。细胞实验结果发现,与FFA组相比,EGCG组TG含量显著降低,油红O结果显示EGCG组与FFA组相比脂滴明显消散,炎症因子TNF-α、CCL2和CXCL10 mRNA相对表达显著降低(P值均<0.01)。肝组织转录组学结果显示,HFHC组和EGCG组之间共有23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08个,下调基因122个。EGCG可以显著降低小鼠肝组织中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上关键蛋白TLR4、NLRP3、IL^(-1)β的表达水平(P值均<0.05)。结论 EGCG可显著改善MASH小鼠模型脂质沉积、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改善肝细胞L02脂质沉积和炎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NOD样受体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药理作用分子作用机制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2
作者 刘平 慕永平 刘成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51-457,共7页
近10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B)与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抗病毒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医药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应,而且在保肝、抗炎、抗肝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方面显示出明显的综合治疗优势。在非酒精... 近10年来,慢性乙型肝炎(CHB)与慢性丙型肝炎(CHC)的抗病毒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医药对慢性肝病的治疗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应,而且在保肝、抗炎、抗肝纤维化以及免疫调节方面显示出明显的综合治疗优势。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及肝硬化、晚期肝癌的治疗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是我国医药领域的重要优势特色,需要大力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病毒性 肝硬化 脂肪肝 肝炎 慢性 肝肿瘤 中草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肺脾肾不同组织水通道蛋白变化研究中医“水液代谢理论”的实验基础 被引量:27
3
作者 张昕贤 吴锋 +4 位作者 林日阳 张新志 刘楠楠 李颉 何立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07-1510,共4页
目的从肺脾肾不同组织水通道蛋白变化研究中医"水液代谢理论"的实验基础。方法通过2%腺嘌呤混悬液灌胃4周制备肾阳虚大鼠模型,并予肉苁蓉煎液进行干预6周,检测尿17羟皮质醇值含量、尿肌酐和尿渗透压,检测水通道蛋白1(AQP1)基... 目的从肺脾肾不同组织水通道蛋白变化研究中医"水液代谢理论"的实验基础。方法通过2%腺嘌呤混悬液灌胃4周制备肾阳虚大鼠模型,并予肉苁蓉煎液进行干预6周,检测尿17羟皮质醇值含量、尿肌酐和尿渗透压,检测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在肺、脾、肾的表达量的变化,及AQP1蛋白在各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腺嘌呤模型大鼠尿17羟皮质醇值含量较正常组降低,符合肾阳虚,同时尿肌酐和尿渗透压降低。AQP1基因在腺嘌呤模型大鼠脾、肾组织的表达下调,肉苁蓉干预组AQP1基因在肺、肾组织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上调。AQP1蛋白在腺嘌呤模型组肺脾肾各组织中表达均增加,经肉苁蓉干预的大鼠肺肾组织中AQP1蛋白表达减少。结论肺、脾、肾均参与水液调节,AQP1是其分子基础之一,补益肾阳药物肉苁蓉有上调AQP1基因的作用,AQP1蛋白的表达还受到其他因子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液代谢理论 AQP1 腺嘌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东 吴同茹 +6 位作者 谢婷婷 彭文 王怡 袁敏 米秀华 毕月萍 何立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2-506,共5页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组方联合基础治疗与氯沙坦联合基础治疗对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入组人群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符合方案的81例患者分为中药组(60例),按脾肾气阴两虚、脾肾气阳两虚予中医辨证组方...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组方联合基础治疗与氯沙坦联合基础治疗对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入组人群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符合方案的81例患者分为中药组(60例),按脾肾气阴两虚、脾肾气阳两虚予中医辨证组方内服;西药组(21例)予氯沙坦50 mg/d口服。总疗程2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中药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优于西药组76.2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值均较基线时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中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中药组用药后8周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下降值以及24周血血胱抑素C和24 h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下降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中医辨证组方联合基础治疗对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在改善症状、降低证候积分值、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方面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蛋白尿 中医辨证组方 氯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的中医药抗器官纤维化临床研究思路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志敏 景菲 +3 位作者 吕靖 彭渊 陶艳艳 刘成海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2864-2867,共4页
