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肾冲剂和苦参素联合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唐苾芯 陈建杰 +5 位作者 王灵台 贺江平 刘铁军 孙克伟 赵文霞 陈晓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025-2028,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补肾冲剂联合苦参素治疗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抗病毒疗效。方法:在6所医院进行多中心、分层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选取乙肝病毒主要复制指标HBV DNA和/或HBeAg阳性且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 目的:观察中药补肾冲剂联合苦参素治疗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抗病毒疗效。方法:在6所医院进行多中心、分层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选取乙肝病毒主要复制指标HBV DNA和/或HBeAg阳性且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247例,补肾冲剂+苦参素治疗组126例,拉米夫定对照组121例,疗程1年;观察两组患者血清HBeAg、HBV DNA的阴转率和HBV DNA滴度变化及肝功能、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结果:在1年疗程结束时,治疗组HBVDNA阴转率达43.7%(55/126)较对照组(64.5%)低(P<0.05);但HBeAg阴转率(40.9%)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30%)明显高于对照组(23.4%和13.5%)(P<0.05);ALT复常率(86.4%)较对照组(62.7%)高(P<0.05);肝功能指标改善(P<0.01或P<0.05),其中ALB、GLB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1或P<0.05);症状改善以头晕、腰酸、胁肋胀痛、尿黄、纳呆最为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部分应答率(34.1%)明显高于对照组(21.5%)(P<0.05)。结论:补肾冲剂联合苦参素对中医辨证为肝肾亏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有较理想的近期抗病毒疗效;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及症状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补肾冲剂 苦参素 拉米夫定 抗病毒 多中心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上海市三级医院细菌耐药监测 被引量:7
2
作者 吴湜 胡付品 +69 位作者 蒋晓飞 朱德妹 刘云 秦琴 王敏 陈思佳 王传清 何磊燕 应春妹 高晶 方毅 张景皓 庄亦晖 陈祝俊 周春妹 黄声雷 胡海清 刘耀婷 汤瑾 吴琼 刘庆中 汤荣 张泓 王春 孙康德 虞中敏 瞿跃红 周华敏 潘秋辉 黄卫春 孙景勇 谢潋滟 李丽 周敏 张灏旻 秦娟秀 卫颖珏 杨海慧 刘瑛 陈峰 李志兰 别立翰 胡骏 胡晓波 乔昀 赵琳 王海英 王蒋君 张雯雁 叶杨芹 袁应华 刘妍 侯伟伟 江涟 李娜 邢晓宇 李妮娅 刘淮玉 郭建 钟霓 奚卫 赵新宇 杨乐园 尹利娟 余方友 高荣樑 蔡金凤 曹宇硕 陈君灏 张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监测上海地区2019年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上述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技术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19年CLSI文件标准判断结果。结果收集2019... 目的监测上海地区2019年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上述医院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上海市细菌真菌耐药监测网技术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19年CLSI文件标准判断结果。结果收集2019年1-12月监测网内三级医院临床分离菌共119 31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9.1%(34 756/119 318),革兰阴性菌占70.9%(84 562/119 318)。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SE和其他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43.4%、83.2%和76.6%。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MRSE和其他MRCNS)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MSSA、MSSE和其他MSCNS)。MRSA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和利福平的耐药率低,分别为5.2%和3.0%,MRSE对利福平耐药率低(7.6%),未发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粪肠球菌中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但对利奈唑胺耐药率达1.7%;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率分别为0.4%和0.2%。2019年儿童和成人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株(PSSP)分别占96.8%和96.9%,检出率较2018年有所上升,中介和耐药株(PISP和PRSP)的检出率则有所下降。肠杆菌目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较敏感,多数菌属的耐药率低于20.0%(除克雷伯菌属外)。此外,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63.4%和63.1%,铜绿假单胞菌对上述两药的耐药率分别为30.0%和26.1%。