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TTF-1、PAX-8与乳腺癌术后放疗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性队列研究
1
作者 陈刚 张顺康 +4 位作者 郭绍文 卢月 孙丽云 沈磊 汪成 《中国癌症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0-1107,共8页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在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的长期随访中较为常见。本研究旨在结合血清学甲状腺功能指标的检查结果,比较乳腺癌术后患者在放疗前后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和配对盒转录因子8(paire...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在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的长期随访中较为常见。本研究旨在结合血清学甲状腺功能指标的检查结果,比较乳腺癌术后患者在放疗前后甲状腺转录因子-1(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和配对盒转录因子8(paired box 8,PAX-8)血清水平的变化,分析两种甲状腺转录因子血清水平的变化与乳腺癌术后放疗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放疗科2022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无甲状腺疾病史且在乳腺癌术后接受放疗的女性患者,按照有无锁骨上区放疗野分成两组。所有患者入组前均被完整告知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设计通过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审批号:伦审2021-KY-2)。分别记录入组患者放疗前、放疗结束时、放疗结束后6、12和24个月两种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PAX-8)的血清水平、血清甲状腺功能指标的检查结果,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etraiodothyronine,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etraiodothyron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本研究严格遵循《加强流行病学中观察性研究报告质量》指南中的各项条目。结果:共80例患者入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中有19例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其中锁骨上区野放疗组15例,无锁骨上区野放疗组4例(P=0.004)。两组患者放疗前血清TTF-1[5.70(5.11,7.13)vs 6.68(5.15,7.57),P=0.296]、PAX-8(5.26±1.01vs 5.66±1.37,P=0.14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锁骨上区野放疗组患者TTF-1、PAX-8的血清检测值在放疗结束后的12个月内逐渐升高;而无锁骨上区野放疗组TTF-1、PAX-8的血清水平在放疗结束后的24个月内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的TTF-1的血清检测值在放疗结束后6个月[6.99(4.73,13.94)vs 5.79(5.01,6.28),P=0.049]、12个月[7.65(5.02,17.85)vs5.43(4.52,6.22),P=0.00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X-8的血清检测值在放疗后12个月[6.79(4.86,14.30)vs5.81(4.70,7.25),P=0.04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锁骨上区野放疗组TTF-1以及PAX-8均明显升高的放疗结束后12个月的检测值中位数作为参考数值,将检测值超过平均值的患者定义为甲状腺转录因子升高亚组,低于平均值定义为甲状腺转录因子正常亚组,比较两个亚组中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情况的差异,并分析锁骨上区野放疗组患者TTF-1/PAX-8升高与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升高亚组的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亚组(分别为65.0%vs 10.0%、60.0%vs 15%,P=0.001、P=0.00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术后锁骨上区野放疗结束后12个月的TTF-1/PAX-8升高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呈正相关(OR=9.702、OR=3.930,P=0.020、P=0.046)。结论:乳腺癌术后放疗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乳腺癌术后锁骨上区野放疗显著增加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而在乳腺癌术后锁骨上区野放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中,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和PAX-8的血清水平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放疗 锁骨上区放疗野 甲状腺转录因子 甲状腺功能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全乳同步瘤床加量调强放疗计划的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刚 张顺康 +5 位作者 沈磊 孙丽云 赵映薇 王鑫 王欢欢 卢月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1-619,共9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保乳手术+术后放疗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标准治疗模式。采用3种不同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制定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同步瘤床加量的放疗计划,并对3种放疗计划的肿瘤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等方面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上海... 背景与目的:目前保乳手术+术后放疗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标准治疗模式。采用3种不同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制定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同步瘤床加量的放疗计划,并对3种放疗计划的肿瘤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等方面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放疗科2018年度收治的女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50例,左、右侧乳腺癌患者各25例。分别采用正向调强、逆向调强、容积调强等3种调强治疗方法制定全乳同步瘤床加量放疗计划。比较3种放疗计划的靶区适形度(conformity index,CI)与均匀度(homogeneity index,HI);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包括同侧肺(V5、V20、V30)、心脏(Dmean、左乳癌V25、右乳癌V15)、对侧乳腺(D2、Dmean);单次治疗的总跳数(minute,MU)及出束时间,并进一步分析乳房体积大小对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正向调强、逆向调强与容积调强放疗计划的全乳靶区CI分别为0.69±0.09、0.86±0.06和0.79±0.07(两两比较P<0.001),瘤床靶区CI分别为0.71±0.15、0.79±0.15和0.80±0.12(两两比较P=0.007、P<0.001和P=0.624),全乳靶区HI分别为0.17±0.03、0.13±0.03和0.18±0.03(两两比较P<0.001),瘤床靶区HI分别为0.17±0.05、0.07±0.01和0.10±0.02(两两比较P<0.001)。同侧肺V5为56.08±7.24、46.08±5.48和57.82±6.64(两两比较P<0.001、P=0.079、P<0.001),V20为27.96±2.57、20.28±2.13和23.44±2.71(两两比较P<0.001、P=0.025、P<0.001),V30为22.34±2.20、15.40±2.37和16.42±2.82(两两比较P<0.001、P=0.006、P=0.012)。左乳癌心脏Dmean为775.48±113.23、584.20±223.04和634.24±174.38(两两比较P<0.001、P<0.001、P=0.045),右乳癌心脏Dmean为209.32±84.60、125.56±41.65和200.80±49.74(两两比较P<0.001、P=0.524、P<0.001),左乳癌心脏V25为8.20±1.73、5.02±1.38和6.65±1.56(两两比较P<0.001、P<0.001、P=0.037),右乳癌心脏V15均为0值不做比较。对侧乳腺的Dmean为288.05±105.14、108.25±56.47和123.59±73.79(两两比较P<0.001、P<0.001、P=0.023)。单次治疗MU为285.74±17.73、1463.94±227.74和445.50±98.22(两两比较P<0.001),出束时间为205.12±20.68、343.26±37.59和138.06±13.53(两两比较P<0.001)。50例患者以患侧乳房体积平均值764.89mL为界分成两组,乳房小体积组3种放疗计划的靶区CI、HI以及单次MU与出束时间优于乳房大体积组,而在正常器官剂量学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逆向调强与容积调强在靶区剂量学参数及危及器官的保护方面优于正向调强计划。其中逆向调强计划稍优于容积调强,推荐用于耐受较好、有长期生存预期的中、青年患者;而容积调强计划的单次MU更少,出束时间更短,建议老年、乳房体积较大的患者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同步瘤床加量 调强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