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混合现实的手术导航系统在颅颌面创伤骨整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林承重 张勇 +4 位作者 董韶 吴锦阳 张楚茜 万新军 张诗雷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76-684,共9页
目的搭建基于混合现实(MR)及红外光学定位的手术导航系统,并评估其在颅颌面创伤骨整复中的临床适用性。方法集成基于MR技术和光学定位追踪的软硬件系统,并完善系统工作流程;通过3D打印头颅模型实验,分析该系统的系统误差、目标配准误差... 目的搭建基于混合现实(MR)及红外光学定位的手术导航系统,并评估其在颅颌面创伤骨整复中的临床适用性。方法集成基于MR技术和光学定位追踪的软硬件系统,并完善系统工作流程;通过3D打印头颅模型实验,分析该系统的系统误差、目标配准误差和截骨应用误差;进一步通过颧上颌骨复合体(ZMC)复位的模型实验和额骨缺损修复的初步临床应用,探讨该系统的适用性。结果本MR手术导航系统的系统误差为(1.23±0.52)mm,目标配准误差为(2.83±1.18)mm,截骨应用误差为(3.13±1.66)mm;ZMC模型虚拟手术规划流畅,复位顺利;本系统引导下的额骨缺损修复重建手术过程顺利,重建效果满意。结论本研究搭建的MR手术导航系统具有虚实融合效果佳、动态导航稳定性好的优点,其在颅颌面外科的医患沟通、医学教育、术前规划和术中导航等各方面都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颌面外科 混合现实 手术导航 虚拟手术 修复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颌面骨畸形机制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2
作者 江凌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3-675,共13页
牙颌面骨畸形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症状严重、诊疗困难,缺乏早期干预策略,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机制研究较少、不够深入。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骨性畸形、牙列不齐等骨与牙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及口颌功能异常,其中颌面骨与牙-牙周复合体是... 牙颌面骨畸形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症状严重、诊疗困难,缺乏早期干预策略,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机制研究较少、不够深入。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骨性畸形、牙列不齐等骨与牙的形态结构、位置关系及口颌功能异常,其中颌面骨与牙-牙周复合体是两大核心结构,分别决定了颜面美观与咬合功能。颌面骨畸形精准防治需从病因角度研究发育与致病机制,而牙列不齐等牙-牙周复合体畸形矫治则需从临床正畸应力角度研究稳态与应激改建机制,两方面机制研究均可为牙颌面骨畸形防治策略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既往相关研究常以突变基因与差异因子表达谱的描述为主。近年来,Cre-LoxP等条件性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使研究者得以在体内直观地评价单一细胞谱系中致病基因的功能,助力牙颌面骨畸形研究从表型层面向分子机制层面推进。该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近年的研究以及笔者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提出牙颌面骨畸形机制研究“一体两翼”模式,即牙颌面骨畸形为“一体”,颌面骨发育与畸形致病机制为“一翼”,牙-牙周复合体稳态与应激改建机制为“另一翼”;该模式的提出旨在系统性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探索临床干预新思路。近年的相关研究运用前沿技术从“两翼”出发探究“一体”的机制:一方面,牙颌面骨的胚胎发育来源复杂,组成型条件性模式动物成为研究关键细胞中关键因子功能的重要新策略;另一方面,牙-牙周复合体的成体改建最为频繁,诱导型条件性模式动物为模型时程精准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单细胞测序与谱系示踪技术的开发,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因其原位、特化的特征渐受青睐,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其特征功能,这一发展趋势十分契合“一体两翼”的研究模式,有望加快牙颌面骨畸形的理论基础建设与应用转化。该文就牙颌面骨畸形机制“一体两翼”的研究模式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颌面骨畸形 牙颌面骨发育 骨稳态 基因编辑 组织特异性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人类颌面部形态遗传学决定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侯鑫 代杰文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735,共8页
面部形态的内在复杂性以及多种影响面部形态的因素使人类面部特征表现出高度的特异性。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低成本、高分辨率成像系统的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正常范围面部特征的遗传结构,并深入探索影响正常面部形态的遗传位点及... 面部形态的内在复杂性以及多种影响面部形态的因素使人类面部特征表现出高度的特异性。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低成本、高分辨率成像系统的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正常范围面部特征的遗传结构,并深入探索影响正常面部形态的遗传位点及面部特征的生物学机制。本文聚焦于影响人类正常面部形态的遗传关联,系统综述了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人类颅面部形态遗传研究进展,比较不同人群的面部遗传差异。这将有助于阐明颅面发育异常机制、促进个体面部识别技术发展并提高其安全性,以及在法医学领域根据遗传信息推断犯罪嫌疑人或失踪人员的面部外貌,为面部重建和揭示人类进化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学 面部形状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口面裂的分级分类诊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承浩 安阳 +11 位作者 段小红 郭应坤 刘珊玲 罗红 马端 任芸芸 王旭东 吴晓珊 谢红宁 朱洪平 朱军 石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先天口面裂是颌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其预后根据畸形的病因和严重程度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非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的畸形程度较轻且治愈效果好,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常因伴有身体其他器官的异常而致使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本共... 