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甲醚均质压燃燃烧的详细化学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罗马吉 黄震 +2 位作者 陈志 吕兴才 李德刚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2-647,共6页
采用由美国LawrenceLivermore国家实验室提出的二甲醚 (DME)详细化学动力学反应机理及其开发的HCT化学动力学程序 ,对均质充量压缩着火 (HCCI)发动机燃用DME的着火和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为考虑壁面传热的影响 ,在HCT程序中增加了壁面... 采用由美国LawrenceLivermore国家实验室提出的二甲醚 (DME)详细化学动力学反应机理及其开发的HCT化学动力学程序 ,对均质充量压缩着火 (HCCI)发动机燃用DME的着火和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为考虑壁面传热的影响 ,在HCT程序中增加了壁面传热子模型。采用该方法研究了燃空当量比、进气充量加热、发动机转速和EGR等因素对HCCI着火和燃烧的影响。结果表明 ,DME的HCCI燃烧过程有明显的低温反应放热和高温反应放热两阶段 ;增大燃空当量比、提高进气充量温度使着火提前 ;提高发动机转速和采用冷却EGR使着火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CI 均质压燃燃烧 燃空当量比 燃烧过程 均质充量压缩着火 进气 EGR 发动机转速 放热 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风洞中空冷涡轮叶片冷却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马超 黄名海 +2 位作者 葛冰 吉雍斌 臧述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6-503,共8页
为了研究涡轮叶片在高温燃气冲刷下的冷却特性,搭建了高温风洞环形叶栅实验台。采用红外热像仪对不同冷气流量比(0.016~0.036)及温比(0.47~0.58)工况下涡轮叶片吸力面冷却效率及温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叶片前后部冷却腔... 为了研究涡轮叶片在高温燃气冲刷下的冷却特性,搭建了高温风洞环形叶栅实验台。采用红外热像仪对不同冷气流量比(0.016~0.036)及温比(0.47~0.58)工况下涡轮叶片吸力面冷却效率及温比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叶片前后部冷却腔冷却特性的影响,吸力面前部和后部区域表现出了不同的冷却特性;在实验工况内,流量比从0.016增加到0.036过程中,叶片吸力面前、后部面积平均冷却效率分别增加了30.4%和49.1%,相对温度分别降低0.017和0.049;当流量比不变,温比从0.47增加到0.58时,叶片吸力面前、后部面积平均冷却效率变化较小,分别减少了2.9%和9.6%,相对温度分别增加0.013和0.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涡轮叶片 冷却效率 相对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湿回流湍流扩散燃烧流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葛冰 臧述升 顾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87-1292,共6页
实验测量了加湿、不加湿状况下钝体后丙烷/空气湍流扩散燃烧流场,分析了两种燃烧流场的异同点.实验中采用粒子图像速度场(PIV)测量技术测量了钝体后加湿、不加湿扩散燃烧流场的速度分布,利用高温热电偶测量了两种流场火焰内部的温度分布... 实验测量了加湿、不加湿状况下钝体后丙烷/空气湍流扩散燃烧流场,分析了两种燃烧流场的异同点.实验中采用粒子图像速度场(PIV)测量技术测量了钝体后加湿、不加湿扩散燃烧流场的速度分布,利用高温热电偶测量了两种流场火焰内部的温度分布,使用气体分析仪测量了两种流场的NO分布.结果表明:加湿扩散燃烧流场与不加湿扩散燃烧流场虽然总体相似,但加湿使得燃烧流场回流区中心的位置前移、回流区长度减小、燃烧区最高温度降低,并且使得燃烧室内的NO浓度降低;加湿有利于燃烧室轴向尺寸的缩小,提高了燃烧室内温度分布的均匀度,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扩散燃烧 湿空气燃烧 粒子图像速度场 测量 钝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4/RP-3航空煤油混合燃料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宇 孙震 +4 位作者 罗睿 赵欢 曾文 陈保东 邓康耀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77-1186,共10页
