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郊区不同树龄葡萄园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赵峥 褚长彬 +1 位作者 周德平 吴淑杭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35-1442,共8页
【目的】探讨上海郊区不同树龄规模化葡萄园中土壤养分的特征,以期为葡萄园养分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法)对葡萄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种植年限的差异对葡萄园土壤中3... 【目的】探讨上海郊区不同树龄规模化葡萄园中土壤养分的特征,以期为葡萄园养分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法)对葡萄园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种植年限的差异对葡萄园土壤中3大主要养分氮、磷、钾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树龄为6~10 a(年)的葡萄园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而树龄为>10 a的葡萄园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高;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则仅有Zn和B两种元素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不同种植年限对葡萄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 H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不同种植年限对葡萄园土壤中可利用氮磷钾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和p H的影响不显著。目前上海郊区葡萄园中土壤养分含量普遍处于较高水平,栽培过程中应减少化肥、尤其是磷钾肥的施用,同时适当地增施有机肥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此实现葡萄园养分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园 树龄 土壤养分 施肥 ASI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统计的农业领域生物炭研究现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继宁 周胜 +1 位作者 陈桂发 邹国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240-245,250,共7页
基于Web of Knowledge、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对文献数量、类别、国家、研究趋势及高被引论文国别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统计数据表明,自2006年开始,有关生物炭的文献数量呈显著增加,2014年发表的生物炭英文文献数量分别为2010年、201... 基于Web of Knowledge、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对文献数量、类别、国家、研究趋势及高被引论文国别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统计数据表明,自2006年开始,有关生物炭的文献数量呈显著增加,2014年发表的生物炭英文文献数量分别为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文献数量的6.2倍、3.7倍、2.4倍和1.5倍;发表文献总数前3位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每篇文献平均引用次数前3位的分别为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基于文献分析结果,从生物炭生产行业标准、生物炭基肥的研究、生物炭土壤改良长期效应和生物炭副产物的利用几个方面对生物炭在农业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明确了农业领域生物炭的研究趋势,展望了其研究前景,为科研与决策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地利用 炭基肥 农业废物 改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黄曲条跳甲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袁永达 张天澍 +5 位作者 常晓丽 滕海媛 沈倍峥 胡亚萍 吴昌坪 王冬生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8年第1期58-62,共5页
通过黄板监测、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研究了上海地区黄曲条跳甲的发生规律以及8种药剂对该虫的毒力大小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上海地区黄曲条跳甲春秋两季是发生高峰,春季发生量最大,设施栽培条件下最高可达33.14头/(d·板)。8... 通过黄板监测、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研究了上海地区黄曲条跳甲的发生规律以及8种药剂对该虫的毒力大小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上海地区黄曲条跳甲春秋两季是发生高峰,春季发生量最大,设施栽培条件下最高可达33.14头/(d·板)。8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由高到底依次为:10%虫螨腈>20%呋虫胺>10%溴氰虫酰胺>20%啶虫脒>25%噻虫嗪>22%氟啶虫酰胺>22%氟啶虫胺腈>48%噻虫胺。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综合考虑药剂的速效性和持效性,20%呋虫胺200 mg/L、10%溴氰虫酰胺50 mg/L和10%虫螨腈100 mg/L田间防效最好,药后7 d田间防效分别为94.81%、95.50%和90.94%。