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空间协同生产机制研究——以上海市普陀区红旗村为例
1
作者 陈杰 王祯 +2 位作者 宋代军 卢为民 潘浩之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7,共7页
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空间协同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融合协同治理理论中的SFIC(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模型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空间协同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上海市中心城区2010年以来的最大城中村... 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空间协同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融合协同治理理论中的SFIC(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模型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空间协同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上海市中心城区2010年以来的最大城中村改造案例——普陀区红旗村的改造过程和机理机制。研究发现:(1)空间协同生产的顺利实现,需要扎实稳固的协同基础、良好运行的协同过程和多方共赢的协同结果,有为政府在其中不可或缺;(2)在协同基础中,政府、企业在城中村更新的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和制度设计方面都具有关键性作用;(3)良好运作的协同过程不仅要有共识达成、阶段成果、持续沟通和互信建立的螺旋式循环,还需要空间转型重构和空间资本积累的螺旋式递增;(4)多方共赢的协同结果是空间经济价值、社会福祉、生态环境的融合提升。文章提供了基于有为政府引领、政企社良性互动、遵循公共价值合作生产导向的城市空间协同生产实践案例,旨在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城市更新 空间生产 协同治理 超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总体城市设计中水系肌理的分区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俞静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121,共8页
针对总体城市设计中面临的郊野地区地域景观特征认知和设计导控问题,提出一种以“水系肌理”为切入点的基础分区方法。依托水系资源所具有的单要素、跨区域和整体覆盖的特点,形成一种以水系指标的数据分析来识别水系形态特征的分区方法... 针对总体城市设计中面临的郊野地区地域景观特征认知和设计导控问题,提出一种以“水系肌理”为切入点的基础分区方法。依托水系资源所具有的单要素、跨区域和整体覆盖的特点,形成一种以水系指标的数据分析来识别水系形态特征的分区方法。以上海市域为研究对象,选取7项形态相关指标。通过单因子栅格测评、相关性分析,筛选出不同维度的3项关键性指标,即反映规模特征的水面率指标、反映分布密度特征的岸线密度指标和反映水系复杂程度的分维指数。通过对关键性指标的栅格化测评、聚类和归并,提出上海市域范围内总体城市设计基础分区的初步建议,探讨平原河网地区水系肌理总体城市设计分区方法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并提出后续完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肌理 总体城市设计 数据分析 分区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划人口规模预测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基于38个重点城市七普人口与规划人口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伟 欧阳鹏 +1 位作者 蒋雅婷 陈懿慧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4,共7页
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编制内容,影响着城市资源承载、土地开发、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配置的可持续性。通过对38座重点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规划值与七普人口实际值差距比较分析,发现2020年规划人口和实际人口呈现不... 规划人口规模预测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编制内容,影响着城市资源承载、土地开发、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配置的可持续性。通过对38座重点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规划值与七普人口实际值差距比较分析,发现2020年规划人口和实际人口呈现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差异化系统性偏离状况,进而对其成因展开剖析,最后面向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提出需要正确定位规划人口预测的作用,加强从技术预测逻辑到政策调控逻辑的转变,创新人口类型认知概念体系、多情景推演模型方法和动态精准响应机制,加强规划全生命周期弹性应对等建议,以期更好地提升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规模 人口预测 总体规划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设计中PP模块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研发运用
4
作者 杜翠亭 杜昊霖 《花卉》 2025年第7期94-96,共3页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设计研发了用于园林绿地及小区等源头PP模块集水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介绍了在海绵城市建设设计中PP模块集水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构造及功能、技术特点及优势,再分别阐述了屋顶花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与小区雨水收... 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设计研发了用于园林绿地及小区等源头PP模块集水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介绍了在海绵城市建设设计中PP模块集水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构造及功能、技术特点及优势,再分别阐述了屋顶花园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设计,以供相关海绵城市项目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雨水收集利用 PP模块集水带 PP模块蓄水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建行动导向下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晨 刘冰洁 +2 位作者 张轶佳 刘竹阳 陈智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56,共7页