为研究甲烷添加对RP-3航空煤油燃烧特性的影响,在定容燃烧弹中获得初始温度420K,初始压力0.1MPa,当量比0.8~1.5和甲烷含量0~0.8工况下CH_4/RP-3航空煤油混合燃料火焰发展特性图片、火焰半径扩散速率、拉伸火焰传播速度、马克斯坦长度、... 为研究甲烷添加对RP-3航空煤油燃烧特性的影响,在定容燃烧弹中获得初始温度420K,初始压力0.1MPa,当量比0.8~1.5和甲烷含量0~0.8工况下CH_4/RP-3航空煤油混合燃料火焰发展特性图片、火焰半径扩散速率、拉伸火焰传播速度、马克斯坦长度、无拉伸火焰传播速度和层流燃烧速度等燃烧特性,并分析了甲烷添加对混合燃料马克斯坦长度及层流燃烧速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CH_4/RP-3航空煤油混合燃料在当量比1.3,甲烷含量0工况时燃烧稳定性较差,但随着混合燃料中甲烷含量的增加,火焰前锋面逐渐趋于稳定;混合燃料当量比分别为0.8,1.0和1.2时,甲烷含量的增加对火焰半径扩散速率和拉伸火焰传播速度分别起促进、无明显影响和抑制作用;混合燃料马克斯坦长度曲线在当量比0.9~1.2交叉,当量比为0.8时,混合燃料马克斯坦长度随甲烷含量增加而减小,而当量比为1.3时,混合燃料马克斯坦长度接近于0,燃烧变得极不稳定;混合燃料层流燃烧速度峰值出现在当量比1.0~1.1内,当量比在0.9~1.1,甲烷添加对RP-3航空煤油层流燃烧速度影响较小,当量比大于1.1时,混合燃料层流燃烧速度随甲烷含量增加显著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容燃烧弹 混合燃料 马克斯坦长度 燃烧稳定性 层流燃烧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油喷射参数对混动柴油机低温起动燃烧与性能影响研究
5
作者 刘雨龙 任正敏 +3 位作者 梁永森 程江华 石磊 邓康耀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6,共8页
针对柴-电混合模式下低温冷起动特性影响因素复杂、起动总能耗高的问题,开展了混合动力柴油机低温冷起动试验研究,搭建了混合动力柴油机低温环境试验平台,探明柴油机喷油控制参数对燃烧特性和起动瞬态特性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循环喷油... 针对柴-电混合模式下低温冷起动特性影响因素复杂、起动总能耗高的问题,开展了混合动力柴油机低温冷起动试验研究,搭建了混合动力柴油机低温环境试验平台,探明柴油机喷油控制参数对燃烧特性和起动瞬态特性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循环喷油量增大,燃烧始点前移,平均指示压力增大,但增速放缓,起动总时长下降明显,起动总能耗先降低后增加,在循环喷油量为36 mg时达到较优的起动性能和能耗经济性。随着喷油正时推迟,着火延迟期逐渐缩短,燃烧重心后移,最高燃烧压力先增大后减小,在喷油正时为压缩上止点后-12°和上止点后-8°时燃烧放热更集中,燃油能量得到有效利用。综合起动阶段燃烧特性分析和能耗平衡,循环喷油量为36 mg、喷油正时为上止点后-8°时,燃烧更加集中,起动过程的油耗和辅助电耗的总能耗降低8.4%,起动时间缩短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动 柴油机 低温冷起动 喷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热策略对柴电混合动力低温冷起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捧 任正敏 +3 位作者 秦彪 王国莹 石磊 邓康耀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7-514,共8页
为探明预热进气、润滑油和冷却液的电耗特性,得到不同预热策略对混合动力柴油机低温冷起动的影响规律,首先,通过试验获得了工作介质预热电耗特性,并建立了工质预热电耗与预热温度的关系.然后,通过提取低温冷起动燃烧特征参数,建立了可... 为探明预热进气、润滑油和冷却液的电耗特性,得到不同预热策略对混合动力柴油机低温冷起动的影响规律,首先,通过试验获得了工作介质预热电耗特性,并建立了工质预热电耗与预热温度的关系.然后,通过提取低温冷起动燃烧特征参数,建立了可以体现燃烧特征参数随循环变化的仿真模型.最后,利用仿真模型研究了预热进气、预热润滑油、预热冷却液及多种工作介质组合预热对低温冷起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气温度的上升,起动总时间逐渐减小,转速上升率稳步提升,平均有效指示压力(IMEP)显著增加;预热润滑油明显降低摩擦阻力矩,从而减小了电机拖动时间,而预热冷却液减小了散热损失从而使升速期IMEP显著增大.同等电耗下,多种工作介质组合预热策略能量损失系数小,升速期时,缸内IMEP较大,因而电机拖动时间短,转速上升率高,更有利于柴电混合动力系统低温快速起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电混合动力 预热策略 低温冷起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动力HCCI汽油机的试验研究
7
作者 缪金荣 张旭洲 +4 位作者 沈义涛 陈林 方俊华 吕兴才 黄震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45,共5页
