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68例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张雪艳 黄艾弥 +2 位作者 白皓 陈玉蓉 韩宝惠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8-121,共4页
背景与目的:晚期肺癌一线化疗有效率仅30%~40%。复发或初治无效患者的治疗,需引入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培美曲塞(alimta)为多靶点抗叶酸化疗药物,于2004年8月被批准用于晚期NSCLC的二线治疗。本研究探讨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化疗方案治... 背景与目的:晚期肺癌一线化疗有效率仅30%~40%。复发或初治无效患者的治疗,需引入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法。培美曲塞(alimta)为多靶点抗叶酸化疗药物,于2004年8月被批准用于晚期NSCLC的二线治疗。本研究探讨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复发性晚期NSCLC患者68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3例,中位年龄58岁。单药治疗:培美曲塞500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联合治疗:培美曲塞500mg/m2第1天+顺铂70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或培美曲塞500mg/m2第1天+卡铂300mg/m2第1天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68例中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41例,进展25例,疾病控制率63%(43/68)。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2.9个月,其中鳞癌2.3个月,腺癌3.2个月,其他3.1个月,非鳞癌优于鳞癌,差异有显著性(P=0.0029)。主要不良反应为粒细胞下降、贫血和胃肠道反应。结论:培美曲塞单药或联合方案治疗一线治疗失败的难治型NSCLC疗效确切,对非鳞癌更具有治疗优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美曲塞 复发 肺肿瘤 顺铂 卡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非替尼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老年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顾爱琴 高志强 +3 位作者 王慧敏 施春雷 熊丽纹 韩宝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单药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老年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吉非替尼(250 mg/d)对87例65岁以上的ⅢB~Ⅳ期NSCLC患者进行治疗,直至病变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31.0%(27/87);疾病...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单药治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老年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吉非替尼(250 mg/d)对87例65岁以上的ⅢB~Ⅳ期NSCLC患者进行治疗,直至病变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31.0%(27/87);疾病控制率为77.0%(67/87);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为6.6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2.3个月;1年生存率为52.9%。腺癌和既往未接受化疗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非腺癌和既往接受化疗的患者(P<0.05);女性和非吸烟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显著高于男性和吸烟患者(P≤0.01)。体能状态ECOG评分0~1、腺癌、非吸烟和吉非替尼治疗有效患者的中位PFS明显优于ECOG评分≥2、非腺癌、吸烟和吉非替尼治疗无效患者(P<0.01);ECOG评分0~1和吉非替尼治疗有效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优于ECOG评分≥2和吉非替尼治疗无效患者(P≤0.001)。吉非替尼单药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56.3%)和腹泻(36.8%)。结论对于晚期NSCLC的老年患者,吉非替尼单药治疗有效且安全,其不良反应均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老年患者 吉非替尼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RRM1蛋白表达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4
3
作者 高志强 韩宝惠 +2 位作者 沈洁 顾爱琴 钟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40-344,共5页
背景与目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M1,RRM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对吉西他滨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RRM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 背景与目的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M1,RRM1)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对吉西他滨耐药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RRM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5例晚期NSCLC组织中的RRM1蛋白表达,75例患者均接受GP化疗方案,回顾调查患者的一般特征、治疗反应、疗效评价及生存时间。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RRM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8.7%,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状态、临床分期及组织病理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RRM1蛋白高表达组的化疗有效率(31.1%)低于低表达组(41.3%),有统计学意义(P=0.005);RRM1高表达组的1年生存率(27.6%)低于低表达组(58.7%),有统计学意义(P=0.009);RRM1蛋白高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期(10.70个月)低于低表达组(13.30个月),但无统计学差异(P=0.245);RRM1蛋白高表达组的疾病进展时间(3.10个月)低于低表达组(5.1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晚期NSCLC患者组织中RRM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GP方案化疗的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RRMI 蛋白表达 疗效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组学方法分析肺癌患者血清和尿液小分子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牛艳洁 江银玲 +5 位作者 许长江 王向迎 刘友如 赵珩 韩宝惠 姜丽岩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5-201,共7页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没有寻找到理想的用于肺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因而尝试用各种新方法来探索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已成为肺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肺癌患者和其它肺部疾病患者血清...