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美食菜名翻译与规范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浩然 余洋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6期125-127,共3页
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举行,可是上海宾馆饭店的双语菜单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提高。本文从西菜和上海菜比较的角度,来探讨上海菜的英译与规范。
关键词 上海菜 菜单 世博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边缘人”到“咱村人”——从《秦腔》看贾平凹小说创作的身份转变
2
作者 张军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1-143,共3页
贾平凹一直宣称自己是个农民,却始终像是徘徊于城市与乡村的孤魂野鬼,是“被连根拔起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到哪儿都难活”的树和草。从《废都》里的庄之蝶到《秦腔》里的引生,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他的心路历程。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他那... 贾平凹一直宣称自己是个农民,却始终像是徘徊于城市与乡村的孤魂野鬼,是“被连根拔起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到哪儿都难活”的树和草。从《废都》里的庄之蝶到《秦腔》里的引生,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他的心路历程。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他那种深厚悲悯的乡土情怀。综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与乡土的关系上作者的身份大致经历了讴歌者一批判者一边缘人一咱村人的转变,情怀也有热情一冷峻一迷茫一塌实这样一种清晰的变化轨迹。《秦腔》以其极端的叙述方式将作者的乡土情怀推向极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人” 《秦腔》 小说创作 贾平凹 身份转变 乡土情怀 《废都》 心路历程 形象生动 叙述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妖魔化与神圣化——论《秦腔》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问题
3
作者 马军英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9-141,共3页
贾平凹在小说《秦腔》的叙述上主要是采用了主人公疯子引生的视角,由引生讲故事,讲他的所见所闻,讲他自己的梦幻、经历、感受。但是,在许多地方,视角发生了变化,有时却采用作家自己的全知全能的视角,有时采用了其他主人公如另一... 贾平凹在小说《秦腔》的叙述上主要是采用了主人公疯子引生的视角,由引生讲故事,讲他的所见所闻,讲他自己的梦幻、经历、感受。但是,在许多地方,视角发生了变化,有时却采用作家自己的全知全能的视角,有时采用了其他主人公如另一男主人公夏风的视角。作家本人也明确意识到了这种视角上的变化,正如该书后记所说“我惟一表现我的,是我在哪儿不经意地进入,如何地变换角色和控制节奏”。强调“不经意”,自然是对读者的阅读效果而言,一个不细心的读者不容易感受视角的变化,而这种读者的不经意的原因主要在于尽管视角有了变化而叙述人称却没有变化。“变换角色”,就是作家用什么人的视角以及用什么样的情感态度等去看主人公所面对的人与事;而“控制节奏”则意味着作家对其中的人和事的情感态度,以及基于这种情感上的对人物与事件的干预,也表现出作者那复杂的情感取向和审美态度。这种不断的视角变换与节奏控制,使作品内在的艺术视野和审美态度变化多端,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呈现了人物的不同侧面。在作品中,对女主人公白雪的叙述就涉及到了一个女性所面临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她的妊娠哺乳的生理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心理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主人公 《秦腔》 形象塑造 节奏控制 叙述人称 情感态度 心理感受 贾平凹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重的泥身——评贾平凹《秦腔》中的农民形象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滋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5-137,共3页
读贾平凹的《秦腔》,立马就想起女娲造人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女娲创造人类之时,人就是被用泥捏出来的。一开始,女娲捏得精致,后来累了,用根柳条儿沾上泥,就地一甩,也都成了人。泥土的本性就成了人类最本真的特征。《秦腔》中的... 读贾平凹的《秦腔》,立马就想起女娲造人的神话。盘古开天地,女娲创造人类之时,人就是被用泥捏出来的。一开始,女娲捏得精致,后来累了,用根柳条儿沾上泥,就地一甩,也都成了人。泥土的本性就成了人类最本真的特征。《秦腔》中的这些个农民大概就是女娲一柳条子甩出来的人儿,粗手粗脚,面目含糊,线条粗犷,行动想要大刀阔斧,却因浑身沾满泥浆,一走一甩一串泥点子。而这托身的土地也不再是以往那样坚实、干旱、硬朗的地盘,却搅拌着和泥的水浆。人与土地,就被这泥泞的浆水粘连在了一起,不肯分离。《秦腔》中的农民,就这样拖着沉重的泥身在泥泞的土地里打滚,所有人的面貌、性征、脾性,从皮毛到骨子,全浸透着这种泥土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 农民形象 贾平凹 文学评论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