先天口面裂是颌面部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其预后根据畸形的病因和严重程度的不同有着很大的差别。其中非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的畸形程度较轻且治愈效果好,综合征型先天口面裂常因伴有身体其他器官的异常而致使治疗难度较大,预后较差。本共识对不同严重程度的先天口面裂进行详细的分级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诊疗指南,为患者家庭应对产前筛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对我国预防和控制严重出生缺陷发生、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口面裂 分级分类 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正颌外科流程及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代杰文 王璧霞 +5 位作者 魏弘朴 李彪 沈舜尧 房兵 沈国芳 王旭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33-1340,共8页
目的·建立规范的数字化正颌外科流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选择2014—2015年接受数字化正颌外科治疗的788例牙颌面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与模拟、三维打印与合板处理、正... 目的·建立规范的数字化正颌外科流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选择2014—2015年接受数字化正颌外科治疗的788例牙颌面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与模拟、三维打印与合板处理、正颌外科手术实施、手术效果反馈与资料回收、多方核查与记录"的流程实施治疗并评价其效果。结果·所有788例患者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随访资料以及手术医生的评价和反馈信息得到了完整保存。未发生板丢失、混淆等重大失误。医生、管理护士和设计人员在整个流程中能流畅配合,对流程安排满意。在流程中出现的设计医生忘记调试板、板未及时消毒等情况,均在多方核查时及时发现和处理。结论·规范化的数字化正颌外科流程应包括临床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与模拟、三维打印与板处理、正颌外科手术实施、手术效果反馈与资料回收、多方核查与记录等步骤,其可有效减少失误,确保数字化板的精度,提高患者的就诊体验、工作效率和治疗效果,推动正颌外科的发展和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正颌外科 流程 精准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面协调汉族成人的牙颌特征分析
6
作者 陈思悦 李思彤 +6 位作者 顾恺隽 杜常欣 朱妍菲 郑朝 周璟 何颖 朱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7-323,共7页
目的·建立中国18~25岁颜面协调汉族人群Downs分析法头影测量正常值,并分析其性别特征及地域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在中国7个自然地理区域分别进行受试者招募,筛选3万余人,最终共纳入883例符合要求的颜面协调者。收集受试... 目的·建立中国18~25岁颜面协调汉族人群Downs分析法头影测量正常值,并分析其性别特征及地域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在中国7个自然地理区域分别进行受试者招募,筛选3万余人,最终共纳入883例符合要求的颜面协调者。收集受试者的基本资料,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Downs分析法(使用解剖耳点)测量硬组织数据,并比较牙颌结构的性别差异及地区差异。结果·颌凸角、上下牙槽座角、下颌平面角以及[牙合]平面角,这4项硬组织指标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女性颌凸角、下颌平面角、[牙合]平面角皆大于男性,上下牙槽座角小于男性;上下中切牙角、下中切牙-[牙合]平面角、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及上中切牙凸距这几项牙性指标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owns分析法10项指标的测量结果皆显示出地区差异,但部分地区之间也有共通特征。东北、华东、华南三个沿海地区的面角较小,下颌平面角、颌凸角、[牙合]平面角及上中切牙凸距偏大,即相较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的颜面协调者颏部靠后,下颌陡度更大,上前牙位置更靠前,硬组织轮廓有更凸的倾向。结论·中国颜面协调汉族成人牙颌结构存在性别差异,且该差异主要表现在骨组织指标上。各地区有独有的牙颌特征,也有部分共同特征。临床诊疗需考虑到这些特点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影测量 协调颜面 汉族 成人 正常[牙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性骨与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修复单侧牙槽突裂成骨效果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虞祖音 刘逸云 +2 位作者 解嘉慧 蔡鸣 沈国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7-1026,共10页
