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路雨水径流多环芳烃污染现状及其降解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欧阳鹏武 王玮 +1 位作者 李法云 王康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9-493,共5页
我国部分道路污染水平与国外污染水平相差较小。但华南、华东区域与华北、华中区域差异明显,其中以上海、深圳、天津等城市污染最为严重,这与城市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气候等相关。目前水体多环芳烃污染降解研究热点可分为生物与非生物... 我国部分道路污染水平与国外污染水平相差较小。但华南、华东区域与华北、华中区域差异明显,其中以上海、深圳、天津等城市污染最为严重,这与城市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气候等相关。目前水体多环芳烃污染降解研究热点可分为生物与非生物技术。最新研究多集中于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其中以筛选微生物菌株和微生物刺激研究为主。微生物修复效果与适用性远超植物修复、物理化学修复。但未来研究热点更倾向于微生物联合植物、微生物联合微生物、微生物联合物理材料等方向。通过收集国内外道路多环芳烃污染相关研究数据,梳理了部分城市道路多环芳烃污染负荷、来源、特征及其分布情况,总结了目前水体多环芳烃治理技术与雨水径流治理设施适用性,旨在为今后我国道路多环芳烃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径流 交通道路 多环芳烃 污染水平 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处理多环芳烃污水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康 王玮 +1 位作者 李法云 欧阳鹏武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5-1330,共6页
阐述了人工湿地技术去除PAHs污水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人工湿地去除PAHs的主要途径,包括基质、植物、微生物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探讨了强化人工湿地技术去除PAHs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多环芳烃污... 阐述了人工湿地技术去除PAHs污水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人工湿地去除PAHs的主要途径,包括基质、植物、微生物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探讨了强化人工湿地技术去除PAHs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人工湿地技术处理多环芳烃污水的应用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以期对实现污水中PAHs的高效去除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多环芳烃 污水处理 强化作用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改性材料修复土壤氯代烃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文章 李法云 +1 位作者 胡亚茹 王玮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0-1185,共6页
基于我国土壤氯代烃污染现状及应用生物炭材料修复的局限性,针对生物炭性能受官能团、吸附位点数量限制和实际场地修复应用的长效性较差等问题,系统综述了生物炭不同改性方法及其对生物炭性能的改进,分析了生物炭基改性材料作为载体固... 基于我国土壤氯代烃污染现状及应用生物炭材料修复的局限性,针对生物炭性能受官能团、吸附位点数量限制和实际场地修复应用的长效性较差等问题,系统综述了生物炭不同改性方法及其对生物炭性能的改进,分析了生物炭基改性材料作为载体固定化降解微生物菌剂的特性,并深入阐述酸碱改性、金属改性生物炭及生物炭基材料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氯代烃的机理与效能,以期为生物炭作为土壤氯代烃污染修复材料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改性 土壤修复 氯代烃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鹦鹉洲湿地与外围河道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
4
作者 韦梦琳 李法云 +3 位作者 洪天宇 吴海鹏 刘天依 赵坤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45,共17页
滨海湿地是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为探究滨海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差异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在上海鹦鹉洲湿地与外围城市河道共设置14个采样点分4个季节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97种,硅藻门和绿藻门种... 滨海湿地是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为探究滨海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差异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在上海鹦鹉洲湿地与外围城市河道共设置14个采样点分4个季节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共鉴定浮游植物7门97种,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最为丰富。鹦鹉洲湿地与外围河道共有种有61种(占总种类的62.9%),湿地特有种19种、外围河道特有种17种。种类数的季节差异显著,表现为夏季(89种)>冬季(68种)>秋季(49种)>春季(42种),四季共有种23种,夏季特有种12种,其他季节特有种仅2~3种。