“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实践普遍现象,“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异病同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从异病同治的临床治疗着手,基于疗效,既横向比较不同疾病之间更纵向观察治疗前后的“方-证”效应异同与内在机制,是揭示基本证候科学内涵的重要途... “异病同治”是中医临床实践普遍现象,“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是异病同治理论的具体体现。从异病同治的临床治疗着手,基于疗效,既横向比较不同疾病之间更纵向观察治疗前后的“方-证”效应异同与内在机制,是揭示基本证候科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正虚血瘀”是慢性肝、肺、肾疾病的病机特点,存在“异病同治”补虚化瘀的理论基础,且存在方-证效应的物质基础。病证结合、精准治疗、改善预后是器官纤维化疾病治疗研究的发展趋势。因此,基于肝、肺、肾纤维化疾病“正虚血瘀”中医基本病机,通过加载扶正化瘀中药开展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的前瞻性RCT临床试验,对“方-证-效”的关联进行验证;并采用临床信息与生物样本,发现效应目标人群特征,探讨方证相应的内在原理,有利于阐明正虚血瘀的证候内涵,促进中医药在治疗重大难治性疾病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纤维化 异病同治 病证结合 机制 证候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CKD1-2期)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朱祎 何立群 +3 位作者 袁敏 丁小强 张欣贤 侯卫国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75-1177,I0001,共4页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组方联合基础治疗与氯沙坦联合基础治疗对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入组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中药组(69例),按脾肾气阴两虚、脾肾气阳两虚予中医辨证组方内服;西药组(23例...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组方联合基础治疗与氯沙坦联合基础治疗对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入组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中药组(69例),按脾肾气阴两虚、脾肾气阳两虚予中医辨证组方内服;西药组(23例)予氯沙坦50 mg/d口服。在治疗24周后,判定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MA/Cr)及肾小球滤过率(e GFR)的水平。结果:中药组在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MA/Cr均优于西药组,中药组与西药组在治疗e GFR上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中医辨证组方联合基础治疗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在减少尿蛋白方面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蛋白尿 中医辨证组方 氯沙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中医临床肝炎肝硬化主、次证候分类特征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华 王磊 +2 位作者 苏越 张琴 刘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541-544,548,共5页
目的: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 目的: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PLS)对27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样本进行证候分类建模(设证候类型为因变量矩阵、相关临床信息为自变量矩阵,采用Leave-One-Out法完成建模),并以之对临床样本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和预测。结果:278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样本中,有证可辨者共计261例(93.9%)。主证候以瘀热蕴结证(108例)和湿热内蕴证(79例)最多,占71.6%;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证候者215例,占82.38%。其中,主证候为肝郁脾虚证的45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29例,包括湿热内蕴证18例,瘀热蕴结证11例。兼夹2个次证的15例,均为瘀热蕴结和湿热内蕴证;主证候为湿热内蕴证的79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53例,以兼肝郁脾虚证者为最多(47例,88.7%),其次为瘀热蕴结证。兼夹2个次证的有9例,均为瘀热蕴结和肝郁脾虚证;在主证候为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证的124例病例中,表现为两者复合证候的有76例(62.3%);29例肝肾阴虚主证候中,均兼夹1个次证,均为瘀热蕴结证;同样,108例主证候为瘀热蕴结者中,兼夹1个次证的78例,68例为兼肝肾阴虚证(87.2%)。结论: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复杂,以复合证候为主,且证候相兼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及瘀热蕴结4个主证候中,湿热内蕴和肝郁脾虚以及肝肾阴虚和瘀热蕴结组合是最常见的兼夹证候组合,反映了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候多虚实夹杂的特点,也表明中医证候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后肝硬化 中医证候 兼夹证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正虚血瘀”中医病机的临床观察和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徐列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9期1465-1470,共6页
