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术后放疗心肌钙蛋白T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刚 金冶宁 +3 位作者 李安临 卢月 孙丽云 张顺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89-1492,共4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放疗血清心肌钙蛋白T(cTnT)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将50例左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分为L组,50例右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分为R组,另将50例胸部以外部位放疗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法分别测定所有患者放疗...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放疗血清心肌钙蛋白T(cTnT)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脏损伤的关系。方法将50例左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分为L组,50例右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分为R组,另将50例胸部以外部位放疗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法分别测定所有患者放疗前、放疗进行中期、放疗结束时、放疗后3个月、放疗后6个月以及放疗后12个月的cTnT含量,cTnT>0.03 ng/mL为诊断心肌损伤的界限值。结果 L组和R组放疗后血清cTnT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组与R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和R组放疗结束时与放疗前比较,血清cTnT含量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疗后6个月血清cTnT含量恢复正常。结论乳腺癌术后放疗可引起血清cTnT显著升高,导致心脏损伤发生率明显增加;cTnT的变化可早期反映放射性心脏损伤,有利于尽早预防和治疗放疗并发症和后遗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放射治疗 心肌钙蛋白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在儿童腹部神经母细胞瘤与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8
2
作者 贺文广 任刚 +3 位作者 蔡嵘 唐文 倪婧 陈健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神经母细胞瘤(NB)和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的CT表现特征及CT在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8例儿童腹部NB和31例GNB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NB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9.1个月,GNB...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神经母细胞瘤(NB)和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的CT表现特征及CT在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8例儿童腹部NB和31例GNB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NB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9.1个月,GNB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1.7个月。118例NB患者中,64例(54.2%)出现远处转移,80例(68.0%)肿瘤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肿块,60例(50.8%)肿瘤跨越中线生长,62例(52.6%)肿瘤边界不清晰,78例(66.0%)可见肿瘤内钙化,形态为粗大、不定型钙化,101例(86.0%)肿瘤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85例(72.0%)包绕周围血管生长,27例(22.9%)肿瘤侵犯邻近组织器官。31例GNB患者中,4例(12.9%)出现远处转移,28例(90.0%)肿瘤边界清晰,25例(80.0%)表现为形态规则肿块,21例(68%)可见肿瘤内钙化,4例(12.9%)肿瘤包绕血管生长。结论:NB与GNB的CT表现有一定差异,NB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肿块,跨越中线生长,包埋邻近血管,粗大不定型钙化是其特征性CT表现,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常伴局部脏器浸润。GNB多呈形态规则、边界清晰肿块,对周围大血管及组织器官以推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腹部 神经母细胞瘤 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不同固定装置下全乳照射的摆位误差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胡乃军 蔡钢 +1 位作者 许青 陈佳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11-916,共6页
背景与目的:准确的靶区位置是乳腺癌精确放疗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测量乳腺托架和手臂托架两种不同体位固定状态下全乳放疗前、后的摆位误差,并对比其差别。方法:... 背景与目的:准确的靶区位置是乳腺癌精确放疗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利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 device,EPID)测量乳腺托架和手臂托架两种不同体位固定状态下全乳放疗前、后的摆位误差,并对比其差别。方法:选择12例接受保乳术后调强放疗的乳腺癌患者,6例体位固定装置使用乳腺托架,6例使用手臂托架,在患者分次放疗前、后拍摄切线野的电子射野影像片(electronic portal imaging,EPI),将得到的EPI和数字重建图像(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DRR)进行配准,计算摆位误差,并进行比较。结果:手臂托架组的水平与垂直方向的位移分布分别为〉5mm:0和0;3~5mm:6.6%和4.9%;〈3mm 193.4%和95.1%。