目的·探索黏性骨[脱蛋白猪骨矿物颗粒联合高级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与液态富血小板纤维蛋白(liquid platelet-rich fibrin,L-PRF)]在单侧牙槽突裂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招募2023... 目的·探索黏性骨[脱蛋白猪骨矿物颗粒联合高级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A-PRF)与液态富血小板纤维蛋白(liquid platelet-rich fibrin,L-PRF)]在单侧牙槽突裂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招募2023年12月1日—2024年8月31日确诊为单侧牙槽突裂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黏性骨或自体髂骨松质骨移植进行牙槽突裂植骨术,黏性骨组设为试验组,髂骨组设为对照组。主要疗效指标为术后6个月的骨吸收率,通过收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半年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数据,利用Simplant Pro 17.01软件测量术后即刻与术后半年的移植骨量以计算该指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术后6个月的骨密度、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口腔健康质量量表得分。运用Prism 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结果·试验组纳入17名单侧牙槽突裂患者,对照组纳入15名患者。试验组术后6个月剩余骨量多于对照组,试验组骨吸收率为33.24%±17.1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31%±17.98%(P<0.001)。试验组有1名患者在术后2周出现前庭侧黏膜裂开,并伴有骨粉排出;对照组有3名患者在术后1个月出现前庭侧黏膜裂开伴松质骨排出,其中1名患者在术后4个月出现移植骨坏死。试验组术后6个月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口腔健康质量量表得分更低。结论·相较于髂骨松质骨,黏性骨用于单侧牙槽突裂患者的治疗时,展现出更低的骨吸收率与更高的骨密度,表明其成骨能力更佳。较少的并发症例数与更低的口腔健康量表得分,提示其安全性更高,因而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牙槽突裂 黏性骨 骨吸收率 骨密度 口腔健康质量 植骨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骨成骨细胞调控B细胞分化的效应研究
8
作者 王歆雨 陈芊烨 +8 位作者 孙计萍 鲁婷玮 黄湘如 孙思远 刘媛琪 潘厚文 代庆刚 沈蕾 江凌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06-1115,共10页
目的·探究小鼠颌骨成骨细胞对B细胞分化发育的调控效应及具体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优化的酶消化法制备小鼠颌骨单细胞悬液,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茜素红S(ARS... 目的·探究小鼠颌骨成骨细胞对B细胞分化发育的调控效应及具体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优化的酶消化法制备小鼠颌骨单细胞悬液,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及茜素红S(ARS)染色验证成骨细胞的成骨潜能。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颌骨组织中成骨细胞与B细胞的空间定位关系。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造血谱系前体细胞。通过建立基于Transwell小室的共培养体系,探究不同浓度颌骨成骨细胞(5×10^(4)、2.5×10^(5)、5×10^(5)个/孔)对B细胞分化(5×10^(4)个/孔)发育的调节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及RT-qPCR检测不同浓度成骨细胞诱导下B细胞的活性与分化程度。利用RT-qPCR检测成骨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与B细胞发育相关的外分泌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成骨诱导后,ALP与ARS染色结果显示小鼠颌骨成骨细胞具有优越的成骨潜能。RT-qPCR结果显示成骨细胞内高表达成骨基因Runx2、Osx、Ocn和Alp。组织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小鼠颌骨组织内成骨细胞与B细胞在空间定位上紧密相邻。在体外共培养模型中,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成骨细胞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促进B细胞分化与发育。RT-qPCR与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成骨细胞上调B细胞发育关键基因Ebf1、Rag1、Il7r和Pax5(均P<0.001)。RT-qPCR结果显示,与B细胞发育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Il7、Baff和Flt3l在成骨细胞成骨分化的过程中显著上调(均P<0.05)。结论·颌骨成骨细胞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促进B细胞分化与发育,成骨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生长因子上调B细胞内分化关键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骨成骨细胞 骨免疫 B细胞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验外科”到“精准外科”——精准正颌外科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旭东 魏弘朴 李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1-501,共11页
近年来,通过截骨和移动牙-颌骨复合体的正颌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牙颌面畸形的重要方法。上、下颌骨最终的空间位置将直接影响正颌手术的治疗效果,也是治疗的关键步骤。为了精准实现理想的颌骨空间位置,在数字化外科和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 近年来,通过截骨和移动牙-颌骨复合体的正颌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牙颌面畸形的重要方法。上、下颌骨最终的空间位置将直接影响正颌手术的治疗效果,也是治疗的关键步骤。为了精准实现理想的颌骨空间位置,在数字化外科和3D打印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正颌外科已经从过去的“经验外科”时代进入“精准外科”的新时代。本文详细阐述了多年来我们在“精准正颌外科”治疗模式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介绍其技术体系及在“Ortho+X”治疗模式中的应用,旨在为广大同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正颌外科 牙颌面畸形 虚拟手术规划 3D打印截骨导板 3D打印个体化内植入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牛磺熊去氧胆酸的光交联明胶水凝胶支架在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中的效能
10
作者 魏祥 魏凌飞 +3 位作者 徐纯峰 高玉洁 聂萍 于德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9-837,共9页
