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生物力学视角下无创脑刺激对提高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1
作者 刘宇 周治宁 +6 位作者 王玮 张玉凤 杨宸灏 徐永鑫 李路 吕娇娇 黄灵燕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7,共17页
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聚焦无创脑刺激技术,特别是无创深部脑刺激——相位干涉电场刺激(temporal interference brain stimulation,TIs),探讨其对提升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详细分析TIs技术精准调控深部脑区以增强运动皮... 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聚焦无创脑刺激技术,特别是无创深部脑刺激——相位干涉电场刺激(temporal interference brain stimulation,TIs),探讨其对提升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详细分析TIs技术精准调控深部脑区以增强运动皮层兴奋性,促进运动技能学习,并提升下肢爆发力的作用机制。同时,探讨TIs对运动认知功能的潜在调节作用及其在帕金森病等运动功能障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前景,突出其非侵入性、聚焦深部脑区、位置及参数可调等独特优势。此外,介绍脑肌互作神经启动技术,它结合了无创脑刺激与肌肉电刺激技术,通过同步调节脑和肌肉的功能,进一步优化运动控制与执行系统以提升运动能力。未来研究应聚焦多学科协作,推动技术应用拓展、智能化集成以及运动科技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充分释放无创脑刺激技术在提升运动表现、增强运动认知功能及治疗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侵入性脑刺激 运动表现 相位干涉电场刺激 运动功能障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深部脑刺激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玉凤 王玮 +2 位作者 陆子骏 吕娇娇 刘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6-1205,共10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独立性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无创深部脑刺激技术为P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主要包括相位干涉电场刺激、低强度经颅聚焦超声、经颅磁...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独立性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无创深部脑刺激技术为P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主要包括相位干涉电场刺激、低强度经颅聚焦超声、经颅磁声刺激、非侵入性光遗传学调控、非侵入性磁电刺激等。这些技术通过非侵入性方式精准调控大脑深部区域的神经活动,展现出改善PD患者运动症状的潜力。尽管已有一些初步研究显示其疗效,但在刺激参数优化、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长期疗效评估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大规模临床试验的验证、设备的优化及技术的个性化应用,以推动这些技术的临床转化,为PD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 无创深部脑刺激 神经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三头肌-肌腱复合体的运动功能及其在跑步生物力学中的贡献
3
作者 邓力勤 张希妮 +1 位作者 肖松林 傅维杰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0,共8页
在人体运动中,小腿三头肌-肌腱复合体(triceps surae muscle-tendon unit, MTU)是有效完成力的产生和传递以及能量储存和释放的关键,对运动效率有重要影响,但其损伤率也居高不下。本文对MTU的功能和跑步中MTU生物力学特性适应变化进行概... 在人体运动中,小腿三头肌-肌腱复合体(triceps surae muscle-tendon unit, MTU)是有效完成力的产生和传递以及能量储存和释放的关键,对运动效率有重要影响,但其损伤率也居高不下。本文对MTU的功能和跑步中MTU生物力学特性适应变化进行概述,以深入理解MTU在运动过程中的功能,并探讨不同外部因素对MTU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为提升跑步表现与预防损伤提供科学依据。跑步时前掌着地跑和穿着刚度更大的碳板跑鞋可以以较为经济的MTU形态学变化模式进行收缩或者回弹能量,即肌肉和其余弹性元件能用更经济的方式进行收缩或者回弹能量,以及肌肉收缩发力时的长度更接近于最佳肌束长度,降低肌肉收缩引起的能耗;采用前掌着地跑、裸足跑或穿着极简鞋跑步增加了MTU力学载荷;跑姿再训练后跑步时MTU能用更经济的方式进行收缩或者回弹能量,而其余单纯力量训练对其影响研究不够充分且效果较差。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通过改善运动模式、装备和训练方法来优化MTU的生物力学特性,关注MTU的相互协调和平衡发展,从而提高运动表现,减少MTU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三头肌 肌腱 生物力学特性 跑步 跑姿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于常晓 占江龙 +3 位作者 沈斌 周俊鸿 徐琳峰 傅维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298,共6页