采用优化动力(OKP)技术手段,利用进气加热实现了产品4缸汽油机的HCCI燃烧。研究了OKP HC-CI汽油机的燃烧、HC排放及燃油消耗等特性,分析了压缩比及过量空气系数对HCCI燃烧的影响,并对SI-HCCI切换过程中HC排放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 采用优化动力(OKP)技术手段,利用进气加热实现了产品4缸汽油机的HCCI燃烧。研究了OKP HC-CI汽油机的燃烧、HC排放及燃油消耗等特性,分析了压缩比及过量空气系数对HCCI燃烧的影响,并对SI-HCCI切换过程中HC排放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OKP HCCI汽油机能在15个循环内实现SI-HCCI燃烧模式的切换,HCCI燃烧能大幅地降低燃油消耗并且能达到与SI模式相当甚至更低水平的HC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优化动力 均质压燃 排放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燃烧状态反馈的柴油机低温冷起动逐循环控制研究
8
作者 秦彪 王捧 +3 位作者 马士宝 王国莹 石磊 邓康耀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3,共8页
为改善低温冷起动工况不良燃烧循环,利用CompactRIO控制器开发了燃烧状态反馈系统,实现了缸压采集和燃烧状态参数实时计算及反馈。设计试验探明了不同温度和转速下喷油时刻对CA50(缸内累积放热量达到50%时所对应的曲轴转角)的影响规律,... 为改善低温冷起动工况不良燃烧循环,利用CompactRIO控制器开发了燃烧状态反馈系统,实现了缸压采集和燃烧状态参数实时计算及反馈。设计试验探明了不同温度和转速下喷油时刻对CA50(缸内累积放热量达到50%时所对应的曲轴转角)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燃烧状态反馈的喷油时刻逐循环控制方法,实现了燃烧参数与控制参数的匹配。采用该控制方法后CA50更集中在高效燃烧区间,最高燃烧压力更高且不良燃烧循环得到改善,起动时间平均减少36%,有效改善了柴油机低温冷起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冷起动 逐循环控制 喷油时刻 柴油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对氢气微混扩散燃烧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史挺 刘怡 +3 位作者 贾世琦 葛冰 段冬霞 臧树升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01-1407,共7页
在当量比0.3~0.5的条件下,针对旋流数为0.62与无旋流2种微混扩散燃烧器开展了试验研究,考察了旋流作用对微混扩散燃烧流场、火焰结构、NO_(x)排放以及燃烧不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运用OH*化学发光法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捕获了火焰与流... 在当量比0.3~0.5的条件下,针对旋流数为0.62与无旋流2种微混扩散燃烧器开展了试验研究,考察了旋流作用对微混扩散燃烧流场、火焰结构、NO_(x)排放以及燃烧不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运用OH*化学发光法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捕获了火焰与流动结构。结果表明:加入旋流能够通过改变流场结构,使火焰高度降低44%,进而缩短停留时间,最终实现NO_(x)排放体积分数减少63.4%;无旋流微混扩散火焰脉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高当量比下火焰径向膨胀区的生成,而旋流的加入可以抑制径向膨胀区的生成,从而在宽负荷范围内实现抑制燃烧振荡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混扩散燃烧 旋流 火焰结构 燃烧振荡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生物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与排放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吕兴才 马骏骏 +1 位作者 吉丽斌 黄震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研究了气口预喷射乙醇、缸内直喷生物柴油双燃料系统的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研究表明,随着乙醇预混合比的增加着火时刻推迟,峰值放热率增加。在较小的总当量比下,峰值放热率增加幅度不大,最大气缸压力和最高温度降低,放热结束时刻... 研究了气口预喷射乙醇、缸内直喷生物柴油双燃料系统的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研究表明,随着乙醇预混合比的增加着火时刻推迟,峰值放热率增加。在较小的总当量比下,峰值放热率增加幅度不大,最大气缸压力和最高温度降低,放热结束时刻差别较小。在较大的当量比下,燃烧持续时间拉长;但随着乙醇比例的增加峰值放热率增加很快,放热结束时刻显著提前,最大压力升高率在预混合比例为20%-40%的某点达到极值,此时热效率最高。乙醇的加入使得HC和CO排放明显增加,但是却使得NOx和碳烟排放同时大幅度下降。在1800r/min的各种负荷下,NOx和碳烟排放相对纯生物柴油降低35%-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乙醇 双燃料发动机 燃烧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旁通阀特性和调节规律的试验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博 胡志龙 +2 位作者 李华雷 邓康耀 邢卫东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2-78,共7页