目的·探讨负载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的光交联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atin methylacrylated,GelMA)水凝胶支架对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光照射法制备负载TUDCA的光交联GelMA水... 目的·探讨负载牛磺熊去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的光交联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atin methylacrylated,GelMA)水凝胶支架对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采用紫外光照射法制备负载TUDCA的光交联GelMA水凝胶支架,对其进行理化性能表征,并测定GelMA水凝胶支架中TUDCA的累积释放率。构建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6,软骨缺损处不进行处理)、GelMA组(n=6,软骨缺损处填充GelMA水凝胶支架)、GelMA+TUDCA组(n=6,软骨缺损处填充负载TUDCA的GelMA水凝胶支架)。术后第1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膝关节滑液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浓度。对兔实施安乐死后,分离膝关节软骨,行大体观察、番红-固绿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并按照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和改良O'Driscoll评分(Modified O'Driscoll Score,MODS)标准对软骨缺损处修复情况进行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膝关节软骨组织Ⅱ型胶原蛋白(typeⅡcollagen,COL-Ⅱ)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ACAN)及COL-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GelMA水凝胶支架在紫外光照射后微观结构更加紧凑,且具备适宜的质量溶胀比和压缩模量。负载TUDCA的光交联GelMA水凝胶支架能有效、持续释放TUDCA,在28 d内累积释放率可达90.2%±2.5%。与对照组和GelMA组相比,GelMA+TUDCA组关节滑液中TNF-α和IL-1β浓度显著降低(P<0.001)。GelMA+TUDCA组膝关节软骨缺损基本修复,表面平整且与周围组织整合良好;新生软骨细胞数量增加、排列整齐,新生软骨形成良好;ICRS评分和MO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GelMA组(P<0.001)。相比对照组和GelMA组,GelMA+TUDCA组ACAN和COL-Ⅱ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01)。结论·负载TUDCA的光交联GelMA水凝胶支架可有效促进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缺损 骨关节炎 牛磺熊去氧胆酸 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 软骨细胞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治疗颌面部陈旧性骨折的护理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竹梅 袁卫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23期42-43,共2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治疗颌面部陈旧性骨折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颌面部陈旧性骨折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骨折复...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治疗颌面部陈旧性骨折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就诊的颌面部陈旧性骨折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前后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实施有效的护理。结果 44例患者经术前设计、模拟及术中导航和精心护理,均如期手术,安全度过围术期,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前后正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保障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治疗颌面部陈旧性骨折患者顺利手术,平安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航技术 颌面部骨折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正颌外科术前三维设计的护理配合流程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蕾 翁盛萍 +2 位作者 秦琛 赵闫 单纬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41-42,46,共3页
目的总结数字化正颌外科术前三维设计流程中专科护士的护理配合经验,以增加医护配合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牙颌面畸形并接受数字化正颌外科治疗的患者7055例,建立数字化正颌外科术前三维设计的护理配合... 目的总结数字化正颌外科术前三维设计流程中专科护士的护理配合经验,以增加医护配合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牙颌面畸形并接受数字化正颌外科治疗的患者7055例,建立数字化正颌外科术前三维设计的护理配合流程,行术前三维设计门诊专科护士的护理配合。结果行数字化正颌外科术前三维设计并完成治疗患者5277例,平均每年可完成879例,接诊3.5例/d。基于本护理配合流程,每例患者均可在当日完成检查,总时长<8 h,单项检查完成时长<2 h。结论数字化正颌外科术前三维设计的护理配合流程可显著提高医生和护士的接诊效率,减少患者的就诊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颌面畸形 数字化正颌外科 术前三维设计 专科护士 门诊护理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磨牙的生物力学分析
13
作者 潘厚文 朱柏恺 +2 位作者 朱妍菲 章文益 江凌勇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4-820,共7页
