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婴儿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病理研究
1
作者 胡锡琪 李海昆 +3 位作者 袁胜涛 陈莲 朱启镕 段恕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3,共3页
收集婴儿慢性肝炎(CH)、婴儿肝硬化(Ci)和婴儿肝细胞癌(HCC)的标本,进行一般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婴儿CH、Ci和HCC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慢性活动性肝病和卵圆细胞增生的共同背... 收集婴儿慢性肝炎(CH)、婴儿肝硬化(Ci)和婴儿肝细胞癌(HCC)的标本,进行一般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婴儿CH、Ci和HCC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慢性活动性肝病和卵圆细胞增生的共同背景。并对婴儿HBV感染途径,HBxAg与HCC的关系,卵圆细胞增生在婴儿CH、Ci演变为婴儿HCC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 肝炎 肝硬变 肝细胞癌 婴儿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尸检肾组织病毒检测
2
作者 李明升 胡锡琪 +2 位作者 杨守京 刘彦仿 刘秋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尸检病例肾脏组织中病毒RNA及抗原的分布及定位。方法:用核酸原位分子杂交方法和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例HFRS尸检肾组织中病毒。结果:在17例肾组织中15例可检测到病毒... 目的:研究上海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尸检病例肾脏组织中病毒RNA及抗原的分布及定位。方法:用核酸原位分子杂交方法和细胞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例HFRS尸检肾组织中病毒。结果:在17例肾组织中15例可检测到病毒RNA及抗原,病毒RNA主要位于肾组织血管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部分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病毒抗原主要分布于肾间质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壁中,部分位于肾曲管上皮细胞,以病毒包涵体样颗粒出现。结论:提示出血热病毒具有感染内皮细胞的特性,对宿主细胞有一定的致病作用。发现该病毒RNA与抗原的表达趋于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 免疫组织化学 尸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Thyl抗血清制备及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6
3
作者 陈广平 郭慕依 +3 位作者 张月娥 张锦生 张秀荣 陈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41-243,共3页
通过分离大鼠胸腺细胞,免疫家兔,制得兔抗大鼠Thyl抗血清(ATS),采用连续4次注射ATS,建立改进型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并应用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作为增殖指标观察系膜细胞的增生情况,结果... 通过分离大鼠胸腺细胞,免疫家兔,制得兔抗大鼠Thyl抗血清(ATS),采用连续4次注射ATS,建立改进型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并应用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作为增殖指标观察系膜细胞的增生情况,结果显示改进型动物模型在病变诱导的28d、35d时,表达PCNA、α-SMA的阳性细胞仍较多,较正常动物组,细胞增生明显(P<0.05)且病变持续时间较长。P<0.01现系膜基质增多,病变更符合临床上所见到的人的系膜增生性肾炎。3.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DNA聚合酶的一种辅助蛋白,主要在S期表达,现多用来作为判断细胞增殖的一个指标[5]。在正常肾小球内偶见1个细胞核阳性,说明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系膜细胞更新很慢;实验组第1天尽管系膜细胞及基质溶解,但残存的细胞已表达PCNA,说明增生已开始启动,此时细胞总数虽减少,但PCNA阳性细胞核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故PCNA能较早反映系膜细胞的激活,反映细胞的增殖情况。应用该指标证实改进型Thyl肾炎,系膜区持续有阳性核细胞,表明系膜细胞持续增生。3.3α-SMA是平滑肌来源组织的标志,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肌上皮细胞、肌纤维细胞等亦可表达α-SMA[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增生性肾炎 肾炎 ATS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早期肝纤维化α_1(Ⅰ)、α_1(Ⅲ)前胶原mRNA及相应胶原蛋白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杜卫东 周筱梅 +4 位作者 张月娥 翟为溶 钱连芳 马捷 庄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24-328,T005,共5页