从生物量来看,鹦鹉洲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类型比外围河道表现出更多样的季节演替:湿地从春季到冬季表现为硅藻-蓝|裸|甲藻-隐藻-裸|绿藻的演替规律,而外围河道则表现为隐|硅藻-蓝藻-隐|硅藻-隐|硅藻的季节演替规律。鹦鹉洲湿地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细小隐球藻(Aphanocapsa elachista)、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外围河道主要优势种为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尖尾蓝隐藻、细小隐球藻、歪头颤藻(Oscillatoria curviceps)以及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水温、溶解氧、透明度、盐度及营养盐是影响上海鹦鹉洲湿地及外围河道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中盐度是区分湿地与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的关键因子,水温与氨氮是区分四季浮游植物群落的关键因子。变差分解显示,环境因子对功能离散度(FDiv)的解释率(18.8%)显著高于对Shannon-Wiener多样性的解释率(10%),表明环境对物种生态位的筛选强于对物种个体的筛选。受环境影响不显著的功能均匀度(FEve)却受时间因子的显著影响,可能与季节更替过程中气象条件、水体生态系统营养级结构的变化、浮游生物群落季节性演替过程中种间关系等因素有关。功能丰富度(FRic)表明秋季是四季中浮游植物群落抗干扰能力最弱的季节,且湿地的抗干扰能力显著强于河道。环境因子对FRic的解释量(41.2%)显著高于对物种丰富度的解释量(16%),表明FRic的环境敏感性比物种丰富度高。本研究将对滨海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类型 功能多样性 分类回归树 变差分解 鹦鹉洲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孢杆菌与不动杆菌复合菌群构建及其对苯并[a]芘的协同降解特性
5
作者 郭琴 李法云 +3 位作者 李晓桐 马佚铭 周纯亮 胡亚茹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07-1518,共12页
苯并[a]芘(BaP)是多环芳烃污染物中稳定且致癌性最强的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环境中。通过筛选苯并[a]芘降解菌,构建复合菌群,提升生物修复降解苯并[a]芘性能是控制苯并[a]芘降解的有效途径。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泰州油田土壤... 苯并[a]芘(BaP)是多环芳烃污染物中稳定且致癌性最强的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环境中。通过筛选苯并[a]芘降解菌,构建复合菌群,提升生物修复降解苯并[a]芘性能是控制苯并[a]芘降解的有效途径。采用富集培养方法从泰州油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1株苯并[a]芘高效降解菌株TB1,经形态特征观察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TB1为革兰氏阳性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TB1)。经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热裂解气相质谱鉴定菌株TB1所产胞外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物质。通过降解实验与拮抗实验,选择革兰氏阴性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TX3)与菌株TB1复配。LC-MS/MS分析表明,菌株TB1、菌株TX3均检出苯并[a]芘降解中间产物。为进一步提高复合菌群苯并[a]芘降解率,测定不同复合比例(TB1:TX3分别为1:1、1:2、2:1)菌株培养7 d后对10 mg·L^(-1)苯并[a]芘的降解率。选择苯并[a]芘降解最佳复合比例构建菌株TB1与菌株TX3的复合菌群,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初始苯并[a]芘质量浓度、pH、盐浓度、外加碳源、外加氮源对复合菌群降解苯并[a]芘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复合比例TB1:TX3=2:1时复合菌群较单一菌株对苯并[a]芘的降解率显著提高36.93%-52.00%。复合菌群在5-100 mg·L^(-1)苯并[a]芘质量浓度范围内对苯并[a]芘具有耐受性,苯并[a]芘质量浓度为5 mg·L^(-1)时降解率最高;复合菌群在pH 5-9、NaCl质量浓度4-20 g·L^(-1)范围内保持对苯并[a]芘降解的稳定性;外加1 g·L^(-1)豆粕可显著提升复合菌群对苯并[a]芘的降解率。芽孢杆菌与不动杆菌复合菌群对中低浓度苯并[a]芘有较好的降解性能和环境适应能力,这表明复合菌群在水环境、土壤(尤其是盐碱地)的苯并[a]芘污染治理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修复 多环芳烃 生物表面活性剂 复合菌群 苯并[A]芘 环境适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改性向日葵秸秆生物炭对多环芳烃菲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程文远 李法云 +2 位作者 吕建华 吝美霞 王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4-834,共11页
