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胱抑素C、内生肌酐清除率及尿微量白蛋白在恶性肿瘤含顺铂化疗患者肾功能评价中的地位 被引量:8
1
作者 蔡讯 薛鹏 +4 位作者 宋卫峰 胡炯 顾鸿莉 杨海燕 王理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64-768,共5页
背景与目的:化疗药物可能对肾功能造成损害,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cr)作为临床评价肾功能的"金标准"因检测较为繁琐而在应用上受到限制,本研究分别测定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 背景与目的:化疗药物可能对肾功能造成损害,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cr)作为临床评价肾功能的"金标准"因检测较为繁琐而在应用上受到限制,本研究分别测定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Ccr及尿微量白蛋白(urea micro-albuminuria,UMA)水平,分析和探讨三者在评价肾功能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对11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其化疗前后血清Cys C、血清肌酐及UMA等指标,并计算Ccr,分析三者在接受含铂与非铂方案化疗前后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对于肾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Ccr 50~75 mL/min)Cys C和UMA在化疗前后有无差异。结果:接受含铂方案化疗的患者Ccr、Cys C和UMA在化疗前后存在差异[(85.01±28.40)mL/min vs(76.79±26.63)mL/min、(1.49±0.50)mL/min vs(1.80±0.84)mg/L和(14.30±9.15)mL/min vs(16.90±10.95)mg/L,P=0.00、0.00和0.01],而非铂方案化疗的患者则无差异[(89.45±29.69)mL/min vs(86.78±27.96)mL/min、(1.51±0.78)mL/min vs(1.63±0.73)mg/L和(17.31±10.46)mL/min vs(16.59±8.33)mg/L,P=0.45、0.07和0.57];治疗后肾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Cys C在化疗前后有差异[(1.68±0.55)mL/min vs(2.04±0.68)mg/L,P=0.03],而UMA则无差异[(21.11±10.06)mL/min vs(21.22±8.81)mg/L,P=0.93],其中含铂组Cys C和UMA在化疗前后均有差异,但UMA敏感性不如Cys C。结论:Cys C和UMA均能监测化疗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情况,但UMA敏感性不如Cys C,因此Cys C可以作为替代Ccr对患者肾功能进行评估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内生肌酐清除率 尿微量白蛋白 恶性肿瘤 化学治疗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例多原发癌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59
2
作者 朱莉菲 薛鹏 王理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91-593,共3页
目的探讨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的发病特点、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以期提高对多原发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5例MP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在10 834例恶性肿瘤... 目的探讨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ncers,MPC)的发病特点、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以期提高对多原发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5例MP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在10 834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现MPC 65例,MPC的总体发生率为0.6%(65/10 834)。其中,双重癌发生率为0.4%(46/10 834),三重癌发生率为0.1%(16/10 834),四重癌发生率为0.02%(3/10 834)。发病间隔时间在3年以内者有13例,在3~5年者有22例,最长间隔时间为35年。首发癌和重复癌均以消化系统肿瘤最常见,其次是乳腺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及头颈部肿瘤。所有患者经病理学检查均为恶性肿瘤,经外科手术或放、化疗后的3年生存率为65%,5年生存率为40%。结论加强对MPC发病规律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原发癌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吗啡控释片联合塞来昔布个体化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4
3
作者 蔡讯 薛鹏 +1 位作者 宋卫峰 王理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0-273,共4页
背景与目的:疼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吗啡是控制中、重度癌痛的代表药物,但部分患者由于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而限制了其使用。本研究探讨硫酸吗啡控释片联合塞来昔布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评价用药安全性和患者生活... 背景与目的:疼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吗啡是控制中、重度癌痛的代表药物,但部分患者由于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而限制了其使用。本研究探讨硫酸吗啡控释片联合塞来昔布治疗中、重度癌痛的临床疗效,评价用药安全性和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一组(n=67)以硫酸吗啡控释片20mg/12h为起始剂量,24~48h后评价并进行个体剂量滴定,按50%递增或25%递减剂量直至达到维持剂量;另一组(n=58)采用相同起始剂量24~48h后评价,再加用塞来昔布200mg/12h,若疼痛不缓解则增加至400mg/12h,疼痛仍不缓解则增加硫酸吗啡控释片剂量直至维持剂量,并分析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剂量调整情况、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硫酸吗啡控释片组维持剂量的平均值为67.3mg/d,联合用药组为51.3mg/d,平均用药量减少23.77%。联合用药组与硫酸吗啡控释片组镇痛效果相同,但在便秘、恶心呕吐、嗜睡、排尿困难和头晕等不良反应上较硫酸吗啡控释片组分别减少42.25%、47.50%、11.23%、61.61%和23.01%,其中便秘和恶心呕吐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分别为0.028和0.046)。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改善。结论:硫酸吗啡控释片联合塞来昔布能有效控制中、重度癌痛,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减少吗啡用量,从而减轻吗啡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吗啡 塞来昔布 个体化 癌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JNK1、P-gp、MRP1和LRP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杨兆瑞 吴晴 +2 位作者 陈嘉薇 李大卫 李淑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755-1759,共5页