应用Northern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C1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不同阶段α_1(Ⅰ)、α_1(Ⅲ)前胶原mRNA表达与相应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Ⅰ、ColⅢ及前Ⅲ型胶原端肽(PⅢP)表达间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肝纤维化时α_1(Ⅰ... 应用Northern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C1_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不同阶段α_1(Ⅰ)、α_1(Ⅲ)前胶原mRNA表达与相应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Ⅰ、ColⅢ及前Ⅲ型胶原端肽(PⅢP)表达间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肝纤维化时α_1(Ⅰ)、α_1(Ⅲ)前胶原mRNA表达增强,早期以α_1(Ⅲ)mRNA为主;α_1(Ⅰ)及α_1(Ⅲ)前胶原mRNA均于3~4周时呈一过性下降。②Ito细胞是肝纤维化过程中产生Col Ⅰ、ColⅢ及PⅢP的主要来源,肝细胞亦具有一定的合成ColⅢ及PⅢP的能力。③应用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前胶原mRNA表达,能从基因水平了解肝内胶原含量的变化,能更敏感地反映肝纤维化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前胶原 MRNA 胶原蛋白 印迹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高辛标记cDNA探针组织及细胞mRNA原位杂交技术 被引量:8
5
作者 杜卫东 周晓虹 +3 位作者 马学玲 吴浩 翟为溶 张月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77-79,共3页
地高辛标记cDNA探针组织及细胞mRNA原位杂交技术*杜卫东周晓虹马学玲吴浩翟为溶张月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基金资助课题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200032(第一作者现工作单位:中... 地高辛标记cDNA探针组织及细胞mRNA原位杂交技术*杜卫东周晓虹马学玲吴浩翟为溶张月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基金资助课题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200032(第一作者现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2000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高辛标记 CDNA探针 MRNA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70、NF应用于脑挫伤时间推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慧君 饶广勋 +1 位作者 朱少华 秦启生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32-134,共3页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SABC法 ) ,检测实验大鼠脑挫伤灶周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神经丝蛋白(NF)的染色变化。结果发现NF和HSP70在脑挫伤后30min便可检测到 ,而且仅出现在脑挫伤灶周围 ,12~24h后逐渐消失 ,故此两项指...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 (SABC法 ) ,检测实验大鼠脑挫伤灶周围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神经丝蛋白(NF)的染色变化。结果发现NF和HSP70在脑挫伤后30min便可检测到 ,而且仅出现在脑挫伤灶周围 ,12~24h后逐渐消失 ,故此两项指标既可作为早期脑挫伤时间推断的依据 ,同时也可作为判断脑挫伤灶是否存在及区分生前和死后脑挫伤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挫伤 损伤时间 热休克蛋白 神经丝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高辛标记HBVDNA探针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被引量:6
7
作者 马学玲 杜卫东 +1 位作者 阎惠平 张月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4-85,共2页
地高辛标记HBVDNA探针原位分子杂交技术马学玲,杜卫东,阎惠平,张月娥自1971年Combes首次报道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以来[1],人们利用各种方法对HBVDNA及其相关蛋白在肾小球肾炎发病过程中... 地高辛标记HBVDNA探针原位分子杂交技术马学玲,杜卫东,阎惠平,张月娥自1971年Combes首次报道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以来[1],人们利用各种方法对HBVDNA及其相关蛋白在肾小球肾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不断研究。近年有人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GN 乙型肝炎病毒 地高辛 DNA探针 切片 肾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胆碱食物对实验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机理初步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袁胜涛 胡锡琪 +3 位作者 朱全胜 路建平 林肇辉 查锡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7-60,共4页