为了实现农业秸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对生态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控制,选取农业废弃物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秸秆为原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300、500、700℃)烧制生物炭(BC300、BC500、BC700),同时在500℃条件下制备KOH改性生物... 为了实现农业秸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强对生态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控制,选取农业废弃物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秸秆为原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300、500、700℃)烧制生物炭(BC300、BC500、BC700),同时在500℃条件下制备KOH改性生物炭(A-BC500),采用元素分析仪、比表面积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别对其元素组成、比表面积、表观形貌、物相结构和官能团组成进行表征,并采用动力学吸附实验和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不同生物炭对多环芳烃菲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炭化温度及碱改性均会影响生物炭的元素组成,进而改变其芳香性、亲水性和极性。向日葵秸秆生物炭的炭质骨架结构随着炭化温度升高而逐步发生变形和坍塌;与BC500相比,A-BC500的表面结构粗糙程度增加且比表面积增加至529.14 m^(2)·g^(−1)。生物炭对菲的动力学吸附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较BC500、A-BC500对菲的平衡吸附量提高了12%,且准二级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提高了约2.3倍,能较快达到菲的吸附平衡状态;等温吸附曲线中Freundlich模型(R^(2)>0.90)和Langmuir模型(R^(2)>0.90)均可用于描述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过程,且该过程较容易进行;溶液pH对生物炭吸附菲的影响较小;生物炭吸附菲前后的FTIR谱图显示,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对生物炭吸附菲具有一定的贡献;自由基猝灭实验证明,·OH参与了生物炭吸附菲的过程。生物炭与多环芳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并非简单的单分子层物理吸附,还包括多环芳烃与生物炭表面的化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KOH改性 生物炭 多环芳烃菲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本科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柏成 李法云 +1 位作者 赵琦慧 吝美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736-3748,共13页
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其污染土壤的高效植物修复技术研发一直是环境修复技术领域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绿色低碳、经济高效、效果稳定及修复过程安全等优点,在土壤修复行业应用潜力大。禾本科... 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其污染土壤的高效植物修复技术研发一直是环境修复技术领域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绿色低碳、经济高效、效果稳定及修复过程安全等优点,在土壤修复行业应用潜力大。禾本科植物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具有生长周期短、生物量大、覆盖面广、根系发达、抗逆性强等优点,其对土壤中PAHs污染物的降解研究一直方兴未艾。本文探讨了禾本科植物对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效果及强化修复方法,阐述了禾本科植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禾本科植物 多环芳烃 土壤修复 根际分泌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载体固定化菌剂制备及其对氯苯污染土壤修复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文章 胡亚茹 +3 位作者 李法云 王玮 张继宁 郭琴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82-1791,共10页
氯苯是有机化工行业重要的中间体和有机溶剂,经生产、运输过程泄漏以及末端违规排放而迁移至土壤,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氯苯对土壤的污染状况及绿色高效修复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能耗低、绿色无二次污... 氯苯是有机化工行业重要的中间体和有机溶剂,经生产、运输过程泄漏以及末端违规排放而迁移至土壤,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氯苯对土壤的污染状况及绿色高效修复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能耗低、绿色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但其在污染土壤中的实践往往面临菌株存活能力差、降解效率低等关键技术难题。生物炭可作为载体固定化高效降解微生物,但其性能常受到比表面积、官能团等因素制约。将硫酸铁、凹凸棒石和芦苇秸秆以1꞉2꞉10的比例均匀混合后在500℃条件下无氧热解2h,对芦苇生物炭进行改性以提高其对降解微生物的固定能力。进一步优化了载体固定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W3的条件,制备铁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载体固定化菌剂(BFAT@W3),并将其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结果表明,经硫酸铁和凹凸棒石改性后的生物炭比表面积(210.7 m^(2)·g^(-1))和孔体积(0.13 cm^(3)·g^(-1))较高,官能团种类丰富。固定化降解微生物的最佳条件为吸附温度37℃、吸附时间16h、载体投加量15mg·mL^(-1),此条件下固定的有效活细胞浓度为2.10×10^(9)cell·g^(-1)。在实际氯苯污染土壤中,投加比例为3꞉100的BFAT@W3材料对氯苯去除率较高(83.4%),较相同比例的W3提高了18.6%。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3꞉100的BFAT@W3能有效增加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相较于同比例的W3处理组分别提高了41.3%和36.7%,增强了降解微生物在土壤群落中的竞争优势。该研究通过制备性能良好的铁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载体固定化高效降解菌剂,可为氯苯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微生物 固定化菌剂 氯苯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粒-火山岩固定化载体制备及油污土壤修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佳璇 李法云 +1 位作者 李晓桐 周纯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123,共12页