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磨牙时上颌牙列的受力分布及移动规律,为临床优化矫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牙周膜-牙齿-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3种压低工况(双侧第一磨牙压低、双侧第二磨牙压低及双侧第一、第二... 目的探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磨牙时上颌牙列的受力分布及移动规律,为临床优化矫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牙周膜-牙齿-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3种压低工况(双侧第一磨牙压低、双侧第二磨牙压低及双侧第一、第二磨牙同步压低),研究各压低模式下各牙位的von Mises应力分布特征及三维方向的移动模式。结果相比磨牙同步压低,单独压低设计时,压低牙的压低量更大(4.260~10.500μm),并伴有牙冠远中颊向倾斜(远中位移-7.690~-5.100μm,颊向位移-20.500~-6.750μm)。同步压低时,第一磨牙远中颊向倾斜,第二磨牙近中舌向倾斜。主要支抗牙出现与压低牙相反的移动趋势。前牙区位移量及受力均较小。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压低上颌磨牙时,在压低牙近中的支抗牙位出现牙周膜最大等效应力,并且集中于根尖区及颊侧牙颈部近中。结论分步压低策略较同步方案可提升单颗磨牙垂直向压低效率。压低过程中后牙区的非预期近远中向及颊舌向位移,提示在矫治器设计中应采取措施以对抗后牙区非预期移动。临床操作需重点关注主要支抗牙根尖及颊侧颈缘应力集中区的牙根吸收与骨开窗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上颌磨牙 磨牙压低 生物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面部住院手术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利琴 诸瀛 蒋恋田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2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颌面部手术患者住院期间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为制订颌面部疾病患者的专科护理内容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 目的探讨颌面部手术患者住院期间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为制订颌面部疾病患者的专科护理内容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收治时间段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0例,分别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方法与常规健康教育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相关内容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多元化的健康教育方法能切实提高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对促进护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部 手术患者 健康教育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超声骨刀在局部麻醉下行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刁晓洁 李彪 +2 位作者 孙昊 柳稚旭 王旭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0-354,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超声骨刀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SARME)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4例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为研究对象,在局部麻醉下用超声骨刀行SARME手术,手术方式采用腭中缝截骨术+侧方骨皮质... 目的探讨采用超声骨刀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SARME)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4例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的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为研究对象,在局部麻醉下用超声骨刀行SARME手术,手术方式采用腭中缝截骨术+侧方骨皮质切开术+双侧翼颌连接截骨术。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患者的术中感受。结果所有患者的SARME手术均在门诊手术室采用局部麻醉完成,患者均耐受并配合手术。超声骨刀损伤小,可以精确截骨,术后反应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术中没有或者仅感觉到轻度震动感的有8例(占57.14%);术中没有或仅感觉到轻度疼痛和牙齿酸痛的有12例(占85.71%);对超声骨刀的声音无畏惧感或仅有轻度畏惧感的有11例(占78.57%)。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牙弓宽度的测量值显示手术扩弓的效果非常明显。结论利用超声骨刀在局部麻醉下行SARME手术是可行的,但需要更多病例的实践和更长时间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 超声骨刀 局部浸润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颌手术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创伤后成长的纵向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赵雪娇 周景 +1 位作者 陆旭东 李丽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72-75,共4页
目的了解正颌手术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口腔相关生活质量及创伤后成长情况,为正颌患者术后延伸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的术后不良反应问卷、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于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53例正颌手术患... 目的了解正颌手术患者术后不同时间口腔相关生活质量及创伤后成长情况,为正颌患者术后延伸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制的术后不良反应问卷、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于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对53例正颌手术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正颌手术患者术后3个时间段疼痛、麻木、肿胀、咀嚼功能障碍严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口腔健康生活质量总分和功能限制、疼痛与不适、能力受限3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创伤后成长总分和与他人关系、精神变化、对他人的欣赏3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正颌手术患者术后3个月内不良反应程度逐渐减轻,口腔相关功能性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创伤后成长呈现下降后回升趋势。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身心变化特点,给予针对性干预,以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颌面畸形 正颌手术 生活质量 创伤后成长 纵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导板在上颌骨前段牵引成骨中的应用及精度测量
