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_(0.1)-BiVO_(4)(M=Fe,Cr,Mo,W)氨气传感器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琳 张毅然 林赫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8,共5页
采用溶液燃烧合成(SCS)法合成了纯钒酸铋(BiVO_(4))和元素掺杂的M_(0.1)-BiVO_(4)(M=Fe,Cr,Mo,W),制备基于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固体电解质和Ag参比电极的混合电位型氨气(NH3)传感器。研究发现,随着工作温度的升高,灵敏度呈现先增大... 采用溶液燃烧合成(SCS)法合成了纯钒酸铋(BiVO_(4))和元素掺杂的M_(0.1)-BiVO_(4)(M=Fe,Cr,Mo,W),制备基于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固体电解质和Ag参比电极的混合电位型氨气(NH3)传感器。研究发现,随着工作温度的升高,灵敏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分别归因于电化学反应活性的提高和活跃的气固多相催化反应降低了三相界面(TPB)区域的NH3吸附量。传感器在工作温度525℃下表现出最优的灵敏度(-128.092 mV/dec)。Fe掺杂将响应时间从471.6 s降低至95.4 s,Mo掺杂将灵敏度提升至-168.786 mV/dec。极化曲线的结果验证了传感器响应机理符合混合电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0.1)-钒酸铋 氨气传感器 煅烧温度 元素掺杂 敏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孙书桩 郭亚飞 +18 位作者 赵传文 邵斌 胡军 孙楠楠 李嘉楠 秦昌雷 金波 梁志武 张肖宇 刘文强 张毅然 曲雅琨 孙洪满 王耀祖 余柏呈 周会 赵虓仝 朱园 吴春飞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107,共55页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 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_(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_(2)升级和吸附剂再生,避免了传统CCU技术中高耗能的温压变换再生和气体压缩储运等中间步骤,显示出极具竞争力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ICCU领域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从与CO_(2)捕集集成的反应出发,分析应用于ICCU过程的“捕集-催化”双功能材料的设计准则,探讨材料与碳捕集与催化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解析原位催化转化的反应机理,以期为材料与过程的理性设计提供参考。结合非热催化转化技术,本文综述了前沿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其在ICCU领域的发展前景与方向。基于ICCU设计思路耦合其他高碳排过程,拓展了相关的应用场景,为相关过程创新提供了思路。本综述总结了ICCU系统及双功能材料体系的发展现状、前景与机遇,从材料到过程进行了综合的评论,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及工业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 双功能材料 逆水煤气变换 甲烷化 甲烷干重整 CO_(2)捕集 CO_(2)催化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与垃圾衍生燃料(RDF)及稻壳共烧的颗粒物生成行为
3
作者 卓兰婷 江砚池 +4 位作者 乌晓江 张忠孝 郭欣维 王伟 范存江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161,共10页
在实验室规模的高温沉降炉中进行六安煤(LA)、垃圾衍生燃料(RDF)以及稻壳(DK)的单烧和共烧试验,探究共烧过程中不同RDF和稻壳掺混比例对PM_(1)、PM_(1-10)(Particulate Matters,PMs)生成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独燃烧RDF时PM1排放... 在实验室规模的高温沉降炉中进行六安煤(LA)、垃圾衍生燃料(RDF)以及稻壳(DK)的单烧和共烧试验,探究共烧过程中不同RDF和稻壳掺混比例对PM_(1)、PM_(1-10)(Particulate Matters,PMs)生成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独燃烧RDF时PM1排放量最多(4.85 mg/g),单独燃烧稻壳时PM10排放量最多(23.37 mg/g)。共烧过程中,添加5%RDF+7.5%DK及5%RDF+20%DK时的PM_(1)、PM_(1-10)排放量均明显低于计算值,且后者减少程度最高,PM_(1)、PM_(1-10)的减少量分别为62.75%、66.96%,说明共烧过程中颗粒物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且该交互作用的强弱与掺混比相关。通过热力学平衡计算以及飞灰粒子的XRF、XRD、SEM-EDS分析,得出共烧过程中液相物质生成量较煤单独燃烧时增多5%~47%,大量液相物质的产生促进了黏性粒子的生成,其中富有黏性的Ca/K-Si-Al具备捕获细小颗粒和碱金属及碱土金属蒸汽的能力,可以有效促进飞灰细颗粒向粗模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垃圾衍生燃料 稻壳 共烧 热力学平衡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M-Ti_(2)CO_(2)(M=Cu、Fe、Co、Ni)应用于CO_(2)电还原制备甲醇的理论预测