为提高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该研究通过改进搅拌-交联方法制备陶粒-火山岩复合载体,同步进行微生物/漆酶的固定化,并结合SEM、BET、FTIR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等分析固定化载体性质及其在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差异。研究表明:陶粒-火山岩复... 为提高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该研究通过改进搅拌-交联方法制备陶粒-火山岩复合载体,同步进行微生物/漆酶的固定化,并结合SEM、BET、FTIR及土壤生物学特性等分析固定化载体性质及其在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中的差异。研究表明:陶粒-火山岩复合载体在石油烃吸附性能上较单一载体提升约50%,所制备的固定化载体比表面积提升3.1%~51.1%,孔容提升8.6%~50.9%;固定化微生物负载量达109cells/g,储存15 d活细胞比例最高达60.89%,固定化漆酶相对活性在循环利用5次后保持在19%以上,储存30 d为56%左右;土壤石油烃修复效果最高达58.98%(固定化菌-酶复合制剂),土壤脱氢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提升效果显著,且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微生物结构分析表明添加固定化载体会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并出现优势物种,如铜绿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枝芽胞杆菌属(Virgibacillus)、大洋芽胞杆菌属(Oceanobac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载体 微生物 漆酶 固定化 石油污染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学科和产教“双融合”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法云 裘江 +1 位作者 贺坤 唐思嘉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8-41,共4页
新时代中国高校正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农科等“新四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向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方向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动态优化更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开展风景园林本... 新时代中国高校正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农科等“新四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向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方向发展。应用技术型高校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动态优化更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开展风景园林本科专业“一体、两观、三元、四个面向、五育并举”的教学改革模式,重视生态文明观和劳动价值观“协同”的价值引领,深度推进多学科和产教“双融合”,建设多学科交叉的现代产业学院开放式实践实训平台,建立校企一体化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力争培养出认知思维创新、实践能力厚实的风景园林应用创新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学科融合 产教融合 风景园林专业 实践创新教育 应用型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改性芦苇生物炭对水环境中磷酸盐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杭嘉祥 李法云 +2 位作者 梁晶 吝美霞 王艳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35-1244,共10页
为了实现湿地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对水环境中磷污染的控制,以中国东北地区湿地典型水生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生物质材料,在700℃条件下制备成生物炭,用六水合氯化镁作为改性剂对生物炭进行改性,通过SEM和能谱分析对芦... 为了实现湿地水生植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对水环境中磷污染的控制,以中国东北地区湿地典型水生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生物质材料,在700℃条件下制备成生物炭,用六水合氯化镁作为改性剂对生物炭进行改性,通过SEM和能谱分析对芦苇生物炭改性前后进行表征,发现未改性的芦苇生物炭的电镜呈明显的孔隙结构,孔壁薄,孔隙排列有序,Mg元素含量仅为0.17%;而镁改性芦苇生物炭的孔隙负载了一些针状结构,且Mg元素的含量达到5.04%。说明镁离子成功负载在生物炭的表面。通过SEM、EDS、FTIR、XRD等技术对镁改性芦苇生物炭吸附磷酸盐前后进行表征,发现磷酸盐主要以MgHPO4和Mg3(PO4)2的形态吸附在镁改性生物炭上。