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没有寻找到理想的用于肺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因而尝试用各种新方法来探索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已成为肺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对肺癌患者和其它肺部疾病患者血清及尿液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质进行分析,以寻求潜在的肺癌肿瘤标志物。方法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19例肺癌与15例其它肺部疾病患者的血清及尿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to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进行建模,运用两样本的t检验寻找两组间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检测到血清中代谢产物共57种,尿液中代谢产物共38种,多变量统计结果显示肺癌患者与其它肺部疾病患者的代谢谱有明显差异,根据t检验结果寻找到血清相关的差异代谢产物13种,尿液相关的差异代谢产物7种。结论利用代谢组学方法能区分肺癌与其它肺部疾病患者,其结果在分子水平辅助肺癌的诊断、未来作为新技术应用于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代谢组学 气相色谱/质谱 诊断 生物学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利度胺对肺癌患者血清VEGF、bFGF和TNF-α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5
5
作者 顾爱琴 张雪艳 +3 位作者 包国良 忻宇 宋懿懿 韩宝惠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76-379,共4页
背景与目的:沙利度胺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VEGF、bFGF和TNF-α的变化。方法:6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2组各33例,联合组:NP+沙利度胺治疗。d... 背景与目的:沙利度胺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清VEGF、bFGF和TNF-α的变化。方法:6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2组各33例,联合组:NP+沙利度胺治疗。d1,8静脉滴注长春瑞滨25mg/m2,d1静脉滴注DDP70~80mg/m2;沙利度胺200mg/d,口服,第1天起连续给药。化疗组:单化疗,用NP方案,剂量同上。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0例(两组各前2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bFGF和TNF-α的含量。结果:联合组有效率(CR+PR)为51.5%;化疗组有效率为36.4%。两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治疗有效的NSCLC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下降(P<0.05)。化疗组治疗有效的NSCL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化疗无效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bFGF水平均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化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NP能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率;沙利度胺能够抑制肿瘤细胞VEGF和TNF-α的产生,从而降低血清VEGF和TNF-α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NP方案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代谢标志物ICTP、BAP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7
6
作者 忻宇 韩宝惠 +2 位作者 娄家陶 吴京 牛艳洁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10期947-953,共7页
背景与目的骨代谢标志物是一类源于骨基质或骨细胞的代谢指标,可反映骨代谢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I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ross-linked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ICTP)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 背景与目的骨代谢标志物是一类源于骨基质或骨细胞的代谢指标,可反映骨代谢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I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ross-linked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ICTP)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P)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方法,共入组110例,分为3组。初治肺癌患者共90例,临床分期为IV期,分为骨转移组50例和非骨转移组40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所有入组者治疗前的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ICTP和BAP水平,对骨转移的各因素与血清ICTP和BAP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转移组的血清ICTP和BAP水平显著高于非骨转移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多发性骨转移组(骨转移数≥3)的血清BAP水平显著高于少发性骨转移组(骨转移数<3)(P<0.05)。混合性骨转移组的血清BAP水平显著高于溶骨性骨转移组(P<0.05)。ICTP和BAP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敏感性分别为18%和40%,特异性分别为98.3%和95%,准确度分别为61.8%和70%。联合检测血清ICTP和BAP可提高其敏感性和准确度(分别为52%和74.5%)。