4
作者 邹鑫尧 杨重庆 +3 位作者 刘思敏 李昂 朱磊 黄震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3-894,共12页
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原子利用率高、催化活性高、原料成本低的独特优势,在催化领域已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而MXene材料作为一类新兴的二维材料,其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有利于锚定单原子,自身优异的导电性也使得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成为极具... 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原子利用率高、催化活性高、原料成本低的独特优势,在催化领域已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而MXene材料作为一类新兴的二维材料,其丰富的表面官能团有利于锚定单原子,自身优异的导电性也使得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成为极具潜力的一类电催化剂。本工作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探究了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应用于可再生甲醇燃料电还原制备中的潜在可能性。以单层Ti_(2)CO_(2)二维材料作为载体,负载过渡金属Cu、Fe、Co及Ni单原子,计算反应中间体的吸附能,分析反应路径的热力学倾向,从而预测MXene基单原子催化剂的反应活性与产物选择性。理论计算表明,负载Cu单原子的Cu-Ti_(2)CO_(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甲醇产物反应活性与选择性,理论限制电位仅为-0.46 V,是有潜力的制备甲醇燃料的电催化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催化剂 MXene CO_(2)电催化还原 甲醇燃料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伪衰变核形成的燃耗数据库压缩方法
5
作者 汤兴民 张滕飞 +2 位作者 张斌 王连杰 刘晓晶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57,共9页
燃耗数据库的构建决定了燃耗和衰变热计算的准确性,评价核数据库中的燃耗信息过于复杂,导致燃耗矩阵规模大,刚性强,计算效率低。从燃耗数据库的基本组成出发,考虑燃耗数据库中,各核素及其转化关系对中子学计算精度和重要核素核子密度计... 燃耗数据库的构建决定了燃耗和衰变热计算的准确性,评价核数据库中的燃耗信息过于复杂,导致燃耗矩阵规模大,刚性强,计算效率低。从燃耗数据库的基本组成出发,考虑燃耗数据库中,各核素及其转化关系对中子学计算精度和重要核素核子密度计算精度的影响,并作为燃耗库压缩的依据。对于因裂变产物压缩而损失的衰变热计算精度,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优化算法拟合衰变释热函数,构造伪衰变核代替裂变产物衰变热计算,以保持衰变热的计算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原精细燃耗库中有超过1 500种核素,经压缩后保留不足200种核素。压缩后的燃耗数据库在有效增殖因子计算和核子密度计算中并未引入明显偏差。在衰变热计算方面,伪衰变核对于衰变热计算精度有显著的复原效果,对总功率贡献的计算偏差小于0.5%,满足衰变热计算精度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耗数据库压缩 衰变热计算 重要性分析 参数优化 伪核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丝网传感器的两相流相场与浓度场同步测量方法
6
作者 夏馨语 闫旭 +2 位作者 傅俊森 肖瑶 顾汉洋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3-393,共11页
准确认识核反应堆燃料组件内交混行为对其优化设计与安全分析极为关键。丝网传感器可对流道截面进行高时空分辨率相分布成像,结合示踪剂质量平衡法已可实现燃料组件单相交混精细测量。但因缺乏两相下浓度场后处理算法,尚无法应用于两相... 准确认识核反应堆燃料组件内交混行为对其优化设计与安全分析极为关键。丝网传感器可对流道截面进行高时空分辨率相分布成像,结合示踪剂质量平衡法已可实现燃料组件单相交混精细测量。但因缺乏两相下浓度场后处理算法,尚无法应用于两相交混研究。本文考虑到相同空泡份额下液相电导率对丝网敏感体的影响特性,提出了一种两相浓度反演算法,实现了两相流动空泡份额场、液相浓度场同步测量。基于电势场数值模拟与实验确认了算法的正确性与精确度。结果显示算法可适用于各类复杂的两相流工况,典型工况下两相浓度反演算法获得的浓度分布平均相对偏差为3.6%。基于本文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计算获得的浓度矩阵平均相对偏差小于3%,进一步验证了同步测量方法的良好的适用性与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网传感器 空泡份额场 液相浓度场 同步测量 两相浓度反演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碳酸盐改性固态胺吸附剂捕集空气中CO_(2)