乳腺托架组的水平与垂直方向的位移分布分别为〉5mm:6.7%和3.3%;3~5mm:45.0%和23.3%:〈3mm:48.3%和73.3%。手臂托架组在放疗前EPI得到的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平均位移值小于乳腺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6)。两组放疗前、后分次内均存在位移,水平方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8),且手臂托架组在放疗前、后分次内的位移差值优于乳腺托架组,水平方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乳腺托架、手臂托架均有较好的全乳放疗摆位重复性和准确性,手臂托架在放疗前及分次内的位移优于乳腺托架,更适宜全乳放射治疗的体位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托架 手臂托架 摆位误差 乳腺肿瘤 全乳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肾母细胞瘤临床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唐文 蔡嵘 +3 位作者 任刚 倪婧 汪心韵 贺文广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24-528,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临床与病理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67例患儿中,男37例、女30例,发病年龄<5岁者占86.6%。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25例(37.3%),血尿17例(25.4%),腹痛13例... 目的探讨儿童肾母细胞瘤的临床与病理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6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67例患儿中,男37例、女30例,发病年龄<5岁者占86.6%。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25例(37.3%),血尿17例(25.4%),腹痛13例(19.4%);均为单侧发病,64例(95.5%)肿瘤直径≥5 cm。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均少见,分别为5例(7.5%)和14例(24.0%),常见转移部位有肺、肝脏等。根据病理组织类型分为预后良好组织结构(FH)组63例(94.0%),预后不良组织结构(UFH)组4例(6.0%)。FH组和UFH组之间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P53阳性率及Ki-67表达率≥30%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性别、年龄与肿瘤位置、肿瘤直径、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复发转移无显著相关性(P>0.05);Ki-67、P53的表达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肿瘤直径及肿瘤位置与淋巴结转移、复发转移、Ki-67表达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P53表达在不同肿瘤直径及肿瘤位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母细胞瘤临床及病理有一定特征,其肿瘤体积大、单侧多见、侵袭性小、预后较好、对术前放化疗较敏感,手术完整切除加化疗为主要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肿瘤分期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肝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倪婧 蔡嵘 +3 位作者 任刚 唐文 汪心韵 贺文广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80-583,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68例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68例肝母细胞瘤患儿中男44例、女24例,<3岁55例、≥3岁13例,初发时单发59例,甲胎蛋白(AFP)均明显升高。高危患儿27例,... 目的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68例肝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68例肝母细胞瘤患儿中男44例、女24例,<3岁55例、≥3岁13例,初发时单发59例,甲胎蛋白(AFP)均明显升高。高危患儿27例,出现转移和/或肝外临近器官侵袭和/或门静脉及肝静脉三分支/下腔静脉受侵22例。术前影像分期PRETEXTⅣ期患儿13例。患儿年龄、AFP浓度、病理类型和PRETEXT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均<0.05);病理学类型和AFP浓度有显著相关性(P=0.002)。病理学类型在高危组、标危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儿童肝母细胞瘤患儿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性可能有助有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母细胞瘤 病理类型 甲胎蛋白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贺文广 任刚 +3 位作者 蔡嵘 唐文 倪婧 陈健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特征,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38例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资料。结果:3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8,平均年龄6.07±2.47岁。肿瘤位于后纵隔14例(36%),腹膜后间隙14例(36%)... 目的:探讨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特征,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38例儿童节细胞神经瘤的CT、MRI资料。结果:38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1.8,平均年龄6.07±2.47岁。肿瘤位于后纵隔14例(36%),腹膜后间隙14例(36%),肾上腺8例(21%),颈部及盆腔各1例。肿瘤表现为类圆形、边界清晰的肿块,平扫CT图像显示大部分肿瘤表现为均匀低密度,CT值为22~38HU(平均30.5HU);MRI扫描图像显示,病灶于T1WI呈等信号为主或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以不强化为主,门脉期可见轻中度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平扫均匀低密度,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肿瘤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无强化,门脉期可见轻度或中度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节细胞神经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RNA-37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晨 虞佩 +2 位作者 李济宇 楼谷音 奚文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86-1589,共4页
