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郊区儿童过敏性疾病过敏原的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陶金好 曹兰芳 +2 位作者 孔宪明 王利民 王元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66-868,共3页
目的分析引发上海市郊区儿童过敏性疾病过敏原的分布特点。方法对800例上海市郊区过敏性疾病患儿(郊区病例组)、100名郊区健康儿童(郊区正常对照组)和450例上海市城区过敏性疾病患儿(城区病例组)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将郊区病... 目的分析引发上海市郊区儿童过敏性疾病过敏原的分布特点。方法对800例上海市郊区过敏性疾病患儿(郊区病例组)、100名郊区健康儿童(郊区正常对照组)和450例上海市城区过敏性疾病患儿(城区病例组)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将郊区病例组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组,比较各组SPT及各过敏原阳性率。结果郊区病例组SPT阳性率(73.38%)高于郊区正常对照组(26.00%),低于城区病例组(8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郊区病例组患儿主要过敏原为粉尘螨和屋尘螨,阳性率分别为57.88%和59.13%。除杂草和橡胶外,郊区病例组各过敏原阳性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郊区过敏性疾病患儿SPT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市郊区过敏性疾病患儿的主要过敏原为屋尘螨和粉尘螨;郊区过敏性疾病患儿SPT阳性率低于城区患儿,并与年龄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原 皮肤点刺试验 过敏性疾病 郊区 上海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食物过敏原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陶金好 孔宪明 +1 位作者 曹兰芳 王利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1-463,共3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主要的食物性过敏原。方法对上海地区2 928例过敏性疾病患儿和100例健康对照者实施13种食物性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SPT),组间比较过敏原SPT阳性率。结果 2 928例过敏性疾病患儿对13种食...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儿童过敏性疾病主要的食物性过敏原。方法对上海地区2 928例过敏性疾病患儿和100例健康对照者实施13种食物性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SPT),组间比较过敏原SPT阳性率。结果 2 928例过敏性疾病患儿对13种食物性过敏原SPTs阳性率25.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8.0%(P<0.01)。不同年龄组SPT阳性率存在差异,市区与郊区的SPT部分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亦存在差异。结论食物性过敏原在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SPTs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过敏原SPT阳性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性过敏原 皮肤点刺试验 过敏性疾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转移癌腹腔化疗的创新与挑战
3
作者 冯欣滢 王冰 刘培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27-837,共11页
腹膜转移癌是指从原发部位扩散至腹膜的恶性肿瘤,常见于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及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等多种癌症类型的晚期阶段。腹膜转移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通常在根治术后或晚期腹膜转移... 腹膜转移癌是指从原发部位扩散至腹膜的恶性肿瘤,常见于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及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等多种癌症类型的晚期阶段。腹膜转移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通常在根治术后或晚期腹膜转移阶段采用以化疗为主的姑息性治疗方案。腹膜转移癌治疗的难点在于缺少靶向治疗药物以及药物较难透过血-腹膜屏障,以致全身治疗效果欠佳。腹腔化疗(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IPC)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在腹膜转移癌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腹腔加压气溶胶(pressurized intraperitoneal aerosol chemotherapy,PIPAC)等IPC技术的革新和新型药物的出现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然而,腹膜转移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临床IPC在给药方式、药物类型和剂量等治疗策略上仍然存在差异性和疗效不确定性。尽管已经制定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指南和推荐治疗策略,但是仍需要通过更多的临床试验和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进一步支持这些方案。本文对IPC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手术治疗联合传统IPC、HIPEC及PIPAC等治疗手段的疗效,并对近期开展的IPC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汇总。此外,在IPC技术的临床应用方面,本文详细阐述其在胃癌、结直肠癌、妇科肿瘤、PMP、胆管癌及胰腺癌等疾病中的应用。针对IPC技术的局限性,提出纳米药物的创新开发有望为腹膜转移癌的治疗提供更安全有效的选择。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梳理IPC研究的最新进展、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腹膜转移癌更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可行性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转移癌 腹腔化疗 腹腔热灌注化疗 腹腔加压气溶胶 纳米药物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免疫微环境及其免疫治疗临床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胡飞 蔡晓涵 +4 位作者 程睿 季诗雨 苗嘉欣 朱晏 范广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4-821,共8页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因其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的特点,在治疗上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如何提高患者的长期... 