7
作者 王轶隽 王禹轩 +2 位作者 刘逸航 李新令 黄震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7,共9页
以SBA-15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金属碳酸盐负载、聚乙烯亚胺(PEI)功能化的复合吸附剂,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金属碳酸盐类型及负载量、PEI负载量对吸附剂吸附CO_(2)性能的影响,评价了复合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K_(2... 以SBA-15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金属碳酸盐负载、聚乙烯亚胺(PEI)功能化的复合吸附剂,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金属碳酸盐类型及负载量、PEI负载量对吸附剂吸附CO_(2)性能的影响,评价了复合吸附剂的重复使用性能。结果表明:在K_(2)CO_(3)负载量(w)5%、PEI负载量(w)50%的条件下制得的K_(5)P_(50)SBA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性能最佳,在温度35℃、CO_(2)体积分数400×10^(-6)、气体流量100 mL/min的条件下吸附180 min后,K_(5)P_(50)SBA对CO_(2)的吸附量为1.92 mmol/g;在SBA-15上负载适量K_(2)CO_(3)有利于扩大吸附剂的孔径,加速CO_(2)在吸附剂内部的扩散,K_(2)CO_(3)表面的碱性位点能够与PEI发生协同作用,增加对CO_(2)的吸附量;K_(5)P_(50)SBA经100次循环使用后,吸附量降低至1.61 mmol/g,降幅9.03%,表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捕集 固态胺吸附剂 金属碳酸盐改性 吸附-解吸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负载γ-Al_(2)O_(3)固体酸催化CO_(2)有机胺富液解吸性能
8
作者 邱微 宁一睿 +4 位作者 赵澍 张毅然 李珂 黄震 林赫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108,共10页
有机胺溶液吸收法是一种前景广阔的CO_(2)捕集技术,但高再生能耗导致该方法的成本较高。开发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固体酸催化剂是降低有机胺溶液再生能耗的重要途径。以γ-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双金属负载氧化铝固... 有机胺溶液吸收法是一种前景广阔的CO_(2)捕集技术,但高再生能耗导致该方法的成本较高。开发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固体酸催化剂是降低有机胺溶液再生能耗的重要途径。以γ-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双金属负载氧化铝固体酸催化剂ZrM/γ-Al_(2)O_(3)(M=Ni、Fe、Ce或Cu,Zr和M质量分数均为10%),并对其在富CO_(2)单乙醇胺溶液(MEA富液)中的催化解吸性能和作用机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解吸温度为91℃、搅拌速率为500 r/min和MEA富液CO_(2)负载量为0.5 mol/mol的条件下,ZrNi/γ-Al_(2)O_(3)具有最优的催化解吸性能,其CO_(2)解吸速率峰值、CO_(2)解吸量和相对能耗(与未加入催化剂的空白组相比)分别为1.92 mmol/min、46.53 mmol和55.04%。在吸收温度为40℃、解吸温度为92℃下经历8次吸收-解吸循环后,ZrNi/γ-Al_(2)O_(3)仍具有较好的催化解吸性能,其作用下MEA富液的再生能耗较空白组仍降低了23%左右,因此ZrNi/γ-Al_(2)O_(3)循环稳定性良好。N_(2)吸/脱附、NH3-TPD和Py-IR等表征结果显示,ZrM/γ-Al_(2)O_(3)具有适宜的织构性质和酸性,其丰富的B酸和L酸位点在MEA富液的催化解吸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催化解吸 双金属负载氧化铝 固体酸催化剂 解吸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氨燃料活塞轨迹燃烧优化控制
9
作者 李家齐 张宸 +1 位作者 肖进 黄震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利用基于重复控制的主动控制器“虚拟曲轴”,在自由活塞发动机中实现了同一压缩比下的不同活塞轨迹运行特征(以参数Ω表征,为生成轨迹的椭圆的短轴与长轴之比),并从指示热效率、峰值压力位置、着火延迟和氮氧化物排放等特征的分析中,获... 利用基于重复控制的主动控制器“虚拟曲轴”,在自由活塞发动机中实现了同一压缩比下的不同活塞轨迹运行特征(以参数Ω表征,为生成轨迹的椭圆的短轴与长轴之比),并从指示热效率、峰值压力位置、着火延迟和氮氧化物排放等特征的分析中,获得了参数Ω表征的最优活塞轨迹.以此轨迹作为进一步优化的初始条件,基于遗传算法,以指示热效率为优化目标,对活塞轨迹进行了全局寻优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活塞运动轨迹的变化会影响氨的均质压燃过程.经过寻优设计得出的最优轨迹相较于传统内燃机能够提升3.35%的指示热效率,并减小了42.93%的着火延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活塞发动机 燃烧控制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axFF的煤超临界水气化无机硫迁移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10