目的探讨微RNA-375(miRNA-37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62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iRNA-375的表达,分析miRNA-375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 目的探讨微RNA-375(miRNA-37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62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iRNA-375的表达,分析miRNA-375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和乳腺纤维腺瘤细胞株MCF-10A中miRNA-375的表达进行检测;将miRNA-375前体转染MDA-MB-231,CCK-8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侵袭力的变化。结果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miRNA-375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miRNA-375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和是否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1)。与MCF-10A比较,MDA-MB-231中miRNA-375的表达显著降低(P=0.021)。miRNA-375前体转染后,MDA-MB-231内miRNA-375表达显著上调,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力减弱。结论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和MDA-MB-231中miRNA-375的表达下调。miRNA-375对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微RNA-375 侵袭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肝母细胞瘤治疗影像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倪婧 蔡嵘 +1 位作者 任刚 汪心韵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8-573,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母细胞瘤患儿一般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前后影像学特征变化及疗效评估,总结肝母细胞瘤治疗效果、分析并探索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68例具有术前各期影像学资料、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并能随访的肝母细胞瘤患者,...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母细胞瘤患儿一般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前后影像学特征变化及疗效评估,总结肝母细胞瘤治疗效果、分析并探索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68例具有术前各期影像学资料、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并能随访的肝母细胞瘤患者,并对预后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68例肝母细胞瘤患儿中,男女比例约1.43:1,<5岁患者达83.8%,新辅助化疗病人中90%肿瘤体积减小,75%病灶内坏死、囊变区域扩大,70%钙化增多;术前术后分期符合率可以达到86.7%。18例患者在术后治疗中或随访中出现复发、转移灶反复或新发转移灶。初诊时存在高危因素的20例患者中,术后其中65%患者预后差,初诊未有高危表现的患者中5例在随访中出现转移或复发,含有胚胎成分预后较差。结论:高危因素对预后判断影响大,新辅助化疗可以获得肿瘤降期效果,通过影像学检査,可以对肝母细胞瘤进行分期,确定高危因素,对疗效评估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母细胞瘤 影像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内照射联合金属内支架治疗恶性食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王忠敏 陈克敏 +3 位作者 金冶宁 贡桔 伍超贤 郑云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6期422-426,共5页
目的探讨125I粒子与内支架结合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的可行性及相关疗效。方法本组16例食管恶性狭窄的患者,临床分级为3~4期,在X线透视下经口腔将125I粒子联合内支架植入到患者食管内狭窄段进行治疗,术后随访并发症及疗效。结果16例患者125... 目的探讨125I粒子与内支架结合治疗食管恶性狭窄的可行性及相关疗效。方法本组16例食管恶性狭窄的患者,临床分级为3~4期,在X线透视下经口腔将125I粒子联合内支架植入到患者食管内狭窄段进行治疗,术后随访并发症及疗效。结果16例患者125I粒子联合内支架植入均顺利释放,释放过程中未出现放射粒子脱落现象;所有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症状消除或明显缓解,无明显并发症。结论125I内照射联合金属内支架治疗食管恶性狭窄,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恶性狭窄 ^125I粒子 内支架 介入性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西美坦联合同期或序贯放射对MCF-7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10
