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阴性乳腺癌中p53和Ki67表达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徐婷 何奇 +4 位作者 吴克瑾 邵玉国 张慧娟 籍敏 王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3-837,共5页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的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中p53和Ki67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病理确诊的浸润性乳腺癌233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44例(18.88%),非三阴性乳腺癌189例(...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的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中p53和Ki67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病理确诊的浸润性乳腺癌233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44例(18.88%),非三阴性乳腺癌189例(71.1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53和Ki67的表达,分析三阴性乳腺癌中p53和Ki67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p53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和68.2%,显著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20.6%和47.1%)(P<0.05)。p53阳性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的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脉管内癌浸润有关(P<0.05);Ki67阳性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在所有乳腺癌病例中,p53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0.294,P=0.000);在三阴性乳腺癌病例中,p53与Ki67表达不相关(r=0.134,P>0.05)。在所有乳腺癌病例中,p53表达阳性者总体生存率低于p53表达阴性者(P=0.000),Ki67表达阳性者总体生存率低于Ki67表达阴性者(P=0.000);在三阴性乳腺癌病例中,p53表达阳性者与阴性者以及Ki67表达阳性者与阴性者总体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p53和Ki67的表达水平均上调,但两者无明显相关性。p53和Ki67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预后有关,但尚不能指导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三阴性乳腺癌 P53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poⅡ α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何奇 徐国萍 +1 位作者 王杰 邵玉国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5,共5页
背景与目的: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isomeraseⅡα,TopoⅡα)是一个与恶性肿瘤增殖相关的基因,目前其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探讨TopoⅡα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 背景与目的: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oisomeraseⅡα,TopoⅡα)是一个与恶性肿瘤增殖相关的基因,目前其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探讨TopoⅡα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9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2例导管内癌、25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和40例乳腺病中TopoⅡ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TopoⅡα在乳腺病组织、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导管内癌组织及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5%、28%、53.1%和53.6%,在乳腺上皮增生发展为癌的过程中,TopoⅡα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TopoⅡα在有淋巴结转移组表达阳性率为74.4%,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4.8%(P<0.01);CerbB-2阳性的乳腺癌TopoⅡα的阳性率为73.1%,CerbB-2阴性的乳腺癌TopoⅡα的阳性率为37.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opoⅡα表达与年龄、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ER及PR无相关性(P>0.05)。结论:TopoⅡα表达增高对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作用,TopoⅡα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与CerbB-2高表达相关,可为乳腺癌的治疗效果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TopoⅡα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Mammotome乳腺肿块切除1034例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徐婷 王杰 +3 位作者 邵玉国 籍敏 杨莉 何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32-1635,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肿块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对1 034例患者1 347处乳腺肿块病灶进行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刨旋切术,通过病理学...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肿块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乳腺科对1 034例患者1 347处乳腺肿块病灶进行B超引导下Mammotome微刨旋切术,通过病理学检查和随访评价诊疗效果。结果·所有病灶均成功切除。切除肿块直径0.8~2.4 cm,单肿块平均切除时间10 min(2~20 min),单肿块平均切除组织条数15条,皮肤切口长度0.3~0.5 cm。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学检查示乳腺癌15处(1.11%)。结论·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可完整切除乳腺良性肿瘤,有助乳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具有活检病理准确、手术刨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块 MAMMOTOME 超声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及其量效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叶欣 崔嵘嵘 +1 位作者 周晓云 王铮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634-163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吲哚菁绿(ICG)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皮下淋巴管及淋巴结的显影情况,寻找最佳浓度以提高SLNB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339例,采用ICG和亚甲蓝双...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吲哚菁绿(ICG)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皮下淋巴管及淋巴结的显影情况,寻找最佳浓度以提高SLNB的成功率。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5月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339例,采用ICG和亚甲蓝双示踪法行SLNB。浓度为1.25 mg/mL的ICG原液,稀释至不同浓度,注射体积1 mL;亚甲蓝注射1 mL(10 mg/mL)。记录注射不同浓度的ICG后,皮下淋巴管、淋巴结的显影情况及SLNB成功率。结果·ICG浓度对淋巴管及淋巴结显影率和最终活检成功率有影响(P=0.001)。在肿瘤位于乳房非外上象限(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及肿瘤位于外上象限未行切除活检(穿刺活检)组中,达到80%的皮下淋巴管显影率的ICG浓度为0.723 mg/mL(95%CI为0.595~0.915 mg/mL)。该浓度范围在这组患者中皮下淋巴结显影率为28%~53%,SLNB成功率为88%~92%;在肿瘤位于外上象限且已切除组中,皮下淋巴管和淋巴结显影率分别为50%~69%和20%~42%,SLNB成功率为76%~81%。2组的皮下淋巴管显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淋巴结显影及SLNB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P=0.232)。结论·ICG荧光法+亚甲蓝染色法的双示踪法行SLNB简单易行且活检成功率高,ICG最佳浓度为0.723 mg/mL,可提高淋巴管及淋巴结的显影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检 示踪剂 吲哚菁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他赛、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对局部晚期乳腺癌辅助化学治疗不同周期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志威 王杰 +4 位作者 魏敏 杨莉 邵玉国 籍敏 何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32-1436,共5页