17
作者 万腾 姜腾飞 +1 位作者 朱敏 王旭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49,共7页
目的·评估上颌骨前段牵引成骨(anterior maxillary segment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AMSDO)在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中的作用以及3D打印导板在截骨中的精度。方法·收集12例接受了AMSDO治疗的唇腭裂患者的病例资料... 目的·评估上颌骨前段牵引成骨(anterior maxillary segment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AMSDO)在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中的作用以及3D打印导板在截骨中的精度。方法·收集12例接受了AMSDO治疗的唇腭裂患者的病例资料。手术前在患者的三维模型上进行虚拟手术,并通过3D打印将患者的截骨线制成牙支持式导板。术前(T0)、巩固期结束(T1)以及巩固期后6个月(T2)进行头影测量以评估AMSDO的效果及稳定性。导板的精度通过术后即刻CT与术前设计CT进行叠加,并通过计算位置和角度误差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了牵引治疗,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SNA(S-N-A角)和覆盖从T0到T1以及T0到T2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ANB(A-N-B角)、面部突度、硬腭长度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SNB(S-N-B角)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从T1到T2,所有的参数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导板截骨精度在矢状向的线性均方根误差为0.90 mm,角度均方根误差为5.07°。结论·AMSDO是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一种有效方法。3D打印的截骨导板具有良好的精度,在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同时降低了手术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骨前段牵引成骨 唇腭裂 3D打印 截骨导板 上颌骨发育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髁突发育及畸形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旌毅 徐弘远 +1 位作者 代庆刚 江凌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1-958,共8页
颞下颌关节是颅颌面骨骼系统中的唯一关节结构,负责执行日常生活中咀嚼、说话、表情等涉及张口、闭口的功能。下颌髁突作为颞下颌关节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起源于第一鳃弓所形成的下颌突,是下颌骨升支末端的关键生长中心。髁突由表面覆盖... 颞下颌关节是颅颌面骨骼系统中的唯一关节结构,负责执行日常生活中咀嚼、说话、表情等涉及张口、闭口的功能。下颌髁突作为颞下颌关节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起源于第一鳃弓所形成的下颌突,是下颌骨升支末端的关键生长中心。髁突由表面覆盖的软骨层和下方的软骨下骨组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过程。髁突的功能性运动依赖于其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对咬合的建立及面容的塑造起到关键作用。生长发育异常可导致髁突畸形的发生,通过影响患者的颌面部垂直向高度,最终引发不同程度的继发性骨性Ⅱ类或Ⅲ类颅颌面畸形。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髁突受到复杂的信号调控作用。近年来,随着对颞下颌关节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从基因表达和分子水平的角度讨论髁突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以解释颞下颌关节疾病以及髁突畸形的发生原因。该文就髁突的生发过程和结构、髁突畸形分类与病理表现、髁突生长发育中的信号调控及髁突畸形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期望为临床上因下颌髁突发育异常导致的颞下颌关节疾病及颅颌面畸形的治疗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 生长发育 畸形 调控机制 骨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视黄酸调控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双向效应的体外研究
19
作者 刘媛琪 孙思远 +2 位作者 代庆刚 江凌勇 沈国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83-1093,共11页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全反式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大鼠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aw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j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4周龄Sprague-Dawley(SD)大鼠jBM...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全反式视黄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大鼠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jaw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j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4周龄Sprague-Dawley(SD)大鼠jBMSCs。