骨肉瘤(osteosarcoma)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因其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的特点,在治疗上面临极大的挑战。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和化学治疗(化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如何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免疫治疗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以及免疫治疗策略的应用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免疫治疗的策略包括肿瘤疫苗、靶向细胞因子、免疫检查点抑制、过继细胞疗法以及联合治疗等。以上策略旨在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克服免疫耐受和防止免疫逃逸,显著提升患者的免疫应答能力。该文系统介绍骨肉瘤的免疫微环境,深入分析免疫微环境的特征,详细阐述免疫治疗在骨肉瘤临床转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深入理解骨肉瘤的免疫特性和相应的治疗方法,有助于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其生存率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肿瘤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临床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氯喹诱导U937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佳 陈芳源 +5 位作者 王海嵘 钟济华 王利民 钟华 韩洁英 欧阳仁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13-816,共4页
目的将磷酸氯喹作用于白血病细胞株U937,观察其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研究磷酸氯喹是否通过逆转凋亡相关基因PNAS-2蛋白在白血病细胞中异常的亚细胞定位,从而促进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将不同剂量的磷酸氯喹加入体外培养至对数生长... 目的将磷酸氯喹作用于白血病细胞株U937,观察其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并研究磷酸氯喹是否通过逆转凋亡相关基因PNAS-2蛋白在白血病细胞中异常的亚细胞定位,从而促进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将不同剂量的磷酸氯喹加入体外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白血病细胞株U937培养液中。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同时观察磷酸氯喹对U937细胞中PNAS-2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影响。结果50μg/mL磷酸氯喹可显著促进U937细胞发生凋亡,并使白血病细胞中PNAS-2蛋白的异常亚细胞定位发生改变。结论磷酸氯喹对白血病细胞株U937有促进凋亡的作用,其凋亡机制可能是使PNAS-2蛋白在白血病细胞中异常的亚细胞定位恢复正常,对于临床治疗白血病的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氯喹 凋亡 PNAS-2 白血病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辛酸对神经细胞老化过程中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毅 苗玲 +2 位作者 王利民 苏敏 蔡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16-1419,共4页
目的分析硫辛酸对神经细胞老化进程中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无血清培养液培养大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建立实验性神经细胞老化模型。建模后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以含100μmol/L硫辛酸无血清培养液和单纯无血清培养液培养,于... 目的分析硫辛酸对神经细胞老化进程中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无血清培养液培养大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建立实验性神经细胞老化模型。建模后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以含100μmol/L硫辛酸无血清培养液和单纯无血清培养液培养,于培养第5、10、15天时,运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培养第5、10、15天时实验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分别为(212.48±12.26)%vs(100.00±14.80)%、(200.55±28.33)%vs(75.45±10.79)%和(96.81±14.50)%vs(28.54±3.14)%;细胞凋亡率则明显降低,分别为(8.60±1.96)%vs (21.46±1.08)%、(18.6±0.60)%vs(30.38±3.25)%和(28.20±3.83)%vs(47.87±5.60)%;两组间细胞存活率和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硫辛酸可抑制神经细胞老化过程中的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辛酸 凋亡 神经细胞 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杀伤细胞在儿童过敏性哮喘和(或)鼻炎中的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伟 曹兰芳 +2 位作者 孔宪明 赵瑜 王利民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44-1048,共5页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s,NK)在过敏性哮喘和(或)鼻炎患儿中的变化。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0年12月在儿科门诊和病房诊断明确、3~14岁过敏性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发作且未用药物治疗的患儿45例,正常对照儿童30例,采...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s,NK)在过敏性哮喘和(或)鼻炎患儿中的变化。