作者 朱非环 黄成炜 +2 位作者 刘单珂 徐加陵 于立军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206,共8页
煤炭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前景广阔,然而气化过程中生成的有毒硫化物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煤炭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的硫迁移机理研究,对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硫元素定向调控方法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无机硫的迁移是煤炭超... 煤炭的超临界水气化制氢技术前景广阔,然而气化过程中生成的有毒硫化物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开展煤炭超临界水气化过程中的硫迁移机理研究,对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硫元素定向调控方法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无机硫的迁移是煤炭超临界水气化过程硫迁移机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煤炭中无机硫的主要赋存载体—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种工况下黄铁矿超临界水气化的分子动力学模型,总结了H_(2)、H_(2)S等关键产物的变化规律,并使用动画追踪硫的脱出转化过程以获得迁移路径图。结果表明:提高温度在促进氢气生成的同时可以抑制硫化氢气体的产生,且有利于硫元素以自由基团的形式从黄铁矿中脱离;增加超临界水分子数量促进了硫原子脱离黄铁矿且可以提升氢气的产量,但不会促进硫化氢气体的生成。在硫的迁移方面,硫原子的迁移分为热解脱离与水分子协助脱离2种方式,其中热解脱离发生在反应的前期,水分子协助脱离则是硫原子的主要迁移方式,硫的最终存在形态为HOS、H_(2)OS等含硫基团及H_(2)S气体,含硫基团占据了脱出硫原子总量的80%以上。黄铁矿团簇演化的另一关键步骤是氧原子键入团簇,其主要过程为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与铁原子成键并由团簇外侧逐渐向内部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超临界水 硫迁移 分子动力学 反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放热时间对相变储热单元肋片拓扑结构的影响机理
11
作者 谢昀 赵耀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1,共8页
拓扑优化肋片能够有效强化相变储热单元的传热与储热性能。通过建立管壳式相变储热单元二维数学模型,对比研究了不同储、放热时间下的最优肋片,开发了适用于不同储、放热循环的多工况肋片,并采用计盒维数、单位长度表面积对肋片结构定... 拓扑优化肋片能够有效强化相变储热单元的传热与储热性能。通过建立管壳式相变储热单元二维数学模型,对比研究了不同储、放热时间下的最优肋片,开发了适用于不同储、放热循环的多工况肋片,并采用计盒维数、单位长度表面积对肋片结构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增加储热时间使肋片分支更简单且呈非均匀分布;放热时间超过600 s后,肋片向储热单元中部延长以增大表面积。3000 s储热-放热循环肋片相比于单工况肋片,传热面积增大80%,单位质量放热量提高37.6%;300 s放热-储热循环肋片的分支末端得到了延展,单位质量储热量提高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储热 拓扑优化 肋片 自然对流 多工况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化硼纳米管的制备及应用研究展望
12
作者 何舜宇 陈旭丹 +1 位作者 俞强 闫长增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88-1395,共8页
氮化硼纳米管(BNNTs)是一类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质的一维纳米材料,自1995年首次合成以来,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引起了广泛关注。BNNTs的结构与碳纳米管(CNTs)类似,但是由硼和氮原子交替排列形成,这种结构赋予了BNNTs一系列独特的性质,... 氮化硼纳米管(BNNTs)是一类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质的一维纳米材料,自1995年首次合成以来,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引起了广泛关注。BNNTs的结构与碳纳米管(CNTs)类似,但是由硼和氮原子交替排列形成,这种结构赋予了BNNTs一系列独特的性质,如高化学稳定性、良好的耐热性、电绝缘性和高热导率等。