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互联网时代的建筑设计:演变趋势与新的可能 被引量:11
1
作者 范文兵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0-131,共12页
互联网时代,建筑师工作内容及角色发生变化,需从被动的技术绘图者转向主动的协调者,要具备产品研发与新技术转化能力,成为多样化的特长建筑师。建筑的旧式功能与空间进行了重构,体现分类强化、功能、局部放大、反向颠覆等特征。同时,建... 互联网时代,建筑师工作内容及角色发生变化,需从被动的技术绘图者转向主动的协调者,要具备产品研发与新技术转化能力,成为多样化的特长建筑师。建筑的旧式功能与空间进行了重构,体现分类强化、功能、局部放大、反向颠覆等特征。同时,建筑的新式功能与空间建构起暂时性、共享性、图像性的体验与消费新特点。以网红建筑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揭示场景意向直观明确、视觉风格鲜明、内涵直白、适合自拍、部落式传播等互联网时代建筑学特点。希望仍有相当比例停留在工业时代的建筑设计,能够将互联网时代的全方位挑战视为机遇,如上世纪初现代主义前辈那样,直面时代召唤,突破传统视野,对建筑设计进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方位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建筑设计 功能与空间 网红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15分钟生活圈基础保障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可达性研究 被引量:70
2
作者 马文军 李亮 +1 位作者 顾娟 朱永刚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1-19,共9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足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上海市15分钟生活圈规划背景下,文章基于GIS技术、核密度和缓冲区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市27 466个居住区和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足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上海市15分钟生活圈规划背景下,文章基于GIS技术、核密度和缓冲区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对上海市27 466个居住区和13种基础保障类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研究,客观评价其空间布局及可达性特征,针对所存在的设施缺口、区域分布不均等问题提出全面提升设施覆盖率、加强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因地制宜采取不同建设策略、因时制宜提高建设标准等优化建议,为下一步进行规划整合及公共服务质量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分钟生活圈 基础保障类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区 可达性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记忆诠释的公共空间营造——以于城粮站街区改造设计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晓 陆邵明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11期48-55,共8页
公共空间是小城镇集体记忆、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其城市化的塑造中规避同质化、失忆、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是一个挑战。本文以于城粮站街区改造的城市设计实践为例,聚焦记忆在街区公共空间中的传承这一问题。从诠释的角度出发,挖... 公共空间是小城镇集体记忆、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其城市化的塑造中规避同质化、失忆、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是一个挑战。本文以于城粮站街区改造的城市设计实践为例,聚焦记忆在街区公共空间中的传承这一问题。从诠释的角度出发,挖掘呈现地方文化特色;借用叙事的手法,从“物”、“场”、“事”的角度,通过“保留、改造、再现”的方式,结合小镇日常生活,构建有乡愁文化记忆的街区公共空间,为其他类似设计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记忆 诠释 地方文化 叙事 物-场-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级历史风貌保护管理体系研究--以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管理体系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汤婧 王林 莫超宇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5-29,共5页
在国家体制机制调整后,住建部门成为各省市历史风貌保护的牵头部门,有必要重新梳理现有的省级管理体制机制。如何搭建一个执行有效的系统管理体系,将历史风貌保护管理体系与新型城市体制相结合,避免规划与实施脱节,是历史风貌保护工作... 在国家体制机制调整后,住建部门成为各省市历史风貌保护的牵头部门,有必要重新梳理现有的省级管理体制机制。如何搭建一个执行有效的系统管理体系,将历史风貌保护管理体系与新型城市体制相结合,避免规划与实施脱节,是历史风貌保护工作需要探索的关键内容之一。文章以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管理体系建构实践为例,梳理了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即通过进一步明确领导小组保护职责、延伸执行部门至乡镇街道层级、强化专家支撑等策略,以期建构具有更高层面统筹、更强有力落实、更科学有效的福建省历史风貌保护管理体系,为整个省级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改革 管理体系 历史风貌保护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蔚县故城寺水陆壁画材料与工艺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艳红 曹永康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4,共12页
故城寺释迦殿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其殿内的水陆壁画将儒、道、佛三教融汇在一起,是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及宗教思想演进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对壁画结构特征和材质组成等综合分析,壁画结构的层位关系依次是:支撑体→粗泥层→细泥层... 故城寺释迦殿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其殿内的水陆壁画将儒、道、佛三教融汇在一起,是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及宗教思想演进变化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对壁画结构特征和材质组成等综合分析,壁画结构的层位关系依次是:支撑体→粗泥层→细泥层→底色层→颜料层→沥粉贴金,北壁壁画在底色层上依次是底稿层、贴纸层(纸张)和颜料层;细泥层以黄土、石粒和动物纤维为主。壁画的红色和橙色颜料为朱砂,粉色由铅丹和朱砂混合调色而成,黑色为炭黑,蓝色为普鲁士蓝。绿色为羟氯铜矿,并有少量辉铜矿;这在壁画中是较为少见的。沥粉贴金中所用金箔为Au-Ag-Pb合金,即大赤金。结合普鲁士蓝颜料在中国出现及贸易的时间,推测“绘制年代应早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这一说法更为合适,即壁画绘制于乾隆中后期(1760—1770)至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陆壁画 制作工艺 颜料分析 年代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