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0年12月在儿科门诊和病房诊断明确、3~14岁过敏性哮喘和(或)变应性鼻炎发作且未用药物治疗的患儿45例,正常对照儿童30例,采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外周血NK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外周血NK细胞数量,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纯化NK细胞,分别采用标准刺激剂(离子霉素+佛波酯)和尘螨试剂刺激NK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NK细胞内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IL-4)的表达情况。结果过敏性哮喘和(或)鼻炎患儿与对照组比较,NK细胞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NK细胞活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尘螨刺激下,NK细胞内IFN-γ和IL-4表达均升高,但IL-4升高幅度较IFN-γ强,导致IFN-γ/IL-4比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过敏性哮喘和(或)鼻炎发作患儿中,NK细胞数量与活性均下降;在尘螨刺激下,NK细胞内IFN-γ/IL-4比值升高,导致NK细胞向NKⅡ型细胞方向失衡。推测NK细胞的数量、功能变化及比例失衡可能参与了儿童过敏性哮喘和(或)鼻炎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过敏性哮喘 变应性鼻炎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和TNF-α诱导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化疗抵抗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蓉 盛丹丹 +3 位作者 赵雪 井莹莹 张黎 韩志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结肠癌细胞化疗抵抗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炎症因子IFN-γ和TNF-α联合处理MSCs... 目的观察炎症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结肠癌细胞化疗抵抗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应用炎症因子IFN-γ和TNF-α联合处理MSCs,收集条件培养上清,并将其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及HT29细胞,同时分别给予化疗药物顺铂和5-氟尿嘧啶处理。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经化疗药物处理,与未经条件培养上清培养的细胞比较,经条件培养上清培养的细胞形态学改变更轻微,细胞增殖率增高(P<0.05)、凋亡率降低(P<0.05),Bcl-2 mRNA表达水平上调、Bax mRNA表达水平下调。结论经炎症因子IFN-γ和TNF-α诱导的MSCs能够促进结肠癌细胞化疗抵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 肿瘤坏死因子α 间质干细胞 结肠肿瘤 肿瘤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荨麻疹患者外周血CRTH2阳性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吴伊旋 王利民 +1 位作者 冯欢 沈惠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12-514,共3页
目的:研究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表达于Th2细胞上的化学诱导趋向性受体(CRTH2)+细胞的变化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率,评价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以CRTH2/CD4/CD63抗体组合,检测正常人及急、慢性荨麻疹... 目的:研究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表达于Th2细胞上的化学诱导趋向性受体(CRTH2)+细胞的变化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率,评价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以CRTH2/CD4/CD63抗体组合,检测正常人及急、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和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口服氯雷他定治疗28d后外周血中CRTH2+细胞以及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率。结果: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的CRTH2+细胞较正常人显著降低,急性患者尤为明显;但其中CRTH2+CD4-的嗜碱性粒细胞却较正常人显著增高,慢性荨麻疹患者更为明显;荨麻疹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率显著增高,而急、慢性患者相似;氯雷他定治疗对以上指标无显著影响。结论: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与患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水平的持续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CRTH2 CD4 CD63 嗜碱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飞 杜芸兰 +1 位作者 卫立辛 李焰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4-307,共4页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细胞模型中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 ylase 6,HDAC6)对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野生型pcDNA3.1-α-突触核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稳定转染人神经母细胞瘤SK-N...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细胞模型中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istone deacet ylase 6,HDAC6)对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野生型pcDNA3.1-α-突触核蛋白真核表达质粒稳定转染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并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制作异常蛋白质聚集的PD模型;用不同浓度的选择性HDAC6抑制剂tubacin处理细胞24 h后,使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及HSP27表达水平。