BNNTs的合成在其性能研究和应用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基于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BNNTs在多个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氮化硼纳米管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球墨退火法、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及模板合成法等制备工艺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并同步探讨了该材料在中子屏蔽、生物医学、光学器件及导热材料等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硼 纳米管 一维材料 中子屏蔽 生物医学 光学器件 导热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环境下考虑全周期经济效益的工业园区共享储能优化配置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亚武 黄淳驿 +3 位作者 王承民 李康平 房鑫炎 严干贵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9-138,共10页
为提升用户侧储能运行效率、改善投资成效,提出一种在市场环境下考虑全周期经济效益的工业园区共享储能(SES)优化配置方法。一方面,通过协调不同用户间的差异化调节需求,减少储能容量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用户与SES的灵活调节能力,参... 为提升用户侧储能运行效率、改善投资成效,提出一种在市场环境下考虑全周期经济效益的工业园区共享储能(SES)优化配置方法。一方面,通过协调不同用户间的差异化调节需求,减少储能容量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整合用户与SES的灵活调节能力,参与需求响应市场拓宽盈利渠道,并且考虑了SES全运行周期经济效益测算以降低投资风险。首先,结合电力市场交易规则,提出了多工业用户组建合作联盟的园区SES运营模式。其次,以运营周期内联盟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SES双层优化配置模型,其中,上层模型旨在形成最大化投资成效的SES规划方案,而下层模型则综合考虑分时电价、需求响应违约风险等因素形成储能的最优投标调度方式,并结合市场时序演变规律精准量化SES在全运行周期内的运营收益,对上层结果进行修正。接着,利用近似KKT(Karush-Kuhn-Tucker)条件将该模型转化为单层模型进行求解,结合雨流计数法与迭代法量化SES容量衰减对其配置方案的影响,并利用双边Shapley值法分摊各工业用户的投资成本。最后,算例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并且分析了储能盈利模式、SES容量衰减以及需求响应违约风险等因素对SES投资经济效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市场 时序演变 工业园区 共享储能 需求响应 优化配置 双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载分接开关绝缘油中金属颗粒运动规律及其对介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鲁沛乐 严英杰 +1 位作者 刘亚东 江秀臣 《南方电网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高压有载分接开关油室金属微粒放电引发的缺陷超一半以上严重影响长期运行可靠性。研究了有载分接开关断开过程中绝缘油中金属颗粒的运动规律及其对绝缘油介电性能的影响,可为有载分接开关绝缘状态诊断和油隙绝缘裕度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高压有载分接开关油室金属微粒放电引发的缺陷超一半以上严重影响长期运行可靠性。研究了有载分接开关断开过程中绝缘油中金属颗粒的运动规律及其对绝缘油介电性能的影响,可为有载分接开关绝缘状态诊断和油隙绝缘裕度设计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分别给出了流体场、金属颗粒动力学以及电场的理论分析,并阐述了三者的耦合关系;同时建立有载分接开关触头二维简化仿真模型,得到了流体场中涡流的分布、金属颗粒的运动规律以及带电金属颗粒的运动轨迹;仿真结果表明开关运动过程中,开关间隙中心处颗粒浓度最高,且会形成“小桥”。通过混合物的介电常数和电导率模型计算了金属颗粒浓度分布变化对绝缘油介电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按浓度分区计算再并联的方法,提高了介电参数计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载分接开关 金属颗粒 运动规律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厚度和粒径对In_(2)O_(3)氨气传感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春平 杨琳 +1 位作者 张毅然 林赫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2,共5页