对柴油机应用可调二级增压系统进行了全工况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涡轮旁通阀可以对增压压力进行调节进而影响柴油机的性能.可调二级增压系统可以增大柴油机中低转速的增压压力,改善碳烟排放;当循环供油量增加后还可以提高中低速时的外... 对柴油机应用可调二级增压系统进行了全工况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涡轮旁通阀可以对增压压力进行调节进而影响柴油机的性能.可调二级增压系统可以增大柴油机中低转速的增压压力,改善碳烟排放;当循环供油量增加后还可以提高中低速时的外特性转矩.中低转速中高负荷时,两级增压会提高进气量改善燃烧,明显地提高了燃油经济性.中高速时,进气量的提高没有明显地改善燃烧的效果,反而造成泵气损失增大,基于经济性考虑应开启涡轮旁通阀,与此同时为避免节流效应压气机旁通阀也应开启将高压级增压器完全旁通,旁通后由于复杂的进排气管增加了流动损失使得油耗略有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可调二级增压 涡轮旁通阀 紧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移动源下阶段排放法规综述和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陈婷 倪红 +2 位作者 谷雪景 林赫 湛日景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0,共7页
简要介绍了中国轻型车国6、重型发动机及车辆国Ⅵ、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及船机第一和第二阶段法规内容,总结了下一代排放法规的主要更新内容:加强实际运行中的排放控制,用法规来推动"最好的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 简要介绍了中国轻型车国6、重型发动机及车辆国Ⅵ、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及船机第一和第二阶段法规内容,总结了下一代排放法规的主要更新内容:加强实际运行中的排放控制,用法规来推动"最好的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过与欧洲、美国相关法规的对比分析及对中国最新法规的解读,提出中国移动源排放法规的发展趋势和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法规 轻型车 重型发动机及车辆 非道路发动机 船舶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喷射改善柴油机噪声及污染物排放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石秀勇 乔信起 +1 位作者 倪计民 郑媛媛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29,共5页
为研究多次喷射对柴油机噪声及排放特性的影响,针对一台电控共轨重型柴油机建立了试验测控系统,确定了噪声影响的评价指标。在不同的预喷射和后喷射条件下对燃烧噪声及NOx和PM排放的影响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标定点和B50点,预... 为研究多次喷射对柴油机噪声及排放特性的影响,针对一台电控共轨重型柴油机建立了试验测控系统,确定了噪声影响的评价指标。在不同的预喷射和后喷射条件下对燃烧噪声及NOx和PM排放的影响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标定点和B50点,预喷射的引入都改善了柴油机燃烧噪声;对于B50点,存在一个最佳预喷射方案,可以在改善NOx排放水平的同时不恶化PM排放;同样,存在一个最佳后喷射方案,在对NOx排放影响较小的同时极大地改善了PM的排放,但是燃油消耗率、排温稍有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重型柴油机 多次喷射 燃烧噪声 污染物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多喷孔油嘴喷油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缪雪龙 王先勇 +5 位作者 俞建达 洪建海 郑金保 房志红 黄震 乔信起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7-312,共6页