作者 陈刚 金冶宁 +1 位作者 张顺康 王鑫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52-457,共6页
背景与目的:放疗和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辅助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的最佳时序至今尚无定论,而两者的时序安排对临床却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探讨依西美坦同期或序贯放射对人乳腺癌MC... 背景与目的:放疗和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关于二者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辅助放疗和内分泌治疗的最佳时序至今尚无定论,而两者的时序安排对临床却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探讨依西美坦同期或序贯放射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制定最佳的治疗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分成单纯放射组、放射前加依西美坦组和放射后加依西美坦组,采用克隆形成试验法检测各组的放射敏感性,用MTT法检测各组的细胞增殖率,用DAPI染色法检测各组的细胞凋亡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放射前加依西美坦组和放射后加依西美坦组的放射增敏比(sensitive enhancement ratio,SER)分别为1.51和1.37;与单纯放射组相比,依西美坦联合放射组肿瘤细胞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依西美坦联合放射组能明显使Bax蛋白升高,Bcl-2蛋白降低,但放射与依西美坦的使用顺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西美坦对MCF-7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可能与促进细胞凋亡有关,放射与依西美坦的使用顺序对效果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西美坦 MCF-7细胞 放射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胃癌T分期CT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崔芷萌 任刚 +1 位作者 蔡嵘 汪心韵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74-1079,共6页
目的:探讨胃癌CT分期征象在诊断早期胃癌(EGC)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4例ECG及154例进展期胃癌(A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前增强CT图像。将P<0.05的影像征象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 目的:探讨胃癌CT分期征象在诊断早期胃癌(EGC)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4例ECG及154例进展期胃癌(AG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前增强CT图像。将P<0.05的影像征象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EGC与AGC患者在年龄、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径、胃切除类型、pN分期、pTNM分期、淋巴管浸润、静脉浸润及神经浸润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带完整或破坏<50%征象是T1期胃癌的独立预测因素。以低密度带完整或破坏<50%征象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7%、94.0%、91.8%、94.0%和83.7%。结论:低密度带完整或破坏<50%征象是T1期胃癌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较高准确度、特异度,可用于判断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同时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于胃癌术前T分期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期胃癌 T分期 病理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平面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大体分型和免疫组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艳芳 任刚 +1 位作者 蔡嵘 汪心韵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1-136,共6页
目的: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大体分型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3年4月—2020年1月收治的8例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5例,女3例,年龄11~80岁,中位年龄49岁。3例位于叶支气... 目的: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大体分型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3年4月—2020年1月收治的8例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5例,女3例,年龄11~80岁,中位年龄49岁。3例位于叶支气管,4例位于段支气管,1例位于肺的周围部。肿瘤最大径为1.0~7.0 cm,平均2.5 cm。腔内结节型2例,腔内外肿块型5例,外周型1例。8例平扫均为软组织密度,其中1例伴多发点状钙化。4例行CT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2例伴阻塞性肺炎、肺不张,2例伴支气管黏液栓塞,1例伴支气管旁淋巴结肿大,1例伴左颈部淋巴结肿大。8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肺黏液表皮样癌,其中低级别6例,高级别1例,未定级别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8例CK5、P63表达阳性,6例CK7、P53表达阳性,3例EGFR表达阳性,6例Ki-67阳性率≤5%,8例Napsin A表达阴性,5例TTF1表达阴性,8例ALK表达阴性。结论:肺黏液表皮样癌早期易误诊,好发于叶、段支气管,CT大体分型以腔内外肿块型居多,边缘清楚,肿块长径与支气管走行一致,呈轻度强化,可合并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少有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Napsin A、TTF1阴性表达,结合CK5、CK7、P63阳性表达有助于PMEC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表皮样癌 计算机体层成像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rrmann Ⅳ型胃癌的多排螺旋CT特征及对临床病理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汪心韵 倪婧 +1 位作者 任刚 蔡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934-1938,共5页