结论临床分离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上海市三级医院的耐药形势仍然严峻,需各相关部门协作以遏制耐药细菌流行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医院 细菌耐药监测 药物敏感性试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CE联合多影像引导技术精准消融特殊部位肝细胞癌29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柏帅 袁敏 +3 位作者 侯毅斌 周粟 李清涛 陈天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93-1198,共6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多影像引导技术精准RFA特殊部位肝癌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5月行TACE联合RFA治疗98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其中常规部位病灶消融69例、特殊部位病灶消融29例,...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多影像引导技术精准RFA特殊部位肝癌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5月行TACE联合RFA治疗98例肝细胞肝癌(HCC)患者,其中常规部位病灶消融69例、特殊部位病灶消融29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增强CT或MRI及实验室检查,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完全坏死率、生存率、生存时间、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TACE联合RFA治疗,无严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819),术后特殊部位治疗组短期肝功能轻度损害,1个月内恢复至正常范围。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术后1个月特殊部位治疗组肿瘤完全坏死27例(93%),常规部位治疗组60例(87%)。术后1年,特殊部位治疗组及常规部位治疗组肿瘤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72.9%及76%,两组患者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无显著差异(P=0.832)。特殊部位治疗组及常规部位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均为25个月,两组患者总生存时间无显著差异(P=0.896)。结论 TACE联合多影像引导技术精准RFA特殊部位肝细胞肝癌,可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特殊部位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射频消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黄芪多糖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党双锁 张正国 +3 位作者 张欣 宋平 边静 程延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1-525,共5页
目的体外观察大黄素、黄芪多糖单用与联合应用抗HBV的作用。方法以HepG2.2.15细胞为研究模型,选用干扰素α、拉米夫定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大黄素、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应用抗HBV作用的效果。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 目的体外观察大黄素、黄芪多糖单用与联合应用抗HBV的作用。方法以HepG2.2.15细胞为研究模型,选用干扰素α、拉米夫定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大黄素、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应用抗HBV作用的效果。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上清HBV DNA,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HBsAg、HBeAg水平的变化。采用MTT法观察它们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大黄素的3个剂量组(12.5、25.05、0.0 mg/L)和所观察的时间点(3、69、d)对HBV DNA、HBsAg、HBeAg表现出剂量与时间依赖的抑制作用(P<0.05)。大黄素对HBV DNA抑制的半数抑制浓度为21 mg/L,对HepG2.2.15细胞半数细胞毒性浓度为40.66 mg/L,治疗指数为1.94。同时发现黄芪多糖各剂量组对HBV无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大黄素、黄芪多糖联合应用在疗效方面无明显的交互作用(P>0.05)。结论大黄素在体外对HBV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芪多糖无明显抑制HBV的作用,两药联用无明显协同抗HBV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黄芪多糖 乙型肝炎病毒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氏志贺菌临床分离株毒力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俊琪 钱雪琴 +1 位作者 李雪萍 钱利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43-1246,共4页
目的研究在一种快速、特异的mPCR方法在检出福氏志贺菌的同时对其毒力进行监测。方法选取福氏志贺菌三种毒力基因ipaH,ial,set1B作为扩增目标,在同一mPCR体系中对86株福氏志贺菌临床分离株进行了检测,并选取12株进行了噬斑形成试验,观... 目的研究在一种快速、特异的mPCR方法在检出福氏志贺菌的同时对其毒力进行监测。方法选取福氏志贺菌三种毒力基因ipaH,ial,set1B作为扩增目标,在同一mPCR体系中对86株福氏志贺菌临床分离株进行了检测,并选取12株进行了噬斑形成试验,观察了扩增产物不同的福氏志贺菌对Hela细胞的毒力作用。结果86株福氏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均检测到ipaH基因,阳性率为100%;45株检测到ial基因,阳性率为52%;69株检测到set1B基因,阳性率为80%。噬斑形成试验证明,mPCR结果不同的菌株对Hela细胞的感染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应用上述mPCR体系在检出福氏志贺菌的同时能够对菌株的毒力进行初步判别,对于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氏志贺菌 mPCR 噬斑形成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例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孙洪清 吴定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35-735,共1页
关键词 艾滋病 机会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症状管理 被引量:14
7