本文提出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正虚血瘀"中医病机已被学术界接受,病机中"血瘀"的阐述比较明确,但是有关"正虚"的阐述则比较笼统,未能阐明正虚的具体表现,因此较难指导临床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本文综述了... 本文提出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正虚血瘀"中医病机已被学术界接受,病机中"血瘀"的阐述比较明确,但是有关"正虚"的阐述则比较笼统,未能阐明正虚的具体表现,因此较难指导临床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本文综述了课题组近年来为解答这一问题开展的临床观察和研究的结果。明确指出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正虚血瘀"病机中,"正虚"的具体表现是脾气虚弱和肝肾阴虚,因阴精虚损使疾病进展,致"虚损生积"导致肝硬化;进而提出在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的同时,需根据证候表现采用健脾益气或补益肝肾之法,尤其要重视及早养阴柔肝以延缓或逆转疾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硬化 中医病机 正虚血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尿酸方辅助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L-1β、IL-6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王骆冰 吴锋 +2 位作者 姚东升 兰天鹰 高建东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79,共4页
目的 探究降尿酸方辅助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方法 以2021年1月—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 目的 探究降尿酸方辅助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影响。方法 以2021年1月—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分入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非布司他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降尿酸方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痰浊阻滞证中医证候积分、血尿酸水平、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80.00%,32/40)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38/40)更高(P<0.05);两组治疗后关节肿胀、局部酸麻疼痛、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闷等中医证候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尿酸、血清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15.00%(6/40) vs 10.00%(4/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尿酸方辅助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血尿酸及血清IL-6、IL-1β水平,改善机体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尿酸方 痛风 高尿酸血症 血清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血浆胆汁酸谱特征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贾茹 张平平 +2 位作者 袁苑 王炎 冯琴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8-583,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转移情况结直肠癌患者血浆胆汁酸含量及胆汁酸谱分布的差异,并评估血浆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结直肠腺癌肝转移或无... 目的分析不同转移情况结直肠癌患者血浆胆汁酸含量及胆汁酸谱分布的差异,并评估血浆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就诊的结直肠腺癌肝转移或无转移患者163例,其中无转移组82例、肝转移组81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用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评估生存质量;收集患者外周血样本,检测总胆汁酸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中15种胆汁酸的含量。分析两组患者胆汁酸含量及胆汁酸谱分布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分析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肿瘤标志物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两组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病理分化程度、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转移组患者总胆汁酸、CEA、CA125均较无转移组患者升高(均P<0.001),血浆胆汁酸谱中甘氨胆酸、脱氧胆酸、牛磺脱氧胆酸、甘氨脱氧胆酸、甘氨熊脱氧胆酸、石胆酸和甘氨石胆酸含量均较无转移组患者升高(均P<0.05),血浆次级胆汁酸含量高于无转移组患者(P<0.001),次级胆汁酸与初级胆汁酸含量比值高于无转移组患者(P<0.001)。次级胆汁酸与初级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CEA、CA125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灵敏度为71.60%,特异度为80.49%,AUC为0.820(95%CI 0.754~0.885,P<0.001)。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血浆胆汁酸含量升高,胆汁酸谱异于无转移患者;次级胆汁酸与初级胆汁酸含量比值联合CEA、CA125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胆汁酸 次级胆汁酸 诊断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证候积分的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证的中西医临床特征