目的探讨Borrmann Ⅳ型胃癌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DCT)特征及对临床病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的MDCT,采用水作为阴性对比剂,分别获取24 s(动脉期)、60... 目的探讨Borrmann Ⅳ型胃癌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DCT)特征及对临床病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的MDCT,采用水作为阴性对比剂,分别获取24 s(动脉期)、60 s(静脉期)和120 s(平衡期)的CT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生观察图像并分析病灶分层强化的特征,将强化程度分为4种类型(不强化、轻度强化、中度强化和明显强化),影像参数还包括病灶部位、长度及最大厚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等。结果 136例病例中有96例在增强动脉期呈现分层强化的模式(内层中度强化、外层轻度强化),123例在增强静脉期呈现分层强化的模式(内层中度-明显强化、外层轻度-中度强化)。从动脉期至平衡期,增厚的胃壁呈由内向外透壁性强化,并在静脉期达强化峰值。在增强各期CT值得测量中,内层(99.6±19.8)HU的平均CT值高于外层(63.1±15.2)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病理分析结果中,135/136例为腺癌(1例为未分化癌),肿瘤基质均为sci,浸润模式均为INFc。结论 Borrmann Ⅳ型胃癌在MDCT扫描中具有一定特点,倾向于呈现分层强化的模式;自动脉期至平衡期,增厚的胃壁呈由内向外透壁性强化,并在静脉期达强化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BORRMANN分型 计算机体层成像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和MRI征象 被引量:2
14
作者 崔芷萌 任刚 +2 位作者 蔡嵘 赵江 汪心韵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2-337,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和MRI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P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共纳入21例SPTP患儿,男2例、女19例;平均年龄(11.00±2.66)岁。19例行术前CT检查,7例行术前MRI检查。21... 目的探讨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和MRI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P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共纳入21例SPTP患儿,男2例、女19例;平均年龄(11.00±2.66)岁。19例行术前CT检查,7例行术前MRI检查。21例患儿均为单发病灶,肿瘤最大径中位数5.80(5.00~7.31)cm,多位于体尾部。病灶均为囊实性,其中实性为主9例,囊性为主2例,囊实性成分相当10例。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CT)平扫常表现为界限清楚、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囊实性肿块。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实性部分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可伴有T1WI高信号出血灶;动态增强扫描示实性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渐进性强化,增强各期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胰腺实质。5例患儿为恶性SPTP,最大径均>5.00 cm,包膜均不完整,其中3例呈分叶状,2例伴钙化。结论SPTP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术前正确诊断及评估肿瘤恶性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多形性癌的CT和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艳芳 任刚 +1 位作者 蔡嵘 汪心韵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肺多形性癌的CT特征,并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2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23例肺多形性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男20例,女3例,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64岁。4例为中央型... 目的:探讨肺多形性癌的CT特征,并与临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2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23例肺多形性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男20例,女3例,年龄38~81岁,平均年龄64岁。4例为中央型,19例为周围型,近胸膜下16例。位于左肺上叶4例,左肺下叶5例,右肺上叶11例,右肺下叶3例。肿块直径约2.0~8.3 cm,平均5.2 cm。肿块边界光滑11例,分叶8例,毛刺10例。CT平扫18例以软组织密度为主,1例以囊性密度为主,4例为空洞肿块。12例行CT增强扫描,其中8例肿块边缘呈厚薄不均的类环形或花环状强化,6例见“浮冰样”改变。