结果 Lactacystin组较对照组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寡聚体水平升高(P<0.05)、HSP70及HSP27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Tubacin处理后的lactacystin组细胞存活率进一步降低(P<0.05)、寡聚体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而HSP70和HSP27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在蛋白酶体抑制剂制作的PD细胞模型中,抑制HDAC6可使细胞存活率降低、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水平升高,其机制可能与HSP70和HSP27表达水平的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α-突触核蛋白 寡聚体 热休克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酪氨酸激酶EphA1 mRN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国良 蔡霞 +7 位作者 薄隽杰 张连华 侯恺林 蒋海锋 朱寅杰 张超 刘东明 黄翼然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60-763,共4页
背景与目的:EphA1基因是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的成员之一,其过表达可能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受体酪氨酸激酶EphA1 mRN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50例膀胱癌组织和1... 背景与目的:EphA1基因是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的成员之一,其过表达可能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受体酪氨酸激酶EphA1 mRN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50例膀胱癌组织和15例相应癌旁组织中EphA1 mRNA的表达,分析基因表达的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EphA1 mRNA在膀胱癌中的表达量为106.86±30.40,高于癌旁组织的表达量10.37±2.69,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EphA1 mRNA在高级别膀胱癌中的表达量为210.94±50.51,高于低级别膀胱癌组的52.64±16.01(P<0.001),肌层浸润性膀胱癌EphA1 mRNA的表达量为174.69±43.57,显著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63.14±17.60(P=0.001)。EphA1 mRNA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数目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phA1 mRNA的表达在肿瘤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且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因此EphA1基因的过表达可能促进膀胱癌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EphA1 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连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微芯片用于模拟肠绒毛和肿瘤表面形貌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忆恒 杜静 +3 位作者 夏安越 崔金辉 甘明哲 刘培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27-1133,共7页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器官芯片的制作方法并研究其表面细胞生长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3D打印技术与表面微结构转移方法,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芯片上制作出类肠绒毛和模拟肿瘤表面的...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器官芯片的制作方法并研究其表面细胞生长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3D打印技术与表面微结构转移方法,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芯片上制作出类肠绒毛和模拟肿瘤表面的类溃疡、类隆起微结构。结合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测定了芯片表面修饰、微结构的形状及高度、培养时间等条件对芯片上的结肠腺癌细胞株Caco-2细胞表面覆盖率和细胞密度的影响。结果·相对于3D打印的树脂芯片,PDMS芯片更易使细胞黏附生长。在PDMS芯片立体结构表面,使用鼠尾胶原蛋白Ⅰ进行修饰后,细胞覆盖率、细胞密度均显著提高(均P<0.05)。芯片表面结构高度越高,其表面的细胞密度越低(P=0.000)。经表面修饰后,相同高度的不同立体结构上细胞密度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3D打印技术与表面微结构转移方法可用于制作模拟肠绒毛和肿瘤表面结构的器官芯片,表面修饰、微结构的高度均会对其表面细胞的生长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器官芯片 聚二甲基硅氧烷 肠绒毛 肿瘤 表面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人肾细胞癌原位移植裸鼠模型建立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佩佩 陈晓静 +4 位作者 王巧玲 赵雪 赵亚男 刘培峰 戴慧莉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7-185,共9页