11
作者 刘雅茹 胡义扬 赵瑜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523-3530,共8页
目的:依据湿热证证候积分探索慢性乙型肝炎(CHB)湿热证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炎症介质和趋化因子、细胞免疫指标及部分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团队临床样本库中上海中医药大... 目的:依据湿热证证候积分探索慢性乙型肝炎(CHB)湿热证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炎症介质和趋化因子、细胞免疫指标及部分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4年5月团队临床样本库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和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健康志愿者36例、CHB患者148例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版)中对肝胆湿热证的主次证进行判定,对肝胆湿热证进行评分。依据湿热证候积分及舌苔是否黄腻将患者分为典型湿热证组40例、非典型湿热证组108例。比较典型湿热证组和非典型湿热证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炎症介质及趋化因子、细胞免疫指标及部分血常规指标。结果:与非典型湿热证组比较,典型湿热证组的血清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P)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评分、血清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百分比,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6、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CCL2)、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典型湿热证CHB患者伴随肝脏损伤相关肝功能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免疫指标和炎症介质及趋化因子水平升高的临床表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证候 辨证分型 湿热证 证候积分 肝损伤 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质谱分析拯阳煎的化学成分与小鼠灌胃后的吸收成分
12
作者 刘瑾 刘思婕 +3 位作者 庄俊嵘 刘伟 李荣胜 王永丽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2-905,共14页
目的:运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分析鉴定拯阳煎的化学成分及小鼠灌胃后的吸收成分。方法:将健康雄性小鼠12只分为空白组3只和给药组9只。空白组灌胃超纯水;给药组按30 mL/kg灌胃拯阳煎提取液,收集血清和组织,采用蛋白沉淀的方法进行样品前处... 目的:运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分析鉴定拯阳煎的化学成分及小鼠灌胃后的吸收成分。方法:将健康雄性小鼠12只分为空白组3只和给药组9只。空白组灌胃超纯水;给药组按30 mL/kg灌胃拯阳煎提取液,收集血清和组织,采用蛋白沉淀的方法进行样品前处理。质谱采用正负离子一级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扫描模式采集数据,利用提供的离子碎片相对保留时间、二级碎片信息,经Xcalibur 4.2软件拟合元素组成,再通过对照品、文献以及数据库信息比对,实现对拯阳煎化学成分及入血、组织原型成分的鉴定。结果:共鉴定263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99种、皂苷类37种、木脂素类21种、生物碱类20种、有机酸类19种、萜类16种、苯酞类12种、香豆素类7种、苯乙醇苷类5种、苯丙素类4种以及其他类23种。小鼠灌胃拯阳煎后分别于0.5 h、1 h、3 h时取样检测,检测血清、肺脏、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脑组织中原型成分。血清中分别检测到167、167、91种;肺中140、123、95种;心脏中94、105、81种;肝脏中137、150、85种;脾脏中138、14、13种;肾脏中171、177、158种;脑组织中51、59、43种。结论: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完成了拯阳煎化学成分及主要入血、组织移行成分的快速鉴定,可为进一步开展拯阳煎效应物质的筛选及入血成分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 院内制剂 拯阳煎 心力衰竭 化学成分 裂解规律 入血成分 组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eber-DeCarli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阮天音 王四园 +4 位作者 李旭涛 张昊 彭渊 刘成海 陶艳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目的 分析Lieber-DeCarli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特点。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18只,随机分成酒精饲料组10只和对照组8只。酒精饲料组喂养Lieber-DeCarli酒精饲料,先以10~57.3 mL/L递增量的95%酒精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再以57.3 mL... 目的 分析Lieber-DeCarli酒精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转录组学特点。方法 雄性C57BL/6J小鼠18只,随机分成酒精饲料组10只和对照组8只。