15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组实验。A组,普通混合饲料加3'-甲基-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3'-MeDAB);B组,低胆碱饲料玉米粉加3'-Me-DAB;C组,单纯玉米粉;D组,单纯普通混合饲料饲养。测定诱癌过程... 15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组实验。A组,普通混合饲料加3'-甲基-4-二甲基-氨基偶氮苯(3'-MeDAB);B组,低胆碱饲料玉米粉加3'-Me-DAB;C组,单纯玉米粉;D组,单纯普通混合饲料饲养。测定诱癌过程中各组动物肝组织中总磷和磷脂酰胆碱含量。结果A、B组在第20周时均诱发出肝癌,诱癌率B组为81.8%,A组为20%,P<0.05.B组诱癌动物多发生广泛转移:网膜、腹腔淋巴结、膈肌、脾门、肺脏,部分动物出现血性腹水,而A组未出现转移和腹水。A、B组动物肝组织中总磷和磷脂酰胆碱含量在诱癌过程中持续降低,B组更为明显。表明低胆碱可促进实验性肝癌发生发展,其机理可能是低胆碱影响磷脂酰胆碱合成以及DNA甲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胆碱 磷脂酰胆碱 肿瘤发生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素和PDGF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基质合成和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广平 郭慕依 +4 位作者 张月娥 张锦生 周筱梅 张秀荣 陈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14-115,共2页
目的:探讨肝素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MsC)胶原合成和分泌以及纤连蛋白(FN)、α1(IV)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3H-脯氨酸掺入、胶原酶消化法测定胶原含量;采用... 目的:探讨肝素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MsC)胶原合成和分泌以及纤连蛋白(FN)、α1(IV)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3H-脯氨酸掺入、胶原酶消化法测定胶原含量;采用Northernblot法检测FN、α1(IV)型胶原mRNA。结果:对照组、肝素组及PDGF组细胞内胶原含量分别为(1.250±0.501)%,(0.809±0.161)%和(2.690±0.597)%,而其培养液中的含量分别为(1.608±0.512)%,(0.122±0.089)%和(3.870±0.647)%。上述结果显示肝素对该细胞合成和分泌胶原有抑制作用(P<0.05,P<0.01),而PDGF则具有明显促进作用(P均<0.01)。North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肝素可抑制MsCFN、α1(IV)型胶原mRNA的表达,而PDGF则可明显增强其表达。结论:肝素对人肾小球MsC基质的合成和分泌有抑制作用,而PDGF则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均发生在基因转录水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球系膜细胞 肝素 PDGF 基质合成 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肝癌发生过程中整联蛋白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胜涛 胡锡琪 +3 位作者 路建平 林肇辉 翟为溶 张月娥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研究3′MeDAB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整联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方法检测整联蛋白α1、α2、α3、α5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肝细胞表达α1、α5;肝硬化时,肝细胞α1,α5表达增强外,还表达α... 目的研究3′MeDAB诱发大鼠肝癌过程中整联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方法检测整联蛋白α1、α2、α3、α5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肝细胞表达α1、α5;肝硬化时,肝细胞α1,α5表达增强外,还表达α2、α3,增生胆管细胞表达α1、α5;在癌前期增生结节及癌时,整联蛋白α1、α2、α3、α5都明显表达减弱;肺脏、膈肌等转移灶整联蛋白表达与原发灶相比,α1、α5表达增强。结论整联蛋白α1、α5的表达变化与肿瘤发生及浸润转移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联蛋白 肝癌 肿瘤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不同鼠龄及再生肝的肝细胞DNA含量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章宗籍 徐元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A08期45-47,共3页
用细胞分光光度技术定量测定细胞学涂片中单个肝细胞DNA含量的方法,观察了不同龄正常大鼠及大鼠部分肝切除后再生肝的肝细胞DNA含量情况。结果表明:正常大鼠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肝细胞核倍体逐渐从二倍体向四倍体发展;2/3肝切除术后4... 用细胞分光光度技术定量测定细胞学涂片中单个肝细胞DNA含量的方法,观察了不同龄正常大鼠及大鼠部分肝切除后再生肝的肝细胞DNA含量情况。结果表明:正常大鼠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肝细胞核倍体逐渐从二倍体向四倍体发展;2/3肝切除术后48h,二倍体细胞和双核细胞明显减少,四倍体细胞增多,显示在增生刺激下促进了肝细胞多倍体化过程。最后,对肝细胞多倍体化的形成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细胞 DNA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I-1在TGFβ_1基因和反义TGFβ_1基因转染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文生 张农 +2 位作者 张颂文 顾建新 郭慕依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 :通过对人肝癌细胞株 (SMMC 772 1)转染TGF β1基因及反义TGF β1基因 ,观察该细胞PAI 1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电穿孔法进行基因转染 ,并用Westernblot、Northernblot法加以鉴定后 ,分别应用Westernblot及Northernblot观察该细胞... 目的 :通过对人肝癌细胞株 (SMMC 772 1)转染TGF β1基因及反义TGF β1基因 ,观察该细胞PAI 1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电穿孔法进行基因转染 ,并用Westernblot、Northernblot法加以鉴定后 ,分别应用Westernblot及Northernblot观察该细胞表达PAI 1mRNA的变化。结果 :过表达的TGF β1细胞克隆PAI 1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 ,而低表达TGF β1者PAI 1mRNA表达低于对照组。结论 :TGF β1可能通过上调肝癌细胞PAI 1的表达 ,在肝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TGF-β1 PAI-1 基因转染 肿瘤侵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53蛋白表达 被引量:2
