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须捷平 徐曙光 +4 位作者 张云 俞羚 吴连明 殷志强 曹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7-641,共5页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4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患者分为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组,分析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TNBC组和non-TNBC组的患者数分别...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4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患者分为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组,分析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TNBC组和non-TNBC组的患者数分别为71(13.0%)和476(87.0%)。TNBC组与non-TNBC组患者年龄<35岁(14.1%vs1.1%)、有乳腺癌家族史(29.6%vs9.2%)、肿瘤直径>50 mm(22.5%vs8.0%)、肿瘤分期Ⅲ期(23.9%vs16.4%)、肿瘤分级Ⅲ级(40.8%vs28.8%)、有转移或复发(28.2%vs10.9%)等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绝经状态、转移淋巴结数、病理类型、手术方式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NBC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5年总生存率(OS)均显著低于non-TNBC组患者(65.8%vs85.3%,P<0.01;77.7%vs88.7%,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乳腺癌家族史、肿瘤分级和转移淋巴结数是影响TNBC组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与non-TNBC患者相比,TNBC患者发病年龄轻、有明显乳腺癌家族史、肿瘤体积大、肿瘤分期晚、肿瘤分级高、易复发转移、DFS和OS低、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三阴性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癌选择胸腹联合切口的标准 被引量:19
2
作者 赵刚 吴志勇 +4 位作者 卞正乾 孙勇伟 罗蒙 陈炜 顾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45-848,共4页
目的 探讨贲门癌选择胸腹联合切口的合理标准。方法 2000年2月~2004年2月,对269例贲门癌对所采用的切口、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左胸入路110例,经腹入路113例,胸腹联合切口46例,切除率为88.5%(238... 目的 探讨贲门癌选择胸腹联合切口的合理标准。方法 2000年2月~2004年2月,对269例贲门癌对所采用的切口、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左胸入路110例,经腹入路113例,胸腹联合切口46例,切除率为88.5%(238/269),联合脏器切除共30例。经左胸切口、经腹切口和胸腹联合切口的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81.8%(90/110)、84.1%(95/113)和91.3%(42/46),胸腹联合切口的根治性切除率最高。经腹切口上切缘癌残留率为3.5%(4/113),与其他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5年生存率:经胸切口为30.9%,经腹切口为31.8%,胸腹联合切口为34.8%,胸腹联合切口组的生存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胸腹联合切口有利于贲门癌的根治,肿瘤浸润食管是选择胸腹联合切口的合理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癌 贲门癌根治术 胸腹联合切口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强化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骅 凌伟 曹晖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00-1004,共5页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4例接受全胃切除术的进展期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G ln组,n=28)、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n=28)和肠外营养组(PN组,n=28)...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4例接受全胃切除术的进展期老年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G ln组,n=28)、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n=28)和肠外营养组(PN组,n=28),观察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第2、10天,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术后第10天,测定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百分比并计算CD4+T细胞与CD8 T+细胞的比值(CD4+/CD8+),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和IgG。结果 G ln组和EN组术后平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PN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三组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的质量浓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0天,G ln组和EN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PN组(P<0.05);术后第10天,G ln组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百分比、CD4+/CD8+及血清IgM和IgG的质量浓度均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且显著高于相同时点的EN组和PN组(P<0.05)。结论对于接受全胃切除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在恢复和改善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同时,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肠内营养 全胃切除 老年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3例胃癌根治术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赵刚 邱江锋 吴志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56-559,共4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在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中居首位,总体疗效尚不理想,因此本研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做一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用Log-rank... 背景与目的:胃癌在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中居首位,总体疗效尚不理想,因此本研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做一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性别和年龄对胃癌的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大体分型(Borrmann分型)、肿瘤所处的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度与胃癌的预后相关(P<0.01)。胃癌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胃癌的组织学分型、肿瘤所处的部位、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度是影响胃癌预后独立的危险因子。结论: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较多,以肿瘤的TNM分期与预后的关系最密切,其中淋巴结转移度对预后的影响比肿瘤浸润深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根治术 预后 多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四例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子臻 倪醒之 殷晓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5-437,443,共4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SAN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征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学检查示病...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4例SANT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特征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讨论。结果4例SANT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学检查示病灶呈灰白色结节,边界不清;镜下见多发性血管瘤样结节,结节中央可见裂隙样或窦样血管腔,血管腔隙周围散在卵圆形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围绕着致密的向心性分布的平滑肌或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检测示部分结节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呈CD34和F8阳性反应,但不表达CD8,而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呈CD8阳性反应,但不表达CD34;血窦周围散在少量CD68阳性的组织细胞;结节周围梭形细胞呈Vimentin、SMA、Actin及Collage IV阳性反应;CD21、Desmin和NSE均阴性。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病变复发和转移。结论SANT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易与脾脏恶性肿瘤相混淆,诊断依靠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行脾切除术可治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肿瘤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与治疗 被引量:4