采用自蔓延燃烧(SHS)法合成了纳米敏感材料一氧化铟(In_(2)O_(3)),以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为固体电解质,铂(Pt)为参比电极,制备了混合电位型氨气(NH_(3))传感器。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敏感电极... 采用自蔓延燃烧(SHS)法合成了纳米敏感材料一氧化铟(In_(2)O_(3)),以氧化钇稳定的氧化锆(YSZ)为固体电解质,铂(Pt)为参比电极,制备了混合电位型氨气(NH_(3))传感器。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敏感电极形貌进行表征。研究发现,随着电极厚度的增加,更多的NH_(3)被吸附到表面参与电化学过程,传感性能增强;若电极层过厚,大部分NH_(3)在穿过电极层到达三相界面(TPB)区域之前,被气固多相催化反应消耗,传感性能降低;SEM表征结果显示,最优的电极厚度为104.20μm。同时研究了粒径对性能的影响,在煅烧温度为900℃时,传感器表现出最高的灵敏度(-64.20 mV/decade),TEM表征结果显示,此时晶粒的平均粒径为75.92 nm。通过极化曲线测试验证了传感器响应机理符合混合电位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 氨气传感器 电极厚度 粒径 敏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与SCD文件的智能变电站二次检修安全措施自动生成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俞伊丽 张展耀 +3 位作者 接晓霞 甄钊 戴涛 李康平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智能站采用光纤传递数字和模拟信号,使常规站基于“短电流、断电压、拆跳闸”方式的二次安全措施理论不再适用于智能站。为解决传统人工拟票方式编制效率低、错误率高等问题,提出基于知识图谱与智能变电站配置描述文件(substation confi... 智能站采用光纤传递数字和模拟信号,使常规站基于“短电流、断电压、拆跳闸”方式的二次安全措施理论不再适用于智能站。为解决传统人工拟票方式编制效率低、错误率高等问题,提出基于知识图谱与智能变电站配置描述文件(substation configuration description, SCD)的二次检修安全措施自动生成技术。首先,基于SCD文件和知识图谱构建配置数据库,并按照设定规则实现虚回路与软压板的半自动关联。其次,依据智能站规范中的二次安措编制准则,构建安措规则库并引入安措执行优先级编码字段。最后,由二次安措自动生成技术基于配置数据库与安措规则库完成检修设备二次信息的规则匹配,用于自动生成二次安措票。仿真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根据现场检修任务自动正确生成二次安措票,提高智能变电站技改、消缺和校验的工作效率,降低人工编制错误率,为实现智能化运检一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站 知识图谱 SCD文件 配置数据库 安措规则库 二次安措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氧基二甲醚和汽油双燃料火花辅助压燃燃烧及排放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闫鑫 朱天奎 +2 位作者 仇钰啸 管斌 黄震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0,共10页
试验平台基于汽油缸内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发动机改造,缸内直喷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PODE),进气道喷射汽油,并将压缩比从10提升至15以利于压燃,以点火和直喷策略作为控制参数,获取双燃料火... 试验平台基于汽油缸内直喷(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GDI)发动机改造,缸内直喷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PODE),进气道喷射汽油,并将压缩比从10提升至15以利于压燃,以点火和直喷策略作为控制参数,获取双燃料火花辅助压燃(dualfuel spark-assisted compression ignition,DF-SACI)发动机的运行特征。试验结果表明:DFSACI呈现多阶段放热,直喷正时提前可提高混合气均匀性,减小不同燃烧阶段的界限,放热率明显提高;直喷比例可以更为有效地调节CA50和等容燃烧的比例,对热效率影响明显;同时放热率受点火正时提前的影响最小。试验中有效热效率最高可达37.5%。排放方面,DFSACI模式在合适的点火和喷射策略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C和CO的排放,HC体积分数可降低至3000×10^(-6)以下,CO体积分数可降低至1500×10^(-6)以下,同时将NOx排放控制在较低水平。通过对燃烧策略的合理调整,PODE/汽油双燃料发动机借助火花辅助压燃可实现高效清洁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 火花辅助压燃 高压缩比 直喷策略 点火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P-DMSO-PMDETA三元相变吸收剂的CO_(2)捕集性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家伟 杨柳 +1 位作者 李新令 黄震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0,共8页