目的探讨HIF-1α、JNK1、P-gp、MRP1和LRP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IF-1α、JNK1、P-gp、MRP1和LRP在135例胃癌及27例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结果HIF-1α、JNK1、P-gp、M... 目的探讨HIF-1α、JNK1、P-gp、MRP1和LRP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临床病理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IF-1α、JNK1、P-gp、MRP1和LRP在135例胃癌及27例正常胃黏膜中的表达。结果HIF-1α、JNK1、P-gp、MRP1和LRP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胃黏膜(P<0.05);TNM分期中的Ⅲ~Ⅳ期组和伴有淋巴结转移组的HIF-1α、P-gp、MRP1、LRP阳性表达率高于相应的Ⅰ~Ⅱ期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JNK1的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各参数之间无明显相关。HIF-1α、JNK1、P-gp、MRP1和LRP各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并与生存期密切相关,阳性表达组较之阴性表达组平均生存期缩短(P<0.05)。结论HIF-1α、P-gp、MRP1、LRP阳性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HIF-1α、JNK1、P-gp、MRP1和LRP阳性表达可能具有胃癌预后判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组织芯片 缺氧 多药耐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CK19 mRNA和CEA mRNA用于预测腹膜微转移 被引量:13
5
作者 吴晴 李达 +5 位作者 彭志海 杨兆瑞 丁红华 陈栋晖 朱莉菲 李兆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2-495,共4页
目的探索检测胃癌患者腹膜微转移的方法。方法收集67例胃癌和9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腹腔冲洗液以及临床病理资料,分别采用巢式RT PCR检测腹腔冲洗液中角蛋白19(CK19)mRNA、癌胚抗原(CEA)mRNA、角蛋白20(CK20)mRNA表达;采用时间分辨荧光(TRF... 目的探索检测胃癌患者腹膜微转移的方法。方法收集67例胃癌和9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腹腔冲洗液以及临床病理资料,分别采用巢式RT PCR检测腹腔冲洗液中角蛋白19(CK19)mRNA、癌胚抗原(CEA)mRNA、角蛋白20(CK20)mRNA表达;采用时间分辨荧光(TRF)检测腹腔冲洗液上清液中CEA蛋白(P CEA)含量;采用H E染色进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PLC)检查。结果患者腹腔冲洗液中CK19mRNA和CEAmR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7%和52.2%,明显高于P CEA(35.8%)、CK20mRNA(34.3%)和PLC(31.3%)(P<0.01),且阳性率随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及腹膜受累程度增加而增加。结论巢式RT PCR联合检测胃癌患者腹腔冲洗液中CK19及CEA基因,可提高检测腹腔游离肿瘤细胞的灵敏性,适用于预测胃癌患者腹膜微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CK19MRNA CEAMRNA 腹膜微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IVS14+1多态性联合氟尿嘧啶血药浓度检测在预测及减少结直肠癌氟尿嘧啶为基础化疗不良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蔡讯 方珏敏 +5 位作者 薛鹏 宋卫峰 胡炯 顾鸿莉 杨海燕 王理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0-136,共7页
背景与目的:由于个体差异,5-FU按常规给药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是5-FU代谢关键酶,DPD单核甘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的差异是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原因,而I... 背景与目的:由于个体差异,5-FU按常规给药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是5-FU代谢关键酶,DPD单核甘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的差异是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原因,而IVS14+1据报道约占DPD SNPs的一半以上,国内有关IVS14+1预测5-FU不良反应的报道很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0例局部进展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DPD IVS14+1多态性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在预测和减少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80例不可切除局部进展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在化疗前采血应用HRM曲线分析进行DPD SNPs的检测,于每个周期5-FU持续滴注开始后12 h应用HPLC检测5-FU血药浓度(4~6 Am),分别取各周期血药浓度的平均值,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5-FU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在大于有效预测值下限的患者中回顾性分析DPD IVS14+1 SNPs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在5-FU平均血药浓度大于有效预测值的下限26.83 mg/L的56例患者中,DPD IVS14+1突变型患者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和腹泻(尤其是Ⅲ、Ⅳ度)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13/56 vs 43/56,P分别为0.04、0.03和0.04),而在mPFS和mOS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FS:(7.50±0.44)个月vs(8.50±0.40)个月,P=0.69;mOS:(21.00±1.12)个月vs(20.00±1.16)个月,P=0.72]。