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颌面部爆炸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陈之彪 辛鹏飞 徐兵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214-216,共3页
易燃易爆物所引起的人体颌面部的爆炸性损伤与常规外伤既有相同点,又有其独特的致伤因素。爆炸主要以高速破片、冲击波、化学烧伤3个方面对机体造成损伤,呈现出多发伤、复合伤、异物伤等特点。当爆炸发生于颌面部时,除引发牙颌损伤外,... 易燃易爆物所引起的人体颌面部的爆炸性损伤与常规外伤既有相同点,又有其独特的致伤因素。爆炸主要以高速破片、冲击波、化学烧伤3个方面对机体造成损伤,呈现出多发伤、复合伤、异物伤等特点。当爆炸发生于颌面部时,除引发牙颌损伤外,易伴发颅脑与呼吸道的损伤,引起休克或窒息。通过雷管、球形爆炸源等建立实验动物的爆炸伤模型,对分析了解爆炸伤的特点和治疗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爆炸伤的致伤机制、损伤特点和实验动物研究进行综述,并阐述了临床对爆炸伤的处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伤 坚固内固定 冲击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应力对成骨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ODF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江凌勇 赵志河 +1 位作者 王军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28-432,438,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诱导分化来源的成骨细胞在张应力刺激下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factor,ODF)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中成骨细胞调控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诱导分化来源的成骨细胞在张应力刺激下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factor,ODF)基因表达的变化,探讨正畸牙移动骨改建过程中成骨细胞调控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成骨细胞,采用膜式动态张应力加载体系按张应力大小及作用方式不同分为静态1、3、5 kPa组,动态3、5 kPa组(频率0.017 Hz)及对照不加力组6个实验组和按不同作用时间分为0、3、6、9、12、24和48 h 7个时间段进行体外细胞加力,RT-PCR技术检测不同强度、不同性质、不同作用时间张应力对成骨细胞ODF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张应力刺激抑制成骨细胞ODF的表达,静态张应力的抑制效应弱;抑制作用与刺激强度无明显关系;ODF mRNA在动态张应力作用6 h后表达逐渐下降,9 h后显著下降,之后维持在一较低水平,48 h最低,具有时效性。结论机械张应力刺激通过抑制成骨细胞ODF mRNA的表达限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应力 骨髓间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分化因子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表面塑性变形纳米化对MC3T3细胞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陶凤娟 余优成 +4 位作者 陈万涛 万鹏波 叶冬霞 于晓平 王庆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6-211,共6页
目的研究纯钛表面塑性变形纳米化后对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细胞黏附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塑性变形技术使纯钛表面纳米化,钛板大小10mm×10mm×1mm。未处理纯钛为对照组(n=6),塑性变形纳米化钛板为实验组(n=6)。扫描电镜... 目的研究纯钛表面塑性变形纳米化后对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细胞黏附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塑性变形技术使纯钛表面纳米化,钛板大小10mm×10mm×1mm。未处理纯钛为对照组(n=6),塑性变形纳米化钛板为实验组(n=6)。扫描电镜观察MC3T3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形态,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黏附的数目,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特点。结果扫描电镜下观察表明,MC3T3细胞是以多个大小不等的胞突黏附于纳米化钛板表面,细胞表现良好的伸展形态;荧光显微镜显示,细胞在纳米化钛板表面的黏附能力较表面未处理钛板明显提高(P<0.05);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纳米化钛板表面结构能促进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纤维的充分铺展。结论纯钛表面塑性变形纳米化后,能明显促进MC3T3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和铺展,改善了纯钛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表面 纳米化 塑性变形 成骨细胞黏附 细胞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性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与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杜世文 俞创奇 石欢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9-243,共5页
