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颌面头颈部骨肉瘤化学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晓 季彤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6,共4页
骨肉瘤是颌面头颈部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局部切除手术及辅助放化学治疗在内的综合序列治疗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化学治疗是综合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已有的化学治疗方案中,甲氨蝶呤、阿霉素和顺铂(MAP)等经典... 骨肉瘤是颌面头颈部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局部切除手术及辅助放化学治疗在内的综合序列治疗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化学治疗是综合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已有的化学治疗方案中,甲氨蝶呤、阿霉素和顺铂(MAP)等经典化学治疗方案在口腔颌面头颈部骨肉瘤的治疗中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新辅助化学治疗和电化学疗法等方案也在近年诞生,然而其临床应用价值尚待考证。随着近年来对骨肉瘤分子生物学认知的逐步深入,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探讨针对肿瘤细胞的化学药物成为新的进展趋势。本文就化学治疗在颌面头颈部骨肉瘤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化学疗法 口腔颌面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与其配体信号通路的调控及其在头颈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毛璐 鞠侯雨 任国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60-565,共6页
肿瘤通过刺激免疫系统的抑制受体改变原有免疫反应,进行免疫逃逸。通过阻断T细胞抑制受体,阻断肿瘤的发生,为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已证实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 肿瘤通过刺激免疫系统的抑制受体改变原有免疫反应,进行免疫逃逸。通过阻断T细胞抑制受体,阻断肿瘤的发生,为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潜在的治疗策略。已证实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能够通过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及细胞因子的产生来负调控免疫应答,促进肿瘤逃逸。本文综述了PD-1/PD-L1信号通路的生物学特点及功能,并回顾了抗PD-1/PD-L1治疗头颈部肿瘤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 免疫检查点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血管造影辅助设计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田卓炜 周辉红 +2 位作者 冯少清 孙坚 何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807-812,共6页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uplex sonography,CDS)与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两种常用术前穿支血管定位技术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辅助设计及其准确度、敏感度对比的应用,为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uplex sonography,CDS)与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两种常用术前穿支血管定位技术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辅助设计及其准确度、敏感度对比的应用,为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罹患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需行手术及同期软组织修复29例,术前应用CDS、CTA技术对患者双侧腹股沟区旋髂浅动脉穿支进行检测,并记录血管相关检查结果,对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制备18例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以术中解剖证实结果为金标准,设计诊断试验,探讨CDS、CTA两种技术用于诊断旋髂浅动脉穿支是否存在及管径大小的准确性。结果:18例患者行皮瓣制备,其中1例术中未探及血管、17例术中行旋髂浅动脉管径测量,平均管径为(0.69±0.20)mm。在诊断血管有无的试验中,CDS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82.4%,ROC曲线下面积为0.79;CTA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4.2%,ROC曲线下面积为0.85。术前测量的CDS、CTA平均管径分别为(0.84±0.14)、(1.01±0.19)mm,将CDS、CTA技术术前测量的管径大小分别与术中对比,穿支动脉管径(D)分别与CDS、CTA测量的管径值两两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S、CTA是用于术前检测穿支血管相对可靠的技术。利用CDS、CTA术前为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定位穿支血管,可为术者提供与该穿支血管的走行、毗邻以及穿出点的精确信息,并一定程度反映血管管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穿支皮瓣 影像学 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