试验研究了一种具有上下两层喷孔、喷孔总流通面积比传统油嘴大得多的超多喷孔喷油嘴,为了探索其是否有利于在柴油机上组织预混合燃烧,在EFS喷油泵综合性试验台上对其进行了喷油规律的测试,并与传统油嘴的喷油规律进行了对比。发现在循... 试验研究了一种具有上下两层喷孔、喷孔总流通面积比传统油嘴大得多的超多喷孔喷油嘴,为了探索其是否有利于在柴油机上组织预混合燃烧,在EFS喷油泵综合性试验台上对其进行了喷油规律的测试,并与传统油嘴的喷油规律进行了对比。发现在循环喷油量较小时,超多喷孔油嘴与传统油嘴相比喷油速率变化不显著,但随着循环喷油量的增加、喷射压力的提高,超多喷孔油嘴与传统油嘴相比具有较高的喷油速率、较大的累积喷油量、较短的喷射持续期,这些特性非常有利于在柴油机上组织预混合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多喷孔油嘴 喷油速率 预混合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蝶阀在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中的调节特性计算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博 钱跃华 +2 位作者 邓康耀 张哲 王振彪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22,共6页
建立了以蝶阀作为调节阀的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的平均参数模型,包括发动机本体模型、进排气系统模型、涡轮增压器模型和调节阀模型,其中蝶阀模型以工程上常用的流量系数为基础,针对柴油机排气的可压缩性进行了修正。利用该模型对调节阀... 建立了以蝶阀作为调节阀的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的平均参数模型,包括发动机本体模型、进排气系统模型、涡轮增压器模型和调节阀模型,其中蝶阀模型以工程上常用的流量系数为基础,针对柴油机排气的可压缩性进行了修正。利用该模型对调节阀的调节特性进行了计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蝶阀用作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调节阀在90°~60°开度区间内几乎无调节能力;在60°~0°开度区间内,能够近似地呈线性调节排气流量在阀门和高压级涡轮间的分配,同时也能实现对总增压压力的连续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可调二级增压 蝶阀 平均参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增压压力控制策略计算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博 邓康耀 +1 位作者 张哲 王振彪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22,共6页
对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的增压压力控制策略进行了计算研究,建立了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的瞬态平均参数模型,应用模型对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进行了系统辨识,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增压压力对调节阀开度的频率响应伯德图。针对不同工况设计了增压... 对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的增压压力控制策略进行了计算研究,建立了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的瞬态平均参数模型,应用模型对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进行了系统辨识,得到了不同工况下增压压力对调节阀开度的频率响应伯德图。针对不同工况设计了增压压力的PI反馈控制模块参数,为了加快瞬态响应能力,为控制器添加了前馈模块。设计了柴油机的瞬态加载工况和稳态干扰工况。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在增压压力提高了22 kPa的基础上,稳定用时却比单级增压的原机减少了4.6 s。在稳态测量误差的干扰下,控制器使增压压力的变化幅度只有不到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可调二级增压 增压压力控制 系统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燃烧流场测量的PIV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周见广 臧述升 +1 位作者 翁史烈 葛冰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2-95,共4页
为了研究燃烧火焰结构及其内部流动状况,考察其在燃烧喷嘴前回流区冷态试验模拟中和实际燃烧状况下的差别,利用二维粒子成像速度仪(PIV)对带钝体燃烧器中的丙烷 /空气扩散燃烧的流场进行了测量,实现了火焰内部流动的可视化.通过对热态... 为了研究燃烧火焰结构及其内部流动状况,考察其在燃烧喷嘴前回流区冷态试验模拟中和实际燃烧状况下的差别,利用二维粒子成像速度仪(PIV)对带钝体燃烧器中的丙烷 /空气扩散燃烧的流场进行了测量,实现了火焰内部流动的可视化.通过对热态流场与相应冷态流场的对比分析表明,在复杂燃烧中冷态流场模拟与实际燃烧过程中的流动存在较大差别,实际燃烧中的流动状况变得紊乱,回流区在长度和宽度上都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成像速度仪(PIV) 扩散燃烧实验 燃烧的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烷值和预混合率对双燃料发动机SCCI燃烧与爆震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骏骏 吕兴才 +1 位作者 吉丽斌 黄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8-313,共6页