舍格伦综合征(SS)是一种主要累及泪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pSS)和继发性舍格伦综合征(sSS)。辅助性T(T_h)细胞中T_h1与T_h2细胞分化不平衡,T_h17细胞与T_(reg)细胞免疫失衡可能对pSS的发... 舍格伦综合征(SS)是一种主要累及泪腺和唾液腺等外分泌腺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原发性舍格伦综合征(pSS)和继发性舍格伦综合征(sSS)。辅助性T(T_h)细胞中T_h1与T_h2细胞分化不平衡,T_h17细胞与T_(reg)细胞免疫失衡可能对pSS的发生及其发展产生影响。T_h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1和IL-23等细胞因子在pSS发病过程中和介导SS小腺体内炎症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有关T_h17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的研究,可为pSS的治疗提供更为有力和关键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性T细胞 舍格伦综合征 白细胞介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鼻阻塞对中度OSAHS患者咽腔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陆立彦 张宇宁 +4 位作者 郭宇峰 刘树红 陈广 卢晓峰 朱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3-528,共6页
目的:研究通过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型模拟平静呼吸下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咽腔形态及内部流动,并模拟单侧鼻腔阻塞情况下平静呼吸时患者的咽腔流体流场,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志愿... 目的:研究通过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模型模拟平静呼吸下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咽腔形态及内部流动,并模拟单侧鼻腔阻塞情况下平静呼吸时患者的咽腔流体流场,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志愿者(中度OSAHS患者)的咽腔行CT扫描,通过Amira 4.0建立上气道三维模型,同时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单侧鼻腔阻塞的上气道三维模型,利用Gambit2.3.16网格划分后,用Fluent6.3.2模拟不同情况、不同流量下的咽腔内部流体力学。将CFD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该患者上气道最狭窄处位于软腭后区,最小截面积大小为1.349×10-4m3,与临床检查相符合;在此区域,出现上气道最大流速(14.39 m/s)、最大压降(总压降40.60%);在模拟单侧鼻阻塞情况下,该模型管腔内各截面流速平均加快0.25 m/s,各截面压力平均增大2.90 Pa,但是流速、压力变化趋势不发生改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CFD模型能准确地反映患者上气道实际情况;单侧鼻腔阻塞情况时,患者的管腔内负压增大,更易产生上气道塌陷,但是不改变患者原有的上气道气流分布规律,是促进因子而非始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计算机流体力学 三维重建 咽腔 鼻阻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骨向分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司家文 郭礼和 沈国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575-578,共4页
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位于羊膜最内层,外侧包绕人羊膜间质细胞(hAMC)和细胞外基质。hAEC具有典型的上皮细胞样形态和超微结构,而hAMC表现出上皮-间质混合超微结构特征。这些来自于羊膜的特殊干细胞群可表达八聚体4、关键蛋白、氧化还原... 人羊膜上皮细胞(hAEC)位于羊膜最内层,外侧包绕人羊膜间质细胞(hAMC)和细胞外基质。hAEC具有典型的上皮细胞样形态和超微结构,而hAMC表现出上皮-间质混合超微结构特征。这些来自于羊膜的特殊干细胞群可表达八聚体4、关键蛋白、氧化还原调节器1和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相关高速泳动族蛋白盒2等干细胞标志物,可能较成体干细胞具有更高的多向分化潜力。体外骨诱导培养均可促进hAEC和hAMC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增高,1型胶原和骨钙蛋白等成骨标志物表达,细胞外矿化组织增加。最近的研究显示,将羊膜上皮细胞植入动物骨缺损后,可观察到细胞快速广泛地成骨分化,且细胞可在移植部位存活45 d并持续形成新生骨。作为一类处于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过渡阶段的特殊干细胞样细胞,hAEC在颌面部骨组织再生方面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应用价值,值得国内外同行共同探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干细胞 成骨分化 骨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瘤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朱丽娟 陈万涛 邱嘉旋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4-507,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瘤旁组织(肿瘤外1.0cm)中的差异表达,探讨其作为界定多形性腺瘤安全切除边界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Real-time PCR、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Ki-67在原发多形性腺瘤与瘤旁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 目的:通过检测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瘤旁组织(肿瘤外1.0cm)中的差异表达,探讨其作为界定多形性腺瘤安全切除边界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Real-time PCR、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Ki-67在原发多形性腺瘤与瘤旁组织中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原发腮腺多形性腺瘤石蜡组织标本中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RT-PCR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Ki-67在瘤旁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Ki-67在瘤旁组织中未见明显表达。结论:多形性腺瘤瘤旁组织中Ki-67的表达明显低于肿瘤组织,提示肿瘤外1.0cm为安全切除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多形性腺瘤 KI-67 增殖 切除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