本研究筛选出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治药剂可轮换使用,为田间防治黄曲条跳甲提供了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条跳甲 种群动态 害虫防治 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郊区典型农业土壤重金属累积和评价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双喜 吕卫光 +5 位作者 雷艳芳 唐雅莹 陈新兵 余丛田 顾建人 张汉强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8年第3期6-10,共5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土壤环境污染的重中之重,不同的重金属评级方法评估结果差异较大。为考察光明食品集团在上海崇明和奉贤区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地积累指数法,以国家和上海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为计算依据,按照地积累指数评价与分...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土壤环境污染的重中之重,不同的重金属评级方法评估结果差异较大。为考察光明食品集团在上海崇明和奉贤区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采用地积累指数法,以国家和上海市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为计算依据,按照地积累指数评价与分级标准,分析典型区域重金属积累情况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崇明区域8种重金属平均含量依次为Cu 23.61 mg∕kg,Zn 88.34 mg∕kg,Pb 12.38 kg∕kg,Cd 0.11 mg∕kg,Cr86.82 mg∕kg,Ni 27.59 mg∕kg,Hg 0.1 mg∕kg和As 8.71 mg∕kg;奉贤区域重金属平均含量依次为Cu 21.18 mg∕kg,Zn 103.13 mg∕kg,Pb 12.59 kg∕kg,Cd 0.13 mg∕kg,Cr 85.03 mg∕kg,Ni 19.71 mg∕kg,Hg 0.08 mg∕kg和As 8.85 mg∕kg。整体而言,光明食品集团国营农场崇明和奉贤区域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均处于安全范围内;地积累指数分级频率因评价标准值的差异而有所不同,8种重金属(Cu、Zn、Pb、Cd、Cr、Ni、Hg和As)未造成污染,Igeo均小于0,说明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崇明和奉贤区域的国营农场土壤质量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污染评价 地积累指数 光明食品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生物炭基肥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继宁 张鲜鲜 +4 位作者 孙会峰 王从 刘善良 蒲加军 周胜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2825-2830,共6页
炭基肥是以生物炭为载体,通过添加化肥或者有机肥,采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混合制成的肥料。本文首先总结了炭基肥主要包括炭基无机肥、炭基有机肥和炭基有机无机复合肥,其次汇总了炭基肥的作用。炭基肥由于兼具了生物炭和肥料的双重优势... 炭基肥是以生物炭为载体,通过添加化肥或者有机肥,采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混合制成的肥料。本文首先总结了炭基肥主要包括炭基无机肥、炭基有机肥和炭基有机无机复合肥,其次汇总了炭基肥的作用。炭基肥由于兼具了生物炭和肥料的双重优势,在田间应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以及污染土壤修复等方面。然后列举了影响炭基肥性质的因素,生物炭的制备及其与肥料的制备工艺。最后展望了炭基肥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生物炭的优选、炭基肥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应用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展开综述,为构建炭基肥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基肥 减排 固碳 生物炭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鲜食玉米田杂草发生及优势杂草化学防除技术
6
作者 李涛 卫季辉 +2 位作者 王剑峰 林丽 范洁群 《上海农业学报》 2023年第5期134-140,共7页
为明确上海鲜食玉米田杂草发生情况及优势杂草化学防除技术,开展了鲜食玉米田杂草抽样调查,同时测定了7种除草剂对鲜食玉米田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上海鲜食玉米田共调查到杂草22种,隶属于9科,杂草群落组成以禾本科杂草为主,优势杂草为... 为明确上海鲜食玉米田杂草发生情况及优势杂草化学防除技术,开展了鲜食玉米田杂草抽样调查,同时测定了7种除草剂对鲜食玉米田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上海鲜食玉米田共调查到杂草22种,隶属于9科,杂草群落组成以禾本科杂草为主,优势杂草为马唐、狗尾草、牛筋草、千金子和马齿苋。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7种除草剂对鲜食玉米田杂草防效优异,施药后28 d总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大于90%。供试的7种除草剂中,24%烟嘧·莠可分散油悬浮剂对鲜食玉米有轻微药害,其他除草剂均对玉米生长安全。与清水对照处理相比,供试除草剂的使用增加了‘申科甜811’‘申科糯191’和‘申科甜糯99’的产量,增产率为3.5%—11.3%。研究结果可为制定上海鲜食玉米田杂草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杂草群落 除草剂 优势杂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两种虫媒传播的重要病毒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常晓丽 武向文 +5 位作者 袁永达 张天澍 顾浩天 王冬生 王培 王然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3期122-127,共6页