背景与目的: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研究旨在建立成功率高、稳定的人肾细胞癌原位动物造模方法。方法:采用人肾细胞癌细胞(786-0、ACHN)进行细胞悬液原位注射法、皮下成瘤后引瘤原代细胞悬液原位注射法... 背景与目的: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研究旨在建立成功率高、稳定的人肾细胞癌原位动物造模方法。方法:采用人肾细胞癌细胞(786-0、ACHN)进行细胞悬液原位注射法、皮下成瘤后引瘤原代细胞悬液原位注射法、皮下成瘤后引瘤组织块原位移植肾包膜下法及皮下成瘤后引瘤组织块原位移植肾周筋膜内法建立原位移植裸鼠模型,采用PET/CT、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血清生化检测等手段观察成瘤率及肿瘤生长情况,评估4种方法的建模效果。结果:人肾细胞癌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ACHN组成瘤率(90%)高于786-0组(30%);人肾细胞癌原位移植裸鼠模型,786-0原位注射组、ACHN原位注射组、ACHN皮下移植瘤引瘤后原代细胞原位注射组、ACHN组织块肾包膜下包埋组和ACHN组织块肾周筋膜内包埋组的成瘤率分别为33%、80%、90%、100%和20%,其中以ACHN皮下成瘤后引瘤组织块原位移植肾包膜下法成瘤率最高,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符合低分化肾细胞癌。结论:成功建立4种人肾细胞癌原位移植裸鼠模型,其中以ACHN皮下成瘤后引瘤组织块原位移植肾包膜下法成瘤效果最佳,为肾细胞癌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裸鼠 原位移植 PET/CT ACHN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地西他滨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昕芃 王君颖 +2 位作者 蔡佳翌 付婉彬 钟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8-767,共10页
目的·研究低剂量地西他滨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目的·研究低剂量地西他滨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门诊或住院的ITP发病期患者10例,以及10例无骨髓异常的非ITP患者作为对照(normal control,NC),收集骨髓穿刺标本,分离MS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抗原标志物。使用CCK-8试剂盒和Ed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及比较ITP患者来源(MSC-ITP)和对照组来源(MSC-NC)的MSC增殖水平差异,并使用微管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形态的变化。使用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采用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水平。通过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以不同的时长处理MSC-ITP,探索地西他滨促其增殖的最佳浓度及处理时间。以最佳浓度的地西他滨处理MSC-ITP,观察其对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以及地西他滨的影响。结果·与MSC-NC相比,MSC-ITP细胞形态异常,细胞核碎裂、皱缩较多,体外增殖水平减弱,基础凋亡率增加。地西他滨刺激MSC-ITP增殖的最佳工作浓度为2.5μmol/L,最佳处理时间为24 h。2.5μmol/L地西他滨处理MSCITP 24 h后细胞核形态得到改善,细胞核的碎裂和凝聚减少,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地西他滨处理后,MSC-ITP中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蛋白BAX降低,胱天蛋白酶(caspase3)和cleaved-caspase3减少(均P<0.05)。结论·ITP患者骨髓来源的MSC形态异常,体外增殖水平减弱,基础凋亡率增加;低剂量地西他滨可以促进该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该作用可能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地西他滨 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肾胺酶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
15
作者 蒋文群 侯品品 +4 位作者 陈燕 贾锋 张晓华 高丽 胡琴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5,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清肾胺酶(renalase)的水平变化及其在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7月—2021年11月收治的118例AIS患者为病例组(AI...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清肾胺酶(renalase)的水平变化及其在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7月—2021年11月收治的118例AIS患者为病例组(AIS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将患者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和中重度缺损。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参与体检的健康者133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2组血清肾胺酶水平。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评估AIS患者血清肾胺酶水平与性别、年龄、空腹血糖、血脂、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血清肾胺酶水平对AIS的诊断价值。将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AIS组血清肾胺酶水平为2960.01(1557.99,4053.70)pg/mL,高于对照组的821.02(391.29,1752.7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IS患者血清肾胺酶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216,P=0.019),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r=0.200,P=0.030),与性别、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胆固醇水平及是否患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无明显相关性。轻度神经功能缺损AIS患者血清肾胺酶水平高于中重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ROC曲线显示,血清肾胺酶水平诊断AIS的截断值为1856.49 pg/mL,曲线下面积为0.777±0.030,其95%CI为0.718~0.836(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肾胺酶水平升高[>1856.49 pg/mL,比值比(odds ratio,OR)=6.980,P=0.000]、高血压(OR=5.382,P=0.000)、糖尿病(OR=2.453,P=0.040)是发生AIS的危险因素。结论·AIS患者血清肾胺酶水平显著升高,并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血清肾胺酶可作为AIS辅助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脑卒中病情进展评估及精准化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胺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生物标志物 NIHS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