酒精饲料组喂养Lieber-DeCarli酒精饲料,先以10~57.3 mL/L递增量的95%酒精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再以57.3 mL/L 95%酒精饲料喂养2周,共3周;对照组同时喂养对照饲料。处死小鼠留取血清和肝组织,试剂盒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肝组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测定小鼠肝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并用qRT-PCR验证IL-6、TNF-α、TGF-β1基因表达。苏木素-伊红(HE)、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使用F4/80抗体检测巨噬细胞的表达变化。RNA-seq分析两组肝组织差异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再以qRT-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酒精饲料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TC、TG、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GSH、T-SOD含量显著下降(P<0.05);组织中炎症因子IL-6,TNF-α与TGF-β1水平上升,以qRT-PCR验证结果相一致(P<0.05)。肝小叶结构破坏,呈现大泡脂肪变性、微泡性脂肪变性及气球样变性;肝组织中脂滴显著增多,巨噬细胞表达增加。以|log2FC|>1且q<0.05为筛选条件,获得2063个差异基因,其中1236个基因上调,827个基因下调。主要在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视黄醇代谢等通路富集(P<0.05)。qRT-PCR验证其中显著上调(Mmp12、Gstm3、Cyp2a22等)与下调(Serpina1e、Acmsd、Mup3d等)的差异基因各10个,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酒精性肝损伤主要病理机制涉及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物质的代谢、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视黄醇代谢等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损伤 Lieber-DeCarli模型 基因表达 转录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2
14
作者 黄凌鹰 周振华 +5 位作者 孙学华 李曼 朱晓骏 金树根 张鑫 高月求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评价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方法,纳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1年1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56例PBC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给予复方鳖甲... 目的评价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方法,纳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1年11月-2013年12月确诊的56例PBC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4片/次,3次/d,口服)联合熊去氧胆酸片(UDCA)(50 mg/片,10~15 mg·kg^-1·d^-1)治疗。对照组给予空白安慰剂(4片/次,3次/日,口服)联合UDCA 50 mg/片,10~15 mg·kg^-1·d^-1)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PBC-40量表、肝功能(ALT、AST、ALP、GGT、TBil)、肝脏弹力硬度值的变化。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肝功能ALT、AST、GGT、ALP、TBil均有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019、3.0953、3.0279,P值均〈0.01;t值分别为2.4420、2.1621,P值均〈0.05),对照组患者肝功能仅GGT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8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治疗组GGT、ALP较对照组显著下降,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061、2.3106,P值均〈0.05)。治疗组患者脏弹力硬度值由治疗前(14.37±10.58)k Pa显著下降至(10.02±5.96)k 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34,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BC-40量表皮肤瘙痒、社交和疲劳维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158、2.1409、3.2441,P值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疲劳和社交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491、2.6287,P值均〈0.05)。结论复方鳖甲软肝片可显著改善PBC患者肝功能,降低患者肝脏弹力硬度值,显著改善患者PBC-40皮肤瘙痒和疲劳等临床症状,在临床上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汁性 复方鳖甲软肝片 牛磺 熊去氧胆酸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5