运用流式细胞术鉴定jBMSCs表面抗原。利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及阿尔辛蓝染色分别对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及成软骨诱导后的jBMSCs进行多向分化潜能检测。分别使用ATRA浓度为0.01、0.1、1、5、10、20μmol/L的成骨诱导液对jBMSCs进行体外成骨诱导,并使用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作为对照组,利用CCK8进行细胞活力检测。采用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对各浓度组j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进行检测,并筛选后续实验浓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免疫荧光染色分析不同浓度ATRA下jBMSCs成骨相关基因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98%以上的P1代jBMSCs表现为CD29+CD90+CD31−CD45−,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特点相符。ALP染色/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及阿尔辛蓝染色结果证明P1代jBMSCs具有成骨、成脂、成软骨多向分化能力。ALP染色/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0.01、0.1和1μmol/L ATRA组jBMSCs成骨活性和矿化能力较对照组增强,而继续提升ATRA浓度则使成骨活性与矿化能力减弱,浓度高于5μmol/L时开始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qPCR分析发现,0.1、1μmol/L ATRA组成骨相关基因如Alp、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Ⅰ型胶原蛋白α1(collagen typeⅠα1,Col1a1)、骨钙素(osteocalcin,Ocn)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升,而继续提升ATRA浓度则使基因表达水平下降,ATRA浓度高于5μmol/L时开始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0.1、1μmol/L ATRA组较对照组成骨相关蛋白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SP7、ALP及OCN表达增强,而继续提升ATRA浓度则使蛋白表达下降,浓度高于5μmol/L时开始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结论·较低浓度(0.1、1μmol/L)ATRA可促进大鼠jBMSCs成骨分化能力,且该促进效应在0.1μmol/L浓度时达到峰值,进一步提升浓度可使该促进效应减弱。较高浓度(5、10、20μmol/L)ATRA对大鼠jBMSCs成骨分化呈现抑制效应。研究在体外证明ATRA对大鼠jBMSCs成骨分化具双向效应,并鉴定了0.1μmol/L ATRA为大鼠jBMSCs成骨分化的最适浓度,为体内研究的开展与全反式视黄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视黄酸 颌骨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双向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细胞条件性视黄酸信号失活小鼠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0
作者 孙思远 刘媛琪 +4 位作者 崔怡雯 黄紫晗 梅李 代庆刚 江凌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6-686,共11页
目的·构建并验证可模拟维生素A缺乏症(vitamin A deficiency,VAD)导致的颅颌面骨畸形且出生后可存活的模型小鼠。方法·运用Cre-LoxP重组酶系统,通过将Osx^(Cre)与Rosa26dnRARα/dnRARα基因型的小鼠多代杂交,构建成骨细胞视... 目的·构建并验证可模拟维生素A缺乏症(vitamin A deficiency,VAD)导致的颅颌面骨畸形且出生后可存活的模型小鼠。方法·运用Cre-LoxP重组酶系统,通过将Osx^(Cre)与Rosa26dnRARα/dnRARα基因型的小鼠多代杂交,构建成骨细胞视黄酸受体α显性负突变体(dominant-negative retinoid acid receptorαmutation,dnRARα)条件性过表达小鼠Osx^(Cre);Rosa26^(dn/dn),实现成骨细胞视黄酸信号条件性失活以模拟VAD状态。取Osx^(Cre);Rosa26^(dn/dn)小鼠及其同窝对照小鼠股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与颅顶骨细胞,成骨诱导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成骨细胞中视黄酸受体α(retinoid acid receptorα,RARα)蛋白的表达水平。取Osx^(Cre);Rosa26^(dn/dn)小鼠及其同窝对照小鼠颅顶骨细胞经诱导形成的成骨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验证视黄酸信号通路抑制程度。同时分别应用表达Cre、eGFP的腺病毒(Ad-eGFP与Ad-Cre)感染Rosa26^(dn/dn)小鼠股骨BMSC与颅顶骨细胞,成骨诱导后运用相同方法评价显性负突变蛋白表达水平与视黄酸信号通路抑制程度。取6周龄小鼠颅骨,运用Micro-CT及三维重建技术验证Osx^(Cre);Rosa26^(dn/dn)模型小鼠颅颌面骨畸形表型。结果·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Osx^(Cre);Rosa26^(dn/dn)小鼠股骨及颅顶骨成骨细胞相较同窝对照小鼠表现出RARα蛋白水平上调。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Osx^(Cre);Rosa26^(dn/dn)小鼠成骨细胞的视黄酸反应元件(retinoid acid response element,RARE)活性相较同窝对照小鼠下调(P<0.05)。同时,Ad-Cre感染后Rosa26^(dn/dn)小鼠股骨及颅顶骨成骨细胞相较Ad-eGFP感染后表现出RARα蛋白水平上调,成骨细胞的RARE活性下调(P<0.05)。Micro-CT及三维重建结果显示,6周龄Osx^(Cre);Rosa26^(dn/dn)小鼠颅骨呈现长度缩短、骨发育不全等VAD样颅颌面骨畸形。结论·成功构建了成骨细胞条件性视黄酸信号失活小鼠模拟VAD所致颅颌面骨畸形,为未来VAD所致颅颌面骨畸形出生后致病机制与潜在靶点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型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缺乏症 颅颌面骨畸形 成骨细胞 显性负突变基因条件性表达小鼠 视黄酸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