对参比燃料/柴油双燃料SCCI(Stratified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SCCI)燃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喷燃料辛烷值以及预混合率对双燃料SCCI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各当量比Φ下双燃料SCCI的最高压力和最大压力升高率,提出可以在限... 对参比燃料/柴油双燃料SCCI(Stratified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SCCI)燃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喷燃料辛烷值以及预混合率对双燃料SCCI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各当量比Φ下双燃料SCCI的最高压力和最大压力升高率,提出可以在限制爆震的前提下,通过优化预喷燃料的辛烷值及预混合率实现高效清洁的SCCI燃烧,并可将发动机负荷范围大大拓展.结果表明:在中低负荷区域(Φ<0.481),低辛烷值预喷燃料可以提供良好的着火稳定性;而在高负荷区域(Φ>0.561),高辛烷值预喷燃料可以避免爆震并且保持较高的热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燃料发动机 均质压燃 分层压燃 正庚烷 异辛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调节能力的柴油机可调二级增压系统匹配方法 被引量:10
19
作者 刘博 邓康耀 +1 位作者 崔毅 邢卫东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7-162,共6页
应用等效增压器概念对柴油机可调二级增压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等效增压器模型,得到了基于旁通流量比的等效涡轮流通面积表达式和基于旁通流量比与涡轮焓降比的等效增压器效率的表达式.等效涡轮流通面积表达式... 应用等效增压器概念对柴油机可调二级增压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等效增压器模型,得到了基于旁通流量比的等效涡轮流通面积表达式和基于旁通流量比与涡轮焓降比的等效增压器效率的表达式.等效涡轮流通面积表达式可用来分析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调节能力,并根据期望的调节能力匹配合适的高低压级涡轮增压器组合.等效增压器效率表达式从经济性角度给出了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匹配准则:排气能量分配与效率的相适应.最后,利用算例分析了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特性并介绍等效增压器概念在匹配与优化上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可调二级增压 等效增压器 涡轮流通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瞬态加载性能的试验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博 李华雷 +2 位作者 胡志龙 石磊 邓康耀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7-112,共6页
对柴油机用可调二级增压系统进行了瞬态加载试验研究,建立了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柴油机瞬态试验系统,通过全工况范围内的稳态试验进行了可调二级增压旁通阀调节规律分析研究.基于稳态的旁通阀调节规律确定了瞬态加载过程的试验方法,进行... 对柴油机用可调二级增压系统进行了瞬态加载试验研究,建立了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柴油机瞬态试验系统,通过全工况范围内的稳态试验进行了可调二级增压旁通阀调节规律分析研究.基于稳态的旁通阀调节规律确定了瞬态加载过程的试验方法,进行了3条转速线上的瞬态定转速加载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较低转速高负荷时应关闭涡轮旁通阀来改善燃烧,相应瞬态过程中在低负荷时也应关闭旁通阀来避免增压压力上升缓慢和排放性能差等问题.针对较高转速提出了一种修正调节规律,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增压系统对柴油机加载过程的响应特性,同时也改善了烟度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可调二级增压 瞬态加载 调节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