13
作者 桂律 罗金芳 +1 位作者 叶宣光 许祖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484-486,共3页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p5 3蛋白表达与胃腺癌伴神经内分泌 (NE)分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和组织化学方法 ,对 6 0例胃腺癌的NE分化、HP感染和 p5 3蛋白表达结果作对照研究。 结果 :6 0例胃腺癌中 ,N...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p5 3蛋白表达与胃腺癌伴神经内分泌 (NE)分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和组织化学方法 ,对 6 0例胃腺癌的NE分化、HP感染和 p5 3蛋白表达结果作对照研究。 结果 :6 0例胃腺癌中 ,NE分化伴发率为 5 8 3 % ,HP感染率为 35 0 % ,p5 3蛋白阳性率为 6 8 3 %。在胃癌肠型组中 ,HP感染率和 p5 3蛋白阳性率高于弥漫型组 (P <0 0 5 )。在伴NE分化的胃癌组中 ,HP感染率高于不伴NE分化组 (P <0 0 5 )。结论 :胃腺癌伴NE分化与HP感染有关 ;HP感染和 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分化 幽门螺杆菌感染 P53蛋白 胃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损伤后波形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叶诸榕 朱建辉 +1 位作者 周浩 马国钧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168-172,共5页
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和波形蛋白(vimentin,Vim)为标记,观察针刺损伤大鼠脑基底节后反应性星形胶质化(reactiveastrogliosi... 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和波形蛋白(vimentin,Vim)为标记,观察针刺损伤大鼠脑基底节后反应性星形胶质化(reactiveastrogliosis)的发展过程。针刺后第四天Vim表达达到高峰,以后在较低水平上持续于实验全过程。Vim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伤口周边,但在第四天一过性出现于伤口同侧附近的大脑皮质。GFAP反应性表达增强则在7~15d达到高峰,且累及范围广,反应强度强。结果显示:反应性星形胶质化以原有星形胶质细胞的肥大为主,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仅限于伤口周围。本文报道的同侧大脑皮质一过性的Vim表达的意义尚待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胶质纤维 酸性蛋白 波形蛋白 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DNA指数与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峰 王虹 徐元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6期498-500,共3页
目的:研究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癌细胞DNA指数及DNA倍体情况,评估其与粘液表皮样痛癌细胞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用ICM对其进行DNA含量测定。结果:正常涎腺导管上皮及良性肿瘤细胞核DI均值分别为1.02... 目的:研究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癌细胞DNA指数及DNA倍体情况,评估其与粘液表皮样痛癌细胞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用ICM对其进行DNA含量测定。结果:正常涎腺导管上皮及良性肿瘤细胞核DI均值分别为1.027和1.022,均为正常二倍体;而40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癌细胞核DI均值为1.383,异倍体出现率为62.5%;随着粘液表皮样癌癌细胞分化程度降低,DI值(P<0.05)及DNA异倍体出现率(P<0.05)明显增高;还发现DI值(P<0.01)高及DNA异倍体(P<0.05)的粘液表皮样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DI值及DNA倍体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癌细胞分化及淋巴结转移可能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肿瘤 DNA倍体 粘液表皮样癌 淋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非肿瘤性结节性病变组织学分类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锡琪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67-68,共2页