结论由于检测方便、无创性、成本较低,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ICTP和BAP在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骨转移 ICTP BAP 酶联免疫法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RCC1、RRM1和BRCA1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高志强 韩宝惠 +9 位作者 沈洁 顾爱琴 戚大江 黄进肃 施春雷 熊丽纹 赵怡卓 姜丽岩 王慧敏 陈玉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0-294,共5页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DNA修复基因家族成员ERCC1、RRM1和BRCA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2例晚期NSCLC组织进行ERCC1、RRM1及BRCA1蛋白表达检测。回顾性分析NSCLC患者的临床特征、化疗反应及...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DNA修复基因家族成员ERCC1、RRM1和BRCA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2例晚期NSCLC组织进行ERCC1、RRM1及BRCA1蛋白表达检测。回顾性分析NSCLC患者的临床特征、化疗反应及预后与肿瘤组织中ERCC1、RRM1和BRCA1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 122例晚期NSCLC组织中ERCC1、RRM1和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5%、35.2%和46.7%。ERCC1和RRM1蛋白表达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状况、体力状况ECOG评分及肿瘤临床分期和组织学类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女性患者肿瘤组织BRCA1蛋白表达阳性率(63.6%)显著高于男性患者(40.4%)。ERCC1和BRCA1蛋白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RM1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RRM1蛋白表达阴性患者(P<0.05)。结论肿瘤组织中RRM1蛋白表达与晚期NSCLC患者的化疗疗效及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修复基因家族 ERCC1 RRM1 BRCA1 预后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US-TBNA细胞学检查对肺癌及结节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8
作者 韩非 张俭 +3 位作者 孙加源 陆慧萍 韩宝惠 张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37-1740,共4页
目的探讨经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细胞学检查对肺癌及结节病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60例经EBUS-TBNA细胞学检查的病例,以组织病理学结合临床共同诊断为标准,分析细胞学检查在肺癌及结节病诊... 目的探讨经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细胞学检查对肺癌及结节病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60例经EBUS-TBNA细胞学检查的病例,以组织病理学结合临床共同诊断为标准,分析细胞学检查在肺癌及结节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50例病例经组织病理学诊断后确诊,其中肺癌108例,结节病23例,结核病4例,其他疾病15例。EBUS-TBNA细胞学检查显示肺癌95例,肺癌诊断阳性率88.0%(95/108),阴性率12.0%(13/108)。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依据,EBUS-TBNA细胞学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为88.0%,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76.4%。EBUS-TBNA细胞学检查显示23例结节病中有15例可见非坏死肉芽肿病变,4例结核病中有1例可见干酪坏死的肉芽肿病变。结论 EBUS-TBNA细胞学检查对肺癌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对结节病及结核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支气管针吸活检 肺癌 结节病 结核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21例手术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夏金晶 姜丽岩 +5 位作者 张杰 苗茜 忻宇 钟润波 赵怡卓 韩宝惠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1169-1173,共5页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 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少见的肺部肿瘤,为肺大细胞癌的一个亚型。本研究回顾性分析LELC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实验室指标、术后放化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胸科医院2...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 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少见的肺部肿瘤,为肺大细胞癌的一个亚型。本研究回顾性分析LELC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实验室指标、术后放化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胸科医院2004年-2008年间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手术患者21例,对其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1例LELC术后患者中行肺叶切除术15例,楔形切除术4例,全肺切除术1例,袖形切除术1例。术后接受化疗12例,接受放疗3例。电话随访至2009年4月31日为止,共4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 ivaltime,MST)为49个月。结论LELC是一种罕见、独特类型的肺癌,经手术及术后辅助放化疗后有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手术 化疗 放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肽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顾爱琴 熊丽纹 +3 位作者 忻宇 纪灏 包国良 韩宝惠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93-495,共3页