作者 葛向煜 张林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22期79-80,F0003,共3页
就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症状管理的意义,实施相关理论、方法与注意事项进行综述。提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可有效延缓艾滋病患者疾病进程,但是每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都具有短期或长期不良反应,各种不适症状的出现会降低患者服药依从性,... 就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症状管理的意义,实施相关理论、方法与注意事项进行综述。提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可有效延缓艾滋病患者疾病进程,但是每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都具有短期或长期不良反应,各种不适症状的出现会降低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有效的症状管理能帮助患者积极应对各种不适反应,提高服药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症状管理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 Gag CAP2NC噬菌体蛋白酶切割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贾建安 周波 +7 位作者 蒋少华 陈秋莉 赵平 潘欣 温宗梅 邓松华 卢洪洲 潘卫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7-325,共9页
HIV蛋白酶(protease,PR)耐药突变的大量出现严重地影响了AIDS的治疗.应用突变PR对展示HIVPR靶序列随机文库的噬菌体进行切割筛选,可获得突变PR的敏感噬菌体,该噬菌体可用于针对HIVPR耐药突变株的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新... HIV蛋白酶(protease,PR)耐药突变的大量出现严重地影响了AIDS的治疗.应用突变PR对展示HIVPR靶序列随机文库的噬菌体进行切割筛选,可获得突变PR的敏感噬菌体,该噬菌体可用于针对HIVPR耐药突变株的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新药筛选.为了探索这一可能性,将包含HIVPR靶位点P2/NC序列的Gag蛋白CAP2NC片段展示于噬菌体表面,并在该片段的N端连接一可与人免疫球蛋白分子特异结合的固相化标签序列LD3,将该噬菌体固定于人免疫球蛋白包被的酶标板上,用HIVSF2PR进行切割,用抗M13噬菌体酶标抗体ELISA法检测未被切割的剩余噬菌体以反映切割效果.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噬菌体能被HIVPR有效切割,最大切割效应可达80%以上,其ELISA检测值明显下降,并且该切割效应与HIVPR呈明显的量效关系,能被PI类药物Indinavir(IDV)特异抑制.首次成功构建了展示HIV Gag CAP2NC片段的噬菌体蛋白酶切割模型,不仅可为研究HIVPR的耐药性变异及其靶序列的适应性变异提供一新的研究平台,同时也为构建一种全新的PI类药物,尤其是针对耐药的PI类药物大规模体外噬菌体筛选模型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蛋白酶 蛋白酶抑制剂 药物筛选 噬菌体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肺腺癌脑转移动物模型建立及显像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雷贝 曹杰 +5 位作者 沈杰 赵兰香 梁胜 孟庆刚 谢文晖 杨顺芳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91-399,共9页
背景与目的肺癌脑转移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由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脑转移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预后很差。本研究旨在筛选人肺腺癌脑转移细胞株CPA-Yang1-BR以及建立裸小鼠动物模型和检测方法。方法将人肺腺癌细胞株CPA-Yang1-GF... 背景与目的肺癌脑转移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由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脑转移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预后很差。本研究旨在筛选人肺腺癌脑转移细胞株CPA-Yang1-BR以及建立裸小鼠动物模型和检测方法。方法将人肺腺癌细胞株CPA-Yang1-GFP接种于裸小鼠左心室,约7周-8周后比较三种小动物显像方法:microPET/CT显像,X线、放射性核素、荧光(三合一)活体成像系统和小动物线圈MRI显像,实验证明MRI显像是最准确的小鼠脑转移病灶检测方法。脑核磁共振成像(magnaticresonanceimaging,MRI)显像找到脑转移灶,深麻醉处死裸小鼠取出脑转移病灶,部分病理验证,部分行原代培养后获得人肺腺癌脑转移细胞,再次接种裸小鼠,用上述方法重复以上体内外循环4次,观察脑转移形成情况。结果获得人肺腺癌脑转移细胞株CPA-Yang1-BR及其裸小鼠模型。结论 CPA-Yang1细胞经反复裸小鼠脑组织内外筛选的方法可获得具有高转移潜能的裸小鼠脑转移模型,为肺癌脑转移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小动物线圈MRI或microMRI活体显像是检测小鼠肺癌脑转移敏感、准确、无创伤的显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肿瘤转移 动物模型 PE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复杂重组HIV-1亚型(CRF09-cpx)的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磊 张云智 +5 位作者 卢洪洲 蔡枫 梅珊 魏飞力 李莉 曹韵贞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鉴定我国首例报道的复杂重组HIV-1(CRF09-cpx)感染病例,回顾性观察其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耐药性的产生。方法分别采用蛋白酶基因、反转录酶基因以及env基因片段进行HIV-1的亚型分析;采用Trugene HIV-1基因型检测系统进行HIV-1基因型... 目的鉴定我国首例报道的复杂重组HIV-1(CRF09-cpx)感染病例,回顾性观察其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耐药性的产生。方法分别采用蛋白酶基因、反转录酶基因以及env基因片段进行HIV-1的亚型分析;采用Trugene HIV-1基因型检测系统进行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患者所感染的毒株与CRF09复杂重组毒株亲缘关系最为密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耐药相关的位点突变并导致对多种药物产生耐受,同时表现出了耐药位点的累积。结论鉴定了我国首例报道的CRF09复杂重组HIV-1毒株并初步分析其耐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1 亚型鉴定 复杂重组(CRF09-cpx)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非司酮对妊娠中期胎儿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11