以仲胺3-甲基胺基-1-丙醇(MAP)为主吸收剂、二甲基亚砜(DMSO)为有机稀释剂、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为辅助吸收剂,制备了新型MAP-DMSO-PMDETA三元相变吸收剂,考察了其相变行为和CO_(2)吸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MAP、DMSO与PMDETA的... 以仲胺3-甲基胺基-1-丙醇(MAP)为主吸收剂、二甲基亚砜(DMSO)为有机稀释剂、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为辅助吸收剂,制备了新型MAP-DMSO-PMDETA三元相变吸收剂,考察了其相变行为和CO_(2)吸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MAP、DMSO与PMDETA的质量比为3∶6∶11,吸收温度为40℃,CO_(2)体积分数为10%,进气流量为1.25 L/min的优化条件下,吸收饱和后发生液液分相,吸收剂负载量为0.79 mol/kg,吸收负荷为0.47 mol/mol(以MAP计),富相的体积分数为45.1%,并富集了95.1%的CO_(2),而黏度仅为11.83 mPa·s;该三元相变吸收剂不仅解吸性能优异,同时循环稳定性良好,经5次吸收-解吸循环,解吸负荷稳定在0.34 mol/mol(以MAP计)左右,解吸效率可达6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剂 二氧化碳捕集 鼓泡塔 相变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改性固态胺吸附剂用于碳捕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苗诒贺 王耀祖 +3 位作者 刘雨杭 朱炫灿 李佳 于立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9-2759,共21页
固态胺是固体吸附CO_(2)捕集技术路线中的研究热点,是烟气碳捕集和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中最有应用前景的吸附剂材料,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固态胺吸附剂的吸脱附性能以及热化学稳定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表面活性剂... 固态胺是固体吸附CO_(2)捕集技术路线中的研究热点,是烟气碳捕集和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中最有应用前景的吸附剂材料,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固态胺吸附剂的吸脱附性能以及热化学稳定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表面活性剂、胺类和无机物类,以及环氧化物、螯合剂和含硫化合物等添加剂对固态胺吸附剂吸附能力增强和热化学稳定性提升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不同种类添加剂对固态胺吸附剂的改性机理,总结了在不同碳捕集工况下添加剂对固态胺吸附剂的改性特点。尽管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添加剂改性固态胺吸附剂仍然面临挑战,尤其是目前尚未能充分实现增强固态胺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和热化学稳定性的双重目标。此外,鉴于不同碳捕集工况下气体成分显著不同,未来研究需要更加明晰不同碳捕集工况下添加剂对固态胺吸附剂吸脱附热力学、动力学以及热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并根据具体碳捕集工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添加剂改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捕集 吸附剂 稳定性 添加剂 表面活性剂 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和随机搜索优化的核反应堆数字孪生参数反演模型 被引量:3
20
作者 龙家雨 宋美琪 +2 位作者 柴翔 刘晓晶 妥艳洁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为了实现对核反应堆内置传感器的大量数据的高效存储、传输和分析,本文结合聚类算法与随机搜索优化的人工神经网络,对空间热离子反应堆的数字孪生系统搭建了一个参数反演模型,实现在热管失效工况下的堆芯温度数据的反演。使用20%热管失... 为了实现对核反应堆内置传感器的大量数据的高效存储、传输和分析,本文结合聚类算法与随机搜索优化的人工神经网络,对空间热离子反应堆的数字孪生系统搭建了一个参数反演模型,实现在热管失效工况下的堆芯温度数据的反演。使用20%热管失效工况下空间热离子反应堆堆芯4个区域的温度数据,通过K-means聚类与轮廓系数指标提取各区域的特征温度参数,通过随机配置优化的全连接人工神经网络(ANN)完成特征参数到其他参数的反演,并对反演效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对燃料、发射极、接收极、冷却剂4个区域进行参数反演,温度反演值的相对误差均方根分别为0.55%、0.41%、0.19%、0.18%,其中用于反演的特征参数占总参数比例均不超过8%。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参数反演模型能够获取特征参数的物理含义,并对空间热离子反应堆堆芯温度参数进行较高精度的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空间热离子反应堆 K-MEANS聚类 人工神经网络 参数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