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本研究评价胸腺肽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毒副反应、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非... 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本研究评价胸腺肽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毒副反应、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NP方案+胸腺肽.长春瑞滨(NVB)25 mg/m^2,静脉滴注,第1、8天,顺铂(DDP)70~8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化疗后第3天每日静脉滴注胸腺肽200 mg,连续7~10 d.对照组:单化疗,用NP方案,剂量、用法同上.结果:治疗组化疗后CD4和NK细胞活性显著高于化疗前和对照组化疗后水平(P<0.01),对照组NK细胞活性化疗后显著低于化疗前水平(P<0.05).治疗组KPS提高率为61.9%(13/21),而对照组为28.6%(6/2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有效率52.4%(11/21),1年生存率为52.6%.对照组有效率42.9%(9/21),1年生存率38.8%.两组间疗效、毒副反应及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腺肽联合化疗能提高肺癌化疗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肽 肺癌 化疗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潘雁 徐云华 +1 位作者 王韡旻 朱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9-342,共4页
目的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FACT-L中文版4.0量表调查15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指标得分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5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男性和年龄>60岁患者的肺癌相关症... 目的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FACT-L中文版4.0量表调查15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指标得分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5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男性和年龄>60岁患者的肺癌相关症状得分显著低于女性和年龄≤60岁的患者(P<0.01);不同文化程度患者中,具有大专学历患者的各项生命质量得分最高;收入越低,患者生命质量得分越低;接受化疗和吸烟患者的肺癌相关症状得分和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未接受化疗和不吸烟患者(P<0.05)。结论对老年、低收入及接受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生命质量 影响因素 FACT-L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9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顾爱琴 熊丽纹 +3 位作者 王慧敏 施春雷 高志强 韩宝惠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1305-1308,共4页
背景与目的厄洛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被证实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药物,本研究旨在探讨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92例IIIb-IV期经化疗失败的或不能耐受化疗及不... 背景与目的厄洛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被证实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有效药物,本研究旨在探讨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92例IIIb-IV期经化疗失败的或不能耐受化疗及不愿接受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用厄洛替尼每次150mg/d,直到病变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结果本组可评价疗效92例,完全缓解2例(2.2%),部分缓解22例(23.9%),稳定48例(52.2%);进展20例(21.7%),有效率(RR)为26.1%(24/92),疾病控制率(DCR)为78.3%(72/92)。有皮疹患者RR和DCR优于无皮疹患者(P<0.05)。ECOG评分0-1分的患者RR优于ECOG评分≥2分(P=0.023),女性患者DCR显著优于男性患者(P=0.014),非吸烟患者DCR优于吸烟患者(P=0.042)。但病理类型和既往有无化疗对疗效无明显影响,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皮疹(84.8%)和腹泻(31.5%),多为轻、中度。结论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厄洛替尼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类癌的病理特质与临床决策 被引量:8
13
作者 朱蕾 申屠阳 +1 位作者 张杰 范小红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6-251,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肺类癌采取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治疗,准确及时的病理诊断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肺类癌的病理特质,结合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转归预后,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支气管肺内发生的类癌手术标本3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相关的临床病理... 背景与目的肺类癌采取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治疗,准确及时的病理诊断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肺类癌的病理特质,结合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转归预后,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支气管肺内发生的类癌手术标本3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相关的临床病理资料,系统研究病灶病理学表现与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 32例肺类癌患者中,典型类癌18例,不典型类癌14例;男女性别比为2.2:1;平均年龄(44±15)岁;近半数患者无症状;肿瘤最大径(3.1±1.3)cm;绝大多数为I期患者(84.4%,27/32),余IIa期2例,IIIa期2例,IV期1例;随访时间为5.2年-9.7年;其中典型类癌随访15例,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100%;不典型类癌随访12例,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2.9%;肺类癌病理组织学的特质是典型的神经内分泌形态伴细胞角蛋白阳性,嗜铬素A、突触素和CD56等神经内分泌指标的表达,Ki-67指数的高低有助于鉴别诊断。结论肺类癌的病理鉴别诊断应结合相关酶标染色,积极争取手术是适宜的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类癌 病理特质 临床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蛋白检测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高志强 韩宝惠 +7 位作者 沈策 金先桥 董竞成 万欢英 唐洁 沈洁 顾爱琴 姜丽岩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8-333,共6页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参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ERCC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在晚期NSCLC患者... 