肝脏非肿瘤性结节性病变组织学分类胡锡琪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200032随着肝脏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病理科医师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肝脏标本,从而发现一些以前被认为少见甚至罕见的肝脏非肿瘤性结节性病变。这些良性... 肝脏非肿瘤性结节性病变组织学分类胡锡琪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200032随着肝脏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病理科医师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肝脏标本,从而发现一些以前被认为少见甚至罕见的肝脏非肿瘤性结节性病变。这些良性增生性瘤样病变曾有各种分类和命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结节性病变 组织学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心肌间质Ⅰ、Ⅲ、Ⅳ型胶原免疫组化显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施建英 王新竹 谷伯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5-137,共3页
应用免疫组化PAP法观察人左心室心肌间质Ⅰ、Ⅲ、Ⅳ型胶原,并以Gordon-Sweet银染法显示网状纤维、VanGieson法显示结缔组织、PAS显示基底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肌外膜、肌束膜为Ⅰ型,肌内膜及心肌细胞... 应用免疫组化PAP法观察人左心室心肌间质Ⅰ、Ⅲ、Ⅳ型胶原,并以Gordon-Sweet银染法显示网状纤维、VanGieson法显示结缔组织、PAS显示基底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肌外膜、肌束膜为Ⅰ型,肌内膜及心肌细胞、毛细血管基底膜分别为Ⅲ型及Ⅳ型胶原。Ⅲ、Ⅳ型胶原是构成心肌间质胶原网架最基础的成分。并对它在心脏舒缩功能中的意义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心肌间质 心肌间质 胶原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o细胞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卫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5-158,共4页
Ito细胞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杜卫东综述张月娥审校自1876年Kupffer用氯化金法对Ito细胞首次加以描述以来,人们对它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目前认为Ito细胞是肝内VitA的贮存场所,参与肝内的多... Ito细胞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杜卫东综述张月娥审校自1876年Kupffer用氯化金法对Ito细胞首次加以描述以来,人们对它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目前认为Ito细胞是肝内VitA的贮存场所,参与肝内的多种生物代谢活动,并对肝纤维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ITO细胞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癌组织三维形态学观察——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的应用
19
作者 张王海 朱世能 +2 位作者 陆世伦 黄娅林 赵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47-250,共4页
目的 应用CLSM对肝细胞癌标本的石蜡切片进行三维重建,显示立体形态特点,探讨CLSM在肿瘤病理学中的应用.方法 30μm石蜡切片,YOYO-1碘化物DNA荧光探针标记细胞核,CLSM连续光学切片、三维重建,观察肝细胞癌、不典型增生及正常肝组织的三... 目的 应用CLSM对肝细胞癌标本的石蜡切片进行三维重建,显示立体形态特点,探讨CLSM在肿瘤病理学中的应用.方法 30μm石蜡切片,YOYO-1碘化物DNA荧光探针标记细胞核,CLSM连续光学切片、三维重建,观察肝细胞癌、不典型增生及正常肝组织的三维形态特点.结果 肝癌细胞核排列紊乱、积堆,体积增大、大小不等、明显多形;核表面不规则、凹凸不平、荧光强度不均;核内染色质分布不均、结构粗糙、多浓集于核膜下.结论 CLSM的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功能提供了高精密度的三维图象和丰富信息,有助于准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三维重建 共聚焦 激光扫描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中胶原的含量与分布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敏 张锦生 +2 位作者 许祖德 张秀荣 张月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15-318,I043,共5页
目的:探讨人肝炎慢性化过程中各型胶原沉积的规律和机制。方法:选择人体肝病材料163例,按正常肝、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分为3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Ⅰ、Ⅲ、Ⅳ、Ⅴ、Ⅵ型胶原的组织分布进行分析,并研究了结蛋白(Des)、α... 目的:探讨人肝炎慢性化过程中各型胶原沉积的规律和机制。方法:选择人体肝病材料163例,按正常肝、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分为3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Ⅰ、Ⅲ、Ⅳ、Ⅴ、Ⅵ型胶原的组织分布进行分析,并研究了结蛋白(Des)、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细胞与胶原分布间的关系。采用图像分析对各型胶原在肝病组织中的含量进行相对定量测定。结果:急性肝炎时,各型胶原在点灶状坏死处沉积增多。慢性肝炎时,胶原沉积的形态分布多样。各类坏死区及纤维间隔内有大量胶原沉积,并出现“架桥”现象。Ⅴ、Ⅵ型胶原随肝纤维化进展形态有所改变。坏死及炎症活动区出现较多形态似储脂细胞(FSC)的Des、α-SMA阳性细胞。相对定量结果表明,随肝炎慢性化程度的加重,各型胶原在肝内的沉积均有上升。以Ⅰ、Ⅲ、Ⅵ型胶原上升幅度为明显。肝细胞坏死炎症明显时各型胶原的沉积均高于病变静止时。结论:进一步证实人慢性肝炎时FSC激活增生与肝细胞的坏死和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病毒性肝炎 胶原 结蛋白 肌动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