近年来,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和番茄褪绿病毒对番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两种病毒都主要通过烟粉虱传播。本文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和番茄褪绿病毒病的扩散趋势、引起这两种病毒病的病原物特性及其发病症状差异、传播这两种病毒的主要媒... 近年来,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和番茄褪绿病毒对番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两种病毒都主要通过烟粉虱传播。本文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和番茄褪绿病毒病的扩散趋势、引起这两种病毒病的病原物特性及其发病症状差异、传播这两种病毒的主要媒介昆虫、烟粉虱媒介的危害及其研究概况、烟粉虱生物型的演化及其鉴定方法、烟粉虱和番茄两种病毒的互作以及烟粉虱媒介和番茄两种病毒病的防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番茄病虫害的防控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植物病毒 昆虫媒介 烟粉虱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及安全利用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92
8
作者 孙丽娟 秦秦 +2 位作者 宋科 乔红霞 薛永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377-1386,共10页
作物镉(Cd)超量累积是人体中镉的主要来源。研究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及安全利用方法对保护生态环境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镉对植物的毒性效应与其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且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决定其植物根系吸收量,因而基于土壤... 作物镉(Cd)超量累积是人体中镉的主要来源。研究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及安全利用方法对保护生态环境及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镉对植物的毒性效应与其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且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决定其植物根系吸收量,因而基于土壤镉生物有效性调控原理的修复技术是农业环境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此外,植物镉含量也与植物自身特性密切有关,故筛选不同镉累积特性的植物可为镉污染土壤修复和安全利用提供重要生物质资源。文章综合评述了镉生物有效性的物理和化学调控方法,并分别就超累积植物和低累积作物介绍镉污染农田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和安全利用方法。物理方法如水分管理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环境的Eh等理化性质从而影响土壤镉的形态转化过程,进而影响植物镉的吸收量;化学方法如施用钝化剂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的pH及土壤镉吸附特性,从而改变土壤镉的生物有效性。低镉累积作物通过减少根系镉吸收或降低地上部镉转运的方式减少可食部镉累积量;镉超累积植物的修复效率主要取决于其镉富集系数的高低及生物量的大小。化学和生物联合调控方法主要通过降低土壤镉含量或阻止镉进入作物可食部,实现"边生产边修复"。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技术及安全利用方法存在效率低、体系不稳定等问题,探究土壤镉生物有效性关键调控因子及其作用机制、充分挖掘特殊镉累积特性的植物资源并探寻改造植物镉耐性的方法以提高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效率将是今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修复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力负荷对两种生态沟渠内沉水植物苦草净化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蔡敏 崔娜欣 +3 位作者 张旭 陈桂发 周丽 邹国燕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21-1631,共11页
利用农业灌排系统改造建设生态沟渠是治理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技术措施,水生植物、填料及水力负荷等是影响沟渠净化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沟渠和沸石+苦草沟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水力负荷(HLR)下... 利用农业灌排系统改造建设生态沟渠是治理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技术措施,水生植物、填料及水力负荷等是影响沟渠净化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沟渠和沸石+苦草沟渠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水力负荷(HLR)下两种沟渠对农田径流中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差异,阐明了苦草对沟渠脱氮除磷的贡献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HLR下沟渠对水体氮和磷浓度去除率分别为47.7%~66.0%和57.5%~77.1%,随HLR升高而降低;氮和磷单位面积去除率为305.3~1009.2 mg·m^(-2)·d^(-1)和17.8~66.7 mg·m^(-2)·d^(-1),随HLR升高而升高。HLR显著影响沟渠氮、磷净化效率(P<0.05),而沸石填料则影响较小(P>0.05)。与沟渠运行前相比,苦草的密度、叶长以及总生物量(干质量)分别增加5.9~7.0、1.8~2.3倍和4.0~5.0倍,低HLR下苦草生长更好。苦草叶片及根系的氮、磷和叶绿素含量与水体氮磷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苦草直接吸收去除氮和磷量分别为2674.4~3384.1mg·m^(-2)和579.6~673.9mg·m^(-2),对沟渠氮和磷去除的贡献分别为5.6%~19.9%和20.1%~65.0%,苦草吸收贡献率随HLR升高而降低,HLR是影响苦草直接吸收对沟渠氮、磷去除贡献的主要因素。综上,苦草沟渠可有效削减农田氮、磷流失,提高HLR虽然降低氮、磷浓度去除率,但能显著增加氮、磷截留量。沸石+苦草沟渠长期运行后,应及时更新沸石以保障沟渠内填料强化净化功能的发挥。因此,从浓度和通量两方面对生态沟渠净化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优化沟渠设计和运行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径流 生态沟渠 沉水植物 填料 水力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作物土壤固碳效应和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0