伴随着浙江省乡村发展愿景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共同富裕的纵深推进,以单个行政村为单元的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诉求。基于自然资源禀赋或基础设施地理空间连续性的美丽乡村联创联建工作,是破解各行政村独... 伴随着浙江省乡村发展愿景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共同富裕的纵深推进,以单个行政村为单元的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诉求。基于自然资源禀赋或基础设施地理空间连续性的美丽乡村联创联建工作,是破解各行政村独立发展的多重瓶颈的创新性尝试。针对具有明确的目标、资金、时间约束的美丽乡村创建行动,基于“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试图探讨一种面向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方法,即“二阶三心法”。这一方法从乡村地区的存量资源切入,旨在系统性、创造性地回应创建行动目标,开展面向产业-空间复合型目标的空间规划干预:一是基于“土地矛盾最小化原则”进行空间节点设计,二是基于“空间投入-融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形成特色主线,三是基于“优先塑造-示范带动原则”打造示范样板。进一步的,结合湖州市道场乡菰城片区规划设计工作,探讨了该方法在产业策划和空间设计层面落地应用的关键问题和解决策略,为中国先发地区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创建行动 美丽乡村 联创联建 存量资源 村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凯文•林奇的时间城市设计思想解析与启示 被引量:3
6
作者 胡杨 秦昕祎 +1 位作者 王德 蔚丹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凯文•林奇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设计理论家之一,其著作《此地何时:城市与变化的时代》(WhatTimeIsThis Place?)开创性地将时间概念引入城市设计,拓展了人们对城市时间性的认识,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系统梳理凯文•林奇的... 凯文•林奇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城市设计理论家之一,其著作《此地何时:城市与变化的时代》(WhatTimeIsThis Place?)开创性地将时间概念引入城市设计,拓展了人们对城市时间性的认识,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系统梳理凯文•林奇的时间城市设计思想,从3个层面剖析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创新贡献:一是揭示时间的主观性、共享性和规范性特征,提出构建兼具连续性和精确性的城市时间结构;二是从过去、现在和未来3个维度阐述塑造城市意象的时间路径;三是提出主动引导与被动适应相结合的策略,以管理城市社会和环境变化。凯文•林奇对时间在城市发展、环境塑造和生活体验中价值的思考和探讨,为推动城市设计理论创新和实践范式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 凯文•林奇 城市时间性 时间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白色景观:寒地城市中小河流滨水空间居民冬季户外活动的环境特征偏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余洋 孟凡钰 郭旗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4-70,共7页
城市中小河流滨水空间是承载居民户外活动的重要载体,寒地冬季严酷的气候条件使河流由蓝色水域空间转变成白色冰雪空间,特殊的水体形态使居民的活动水平产生较大变化。聚焦寒地城市中小河流滨水空间的居民冬季户外活动,构建可达性、场... 城市中小河流滨水空间是承载居民户外活动的重要载体,寒地冬季严酷的气候条件使河流由蓝色水域空间转变成白色冰雪空间,特殊的水体形态使居民的活动水平产生较大变化。聚焦寒地城市中小河流滨水空间的居民冬季户外活动,构建可达性、场所特征、服务设施和维护管理4类维度下的17项环境特征要素指标,通过问卷调查与Kano模型得出户外活动的环境特征偏好要素序列,基于行为类型讨论要素指标对冬季户外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河流白色景观对提升冬季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对维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寒地滨水空间的流动行为更关注步行体验,强调线性路径的空间畅通和微气候舒适,驻留行为更关注冬季运动和防风防寒设施的配给。研究成果可为寒地城市居民健康福祉的规划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寒地城市 滨水空间 户外活动 白色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行为视角下道路拥堵机制与策略研究——以上海翔殷路隧道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杨 王德 +2 位作者 任熙元 陈子浩 张扬帆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5-66,共12页
城市道路拥堵是时间与空间交织形成的复杂问题。在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定型的背景下,从往往被忽视的时间维度切入,有望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并促进可持续发展。以上海翔殷路隧道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从时空行为视角深入剖析道路拥堵的形成机... 城市道路拥堵是时间与空间交织形成的复杂问题。在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定型的背景下,从往往被忽视的时间维度切入,有望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并促进可持续发展。以上海翔殷路隧道为例,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从时空行为视角深入剖析道路拥堵的形成机制,并提出“因时因地”的缓堵策略。研究发现,人群活动产生的交通流在局部路段存在复杂的时空叠加和时空转换关系。多组不同出发地和目的地的交通流,经过时间和空间等效转换后发生流量叠加,且叠加后的总流量超过道路承载能力,从而形成拥堵高峰。针对这一问题,根据不同人群出行模式的时空特征,提出刚性错峰和弹性引导等差异化策略,通过多情景设定评估不同策略的优化潜力,为缓堵政策制定提供多情景参考。基于时空行为特征的分析方法和策略思路不仅为道路拥堵治理提供借鉴,也可推广应用于理解和解决城市中的其他复杂问题,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行为 交通拥堵 时空叠加 时空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时间和节奏融入城市设计的探索——Temporal Urban Design:Temporality,Rhythm and Place评介