6
作者 罗蒙 汤佳音 +3 位作者 孙勇伟 吴志勇 夏强 张建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31-834,共4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2月至2005年2月共施行的63例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状况、供体质量、术后肝功能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63例肝移植患者共发生了64例次高胆红素血症,其...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2月至2005年2月共施行的63例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状况、供体质量、术后肝功能和辅助检查结果。结果63例肝移植患者共发生了64例次高胆红素血症,其中术前重型肝炎13例(20.6%),缺血再灌注损伤21例(33.3%),急性排斥反应15例(23.8%),胆道并发症9例(14.3%),FK506毒性反应5例(7.9%),乙型肝炎复发1例(1.6%)。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原因错综复杂,应首先明确其发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高胆红素血症 缺血再灌注损伤 急性排斥反应 胆道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ppo通路及靶因子YAP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卉 花荣 陈锦先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5-517,共3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Hippo信号转导通路在维持组织器官大小及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的生长和器官的大小是由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速度决定的.正常情况下,细胞增生与凋亡间的动态平衡维持着组织器官正常大小和机体内... 近年来研究发现,Hippo信号转导通路在维持组织器官大小及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的生长和器官的大小是由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速度决定的.正常情况下,细胞增生与凋亡间的动态平衡维持着组织器官正常大小和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而当细胞增殖或凋亡失控时,即可发生细胞恶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发生发展 信号转导通路 靶因子 组织器官 细胞恶性转化 细胞增殖 机体内环境 发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ohn病致肛瘘的治疗 被引量:5
8
作者 唐伟军 钟鸣 +3 位作者 陈路 王少华 陈锦先 王平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95-1497,共3页
目的探讨Crohn病致肛瘘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手术治疗的37例Crohn病致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术后复发及肛门自制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37例患者术后复发13例(35.1%),术后肛门失禁5例(13.5%)。11例存在直肠炎者7例复发(63.6%),显著... 目的探讨Crohn病致肛瘘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手术治疗的37例Crohn病致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术后复发及肛门自制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结果37例患者术后复发13例(35.1%),术后肛门失禁5例(13.5%)。11例存在直肠炎者7例复发(63.6%),显著高于非直肠炎者(23.1%)(P=0.028);存在直肠炎者肛门失禁发生率36.4%,亦显著高于非直肠炎者(3.8%)(P=0.021)。低位肛瘘患者术后肛门失禁发生率显著低于高位肛瘘患者(4.2%vs30.8%,P=0.042)。高位肛瘘病例中,挂线疗法患者术后肛门失禁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切断括约肌术式患者(66.7%vs0.0%,P=0.021)。结论Crohn病致肛瘘患者治疗较为困难,应首先行规范的药物治疗争取非手术治愈,药物治疗无效者行手术治疗。术前须控制直肠炎。低位肛瘘宜行瘘管切开术,高位肛瘘应采用非切断括约肌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HN病 肛瘘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筛选大鼠不同程度肝纤维化的上调基因 被引量:5
9
作者 何天霖 吴志勇 +1 位作者 罗蒙 邱江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28-830,844,共4页
目的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大鼠正常肝脏组织、轻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组织中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方法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大鼠轻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2个差异cDNA文库,并挑选36条上调显著的基因进行测序鉴定。结果... 目的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筛选大鼠正常肝脏组织、轻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组织中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方法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大鼠轻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2个差异cDNA文库,并挑选36条上调显著的基因进行测序鉴定。结果获得1152个克隆,其中有1036个含有插入片段。挑选32个克隆测序,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初步比较,其中28条与已知基因的部分序列高度同源。结论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成功构建了轻度肝纤维化和重度肝纤维化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削减文库,为进一步研究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和逆转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消减杂交 肝纤维化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学习曲线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纯超 汤佳音 +3 位作者 赵刚 徐佳 郁丰荣 曹晖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2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由同一术者完成的120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手术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3组(A、B、C组各40例),比较各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由同一术者完成的120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手术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3组(A、B、C组各40例),比较各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中转开腹例数)及术后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结果 与A组相比,B、C组手术时间短[A、B、C组分别为(287.8±34.9)、(200.6±21.2)、(201.8±27.7)min,F=125 012,P=0.000],术中出血量少[A、B、C组分别为(143.8±67.2)、(68.8±27.8)、(67.5±27.2)ml,F=38.018,P=0.000],淋巴结清扫数量多[A、B、C组分别为(18.3±3.4)、(25.8±4.6)、(26.3±4.9)个,F=43.047,P=0.000].B、C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3组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进行40例手术后,可完成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手术的学习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镜 手术 学习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3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姚君良 倪醒之 +2 位作者 沈艳莹 张子臻 肖子理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4-577,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治疗方法等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34例PSIL的病例资料,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PSIL患者中,常见症状为腹部...