作者 王从 孙会峰 +2 位作者 张继宁 张鲜鲜 周胜 《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3012-3019,共8页
近年来,农田土壤固碳技术逐渐成为农业低碳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深刻的陆地生态系统,农田土壤碳库的积累与释放易受各类耕作和农艺措施的影响,从而改变土壤碳库平衡。覆盖作物(cover crop)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近年来,农田土壤固碳技术逐渐成为农业低碳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深刻的陆地生态系统,农田土壤碳库的积累与释放易受各类耕作和农艺措施的影响,从而改变土壤碳库平衡。覆盖作物(cover crop)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NbS)之一,其在农田土壤固碳中的应用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在覆盖作物减少农田土壤侵蚀、提升耕地质量以及增加土壤碳汇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覆盖作物的固碳机制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覆盖作物在农田土壤固碳研究的进展,针对覆盖作物在实现农田土壤固碳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并对未来我国覆盖作物固碳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作物 农田 土壤碳汇 固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为例
11
作者 王俊力 付子轼 +2 位作者 乔红霞 毕玉翠 刘福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923,共9页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植业氮/磷排放量、化肥施用量、土壤有效氮/磷含量为源因子,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土壤结构、降水量、距与水体和道路距离为迁移因子,应用GIS技术进行源地识别和阻力基面构建,评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氮源地和磷源地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1.2%和2.2%,氮源地主要分布于新公中镇、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塔尔湖镇;磷源地主要集中在新公中镇。研究区域阻力基面的阻力值表现为西高东低,影响污染物流失的关键迁移因子是降水量和土壤类型,其权重分别为0.389和0.298。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的高、较高、中等、低、较低风险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9.7%、16.9%、7.8%、3.5%、2.1%,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和新公中镇。研究显示,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偏高,亟须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等系统性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面源污染 土地利用 源因子 迁移因子 最小累积阻力 风险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挺水植物对甲烷排放潜力的影响
12
作者 孙会峰 张继宁 +2 位作者 王从 张鲜鲜 周胜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为考察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常用挺水植物的甲烷(CH_(4))排放潜力,以水稻、菖蒲、黄菖蒲、茭草、芦苇、美人蕉、香蒲和再力花等8种挺水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挺水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CH_(4)排放潜力差异。结果表明:种植挺水植物湿... 为考察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常用挺水植物的甲烷(CH_(4))排放潜力,以水稻、菖蒲、黄菖蒲、茭草、芦苇、美人蕉、香蒲和再力花等8种挺水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挺水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CH_(4)排放潜力差异。结果表明:种植挺水植物湿地的平均单位面积CH_(4)累积排放量是无植物水面(空白对照)的27.9倍;茭草的地上生物量虽然最低,但单位面积和单位生物量CH_(4)累积排放量最高;美人蕉、芦苇和水稻的单位面积和单位生物量CH_(4)累积排放量均处于中等水平;再力花和香蒲的单位面积和单位生物量CH_(4)累积排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为构建高效低碳型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再力花或香蒲等具有高地上生物量、低CH_(4)排放潜力的挺水植物是有效的候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挺水植物 人工湿地 甲烷 生物量 低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或铁矿石添加对人工湿地脱氮效率的影响及微生物机制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毕玉翠 刘福兴 +2 位作者 付子轼 乔红霞 王俊力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5-558,共14页