9
作者 胡杨 秦昕祎 王德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0,共5页
1背景与意义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焦点。然而,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中,时间这一至关重要的维度常常被忽视。事实上,城市不仅是静态的空间结构,更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时空载体[1]。基于这一认识,英国伦敦大学学... 1背景与意义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焦点。然而,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中,时间这一至关重要的维度常常被忽视。事实上,城市不仅是静态的空间结构,更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时空载体[1]。基于这一认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规划学院(UCL Bartlett School of Planning)副教授菲利帕•马托斯•温德利希(Filipa Matos Wunderlich)撰写了《时间城市设计:时间性、节奏与场所》(Temporal Urban Design:Temporality,Rhythm and Place)一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英国伦敦大学 背景与意义 巴特莱特 学术研究 时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布局规划思考 被引量:8
10
作者 俞静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0-127,共8页
为落实《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的"全球城市"愿景,深化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通过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梳理,分析其在区域、城市、园区和企业等不同层面的空间布局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为落实《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的"全球城市"愿景,深化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通过对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梳理,分析其在区域、城市、园区和企业等不同层面的空间布局特点及面临的挑战。借鉴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中多样化的空间形态布局经验,总结共性特征,提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布局建议:跳出部门,塑造以金融为核心的科研、制造、临床一体化的产业联动机制;跳出园区,完善"五位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功能网络;跳出城市,推动全球城市区域内多尺度协同的产业区域格局。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初步分析,对上海"十四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规划提出引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城市 生物医药产业 布局规划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行为视角下上海市早高峰拥堵的形成模式与规划应对 被引量:1
11
作者 涂鸿昌 晏龙旭 +2 位作者 王德 胡杨 骆晓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8,共8页
从时空行为视角溯源导致拥堵的出行原因,有助于理解拥堵形成的时空全过程。以上海市早高峰期间常发拥堵路段与机动车出行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机信令数据与交通态势数据进行交通流分配,还原出行的时空轨迹,从空间、时间、行为3个维度刻画... 从时空行为视角溯源导致拥堵的出行原因,有助于理解拥堵形成的时空全过程。以上海市早高峰期间常发拥堵路段与机动车出行为研究对象,使用手机信令数据与交通态势数据进行交通流分配,还原出行的时空轨迹,从空间、时间、行为3个维度刻画早高峰拥堵形成的总体特征,解析具体路段的拥堵形成模式。发现拥堵的主要来源是沿内环、中环连片的居住密集区,去向主要集中在内环内的就业集中区;道路拥堵模式可归纳为“时空集中型”“出发集中型”“到达集中型”“时空分散型”4种主要类型;进而结合时空行为规划理论框架提出针对性的缓堵策略。从时空全过程视角认识道路拥堵的形成原因,可以为精细化的拥堵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时空行为规划 道路拥堵 手机信令数据 交通态势数据 交通流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传染病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实践
12
作者 王兰 张钰彤 +1 位作者 贾颖慧 刘晓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8,共9页
病媒传染病是一种控制和预防难度较高的传染病,由蚊鼠等媒介生物传播,与城乡空间关联紧密,但当前风险评估方法未能充分考虑空间要素。我国正在建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可以通过调整空间要素来影响媒介生物的活动,从而减少病媒传染病风险... 病媒传染病是一种控制和预防难度较高的传染病,由蚊鼠等媒介生物传播,与城乡空间关联紧密,但当前风险评估方法未能充分考虑空间要素。我国正在建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可以通过调整空间要素来影响媒介生物的活动,从而减少病媒传染病风险。在此背景下,提出一种基于空间计算、以共边率为核心指标、融入多元影响因子的病媒传染病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需明确不同病媒的特点野外栖息地,基于其与建设用地的交互界面长度计算共边率;同时纳入景观多样性和人口密度等因子,测算、明确传染性疾病的高风险区。以云南省云龙县为例,采用提出的方法对该地区不同病媒传染病类型进行了风险评估,并相应提出优化建议。该方法可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建设边界划定、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城市 病媒传染病 健康影响评估 风险评估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经济视阈下城市空中交通的影响评估与设施更新