结论:局部进展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在接受5-FU为基础的方案化疗前DPD IVS14+1发生突变及化疗后5-FU浓度升高,下次化疗前应进行5-FU剂量调整,其中杂合型应根据5-FU血药浓度适当减量以减轻不良反应,而纯合型则应避免应用5-FU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肿瘤 血药浓度 氟尿嘧啶 药物监测 化疗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栋晖 宋卫峰 王理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42-544,共3页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大多数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全身化疗是最佳的姑息治疗。20世纪90年代多项Ⅲ期临床研究证实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依立替康(开普拓,CPT-11)联合5-FU、LV方案(FOLFIRI)治疗结直肠癌疗效显...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大多数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全身化疗是最佳的姑息治疗。20世纪90年代多项Ⅲ期临床研究证实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依立替康(开普拓,CPT-11)联合5-FU、LV方案(FOLFIRI)治疗结直肠癌疗效显著。本研究旨在观察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生存、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6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一线治疗失败后的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FOLFIRI方案化疗至少2个周期,伊立替康180mg/m2,静脉滴注,第1天;四氢叶酸200mg/m2,静脉滴注,第1、2天;5-FU400mg/m2,静脉推注,第1、2天;5-FU600mg/m2,静脉持续滴注22h,第1、2天,每2周重复。结果:全组60例患者均能评价毒副反应,其中58例可评价疗效。全组无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14例(24.14%),稳定(SD)30例(51.72%),总有效率(CR+PR)24.14%,疾病控制率(CR+PR+SD)75.86%,中位至疾病进展时间6.0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9.65个月。非血液学毒性不良反应轻微,大多为Ⅰ、Ⅱ度。只有2例患者出现Ⅲ度延迟性腹泻,1例患者出现Ⅲ度恶心呕吐。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为粒细胞减少症。有5例患者出现Ⅲ度粒细胞减少症。没有发生粒缺性发热。结论:伊立替康联合5-FU和叶酸二线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有较高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化疗 伊立替康 氟尿嘧啶: 四氢叶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初探 被引量:4
8
作者 张铁宁 张皓 缪竞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49-1852,共4页
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9例患者共84个病灶行双层2DFSPGR序列MR灌注成像检查(其中28个原发性肝细胞癌、22个转移性肝癌、19个肝血管瘤、15个肝脓肿病灶)。根据对比剂首过期内的原始图... 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9例患者共84个病灶行双层2DFSPGR序列MR灌注成像检查(其中28个原发性肝细胞癌、22个转移性肝癌、19个肝血管瘤、15个肝脓肿病灶)。根据对比剂首过期内的原始图像,获取每个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记录病灶的峰值时间(TP),计算肝脏灌注指数(HPI)。结果各组肝占位性病变的TP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各占位病变组的HPI均高于正常肝组织组。原发性肝癌的HPI的明显高于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及肝脓肿的HPI。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的HPI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R灌注成像有助于常见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灌注 肝占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柔比星、亚叶酸钙、氟尿嘧啶与顺铂联合化疗方案(ECF-L)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陈强 金懋林 +9 位作者 沈琳 张晓东 吴晴 王清水 陈黎 李楠 袁耀宗 王永华 刘端祺 安晓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 :评价表柔比星、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以及顺铂 (ECF L)联合化疗方案对无法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的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入选对象为经病理学证实的具有至少一个可测量病灶的原发性或转移至其他部位的无法手术切除的胃... 目的 :评价表柔比星、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以及顺铂 (ECF L)联合化疗方案对无法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的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入选对象为经病理学证实的具有至少一个可测量病灶的原发性或转移至其他部位的无法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所用化疗方案为 :表柔比星 50mg/m2 第一天 ,亚叶酸钙 2 0 0mg/m2 第1~ 3天 ,氟尿嘧啶 60 0mg/m2 第 1~ 3天 ,以及顺铂 2 0mg/m2 第 1~ 3天静脉给药。 3周为 1周期 ,3个周期为一次疗程。治疗过程中允许必要的支持治疗。结果 :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8月期间 ,各院共有 79例患者入选并接受化疗 (1 6例为Ⅲ期 ,63例为Ⅳ期 ;37例为初治患者 ,42例为复治患者 ;53例为术后复发患者 )。最终 66例患者可以评价疗效 ,其中CR 4例、PR 1 8例 ,总缓解率为 33 .3 % (2 2 /66) ;初治患者缓解率为 36 .7% (1 1 /30 ) ,复治患者缓解率为 30 .6 % (1 1 /36) ,具有淋巴软组织转移的患者其缓解率为 50 .0 % (1 5/30 )。除缓解病例外 ,NC患者 2 5例 ,PD患者 1 9例 ,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组患者 1 3例 (出组率 1 6 .4 % ,1 3/79)。化疗过程中发生的毒副反应 (WHO标准 )Ⅲ度~Ⅳ度主要为骨髓抑制 2 0 .1 %、脱发 5 .1 %和恶心、呕吐 2 .3 %。结论 :本研究提示EC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柔比星 亚叶酸钙 氟尿嘧啶 顺铂 联合化疗 治疗 晚期 胃癌 安全性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专科护士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9