目的探究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对H-反射和M-波的调控效果,为HD-tDCS减轻神经肌肉疲劳的实际应用提供方向。方法招募20名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 目的探究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对H-反射和M-波的调控效果,为HD-tDCS减轻神经肌肉疲劳的实际应用提供方向。方法招募20名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各10名。对受试者采取连续5 d的单盲HD-tDCS干预(时间20 min;强度2 mA;靶点Cz),干预前1天采集受试者安静条件下的H-反射和M-波,跖屈肌最大自主收缩(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MVIC)时的M-波,跖屈肌和背屈肌MVIC力矩,并进行一次踝关节跖背屈运动性疲劳任务,以确定受试者达到该任务疲劳的时间。干预后1天进行与第1次疲劳任务相同的运动时间,并进行后测的数据采集。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刺激方案×疲劳前后)方差分析其自变量对受试者肌肉力学特性、α运动神经元传导特性各指标的影响。结果相较于疲劳前,两组疲劳后的自主激活值(voluntary activation,VA)、H-反射最大值(maximal H-reflex,H_(max))、M-波最大值(maximal M-wave,Mmax)、跖屈肌和背屈肌MVIC力矩均显著降低(P<0.05),但相比于真刺激组,假刺激组的VA和背屈肌MVIC力矩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连续5 d的HD-tDCS干预有助于提高脊髓节段α运动神经元的活性,且能抑制跖背屈疲劳诱发的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能力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最大自主收缩 神经冲动 皮质-脊髓通路 α运动神经元活性 肌肉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调控运动皮层对骑行递增负荷运动表现的影响
5
作者 李凤 毕嘉伟 +3 位作者 梁志强 吕娇娇 黄灵燕 刘宇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4-1159,1211,共7页
目的探究调控运动皮层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递增负荷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设计。40名健康成年人随机分为真刺激组(持续20 min刺激)或假刺激组(仅开始1 min内... 目的探究调控运动皮层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对递增负荷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设计。40名健康成年人随机分为真刺激组(持续20 min刺激)或假刺激组(仅开始1 min内提供30 s缓升和30 s缓降刺激)。使用多焦点tDCS调控多区域皮层兴奋性,将7个小电极(3.14 cm^(2)圆形电极)放置于初级运动区、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单个电极注入电流不超过1.552 mA,总电流不超过3.998 mA。在干预前进行递增负荷运动基线测试,间隔48 h后进行干预刺激,随后进行运动测试。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真假刺激对刺激前后递增负荷运动表现的影响。结果受试者全部完成干预且耐受性较好。两组的运动时长及输出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组内统计显示,真刺激干预后递增负荷转速提高(P=0.012)。结论调控运动皮层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提高健康成年人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的平均转速,提示该刺激方案可能是一种提高耐力项目运动效率的潜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运动区 递增负荷 功率自行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仿真技术的我国跳台滑雪男子运动员的稳定飞行姿态差异研究
6
作者 于经伦 廖章文 +1 位作者 魏书涛 张胜年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2-830,共9页
探讨中国运动员同世界顶级水平运动员在稳定飞行姿态上的技术差异与不足.研究记录8名中国运动员、8名日本运动员以及10名欧洲运动员的成绩及相关运动学参数,视频解析获得稳定飞行人/板姿态角度参数.建立具备项目特征的人/板系统精细化模... 探讨中国运动员同世界顶级水平运动员在稳定飞行姿态上的技术差异与不足.研究记录8名中国运动员、8名日本运动员以及10名欧洲运动员的成绩及相关运动学参数,视频解析获得稳定飞行人/板姿态角度参数.建立具备项目特征的人/板系统精细化模型,应用CFD仿真技术对比稳定飞行人/板系统的气动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中国运动员早期形成稳定飞行姿态及后期维持稳定飞行姿态的速度明显慢于欧洲、日本运动员,以至于在跳跃距离上表现出较大的水平差距(P<0.01);中国运动员稳定飞行时髋角度较小,偏小范围为4~8°;踝角度较大,偏大范围为7°~11°,身体姿态不够舒展;身体与雪板之间的角度较大,身体姿态不够前倾;中国运动员在稳定飞行时后方的回流涡强度较大,流线较为紊乱且密集,获得的总升力较小,特别是身体升力,而总阻力较大,以至于升阻比较小,整体气动特性效果较差.研究发现中国运动员成绩上的较大差距主要是由不合理的飞行姿态造成的,这种人/板姿态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稳定飞行时的气动特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北京冬奥会 跳台滑雪 CFD仿真 稳定飞行姿态 技术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治宁 周容 +3 位作者 肖燕文 王博文 吕娇娇 刘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8,共8页