13
作者 李翔 甘惟 +2 位作者 申程 何珍 王伟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1,共9页
低空经济带来的城市空中交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将改变城市的形态和功能,使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管理面对全新的城市环境。然而,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无法应对大量的城市低空飞行。基于此,通过全面梳理低空经济和城市空中交通对城市的系统性... 低空经济带来的城市空中交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将改变城市的形态和功能,使城市空间规划和城市管理面对全新的城市环境。然而,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无法应对大量的城市低空飞行。基于此,通过全面梳理低空经济和城市空中交通对城市的系统性影响,提出应建设城市低空基础设施,同时充分考虑低空基础设施与城市的兼容性,鼓励地方政府将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并梳理分析城市在低空经济和城市空中交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及风险,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城市空中交通 城市低空飞行 低空基础设施 智能城市 未来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五个新城独立性动态特征与趋势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殷振轩 王德 +1 位作者 张扬帆 晏龙旭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是上海“十四五”对五个新城发展的战略性定位和重要要求之一。基于2014年、2020年的两期手机信令数据,从通勤活动和生活活动两个方面测度了上海五个新城的“独立性”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虽然五个新城职住... “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是上海“十四五”对五个新城发展的战略性定位和重要要求之一。基于2014年、2020年的两期手机信令数据,从通勤活动和生活活动两个方面测度了上海五个新城的“独立性”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虽然五个新城职住规模较为均衡,但实际“独立性”存在弱化趋势,部分新城向中心城通勤和生活出行的比例高达20%以上,“卧城”特征十分明显;五个新城对周边地区就业和活动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但对中心城的“反磁力作用”始终较弱。轨道交通可能大大强化了新城的“卧城”作用,但并没有促进新城的“反磁力”作用。上海五个新城仍处在由依赖中心城区的半独立卫星城向自我平衡的独立新城转变的阶段,其“独立性”仍有较大优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五个新城 “独立性” 通勤活动 生活活动 手机信令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的内涵初探——以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艺帅 张捷 赵民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13-124,共12页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是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演进中的重要创新,其作用在于战略性地谋划城市中长期发展思路;其相较于法定规划而言更具动态性、前瞻性和实效性。自2000年以来,我国若干超大特大城市逐步形成了“战略规划-总体规划”的总规编制模...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是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演进中的重要创新,其作用在于战略性地谋划城市中长期发展思路;其相较于法定规划而言更具动态性、前瞻性和实效性。自2000年以来,我国若干超大特大城市逐步形成了“战略规划-总体规划”的总规编制模式,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和治理。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本文基于对新时代城市发展战略的作用认知构建研究框架,并结合广州2049战略规划研究课题阐述了规划内涵。文章首先识别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辨析发展的逻辑,然后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分析广州的使命担当,进而提出面向2049年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并围绕功能格局、经济动能、科创未来等阐述把握“发展目标”与“空间要素”关系的若干核心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战略 超大特大城市 广州2049 战略目标 核心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城市理念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响应策略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6
16
作者 朱继任 王毅然 +1 位作者 邱梓萱 朱介鸣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在解析人民城市理念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从空间极化、空间同化和空间剥夺3个方面梳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民城市理念的缺失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现实挑战;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出基于产权规则设置、市... 在解析人民城市理念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从空间极化、空间同化和空间剥夺3个方面梳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民城市理念的缺失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现实挑战;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出基于产权规则设置、市场化机制设计和国土空间规划协同等的响应人民城市理念的国土空间规划策略与实践路径,以为人民城市的规划、建设和治理提供逻辑与路径参考,助力城乡融合、区域协同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城市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 产权规则 规划协同 空间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全周期数字化管控方法研究——以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秀琼 刘斯捷 +2 位作者 王瑾 陈思颉 陈晨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0,共9页