背景与目的: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1,,ERCC1)参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铂类化疗药物的耐药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ERCC1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在晚期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从2006年8月-2009年7月,共入组222例晚期(Ⅲb-Ⅳ期)NSCLC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CC1蛋白在患者肺癌组织的表达。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个体化治疗组(n=147)及标准治疗组(n-75)。标准治疗组采用含铂化疗方案健择川顷铂或诺维本/顺铂。个体化治疗组中ERCC1蛋白高表达的患者采用非铂化疗方案健择/诺维本,ERCC1蛋白低表达的患者采用健择朋顷铂或诺维本/顺铂化疗方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有效率、总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两组问比较采用X^2检验。1年生存率和生存期的比较采用Lifetable和Kaplan-meier方法分析。结果:随访数据截至2012年9月30日。标准治疗组的有效率为26.6%,个体化治疗组为27.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1)。标准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为40.0%,个体化治疗组为48.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79,P=0.24)。标准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2个月(95%CI:8.67-11.73个月),个体化治疗组为13.3月(95%CI:12.46-14.14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标准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为4.8个月(95%CI:4.12-5.48个月),个体化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为4.7个月(95%CI:3.88-5.5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结论:个体化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较标准治疗组有所延长,但ERCC1蛋白的检测指导晚期NSCLC的个体化治疗并未体现出有效率、生存期及疾病进展时间方面的优势,分子指标的检测能否指导临床合理选择化疗方案有待于更深入的临床研究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蛋白表达 个体化治疗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新分期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韩宝惠 孙加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3-255,共3页
肺癌TNM分期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标准。UICC/IASLC于2009年公布的第7版肺癌分期较第6版肺癌TNM分期有较大的变动,主要是根据81 015例肺癌随访的结果对T分期和M分期进行了重新修订,新分期更能与肺癌的生存曲线相一致。该文就新分期的主要内... 肺癌TNM分期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标准。UICC/IASLC于2009年公布的第7版肺癌分期较第6版肺癌TNM分期有较大的变动,主要是根据81 015例肺癌随访的结果对T分期和M分期进行了重新修订,新分期更能与肺癌的生存曲线相一致。该文就新分期的主要内容及对临床实践的可能影响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TNM分期 生存曲线 临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1、p53和c-erbB-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懿懿 顾爱琴 韩宝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5-298,共4页
目的探讨p21、p53和c-erbB-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07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存档石蜡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21、p53和c-erbB-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p21、p53和c-erbB-2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07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存档石蜡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p21、p53和c-erbB-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p21、p53、c-erbB-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NSCLC组织中p21与p53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245,P<0.01)。207例NSCLC组织标本中,p21、p53和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11%、38.16%和32.85%,其中低、中分化及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明显高于高分化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0.05)。p21和p53阳性表达率在有吸烟史、中央型和鳞癌患者中较高;c-erbB-2阳性表达率在女性、无吸烟史、周围型和腺癌患者中较高(P<0.05)。肿瘤组织中p21、p53和c-erbB-2表达阳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P<0.05)。结论 p21、p53和c-erbB-2可能在NSCL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可作为判断NSCLC患者预后的参考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21 P53 C-ERBB-2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高志强 韩宝惠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465-469,共5页