农业径流普遍存在碳氮比(C/N)较低的问题,人工湿地对这类污水的脱氮效率不高。利用生物炭、三氯化铁(FeCl_(3))改性生物炭和铁矿石作为基质在提高人工湿地总氮(TN)去除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其内在微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构建了5组不同... 农业径流普遍存在碳氮比(C/N)较低的问题,人工湿地对这类污水的脱氮效率不高。利用生物炭、三氯化铁(FeCl_(3))改性生物炭和铁矿石作为基质在提高人工湿地总氮(TN)去除率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其内在微生物学机制仍不清楚。构建了5组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包括石英砂人工湿地、生物炭人工湿地、FeCl_(3)改性生物炭人工湿地、铁矿石人工湿地和铁矿石+生物炭人工湿地,研究其对农业径流的脱氮效率,并分析根系微生物群落结构,揭示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均能提高人工湿地的脱氮效率,但铁矿石组的脱氮效率最高,其中,生物炭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通过吸附氨氮(NH_(4)^(+)-N)来提高人工湿地的脱氮效率。FeCl_(3)改性生物炭组主要通过提高人工湿地中放线菌门、假单胞菌属和黄杆菌属等反硝化菌的相对丰度,提高人工湿地的TN去除率;铁矿石组主要通过提升人工湿地中的地杆菌属(铁氨氧化细菌)和变形菌门、拟杆菌门、脱氯单胞菌属等硝酸盐依赖型铁氧化细菌的相对丰度,提高人工湿地的TN去除率;铁矿石+生物炭组主要通过增加厚壁菌门和鞘氨醇菌属等反硝化菌的相对丰度,提高人工湿地的TN去除率。铁氨氧化细菌和硝酸盐依赖型铁氧化细菌协同作用使铁矿石人工湿地对低C/N农业径流的TN去除率最高。研究表明,铁矿石人工湿地在拦截净化低C/N农业径流方面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生物炭 三氯化铁改性生物炭 铁矿石 脱氮效率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人工湿地处理低浓度畜禽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长娥 周胜 +2 位作者 孙会峰 张继宁 陈桂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16-1424,共9页
为了解人工湿地对低浓度畜禽养殖废水的去除速度与净化效果,采用4级复合人工湿地以间歇进水的方式处理低浓度猪场废水,监测不同时期各级湿地进出水中TN、TP、NH_4^+-N、COD_(Cr)等污染物指标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人工湿地进水中TN... 为了解人工湿地对低浓度畜禽养殖废水的去除速度与净化效果,采用4级复合人工湿地以间歇进水的方式处理低浓度猪场废水,监测不同时期各级湿地进出水中TN、TP、NH_4^+-N、COD_(Cr)等污染物指标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人工湿地进水中TN、TP、NH_4^+-N、CODCr年平均初始浓度分别为41.6、8.4、21.4、253.9 mg·L^(-1),去除率分别为94.66%、79.36%、91.04%、32.32%。其中1级湿地(芦苇-砾石垂直渗透流)对TN、TP和CODCr去除速度较快,分别为2.9、0.6、7.5 g·m^(-2)·d^(-1);2级湿地(芦苇-沸石垂直渗透流)对NH_4^+-N去除速度较快,为1.8 g·m^(-2)·d^(-1);3级湿地(芦苇-砾石水平潜流)和4级湿地(稻田水平表面流)对污染物的去除速度较低,对TN、TP、NH_4^+-N的去除速度均小于0.4 g·m^(-2)·d^(-1),对COD_(Cr)的去除速度小于2.3 g·m^(-2)·d^(-1)。污染物去除率受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人工湿地 畜禽养殖废水 去除速度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和秸秆管理减排稻田温室气体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29
15
作者 周胜 张鲜鲜 +2 位作者 王从 孙会峰 张继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2-862,共11页
水稻生产过程是人为源温室气体甲烷(Methane,CH4)和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2O)的重要排放源,稻田中CH4和N2O的产生与排放受农事管理与环境因素影响,尤其是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措施,直接影响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和土壤中易分解有机质... 水稻生产过程是人为源温室气体甲烷(Methane,CH4)和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N2O)的重要排放源,稻田中CH4和N2O的产生与排放受农事管理与环境因素影响,尤其是水分管理和秸秆还田措施,直接影响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和土壤中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对稻田CH4和N2O的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效果。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干湿交替等节水灌溉措施能显著降低CH4排放量,但同时也可能促进N2O的排放,因此如何同时减少CH4和N2O的排放量是实现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所在;另外,秸秆还田在改良土壤肥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外源性有机质的输入,促进了稻田CH4的排放。如何优化秸秆还田措施,并耦合水分管理以达到土壤改良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双重效益对稻田系统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从水分管理、秸秆管理、以及水分和秸秆协同管理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国内外通过水分管理减排稻田温室气体的效果、水分与施肥耦合的减排效果、秸秆还田措施以及水分管理与秸秆还田耦合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对今后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 秸秆还田 甲烷 氧化亚氮 减排措施 全球增温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规格生态沟渠对排水污染物处理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23