作者 张爱臣 冷维春 +3 位作者 张晓红 田秀娟 周家文 白兆丽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54-857,共4页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对妊娠中期胎儿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5例中期引产孕妇(孕龄16~28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水囊组,n=10);实验组(米非司酮+水囊组,n=15)。实验组按孕龄分为实验Ⅰ组(n=10,孕周16~22周),实验...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对妊娠中期胎儿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5例中期引产孕妇(孕龄16~28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水囊组,n=10);实验组(米非司酮+水囊组,n=15)。实验组按孕龄分为实验Ⅰ组(n=10,孕周16~22周),实验Ⅱ组(n=5,孕周23~28周),实验组口服米非司酮100mg·d^-1.连服3d,行水囊引产,对照组只行水囊引产。胎儿娩出后取肾脏组织,电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实验Ⅰ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空化;系膜细胞核不规则,胞质内线粒体肿胀.系膜基质正常。滤过膜内皮细胞质厚,无孔,基底膜薄,多数足细胞核基质空化,足细胞轻度微绒毛化,次级突起可见较多微丝,突起呈融合状。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核空化,胞质内可见空泡结构及较多溶酶体。远曲小管大部分细胞核及胞质空化。实验Ⅱ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可见内皮细胞孔,局部轻度增生呈连拱状,系膜细胞少量核不规则或轻度固缩状,胞质内线粒体轻度肿胀,部分嵴断裂。滤过膜内皮细胞胞质轻度肿胀,足突细胞结构基本正常,可见初级和次级突起,局部融合,轻度微绒毛化。近曲及远曲小管结构基本正常。结论:米非司酮可以引发胎儿肾脏的缺血缺氧性改变,孕龄越小者胎儿肾脏超微结构改变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胎儿 肾/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亚群功能调节与丙型病毒性肝炎
12
作者 苏峥 姚洪森 姚希贤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223-225,共3页
关键词 丙型病毒性肝炎 功能调节 T细胞亚群 丙型肝炎病毒(HCV) Th1/Th2 感染慢性化 体液免疫反应 辅助性T细胞 免疫调节细胞 致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发现艾滋病合并胸腹贯通巨大阿米巴脓肿1例
13
作者 曹梦云 施裕新 +1 位作者 李桂明 宋凤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49,共2页
1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47岁。因发热、咳嗽、咳痰伴乏力、气促3个月余入院。患者自2010-02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超过39℃,发热时不伴明显畏寒、寒战,伴乏力,当时无明显咳嗽、咳痰,在外院就诊,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 1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47岁。因发热、咳嗽、咳痰伴乏力、气促3个月余入院。患者自2010-02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超过39℃,发热时不伴明显畏寒、寒战,伴乏力,当时无明显咳嗽、咳痰,在外院就诊,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伴胸腔积液",给予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阿米巴病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肝冲剂对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纤溶酶原激活系统影响的研究
14
作者 王江蓉 张斌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2期338-340,共3页
目的:探讨柔肝冲剂对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纤溶酶原激活系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1(PAI-1)]在肝组织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血瘀组和柔肝组... 目的:探讨柔肝冲剂对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纤溶酶原激活系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1(PAI-1)]在肝组织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血瘀组和柔肝组。主要观察项目:大鼠血瘀体征;用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组织中uPA、uPAR、PAI-1的表达。结果:血瘀组出现明显的血瘀表现,正常组与血瘀组体征差异显著。经柔肝冲剂治疗后,血瘀体征有明显改善。通过免疫组化、蛋白定量发现PAI-1、uPA、uPAR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均有表达。PAI-1、uPA、uPAR表达在血瘀组较正常组为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柔肝冲剂治疗后它们表达均有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uPA、uPAR、PAI-1在正常大鼠肝组织中有表达。血瘀型肝纤维化时,其在肝组织中蛋白表达增高,柔肝冲剂可降低其表达。柔肝冲剂可能通过影响纤溶酶原激活系统,起到抗肝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肝冲剂 纤溶酶原激活系统 肝纤维化 血瘀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