10
作者 姚晖 朱建英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3期16-20,共5页
目的:建立PICC专科护士理论知识体系。方法: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19名PICC专家进行2轮咨询,确立理论知识内容要点。结果:2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94.7%,专家积极系数较高。专家咨询的判断依据系数、熟悉程度系数、权威系数... 目的:建立PICC专科护士理论知识体系。方法: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19名PICC专家进行2轮咨询,确立理论知识内容要点。结果:2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94.7%,专家积极系数较高。专家咨询的判断依据系数、熟悉程度系数、权威系数分别为0.900、0.842、0.871,均>0.700,咨询结果的可信度较高。两级指标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63、0.295,P<0.001,专家对两级指标重要性认同的一致程度较高。最终确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包括7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39项知识要点。结论:专家意见集中,研究结果可信度高,PICC专科护士理论知识体系的确立能为PICC专科护士理论知识培训课程的设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护士 知识体系 评价工具 德尔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肝移植复发的干预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红华 范跃祖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740-743,共4页
肝细胞肝癌传统的根治方法是手术切除,应用范围窄,肝移植术为肝癌患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但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往往造成手术失败,因此对于手术而言,把握合理的手术指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新的化疗药物的发展,以及分子靶向药... 肝细胞肝癌传统的根治方法是手术切除,应用范围窄,肝移植术为肝癌患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根治性治疗方法,但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往往造成手术失败,因此对于手术而言,把握合理的手术指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新的化疗药物的发展,以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和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围手术期全身化疗的作用,结合免疫抑制剂的合理调整,为肝癌根治治疗提供了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肝细胞癌 复发 干预 适应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3306与AZD2281对BRCA1WT乳腺癌协同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夏青 史艳侠 姜文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73-977,共5页
目的研究CDK1抑制剂RO3306联合PARP1抑制剂AZD2281对BRCA野生型(BRCA1WT)乳腺癌是否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选取乳腺癌细胞株MCF-7、SKBR3、MDA-MB-231和HCC-1937,应用MTT实验检测PARP1抑制剂AZD2281、CDK1抑制剂RO3306、联合应... 目的研究CDK1抑制剂RO3306联合PARP1抑制剂AZD2281对BRCA野生型(BRCA1WT)乳腺癌是否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选取乳腺癌细胞株MCF-7、SKBR3、MDA-MB-231和HCC-1937,应用MTT实验检测PARP1抑制剂AZD2281、CDK1抑制剂RO3306、联合应用AZD2281与RO3306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通过基因转染、流式细胞分析、免疫蛋白印迹等,进一步了解AZD2281、RO3306抗肿瘤作用机理。结果联合应用CDK1和PARP1抑制剂显著抑制了BRCA1野生型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生长,导致细胞发生持续DNA损伤、细胞凋亡。结论 RO3306与AZD2281联合对BRCA1野生型乳腺癌细胞有效。两药联合具有协同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K1 BRCA1 PARP1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导管腺癌的免疫治疗——挑战与机遇并存 被引量:4
13
作者 葛伟玉 王红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8-963,共6页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胰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类型,且极易发生微转移。尽管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取得重大进步,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阻断,彻底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尿路...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胰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类型,且极易发生微转移。尽管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取得重大进步,以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阻断,彻底改变了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尿路上皮癌和肾癌等的临床诊疗。然而,由于PDAC的低免疫原性和独特的肿瘤微环境(TME),该免疫治疗方案在PDAC中并不尽如人意,PDAC的5年生存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仍为最差。随着对PDAC-TME的研究发展和理解的深入,深度解析免疫系统、肿瘤细胞和基质信号之间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将有助于开发针对PDAC免疫疗法的合理组合。通过阐述PDAC-TME的免疫独特性,探讨PDAC的潜在治疗机会以及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管 免疫疗法 调亡调节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