瘤周出现磨玻璃密度影13例,累及胸膜17例,伴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病理诊断均为肺多形性癌,其中梭形细胞伴腺癌9例,梭形细胞伴鳞癌3例,梭形细胞癌伴鳞癌及腺癌3例,梭形细胞癌伴大细胞癌1例,梭形细胞及巨细胞伴腺癌1例,巨细胞伴腺癌2例,其余4例病检未详细说明多形性成分。16例行基因检测,EGFR基因突变2例,ALK相关易位1例。结论:肺多形性癌好发于老年吸烟男性,CT表现有一定特征,以周围型居多,常位于右肺上叶近胸膜下,边缘光滑,以软组织密度为主,体积较大,内部易出现坏死,增强扫描肿块边缘呈厚薄不均的类环形强化,有“浮冰样”改变,瘤周出现磨玻璃密度阴影,易侵犯胸膜、伴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确诊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病理上以腺癌或鳞癌合并梭形细胞成分最常见,可伴有基因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多形性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CT窗技术联合MPR在T1和T2期胃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芷萌 任刚 +1 位作者 蔡嵘 汪心韵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13-1017,共5页
目的:探讨MDCT窗技术联合多平面重建(MPR)在T1和T2期胃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4例T1期胃癌、78例T2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肿瘤位置、最大径、胃切除类型和病理类型等)。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分... 目的:探讨MDCT窗技术联合多平面重建(MPR)在T1和T2期胃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4例T1期胃癌、78例T2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肿瘤位置、最大径、胃切除类型和病理类型等)。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分别基于窄窗宽图像(窗宽180 HU,窗位90 HU)、腹窗图像(窗宽350 HU,窗位50 HU)和窄窗宽结合MPR图像进行术前胃癌T分期。使用χ^(2)检验评估年龄、性别等临床病理因素与胃癌分期的单变量相关性。采用Z检验分别比较窄窗宽组与腹窗组、窄窗宽结合MPR组与腹窗组诊断T1期胃癌的阳性预测值(PPV)、特异度(SPE)、敏感度(SEN)和阴性预测值(NPV)。采用Kappa检验评估两位阅片者对胃癌T分期诊断的一致性。结果:两组胃癌患者在肿瘤位置、最大径、胃切除类型、病理类型、pN分期、pTNM分期、淋巴管浸润及神经浸润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窄窗宽组均较腹窗组诊断T1期胃癌有较高的SEN(86%vs.59%,86%vs.53%)、NPV(71%vs.47%,72%vs.45%);与腹窗组比较,窄窗宽结合MPR组诊断T1期胃癌的SEN(91%vs.59%,92%vs.53%)、NPV(83%vs.47%,85%vs.45%)和PPV(93%vs.81%,93%vs.82%)较高(P均<0.025)。对腹窗组、窄窗组、窄窗宽结合MPR组进行胃癌T分期评估时,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极高(Kappa=0.831、0.836、0.868)。结论:MDCT窗技术适用于T1及T2期胃癌的鉴别诊断,窄窗宽技术联合MPR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分期 窗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平面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胰母细胞瘤影像特征及相关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淑琴 任刚 +2 位作者 蔡嵘 汪心韵 赖华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1-646,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胰母细胞瘤(PBL)的影像特征及相关临床病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为胰母细胞瘤的9例患儿资料,分析所有患儿的CT及MRI影像表现,对肿瘤的部位、形... 目的:探讨儿童胰母细胞瘤(PBL)的影像特征及相关临床病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为胰母细胞瘤的9例患儿资料,分析所有患儿的CT及MRI影像表现,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缘及包膜、密度/信号特点、肿块强化方式、肿瘤的血供、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对周围组织的侵犯及远处转移情况与术中及术后病理进行符合性比较。结果:9例患儿中肿瘤位于胰头部5例,胰体1例,胰尾3例。最大径2.8~10.9 cm,平均6.9 cm。7例见囊变或坏死,2例均匀实性。出现钙化5例,均未见出血。增强呈不均匀强化7例,其中5例实性成分门脉期强化接近胰腺实质,2例稍弱于胰腺实质。增强后肿瘤动脉期边缘及内部见细小血管穿行者8例。6例甲胎蛋白(AFP)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升高。结论:胰母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术前准确诊断及评估肿瘤恶性风险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母细胞瘤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甲胎蛋白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绒毛状腺瘤误诊间质瘤1例
18
作者 杨宁昕 任刚 +1 位作者 蔡嵘 汪心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3094-3096,共3页
患者女,84岁,因"发现腹部包块2 d"于2021年6月25日入院。患者30余年前发现胆囊结石,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黄疸,至我院门诊就诊,行B超检查示:胆囊结石,予以抗炎退热后好转。... 患者女,84岁,因"发现腹部包块2 d"于2021年6月25日入院。患者30余年前发现胆囊结石,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黄疸,至我院门诊就诊,行B超检查示:胆囊结石,予以抗炎退热后好转。2 d前因胆囊结石再次至我院就诊,门诊腹部平扫+增强CT示(图1):右中上腹团块状混杂密度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腹 腹部包块 胆囊结石 间质瘤 B超检查 团块状 绒毛状腺瘤 增强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