作者 毛傲洁 田华捷 +1 位作者 赵瑜 胡义扬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18,共6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复杂,病理表现繁多,累及多器官功能。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来源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中草药中,中医运用历史悠久。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木犀草素防治NAFLD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发现木犀草素通...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机制复杂,病理表现繁多,累及多器官功能。木犀草素是一种天然来源的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中草药中,中医运用历史悠久。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木犀草素防治NAFLD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发现木犀草素通过改善脂质代谢、改善糖代谢、改善肠屏障、抗炎、抗氧化、抗肝纤维化等方面有效延缓NAFLD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质代谢 糖代谢 肠屏障 抗炎 抗氧化 抗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当归内酯A对实验性纤维化肝脏NO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志敏 黄恺 +2 位作者 沈丽 刘成海 叶伟成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9期2850-2856,共7页
目的:探讨欧当归内酯A调节纤维化肝脏NO释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欧当归内酯A 3 mg/kg组、欧当归内酯A 6 mg/kg组,每组10只。以四氯化碳(CCl4)与高脂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诱导肝纤维化模型... 目的:探讨欧当归内酯A调节纤维化肝脏NO释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欧当归内酯A 3 mg/kg组、欧当归内酯A 6 mg/kg组,每组10只。以四氯化碳(CCl4)与高脂低蛋白饮食复合因素诱导肝纤维化模型,连续6周。药物观察组于造模第4周腹腔注射给药至结束。观察肝组织炎性反应及胶原沉积、eNOS表达及MDA、SOD、NO、NOS水平。体外以800μmol/L氯化钴作用于SK-HEP-1细胞24 h诱导细胞缺氧损伤,药物处理后观察细胞活力、vWF表达、上清及胞内NO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欧当归内酯A各组肝细胞变性和炎性反应坏死有所减轻,纤维化改善;高剂量组SOD和MDA显著改善,NO和NOS降低,eNOS阳性表达下降(P<0.05)。体外实验显示,药物干预后细胞活力得到改善,vWF平均荧光强度减弱,NO释放显著改善(P<0.05)。结论:欧当归内酯A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改善内皮细胞功能,调节NO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欧当归内酯A 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湿化瘀方通过调节AMPK活性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实验性脂肪肝肝脏脂肪代谢 被引量:7
17
作者 冯琴 孟胜喜 +4 位作者 唐亚军 李晓飞 彭景华 赵瑜 胡义扬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53-156,161,共5页
目的:研究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AMPK蛋白活性及其相关脂肪代谢靶蛋白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该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饮食诱导大鼠脂肪肝模型,造模大鼠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 目的:研究祛湿化瘀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AMPK蛋白活性及其相关脂肪代谢靶蛋白活性的影响,以探讨该方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饮食诱导大鼠脂肪肝模型,造模大鼠给予高脂饮食4周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及祛湿化瘀方组,分别灌胃给予饮用水及中药祛湿化瘀方4周。实验8周末取材后观察:1)肝组织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2)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油红染色),3)肝组织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K inase,AMPK)及磷酸化AMPK、肝组织总蛋白及核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肝组织总蛋白及核蛋白碳水化合物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rbohydr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hREBP)含量、肝组织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1 Co A Carboxylase,ACCase)及磷酸化ACC蛋白含量,4)肝组织AMPKα1、AMPKα2、SREBP-1、ACCα、SREBP-1c及ChREBP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组肝组织TG、FFA含量显著升高,肝组织出现明显大泡样脂肪变性;模型组肝组织AMPK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核蛋白SREBP-1与ChREBP表达增加、ACC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蛋白活性升高。2)祛湿化瘀方组肝组织TG、FFA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肝组织炎症及脂肪变性程度减轻;祛湿化瘀方能显著升高肝组织AMPK、ACC蛋白磷酸化水平、降低核蛋白SREBP-1及ChREBP含量。结论:祛湿化瘀方通过调节AMPK活性及其相关靶蛋白活性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肝脂肪代谢,这可能是该方有效防治实验性脂肪肝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脂肪肝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祛湿化瘀方 肝脂肪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化瘀胶囊/片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8
作者 赵长青 徐列明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5期561-567,共7页