针对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规-建-管”中存在的现状数据管理低效、规划-设计-实施环节缺乏传导校核及专业团队协作不足、部门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通过数智赋能“规-建-管”全周期,基于GIS、BIM、CIM平台,搭建统一的底图底数、规划-设... 针对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规-建-管”中存在的现状数据管理低效、规划-设计-实施环节缺乏传导校核及专业团队协作不足、部门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通过数智赋能“规-建-管”全周期,基于GIS、BIM、CIM平台,搭建统一的底图底数、规划-设计-实施多专业协作平台、政府部门统一数字化治理平台,建立历史文化街区“规-建-管”全周期数字化管控方法。通过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实践,推演数字化管控方法的应用优势,为同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全周期数字化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赋能 历史文化街区 规-建-管 全周期 数字化管控 孙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表达技术实践特征与思考——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新哲 黄建中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5-92,共8页
制定一份具备高水平的内容与格式、有效地表达和转译各种规划决策的文本,对于总体规划的改革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了总体规划文本的制度与表达现状,结合案例研究文本的外部形式、内容结构、文体选择和语言表达。指出文本可以沿用"法... 制定一份具备高水平的内容与格式、有效地表达和转译各种规划决策的文本,对于总体规划的改革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了总体规划文本的制度与表达现状,结合案例研究文本的外部形式、内容结构、文体选择和语言表达。指出文本可以沿用"法条化"的形式,有利于彰显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同时应突出其"政策性文件"的性质;应适当丰富文本的内容;改变现行以报批为核心的结构体系,增加文本的逻辑性与阅读体验;采用适应于政策表达的文体与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总体规划 文本表达 法条化 政策性文件 逻辑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生活圈视角下的上海大型居住社区社会融合特征研究
19
作者 辛蕾 杨辰 马东波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5,共7页
为落实国家保障房政策,上海自2001版总体规划开始制定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计划,并分批分期推进实施。时隔20余年,全市大居在规划建设、人口导入、社区治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以基于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生活圈为分析单... 为落实国家保障房政策,上海自2001版总体规划开始制定大型保障性居住社区计划,并分批分期推进实施。时隔20余年,全市大居在规划建设、人口导入、社区治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以基于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生活圈为分析单元,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次分析大型居住社区社会融合的状况:在大居外部,通过比较大居基地边界与大居生活圈边界的重合程度,发现多数大居基地与周边社区或村庄已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融合,保障性住房的集中建设并没有形成完全封闭的孤岛;在大居内部,大居生活圈可以根据住房类型的混合程度分为4类,其中保障房与商品房混合型生活圈是主体部分,现阶段的社会融合也大多发生在这两类住房相邻之处。在促进社会融合的空间要素中,商业设施和教育设施起到了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融合 社区生活圈 保障性住房 大型居住社区 社区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理念下滨水工业遗产地区的更新模式、路径与规划策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姚之浩 安平 +1 位作者 丁浩 李昊昱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142,共7页
滨水工业遗产地区作为社会共享空间,传统更新模式因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而忽视了其社会价值,导致社会效益低、财务不可持续和功能单一。研究从西方共享城市理论出发,探索滨水工业遗产地区更新的新模式,旨在改进更新规划方法,为公共空间... 滨水工业遗产地区作为社会共享空间,传统更新模式因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而忽视了其社会价值,导致社会效益低、财务不可持续和功能单一。研究从西方共享城市理论出发,探索滨水工业遗产地区更新的新模式,旨在改进更新规划方法,为公共空间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通过文献、案例分析和逻辑推理,首先揭示了共享化更新模式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特点,从滨水岸线、第一界面到腹地,提出了具体的更新路径。而后通过分析上海和纽约的案例,比较了两地的实施策略。最终,结合两地实践,提出了空间生活化、接入可达化和功能复合化的共享化更新规划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水工业遗产地区 共享城市 更新模式 更新规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