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治疗方法等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34例PSIL的病例资料,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4例PSIL患者中,常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肿块等;病变部位以回肠最常见,尤其是末端回肠和回盲部。26例随访>1年的PSIL患者中,肿瘤无穿孔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伴穿孔者(76.2%vs20.0%)(P<0.05);手术联合术后化疗者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者(88.2%vs22.2%)(P<0.01);ⅠE/ⅡE期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ⅢE/ⅣE期(100.0%vs43.8%)(P<0.05),ⅠE/ⅡE期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ⅢE/ⅣE期[(61.8±4.9)月vs(24.8±6.7)月](P<0.05);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长于T细胞淋巴瘤患者[(47.4±6.2)月vs(5.0±3.1)月](P<0.05)。结论PSIL的主要症状为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化道出血和腹部包块等,病变部位以回肠多见,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和是否伴有穿孔有助于对本病预后的判断,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联合化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肉瘤样癌1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金鑫 赵恩昊 曹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759-2759,共1页
患者女,75岁。因“右上腹疼痛3d,加重1d”急诊入院。体格检查:BP120/78mmHg,R21次/min,P90次/min,T38.8℃,神志清,心肺未见异常,皮肤巩膜未见黄染,全腹平坦,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肝区叩痛(+... 患者女,75岁。因“右上腹疼痛3d,加重1d”急诊入院。体格检查:BP120/78mmHg,R21次/min,P90次/min,T38.8℃,神志清,心肺未见异常,皮肤巩膜未见黄染,全腹平坦,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肝区叩痛(+),肠鸣音3—4次/min。B超示:空腹时胆囊大小10.5cm×4.5cm,胆囊壁毛糙增厚,最厚处1.25cm.胆总管内径0.5cm.胆囊内见强回声斑块,后方伴宽大声影,大小约5.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大小 肉瘤样癌 MURPHY征 右上腹疼痛 胆总管内径 急诊入院 体格检查 上腹压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周期蛋白E2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3
作者 薛惠平 倪培华 +2 位作者 吴洁敏 孙建华 童菊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98,共4页
目的了解细胞周期蛋白E2(Cyclin E2)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Cyclin E2与临床肿瘤病理的关系,探讨Cyclin E2在胃癌发生、发展、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胃癌组织标本,用于RNA提取。按Laure... 目的了解细胞周期蛋白E2(Cyclin E2)基因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Cyclin E2与临床肿瘤病理的关系,探讨Cyclin E2在胃癌发生、发展、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胃癌组织标本,用于RNA提取。按Lauren方案分为肠型胃癌11例,弥漫型胃癌29例;按有无胃周围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28例,非转移组12例。临床分期采用UICC的TNM方案,Ⅰ、Ⅱ期13例,Ⅲ、Ⅳ期27例。用RT-PCR法检测胃癌组织Cyclin E2基因mRNA表达。结果肿瘤组织表达Cyclin E2 mRNA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织(P<0.05)。在肿瘤组织中可见Cyclin E2 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表达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组织(P<0.01),TNM分期中Ⅲ、Ⅳ期者Cyclin E2 mRNA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者(P<0.05)。肿瘤组织中Cyclin E2 mRNA表达与性别及Lauren分型无关(P>0.05)。结论Cyclin E2基因可能促使胃癌转移,其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临床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周期蛋白E2 基因 胃癌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胰头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军峰 孙勇伟 +5 位作者 陈炜 罗蒙 徐庆 花荣 顾磊 庄治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35-839,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胰周血管侵犯和胰头癌的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62例胰头癌病人术前均行MSCT检查,经手术探查,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例(包括联合血管切除3例),行姑息性手术40例(其中8例术前CT发现肝转移)。术中仔...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胰周血管侵犯和胰头癌的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62例胰头癌病人术前均行MSCT检查,经手术探查,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例(包括联合血管切除3例),行姑息性手术40例(其中8例术前CT发现肝转移)。术中仔细探查胰周主要血管受侵情况。结果24例MSCT评估可切除者,实际切除22例,符合率91.7%。另外2例MSCT判断肿瘤与血管接触面积小于1/2血管周径,但因术中探查发现血管被肿瘤包绕成团,无法行根治性手术。38例MSCT评估不可切除者,实际未切除38例,符合率100%。用单纯横断面图像与血管重建图像分别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vs100%以及77.5%vs95.0%,两组特异性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SCT可以准确地判断胰头癌的可切除性,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肿瘤可切除评估的特异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可切除性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FR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杂合性丢失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佳骅 沈艳莹 倪醒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情况和杂合性丢失(LOH)的发生频率,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0例胃癌标本中FGFR4基因5个外显子区域6、9、13、16、18的SNP...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基因在胃癌患者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情况和杂合性丢失(LOH)的发生频率,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检测50例胃癌标本中FGFR4基因5个外显子区域6、9、13、16、18的SNP情况,并以SNP技术检测FGFR4基因外显子9区域内密码子388位点rs351855的LOH,分析FGFR4基因SNP和LOH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FGFR4基因的外显子9区域第401密码子发生1例体细胞突变(R401C,C>T),34例胃癌发生编码区非同义SNP,GG、AG、AA三种基因型比例分别为32%、52%和16%。26例AG型杂合子胃癌患者中,rs351855位置LOH的发生频率为92.31%。LOH发生频率和Arg388等位基因的表达在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及患者生存率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FGFR4第388密码子rs351855位点发生高频LOH,提示在其附近存在抑癌基因的缺失或失活。Arg388等位基因的表达和FGFR4基因rs351855位点LOH不直接影响胃癌的发展及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 单核苷酸多态性 杂合性丢失 抑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坚 何敏 +1 位作者 吴志勇 施维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49-851,共3页