16
作者 刘福兴 王俊力 付子轼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1-570,共10页
利用三种不同深度规格的生态沟渠(E0.80、E1.05和E1.30),通过控制相同的表面水力负荷,比较研究了动态进水(TN 0.86~6.13 mg·L^-1、TP 0.11~0.28 mg·L^-1)条件下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考察其耐冲击负荷... 利用三种不同深度规格的生态沟渠(E0.80、E1.05和E1.30),通过控制相同的表面水力负荷,比较研究了动态进水(TN 0.86~6.13 mg·L^-1、TP 0.11~0.28 mg·L^-1)条件下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考察其耐冲击负荷能力和适宜建造长度。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三种不同深度规格的生态沟渠对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悬浮物(SS)的去除率均达到50%以上,其中E1.30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较高,NH4+-N、TN、TP和SS的总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4.8%、63.1%、71.8%和60.8%。同时,E1.30的污染物出水浓度较为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相对较强。进水浓度较高情况下,E1.30在TN、TP出水浓度为2 mg·L^-1和0.2 mg·L^-1时所需长度分别为27.4 m和4.9 m,为三种规格生态沟渠中最短。表明生态沟渠是有效去除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因地制宜地建设E1.30规格的生态沟渠,并可辅以高效吸附氮磷材料等其他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去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沟 去除效率 农业面源污染 表面水力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对稻麦轮作系统碳氮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赵峥 周德平 +1 位作者 褚长彬 吴淑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1,共6页
过量施肥和秸秆的处理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并因此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采用DNDC模型对减量化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稻麦轮作系统中碳氮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模拟,从而筛选适用于上海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的最佳农田... 过量施肥和秸秆的处理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并因此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采用DNDC模型对减量化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稻麦轮作系统中碳氮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模拟,从而筛选适用于上海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的最佳农田管理措施。结果表明:减量化施肥与秸秆还田均能显著影响稻麦轮作系统的氮素流失、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碳储量变化。75%CK+SR处理即减量25%施肥量同时采用秸秆还田是适用于上海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的最佳农田管理措施,能够在获得最佳水稻产量的同时有效减少41.67%的氮素流失量和51.85%的N_2O排放量。虽然秸秆还田会增加稻麦轮作系统的CH_4排放量,但同时也能显著增加土壤的碳储量。减量化施肥50%的处理(50%CK和50%CK+SR)则会导致水稻减产3.06%~9.90%。与目前上海地区传统的田间管理措施CK相比,75%CK+SR能够有效改善稻麦轮作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研究结果为我国稻麦轮作系统碳氮流失的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秸秆还田 施肥 碳氮流失 DND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真菌多样性对土传病害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8
作者 徐丽慧 曾蓉 +1 位作者 高士刚 戴富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7年第3期161-165,共5页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土壤生态功能的基础,也是决定土壤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并且被认为是土壤抑制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土壤真菌是土壤微生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阐述土壤真菌的生活史、真菌在土壤系统中的角色、土壤真菌多样性、土...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土壤生态功能的基础,也是决定土壤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并且被认为是土壤抑制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土壤真菌是土壤微生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阐述土壤真菌的生活史、真菌在土壤系统中的角色、土壤真菌多样性、土传病原菌、土壤真菌病原体之间的互作等了解土壤真菌多样性对土传病害影响,探讨土传病害和土壤真菌多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真菌 多样性 土传病害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添加对人工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