目的探究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单靶区tDCS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并比较两种刺激方案的调控效果。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招募上海体育大学19例健康成年人,随机接受多靶区tDCS、单靶区tDCS和假刺激... 目的探究多靶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单靶区tDCS对健康成年人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的影响,并比较两种刺激方案的调控效果。方法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招募上海体育大学19例健康成年人,随机接受多靶区tDCS、单靶区tDCS和假刺激,任意两种刺激之间至少间隔1周。其中,多靶区tDCS的目标靶区为左侧背外侧前额叶(LDLPFC)和双侧初级运动皮质(M1);单靶区tDCS仅刺激L-DLPFC。在每种刺激前后,所有受试者进行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的步行和站立平衡测试,双任务中的第二任务为N-back任务。刺激前后观察双任务姿势控制表现、双任务消耗(DTC)和工作记忆表现。结果刺激后,3种刺激间双任务步行的步幅变异性(F=3.792,P=0.029)、步幅变异性_DTC(F=3.412,P=0.040)以及双任务站立平衡的压心摆动速度(Vcop)(F=3.815,P=0.029)有显著性差异。与假刺激相比,多靶区tDCS后,步幅变异性(P=0.047)和Vcop(P=0.015)降低,步幅变异性_DTC有降低趋势(P=0.073);单靶区tDCS后,步幅变异性(P=0.011)、步幅变异性_DTC(P=0.014)和Vcop(P=0.025)均降低。与单靶区tDCS相比,多靶区tDCS后,压心摆动面积的双任务消耗降低(P=0.035)。3种刺激后受试者工作记忆表现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靶区tDCS和单靶区tDCS均可调控健康成年人的工作记忆-姿势控制双任务表现;且与单靶区tDCS相比,多靶区tDCS在调控站立平衡双任务姿势控制效果上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任务 姿势控制 工作记忆 背外侧前额叶 初级运动皮质 经颅直流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运动营养食品中的应用进展
8
作者 李婷婷 吕娇娇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年第22期430-440,共11页
在运动营养科学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的背景下,3D打印技术凭借在营养成分精准控制、结构智能设计及食品个性化制造方面的独特优势,正逐步成为运动营养食品创新的重要手段。该文基于食品3D打印技术在运动营养食品领域的应用特点,将其划分... 在运动营养科学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的背景下,3D打印技术凭借在营养成分精准控制、结构智能设计及食品个性化制造方面的独特优势,正逐步成为运动营养食品创新的重要手段。该文基于食品3D打印技术在运动营养食品领域的应用特点,将其划分为挤出式、激光烧结式和喷墨式三类,重点分析了各类技术在营养补给、能量调节、功能物质可控释放等运动营养场景中的应用实践。针对成型稳定性、原料适配性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提出了激光辅助固化、静电纺丝成型、可持续原料开发及喷头自动清洗等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展望了3D打印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检测等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提出构建基于个体生理状态动态反馈的一体化营养制造系统,为未来高效、精准、安全的运动营养食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与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运动营养干预 食品制造 智能定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时超声探究跑姿对内侧腓肠肌-肌腱复合体形态学和力学特性的即刻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邓力勤 张希妮 +4 位作者 肖松林 王宝峰 武楷承 张胜年 傅维杰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5-84,共10页
目的探究前掌着地跑(forefoot strike pattern,FFS)和后跟着地跑(rearfoot strike pattern,RFS)时内侧腓肠肌-肌腱复合体(medial gastrocnemius-tendon unit,MTU)形态学及力学特性的差异。方法招募15名习惯RFS男性跑者,着统一跑鞋以9 k... 目的探究前掌着地跑(forefoot strike pattern,FFS)和后跟着地跑(rearfoot strike pattern,RFS)时内侧腓肠肌-肌腱复合体(medial gastrocnemius-tendon unit,MTU)形态学及力学特性的差异。方法招募15名习惯RFS男性跑者,着统一跑鞋以9 km/h的速度完成RFS或FFS下的跑步测试。采用超声、运动捕捉系统和测力跑台实时采集跑步内侧腓肠肌(medial gastrocnemius,MG)影像和地面反作用力等,并计算触地角度,分析MG/MTU形态学和力学特性。结果与RFS相比,FFS时:①地面反作用力蹬伸峰值显著更大;②MG支撑期收缩量/率和蹬伸期收缩率显著更小;③峰值MG收缩速度显著更小,峰值肌力显著更大;④MTU收缩速度和功率、拉伸量、拉伸速度和功率显著更大。结论在同跑速下习惯RFS跑者转换成FFS后即刻局部优化了MTU特性,即MG以更少的收缩量产生更大力量且MTU能储存和释放更多能量,提高了肌肉收缩和蹬伸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腓肠肌 肌腱 跑姿 形态学 力学特性 肌肉收缩 蹬伸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