目的总结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治经验,探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中8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误诊为胰头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本组病例表现为腹痛者8例,伴黄疸者5例,伴食欲减退者3例,术前均误诊为胰头癌,... 目的总结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治经验,探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中8例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误诊为胰头癌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本组病例表现为腹痛者8例,伴黄疸者5例,伴食欲减退者3例,术前均误诊为胰头癌,术后病理学检查均为慢性胰腺炎。本组病例行child术5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行剖腹探查术1例。术后7例腹痛症状得到缓解,发生胰瘘2例,死亡1例。结论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术前鉴别存在一定困难。术中若不能明确排除胰头癌,则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若发现同时合并整个胰腺慢性炎症,经穿刺活检阴性,可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或各种内引流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 胰头癌 胰十二指肠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5
17
作者 赫超 沈艳莹 +1 位作者 倪醒之 沈丹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43-1346,共4页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2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手术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胃窦部3例,胃体8例,胃底1例;7例肿瘤主要向腔内生...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2例GS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手术及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胃窦部3例,胃体8例,胃底1例;7例肿瘤主要向腔内生长,5例向腔外生长。1例GS合并胃癌患者术前血CEA升高,另有1例GS患者血CEA和CA199升高。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呈长梭形。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病例GS细胞S-100蛋白和Vimentin呈阳性,2例CD34呈弱阳性。4例患者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C-kit基因第9、11、13、17和PDGFRA基因第12、18外显子均为野生型,无基因突变。所获随访的9例GS患者中,除GS合并胃癌患者因胃癌复发死亡外,其余均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GS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100是诊断GS的重要标志物,术前胃镜和CT检查能为该病的诊断提供线索。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GS的关键,微创手术可作为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神经鞘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疗进展 被引量:13
18
作者 姚君良 倪醒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7期2921-2923,共3页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PGI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病理类型主要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
关键词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诊疗进展 LYMPHOMA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结外淋巴瘤 病理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患者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钱昌林 刘骅 +3 位作者 张捷 沈志勇 张翀 季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15-1918,共4页
目的评价高龄患者(≥70岁)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100例择期高龄胃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n=50)和开腹组(n=50)。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天数... 目的评价高龄患者(≥70岁)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100例择期高龄胃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n=50)和开腹组(n=50)。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吻合口漏、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的差异。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86),两组术中出血量(P=0.016)、术后首次排气时间(P=0.000)、住院天数(P=0.00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吻合口漏腹腔镜组为2例,开腹组3例;术后心肺相关并发症腹腔镜组为6例,开腹组5例。术后1、3、7 d腹腔镜组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与开腹组均有明显差异(P=0.000)。结论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相比,为高龄患者实施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在术中出血、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炎症因子指标方面较传统术式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胃癌 安全性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局部使用氟尿嘧啶缓释剂治疗局部进展期结肠癌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争 陈锦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8-580,共3页
目的探讨术中局部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5-Fu SRI)对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对70例局部进展期(T4N0M0及Ⅲ期)结肠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分为治疗组(n=36):术中局部植入5-Fu SRI 600 mg;对照组(n=34):术中以氟尿嘧啶注射液1 000 m... 目的探讨术中局部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5-Fu SRI)对局部进展期结肠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对70例局部进展期(T4N0M0及Ⅲ期)结肠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分为治疗组(n=36):术中局部植入5-Fu SRI 600 mg;对照组(n=34):术中以氟尿嘧啶注射液1 000 mg冲洗腹腔。两组患者术后化疗方案相同。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例数以及2年生存率。结果治疗组的2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局部植入5-Fu SRI可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并可提高2年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尿嘧啶缓释剂 局部进展期大肠癌 局部复发 远处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