本文综述2010—2013年发表的扶正化瘀胶囊/片临床研究论文。扶正化瘀胶囊/片临床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疗效明确,用以治疗肝硬化并发症,也取得较好疗效。数十项临床研究证实,扶正化瘀胶囊/方与抗乙肝病毒的核苷类(核苷类似物)药物、普通... 本文综述2010—2013年发表的扶正化瘀胶囊/片临床研究论文。扶正化瘀胶囊/片临床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疗效明确,用以治疗肝硬化并发症,也取得较好疗效。数十项临床研究证实,扶正化瘀胶囊/方与抗乙肝病毒的核苷类(核苷类似物)药物、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熊去氧胆酸以及其他药物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其他慢性肝病所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提高了疗效。此外,也开展了利用人体样本揭示扶正化瘀胶囊的临床作用机制的研究。扶正化瘀胶囊/片的未来研究,可能会有如下趋势:1)扩大适应证;2)进一步联合应用其他药物以提高临床疗效;3)优化组方;4)开展新剂型的研究;5)进一步揭示扶正化瘀复方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化瘀胶囊 肝纤维化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组分复方“BZL”的筛选及其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孟胜喜 胡义扬 +7 位作者 冯琴 彭景华 赵瑜 陈亮 徐琳 刘林 海亚美 梁春耕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51,共7页
目的:运用均匀设计方法,从"祛湿化瘀方"中的5个中药组分或成分中筛选出中药组分复方"BZL",并验证其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疗效。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将"祛湿化瘀方"中5种有效组分... 目的:运用均匀设计方法,从"祛湿化瘀方"中的5个中药组分或成分中筛选出中药组分复方"BZL",并验证其对实验性脂肪肝大鼠的作用疗效。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模型,将"祛湿化瘀方"中5种有效组分或单体(绿原酸、栀子苷、姜黄素、虎杖苷、白术多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均匀设计方法进行分组设计,并且灌胃给药4周,筛选指标为肝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通过均匀设计和回归分析而筛选出中药组分复方"BZL"方。再以同样的脂肪肝动物模型,用母方"祛湿化瘀方"和罗格列酮作为对照,测定实验大鼠的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变化,观察其肝组织病理变化(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并进行Ridit分析,以此来验证其作用疗效。结果:经过筛选,从而得到回归方程:Y=15.083X1+5.321X2-5.186X3-16.157X4+9.35X5+17.667X3X4-8.422X1X2-6.617X3X5+16.571(X1绿原酸、X2虎杖苷、X3白术多糖、X4栀子苷、X5姜黄素),根据此方程,当绿原酸、白术多糖、栀子苷取最大剂量时出现降TG最佳效应,表明对肝组织TG含量抑制作用最佳组分组合为白术多糖(X3)、栀子苷(X4)、绿原酸(X1)组合(即"BZL方");在相同的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肝大鼠模型中,筛选出的中药组分BZL均能可显著降低其肝组织TG含量和血清ALT活性(P<0.01),明显改善大鼠肝脏的脂肪变性。结论:通过均匀设计方法筛选出来的中药组分复方"BZL"方有显著防治高脂肪饮食诱导大鼠肝脂肪沉积和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组分复方 脂肪肝 均匀设计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泄热化浊方治疗胃热滞脾证肥胖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侯瑞芳 刘晓倩 +8 位作者 金昕 杨雪蓉 费欣一 顾逸梦 李俊燕 陶枫 姚政 陆灏 丁学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泄热化浊方对胃热滞脾证肥胖患者的减肥作用。方法:通过12周随机平行阳性对照的临床试验,观察泄热化浊方对患者体重、体脂量、体脂分布及脂肪因子的影响。结果:81名受试者完成试验[中药组,男21例/女20例,体重指数(32.3±4.... 目的:探讨泄热化浊方对胃热滞脾证肥胖患者的减肥作用。方法:通过12周随机平行阳性对照的临床试验,观察泄热化浊方对患者体重、体脂量、体脂分布及脂肪因子的影响。结果:81名受试者完成试验[中药组,男21例/女20例,体重指数(32.3±4.0)kg/m^2,奥利司他组;男15例/女25例,体重指数(33.0±4.5)kg/m^2]。①体质量:试验组体重(91.4±14.7→88.8±14.6,P<0.05)和体重指数下降(32.4±0.6→31.5±0.6,P<0.05),对照组体重和体重指数也下降,干预前后差值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②体脂量:试验组体脂肪量下降(52.3±2.3→48.9±2.6,P<0.05),与对照组相比,两组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③体脂分布:试验组腰围缩小(103.4±9.3→100.5±9.4,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腰围缩小幅度优于对照组;试验组躯干脂肪量下降(20.5±4.7→20.0±4.8,P<0.05),对照组躯干体脂肪量未见明显变化。④脂肪因子及炎症因子:试验组血清瘦素水平降低(22.4±21.0→17.0±18.2,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试验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降低(12.1±15.3→8.3±3.6,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两组脂联素、白介素-6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⑤两组血糖、血脂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泄热化浊方可以一定程度降低胃热滞脾证肥胖患者体质量、体脂量、腰围及血清瘦素水平,改善肥胖的炎症状态,具有减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热化浊方 胃热滞脾证 肥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