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治疗成为NSCLC靶向治疗的热点。作用于肿瘤血管生成不同环节的各种药物不断的被发现和合成... 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治疗成为NSCLC靶向治疗的热点。作用于肿瘤血管生成不同环节的各种药物不断的被发现和合成,近期多项临床试验的结果使研究者对这些药物充满希望,但也发现很多问题,例如个别药物在Ⅱ期试验中有显效,但在更大规模的Ⅲ期试验中令人失望;有的药物单用效果不明显,但和传统的放疗、化疗或其它靶向药物联合运用却有可喜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生成药物 非小细胞肺癌 肿瘤血管生成 靶向治疗 侵袭和转移 NSCLC CELL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2例肺癌脑转移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白皓 韩宝惠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01-106,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局部复发和远道转移是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其中脑转移较为常见。本文拟探讨影响肺癌脑转移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2005年352例肺癌脑转移患...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局部复发和远道转移是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其中脑转移较为常见。本文拟探讨影响肺癌脑转移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2005年352例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例风险模型(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进行Log-rank时序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行为状态(PS评分)、年龄、脑转移灶数目、有无颅外转移、有无脑转移症状及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生存期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行为状态(PS评分)、年龄及脑转移灶数目和预后有关(P<0.05)。结论患者的行为状态(PS评分)、年龄及脑转移灶数目是肺癌脑转移独立的预后因素。PS0-1分、年龄小于60岁及单发脑转移是肺癌脑转移良好的预后因素,这些患者的生存期较长,是潜在的治疗获益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脑肿瘤 肿瘤转移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美曲赛单药与培美曲赛联合奥沙利铂用于IV期肺腺癌挽救性治疗的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友如 江银铃 +3 位作者 高志强 王向迎 韩宝惠 姜丽岩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1年第9期704-709,共6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肺癌挽救性治疗尚无标准方案。本研究旨在比较培美曲赛单药与培美曲赛联合奥沙利铂挽救性治疗IV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联合化疗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2月共83例体能状态评分(performance status,PS)为0... 背景与目的目前肺癌挽救性治疗尚无标准方案。本研究旨在比较培美曲赛单药与培美曲赛联合奥沙利铂挽救性治疗IV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为联合化疗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2月共83例体能状态评分(performance status,PS)为0分-2分的IV期肺腺癌患者分别接受培美曲赛(单药组47例)和培美曲赛联合奥沙利铂(联合组36例)挽救性治疗,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 81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单药组与联合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3.6个月vs4.1个月(P=0.268),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6.5%vs20%(P=0.092)和56.5%vs65.7%(P=0.493)。单药组与联合组血液毒性及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9%vs47.2%(P=0.460)和21.2%vs25.0%(P=0.213)。结论培美曲赛联合奥沙利铂挽救性治疗PS评分较好的IV期肺腺癌患者耐受性良好,与培美曲赛单药相比显示出较高的缓解率,但未明显增加患者的P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培美曲赛 奥沙利铂 吉非替尼 厄洛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抑制剂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志强 唐亮 +2 位作者 粟波 沙慧芳 韩宝惠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55-460,共6页
背景与目的蛋白激酶C(PKC)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使其成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重要靶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存在PKC-α的异常表达和活性增高,PKC抑制剂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细胞毒作用及下调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背景与目的蛋白激酶C(PKC)在癌变过程中的作用使其成为肿瘤治疗的潜在重要靶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存在PKC-α的异常表达和活性增高,PKC抑制剂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增强细胞毒作用及下调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通过观察PKC抑制剂白屈菜红碱(CH)对四种人NSCLC细胞株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PKC抑制剂CH分别处理四种NSCLC细胞株H1299、H460、A549及耐顺铂A549细胞株,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PKC-α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株对顺铂药物敏感性。结果用药前A549/DDP细胞株中PKC-α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NSCLC细胞株H1299、H460及亲本A549细胞株(P<0.05),CH处理后四种NSCLC细胞株中PKC-α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CH处理4h及24h后H1299、H460、A549细胞株的凋亡率无明显增加,仅A549/DDP细胞株的凋亡率明显增加,用药后NSCLC细胞株对顺铂的药物敏感性即IC50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A549/DDP细胞株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四种NSCLC细胞株中存在PKC-αmRNA及蛋白的高表达。通过抑制NSCLC细胞株中PKC-αmRNA及蛋白的表达,PKC抑制剂CH能增加其对顺铂的药物敏感性。与亲本A549细胞株相比,PKC抑制剂CH能通过抑制耐顺铂A549细胞株中PKC-α蛋白的表达及增加细胞凋亡率,而更有效地增加其对顺铂的药物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蛋白激酶C抑制剂 WESTERN BLOT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