19
作者 毕玉翠 刘福兴 +4 位作者 付子轼 王俊力 何世颖 乔红霞 黄小敏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5-1216,共12页
人工湿地中甲烷(CH_(4))排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BC)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能影响人工湿地CH_(4)排放。在温室内构建三组人工湿地,分别为对照组(砾石)、1%nZVI-BC组(1%nZVI-BC+砾石)和2%nZVI-BC组(2%nZVI-BC+砾... 人工湿地中甲烷(CH_(4))排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BC)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能影响人工湿地CH_(4)排放。在温室内构建三组人工湿地,分别为对照组(砾石)、1%nZVI-BC组(1%nZVI-BC+砾石)和2%nZVI-BC组(2%nZVI-BC+砾石),基于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nZVI-BC添加量对人工湿地CH_(4)排放的影响;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产CH_(4)菌、CH_(4)氧化菌功能基因丰度及群落结构,揭示nZVI-BC影响人工湿地CH_(4)排放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①对照组、1%nZVI-BC组和2%nZVI-BC组人工湿地的CH_(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0.55、0.22和0.35 mg(以C计)/(m^(2)·h)。②1%nZVI-BC组中,出水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最高,CH_(4)氧化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广甲基营养菌属(CH_(4)氧化菌)的相对丰度也达最大值。③人工湿地的CH_(4)平均排放通量与CH_(4)氧化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广甲基营养菌属的相对丰度均呈负相关。④人工湿地的出水DOC浓度与CH_(4)氧化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广甲基营养菌属的相对丰度均呈正相关。因此,添加nZVI-BC主要通过增加人工湿地的DOC浓度,从而提高CH_(4)氧化菌的多样性及广甲基营养菌属的相对丰度。CH_(4)氧化菌多样性及广甲基营养菌属相对丰度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CH_(4)氧化过程,最终实现CH_(4)减排。研究显示,nZVI-BC的添加量需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其中添加1%的nZVI-BC对人工湿地CH_(4)的减排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BC) 人工湿地 甲烷排放 产甲烷菌 甲烷氧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提取液对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蔡敏 周丽 +6 位作者 张旭 崔娜欣 庞思 邹国燕 袁泉 黄伟伟 赵志勇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0-1099,共10页
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组成是养殖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上海市金山区某生态养殖农场开展了一项为期40 d的实验,旨在评估植物提取液对水产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所使用的植物提取液主要为中草药... 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组成是养殖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上海市金山区某生态养殖农场开展了一项为期40 d的实验,旨在评估植物提取液对水产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所使用的植物提取液主要为中草药提取物,中草药包括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赶黄草(Penthorum chinense)、香兰草(Vanilla planifolia)、虎咬癀(Mollugo lotoides)和对叶草(Cynanchum hancockianum)。实验中,植物提取液与池塘水的体积比例设定为1?(1.20×10^(4)-1.44×10^(4))。在实验期间,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并运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植物提取液对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植物提取液有效降低了水体中叶绿素a、氮营养盐及有机物的浓度,并促进了浮游植物群落由蓝藻门向硅藻门进行演替。此外,植物提取液还降低了浮游植物的代谢功能,增强了与遗传信息处理相关的功能。蓝藻丰度与p H、叶绿素a、总磷及化学需氧量呈正相关,而与溶解氧和氮营养盐呈负相关;反之,硅藻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与蓝藻相反。研究结果为植物提取液在水产养殖领域针对浮游植物群落调控的潜在应用提供了重要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池塘 植物提取液 宏基因组学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