目的·比较TEC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8周期和6周期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学治疗(化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5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治疗的腋窝淋巴... 目的·比较TEC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8周期和6周期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学治疗(化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5年4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治疗的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66例。按照化疗周期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TEC×8组)(n=31)和对照组(TEC×6组)(n=35)。比较2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的差异,以及2组患者发生骨髓抑制、发热及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观察组的3年总生存率为93.5%,对照组为9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观察组的3年无病生存率为87.1%,对照组为85.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5)。观察组患者Ⅲ度或Ⅳ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90.3%,对照组为6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观察组发热的发生率为16.1%,对照组为14.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5)。观察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77.4%,对照组为85.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3)。结论·TEC×8方案与TEC×6方案相比,未能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2组发热和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也无差异,但TEC×8方案显著增加Ⅲ度或Ⅳ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表柔比星 环磷酰胺 乳腺癌 化学治疗 疗效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范围界定下的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叶欣 周晓云 +2 位作者 杨莉 王杰 何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1-357,共7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不同年龄范围界定下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诊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年龄≤40岁的浸润性导管癌... 目的·探讨并分析不同年龄范围界定下年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诊治并行手术治疗的年龄≤40岁的浸润性导管癌女性患者277例。以35岁为界限,将患者分为≤35岁组和>35且≤40岁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差异,包括细胞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表达、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Ki-67表达、脉管内癌浸润程度、病理分期及分子分型,并对2组患者的预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5岁患者与>35且≤40岁患者在细胞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ER表达、PR表达、HER2表达、Ki-67表达、脉管内癌浸润程度、病理分期及分子分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5岁患者与>35且≤40岁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别为89.66%和95.03%,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各个分子分型中,2组患者的3年DFS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分析显示,脉管内癌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35且≤40岁的乳腺癌患者与≤35岁的乳腺癌患者具有相似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应给予同样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乳腺癌患者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乳腺癌非同源末端连接修复途径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汤永喆 王杰 何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49-754,共6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现并排查乳腺癌的致病突变基因,可能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上皮钙黏蛋白编码基因(E-cadherin gene,CDH1)及其1018位点突变型在DNA损伤修复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乳腺癌先证...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现并排查乳腺癌的致病突变基因,可能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上皮钙黏蛋白编码基因(E-cadherin gene,CDH1)及其1018位点突变型在DNA损伤修复模型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乳腺癌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液DNA样本,发现CDH1基因的1018位错义突变c.1018A>G(p.Thr340Ala)符合遗传学定律,疑似致病突变。在此基础上,构建CDH1基因敲除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系,将构建的CDH1-1018突变质粒与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报告系统共同转染进入细胞中,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HEJ报告系统荧光率,反映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最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对NHEJ修复途径中及乳腺癌相关的关键蛋白进行分子验证。结果:采用CRISPR/cas9系统对CDH1基因进行敲除,成功构建CDH1基因敲除细胞系;将NHEJ报告系统与CDH1基因质粒及CDH1-1018位突变质粒转染进入细胞,经i-sceⅠ酶切,测得CDH1基因1018位突变体细胞株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效率明显降低,Western blot验证了该突变对NHEJ途径重要蛋白以及乳腺癌相关蛋白表达均有抑制作用;MTT实验表明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后,细胞增殖效率减缓。结论:CDH1基因1018位点突变对NHEJ修复途径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细胞粘连及组织运动能力相关,抑制相关蛋白的招募过程,使表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乳腺癌 上皮钙黏蛋白编码基因 CRISPR/Cas9 非同源末端连接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石墨烯/金纳米棒的表面增强拉曼散色技术检测循环肿瘤细胞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欢欢 李晓峰 +4 位作者 朱晋峰 黄鑫 何奇 陈炳地 曹玮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3-650,共8页
目的开发一种结合表面增强拉曼散色(SERS)光谱与静电吸附的方法用于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方法氧化石墨烯经过聚苯乙烯磺酸钠(PSS)的非共价修饰后,通过金种子法原位合成氧化石墨烯/金纳米棒(GO/GNR)复合材料,再利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 目的开发一种结合表面增强拉曼散色(SERS)光谱与静电吸附的方法用于检测循环肿瘤细胞。方法氧化石墨烯经过聚苯乙烯磺酸钠(PSS)的非共价修饰后,通过金种子法原位合成氧化石墨烯/金纳米棒(GO/GNR)复合材料,再利用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C)非共价修饰GO/GNR,使其表面带正电荷。通过电荷靶向作用实现GO/GNR与肿瘤细胞的靶向结合,用SERS技术对GO/GNR-肿瘤细胞复合物进行检测。采集健康志愿者血液标本,将不同密度的肿瘤细胞加入血液标本中制成模拟血样,按上述方法检测模拟血样中的肿瘤细胞。结果带正电荷的GO/GNR复合材料能够有效地与肿瘤细胞靶向结合,并且能够在50~10000个细胞的范围内对肿瘤细胞进行拉曼光谱检测,但白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检测有一定的干扰。结论GO/GNR复合材料可作为SERS探针实现对循环肿瘤细胞的拉曼光谱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金纳米棒 循环肿瘤细胞 表面增强拉曼散色 痕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