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镁改性生物炭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机理是由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通过颗粒内扩散模型的分析发现吸附速率由表面吸附、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等共同决定。镁改性生物炭对磷酸盐的吸附热力学可以用Langmuir方程描述(R2=0.9386),表明该吸附行为主要是单分子层吸附。共存离子实验表明,HCO3−和CO32−能明显抑制镁改性生物炭对磷酸盐的吸附。经过3次解吸,镁改性生物炭吸附后的磷可全部释放。当温度为308 K,改性剂浓度为2 mol·L^−1,改性生物炭投加量为2.0 g·L^−1,pH为7.0时,吸附效果最佳,吸附量可达到2.37 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镁改性生物炭 水环境 磷酸盐 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仙花种子包衣载体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石润 李法云 +2 位作者 周纯亮 王玮 周艳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00-1708,共9页
土壤石油烃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绿色、低碳、低成本的显著优点,发挥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是提高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植物在污染土壤中的存活率以及保持微生物的活性,以观赏园艺植物凤... 土壤石油烃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绿色、低碳、低成本的显著优点,发挥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是提高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植物在污染土壤中的存活率以及保持微生物的活性,以观赏园艺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作为修复植物,结合种子包衣技术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使用包衣材料海藻酸钠10.0 g·L^(−1)膨润土35.0 g·L^(−1)以及生物炭8.00 g·L^(−1),交联剂氯化钙50.0 g·L^(−1),采用包埋-交联法先对凤仙花种子包衣处理,然后以凤仙花种子包衣为载体固定化石油烃高效降解菌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Hsr2a),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在总石油烃(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TPHs)质量分数为10.4 g·kg^(−1)的条件下,凤仙花种子包衣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对土壤TPHs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0 d盆栽修复,包衣处理的凤仙花较裸种凤仙花植物长势更好。通过对比不同处理组(CK空白对照,T1添加游离微生物,T2裸种凤仙花,T3凤仙花包衣种,T4凤仙花包衣种并添加游离微生物,T5凤仙花种子包衣载体固定化微生物)的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TPHs去除率,发现T5的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85.8%、8.72%、56.1%、62.1%;T5的Shannon指数最高,土壤物种分布最均匀;同时T5的绿弯菌门(Chloroflexi)占比增加了54.8%,土壤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T5的TPHs去除率最高达到45.1%,是其他处理组的1.53-3.53倍。综上,凤仙花种子包衣载体固定化微生物能强化植物-微生物修复能力。研究结果可为种子包衣载体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生物修复 凤仙花 种子包衣 微生物群落 固定化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种子联合降解菌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琦慧 李法云 +1 位作者 吝美霞 石润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38-1141,共4页
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迫切需要有效修复。选取油菜(Brassica rapa var.chinensis(L.)Kitam.)种子和石油烃降解菌为原料,结合种子包衣法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研究了植物联合微生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1)油菜包衣种子较... 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迫切需要有效修复。选取油菜(Brassica rapa var.chinensis(L.)Kitam.)种子和石油烃降解菌为原料,结合种子包衣法和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研究了植物联合微生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结果表明:(1)油菜包衣种子较未包衣种子的植株生物量增加,叶宽和茎长增长,色素含量增多,光合速率加快。(2)油菜联合降解菌可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从而显著提高生物量和光合速率等,对PAHs的降解效果增强,并可改善土壤pH,但将降解菌固定化的效果不如让降解菌游离化。(3)油菜对低环PAHs去除效果较好,主要是吸收作用;而降解菌可以更好地通过降解作用去除高环PA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联合微生物修复 包衣种子 多环芳烃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